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育考試

《家庭教育》讀書筆記

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讓我們好好寫份讀書筆記,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麼讀書筆記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家庭教育》讀書筆記,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家庭教育》讀書筆記

《家庭教育》讀書筆記1

《親愛的加百利》是挪威作家哈芬丹。費昂的作品。作者以一封長信的形式,描述了他與患孤獨症的兒子加百利一起共同成長的種種困難與快樂,作者用飽蘸真情的筆墨,記述了一個父親對這個不同尋常的兒子的愛,用節制、有分寸又恰到好處的喃喃自語,記下了孩子點點滴滴的成長故事。

天地之間,最偉大的莫過於父母之愛,父母對孩子的愛是最真摯也是最無私的付出。父愛本已偉大,更何況是一個擁有“與眾不同的兒子”的父親所付出的愛。在綿長的字裏行間,細膩而充滿柔情地回憶着加百列身處襁褓之時的歡喜與憂愁;當加百列因為看錄像片而夢想當海盜的時候,父親精心部署了海盜遊戲,讓兒子親臨其境去感受虛幻與現實的區別;為了讓加百列保持愉悦,依照加百列的心願辛苦籌辦了大型宴會,可其間敏感的加百列誤解大家,大鬧宴會並出逃,痛苦而憤怒的父親又丟下一切寒夜中到處尋找兒子,只是為了讓他找到一種依存感等。當讀到孩子問“我長大後,你和媽媽都死了,我失去了你們,那時誰照顧我呢?你覺得,那時候我能一個人生活嗎?”父親只能喃喃的回答“我不知道,我的兒子,好好睡,明天,我們將繼續生活”這一章節時,我的淚禁不住流了下來,是啊,這也是他的父母放不下不敢想不敢觸碰的問題,只能用“明天繼續生活”來回答。一天結束了,會有新的一天;一年結束了,會有新的一年,直到兒子有一天能夠真的走出“迷宮”,父親才算功德圓滿,但這一天何時能到來?

這本書,最打動人心的是作者對這個特殊孩子無悔無怨的深愛以及他們特殊的父子之情。對世界而言,父母可能是平凡的,但在孩子的眼中,卻是無所不能的超級英雄,作者竭盡所能讓孩子快樂成長,教會孩子認識世界、學會生活。我認為,作者需要的不僅是同情和感動,更是想通過這本書讓社會廣泛瞭解孤獨症,走近和了解這些孩子和家庭,對他們少一些偏見,多一些理解和寬容。這些被稱為“星星的孩子”是特殊的孩子,他們缺乏與外面世界溝通和交流的能力,對規則和秩序有着自己獨特偏執的認識,外人很難走進他們的世界,在父母的庇護下,他們也許能隨心的成長,但他們終會長大,會有離開父母甚至永遠失去父母的那一天,他們需要有更多的人去關愛和理解他們,支持和幫助他們,給他們生存的環境和空間。這也許是作者寫這本書最美好的願望。

有人説讀一本書,就像是旁觀了別人的人生,我們能從別人的故事裏找到共鳴,反思並找到自己的路。

作為一個11歲孩子的媽媽,回想自己與孩子的相處,對比作者對孩子那種愛,不禁羞愧。雖然我也愛孩子,願意把今生最好的都給他,傾其所有來愛他,但在與孩子共同成長的路上,我做的還很不夠。對孩子的期望和要求隨着他的成長一天天在增多,從他小時候學語時能清晰的喊一聲媽媽就心滿意足,到現在考99分還去責備為什麼沒考100分;從他能寫對一個字到為什麼不能門門功能都得優…?一步一步,我提高標準卻忽視了他的努力和天賦。我自己是一個普通的人,卻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卓越而優秀的,眼中看到的總是他的缺點,總是為他的不努力和不聽話而焦慮而憤怒。父母的內心深處都住着一個“完美小孩”,而那個完美的孩子卻永遠是別人家的孩子,我們總是參考着那個完美標準來教育自己的孩子,比較自己的孩子,希望他能夠按照自己心中的標準成長,按成功的標準成材,一旦希望落空或達不到要求,就會對孩子發泄情緒,甚至用“不打成器”“棍棒之下出孝子”這樣的老話來安慰自己。在這樣的情緒下,每天家裏充斥着緊張的氣氛,孩子怕做的不好,怕做錯,我怕孩子做的不好,比不上別人優秀……,總是把自己的期望值強加給孩子,要求他指責他,生怕他落後而不能擁有完美的人生,在愛他、為他好的名義下,強迫他而不是耐心的引導他……。

看完了《親愛的加百利》,看到作者對孩子成長所付出的艱辛和滿足,在感恩上天賜給我們健康孩子的同時,不禁反問自己“如果是我,遇到這樣的孩子會怎麼樣,遇到這樣的事會怎樣對待孩子?能否以那樣的耐心和寬容對待他,一步一步去引導他,主動進入孩子的世界,用孩子的語言和邏輯,把他帶回到我們的世界?能否心平氣和的接受孩子的差異,不埋怨不抱怨,主動尋找適合他的道路?無論怎樣,都盡最大的努力去教育他,接受他的不完美和不優秀?”……

這本書,值得每一個在教育中煎熬的中國家長閲讀,在感動的同時反思,我們對孩子是否太急躁和功利了,是否忽略了孩子的個性和成長的快樂?即使他不是最優秀的,只要他能夠心中有真善美,他都是最好的!感謝這本書的作者,讓我靜下心來反省自己,從孩子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努力的去理解他,接納他的優點和不足,幫助他,引導他,共同尋找能讓孩子接受的,適合孩子成長的方式。也許我們彼此都不是最好的,但我們應該帶着感恩的心,珍惜今生的母子緣,接納和認可彼此所做的努力,一起享受共同成長的幸福時光,靜待花開。

《家庭教育》讀書筆記2

市教育文件要求教師加強閲讀,我比較認同。因為我事先就形成了讀書的習慣,這次從圖書館借閲要求閲讀的書目,靜心閲讀摘抄。陳鶴琴所著——《家庭教育》,讀來頗有共鳴,讀來如行雲流水。

我想原因有二:第一,自己寫過育兒日誌,思想領悟起來也容易;第二,作者的生存年代不遠,語言、思想等方面沒有太多因素的干擾。總而概括,如下幾點:

概括來説,這本書讀來順其自然,語言毫不晦澀。作者比較常用的語法就是排比句、並列句。排比句讓讀者在跳動的節奏中闡釋了多種情況,讀者的注意力易於集中。同時,也感受到作者是一個可愛的人。並列句前半句便於讀者認識,後一句便於讀者思考。作為育兒的書籍,比較適合父母閲讀。

其次,這是一個真正潛心研究的作者。文章足以流露出作者的人格,一個個形象的例子,一句句感悟的話語,那的確是自己的思考。讓我覺得更重要的是,父母在關注自己孩子的同時,還要關注別人的孩子的發展。這樣,通過對比就可以讓父母收穫更多的教育思想。孩子是變化的,原本乖巧的,在某個成長階段不認真的時候也能夠育兒。

再者,育兒還需要更加細緻。我自認為是一個比較細心的媽媽,

《家庭教育》讀書筆記3

讀了陳鶴琴先生所著的《家庭教育》,深深地有相見恨晚之感---要是我兒子小時候我讀到,那麼,我的家庭教育會怎麼做?

