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節日慶典

大班手工端午節活動反思(通用5篇)

在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中,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反思自己,必須要讓自己抽身出來看事件或者場景,看一段歷程當中的自己。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大班手工端午節活動反思(通用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班手工端午節活動反思(通用5篇)

大班手工端午節活動反思1

即將到來的端午節,讓孩子瞭解端午節的來歷,從而敬重偉大愛國詩人屈原,初步知道了端午傳統的民俗活動:包粽子、做香包、划龍舟、掛菖蒲、掛艾草等。因為在他們的生活中可以經常看到粽子,孩子們對包粽子頗感興趣。但是,由於地域關係,其他的習俗在我們這邊不多見。孩子們的經驗相對來説比較缺乏。

由於本次活動是屬於知識系列的活動,為了讓幼兒對活動感興趣,活動前期我就給孩子們講述了關於屈原的故事,以及為什麼端午有包粽子的習俗。孩子們都很感興趣,活動中我還準備了兩段關於端午的動畫視頻,還準備了粽子,香包、艾葉實物展示給幼兒,讓他們印象更深刻。活動前部分我利用幼兒熟悉的粽子導入活動,幼兒都能和我很好的互動,看視頻動畫環節卻沒有我預想中的好,我想是因為故事動畫對於小班幼兒過深奧,而我認為對幼兒前期經驗鋪墊得還不錯,但實際小班幼兒還不能記住,所以之後的提問就沒有幼兒能回答出來。我想不是所有看視頻的效果會比口述故事好,因為在口述故事時,教師可以根據幼兒的理解能力,調整講述故事的節奏,還可以在講述中與幼兒互動,以便掌握幼兒的理解情況。端午習俗較多,也都離幼兒生活經驗較遠,只需幼兒瞭解,不需講得太細,由於時間原因,我省略了學習端午兒歌部分,這是一個很好的和幼兒的互動機會,我想加上效果會更好。

通過本次活動,我認為任何有意義的活動都必須建立在瞭解本班年齡、認知特點的基礎上,抓住幼兒感興趣的點,另外教師的組織語言及提問也更應貼近幼兒,讓幼兒更易理解,才會有課堂良好氣氛,達成活動目標。

大班手工端午節活動反思2

我在這個教學活動時,覺得故事情節對中班幼兒來説有點深奧,怕引起不了孩子的注意力。因此就採用了提問教學法,讓幼兒一邊看圖片我一邊提出相應問題。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活動,我覺得有幾點值得反思:

一、自己設計的問題太多,顯得雜亂無章。

既然決定向幼兒提問,我就設計好了許多問題:比如“端午節有那些習俗?屈原是個怎樣的人?他為什麼要投江自殺呢?他投江後人們是怎麼做的?後來為什麼向江中投粽子?”設計這些問題時,我也考慮到了問題太多,但又想不出如何更好的設計。教學中我只注重了故事內容,想讓幼兒理解故事的含義,卻忽略了孩子們的年齡特點。現在想想,不如把問題簡單化,讓孩子們看着圖片自己討論她們的看法則更能引起孩子們對故事的興趣。

二、課堂氣氛不夠活躍。

故事的內容有點深奧,幼兒在第一次聽的時候就有點耐不住性子,更何況老師還設計了那麼多的問題。請幼兒回答的時候,我發現幼兒舉手發言的比平時上童話故事時要遠遠的少很多。明顯,我的問題沒有激起幼兒的興趣。在集體教學活動中,如果幼兒對教學教學內容沒有了興趣,那麼這就是老師的準備不足,也可以説是一堂失敗的課程。在以後的類似教學活動中,我會多加註意。

大班手工端午節活動反思3

在4月25日的片信息技術優質課選拔時上了《端午節》一課,現把點滴感想記錄如下:

這一課是國小信息技術(四下)教材中,網絡單元的第二課時,在教材中,它確定了兩大部分的內容,第一部分:確定相關主題;第二部分:查找整理資料;其中第二部分是重點,它又分了3個方面:

1、確定主題後圍繞主題蒐集資料;

2、建立好相應類別的文件夾;

3、找到資料後,分類下載到電腦上。在拿到教材時,第一感覺是這一課的內容是比較單調的,簡單來説“搜索”、“下載”、“整理”6個字概括了本課的主要內容,如何引導學生有興趣的走入課堂,又能讓他們帶着收穫與思考走出課堂,是我在設計這一課時考慮最多的!

