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節日慶典

元宵節的由來(合集15篇)

元宵節的由來1

元宵節“宵”字的由來:

元宵節的由來(合集15篇)

很多人理所當然地覺得宵就是夜,其實它們有很大的不同。我們看看甲骨文的宵,它上面像個飛鳥,下面是個月亮,象形也會意,意思是月光明媚的晚上,夜宿的鳥兒也飛了起來,正如曹操詩中描寫的那樣“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大家都知道月亮的陰晴圓缺對地球上海洋的潮汐有很大的影響,但您可能不知道,月亮對動物、植物的氣血運行也有影響。每當十五月圓的時候,人的心情會有莫名歡悦和喜樂,所以才有“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良宵盛會喜空前”,“春宵一刻值千金”等等意境和詩句。

相反,夜專指沒有月亮的晚上,有月黑風高夜的説法,暗夜、黑夜的時刻,氛圍和心境都會差一些。我們都知道一般在月末和月初的時候見不到月亮,所以年三十晚上和大年七年級黎明前,我們稱之為除夕夜,要吃年夜飯,要放爆竹煙花驅除陰霾和晦暗。

而正月十五是新年第一個月圓的時候,所以稱之為元宵,元是第一個、首先的意思。因為北方很多時候會在正月十五下雪,見不到月亮,民間就放燈點火,應和天象,就有了傳統的上元燈節和正月十五雪打燈的景象。

元宵節,能夠強身健體活動介紹:

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與農曆的春節前後相差不過幾天,而正月十五肯定是在立春以後了。經過了冬藏的生物要在春天生長迸發,所謂“紅杏枝頭春意鬧”。

慶祝上元節的重頭戲就是鬧元宵,包括耍雜技、耍社火、踩高蹺、舞獅、舞龍、扭秧歌等。相對於這些娛樂活動,流行於北方的正月十六“走百病”則更具養生保健特色。這一天晚間,婦女們會成羣結隊地出遊,她們還要過橋,據説過橋者可保一年無腰腿疼痛之患。

“走百病”是通過遊覽散步消除百病的一項健身運動,多在婦女、老人、小孩或體弱多病者中間進行。此活動最初僅限於婦女,舊時婦女多操持家務,養兒育女,因此身體勞累,體質較弱,容易生病,而“走百病”以祛除病邪為主要目的,四處遊走,天長日久,形成傳統習俗。經過歷代充實與發展,成為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內容之一。

元宵節的由來2

你知道為什麼在元宵節的那一天,家家户户掛燈籠,放爆竹嗎?那是有一個傳説的!

傳説在很久很久以前,兇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和牲畜,人們就組織起來打它們,有一隻神鳥因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

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立即傳旨,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死。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着生命的危險,偷偷駕着祥雲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眾人聽説了這個消息,就如頭上響了一個焦雷,嚇得不知如何是好。

正當人們思緒雜亂的時候,一位長者站出來説:“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裏張燈結綵、點響爆竹、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神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大家聽了都點頭稱是,便分頭準備去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神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三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心中大快。人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財產。為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元宵節的由來3

元宵節起源於“火把節”,漢代民眾在鄉間田野持火把驅趕蟲獸,希望減輕蟲害,祈禱獲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國西南一些地區的人們還在正月十五用蘆柴或樹枝做成火把,成羣結隊高舉火把在田頭或曬穀場跳舞。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當隨着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火把也逐漸變為了彩燈。

自唐朝中期以來,元宵節發展成為了我國全民性的狂歡節,因此元宵節是把傳統節日習俗體現得最為徹底和典型的傳統節日。

大部分地方元宵節習俗有吃元宵、觀花燈、猜燈謎,還有擂鼓、舞龍、舞獅等活動,但南北各地風俗也有獨特之處。

元宵節的由來4

按照中國古代的習慣,“元”指月亮正圓,一年之中有所謂“三元”──正月十五稱為“上元”,七月十五稱為“中元”,十月十五稱為“下元”;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故此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宵”即夜也,所以元宵亦有一年之中第一個月圓之夜的意思。