首先,我會給孩子多一些陪伴。朱永新教授説:童年只有一次,陪伴無法替代。親子養育,加強親子陪伴,應該是家庭教育的第一要義。陳鶴琴先生根據自己對兒童的觀察、實驗、研究,將兒童特點歸納為7項,其中的四項也都充分説明了兒童需要父母的陪伴:兒童好遊戲的;兒童好奇的;兒童喜歡野外生活的;兒童喜歡合羣的。我會和孩子一起玩我們小時候的遊戲,也會陪他玩他和小夥伴玩的遊戲,還會給他創造條件,讓他和小夥伴們一起玩。遇到週末和節假日,我們的家庭生活就是帶他去野外生活。約上幾個孩子的同齡夥伴家庭,帶上一本書,帶上畫筆,帶上捕魚捉蝦捉蝴蝶的工具,還要帶上一頂帳篷,玩玩看看,畫畫寫寫,讀讀唱唱,幕天席地,讓孩子的天性在大自然中釋放。我還會經常帶領他接觸貓、狗、兔子等馴良的小動物,與它們做伴。我還會在家裏養他喜歡的馴良的小動物,養花花草草,帶着他一起去侍弄,去觀察,去記錄,發現生命的美好,感受成長的快樂。

其次,我會教孩子方法。孩子是在試錯中成長的,要打消他的懼怕心理,這次不會,教給他方法,幾次下來他自然就會做了。我再也不會因為他小,而幫他把本該他做的事情做了。也不會丟一件事情給他,讓他獨自在一件事情糾纏很久而不得。在他的能力以內而非用力不可的事情,我會耐心地教他怎麼學習,怎麼勞動,也會教他為人處世的方法。“凡小孩子能夠自己做的事情,你千萬不要替他代做”。對於他會做的事情,我會給他鼓勵,增強他做事的自信心與積極性。

再次,我會給他創造好的教育環境。“凡是可以給小孩子刺激的,都是他的環境,一切物質是他的環境,人也是他的環境,而且人的環境,比較物的環境還要重要。” “小孩子既好模仿,做父母的一方面要以身作則,一方面還要替他選擇環境以支配他的模仿。”

我會把家庭打造成書香家庭。家裏除了隨手可以拿到書,有一個温馨舒適的閲讀空間,還有一對愛閲讀的父母。晚間時光,便是我們快樂的親子閲讀時光。沉浸式的讀書,温馨而熱烈的聊書,這樣的環境裏養出的孩子不優秀都難?

週末和節假日,除了帶孩子野外生活,還帶他去兒童遊藝場、兒童運動場、動物園、花圃、科技館、博物館、圖書館等地方,讓他從小生活在優良的教育環境之中,潛移默化地受到薰陶,從而培養興趣,激發與展現才華。

父母是兒童最初的世界。我也會加強自身修養,收起自己的負面情緒,舉手投足,言談之間,都給孩子美的形象和正能量,同時也督促孩子爸爸給孩子樹立好榜樣。

美國詩人惠特曼説,“有一個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見最初的東西,他就變成那東西,那東西就變成了他的一部分,在那一天,或者那一天的一部分,或者幾年,或者連綿很多年。”因此,我希望我的孩子,他所見到的都是美好的正能量的,而他所做的,也都是美好的正能量的。

然後,我還會用一顆童心去看兒子。我會站在他的角度,用他的眼睛去看待一切,用靜待花開的心態,牽着這隻蝸牛去散步,而不是一個勁兒地催“快點兒”,或者生氣地訓斥,“這麼簡單你怎麼都不會”。

當然,這靜待花開的過程,也需要付出管理的,澆水、施肥、捉蟲、除草,樣樣都不能少。“從小教起,從小教好”,在陳鶴琴看來,在家庭教育中,培養良好習慣最重要。習慣養得好,終身受其用;習慣養得不好,終身受其累。在現實中,許多成年人在性格、道德、審美、生活方式、待人態度、與人溝通方式等方面存在的缺陷很大程度上與幼年或少年時期的教育環境、方式因素有關。這也讓我想起了朱永新教授在20xx年家庭教育學術年會上提到的----在孩子進入學校前的階段,恰恰是人的身心發展最為關鍵的階段。“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句古老的中國民諺,已經被腦科學的研究成果所驗證。在人的成長過程之中,大腦發育成長最快、建立突觸聯繫最密集的時期就是0—7歲這個階段。在孩子進入國小之前,他們的認知風格、個性特徵、行為習慣等已經初步建立。

我也會分清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區別,不再把家庭變成學校教育的延伸,讓孩子繼續學校的知識學習。及時轉變我的教師角色,從媽媽的角度去對孩子實施家庭教育---品格養成、習慣養成、生活教育,這才是我該做的。

另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就是充分發揮爸爸在孩子家庭教育中的作用。教育孩子是父母雙方的共同責任,父親和母親都不能夠缺位。我見過咱們許多家庭,包括我的家庭,教育的責任主要由母親承擔,家庭中父親教育缺位,成為所謂的“影子父親”,這對於孩子的成長是不利的。男孩子的教育尤其離不開父親。我羨慕《火鞋與風鞋》中的爸爸帶兒子的那場特別的旅行,也羨慕《父親變成星星的日子》裏爸爸給兒子引領,還羨慕《了不起的狐狸爸爸》中狐狸爸爸的責任擔當……我希望我的兒子,也能有一位偉岸睿智有擔當充滿父愛的爸爸引領他成長,然後,兒子長大後便成為了他爸爸的樣子……

可惜,童年只有一次,我對兒子的家庭教育夢想只能成為夢了……朱永新教授曾經説過,父親是男人最重要的工作,母親是女人最神聖的天職。願我們為人父母的,好好學習家庭教育,做好母親、父親這最重要的、神聖的工作,“熱愛了解和研究兒童,教育他們使之勝過前人”(陳鶴琴),也希望我,能為促進周圍人的家庭教育健康進行貢獻一點力量。

後記:1925年兒童心理學家、兒童教育家陳鶴琴(1892-1982)的兩本教育著作《兒童心理之研究》與姊妹著作《家庭教育》作為東南大學教育科叢書,由商務印書館印行, 前者是陳鶴琴根據對自己初生長子一鳴長達808天的連續觀察、試驗、記錄、研究,採用外心理學研究方法,寫作而成。後者是陳鶴琴繼長子一鳴出生後又得一女,取名秀霞,繼續自己的觀察實驗,總結歸納家庭教育心得、方法。

由此,我想到了陳鶴琴先生的話-----熱愛了解和研究兒童,教育他們使之勝過前人。

願我們每一個與兒童教育有關的人,都能如此!

