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育考試

家庭教育公開課心得體會(集錦15篇)

當我們受到啟發,對學習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時,可以尋思將其寫進心得體會中,這樣可以幫助我們總結以往思想、工作和學習。很多人都十分頭疼怎麼寫一篇精彩的心得體會,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家庭教育公開課心得體會,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家庭教育公開課心得體會(集錦15篇)

家庭教育公開課心得體會1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良好的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有着至關重要的意義,從最初的受到父母的啟蒙教育,到現在教育自己的女兒,人生的經歷告誡我,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十分重要,甚至決定着她們的發展方向,影響到終身。

家是每個人温馨的港灣,對孩子來説更是如此,讓家庭穩定的發展,營造一個好的家庭,才會給子女的成長帶來好處,才能培養他們健康的心理,塑造高尚的人格。總之,在這幾年的教育中,我會讓孩子愉快地學習、健康的成長。

家庭教育公開課心得體會2

通過學習教育公開課第二期課程,讓我想到了《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一書中曾講到這樣一個孩子跟爸爸抱怨上學無聊的故事。爸爸通過與孩子聊天,讓孩子打開心扉,與孩子深入交流,從而引導孩子找到了正確的方向。

我們在日常溝通中,只要不急於定義和評判,孩子就會願意跟我們敞開心扉。知彼解己,讓孩子感受到尊重,更願意説,我們才能做好引導式的父母。加油!

家庭教育公開課心得體會3

“小孩子生來是無知無識的,不知什麼是好,什麼是壞。他的一舉一動可説一方面受遺傳的影響,一方面受環境的約束,受教育的支配。小的時候,環境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父母,教養中最重要的因素,恐怕也是父母。”於是,先生指出小孩子的“知識之豐富,思想之發展與否,良好習慣之養成與否,家庭教育實應負完全的責任。”作為一個母親,我對此觀點十分認可,特別是以下幾個觀點對我很有啟發:

一、把握好“愛孩子”和“管孩子”之間的度

不管該書發行所處的年代還是現在,過分溺愛和專制式的嚴厲管教始終是兩種普遍存在的錯誤態度和做法。前者是對孩子無原則的愛,它有損於孩子的身心發展,因而他強調“對子女要愛護,但絕不要溺愛”。同時,他也指出,家庭教育中的專制式的嚴厲管教方法也是不可取的,這種管教方法的後果只能是摧殘兒童的創造力,束縛兒童的思想。

二、孩子是父母的鏡子

陳鶴琴多次告誡家長:“做父母的教養子女第一條原則,就是要尊重‘以身作則’這條原則”。因此,做父母的必須處處以身作則。教育孩子其實也是家長的自我教育,自我成長的過程。為了教育孩子,我們應該儘可能地放棄無規律的生活,隨時檢點自己的言行。

三、保持教育的一致性

父母、祖父母施教的方法不一致,寬嚴不同,孩子就無所適從,甚至會產生投機取巧、輕視長輩,甚至虛偽等流弊,非常不利於孩子健康人格和道德品質的培養。

家庭教育公開課心得體會4

觀看了兩位老師的公開課視頻我個人的感受有以下幾點:

1、家庭教育的本質是生活教育。良好的生活教育對孩子的成長有利。以鼓勵引導為主。生活中處處藏着知識學問。小道理大智慧。引導從小建立健全人格。幫助孩子核心素養提升。養成解決問題的能力。父母從生活中的小事。一言一行做好榜樣。對待事物事態解決能力。分析利弊。引導孩子思考探索。從寓教於樂。勞動生活。接觸不同人。事物。引導孩子看到不同人生方向並鼓勵尋找幸福的過程。

2、美好幸福的家庭生活有利孩子成長。認識親子關係中4個特點。相親相愛尊重支持孩子優先優質陪伴。自強自立放手嘗試。父母攜手共同成長。

3、勞動創造幸福生活。從小多做勞動。增強獨立和社會責任感。引導鼓勵為主。做為家庭成員一份子有義務承擔家庭生活中力所能及的家務。週末帶動全家參與家庭勞動。平時規定孩子完成生活中應承擔的小事。培養孩子小主人意識,堅持養成愛做家務習慣。

一個健全。懂生活。有自律心態健康的孩子離不開家長在成長道路上的引導教育。家長陪伴。從小事做起。小事悟大道理。尊重孩子身心發展。力所能及。用勞動創造生活。培養髮現生活中的美。“寓教於樂。成就美好童年”。