元宵節的習俗

吃湯圓

吃“湯圓”是元宵節的一項重要習俗。湯圓,又名“湯糰”、“元宵”。吃湯圓的風俗始於宋代,當時的湯圓稱“浮圓子”,亦稱“湯圓子”、“乳糖圓子”、“湯丸”、“湯糰”,生意人則美其名日:“元寶”。宋元元初時,湯圓已成為元宵節的應節食品,所以人們又稱它為“元宵”。

如今,北方叫元宵,南方稱湯圓。元宵依餡論,分有餡和無餡兩種,有餡元宵又有鹹、甜、葷、素之分;按製作方法分,有手中搓制、元宵機制和竹匾水滾等諸種;按粉制區別,則有糯米麪、高梁米面等。

猜燈謎

玩燈是元宵節的一個重要項目。燈謎是元宵燈節派生出來的一種文字遊戲,也叫燈虎。將謎面貼在花燈上供人猜射,謎底多着眼於文字意義,並有謎格24種,常用的有捲簾、鞦韆、求鳳等格,已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民俗文化。中國最大的一次燈謎盛會是1979年在南京舉行的“九城市燈謎會猜”,設有燈謎上萬條,3天裏參加的人次達兩萬多人。

賞花燈

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雲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此後,元宵放燈的習俗就由原來只在宮廷中舉行而流傳到民間。即每到正月十五,無論士族還是庶民都要掛燈,城鄉通宵燈火輝煌。

元宵放燈的習俗,在唐代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當時的京城長安已是擁有百萬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會富庶。在皇帝的親自倡導下,元宵燈節辦得越來越豪華。中唐以後,已發展成為全民性的狂歡節。唐玄宗(公元685——762)時的開元盛世,長安的燈市規模很大,燃燈五萬盞,花燈花樣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燈樓,廣達20間,高150尺,金光璀璨,極為壯觀。

宋代,元宵燈會無論在規模和燈飾的奇幻精美都勝過唐代,而且活動更為民間化,民族特色更強。以後歷代的元宵燈會不斷髮展,燈節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唐代的燈會是“上元前後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後加了兩日,明代則延長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滿族入主中原,宮廷不再辦燈會,民間的燈會卻仍然壯觀。日期縮短為五天,一直延續到今天。

燈在台灣民間具有光明與添丁的涵義,點燃燈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語燈與丁諧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節婦女都會刻意在燈下游走,希望“鑽燈腳生卵葩”(就是鑽到燈下游走,好生男孩)。

踩高蹺

踩高蹺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羣眾性技藝表演。高蹺本屬我國古代百戲之一種,早在春秋時已經出現。我國最早介紹高蹺的是《列子·説符》篇:“宋有蘭子者,以技幹宋元。宋元召而使見其技。以雙枝長倍其身,屬其脛,並趨並馳,弄七劍迭而躍之,五劍常在空中,元君大驚,立賜金帛。”從文中可知,早在公元前五百多年,高蹺就已流行。

表演者不但以長木縛於足行走,還能跳躍和舞劍,高蹺分高蹺、中蹺和跑蹺三種,最高者一丈多。據古籍中記載,古代的高蹺皆屬木製,在刨好的木棒中部做一支撐點,以便放腳,然後再用繩索縛於腿部。

表演者腳踩高蹺,可以作舞劍、劈叉、跳凳、過桌子、扭秧歌等動作。北方的高蹺秧歌中,扮演的人物有漁翁、媒婆、傻公子、小二哥、道姑、和尚等。

表演者扮相滑稽,能喚起觀眾的極大興趣。南方的高蹺,扮演的多是戲曲中的角色,關公、張飛、呂洞賓、何仙姑、張生、紅娘、濟公、神仙、小丑皆有。他們邊演邊唱,生動活潑,逗笑取樂,如履平地。

