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愛好

歷史上活得最久的一位皇帝是誰?

愛好6.35K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你知道歷史上活得最久的一位皇帝是誰嗎?本站小編為你介紹一下這位皇帝,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歷史上活得最久的一位皇帝是誰?

史上活得最長的一位皇帝:南越武帝”趙佗,壽高103歲,在位66年。

趙佗(約公元前240年-公元前137年),恆山郡真定縣(今中國河北正定縣)人,原為秦朝將領,與任囂南下攻打百越。秦末大亂時,趙佗割據嶺南,建立南越國。

趙佗是南越國第一代王和皇帝,公元前203年至前137年在位,號稱"南越武王"或"南越武帝"。在執政期間,由於他一直實行"和輯百越"的政策,促進了漢越民族的融合,並把中原地區的先進文化帶到了南越之地,使南越得到了更好的發展。

  趙佗人物生平

趙佗建立南越國的年代並沒有史籍直接記載,現代的研究文獻均以《史記》的有關記載推算而得。所以現今對南越國建國年代有兩種説法,一説公元前203年(參見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網站),一説公元前204年(參見《南越國史》,張榮芳、黃淼章著,廣東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平定嶺南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開始着手平定嶺南地區的百越之地。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屠睢為主將、趙佗為副將率領50萬大軍平定嶺南。屠睢因為濫殺無辜,引起當地人的頑強反抗,被當地人殺死。秦始皇重新任命任囂為主將,並和趙佗一起率領大軍平定越地,經過四年努力,公元前214年,嶺南總算順利地划進了大秦的版圖。隨即秦王朝在番禺(今廣州)設南海郡治,以任囂為郡尉統管一郡的政治、軍事、監察,下轄番禺、龍川、博羅、四會4個縣,龍川地理位置和軍事價值都極其重要,故委趙佗任龍川縣令。趙佗在龍川築城闢地以為治所。趙佗既致力防範越人反抗,又採取“和輯漢越”方針,極力安撫越族。他勸導士兵在當地養兒育女,促進漢越同化;又上書皇帝要求遣送中原居民遷居南越以傳播中原文化。

  南越稱帝

秦始皇死後,秦二世繼位,由於他的暴政激起了公元前209年的陳勝吳廣起義,反抗秦二世的殘暴統治,四方諸侯、豪傑互相爭奪,中原陷入戰亂。接着就是劉邦和項羽的“楚漢相爭”,中原陷入了一片混亂狀態。公元前208年,南海郡尉任囂病重,他臨死前把時任龍川縣令的趙佗召來,向他闡述了自己依靠南海郡傍山靠海、有險可據的有利地形來建立國家,以抵抗中原各起義軍隊的侵犯的謀劃;並當即向趙佗頒佈任命文書,讓趙佗代行南海郡尉的職務,囑咐他“秦政無道,中原擾亂,番禺,負山險,阻南海,東西數千裏,頗有中國人相輔,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國。”“五嶺北來峯在地,九州南盡水浮天。”倚山臨海(古代珠江河面寬闊,稱為海)是廣州的山川地勢。北控五嶺,近扼三江;是廣州的攻防要勢。趙佗洞悉廣州防禦要領,為了防止北方戰亂南延,加強對嶺南的控制,嚴封五嶺的四關——橫浦關、誆浦關、陽山關、湟溪關;斷絕4條新道——江西入廣東南雄一路,湖南入廣東連州一路,湖南入廣西賀縣一路和湖南入廣西靜江一路;構築了捍衞番禺的三道防線:樂昌一仁化一南雄防線,英德一清遠防線,石門要塞防線。北兵要逾五嶺攻南越,不破這三道防線,是到不了番禺的。

不久,任囂病亡,趙佗向南嶺各關口的軍隊傳達了據險防守的指令,曰:“盜兵且至,急絕道聚兵自守。”以防止中原的起義軍隊進犯,並藉機殺了秦朝安置在南海郡的官吏們,換上自己的親信。秦朝滅亡後,公元前203年,趙佗起兵兼併桂林郡和象郡,在當地漢越兩族士民的擁戴下,建立了以番禺為王都,佔地千里的南越國,自稱“南越武王”,從而為存在95年的南越國奠下基石。南越國的疆土,與秦設三郡轄區相當,北、東、西三面分別與長沙、閩越、夜郎三國交界,東及南面瀕臨南海,“東西萬餘里”的廣大地域。北至南嶺(今廣東北部、廣西北部和江西南部一帶),西至夜郎(今廣西,雲南的大部),南至南海(今越南的中部和北部),東至閩越(今福建南部)。都城在番禺[1],今廣州市。