家庭教育公開課心得體會5

今天聽取了家庭教育公開課“言傳身教:中國傳統家庭教育內容與方法的傳承與運用”,收穫很大,談幾點感想:

一、家風家訓是社會和穩定的“基石”。積極向上的家風家訓滲進子孫的血液,滲進社會的文化,影響着社會風氣。家風家訓對社會而言就是道德的力量和規則的信念。

二、家風家訓影響人的一生。家庭乃至家族的家風家訓影響人的一生,父母長輩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孩子的一生都會打上家風家訓的烙印。

三、家風家訓不管從某種形式上都體現出每個家庭的特點與獨特性,從日常生活塑造人格,影響人的心性。強調言傳身教,讓家庭每個成員都牢記於心。

家庭教育公開課心得體會6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長的重要部分,可以説是孩子成長的起點吧。特別是父母的言行舉止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在這次的家庭教育課中讓我學到了很多也簡單的講述一下我的感想。

特別是剛開始一位媽媽播的短視頻《小捨得》中讓我深有體會,其實我又何嘗不是這樣的呢;對待自己的孩子我一直以為教育他的學習才是主要,其它的都是次要的;我忽視了孩子的童真,也忽視了孩子的內心感受。聽完專家的觀點讓我知道,父母首先要做的不光是着重孩子的學習,更重要的是要去感知和感受孩子的內心,感知孩子在情緒的情感、語言、行為的表達,才能走進孩子的內心,才能從正面的引導和開導自己的孩子。

在情緒方面,讓我感受到原來自己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只有自己試着處理好自己的負面情緒,也許孩子才會學着去管理好自己的情緒,這樣才是幫助孩子。遇到孩子“怪異”的行為,我們要做的不是去責備孩子,而更應該去讀懂孩子的內心,也許我們能看到的卻是孩子的童真和善舉。

這次的家庭教育課真是受益匪淺,原來我們對孩子積極充滿愛的語言引導,才能使孩子向着積極樂觀的思維、表達和態度的發展方向,才能使孩子獲益一生。

家庭教育公開課心得體會7

此刻有很多家長都在感歎小孩難教,其實假如家長們仔細觀察和思量的話,就會發明問題大多出在我們成人身上,而不是小孩子身上。下面轉一位教師的經驗,我們共同學習一下

1、蹲下去

這不僅指身體上的蹲下去,而是指心態上的蹲下去。有時候你提的很好的建議小孩不接受,一般的家長就會大發雷霆。其實,你應該考慮一下你的建議對於小孩來説是否合適。不妨換一個角度,從小孩的角度去想一想。一般的母親都喜愛逛商場,但小孩子不一定喜愛,為什麼?你蹲下去看一看,你就會發明:你看到的是琳琅滿目的商品,他(她)看到的是琳琅滿目的腿。你假如埋怨他(她)不聽話,你有道理嗎?所以,在小孩不聽話的時候,換一個角度去想,這樣,教育的效果可能會更好一點!

2、走過去

小孩為什麼不願與大人們交流,不僅僅是什麼代溝的問題,更主要的是我們這些成人總是以一種居高臨下的姿態呈現,不願做他們做朋友。試想你整天擺出一幅長者的臉孔,以一種教訓的口氣,不停的抱怨,不停的責備。他怎麼會聽你的話呢?我開家長會的第一句話就是:請大家關上手機,認真的聽兩個小時;假如你連兩個小時都堅持不下來,你有什麼資格來責備你的小孩,要知道他(她)天天在教室裏要坐上x小時,不説學習,光只是坐都不好受,可是我們有哪位家長能體會小孩的苦處呢?

我與自己的小孩是的朋友。我從不責備他,當然有問題的時候,我只是幫他分析產生的原因。所以我與小孩的關係很好,他也很樂意向我講一些他的趣事或苦惱,和我探討一些他這個年齡不懂的問題。這樣做當然不夠。我一星期,不管工作多忙,總是要抽出一兩個晚上的時間與他一起活動活動。比如,打球,散步,讀書,看電視什麼的。所以要想小孩與你交流,作為家長,必須學會與他成為朋友。