細看這一課的內容,深深感受一點,這一課的學習不只對本單元下面的課時有重要的鋪墊作用,可以讓他們有序的找到內容進行小報創作,而且,對於在將來的學習、工作中,如何對信息進行管理的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更有不可忽視的引導作用。所以在設計本課時,我重點考慮瞭如下幾點:

1、分類整理應該是學生的一種內在的需求。

在教材上有兩個方面的目標達成,一方面是建立各類別的文件夾,另一方面是找到資料後分類下載到電腦上。在試教過程中,我發現這樣的順序對於學生來説可以達成一堂課的能力目標,便是對於以後實際的運用的影響是比較弱的。為什麼這麼説呢?

我們一線的老師都知道,在下載資料的過程中,要是沒有要求分類,大部分學生是不會分類的,他們會把他們找到的各種信息放在一個目錄下,是他們不會建文件夾嗎?不是的,那是他們沒有這種需求。在這堂課中,即使在教師的簡單引導下,學生“明白”建文件夾分類比較清晰,在下載資料前進行各種文件夾的分類然後下載,但是,在以後的學習中,有幾個學生會在下載內容時先主動給資料分類呢?有小部分已經非常不錯了,因為他們感受不到,這是他們的一種需要!

在學習這個環節中我做了調整,我先讓學生自由下載各種各樣的信息放在同一個文件夾下,然後再讓學生從凌亂中自己去思考能讓信息變得有條理化的方法,結果全班有大概20%左右的學生,能自己想到用各類文件夾進行整理,當他們把自己實際體驗中的想法告訴大家時,再讓全班同學來整理自己的信息,兩種方式對比下來,明顯學生對於這樣的過程比較樂意接受。而且,在以後我們的實際運用中,我們自己電腦裏的有些信息也是陸續存下來,到了一定量後,再根據已有的內容進行分類整理,這是一種需要,也是一種良好的行為習慣!

2、信息課不是純操作課,學生應該有美好的情感體驗。

在現代社會,信息技術已是人的一種生命活動形式,用純“工具論”的眼光把它視為一門純“應用”性的學科是片面的。我們的國小生生動也靈動,如何讓他們從豐富多彩的學習中去感受信息技術課程的價值魅力,是我們一線老師應該更多思考的!

端午節這一課是以端午節為載體,讓學生進行查找整理信息的學習。如果僅僅是按部就班下來,教材也不用選擇端午節這樣一個有民族氣息的日子了,只要會搜索,會新建文件夾,會按一定的目錄保存就可以達到目的了。而我們的國小生活潑而有朝氣,他們有他們的思想,有他們的喜好,他們在他們每一天的學習中體驗着不同知識的到來,建構主義認為:“知識是人的心靈在與外界客體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從內部生成的,人的'心靈具有自覺能動性,學習過程是主動建構的過程。”只有在學習中同時也有美好的情感體驗,我們的學生才能真正投入學習,愛上學習!

我在設計這一課時,把感受端午節濃厚的文化氣息作為主線,用美好的情境與內容去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比如,開始音樂小短片的導入,讓學生初步感受一種濃郁的節日氣息,從而引發他們的求知慾,比如過程中的音樂圖景,比如最後的交流感受等等,我們的目的不是讓學生在走出課堂時告訴別人,今天我們學習了建文件夾,學習了搜索,而是想讓學生告訴別人:今天我們瞭解了端午節,那是一種美麗的節日,我學會了用更好的方法與瞭解它!

大班手工端午節活動反思4

設計意圖:

大班孩子對中國的傳統節日(如中秋節、春節、清明節)已有一定的知識經驗;臨近端午節,家長紛紛為孩子佩戴了香包,孩子們對形狀各異、散發香味的香包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和強烈的好奇心,隨之而來一系列問題"為什麼要佩戴香包?""什麼是端午節?"產生了探究慾望;這個階段的孩子觀察、語言表達能力較強,願意大膽表達自己的看法,有利於幼兒更好地瞭解端午節,感受端午節豐富的文化內涵,激發初步的愛國主義情感,所以我設計並進行了本節活動。

環節設置及反思:

首先我通過播放歌謠《端午節》帶領幼兒排小火車拍頑固節奏進入場地,一下就集中了孩子注意力;隨後我出示香包,設疑提問、引發思考:"這是什麼?有什麼味道?為什麼要佩戴?端午節是怎樣來的,有哪些習俗?"從而引入課題;緊接着通過觀看動畫視頻,瞭解端午節的由來,動畫的播放一下就吸引了孩子的眼球,形象生動的理解了故事;接着我又播放自制的課件,讓孩子瞭解到端午節的傳統習俗和當地特有的習俗,收集的圖片色彩鮮豔,比起傳統的説教,一目瞭然;最後我又通過划龍舟遊戲再次讓孩子們體會到傳統節日的快樂,進而引出下一課題"下節課我們再一起來製作品嚐美味的粽子,好嗎!",整節活動的設計,動靜交替、環環相扣,通過討論、觀看動畫、幻燈片、朗讀兒謠、律動遊戲等方法,調動幼兒的多種感官,循序漸進地瞭解端午節的由來與習俗。 在課堂實踐活動中,我十分注重使用鼓勵性評價,及時肯定孩子的參與,鼓勵孩子大膽發表自己的意見,激發孩子活動興趣;並能靈活的駕馭課堂,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同時要求自己在課堂活動中語言親切、自然,心中有孩子,做孩子親近的朋友,因此在整節活動中孩子們情緒積極,注意力集中,參與性強,思維活躍,並能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意見,達到了預期效果。

不足之處:因為園內多媒體室電腦反應不太靈敏,活動中我沒能親自操作,由其他老師幫忙播放。以後在這方面要不斷學習進步。

我在社會教育活動中經常應用以下幾種教育方法:實踐練習法:這是典型的做中學的方法。比如説《小小值日生》《我會疊衣服》等這些內容都可以通過實踐練習法來進行。參觀法:在教學活動中,我經常組織幼兒在園內或園外的場所參觀。如:《我心中的國小》《小小郵局》《理髮店》《特殊的工作人員》等都可採用參觀法。參觀法的運用能使孩子通過身臨其境,耳聞目睹,接觸社會,接受教育。情景表演法:如一些行為習慣的判斷對錯,經常會請大班孩子進行情景表演,讓孩子們通過情景再現,做出正確的判斷。講解法:如《特殊用途的號碼》,通過講解向孩子説明三種號碼的用途,使孩子瞭解規則及其意義。此外我還經常使用講述故事、學習兒歌使孩子懂得一些傳統的民族文化及行為規則;通過表演法,樹立孩子的自信心;通過談話法、討論法激發孩子對已有生活經驗的總結,豐富孩子的社會認知。當然這些方法並不是獨自存在,而是依教學要求,靈活組合使用,從而避免空洞的説教,使我們的教學效果達到最佳。

我在社會教育活動中經常應用的活動模式有:角色扮演教學模式、實際練習教學模式、生活感知教學模式等。

大班手工端午節活動反思5

幼兒反映:

包粽子的活動提早已經通知孩子和家長了,孩子們可開心了,總是來問我什麼時候開始。他們急切地等待和盼望着。活動那天,孩子們似乎來的很早,還一個勁地囑咐來參加活動的家長等一會不要遲到。孩子們都已經急不可待了,看着調好料的糯米、粽葉、線一樣樣地擺上桌子,他們紛紛要開始動手了。活動中,孩子們學得可認真,可積極了,一個勁地要求大人幫忙指導。雖然他們包的並不好,有的甚至屢屢失敗,但那份積極性和興趣依然很濃。下午,孩子們吃上自己包的粽子,又説又笑,成功的喜悦溢與言表。

家長反映:

家長很支持我們的活動,所以當日來了不少的熱心家長。在活動中,他們教得很認真很耐心,手把手地指導孩子如何卷棕葉、如何壓實糯米、如何包裹和捆紮。活動結束,幼兒和家長還留了影。

活動效果與反思:

本次活動內容豐富有趣,活動效果好。

首先,幼兒的參與很積極認真,通過談話“端午節的由來”、“ 棕葉飄香端午節”以及家長們共同參加的包粽子等一系列活動,使幼兒對端午節這個中國傳統節日有了一定的瞭解和認識,同時也發展了動手能力,感受了節日的快樂氣氛。 還有特別感謝那些即使不能來還特別有請奶奶來參加活動的家長,使活動的開展很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