《家庭教育》讀書筆記4

現在,我已經由初為人父之時的惶恐,變成了現在的頗有信心,這主要就是讀了《家庭教育》這本書。説實話,知道自己要做爸爸時,是既驚喜又惶恐,喜的是自己升級了,人生變得完整了;恐的是意識到頭頂的責任之重,而自己還不知道如何去教育孩子,培養孩子,儘管之前讀了盧梭的《愛彌爾》,但這本還是相對理論化,可取的只是他的理念,自然教育法,順從孩子的天性,挖掘孩子的潛能,讓孩子快樂自由的成長。

後來也買了許多其他的育兒著作,但都看不下去。偶然的機會,在一期的《中華讀書報》上看到了陳鶴琴的《家庭教育》再版的消息,抱着讀讀看的想法買了一本。沒想到,竟然像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欣喜若狂,愛不釋手,裏面珍藏了數不盡的珍寶。

陳鶴琴是我國現代教育史上的傑出的幼兒教育專家,號稱“幼教之父”。我覺得這是名副其實的稱號。他對自己的第一個孩子進行了長達兩年的觀察,分類記錄了孩子的所有表現,寫出了這部傑出的幼教著作。一百多條教育原則,每一條原則都有實例支撐,正面的,反面的,自己孩子的,朋友孩子的,還有原因分析,實踐建議,非常具有可操作性。而且,內容全面而具體,有衞生習慣,飲食習慣,學習習慣,遊戲方法,品質養成,如何不讓他哭等等。

我認認真真地,一字不落的讀完了全書,做了大量的摘抄,而且讓我媽媽讀了一遍,也經常對老婆講解,以取得家庭教育原則的一致。最重要的是,學以致用,根據自己孩子的實際情況,逐步地貫徹了書中的教育原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比如,書中講,一個良好習慣的養成,少則三天,多則七天。以前,我家寶寶跟我們睡的,書中講,要養成小孩子獨立的習慣,有條件的,分房睡,無條件的,分牀睡。我開始讓他自己睡,第一天,挺順利,第二天,他想爬到我們大牀上,爬上來一次,我把他往小牀上放一次。第三天,他就很樂意睡小牀了。現在是,每天在大牀上吃好奶之後,主動地爬到小牀上睡去了。

《家庭教育》讀書筆記5

這兩天我進行了斷舍離行動,扔掉了一些衣服和女兒的玩具,整理了書桌,把關於教育的書籍放在一起,計劃一本接一本重新閲讀,寫讀書筆記。

第一本是陳鶴琴著的《家庭教育與父母教育》。這是我15年在網上買的,之前通讀了一遍,現在再看,仍是覺得針對小寶開始的注意事項非常全面。家有小寶的父母可以在網上買本看看。

如果早讀他的書幾年,可以少走很多彎路,雖然我的女兒已經錯過最佳教育時期,我還找到幾條她現在還是需要的記錄下來,特別提醒自己注意培養好的習慣。這些其實都是父母在做在學,才能真正幫到孩子的。

第一點:做父母的應當教訓小孩子顧慮別人的安寧。

第二點:做父母的須禁止小孩子作偽。

第三點:教小孩子服從。

第四點:教小孩子愛人。

全書通俗易懂,講得都是案例,一百多條舉例當中,在兒子一鳴那兒的就佔了73條之多,他把學來的家教知識在兒子身上印證,自己的學説也在兒子身上實驗,對他影響最大的是卡爾·威特的教育。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陳鶴琴先生説不要驟然命令小孩子停止遊戲或停止工作。他舉了一個例子:

知新的母親很明白知新的`心理;她也很能體貼知新的意思;而知新也很願意聽她的話。一日早晨,知新同她4歲大的妹妹玩弄積木,搭橋砌屋,玩得很高興,他母親走來看見他同他妹妹倆玩得這樣有趣,就笑嘻嘻地稱讚了他們幾句,並且對他們説:“我們要吃點心了,我再給你們5分鐘功夫,你們快點玩,玩好就把積木放在原處。”

就是這樣簡單地幾句話,讓孩子有了一個心理預期,比命令式的驟然制止要強多少倍,我們成人在做自己最喜歡的事情的時候,如果被告知立刻停止,也是有諸多的不願意,孩子更是如此,但是給他留有一個時間,讓他緩衝一下,他也就接受了。

陳鶴琴先生説:做父母的不應當對孩子多説“不!不!”,事屬可行,就叫他行;事不可行,禁止他行。倘使不論事情的可否,竟一味去禁止他,那麼小孩子就會茫然不知所措。

兒童的內心世界如此豐富,如果我們用粗糙、粗暴去對待孩子,孩子的成長勢必會受到影響,既不能無原則溺愛,也不能太嚴厲,語言要柔和,行為要嚴格。

《家庭教育》讀書筆記6

《童年的祕密》是一本風靡全球的幼兒教育名著,對幼兒之謎進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和解答。它是現代意大利著名幼兒教育家蒙台梭利1936年7月在英國牛津召開第五次國際蒙台梭利會議之際出版的。

在這本書中,蒙台梭利博士詳細而生動地描繪了兒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徵,揭示了成年人對兒童心理髮育的忽視和抑制。提出了兒童發育中有一個“敏感期”的觀念,刻畫了兒童在智力、秩序感、行走、節奏感、觀察力等方面的發育特徵,是一本瞭解兒童發育和成長祕密的最生動的著作。

在“節奏”一節裏,蒙台梭利博士提到很多成人注意的是他自我行為的外在目的,並根據自我的想法來確定採用何種方法。對成人來説,有一條自然法則,即“最大效益法則”。這引導他運用最直接的方法,在儘可能短的時刻內到達他的目的。當他看到一個兒童正在作巨大的發奮做某些似乎沒有成效和幼稚的事情,而這些事情他自我一瞬間就能夠做完而且做的更完美,這時他就感到痛苦,就想去幫忙這個兒童。這是正因成人不明白兒童在活動中需要運用他的手,不把手的户外看成是兒童工作本能的第一次展現,就可能成為兒童工作的障礙。

無論是做為家長還是老師,我都曾正因看到兒童試圖去做一些在成人看來似乎是毫無必要的活動而去阻止他,甚至變得惱怒,如果兒童企圖反抗,結果往往是以兒童“不聽話”而告終。