據説踩高蹺這種形式,原來是古代人為了採集樹上的野果為食,給自己的腿上綁兩根長棍而發展起來的一種蹺技活動。

元宵節的朝代沿革

唐朝,在國力空前強大的唐朝,元宵賞燈十分興盛,無論是京城或是鄉鎮,處處張掛彩燈,人們還製作巨大的燈輪、燈樹、燈柱等,滿城的火樹銀花,十分繁華熱鬧。

宋朝,宋代元宵除了“婦女出遊街巷,自夜達旦,男女混淆”的狂歡外,還有官員派發利是、君王與百姓同賞元宵;甚至有恐怖色彩,刑獄機構會利用燈飾、圖像演繹獄户故事或陳列獄具等。元宵節在宋代發展成最熱鬧的世俗狂歡節,[11]燈節更加豐富多彩,元宵賞燈持續五天,燈的樣式繁複多樣,逛燈市更是一件十分賞心悦目的事情。詩人辛棄疾寫道:“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説的就是宋朝燈節花燈無數,煙花如星雨。那時還興起了猜燈謎,即將各種燈謎寫在紙條上,貼在花燈上,猜中的人還能得到小小的獎勵。這種娛樂益智的活動受到人們喜愛,廣為流傳。

到了元代大部分假期都被取消,元朝統治者認為生命在於運動,工作就是休息,全年假期只有16天。

明朝的燈節持續的時間更長,自正月初八到十七整整十天,以顯示歌舞昇平。

清朝,滿族入主中原,宮廷不再辦燈會,民間的燈會卻仍然壯觀。元宵節清朝則只有三天,但是燈火璀璨,燈也更加精緻奇幻,依然十分吸引人。

現代,日期縮短為五天,一直延續到今天。近年來,代表委員建議元宵節放假。

元宵節的由來5

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xx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説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裏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

元宵節豐富的民間傳説,你聽到過幾個?

漢文帝“平呂”説

傳説元宵節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后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惠帝生性懦弱,優柔寡斷,大權漸漸落在呂后手中。漢惠帝病死後呂后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后殘暴而敢怒不敢言。

呂后病死後,諸呂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於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祕密集合,共謀作亂之事,以便徹底奪取劉氏江山。

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囊耳中,劉囊為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後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繫,設計解除了呂祿,“諸呂之亂”終於被徹底平定。

平亂之後,眾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恆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裏家家張燈結綵,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

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裏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東方朔與元宵説

這一則傳説與吃元宵的習俗有關:相傳漢武帝有個寵臣名叫東方朔,他善良又風趣。有一天冬天,下了幾天大雪,東方朔就到御花園去給武帝折梅花。剛進園門,就發現有個宮女淚流滿面準備投井。東方朔慌忙上前搭救,並問明她要自殺的原因。原來,這個宮女名叫元宵,家裏還有雙親及一個妹妹。自從她進宮以後,就再也無緣和家人見面。每年到了臘盡春來的時節,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覺得不能在雙親跟前盡孝,不如一死了之。東方朔聽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證,一定設法讓她和家人團聚。

一天,東方朔出宮在長安街上擺了一個占卜攤。不少人都爭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個人所佔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籤語。一時之間,長安裏起了很大恐慌。人們紛紛求問解災的辦法。東方朔就説:“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會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訪,她就是奉旨燒長安的使者,我把抄錄的偈語給你們,可讓當今天子想想辦法。”説完,便扔下一張紅帖,揚長而去。老百姓拿起紅帖,趕緊送到皇宮去稟報皇上。

漢武帝接過來一看,只見上面寫着:“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五天火,焰紅宵夜”,他心中大驚,連忙請來了足智多謀的東方朔。東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説:“聽説火神君最愛吃湯圓,宮中的元宵不是經常給你做湯圓嗎?十五晚上可讓元宵做好湯圓。萬歲焚香上供,傳令京都家家都做湯圓,一齊敬奉火神君。再傳諭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掛燈,滿城點鞭炮、放煙火,好像滿城大火,這樣就可以瞞過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進城觀燈,雜在人羣中消災解難”。武帝聽後,十分高興,就傳旨照東方朔的辦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長安城裏張燈結綵,遊人熙來攘往,熱鬧非常。宮女元宵的父母也帶着妹妹進城觀燈。當他們看到寫有“元宵”字樣的大宮燈時,驚喜的高喊:“元宵!元宵!”,元宵聽到喊聲,終於和家裏的親人團聚了。

如此熱鬧了一夜,長安城果然平安無事。漢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後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湯圓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樣全城掛燈放煙火。因為元宵做的湯圓最好,人們就把湯圓叫元宵,這天叫做元宵節。