  臣服漢朝

經過多年征戰,劉邦建立了西漢政權,並平定了中原包括項羽在內的其餘軍事勢力。而此時的中原,已經兵亂多年,百姓生活勞頓困苦,所以劉邦決定不用軍事剿滅的方式來對付南越國。公元前196年,漢高祖劉邦派遣大夫陸賈出使南越,勸趙佗接受漢王朝的封王歸化中央政權。

公元前195年,在陸賈勸説下,趙佗接受了漢高祖賜給的南越王印綬,臣服漢朝,使南越國成為漢朝的一個藩屬國,並向朝廷稱臣奉貢。此後,南越國和漢朝互派使者,互相通市,劉邦成功的通過和平的方式,使得趙佗歸順,沒有成為漢朝南邊的敵對勢力。

始此,中原地區的鐵器等生產資源及技術源源不斷引入南越國,啟動了社會經濟的進步。他重視傳入中原漢文化和先進生產技術,並融合越地社會,使嶺南生產發展,人民安居樂業,創下歷史偉業,成為一代偉人。從任囂、趙佗開始,嶺南有了人類文明的標誌——城堡和文字,發展冶鐵業,社會經濟發展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中國歷史上許多讚頌趙佗的`詩篇,表明了人民對他的崇敬和懷念。

他又對任囂所建的番禺城作擴建,城周達十里,被稱為“佗城”,成為後代廣州的中心地區。他努力協調各民族之間的關係,積極吸取中原文化,從而促使廣東地區文化經濟在秦末漢初年間穩步發展。

漢高祖死後,呂后臨朝,開始和趙佗交惡,併發布了和南越交界的地區禁止向南越國出售鐵器和其它物品的禁令。趙佗與呂后當政的漢朝中央政權關係一度緊張,漢越矛盾激化,呂后隨即派遣大將隆慮侯和周灶前去攻打趙佗,但由於中原的士兵不適應南越一帶炎熱和潮濕的氣候,紛紛得病,連南嶺都沒有越過。趙佗覺得呂后可能會通過長沙國(漢朝的另一個藩屬國,位於南越國北部,現湖南省境內)來吞併他,於是趙佗宣佈脱離漢朝,自稱“南越武帝”,出兵攻打長沙國,並在打敗長沙國的邊境數縣後撤回。

這時的趙佗憑藉着他的軍隊揚威於南越一帶,並通過財物賄賂的方式,使得閩越、西甌和駱越都紛紛歸屬南越,領地範圍擴張至頂峯。趙佗也開始以皇帝的身份發號施令,與漢朝對立起來。

公元前179年,呂后死後,漢文帝劉恆即位,他派人重修了趙佗先人的墓地,設置守墓人每年按時祭祀,並給趙佗的堂兄弟們賞賜了官職和財物。接着漢文帝在丞相陳平的推薦下,任命漢高祖時曾多次出使南越的陸賈為太中大夫,令其再次出使南越説服趙佗歸漢。

陸賈到了南越後,向趙佗曉以利害關係,趙佗再次被説服,決定去除帝號歸復漢朝,其與中央政權的關係又修好始昔,維護了嶺南的社會穩定。一直到漢景帝時代,趙佗都向漢朝稱臣,每年在春秋兩季派人到長安朝見漢朝皇帝,象諸侯王一樣接受漢朝皇帝的命令。但是在南越國內,趙佗仍然繼續用着皇帝的名號。

公元前137年(漢武帝建元四年)趙佗去世,享年一百餘歲,葬於番禺(今廣州)。趙佗死後,其後代續任了四代南越王。一直到公元前111年,南越國被漢朝所滅。[2]