3、放開手

此刻的小孩大部分是獨生子女,生活自理能力差是不爭的事實。怎麼造成的呢?還不是我們大人們的原因。在家裏,你什麼事都給他代勞了,他用什麼來鍛練自已的能力?而我們往往卻給自己找一個藉口:只要你學習搞好了,其他事不用你操心。這裏,我們恰恰忽視了一個重要的問題:生活的能力與學習能力的相通性,或者説相互促進性。一個自理能力強的人,就是一個做事有條理的人,也是一個思維有特點的人。這些素養表此刻學習中,其潛力是無法想象的。所以我奉勸家長們儘量放開手去,讓小孩自己完成他自己的事。這樣對小孩是有百益而無一害的。

4、多激勵

一個人的健康成長總是離不開激勵的。我想這一點家長們都知道。要害是如何激勵,以什麼方式激勵,在什麼時候激勵。這些家長們未必都十分清晰。這裏有幾個誤區:第一,一味地強調物質激勵。小孩考好了,他提什麼要求都可以,考差了可能什麼也得不到了。第二,不適當的激勵。有些家長機械地認為,提倡激勵就是不管小孩做得怎麼樣,都是一樣的激勵。到最後,可能你的激勵對你自己而言都沒有什麼公吸引力。第三,從來不激勵。認為嚴肅可以讓小孩更好的成長。

5、給自由

一般地説,自由的空間更有利於個性特長的發揮。戴着鐐銬跳舞對小孩來説未免太過於嚴格了。處於生長髮育期的小孩,由於生理心理年齡的逐步成熟,他的自我意識也在不斷增強,他需要有更多的私人空間(尤其是13—18歲的中學生)更多的個人自主權。因此,家長除了不能一一代勞他的日常事務之外,更要學會尊重他的自我空間,給他一定的自由選擇自由安排的時間和權力。我們經常看到有些家長偷聽小孩的電話,盤問與小孩交往同學的情況,操縱他學習的時間和學習內容,(比如晚上小孩學習時時不時地過去看他做什麼)等等。這些行為,在一定程度上是對小孩隱私的干涉是對他的不尊重,效果往往會適得其反。假如嚴重的話,可能會傷害小孩的自尊,引起他的逆反心理。到這時,再來挽救恐怕就很麻煩了。

6、作學生

好為人師是人的共同特點。不僅大人有,小孩也有。過去我們總是以批評的眼光來看待好為人師,其實任何事都有正反兩面。在我們對小孩的教育中,假如較好的運用人的這種好為人師的思想,教育效果可能連我們都想不到。要提高小孩學習的積極性,方法是很多的。有時候降低一下我們家長的身份,做自己小孩的一名學生,其樂真是無窮呀!

家庭教育公開課心得體會8

感謝兩位專家聯手為廣大家長們奉獻上一堂精彩的家庭教育公開課,觀之頗受啟發。孩子生來就像一張白紙,未來描繪其上是五彩斑斕抑或陰暗扭曲的人生畫卷,童年生長環境之優劣佔據極為重要的地位。孩子對事物的認知總是偏向於感性,因此生活對他們來説是影響最為深遠的一部教科書;而家庭作為生活的主場,父母的言傳身教如春風化雨,潛移默化帶來的影響毋庸贅述。

營造一個有温度、有力度的家庭環境,無疑是塑造孩子健全人格的陽光土壤。良好的生活教育有利於孩子成長成才,有助於孩子核心素養的提升,有助於提高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當然單純的言傳身教尚難竟其功,即便生活是最好的教科書,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勞動正是讓孩子參與進來且好處多多的絕佳方式:孩子從小多做家務勞動,能增強孩子的獨立性和社會責任感;同時孩子在家庭勞動過程中養成有條理的思維品質有助於學習能力的提升;培養孩子做家務的習慣還可以調節家庭氛圍和情趣。培養孩子養成愛勞動的習慣要從兩方面着手:一講力所能及,避免發力過猛打擊興趣;二講持之以恆,只有堅持才能養成習慣,自然達成從心所欲不逾矩的理想狀態。

家庭教育公開課心得體會9

一個人的成長,父母的影響是很大的。特別是現在競爭日趨激烈,一個人要想在社會上立足是很不容易的。做為家長,我們應從小對孩子進行有目的地系統性家庭教育,使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習慣、正確的心態、堅強的毅力、應對困難的能力,使他們將來能更好地適應社會。我的做法是:

一、培養孩子的愛心。一個人只有學會了愛,才會愛自己、愛父母、愛別人。也只有有了愛,他才會處處注意別人的感受。而我們現在大多數家庭都是“獨生子女”,一個個都是家裏的.“小皇帝”、“小太陽”,家長的過度呵護使孩子以我為尊,從不會考慮別人的感受,不管吃呀玩呀,都只想到自己,這樣下去,將來不堪設想。為了培養孩子的愛心,我將街上一隻沒人要的小狗抱回家。我對孩子説:“人要學會同情,看到那些貧窮的、飢餓的、挨凍的、受欺侮的,要有同情之心。如果我們有能力,就要給予幫助。這隻沒人要的狗很可憐,你要好好愛護它。”兒子給小狗起了一個很好聽的名字“小黃”。兒子每次從幼兒園回來,第一件事就是問:“小黃吃了沒有?”他常常把自己捨不得吃的火腿讓小狗吃,給他訂的奶也讓小狗喝,還經常自己收拾狗窩。下午放學後,引着小狗出去玩,在他的餵養下,小狗一天比一天健壯。兒子在養狗過程中,變得細心了、勤懇了,學會體恤別人了。過去從不幹家務,現在回家吃完飯後主動抹桌子、掃地、倒垃圾,能夠體貼爸爸媽媽的辛苦,給他買好吃的東西,他也非要爸媽嚐了以後才肯吃。在學校,同學的筆、橡皮丟了或有了什麼困難,他都會主動幫助別人,老師誇他是個樂於助人的好學生,同學們都樂於和他在一起玩。看着這一切,我們喜上眉梢,看來對孩子一番愛的教育還頗有效果。一次在街上,他還主動把自己的零花錢掏給了一位正在向行人乞討的殘疾乞丐。我深深體會到多給孩子一些“愛”的教育,使他們具有愛心,這樣他們才會愛周圍的一切,一個有了愛心的人對自己的父母一定也會有孝心。多給孩子一些“愛”的教育,少給孩子一些溺愛。

二、要敢於對孩子説“不”。當今孩子,我們家長捧在手裏怕摔了,含在嘴裏怕化了,心肝寶貝,事事依從,使孩子養成了“我行我素”、“唯我獨尊”的壞習慣,這樣在今後的學習、生活、工作中一遭碰壁,便會不堪忍受,後果不堪設想。但我們對孩子説“不”的時候,要有藝術。我們很多家長,經常對孩子使用的口頭禪就是“不”、“不要亂扔東西”、“不許罵人”、“不許……”,其實這樣直截了當地説“不”,對孩子是一種消極的限制,效果並不好,不僅容易傷害孩子的自尊,還會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和好奇心,有時候你越是説“不”,他就越唱反調。因此,我們對孩子説“不”,應有藝術,注意方式方法。如我們限制孩子的某些行為,提醒孩子不要做什麼的時候,可採取比較委婉温和的説法。如把“不要撕壞了書”改成“你小心一點翻書”,把“不準大聲喊叫”改成“小聲點説話才有禮貌”,這樣委婉地説,語言親切,孩子易於接受,還能使孩子知道自己怎麼做,以免孩子做起來無所適從。有時,我們想要孩子停止某種行為時,別讓“不要”和“不許”脱口而出,可引導他們去做別的事,以代替現在的行為。如孩子對你的手機發生了興趣,拿在手裏當玩具,你擔心摔壞了手機,那就拿幾塊積木來,跟孩子説,看你能不能拼一個大大的手機,把他的注意力吸引到遊戲上;孩子哭鬧着跟你要某種玩具時,你可以讓他看動畫片,或者建議他給哪位小朋友打個電話,問問小朋友有什麼可交換的玩具,還可以帶他到外面走走。有時給孩子提要求時,要給孩子一個緩衝的過程,不要操之過急,這樣孩子才容易接受。如不想讓孩子再看電視,可説“你再看10分鐘,然後睡覺。”提前告訴他關電視的過程,他心裏有個接受的過程,即使不情願,也不會反應太強烈。總的來説,我們對孩子説“不”,要注意藝術,但最好別讓你的話裏經常充滿“不”字,要適度。

三,要培養孩子動手能力。現在大多數家庭都是一個孩子,家長疼愛得不得了,啥事都想替孩子包辦,這樣“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只能害了孩子。我們應從小培養孩子動手能力,如孩子1歲多,剛會吃飯時,別怕他弄髒了,弄灑了,讓他自己拿小勺子自己吃,他可能弄的滿嘴滿臉,甚至弄倒了,沒關係,時間長了,他自然就會吃飯了。隨着年齡的增長,可讓他自己洗臉,自己穿鞋、穿衣服,整理自己的玩具,這樣他就會自覺養成動手能力,以後也能適應了社會。