道教“三元”説

民間傳説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説”。道教將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圓之夜的意思。《紅樓夢》第七十六回林黛玉和史湘雲聯句雲“三五中秋夕,清遊似上元”,就是指的這個節日。漢末道教的重要派別五斗米道崇奉的神為天官、地官、水官,説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並以三元配三官,説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這樣,正月十五日就被稱為上元節。南宋吳自牧在《夢粱錄》中説:“正月十五日元夕節,乃上元天官賜福之辰。”説天官賜福,地官赦罪,而元宵節俗真正的動力是因為它處在新的時間點上,人們充分利用這一特殊的時間階段來表達自己的生活願望。

玉帝降罪避禍説

傳説在很久很久以前,兇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和牲畜,人們就組織起來打它們,有一隻神鳥因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

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立即傳旨,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死。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着生命的危險,偷偷駕着祥雲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眾人聽説了這個消息,就如頭上響了一個焦雷,嚇得不知如何是好。

過了好久,才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説:“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裏張燈結綵、點響爆竹、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

大家聽了都點頭稱是,便分頭準備去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三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心中大快。人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財產。為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火把節衍生説

又説元宵節起源於“火把節”,漢代民眾在鄉間田野持火把驅趕蟲獸,希望減輕蟲害,祈禱獲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國西南一些地區的人們還在正月十五用蘆柴或樹枝做成火把,成羣結隊高舉火把在田頭或曬穀場跳舞。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當隨着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

元宵節的由來6

元宵節鬧花燈的由來

相傳漢武帝有個寵臣名叫東方朔,他善良又風趣。有一年冬天,下了幾天大雪,東方朔就到御花園去給武帝折梅花。剛進園門,就發現有個宮女淚流滿面準備投井。東方朔慌忙上前搭救,並問明她要自殺的原因。原來,這個宮女名叫元宵,家裏還有雙親及一個妹妹,自從她進宮以後,就再也無緣和家人見面,每年到了臘盡春來的時節,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覺得不能在雙親跟前盡孝,不如一死了之。東方朔聽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證,一定設法讓她和家人團聚。

一天,東方朔出宮在長安街上擺了一個占卜攤。不少人都爭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個人所佔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籤語。一時之間,長安裏起了很大恐慌。人們紛紛求問解災的辦法。東方朔就説:“正月十五日傍晚,火神君會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訪,她就是奉旨燒長安的使者,我把抄錄的偈語給你們,可讓當今天子想想辦法。”説完,便扔下一張紅帖,揚長而去。老百姓拿起紅帖,趕緊送到皇宮去稟報皇上。

漢武帝接過來一看,只見上面寫着:“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五天火,焰紅宵夜”,他心中大驚,連忙請來了足智多謀的東方朔。東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説:“聽説火神君最愛吃湯圓,宮中的元宵不是經常給你做湯

圓嗎?十五晚上可讓元宵做好湯圓。萬歲焚香上供,傳令京都家家都做湯圓,一齊敬奉火神君。再傳諭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掛燈,滿城點鞭炮、放煙火,好像滿城大火,這樣就可以瞞過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進城觀燈,雜在人羣中消災解難”。武帝聽後,十分高興,就傳旨照東方朔的辦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長安城裏張燈結綵,遊人熙來攘往,熱鬧非常。宮女元宵的父母也帶着妹妹進城觀燈。當他們看到寫有“元宵”字樣的大宮燈時,驚喜的高喊:“元宵!元宵!”,元宵聽到喊聲,終於和家裏的親人團聚了。

如此熱鬧了一夜,長安城果然平安無事。漢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後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湯圓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樣全城掛燈放煙火。因為元宵做的湯圓,人們就把湯圓叫元宵,這天叫做元宵節。

正月十五送燈什麼意思

正月十五這一天正是元宵節,元宵節也叫燈節。正月十五送燈是一直以來流傳的風俗,在每年的正月十五晚上都要去給祖上送燈,就在祖上安息的地方,讓他們也有感受到親人的問候和温暖。

