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畢業 > 升學助考

2017大學聯考語文常考文言虛詞含義及練習題答案

大學聯考語文考試大綱要求掌握的18個常見虛詞是同學們記憶的難點,每一個虛詞有多種詞性,每一種詞性又有多種用法,死記硬背既費時費力,又容易遺忘。用19個速記口訣,壓縮記憶內容,化複雜為簡單,利用諧音,化枯燥為有趣,同學們能在較短的時間內輕輕鬆鬆地記住18個常見虛詞的用法和意思。

2017大學聯考語文常考文言虛詞含義及練習題答案

  於

【速記口訣】

自從由於和對於,在給向到被和比

【諧音】

自從魷魚和對魚,再給嚮導杯和筆

【奇思妙想】

記憶時同學們要這樣聯想:

我們去海南旅遊,自從嚮導帶我們買了便宜魷魚和對魚(在內地百元一斤,在海南卻只要五角錢一斤),我們非常開心,不僅感謝的話説了一籮筐,回來後我們再給嚮導送了一個杯子和一支筆。大熱天她幫我們討價還價,一口水都沒來得及喝,所以送個杯子給她喝水。送筆的原因,是我們這羣人竟然沒人會寫表揚信,只好讓她以我們的名義寫一份表揚信,帶回旅遊公司。

【釋義舉例】

“於”主要用作介詞,跟名詞代詞或短語結合,構成介賓短語,修飾動詞形容詞,表示多種組合關係。譯為“自”“從”“由於”“對於”“在”“給”“向”“到”“被”“比”等。例如:

①謂獄中語乃親得之於史公雲。(《左忠毅公逸事》(自、從)

②業精於勤而荒於嬉,行成於思而毀於隨。(《進學解》)(由於)

③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師説》)(對、對於)

④公與之乘。戰於長勺。(《曹劌論戰》)(在)

⑤餘將告於蒞事者。(《捕蛇者説》)(給)

⑥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赤壁之戰》)(向)

⑦指通豫南,達於漢陰。(《愚公移山》)(到)

⑧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廉頗藺相如列傳》)(被)

⑨冰,水為之,而寒於水。(《勸學》)(比)

  與

【速記口訣】

動與給參與結交親,同跟和連介歎測疑

【諧音】

凍魚給單于結交親,同根荷蓮借探測儀

【奇思妙想】

記憶時同學們要這樣聯想:

西漢初年,漢王朝和匈奴打仗,總是打敗仗。為了搞好兩國關係,減少軍事對抗,漢王朝採用了和親政策,也就是把公主嫁給單于。當時的嫁粧很有意思,兩樣東西:冰凍帶魚和同根蓮藕。吃冰凍帶魚前,要先解凍,這就寓意兩國關係的解凍。蓮藕同根,表示永結連理的意思。據科學家藉助探測儀測得,最古老的蓮距今已有5000多年了,估計那時人們結婚不送戒指,送蓮子。

【釋義舉例】

“與”字動詞、連詞、介詞、語氣助詞四種詞性。

1、用作動詞,譯為譯為“給與”“參與”“結交”“親附”

例如:

①則與一生彘肩(《鴻門宴》)(給與)

②騫叔之子與師。(《騫叔哭師》)(參與)

③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燭之武退秦師》)(結交,親附)

2、用作連詞,“同”“和”“跟”。

①勾踐載稻與脂於舟以行。(《勾踐滅吳》)(和,跟,同)

3、用作介詞,“同”“和”“跟”;“給”“替”;“和……比較”;

例如:

①沛公軍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鴻門宴》(和、同、跟)

②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陳涉世家》)(給,替)

③吾孰與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和……比較)

4、通“歟”,句末語氣詞,表示感歎、測度、疑問語氣。

例如:

①無乃爾是過與!(《季氏將伐顓臾》)(感歎語氣)

②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季氏將伐顓臾》》)(疑問語氣)

③然則廢釁鐘與?(《齊桓晉文之事》)(測度語氣)

  焉

【速記口訣】

句尾詞尾常不譯,反詰語氣常譯呢,代詞什麼之哪裏,兼詞相當於是之,疑副怎麼和哪裏

【諧音】

鋸尾吃尾常不易,反截魚鰭長翼呢,帶刺什麼知那裏,見刺相當於是之,姨夫怎麼和哪裏

【奇思妙想】

記憶時同學們要這樣聯想:

今天我去姨夫家,姨夫説燒魚給我吃。北冥有魚,其名為鯤,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這麼大的魚,吃起來很費勁,吃個尾巴都要用鋸子鋸,還很難鋸下來。鯤的魚鰭,也就將來鵬鳥的長翼,被稱作魚翅。不吃魚尾了,反過來截魚鰭。什麼?不知道那裏居然帶刺,刺有多粗?《茶館》看過嗎?相當於是之扮演的王掌櫃家的茶碗那麼粗。我説:“姨夫,怎麼吃啊?這哪裏是吃魚翅,簡直是啃大樹。”

【釋義舉例】

“焉”有助詞、代詞、兼詞、副詞四種用法。

1、用作助詞,在句中或句尾,或作形容詞、副詞詞尾,一般不譯;用於反詰語氣,譯為“呢”。例如:

①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否焉。(《師説》)(句中不譯)

②於是餘有歎焉。(《遊褒禪山記》)(句末不譯)

③硿硿焉,餘固笑而不信也。(《石鐘山記》)(詞尾不譯)

④萬鍾於我何加焉!(《魚我所欲也》)(呢)

2、用作代詞,相當於“之”可譯為“他”、“它” ;疑問代詞,譯為“什麼”“哪裏”等。

①謹食之,時而獻焉。(《捕蛇者説》)(它,指蛇。)

②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鄭伯克段於鄢》)(什麼)

③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哪裏)

3、兼詞,相當於“於是”“於之”,譯為“在其中”“從這裏”等。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