四、培養孩子的團結精神。現在孩子雖生活很好,但沒人和他玩,長時間一個人在家裏看電視或跟着大人轉,只能使孩子不合羣、孤獨,影響孩子今後的交際,我們應有意識多引導孩子和同齡孩子在一起玩,可以給他們創造條件,如讓他把小朋友引到家裏玩,不要怕弄髒了、弄亂了家裏的東西,這樣的活動會使孩子學會團結,學會和別人交際,學會處理問題。

家庭教育公開課心得體會10

現在孩子的教育,除了學校教育,家庭教育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教育是一門永無止境的藝術,而生活教育,更需要我們鍥而不捨地去追尋和探索,把教育融入生活所包括的領域,成就孩子美好的童年!

看完今天的講座,感觸非常深刻,兒童的成長離不開家庭教育,在家庭教育中,我們作為家長,應該要怎樣去做呢?首先,良好的家庭關係非常重要,家庭關係融洽,其樂融融,孩子才能開心不會膽怯,敢於探索。其次,根據實際情況儘量創造豐富多彩的生活。或一起讀本有趣的繪本,或一起DIY美味的食物,或一起外出漫步感覺大自然的美,活動多了,孩子生活中的亮色也多了,自然能感覺到生活中的各種美好。再次,家務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環,做一點力所能及的家務,長期堅持下來,既讓孩子得到了鍛鍊,增強自信心,也能培養孩子的獨立自主性,讓他們的人格更完整。

生活中的感悟還很多,我們也會和孩子一起在學習中成長,讓生活更加美好。

家庭教育公開課心得體會11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成長中學習的模範,所以良好的家庭教育對於孩子的一生都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孩子剛出生的時候,我就十分重視孩子的家庭教育,當然並不是單單的教會孩子背幾首唐詩,讀幾首兒歌,熟悉幾個漢字,而是教育孩子為人處事的道理,教會孩子生活的技能,使孩子養成具有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人。當然,對於惟獨兩歲多的幼兒來説,空泛講授深奧的道理並不能使他明白其中的含義,孩子自然就不會理解,所以具體的還是要從生活中的一點一滴做起。

(一)首先是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

家庭的和睦對於一個孩子的成長是至關重要的,家人之間的相親相愛會讓孩子學會寬容,學會理解,學會愛,愛別人和愛自我。假如缺少家庭的關愛,會讓孩子變得越來越冷漠,越來越自私。看到過許多的案例,孩子的墮落,麻木等等問題,都是因為家庭缺少愛,試想一個孩子連自我的父母和家人都不愛,他還會去關懷體貼生疏人嗎?所以,必須要給孩子營造一個温馨和諧的家庭生活,讓我們的孩子都能快樂無憂的生活。

(二)父母要以身作則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就是孩子的模範,父母的一言一行會在不經意間給孩子巨大的影響。所以,父母在要求孩子懂禮貌尊重他人的時候,能夠想想自我是不是這樣做到了呢?記得有一次,涵涵犯了錯,我狠狠的訓斥了他,還説了一些重話,説你再這樣我就打你了。本來沒覺出問題,但是之後他居然學會了這句話,動不動就説我打你。這讓我很懊悔,也很悲傷,懊悔以前不該對孩子這樣説話,悲傷的是孩子對媽媽説這樣的話,所以趁孩子還能糾正的時候,我們做家長的必須要謹言慎行,對自我的一舉一動都要三思而行,不管你是在多麼生氣的狀況下都要想到我這樣做這樣説會對我的孩子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三)獎罰有度實事求是孩子發脾氣冷處理

