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畢業 > 大學聯考

高校招生將向十大製造領域傾斜

近日,教育部、人力社保部和工信部聯合發佈《製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並表明今後,教育部和人力社保部等部門將及時發佈人才需求預測,引導高校招生計劃向本科電子信息類、機械類、材料類、海洋工程類、生物工程類、航空航天類和高職裝備製造大類、電子信息大類、生物與化工大類、能源動力與材料大類中對應制造業十大重點領域的相關專業傾斜。下面本站小編帶大家一起來看看詳細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想了解更多相關信息請持續關注我們應屆畢業生考試網!

高校招生將向十大製造領域傾斜

  據數據顯示,到2020年,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人才缺口將會達到750萬人。

“中國製造大而不強,核心是創新能力不強,實質是人才不強。”國家制造強國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成員、工業和信息化部規劃司副司長李北光説。

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近日聯合印發的《製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提出,“到2020年,形成與製造業發展需求相適應的人力資源建設格局,基本確立建設製造強國的人才優勢,為實現中國製造‘三步走’戰略目標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

鍛造一支素質優良、結構合理的製造業人才隊伍,為推進中國製造轉型升級提供根本動力,使“Made in China”成為真正金光閃閃的中國名片,就是《指南》的最高目標。

  改變“重論文、輕實踐”的傾向

“我國製造業人才隊伍建設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巡視員王繼平説,目前製造業人才結構性過剩與短缺並存,傳統產業人才素質提高和轉崗轉業任務艱鉅,領軍人才和大國工匠緊缺,基礎製造、先進製造技術領域人才不足,支撐製造業轉型升級能力不強。

而對於製造業人才的培養來説,王繼平指出,如今製造業人才培養與企業實際需求脱節,產教融合不夠深入、工程教育實踐環節薄弱,學校和培訓機構基礎能力建設滯後。

在製造業人才結構性短缺的背景下,培養體系如何進行調整,《指南》給出了一個全方位的“頂層設計”。

教育部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馬陸亭用“抓改革、強基礎、補短板、優服務”來概括《指南》對製造業人才培養體系的總體設計。

“抓改革”主要瞄向製造業人才培養體系的完善,以使教育體系更適應社會需要,特別是改變目前在應用型人才培養中存在的“重論文、輕實踐”傾向。“強基礎”就是要抓好專業技術、技術技能、經營管理三支隊伍建設。“補短板”將突出創新型技術領軍人才、高技能緊缺人才和複合型人才的培育工作。“優服務”則着力於優化製造業人才發展環境,重點在於完善人才使用、流動、評價、激勵機制。

  健全多層次多類型人才培養體系

根據《指南》規劃,到2020年,製造業從業人員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1年以上,其中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達到22%,高技能人才佔技能勞動者的比例達到28%左右。

造就這樣一支隊伍,涉及人才培養、使用、流動、評價、激勵等各個方面,但教育是基礎。《指南》把人才發展總體規劃分解為43個重點任務,其中就有22項任務由教育部單獨牽頭或聯合其他部位共同牽頭。

為健全多層次多類型人才培養體系,《指南》對從中國小教育、職業教育、本科教育一直到研究生教育以及繼續教育的各層次各類型教育均提出了重點任務。

《指南》指出,中國小教育,強調要在實踐活動課程、通用技術課程中加強制造業基礎知識、能力和觀念的啟蒙和培養,開展質量意識普及教育;職業教育,強調加快構建現代職教體系,重點培育工匠精神,大力培養技術技能緊缺人才。

對於大學教育階段,《指南》強調,本科教育,重點推進探索應用技術型發展模式,加強制造業相關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強化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培養,切實把製造業相關高等學校打造成“工程師的搖籃”;研究生教育,強調加強高等學校與科研院所聯合培養博士生工作,促進在重大工程、項目實踐中培養博士生;繼續教育,強調利用各類教育資源,推動製造業企業職工培訓全覆蓋。

在加強人才培養保障方面,《指南》強調,在人才培養改革的重點領域,要完善高等學校、職業學校教師學生在企業實習實踐期間的保障政策,完善現代學徒制試點有關支持政策,加大對傳統制造業類專業建設投入力度,改善實訓條件,保證學生“真槍實練”。鼓勵和引導社會、用人單位、個人投資人才培養。

此外,《指南》還提出開展能工巧匠和高技能人才培育工程,通過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重點領域技術技能緊缺人才培養基地建設等,着力培養製造業技術技能緊缺人才;依託高技能人才振興計劃等,大力開展高技能人才培訓。

  十大重點領域人才要“吃香”

在《指南》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數其列出的“製造業十大重點領域人才需求預測”。在這份預測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檔數控機牀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農機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等10個專業榜上有名。

根據《指南》預測,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電力裝備、高檔數控機牀和機器人、新材料將成為人才缺口最大的幾個專業。到2025年,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人才缺口將達到950萬人,電力裝備的人才缺口也將達到909萬人,高檔數控機牀和機器人領域人才缺口將達450萬人,新材料領域人口缺口將達400萬人,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領域人才缺口將達103萬人。

對此,《指南》提出,要引導高校本專科招生計劃向製造業十大重點領域的相關專業傾斜,擴大製造業重大基礎研究、重大科研攻關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培養規模,提高重點領域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比例。

除了這10個領域,《指南》還指出,要圍繞“四基”建設、智能製造、“互聯網+製造”等領域,重點培養先進設計、關鍵製造工藝、材料、數字化建模與仿真、工業控制及自動化、工業雲服務和大數據運用等方面的專業技術人才。

《指南》還提出,將開展創新型專業技術人才開發工程。通過實施中國製造領軍人才培養項目、在普通高校建設一批產學研合作示範學院等,加強產學研合作,提升工科學生實踐能力;依託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工程、“萬人計劃”等培養和引進一批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

  延伸閲讀 《中國製造2025》進入全面實施階段

2015年,國務院發佈實施了《中國製造2025》,這是未來十年整個製造業發展的行動綱領。據介紹,《製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的發佈,標誌着《中國製造2025》“1+X”規劃指南全部發布,《中國製造2025》頂層設計基本完成,已全面轉入實施階段。

近日在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介紹説,《中國製造2025》頒佈實施近兩年來,取得了初步成效。在製造業創新中心建設方面,第一家國家級動力電池創新中心已經掛牌成立。與此同時,各省市還建立了19家省級製造業創新中心。

在智能製造工程方面,開展了226個智能製造的綜合標準化試驗驗證和新模式應用項目,遴選了109個智能製造試點示範項目。這些示範項目生產效率平均都提高了30%以上,運營成本降低了20%以上。

在工業強基工程方面,建設了19家首批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台,一批核心基礎零部件、關鍵基礎材料、先進基礎工藝的“卡脖子”問題得到了解決。比如説智能高速動車組製造的關鍵技術、差別化的纖維工藝生產技術等都已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在綠色製造工程方面,累計實施了57項高風險污染物的削減項目,組織了99家企業開展綠色設計的示範企業試點,推動了51家工業園區創建國家低碳工業園區。

在質量品牌建設方面,全行業累計樹立了251家品牌培育示範企業,首批參與產業集羣區域的品牌建設試點有22家。

他説,今年將繼續加大五大工程和重大標誌性項目的推進力度。擴大《中國製造2025》試點示範城市的覆蓋面,再選擇20到30家基礎條件比較好、示範帶動作用比較強的城市或者城市羣參加試點。實施新一輪重大技術改造升級工程,對傳統行業技術改造進一步進行鼓勵和支持。

標籤:招生 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