作為一名幼兒教師,務必使自我的內心作好準備。務必系統地研究自我,以便發現自我身上某些具體的缺點。而不好只注意兒童的壞脾性和如何糾正童錯誤的行為。教師首先要清除自我眼中的沙粒,然後他才能更清楚地明白如何消除兒童眼中的塵埃。

《家庭教育》讀書筆記7

這個假期,我讀了《不輸在家庭教育上》這本書。通過家庭教育的學習我終於明白畢業證書或是高學歷都是你身份的一個象徵,那些東西往往是給別人看的,而學習和充電才是最重要的,學習是一個長期堅持才會有的收穫的,學習不是給別人看,最重要的應該是個人成長了,學到的東西可以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了,每個活生生的案例都在教育着我。

國小的孩子們是來自不同的家庭,他們的獲得的知識層面是不同的,通過和孩子以及家長的長期接觸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作為家長和老師都應該不斷地學習,不斷的提高自己的知識層面,不斷積累,對於認準的事情就一定做好,堅持到底。面對生活反思而不抱怨,我感到學習後的最大變化就是:心態變好了,學會了心平氣和的生活和學習,教育思想有了一定的改觀。

自從學習家庭教育後,我時常注意我們老師和孩子家長的談話,常常會感慨很多。如果我們孩子的家長、老師都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我們的孩子會怎麼樣,還會這麼難管教、難理解甚至是這麼的害怕老師和家長嗎?孩子的問題,根在家長身上。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我給孩子上課時更多的能冷靜下來去看孩子,突然發現孩子們所提出來的問題都是事出有因,而孩子們也不是很搗蛋了,變的很可愛。他們更喜歡上我的課了,也更喜歡跟我聊天了,學習讓我更深刻的明白理解和尊重他們,蹲下身子和孩子們一起玩耍,用愛的目光注視着她們,用我們温柔的手去摸摸孩子的臉蛋……這樣我們的孩子會和我們走的更近。我們需要教給他們的不單單是書本上的知識,更多的應該是教會他們學會交流和溝通,用愛來教育孩子。

學習的最初很簡單,就是為了養育好自己的孩子和方便工作,但是隨着學習的深入,我看到家庭教育網絡為社會發展做出的努力,而我作為社會的一員,我也將腳踏實地的去做好自己的教育工作,希望多多去和那些有教育問題的家長進行溝通和指導,希望每一位家長都是一位很棒的家長,願每一個可愛的孩子都能因為家長的轉變而變得快樂福!

對於家庭教育我一直都在苦苦摸索,也經常和家長們交流學習,可是總覺得自己的教育方法不夠理想。從懷孕起就沒少讀關於胎教、早教方面的書籍,自己覺得只要多看書就可以做一個好媽媽,可是當孩子出生後並且隨着孩子的年齡增長,我發現我所看的書遠遠不能滿足我平時的教育。

説起教育孩子每個父母都會,但是有幾位父母能做到科學教育呢?這也是每位家長都想要學習的。《不輸在家庭教育上》這本書給了我很大的啟發,書中有一些新型的教育新觀念,也有一些典型的成功型教育經驗,這本書讓我發現我在平時的教育中有許多無知,總覺得嚴厲就可以教育出優秀的孩子,同時也學習到教育孩子也需要科學教育,這樣我感受頗深!

【放低姿態和孩子成為朋友】

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有時作為家長我們忽略了這點,當孩子犯了錯時我只知道訓斥,從來沒有耐心的傾聽孩子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錯誤,所以每次訓斥完孩子後,我發現孩子很不服氣。

有一次孩子們在一起玩,大人們都在客廳看電視,忽然我聽見“砰”的一聲,我馬上意識到是爸爸的花瓶,我跑過去一看還真的是,幾個孩子都説不是自己乾的,只有兒子説:“媽媽是我不小心打碎的。”我想都沒想就開始訓斥兒子為什麼不小心一點,因為是爸爸很喜歡的,所以我狠狠的批評了兒子。過了幾天我才知道不是兒子打碎的而是另一個小朋友打碎的,兒子怕那個小朋友挨吵所以自己承擔了。我當時就很後悔自己的莽撞。後來不論遇到任何事情我都會和兒子溝通,現在我們倆成了無話不説的“好朋友”。

【走出媽媽教育的誤區】

現在的媽媽在教育過程中都會陷入很多的誤區,比如有些媽媽無論什麼事情都讓孩子按自己的意願去做,孩子就成了“提線木偶”,並且還害怕自己的孩子會受到傷害,就限制孩子的探索和冒險精神,這樣不但無法滿足孩子的探索欲和冒險精神,同時也使孩子的運動量減少肥胖率上升。

有些媽媽對孩子過度寵愛百般呵護,這樣孩子如同温室裏的花苗一樣稍遇風雨就難以承受。應大幅提高孩子的耐挫性,磨練他們的意志力,這樣鍛鍊過的孩子將來步入社會在遇到一些挫折時就不會承受不了。

非常感謝這本《不輸在家庭教育上》,它給了我們一些具體、實用、專業的教育理念,我堅信通過學習我會成為一名會科學教育孩子的媽媽!

《家庭教育》讀書筆記8

《家庭教育》一書中有一篇名為《好父母好家教》的文章,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這篇文章從家教事小意義大、家教有法無定法,為眾多家長出謀劃策,答疑解難。魏書生他是當代著名教育改革家,同時又是一位成功的家長,他的兒子20xx年高中畢業考入清華大學,20xx年出了第一本書。他的家教經驗角度獨特,獨樹一幟,是從成功的教育案例中總結出來的,實在又實用,言辭懇切,入情入理。細讀此書,使我獲得了許多有效的教育良方。

作為一名教師,讀了魏書生老師的這本書,不僅從家長的角度瞭解了該如何教育子女、如何面對孩子出現的各種問題,而且作為一名教師,也從魏書生老師的交談中瞭解了面對學生的不同問題的教育方法。下面談幾點我的心得:

一、作為父母如何教育子女。

一個好學生身後一定有一位好家長,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終身老師。家庭教育成功的關鍵在於,所有家庭都應在孩子的成長階段有個正確的引導,給孩子提供一個優良和諧的成長環境。作為孩子的父母,不但“養”,還要“教”,更要“育”,而“教”、“育”是一門學問,讓孩子在寬容的家中長大,他就學會了自信;在和諧稱讚的家庭環境中成長的孩子能學會欣賞;在平等的家庭環境中成長能學會正直……什麼樣的家庭,教育出什麼樣的孩子。

雖身為母親,但我對孩子的教育有時真不知從何入手,總覺得孩子要什麼儘量滿足便是,甚至有時用我們小時候父母對我們教育方法來教育現在的孩子,當然這種教育方法往往是事倍功半,有時還會讓孩子產生反感。曾經讀過一篇報道,説是中國的家庭教育令人堪憂,提出作為孩子第一任教師的父母應該持有“上崗證”才能生育孩子,我非常贊同這個看法。這些日子我也在網上讀了很多教育論文,讀後身感作為父母對孩子教育的重要性,所以説,家庭教育是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第一環境。