孩子做對了,我們要專心的誇獎,孩子做錯了,我們也要及時的糾正。獎勵和懲處都要有度,適可而止。雖然此刻教育專家都提倡多誇獎孩子讚美孩子,但是我覺得這還要分什麼事情,因為我這是有切身體會的。在涵涵還是一歲多小孩的時候,他玩積木,本來是搭錯了,但是我想他第一次玩就給了他誇獎激勵,本想能促進他進步,結果卻恰恰相反,反而使他每次搭都出錯,而且變得還個性固執,我再怎樣説他還是不聽不理解,這就讓我想到,假如在他第一次搭的時候,我就給他糾正,也許就不會呈現此刻這種狀況了。所以我堅持家長在誇獎孩子方面還是要實事求是,不能一味的盲目的誇獎誇獎。當然批評就更要有度,假如批評過度,甚至打孩子,慢慢的孩子就會變得反叛,當孩子做錯的時候還是堅持以道理説服,而且就事説事,不能翻舊賬,最重要的是你説的話能讓孩子聽懂聽進去。以前涵涵做錯的時候我都會跟他説一大堆的道理,結果他還是我行我素,之後聽了專家的推舉是讓你説的話孩子更能理解,不要説一些空泛的大道理。而且,在孩子任性發脾氣的時候,你説任何道理他都不會聽的,所以我的做法就是冷處理,讓孩子自我去鬧,家長能夠做個冷眼旁觀,等孩子覺得哭鬧也沒有意思,冷靜下來的時候,我們在去跟他説道理,這樣反而更能讓他理解,假如在他發脾氣的時候還去跟他説這説那,只會加重事態的發展。假如哭鬧繼續不止,那我們只能迅速把他抱離現場,轉移孩子的注重力,這樣做也許效果會更好。

(四)讓孩子學會尊重他人

讓孩子學會尊重他人,首先父母就要先學會尊重孩子,這是我一貫的堅持。在涵涵還很小的時候,我就能蹲下來聽他的意見。有人會説,這麼小的孩子能有什麼意見,其實不然,雖然孩子小,可還是一個個體的人,他也有思想,所以我們更要尊重他。例如,涵涵每次出門都會帶玩具,剛開始孩子的爺爺總是阻止他帶玩具,但是這樣就會鬧好久才幹出門,雖然玩具是放下了,但是會哭好久,此刻想想,那時的哭也許就是對大人的不尊重而感到不滿。之後,我就跟涵涵商議,剛開始的時候是跟他商議出門要帶什麼玩具,漸漸地就變成他主動跟我商議,而且變得更聽話了。即使在外面,涵涵和小朋友相處的時候,我也會教他學會尊重他人,比如看到別的小朋友的玩具,自我想玩的時候,我就會教他你跟小朋友商議,“等你不玩的時候能夠把玩具給我玩一會,好嗎?”當別的小朋友想要他的玩具的時候,我就會教他:“把玩具給這個小朋友玩一會,好嗎?”一切都是看孩子自我的意願,不能強加大人的意願。以前我就以前犯過這樣的錯誤,和朋友的小孩一齊玩的時候,看到朋友的小孩哭鬧着向涵涵要玩具的時候,我總是不假思量的把涵涵玩具搶過來給別的小孩,所以之後涵涵就養成了抱住玩具不撒手的習慣,即使睡覺的時候一拿下來就哭,我想就是那個時候我傷害了他的自尊,我對他的不尊重對他造成了嚴重的後果,雖然此刻經過時光的沖淡,涵涵已經慢慢好了,但是對我的衝擊還是挺大的,讓我自省了很久。

(五)及早讓孩子學會自我的事情自我做培養孩子的勞動習慣

在涵涵剛會坐的時候,我們就已經把他放在凳子上和家人一齊吃飯,雖然那個時候他還不能自我吃,但是我們堅持讓他看我們大人是怎樣用餐的,所以慢慢的涵涵自我就學會吃了,而且是很早就學會拿筷子吃飯,家裏只要能讓他做的事情,都是堅持讓他自我做,比如掃地洗菜拿碗筷搬凳子等等。許多家長認為孩子那麼小能幹什麼呀,還不是越幫越忙,其實做不好是肯定的,但是隻要他參與就好,假如你總是阻止他幹活,他就會覺得媽媽不需要我,久而久之他就不再願意幹了。而且勞動習慣的培養會讓他更珍惜他人的勞動成果,比如説自我玩的玩具不要亂放,垃圾不亂丟等等。

(六)營造孩子的學習環境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

有一段時光家裏人看電視看的多點,涵涵也跟着看電視看多了,之後覺得不能再這樣,所以此刻家裏人都學會看書,即使不看書也會看報紙,這樣涵涵也跟着學會了閲讀,雖然時光堅持不了多久,但是習慣是慢慢培養的,一點一滴累積起來就會好的。俗話説,行千里路勝讀萬卷書,所以只要有時光還是會帶孩子多出去走走,在大自然中學習知識更能讓孩子理解。雖然教育專家都不推舉孩子那麼小就學唐詩古詞之類的,但是我覺得雖然孩子還不懂,但是多讀點這類的詩詞能培養孩子的美感和節奏感。至於兒歌音樂之類的,多讀多聽肯定是有好處的,要害是涵涵很喜愛這些,我覺得培養愛好是最重要的。

