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重讀抗戰家書》讀後感

校園3.27W

讀完某一作品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重讀抗戰家書》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重讀抗戰家書》讀後感

《重讀抗戰家書》讀後感1

聯繫當時與現在,一股股無法言説的暖流湧入心中,讓人熱血澎湃。

家書是家人之間往來的書信,是寫信之人內心世界的反映,裏面包含了在外親人對家深深的思念和擔憂,以及寫信之人向家中介紹自己在外的種種情況,這是人們表達自己內心的方式。抗戰家書,顧名思義,是在戰場上殺敵抗戰的英雄們寫給家人的書信。抗戰英烈家書中所記述的,既有高級將領保家衞國的壯志豪情,亦有普通士兵樸素的愛國熱忱,生動鮮活地展現了革命英烈堅定的理想、信念和濃厚的家國情懷,感人至深,發人深省

那些抗戰英烈們,在戰場上拋頭顱灑熱血,把自己的一切都投入到了戰場上。他們從自己的小家中走出,融入到國之大家當中去,寧為戰死鬼,不作亡國奴。這種偉大的革命精神,深深打動了無數人,鼓舞着後世千百萬如同他們一樣在戰場上拼命的戰士們勇往直前,不畏艱險,保衞國家,保護人民。

讀了《重讀抗戰家書》,我的心靈受到了極大的震撼和鼓舞,我們應該去學習並傳承他們的精神。讀到每一封家書,想到他們有家卻不能回家,只能為家戰死在沙場上,我的鼻子就陡然一酸。

“夫今為時代而犧牲。人終有死,我死您也不必過傷悲,因還有兒女得您照應。我筆囑矣,小兒還是在天津託俞先生照料上學,以成有用之才也。”這是1934年抗日名將吉鴻昌在走上刑場前的幾個小時,寫給其妻的遺書。寫完信後,他從容地走上刑場,慷慨陳詞:“我為抗日而死,不能跪下挨槍,我死了也不能倒下!給我拿個椅子來,我得坐着死。”坐在椅子上,他又向敵人説:“我為抗日死,死得光明正大,不能在背後挨槍。你在我眼前開槍,我要親眼看到敵人的子彈是怎樣打死我的。”

一句“我為抗日而死,不能跪下挨槍”,表達出了吉鴻昌將軍大義凜然、視死如歸的的情懷和不辱使命的民族氣節。誰聽到這句振奮人心的話會不覺熱血沸騰?

抗戰英烈們把他們的熱血都灑在了戰場上,他們用自己的血肉之軀,搭建起了抵禦敵人的城牆,也在人民的心裏,築起了不朽的長城。更是用他們滿腔的熱血,渲染了那燦爛鮮豔的五星紅旗!

吃水不忘挖井人。我們要通過抗戰英烈的家書,來了解那段艱辛的歷史。並深深的銘記:沒有革命先烈的犧牲,哪有我們現在的美好生活?一封封抗戰家書擺在眼前,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努力?

我們要努力!我們要珍惜!我們要拼搏!我們要勇往直前!通過自己的行動,來見證自己的努力,從而傳承革命先烈們自始至終貫徹全身的愛國情懷和更多更好的品質!

《重讀抗戰家書》讀後感2

一封封抗戰家書,展現了革命先烈堅定的理想信念和濃厚的家國情懷。這些家書有出自普通士兵,有出自抗戰名將,雖然身份不同,但是他們都懷着同樣的夢想,那就是保家衞國,他們不惜遠離家鄉,趕赴抗戰前線,甚至獻出生命。在家書中,他們表達了對家的思念,對親人的期盼,對國家的期望。

全書中最年輕的作者金方昌,他的家書給我感觸最深。年僅19歲的生命面對敵人的威逼利誘和種種酷刑,即使被砍掉了一隻胳膊,挖掉了一隻眼睛,他依然沒有動搖,“嚴刑利誘奈我何,頷首流淚非丈夫”,寧死不屈的氣節在這位青年身上得到了最深刻的詮釋。在寫給哥哥的家書中,他堅定的表達了對敵人的仇恨,他更清楚的知道自己會為了民族解放而犧牲,哪怕在死前一分鐘也都要為無產階級工作。更是囑託哥哥要把後輩都能培養成無產階級的革命戰士,當堅定的理想信念在生命之間得到傳承,國患無望?