南越國自公元前204年建立至公元前111年漢平南越,歷五代,共93年。

  為政舉措

趙佗對南越國的廣大地域實行有效控制和實際統治,並取得成功。

  政治政策

在政治上,實行郡國並行制,仿效漢朝制度,郡縣制和分封制並行,並實施中央官制和地方官制,確保政治上的有效控制和實際統治。

趙佗建立南越政權時,起初是以“中國人相輔”,“以其黨為假守”,是用中原人來進行統治。但長此下去,會與當地的越人首領發生利害衝突,這對南越政權無疑地是一種威脅。 趙佗看到這種局勢,注意到吸收當地有威望的越人首領到南越國的中央來參加政權管理。如越人首領呂嘉頗得嶺南越人信服,趙佗就任用他為南越王國的丞相,直接參予處理王國大事,呂嘉的弟也被封為將軍,呂嘉宗族中“為長吏者七十餘人”。此外,南越王室還吸收了許多其他越人在軍隊和政權中擔任官職。如歸義侯鄭嚴和田甲,馳義侯何遣,趙郎都稽,湘長侯桂林監居翁,甌駱佐將黃同,嘹侯畢取,揭陽縣令史定等,這些人都是見於《史記》或《漢書》中的身任南越國官職的越人。 除此之外,在越人部落強盛的地方,趙佗還採取分封越人首領為王的做法,讓“諸雒將主民如故”,例如在交趾地區分封的西於王,就是如此。

  軍事政策

在軍事上,設立將軍、左將軍和校尉制度,又分為步兵、舟步和騎兵,對號稱“帶甲百萬有餘”的軍隊實行有效指揮和控制。

  經濟政策

趙佗是中原先進耕作技術、打井灌溉技術和冶金、紡織技術的傳播者、推廣者。他和首批南遷的中原官民把中原耕牛犁田和使用鐵製農具的技術傳播到嶺南,極大的促進了嶺南農耕業的發展。

在經濟上,推廣使用鐵農具和耕牛,改變以前的“刀耕火種”和“火耕水耨”耕作方法,大量發展水稻、水果和畜牧業、漁業、製陶業、紡織業、造船業,並發展交通運輸和商業外貿,促進了生產發展和社會進步,人民生活日益改善。

他還出動官兵助民鑿井,修渠灌田,推進生產力水平的提高。

  文化建設

趙佗在開發邊疆、傳播文明方面,是引導嶺南百越部落從原始氏族社會迅速走向文明時代的文化先驅和偉大政治家。

在文化上,首先是漢文字的使用,《粵記》説:“廣東之文始尉佗”,出土文物發現不少漢字。百越民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有越舞和漢式舞。還有編鐘、銅樂器和各式飾畫、壁畫等。

趙佗治理南越,非常重視“以詩書而化國俗”,注意在民族融合過程中,利用中原先進的文化和倫理道德教化、誘導越人,教育他們贍養老弱、廢除羣婚。還利用行政手段推廣漢字和漢語,教育越人“習漢字,學禮儀”,從而使“蠻夷漸見禮化“。迅速推動嶺南地區文化的發展和社會進步。

  民族政策

在民族政策上,趙佗實行“和輯百越” 的政策,提倡漢越通婚,尊重越人風俗,促進融合和社會和睦發展。

一個民族與一個民族通婚,是和睦民族關係、增進民族間友好感情的重要渠道。趙氏政權對這一條頗為重視。趙王室從自身做起,帶頭與越人通婚。例如明王趙嬰齊就娶越女為妻,生子建德,封為高昌侯。丞相呂嘉連相三王,其宗族中“男盡尚王女,女盡嫁王子弟宗室”,甚至還與遠離番禺的蒼梧王趙光聯婚。因此,漢、越民間通婚就更加普遍了。南越政權能平安立國九十餘年,想來漢、越通婚也是重要原因之一。這個事實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漢、越兩個民族的關係是比較融洽的。

嶺南越人的生活習慣、社會風俗與中原漢人是大不相同的。如果漢人歧視越人的不同習俗,就容易挫傷越族人民的民族感情。於是趙佗帶頭尊重和順從越人風俗習慣,例如他公開宣稱自己是“蠻夷大氏老”,還脱掉漢族的正統官服,採用越人的服飾。

從大量的文字記載和出土文物説明,南越國是嶺南文明的奠基時期,趙佗創建南越國使嶺南社會經濟實現飛躍式的跨越發展,使嶺南社會形態從原始社會的分散的部落統治,一躍跨入封建社會的有序發展,為今後的歷史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