正月十五,給故去的親人送燈的習俗據説是從明朝開始的。朱元璋當皇帝后,在元宵節這天去找他母親的墳,但沒有找到。於是他在每個墳前點了一盞燈,然後不停地磕頭,哪個墳前的燈沒有滅,哪個就是他母親的墳。為了紀念朱元璋,弘揚孝道,於是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節這天,百姓們都給故去的親人送燈。每年正月十五的團圓飯都在三點半前結束。團圓飯那麼早結束的原因有兩個:有這樣一種説法,“吃完十五飯,去把莊稼活幹。”意思是十五的飯一吃,意味着年也就過完了,該下地幹活或是上班了。還有個原因是,吃完十五團圓飯後,要去給故去的親人送燈。所以,記得小時侯大人們提前把鋸末子、蠟燭、鞭炮、紙錢之類的祭奠品準備好,吃了團圓飯後,天一落黑就去墳地送燈,祭奠親人。

正月十五上墳送燈有什麼講究

送燈時,以誰先點燃為吉利。往墳地送燈的人,點燈時必須用自己的火柴,如果借別人的火柴點燈,認為祖先看不見光明。點燈時要邊點點説:正月十五來送燈,送金燈、送銀燈、送鐵燈,有兒墳前一片明,無兒墳前黑洞洞。有心來偷燈,偷個大鐵燈,背也背不動,天冷地滑鬧個抑歪蹬,大布衫燒個大窟窿。元宵節晚上,因為家家送燈,所以路口、野外墳地一片通明。這種習俗在黑龍江乃至整個東北的廣大農村都還存在。

正月十五送燈是有講究的,這天除了要給祖墳送燈外,每家每户每個房間都要徹夜燈明。出嫁的姑娘是不允許在孃家過十五的,更不允許送孃家的燈。只有孃家人絕人後,才由嫁出去的女兒代為送燈。所以孃家人最忌諱嫁出去的女兒在孃家過十五或送燈,據説這樣會讓孃家人丁不興旺。所以老家有“女不觀孃家燈”之説。但媳婦可以送燈,因為她已是婆家裏的人。沒有出嫁的女兒還是孃家人,可以送燈的。

元宵節的由來7

在元宵節到來的前一天,媽媽跟我講了元宵節的一個傳説故事。

聽媽媽講,傳説在很久很久以前,世間都是風調雨順、五穀豐登,老百姓豐衣足食、安居樂業。

有一天突然災難降臨了、城內洪水氾濫,城外田地乾旱,原來是王母娘娘請玉帝去赴宴的時候,玉帝喝酒喝得酩酊大醉。玉帝宴會後餘地回宮辦事,於是把雨簿寫錯了,本應是城外雨五分,城內雨三分,玉帝給寫反了。青龍得知原因,便偷偷地裏溜到天宮,改了雨簿,這樣世上又慢慢恢復了本來面目。玉帝酒醒後,也發現寫錯了雨簿,但本想改正,又怕重臣説自己做事不慎重,只好將錯就錯。

後來玉帝發現自己的雨簿被改過,不由心中大怒,派丞相來到人間殺了青龍,丞相照做了。青龍被丞相殺了後,變成一隻神鳥,在玉帝殿外喊冤,玉帝心中感到慚愧,便下書要黃帝向百姓傳令,要紀念為民除害的青龍,這天就是正月十五元宵節。

每年元宵節,人們都要敲鑼打鼓,耍龍舞獅幾年青龍,慶祝元宵節。

元宵節的由來8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早在20xx多年前在西漢就存在了,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時期,

提倡佛教,聽説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裏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日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地區到全國各地的發展過程。在漢文帝時,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命名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曆”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元宵節美食——元宵

大節日。另有一説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説”;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裏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

。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圓之夜的意思。上元節的由來,《歲時雜記》記載説,這是因循道教的陳規。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稱為上元節,七月十五為中元節,十月十五為下元節,合稱“三元”。漢末道教的重要派別五斗米道崇奉的神為天官、地官、水官,説

,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並以三元配三官,説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這樣,正月十五日就被稱為上元節。南宋吳自牧在《夢粱錄》中説:“正月十五日元夕節,乃上元之辰。”説地官赦罪,而元宵節俗真正的動力是因為它處在新的時間點上,人們充分利用這一特殊的時間階段來表達自己的生活願望。