二、作為教師該如何教育學生。

雖然説這是一本家庭教育的書,但從魏書生老師的每一個教育事例中,我們都可以看到魏書生老師教育學生的方法:做學生的朋友、從學生的角度、朋友的角度去教育、幫助學生;魏書生老師的可貴之處在於他總是盡最大的努力,不使自己站在學生的對立面上,不去訓斥他們,而讓學生學會實實在在的生活。這就需要我們下苦功夫,多調查,多思考,找到適合不同學生的不同教育方法。

以前的教學我把學生基本就是大致劃分為幾大類,如品學兼優的,以鼓勵上進為主;調皮搗蛋的以打擊為主;特別頑劣的基本放棄。現在一想,自己作為人民教師還差得很多,還沒體會到老師不只是要傳輸知識,更重要的是引導、教育學生。每一名學生都是一本書,我們要細細的讀,在教育學生的同時,不僅學生受益,自己也提高了自己的教育能力,提升了人格魅力。

三、家教事小意義大。

民風,世風皆起於家風。關鍵在於所有家庭都要正確引導孩子,不但養,還要教,更要育,高爾基説過:“愛孩子,是連母雞都會做的事,而真正的教育他們,則是一件大事了。”書中提到了“三道染缸”説法,家庭是孩子的第一道染缸,學校教育已經是再教育了。孩子就是一張潔白的紙,給他着什麼底色,取決於良好的家教。

四、要以平和的心態育子。

家長應承認孩子間的差異,甚至欣賞差異,千萬不能盲目攀比,追趕,甚至指責,貶低孩子,其結果往往適得其反。書中介紹到的“夏斐之死”無疑不給全天下的父母敲醒了一次沉重的警鐘。如果我們變一種教育方式,在孩子失落時對他曾加幾許鼓勵,少一些批評,讓孩子有一種温暖的感覺,我想,在孩子壓力減輕的同時,一定會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成績。這樣,家長也會免除因埋怨訓斥孩子而產生的苦惱,孩子更會因家長的善解人意而對家長多幾分敬重。

五、輕生細語的批評效果好。

現在的家庭教育特別保護孩子的自尊心,的確,孩子不是我們的私有物,而是和我們一樣的平等的人。有這樣一個寓言故事:風和太陽比賽,看誰先將人們身上的衣服脱下來,風越刮,人們將衣服裹得越緊,而和煦的陽光反而使人們主動將衣服脱下。看來,嚴厲批評不是最有效的,和孩子平等的交談,體現了對孩子的一種尊重。

六、重視孩子心理健康。

健康的心態是人們從事學習工作的重要條件。家長要引導孩子學習真善美,讓孩子的心情變得開朗起來。讓孩子在做實事過程中保持快樂心境,是一種處事智慧,萬事都能泰然處之。同時引導孩子對待人生的失落要以笑迎,學會在跌倒中爬起,在生活中尋找快樂。

魏書生老師在培養孩子過程中獲得了許多思維的靈感,豐富了自己的思想。在幫助自己孩子成功的同時也成就了自己的人生。願天下有心、用心、真心為孩子的父母,都能找到一套適合自己孩子的有效教育方法,創造出我們自己的教育奇蹟。

《家庭教育》讀書筆記9

一、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付出和愛,培養孩子的感恩意識。

很多孩子認為家長的付出和愛是理所當然,不存在要感激和回報。沒有對父母的感恩意識,是孩子不聽話的一個重要原因。我認為,很有必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付出和愛,培養他們的感恩意識是很有必要的。

一方面,讓孩子學會理財,養成記錄收支的習慣。前美國首富、美孚石油公司的總裁,洛克菲勒,每個星期給孩子的零花錢只有三十美分,相當於人民幣2.4元。而且他要求他的孩子們每週把自己的每一筆支出都記錄好,下週領零花錢的時候交父親檢查。後來,他的兒女,都可以通過自己的勞動,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而不要依靠億萬富翁的父親。新時代要求我們在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合作的同時,也應該學會理財。養成記錄收入和支出的習慣,就可以將自己的財富用在“刀刃上”,把自己的生活規劃得井井有條,而不會由於金錢問題而時時捉襟見肘,疲於應付。學會理財,也就是學會規劃人生,會理財將會使你一生受益無窮。一段時間過去後,要讓孩子算算賬,一個學期,一年要用去父母多少錢。

另一個方面也要讓孩子參加一些勞動,嘗試去賺錢,瞭解金錢來之不易,而且必須通過勞動獲得。這樣有利於養成勤儉節約的習慣,也有利於培養孩子的感恩意識。有一顆感恩的心,是家庭教育取得理想效果的有力保證。

二、寬容與嚴格要求相結合,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嚴是愛,鬆是害”是中國的一句古話。千百年來,家長教育孩子,老師教育學生,説的最多的也是“嚴格要求”。的確,嚴格要求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能夠使孩子按照成人理想的模式發展,少走彎路,這方面有不少成功的範例。但是對“嚴格要求”的負面影響是不可忽視的。它使孩子習慣接受,不會批判的思考,個性喪失,創新意識淡薄,甚至有的孩子心靈壓抑,性格孤避,過早地失去了童真。中央電視台科學教育頻道,在今年6月末日報道的,13歲考上大學的天才兒童曾永康的悲劇就説明了這一點。所以我認為對孩子的教育,應該嚴格,更應該寬容。嚴格不是苛責,苛求,應該嚴而有度,嚴而有序,嚴而有理,寬容不等於放縱,放任,不等於對孩子的問題視而不見,不等於可以原諒孩子的所有錯誤,寬容更多的是對孩子感情、心靈上的寬容,讓孩子有健康的心態在寬鬆的環境下接受嚴格的教育。

家長要處理好要求的嚴格與環境的寬鬆,過程的嚴格與結果的寬容的關係。寬容是對孩子的信任,使孩子有信心,有勇氣,嚴格要求是培養孩子的責任感,有利於培養孩子做事嚴格要求自己,善始善終良好習慣。

三、民主平等的交流,培養孩子的獨立自主意識

進入青春期前後的青少年,顯著的特點是“變”。孩子開始發育了,生理上在變,心理上也有變。家長會發現,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孩子不聽話了,你要東,他偏要西。這種現象,心理學上稱之為“逆反心理”。這個時期,心理學上稱之為“心理斷乳期”。

這個時期的孩子,最主要表現是獨立活動的願望變得越來越強烈,但由於缺乏生活經驗不能正確理解自尊,只是強烈要求別人把他們看作成人。如果這時家長還把他們當孩子來看待,他們就會厭煩,就會覺得傷害了他們的自尊心,就會產生反抗的心理,萌發對立的情緒。

