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措施

混凝土裂縫主要形式與預防措施

措施1.13W

1 温度裂縫

混凝土裂縫主要形式與預防措施

1.1 產生的原因和特徵

水泥水化過程中產生大量的熱量,從而使混凝土內部温度升高,在澆築温度的基礎上,通常升高35℃左右。如果沒有降温措

施或澆築温度過高,混凝土內部温度高達80~90℃的情況也時有發生。由於熱量的傳遞、積存,混凝土內部的最高温度大約發生在澆築後的3~5d,因為混凝土內部和表面的散熱條件不同,所以混凝土中心温度低,形成温度梯度,造成温度變形和温度應力。温度應力和温差成正比,温度越大,温度應力也越大。當這種温度應力超過混凝土的內外約束應力(包括混凝土抗拉強度)時,就會產生裂縫。這種裂縫的特點是裂縫出現在混凝土澆築後的3~5d,初期出現的裂縫很細,隨着時間的發展而繼續擴大,甚至達到貫穿的情況。總而言之, 温度應力是引起混凝土施工裂縫的主要原因。應嚴格控制施工期間混凝土的温度應力變化, 以達到從根本上控制和預防混凝土施工裂縫的發生。

1.2 温度裂縫的控制措施

混凝土內部的温度與混凝土厚度及水泥品種、水泥用量有關。混凝土越厚,水泥用量越大,水化熱越高的水泥,其內部温度越高,形成温度應力越大,產生裂縫的可能性越大。對於大體積混凝土,其形成的温度應力與其結構尺寸相關,在一定尺寸範圍內,混凝土結構尺寸越大,温度應力也越大,因而引起裂縫的危險性也越大,這就是大體積混凝土易產生温度裂縫的主要原因。因此防止大體積混凝土出現裂縫最根本的措施就是控制混凝土內部和表面的温差。減少温差的措施是選用中熱硅酸鹽水泥或低熱礦渣硅酸鹽水泥,在摻加泵送劑或粉煤灰時,也可選用礦渣硅酸鹽水泥。此外,可充分利用混凝土後期強度,以減少水泥用

量。因此,為更好地控制水化熱所造成的温度升高、減少温度應力,可以根據工程結構實際承受荷載的情況,對工程結構的強度和剛度進行復核與驗算,並取得設計單位的同意後。為了降低混凝土的出機温度和澆築温度,可以採取以下方法:①降低原料温度,每1m3 混凝土中集料所佔重量最大,所以最有效的辦法是降低集料温度。在氣温較高時,為了防止太陽直接照射,可以在砂石堆場搭設簡易遮陽棚,必要時可向集料噴淋霧狀水,或者在使用前用冷水沖洗集料;②在攪拌混凝土時加冰塊冷卻;③生產混凝土時避開當天高温時段;④對攪拌運輸車罐體、泵送管道採取保温、冷卻措施。

2 沉陷(塑性)收縮裂縫

2.1 產生的原因和特徵

這種裂縫產生的原因主要是混動性過大和流動性不足以及不均勻,在凝結硬化前沒有沉實或者沉實不夠,當混凝土沉陷時受到鋼筋、模板抑制以及模板移動、基礎沉陷所致。裂縫在混凝土澆築後1~3 小時出現,裂縫的深度通常達到鋼筋上表面。

2.2 影響因素和防止措施

(1)要嚴格控制混凝土單位用水量在170kg/m3 以下,水灰比在0.6 以下,在滿足泵送和澆築要求時,宜儘可能減少坍落度;

(2)摻加適量、質量良好的泵送劑和摻合料,可改善工作性和減少沉陷;

(3)混凝土攪拌時間要適當,時間過短、過長都會造成拌合物

均勻性變壞而增大沉陷;

(4)混凝土澆築時,下料不宜太快,防止堆積或振搗不充分;

(5)混凝土應振搗密實,時間以10~15s/次為宜,在柱、樑、牆和板的變截面處宜分層澆築、振搗。在混凝土澆築1~1.5h 後,混凝土尚未凝結之前,對混凝上進行兩次振搗,表面要壓實抹光;

(6)在炎熱的夏季和大風天氣,為防止水分激烈蒸發,形成內外硬化不均和異常收縮引起裂縫,應採取措施緩凝和覆蓋。 3 幹縮裂縫的成因及控制

3.1 幹縮裂縫產生的原因

混凝土澆注後仍處於塑性狀態時,由於表面水分蒸發過快而產生的裂縫。這類裂縫多在表面

出現,形狀不規則,長短不一,呈龜裂狀,深度一般不超過50mm,但薄板結構如果混凝土中摻加有含泥量大的粉砂則可能穿透。此類裂縫的主要原因是混凝土澆注後3~4h左右其表面沒有被覆蓋,特別是平板結構在炎熱或大風乾燥天氣條件下,混凝土表面水分蒸發過快,或者是被基礎、模板吸水過快,以及混凝土本身的高水化熱等原因造成混凝土產生急劇收縮,而此時混凝土強度幾乎為零,不能抵抗這種變形力而導致開裂,從混凝土中蒸發和被吸收水分的速度越快,幹縮裂縫越易產生。而預拌混凝土公司為了滿足施工現場的可泵性、流動性,其出機混凝土坍落度和砂率較大,加之夏季高温中為降低坍落度損失,以及大體積混凝土中均摻緩凝劑,早期強度較低,所以水分特別容易散失,

表面容易形成裂縫。

3.2 幹縮裂縫的控制措施

《混凝土裂縫主要形式與預防措施》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