(七)培養孩子的男子漢氣勢不溺愛孩子

涵涵的爸爸經常在外地,涵涵一年也見不着幾回爸爸,所以我這個做媽媽的既要做好媽媽的職責也要當好爸爸的主角。所以我總是有意無意的想培養涵涵的男子漢氣勢,但是分的寵他溺愛他。例如,當涵涵摔倒的時候,我從來都不扶他起來,總是激勵他自我跌倒自我爬起來,然後拍乾淨身上的土。假如摔破了,即使心裏心疼,也不會表現出來,只對他説沒事。所以此刻涵涵摔倒了,只要不是很嚴重,基本上不哭,反而安慰我説:“媽媽,我沒事!”雖然看似我冷血,但是我自我覺得我做的沒錯,尤其是對一個男孩子,必須要培養他堅毅的性格,不能懦弱。

以上就是我在家庭教育中的心得體會,還是那句話,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所以每個孩子都有自我獨特的人格,沒有萬能的教育,只能是每個家長在家庭教育中不斷的摸索實踐,有人説孩子是父母的第二次人生,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也是在不斷成長的,就讓我們和孩子一齊長大吧!

家庭教育公開課心得體會12

今天觀看了“家庭教育公開課”,經過老師們的精彩講解後,讓我深有感觸。從而有感一下幾點:

一、敬畏生命,要有感恩的心。

在今年這個特殊的時期,告訴孩子有許多人因為這個疫情失去了生命;又有許多人在拼命的挽救生命。大到這種羣發性疫情疾病,小到安全出行,食品安全,户外活動安全等等。要讓孩子學會怎麼規避和防範危險。這是每一個家長和學校都要重點灌輸的理念。

二、家長要多起到榜樣作用。

家長的一舉一動都是孩子最容易效仿的。放下手機,多接觸大自然,帶着孩子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多感受一下,多陪伴一些,讓他可以更好的認知這個社會。不要給孩子樹立假想敵,別人家的孩子這樣的比較少做。做好自己才能吸收別人的優點。

三、建立正確的價值觀。

不要盲目攀比,做一個合羣的人。要容許別人犯錯。要友善對人,不要過於自私,要學會分享。從小培養孩子的適應能力。鼓勵孩子在安全的前提下多去做一些和活性活動和集體活動。培養團隊意識。積極配合學校的各項活動。多關注孩子在學校的表現。

四、學會溝通

孩子的叛逆大多數來源於家庭。家長的以自我意識作為評價標準的做法是不對。時代的不同,會造就不一樣的社會反饋。靜下心來和孩子聊聊天,放下自己是大人的模樣,告訴他利與弊。要學會和老師交流,多數的孩子害怕老師,這樣一來,孩子與老師之間會有隔閡。家長要告訴孩子,老師是家裏以外和你接觸時間最多的人,也是在你在校期間最應該相信的人。家長與老師的溝通也是最有效的引導方式。

五、成長規劃的主體應該是孩子

父母和老師只是引導輔助的作用,不能一味的隨着孩子,也不能輕易扼殺孩子的想法。針對性的給出意見,告訴孩子為什麼要這麼做。孩子的成長也是伴隨着家長的成長。這是一個共同努力的結果。希望我們可以好好的陪伴孩子,見證孩子的成長。

家庭教育公開課心得體會13

今天看了學校公眾號推送的《生命教育》,使我聯想到年初的疫情。為了挽救更多的生命,白衣天使們不顧自己的安危奮戰在一線,為我們詮釋了生命的價值。關於生命教育,父母應該在生命的源頭澆水,這會使孩子一生都有力量。生命教育有三個層次,首先是要活着,然後是活好,最後是要活出價值。

生命教育是家庭教育的第一課,是非常重要的環節。孩子從出生到成長,家庭是第一個搖籃。從成長到立業,再到他成立新的家庭,原生家庭給出的影響是非常大的。這種生命的積澱、補給、關照,是一生的話題。

孩子雖然是父母所生,但從他出生以後,他的生命就不再屬於父母,他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是一個生命。我們應在孩子小時候,就滲入生命教育。以動植物做參考,讓幼兒認識到生命只有一次,失去了就不會復活。

從國小開始,家長要給孩子灌輸不欺負人和不被人欺負的理念,讓孩子遠離校園欺凌。父母要提高警覺,對孩子的異常行為保持一個敏鋭度,觀察孩子的負性情緒徵兆,關注孩子的社會交往。家長要細心觀察、未雨綢繆,要在發生問題前就阻止。不要因為粗心或不在乎,而釀成了大禍。

