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愛好

清明節小報內容資料整潔又美觀

愛好1.54W

清明時節雨紛飛,很多人都開始去掃墓了,清明節小報很好地描繪了這一畫面。下面是本站小編帶來的清明節小報素材,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清明節小報內容資料整潔又美觀

  漂亮的清明節小報




  清明節小報內容:清明節的由來

我們知道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但是對於清明節的由來可能不太瞭解。清明節的由來是如何?清明節最初是由兩千多年前的晉文公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清明節的由來與傳説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雖然寒食節的真正起源並非來自於介子推,但將紀念介子推作為寒食節起源的説法卻更為流行,甚至後來寒食節逐漸被清明節取代,許多人又把紀念介子推作説成清明節的起源。

“清明節”的得名還源於我國農曆24節氣中的清明節氣。冬至後第105天就是清明節氣。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在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清明節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清明一到,氣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之説。清明節是一個祭祀祖先的節日,傳統活動為掃墓。

  清明節小報資料:清明民俗知多少

  上墳掃墓

掃墓,原本是清明的前一天(或前三天)寒食的.習俗,唐代以來逐漸合併於清明,才成了清明節的習俗。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清明節也是中國三大鬼節之一。“鬼節”即是悼念亡人之節,是和祭祀天神、地神的節日相對而言的。作為鬼節,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和去世的親人,表達祭祀者的孝道和對死者的思念之情。

  盪鞦韆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着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打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踏青

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習慣。

  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我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

  放風箏

這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裏在風箏下或風箏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説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插柳

據説,插柳的風俗,也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預報天氣。清明插柳戴柳還有一種説法:原來中國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為三大鬼節,是百鬼出沒討索之時,人們為防止鬼的侵擾迫害,而插柳戴柳。清明既是鬼節,值此柳條發芽時節,人們自然紛紛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吃青團

在清明前後有吃青團的食俗,這種風俗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周朝。清明前一天為寒食節,古代寒食節的傳統食品有糯米酪、麥酪、杏仁酪,這些食品都可事前制就,供寒食節充飢,不必舉火為炊。寒食節的傳統食品中還有一種“青精飯”。

現在,青團有的是採用青艾,有的以雀麥草汁和糯米粉搗制再以豆沙為餡而成,流傳百餘年,仍舊一隻老面孔。人們用它掃墓祭祖,但更多的是應令嘗新,青團作為祭祀的功能日益淡化。因此,一些賣青團的店家洞察到這一點,前些年曾出現過多種甜鹹餡料的青團,如豬油玫瑰青團、黑洋酥青團、金針耳鮮肉青團等,但好景不長,這些原本受人青睞的青團,竟然無疾而終,實在讓人百思不解。

  煮雞蛋

據説吃了這時煮的雞蛋,就一年不會頭痛。這個風俗是怎麼傳下來的呢?傳説古代孝感一帶屬雲夢澤之一部分,是一片水鄉澤國,人們都以打魚為生,因為人們天天在湖裏吹湖風,得了頭痛病。一天,嘗百草的神農路過雲夢澤,看到一些人因頭痛在湖灘上打滾,神農很可憐他們,就到處找草藥,為這些人治頭痛病,可是什麼藥吃了也無效。三月九年級這一天,神農從山上撿來幾個野雞蛋,又挖了一大把地菜,拿到船上煮給人們充飢,人們吃了用地米菜煮的雞蛋後,忽然感到頭不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