這個時期的孩子,儘管自我意識發展了,但自我控制能力還很差,常會無意識地違反紀律。他們喜歡與人爭論,但論據不足;喜歡發表見解,卻又判斷不準;喜歡批評別人,但又容易片面;喜歡懷疑別人,卻又缺乏科學依據。

因此,家長光滿足於表面上瞭解孩子是不夠的,家長必須學習一些心理學的知識,必須瞭解“心理斷乳期”的實質。心理斷乳期,實質上是青少年們隨着身心的成長髮育,逐漸從依賴於父母的心理狀態中獨立出來,自己判斷、自己解決所面臨的新的問題的時期,這是一個人的社會化過程,要與他們建立一種親密的平等的朋友關係;要相信孩子有獨立處理事情的能力。這是一個人從幼稚到成熟的轉折時期。

因此,家長要尊重孩子的自尊心,要儘可能支持他們,尤其在他們遇到困難、失敗的時候,和他們平等交流,幫助他們分析事物、明辨是非,正確處理。另一方面,家長又不能過於遷就孩子的不合理的要求和不良的行為,以防孩子以後總是用反抗的方式來要挾父母,達到自己的目的。對於比較嚴重的反抗行為,家長可以採取獎賞訓練的方法,強化孩子的順從行為。

四、幫助孩子認識自己,打造孩子的核心競爭力。

新教育理念認為:“人人有材,人無全才,因材施教,個個成材”。教育的目的是讓孩子成材,而因材施教,揚長避短,是成材的必由之路。家庭教育的目的也是讓自己的孩子成材,成材的道路千萬條,條條道路通羅馬。我們學校就有獲得了湖南衞視舉辦的20xx年超級男聲第二名的佟楠和20xx年超級女聲第二的黃雅莉,他們能在數萬名選手裏頭脱穎而出,不能不説是人才,也不能不説是一種成功。這都是他們自己揚長避短,學校和家長因材施教的結果。

《家庭教育》讀書筆記10

天看了家庭教育裏的一段內容非常有感觸,寫下來分享一下。

這段內容主要講了五個問號教孩子養成規劃習慣。我家的哲凡同學時間觀念不強,做什麼都很慢條斯理的,看了以後覺得非常適合他做作業慢,拖拖拉拉的,不能合理規劃時間。一問是假期有什麼計劃?二問是想去哪裏放鬆一下?三問是那可能要佔用一天半的時間,你覺得夠嗎?四問是那你制定時間表吧,怎樣才能休息好又能提高?五問是如果沒有完成,你覺得需要多久時間彌補?

從以上可以看出這是位有智慧、耐心的爸爸,在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規劃態度方面依照這樣一個規律:詢問並引導計劃——制定計劃——實施計劃——監督檢查——修正改善。在上次計劃落實的基礎上,下次適當的延長時間,逐步鍛鍊孩子的規劃能力,不嘮叨只問了五個問題,這位家長就讓孩子養成了規劃的好習慣。

通過學習覺得做什麼事都要有方法,好方法事半功倍,呵呵,會繼續學習的。

《家庭教育》讀書筆記11

家庭教育是兒童成長髮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拜讀了趙忠心老師經過多年研究所寫的《家庭教育學》,其中借鑑了許多中外家庭教育的理論以及家庭教育子女的經驗。讀完這本書,我深有體會,在教學過程中,時常覺得幼兒越來越難管理,教育孩子也不是容易的事情。

在家庭教育的過程中,父母常常視孩子為家中的小太陽,全家人都圍着孩子轉,長時間如此容易使孩子養成嬌生慣養的不良習慣,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以後的人際交往,以及不能適應複雜的社會環境。在大多數家庭裏,隔輩親的現象是非常嚴重的,孩子提出的要求,爺爺奶奶都會盡量的去滿足,而實際上,應該給孩子講道理幼教,告訴孩子什麼可以去做,什麼不能做,如果孩子執意的要求,可以採取轉移注意力的方式。在我接觸的很多家長,幾乎都是着重關心孩子的認知水平、技能掌握,缺乏對孩子習慣的培養,從而導致孩子形成不良的行為習慣,不利於在今後社會上的發展。

很多家長對自己的孩子寄予厚望,希望孩子能夠完成自己目標或是願望,過高的期望無疑是增加了孩子的壓力以負擔,當孩子面對挫折使,會逐漸失去對自己的信心與認可,甚至造成更為嚴重的後果。隨着現在的培訓班、學習班的增多,家長們在不考慮孩子是否有興趣,就替孩子報名參加,並把孩子的日常生活安排的滿滿當當的,使孩子整天面對着大量的作業以及學習壓力,從而感受不到學習的樂趣與童年的歡樂,對孩子的成長帶來不良的影響。因此,作為父母要正確對待兒童的教育,根據孩子的興趣愛好,並積極引導學習發展,使孩子擁有一個充滿歡樂的童年。

父母對孩子的成長,不僅要提供良好的生活條件,同時也要關心孩子的精神生活,培養孩子的品德素質,提高孩子的自主意識,養成自主學習的良好行為習慣。在實際生活中家長往往只重視孩子知識技能的掌握,忽略了其素質教育的發展,良好的品德素質對孩子在社會中的發展具有積極的影響,可見,家庭對孩子素質教育是十分重要的。還要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加強對培養孩子自主能力的意識,鍛鍊孩子的自主行為能力,例如,學會自己掃地、自己擦桌子等家務活動,來促進孩子自主能力的發展,家長不要因為孩子完成的不好而批評或阻止,避免影響到孩子的積極性與自主意識。

《家庭教育學》這本書就要求我們重視對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及家庭的影響對孩子的成長具有重大的意義。作為父母,要關心孩子的全面發展,加強對孩子精神教育的意識,培養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質幼兒教育,自覺承擔對孩子教育的責任,使孩子成為高素質、高品德、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家庭教育》讀書筆記12

作為一個堅定的想學教育的人,一個想學學前教育的人,理應是全集都必須細讀的,只是出於之前忙着看急需考試的書,現在忙於準備複試,便找捷徑似的先讀了第二卷的最後一部分“家庭教育”為快。

陳老師的書讀起來是很快的,首先他寫的都是自己辦實驗幼兒園的經驗、實踐(第二卷前面部分,幼兒教育,),家庭教育則是自己養兒的經驗及對周圍所見所聞的總結。

學前教育被視為基礎教育之基礎,我認為早期家庭教育則是早教中的早教,是人一生中教育的重中之重!孩子一生下來就受着父母家庭的養育,無形之中就受到或好或壞的最初的教育。而這最初的階段是他們一生中非常重要的奠基階段,自然受到的教育也是十分的重要。可惜這確並沒有引起所有家庭的重視,在今天幼兒園教育倒是越來越受到關注和重視。殊不知失敗的家庭教育可能使一切功虧一潰的。