再看現今,19歲的青年依然還是扎堆在學校的稚嫩模樣,時常面對學習的壓力都有些喘不過氣來,大都是獨生子女的他們更是沉浸在父母親人的關愛中,時常任性。所以,我們沒有辦法去想象金方昌被捕之後面對的是多大危險和恐懼,慶幸的是,他心懷的信念夠堅定,他的舉動夠勇敢。就如曾經三哥金瑞昌在前往山西抗戰時勸説金方昌:年紀小,個子矮,還是去讀書吧!金方昌懷着滿腔熱情質疑道:小孩也能辦大事,個子矮還不能當小兵嗎?雖只有19歲,雖身材矮小,但他寧死不屈、捨生取義的形象無比崇高和偉大,更是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心目中偉大的抗戰英烈。我們向您致敬!

我們是幸福的一代,沒有生活在腥風血雨的時代,更沒有經歷槍林彈雨的危險,是革命先烈用生命創造了今天的偉大中國。我們感恩,感恩國家強盛,感恩社會進步,感恩父母養育,感恩組織培養,感恩生活像花兒一樣燦爛。在新時代,愛國、愛家、愛工作是對家國情懷最接地氣的詮釋。作為基層一名普通的税務工作者,特別是一名新同志,我想應該時時刻刻嚴格要求自己,自覺遵守各項規章制度,認認真真工作,踏踏實實做人。做到主動學習,多思考,多做事,不斷提升自身業務水平。工作中要精益求精,生活中要廉潔自律,提高黨性修養,心懷感恩之心。

最後,讓我們一起緬懷那些為祖國、為民族奉獻生命的英雄先烈!

《重讀抗戰家書》讀後感3

烽火連三月 家書抵萬金。

抗戰時期,槍林彈雨中,革命英雄們浴血奮戰,決戰沙場,殊死拼搏視死如歸的背後,支撐着他們的是人民最終可以當家作主還有小家的温馨,想象着經過了一天奮勇殺敵的戰爭,空閒的時間他們最大的快樂莫不是寫封家書,聊以寄慰。

家書的價值在戰爭的時候是無以計量的,遠在萬里的家人唯有通過珍貴的家書才能知曉彼此的生死安康,將命在身,即便親人離去,奈何心中悲痛無比,痛惜未能盡孝牀前,也只能憑藉一封書信寄去哀思,思兒心切,望見證孩子成長的點點滴滴,兒女繞膝,盡享天倫,也敵不過時局有變,只能在信中以一句"可惜三個人分在三處,假如在一塊的話,真痛快極了"《左權家書》作結,其間的思念在幾句"志蘭,親愛的,別時容易見時難,分離21個月了,何日相聚,念念、念念……敵人又自本區開始掃蕩,明日準備搬家了。"《左權家書》,雖只寥寥幾句,但情深意切,"別時容易見時難"道出了革命英雄對妻子的遙遠相思,"念念念念"言有盡而意無窮,漫漫相思穿越千里,一封家書承載起了太多的温馨、不捨、濃情與堅定。《戴安瀾家書》中一句"現在孤軍奮鬥,決以全部犧牲,以報國家養育!"又是怎樣的決絕與堅毅,面對風雨漂泊中的國家,危難時刻,英模們挺身而出,《蔡炳炎家書》中的一句"國將不保,家亦焉能存在?"鏗鏘幾字道出了匹夫的責任與擔當,盡忠報國取義成仁的張自忠決戰之前,掩去了對小家的眷戀,以軍中戰士為"家人",寫出了鼓舞了士氣的"為國家民族死之決心,海不清,石不爛,決不半點改變。"的豪言壯語。

今天,英模們奮戰過的土地,早已日新月異,飛速發展。我們的國家政治上實現了人民當家作主,經濟上在國際中總量已達到了世界排名第二,文化上中西交流、博採眾長、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中國已經以新的姿態傲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新時代的我們,人民的公僕,將牢記當年新中國成立的艱辛困苦,忠於自己的本職崗位,堅信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踏實努力、奮發有為,為社會主義國家的建設添磚加瓦。

重讀家書,心有慼慼然,回望往昔,戰火紛飛,思緒難安。立足當下,躊躇滿志乎,當承遺志,以身效國,奮發圖強。斯人雖已逝,其神卻永存!