孩子成長中我們要做的是有效陪伴,用心陪伴,關注孩子的感受。5歲之前建立的情感關係基本會決定一生,在幼兒階段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對於孩子一生的發展都是至關重要的。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候,應該把向上的生命力傳遞給孩子。我們對生活的熱愛,對周圍人和事物的關心,在這些事情上都會影響孩子。家長就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家長的正能量多,孩子就積極向上,家長的負面情緒多,孩子對人對事就沒有信心。家長自己就是一個榜樣,孩子在父母的身上可以看到怎樣應對挫折,在疫情當中怎樣按部就班有序地做事情,在面對痛苦的時候怎樣調動力量,在災難來臨時怎樣泰然處之。告訴孩子,人生會遇到許多的挫折,我們不要輕言放棄,要以自己堅定的信念和頑強的意志力克服困難。父母要讓孩子覺得家是一個美好的地方,無論遇到什麼挫折,都可以回家釋放自己,儲蓄能量之後再出發。

父母的責任,是給孩子成長提供空間、提供自由,而不能替代孩子做決定。父母不應把自己的願望強加到孩子身上實現。我們要建立一種新型的親子觀、家長觀、平等觀、尊重觀、獨立觀和成才觀。

生命價值高於一切,我們對生命的態度要積極、樂觀、向上。生命教育貫穿於孩子從小到大,是一項終身教育。

家庭教育公開課心得體會14

我是一年級3班閆家齊的媽媽,通過公開課學習,我覺得:

1、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很重要,每天讓孩子自己檢查作業,對自己負責。寫完作業開始預習第二天的學習內容。

2、嚴格要求孩子,從小培養孩子吃苦耐勞的精神,必須將愛和嚴格統一起來,培養良好的性格。

3、發現、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開發他們的智力,逐漸培養他們的觀察力、思維力、想象力、關注力、意志力、自制力。

4、讓孩子學會關心他人,尊老愛幼、寬容大氣、待人和氣,做到心中有他人。

培養孩子的過程很漫長,但是父母要合理引導孩子,父母如朋友般坦誠幫助、指導則是孩子成長道路上的指南針。

家庭教育公開課心得體會15

今天在龍巖市教育科學研究院主辦的公開課上,我們陪同孩子一起學習了《家長要承擔家庭教育的主體責任》,對兒童多參加家庭教育重要性有更全面認識。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良好的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有着至關重要的意義,就此談到的幾點體會。

1、我們家長是孩子的學習目標。學會做人,是孩子的立身之本,孩子終身受益。教育孩子要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決不能讓孩子成為知識三富而性格古怪,對父母沒有感情,對他人社會漠不關心的人,要把孩子看成一個獨立的人,充分尊重和理解孩子,無論犯有多大的錯誤,要和他講道理。我對孩子一直是堅持這個教育原則,讓他們在學校、社會和家庭教育下,從小在德智體美勞等各方面得到全面發展,最起碼應該成為有益於社會的合格公民而適應現代社會。

2、家長是鏡子。“天才”不能創造,但家長只要不失時機地去發現、培養,開發孩子天賦中的特長,以自己的勤奮努力去走自己所追求的人生道路,孩子就很有可能獲得成功。家長不僅是孩子的天然教師,也是監護人,同時是夥伴、朋友和榜樣。孩子的言行舉止無不體現着家長們的思想意識形態。“當父母不容易,當好父母更不容易”。事實確實如此。如何當好家長,我認為,首先,努力“學會關心”。家長應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地關愛社會、國家、他人、朋友、同事等等,使之尊老愛幼,相幫謙讓,寬容大度,待人和氣。其次,要加強自身修養。

3、孩子也是自己的老師,我們家長也應該多學習孩子的優點和長處,多去發現孩子“可愛的缺點”,積極陽光,不保守,無止境的好學,對人的坦率真誠等等一系列的優點。我們作為家長要充分給與這些優點的肯定,多鼓勵,多讚揚。

4、尊重老師是關鍵,我們要和孩子不斷地傳達尊師重道的思想,園丁的關愛是無私的,這樣孩子以後出社會了會多一份的博愛,對社會多一份的責任。

今後我和我的愛人及家人全力配合學校做好家庭教育,使之成為對社會對國家有用之人,此上謹代表個人心得,僅此拙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