陳老師重視家庭教育,有如卡爾·威特的觀點,對孩子的教育應該越早越好。正如他自己也提到他受《卡爾·威特的教育》一書的影響是不小的。

《家庭教育》應該成為中國的全體父母或者準父母必讀的一本書,以我之見。因為陳老師是將自己的經驗心血和對幼兒教育的理論知識都化為了一條一條的教育原則,而每一條教育原則下都是自己記錄的對兒子一鳴或者所聽到所看到的身邊的活生生的例子。從正面或反面、用淺顯易懂、毫不艱深的語言一一敍述出來。父母讀起來會感覺在看故事書,同時又會感同身受。因為所有的例子都是來自生活實際,所以會自然的聯繫到自己的生活中,一切我們都在經歷着或者看別人經歷過又或者即將要經歷。

我想陳老師初寫家庭教育的本意也應該是針對所有天下的父母,如他所説“願天下父母共讀之”。因為他的這本書應該不會認為是《卡爾·威特的教育》似的一本天才教育的模版。畢竟卡爾·威特自己就不是一普通羣眾,他自己也是博士,有着淵博的知識見聞,所以能一心一意傾其所有的教給他的孩子比普通羣眾多得多的知識。當然這裏並非説陳鶴琴就沒有卡爾·威特那麼淵博的知識和能力,而是《卡爾·威特的教育》原本就是一本淵博的爸爸教育孩子成為了天才的記實手冊,而《家庭教育》原本就是從淺顯易懂的角度,用能識字的人都懂的文字教所有的大眾所有人都能夠卻常常被忽視被錯誤的執行的家庭教育的方法、原則。一條一條的原則都滲透在兒童的吃喝玩樂中,都體現在每個家庭每日都經歷的日常生活中。書中的很多例子是我們稍不小心可能就會犯的慣錯,所以着實需要所有的父母都對家庭教育有所瞭解,那樣所有的幼兒得少受多少冤枉少受多少的罪呢。

《家庭教育》也是一本相對於《卡爾·威特的教育》更適合中國的大部分父母閲讀的育兒手冊。一是:由於作者的背景文化等原因自然《家庭教育》中的例子更加能讓國民們理解。二是:雖説陳鶴琴也受《卡爾·威特的教育》影響,但是在書中已經對一些卡爾威特的比較極端的觀念做了糾正。比如:孩子是需要玩具的、孩子是喜歡夥伴的需要夥伴的。。。。。。

雖然從書中我們看到好多那時候的孩子的生活環境與現今這個高速發展的社會是大不一樣了,但是你大可不必恐慌。雖説例子中的細節可能今天會不一樣了,但是很多原則是不論世界如何的變化也應該要服從和遵守的。教育的一些理念是應該不會變的。當然今天的社會也有許多新的問題,那自然就要父母們自己思考摸索了。陳老師的《家庭教育》中的原則是有用的卻不代表那是包括一切的。社會不斷進步,教育的方法自然也要不斷的跟上變化的步伐,只是一些“根本”是必須的。

《家庭教育》讀書筆記13

孩子的成長教育離不開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三個方面。而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家長是家庭教育的主體,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生活中你的個人品德,文化知識和生活經驗會潛移默化影響孩子,所以作為家長應該充分認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以下是個人的一些心得體會。

 第一要給孩子一個和諧的家庭氛圍

孩子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和諧安寧的家庭環境。家庭和睦温馨了,孩子在心理上才會有安全感,才能給孩子一個愉快的學習空間,自由自在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才能讓孩子的心智得到健全的發展。孩子上國小時有一段時間我和愛人因為生活上的瑣事經常發生爭執,明顯感到孩子那段時間臉上看不到笑容,學習成績也下降了。有一次我們爭吵時剛好孩子作業沒寫好,我們夫妻同時訓斥了她,孩子高聲的頂撞了我們,並大聲説出了自己的不滿,説我們總是爭吵,她心裏擔心爸爸媽媽會分開不管她,而且哭的很厲害,這件事讓我們認識到孩子雖小,可是她的內心已經懂得很多道理了,所以我們家長有責任給孩子創造一個和諧、平等、安寧的家庭環境。

 第二要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

每一個孩子都希望自己有一個快樂的童年,而這一點又恰恰是當今社會孩子們最不容易得到的,現在的孩子除了要完成學校學習任務家庭作業外,還要應對無休無止的課外補習班、興趣班,基本上是連軸轉,雙休日基本都在刻苦學習訓練,沒有多少時間能做她們自己真正想做的事。記得幼兒園和國小一年級時孩子學習舞蹈和二胡,每次回家練習壓腿和器樂總要經過一番“鬥爭”,有一次我送孩子去上舞蹈課,路上我不經意的問孩子,你覺得現在開心幸福嗎?因為作為家長我總覺得我們為孩子付出了金錢、時間和精力,孩子沒理由不滿足。結果,孩子的一句話驚醒了我,她説:“媽媽,我想要一個快樂的童年。”我第一次認真的考慮了孩子的感受。後來,我和孩子達成了一致意見,興趣班讓孩子自己去選擇,而且雙休日必須有一天的時間讓孩子自己去安排支配,我覺得這樣即可以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又滿足了孩子的玩樂天性。

第三安全常識早灌輸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會不經意的碰到很多小意外,小傷害,作為家長如何才能做到防微杜漸。我會設置一些小小的“陷阱”,比如孩子18個月時(我寫過成長日記)對我縫衣服的針特別感興趣,我並沒有立刻抹殺孩子的興趣,而是觀察一段時間後在她沒注意的時候用針尾在她的小手上輕輕刺了一下,孩子立刻感覺到了危險,這時我會“不失時機”的趕緊上前安慰她,並適時告訴她這個東西的作用和危險性。還有一次,孩子看到大人經常從熱水瓶裏倒水喝,她自己也想嘗試下,但是對於一兩歲的孩子來説明顯有點困難,我看到後並沒有大聲呵斥,而是打開水瓶塞子,小心的讓水蒸氣輕微的飄過她的小手,孩子馬上就知道了。正是通過這些點滴的灌輸,在我們的家庭裏從不擔心孩子把開水瓶打翻了,剪刀傷到手了,桌角碰到頭了,睡覺從牀上掉下來等等······當然,前提是寶貝在兩歲前,我家寶寶一直“毫髮無損”的成長。