《重讀抗戰家書》讀後感4

有這樣一封家書,寫於1936年8月2日,直到1957年才重見天日,歷經整整21年。寫信人是抗日英雄趙一曼女士,收信人是她的孩子——寧兒。1932年春,趙一曼在兒子寧兒未滿三歲時受上級派遣,從此音訊杳無。不久後,在東北的抗日戰場上,趙一曼成為傳奇般的人物。1935年冬天,趙一曼為掩護戰友、不幸被俘。被捕後,敵人對趙一曼嚴刑拷打,但趙一曼的革命意志力異常堅定,始終沒有透露半點祕密。犧牲前,她給兒子留下這樣一封遺書:“寧兒,母親對於你沒有盡到教育的責任,實在是遺憾的事情。母親因為堅決地做了抗日鬥爭,今天已經到了犧牲的前夕了,母親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沒有見面的機會了,希望你,寧兒啊趕快成人,來安慰你地下的母親。”從趙一曼犧牲前一刻留下的話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堅強女人柔情的一面。趙一曼既是一位革命者,也是一位母親,短短數十字,流露出她對孩子的無限愛意。身為母親,不能陪伴孩子身邊,她的內心必然十分愧疚,在“國”與“家”的抉擇中,她選擇了前者,她把個人感情放在一旁,全身心地投入到抗日救國事業中,甚至為之獻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雖然她不是一個盡職盡責的母親,但從這封家書中可以看出,她像其他母親一樣深愛自己的孩子,她留給孩子的,不是萬貫家財,而是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生命誠可貴,親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正是許許多多像趙一曼那樣拋卻生命和家庭的抗日英烈,用他們的鮮血換來今天的大好河山。我們不能忘記歷史,忘記意味着背叛,惟有繼承革命先烈的遺志,堅定不移地沿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走下去,才不負前人之犧牲。

《重讀抗戰家書》讀後感5

左權將軍在抗戰的烽火歲月中,給母親、妻子寫去一封封樸素而深情的家書,記載了一個兒子、丈夫和父親,對家庭的眷戀,對未來的憧憬,以及誓死奔赴國難的決心,記載了日軍的罪行,也記錄了一名軍人在亡國關頭的悲憤。

女兒左太北説,父親在家書上寫了很多,包括他在前線的所見所聞。包括日本用刀扎死孩子,燒殺搶掠。他在給母親的信上寫道,日寇不僅要亡我之國,還要滅我之種。亡國滅種的災害已經到了每一箇中國人的頭上。

左權將軍的家書,還記載了八路軍面臨的困境,但將士為國抗爭之心,卻未曾有分毫的動搖。1937年12月3日,左權在山西洪洞給母親的信中這樣寫道:“我們改編為國民革命軍後,當局對我們仍然是苛刻,但我軍將士,都有一個決心,為了民族國家的利益,過去沒有一個銅板,現在仍然是沒有一個銅板,過去吃過草,準備還吃草。”

翻開左權將軍生前留下的照片,差不多每張都特別嚴肅,唯有抱着女兒時,笑得很燦爛。1941年9月24日,左權在給妻子的家書中寫道:“時刻想着如果有你及太北和我在一塊,能夠聽到太北叫爸爸媽媽的親懇聲音,能夠牽着她走走,抱着她玩玩,鬧着她笑,打着她哭一哭,真是太快樂了。可是我的最親愛的人恰在千里之外,空想一頓以後,只得把相片擺出來一一的望着。”

