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愛好

精選2018年春節小報圖片

愛好1.02W

春節對於中國人而言意義特別重大,它代表了團圓,那麼你知道精選2018年春節小報圖片有哪些嗎?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精選2018年春節小報圖片,希望大家能喜歡!

  精選2018年春節小報圖片鑑賞

精選2018年春節小報圖片

  精選2018年春節小報圖片一

精選2018年春節小報圖片 第2張

  精選2018年春節小報圖片二

精選2018年春節小報圖片 第3張

  精選2018年春節小報圖片三

精選2018年春節小報圖片 第4張

  精選2018年春節小報圖片四

精選2018年春節小報圖片 第5張

  精選2018年春節小報圖片五

  精選2018年春節小報圖片內容一

(一)立春除夕,併為一日,此事今年創見。 —— 郭應祥《鵲橋仙(丙寅除夕立春,骨...》

(二)調露初迎綺春節,承雲遽踐蒼霄馭。 —— 佚名《郊廟歌辭。五郊樂章。舒和》

(三)生盆火烈轟鳴竹,守歲筳開聽頌椒。 —— 戴復古《除夜》

(四)問暮鴉:何處阿戎家? —— 張雨《喜春來·泰定三年丙寅歲除...》

(五)蠟鵝花下燭如銀。 —— 李慈銘《臨江仙·癸未除夕作》

(六)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 歐陽修《生查子·元夕》

(七)鶯啼燕語報新年,馬邑龍堆路幾千。 —— 皇甫冉《春思》

(八)一年滴盡蓮花漏。 —— 毛滂《玉樓春·己卯歲元日》

(九)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譁。 —— 蘇軾《守歲》

(十)歷添新歲月,春滿舊山河。 —— 葉顒《已酉新正》

  精選2018年春節小報圖片內容二:中國的春節

春節,是中國人最重視的節日。中國的春節歷史悠久,大約有四千多年的歷史了。它的來歷有很多,其中最出名的是這個故事:

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有一年除夕,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鄉親們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把鬍子撩起來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趕走。”老婆婆繼續勸説,乞討老人笑而不語。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裏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慄,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第二天是正月七年級,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裏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説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裏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户户燭火通明、守更待歲。七年級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中國的春節來歷繁多,習俗也繁多。比如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户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還有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誌》: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閒聊,等着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徵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後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

過年的故事可真有不少,這裏有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傳説,古時候有一種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字叫"祟",每年的年三十夜裏出來害人,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頭上摸三下,孩子嚇得哭起來,然後就發燒,講囈語而從此得病,幾天後熱退病去,但聰明機靈的孩子卻變成了痴呆瘋癲的傻子了。人們怕祟來害孩子,就點亮燈火團坐不睡,稱為"守祟"。 在嘉興府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倆老年得子,視為掌上明珠。到了年三十夜晚,他們怕祟來害孩子,就逼着孩子玩。孩子用紅紙包了八枚銅錢,拆開包上,包上又拆開,一直玩到睡下,包着的八枚銅錢就放到枕頭邊。夫妻倆不敢閤眼,挨着孩子長夜守祟。半夜裏,一陣巨風吹開了房門,吹滅了燈火,黑矮的'小人用它的白手摸孩子的頭時,孩子的枕邊進裂出一道亮光,祟急忙縮回手尖叫着逃跑了。管氏夫婦把用紅紙包八枚銅錢嚇退祟的事告訴了大家。大家也都學着在年夜飯後用紅紙包上八枚銅錢交給孩子放在枕邊,果然以後祟就再也不敢來害小孩子了。原來,這八枚銅錢是由八仙變的,在暗中幫助孩子把祟嚇退,因而,人們把這錢叫"壓祟錢",又因"祟"與"歲"諧音,隨着歲月的流逝而被稱為"壓歲錢"了。

年夜飯、放鞭、貼春聯,一個都不能少:提到春節,你最先想到的詞是什麼?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答案,正是一個個傳統習俗才讓春節過得有“年味”。在本次調查中,市民給出的答案依次為拜年(佔32%)、吃年夜飯(佔28%)、放鞭炮(佔18%)、貼春聯(佔12%)、壓歲錢(佔8%)、祭祀(佔2%)。繼承傳統,延續民俗,已經越來越得到市民的認可。著名剪紙藝術家朱曼華深有體會,她告訴記者:“年前,煙台大學的幾名外教特地來到煙台山公園剪紙藝術館,買了一大堆剪紙作品,説是要帶回國送朋友。許多去外地訪親拜友的市民也來買裝禎好的剪紙,作為民俗藏品送給朋友。”多數人選擇在家過年,少數年輕人外出旅遊。春節,是一個闔家團圓的節日。每到這時,不管多遠的遊子都會想到回家過節,但是隨着時代的變遷,許多年輕人觀念也在變化,就比如近兩年新興的全家一起外出旅遊。

在“你準備在哪裏過春節?”一項調查中,56%的市民表示“在煙台,自己的家”;40%市民表示“回老家”;還有4%的市民表示“外出旅遊”。市民王女士今年春節與老公要一起去海南自助旅遊,她説:“往年一到春節就要往外地的公婆家跑,人也累、心也累,今年她要給自己放一個長假,好好放鬆一下。”異鄉遊子不回家,主要是奔波花銷。大調查顯示,家在外地的人選擇在煙台過節的理由各不相同,56%的人原因是“來回費用太貴”,30%“不願意旅途奔波”,還有14%“沒有假期”。你回趟老家,估計要花費多少錢?參與調查的市民給出的答案分別是,44%選擇“1000元以下”,“22%”選擇1000元,“24%”選擇“-5000元”,還有10%選擇“5000元以上”。許多異鄉遊子表示,回一趟老家,來回路費、給孩子壓歲錢、帶年貨、給父母過年費、挨家挨户拜年……真累,最想過年,也最怕過年。

標籤:小報 春節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