第四要儘可能地培養孩子的基本生活技能,鍛鍊孩子吃苦耐勞的品質

比如日常的掃地、洗衣服、鋪牀疊被子,勞動最能鍛鍊一個人的品質和意志,孩子只有切身體會才會懂得勞動的艱辛,才能理解家長老師的辛勤付出,才會加倍珍惜。記得孩子國小一年級時做作業經常邊做邊玩耐不下性子,經常很少的作業能寫到晚上十點以後。有一次週六家裏來了客人,孩子寫了一個上午也沒有完成一項作業,那天我剛好買了一隻鴨子回來自己宰殺,我就把孩子叫過來,很平靜的對她説,協助我把鴨毛!孩子當時有點蒙了······做過家務的人都知道,拔毛樁是件很費時費神的事情,果然不一會孩子就開始嚷嚷不想幹了,到後來孩子基本上是邊哭邊做的,我雖然也心疼孩子,可是我堅持讓她必須和我一起完成這項任務,自那以後孩子寫作業的習慣有了不小的改善,因為她切實體會到了勞動的艱辛。

第五培養孩子良好的自信心

孩子的成長中,家長要引導孩子無論幹什麼不但要用心而且要盡力,即使結果不是最好的,但只要努力了就是最棒的,只有讓孩子們跳一跳,通過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孩子才能體會到成功的喜悦,從而建立起自信心。當孩子有了錯誤時,家長也不要過於斥責孩子,首先要教育孩子有承擔錯誤的勇氣,然後再幫助孩子分析錯在哪裏,為什麼錯了,會造成什麼後果,以後應如何改正錯誤。多鼓勵自己的孩子,看到他們的進步,肯定他們的成績,不要盲目地批評他們的努力和失敗。給孩子樹立信心,自信心是一個逐步積累的過程,不能夠讓孩子害怕做一件事,因為其可能失敗,而應該讓孩子樂於做一件事,因為其可能成功。正因為這是一個漸進的培養過程,因此,需要我們無論在生活的小事上,還是在遊戲、學習中,都需要始終注意這一點。生活中,孩子需要幫忙,需要愛,作為父母不是全盤代替,而是進行合理的關懷和訓練,要讓孩子知道自尊和自信是自己用行動樹立的,而不是別人能給予的,這樣,才能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健全人格。

《家庭教育》讀書筆記14

短短三個月,第一期的家庭教育培訓在此告一段落,但這不意味着結束,而是一個開始.但做一名合格的家庭志願者,我總覺得覺得自己的知識和能力還遠遠不夠,需要有一個漫長的學習、內化的一個過程。自己從事教育工作已經有十餘年,但在家庭教育上還是很欠缺,只是知道家庭教育很重要,但每當家長碰到孩子有問題來詢問時總是説不出個所以然。

這次的家庭教育培訓是富陽首屆家庭教育的學習。通過這次的培訓,我收穫了什麼,我感悟了什麼?每個人的感想都是不一樣,但可以説每個聽講座學習的老師和家長都是有所收穫,雖然如方禮梅老師説的我們學了家庭教育不可能馬上有進步、改變。但不知不覺中我對待孩子的態度慢慢的在轉變,我在和她説話時總是會停下自己手中的事;每當孩子不聽話時我總是心平氣和和孩子説話;我真的不打孩子了;我試着用孩子朋友的身份和孩子相處……

曾經,和大部分老師一樣總會有這樣的感想:能教育好自己班上的孩子,卻教育不好自己的孩子。我也這樣想,認為不是很正常嗎?我也和其他家長一樣,孩子在學校一個樣,在家又是另一個樣。真的是這樣嗎?現在學習了中華家庭教育課程,細細回想自己在教育女兒上有很多的問題值得深思,孩子為什麼會這樣,不就是我們家長在教育上出現了問題嗎?比如我的孩子吃飯速度一等一的慢,去年在家還要我們喂,而且吃一頓飯不知要我們催幾次,喜歡邊玩邊吃,那還不是因為孩子很小的時候不愛吃飯,我們就隨她,讓她滿屋子跑,追着給她吃飯,當時想只要她能夠把飯吃下就行,而形成了她現在這個不好的習慣;因為從小就拿大灰狼在嚇唬孩子,女兒五歲時睡覺,還一定要我的陪伴之下才肯入睡;她喜歡畫畫,動手能力強,但語言方面欠缺,我在這方面也是弱項,總希望孩子能在這方面能夠強一點,也曾信誓旦旦説多陪孩子到新華書店看看書,培養她這方面的興趣,而事實上我每天經常只顧自己做事(工作),而很少陪她去新華書店,甚至孩子在入睡前我也很少給她講故事或陪她聊天;在孩子還沒上幼兒園時,我下班回家時,我開門進屋,孩子不會很熱情的打招呼,有時真的很冷心,孩子怎麼會這樣呢?我老公是一個不苟言笑的人,平時很少會做出關心別人的言行舉止,我也經常埋怨,怎麼這麼不懂體貼別人。有時還瞪大眼睛和我們説話,我的婆婆和我關係也不怎麼樣,有時一家人在一起總是沒幾句話可以説,家庭氛圍不是那麼和諧。孩子雖小但她卻能敏感察覺,久而久之孩子變得那麼“冷漠”。

學習了家庭教育之後,我經常在反思,我反思我以前的所作所為,同時期望自己能夠成為孩子心目中喜歡的媽媽。在今後的日子裏一方面我會繼續學習這方面的知識,提高自己在育兒方面的素養。另一方面,在改變不了周圍人、家人的情況下,先努力改變自己,儘自己的力量增進家人間的感情,希望自己能夠在以後能成為一個豁達開朗、積極向上、擁有自信的一個人,讓孩子能夠在我的教育下能開開心心過好每一天,我會為之能努力的。

《家庭教育》讀書筆記15

讀了《家庭教育》中的一篇叫做“肄業的懸樑歲月”的文章,感觸很深。

説的是前生界乒壇冠軍鄧亞萍苦心肄業直至讀到劍橋博士的艱辛過程。身材矮小的鄧亞萍剛起頭喜好上打乒乓球時,所有的人都不看好她,但她的父親堅持對他説,你很優秀,真的,後來靠吃方便麪矜持集訓的她最終靠堅韌的毅力取得了驕人的戰績。同樣,退役的她在只認識26個英文字母的環境下靠着頑強的毅力在清華大學讀完了英語本科專業,後又到英國諾丁漢大學攻讀碩士,再到後來就讀英國劍橋讀博士,從對英語一無所知,到與外國教授用英語熟練交流,從起頭的迷茫到後來的挑戰,每一步都是那麼艱難。

鄧亞萍學業上的成功於打乒乓球的輝煌,其實並非得益於她先天具備多大的先天。恰想反,在前提對她很晦氣的環境下,靠心裏那對強大的同黨毅力去支撐,靠積極進取的餬口立場,戰勝了一個又一個堅苦,在人生道路上為自己和他人樹立了一座座豐碑,楷模的力量是無限的,人生有涯,知識無涯,不懈追求,走出人心理想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