這封信、直到1982年,左權將軍犧牲四十週年時,女兒左太北才第一次讀到,當時已過不惑之年的左太北,哭得像個孩子。

左太北説,過去父親對她來説,就是英雄。到了1982年,母親把她保存的11封家書寄給了她。那時她42歲了,才知道,有一個多好多疼愛她的父親。

也就是在讀到父親的`家書之後,左太北踏上了追尋父親足跡的旅途——她多次前往太行山,走遍了父親和戰友們當年戰鬥和生活過的地方,並將父親的家書集結成冊。

左太北説:“我就覺得我其實很幸福,我有這麼好的一個父親。我想傳遞的就是學習父親的這種精神,就是心裏想着國家、想着民族。大家都不是為了個人,而是為了國家和民族。使我們的國家更加強大和富強。”

重讀這些家書,寫信的左權似乎不再是個將軍,而是一個普通的父親,他格外想念妻子,惦念女兒的一切。但妻女事小,國家事大。

在民族危亡的關頭,左權將軍選擇了義無反顧、選擇了血灑戰場。他留給女兒的這十一封家書,不僅僅是一個父親留給女兒的珍貴回憶,也是抗戰英烈留給後人的精神財富。

《重讀抗戰家書》讀後感6

一封簡短的家書,一段漫長的硝煙歲月。近日,中宣部宣教局組織編輯的《重讀抗戰家書》已由中華書局出版發行。重讀抗戰家書,我深切地體會到愛國詩人杜甫“烽火連三日,家書抵萬金”的情感。在民族解放的召喚下,在抵禦外敵的崢嶸歲月裏,多少中華兒女背井離鄉,隻身上戰場從容赴死,僅僅依靠着一封簡短的家書聯繫遠方的親人。在這些為了民族存亡而奮不顧身的先烈中,有“為國而戰,事極光榮”的戴安瀾將軍,有“誓志為人不為家,涉江渡海走天涯”的趙一曼女士,有“為時代而死”的吉鴻昌將領……為了國家興亡,他們放下兒女情長,以滿清熱血保家衞國。再次打開這些塵封的家書,依然能讀到硝煙和苦難、讀到思念和牽掛,更能讀到以死殉國的毅然決然。

“親愛的荷馨,餘此次奉命固守東瓜,因上面大計未定,其後方聯絡過遠,敵人行動又快,現在孤軍奮鬥,決以全部犧牲,以報國家養育!為國戰死,事極光榮……”讀完戴安瀾將軍的家書,我淚眼婆娑。這是戴安瀾將軍的最後一封家書,在敵人的炮火下,他孤軍奮戰,視死如歸。在生命的最後時間裏,錚錚男兒的滿腔柔情化作了一封簡短的家書,這裏麪包含了一個兒子對年邁母親的想念,一個丈夫對妻子的思念,一個父親對兒子的關愛。國將不保,家亦焉能存在?為了國家的存亡,戴將軍舍小家,顧大家,不能給母親盡孝,不能與妻子長相廝守,不能陪伴幼子長大成人,將自己的所有責任、將家庭的重擔全部拋給妻子。他是兒子、父親、丈夫,更是一名中華兒女。他有愧於妻子、家庭,卻無愧於國家。為國而戰,事極光榮,戴安瀾將軍為此貢獻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從他的最後一封家書中,我體會到了一個鐵血軍人以身殉國的赤子之心。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裏,像戴安瀾將軍一樣為了祖國生死存亡而拋家棄子,奔赴戰場的革命先烈們值得我們每一位中國人自豪、敬仰和驕傲。

偉大的愛國主義抗戰精神,是中國人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永遠是激勵中國人民克服一切艱難險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的強大精神動力。硝煙已經散去,然而戰爭帶給中華民族的劫難和傷痛卻是永遠無法抹滅掉的,它在中華兒女的心靈深處留下了一道道深深的烙印,它時刻提醒着我們不忘戰爭、不忘國恥,在民族復興之路上繼續傳承和弘揚“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民族精神。

先輩們用生命為我們換取了和平幸福生活,我們要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幸福。戰火年代,我們深刻德感受到一封家書的彌足珍貴,而在這個通訊發達的時代,我們更要珍惜親情,充分利用科技給我們帶來的福祉,多與家人溝通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