元宵節的由來9

1、猜燈謎的由來

謎語是我國民間文學的一種特殊形式,古時稱“C辭”或“隱語”。它起源於春秋戰國,那時各國大臣常用暗示、比喻的手法影射事物,以勸諫君主採納自己的主張,逐漸形成了謎語。漢朝時一些文人常用詩詞、典故來制謎,出現了妙喻事物特徵的事物謎和文字形音義的文字謎。南北朝時文人常以制謎、猜謎來鬥智,制謎技巧逐漸成熟。隋唐時謎語由民間進入宮廷,許多皇帝都喜歡猜謎。 北宋時期,隨着城市經濟的發展,市民文化娛樂生活的豐富,猜謎成為市民的一大樂趣。南宋時,每逢元宵節,人們將自己製作的謎語掛在花燈上,供人們邊觀燈邊猜謎取樂。南宋都城臨安的燈謎居全國之首,被譽為“燈謎之鄉”。明清時期元宵節猜燈謎更加盛行,並出現了研究謎語製作的專門着作。謎語就這樣成了廣大人民喜聞樂見的文學形式,並一直流傳至今。

2、什麼是猜燈謎

燈謎,在中國習俗的活動上會稱做猜燈謎,每年逢正月十五元宵節,會將燈謎結合賞花燈,變成許多人可共同參與的猜謎遊戲。與謎語一般的謎語相比,具有更嚴格的規則。方法是將謎語貼在燈上,多數謎語都是詩詞,猜中謎語的人,有時可獲得獎品。

3、猜燈謎的歷史改革

它運用藝術的手法和漢字的規律,着眼於字義詞義變化,常用一個詞句、一首詩來製成謎語,既能達到娛樂的目的,又即使人增長知識,為人們所喜聞樂見。

春秋戰國時代,宮廷和墨客中出現了“隱語”、“文義謎語”等文字遊戲,這可以説是最早的燈謎。那時一些遊説之士出於利害考慮,在勸説君王時往往不把本意説出。

這種“隱藏”的話語,當時叫做“庚詞”(庚是隱藏之意),也叫“隱語”。秦漢以後,這種風氣更加盛行,西漢曹娥碑後題有“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射“絕妙好辭”,即是“隱語”。

燈謎至此可以説是名副其實的燈謎了。至明清時代,春節前後各城鎮皆張燈懸謎,盛況空前。

元宵節的由來10

相傳很久以前,有個財主,人稱笑面虎。他見了衣着體面的人,就拼命巴結;見了粗衣爛衫的窮人,就吹鬍子瞪眼。有個叫王少的青年,曾因衣服穿得破爛,一次去借糧時,被他趕出大門。王少回去後越想越氣。於元宵之夜,紮了一頂大花燈,來到笑面虎家門前。這大花燈上題着一首詩。笑面虎上前觀看,只見上面寫着:

頭尖身細白如銀。

稱稱沒有半毫分;

眼睛長到屁股上,

光認衣裳不認人。

笑面虎看罷,氣得面紅耳赤,暴跳如雷,嚷道:好小子,膽敢來罵老爺。便命家丁去搶花燈,王少忙挑起花燈,笑嘻嘻地説:哎,老爺莫犯猜疑,我這四句詩是個謎,謎底就是”針“,你想想是不是這”針“怎麼是對你的呢?莫非是”針“對你説的,不然你又怎麼知道説的是你呢?笑面虎一想,可不是,只好氣得乾瞪眼,灰溜溜走了,周圍的人都樂得哈哈大笑。

這事傳開後,越傳越遠。第二年元宵,人們紛紛仿效,將謎語寫在花燈上,供人猜射取樂。所以就叫燈謎。

元宵節的由來11

元宵節張燈是我國人民的傳統習俗。古往今來,不僅流傳有大量膾炙人口的元宵詠燈詩,而且也留下了無數趣味盎然的元宵吟燈聯。

不夜城中陸地蓮,小梅初破月初圓。

新年第一佳時節,誰肯如翁閉户眠。

這就是正月十五鬧花燈的熱鬧場景。

在鬧花燈的海洋裏,有燈謎讓你競猜,於賞燈中射虎添趣;有龍燈繞你狂舞,於翻飛中心動情歡;有燈籠讓你投票,於評選中盡展風流;有湯圓讓你飽嘗,於賽吃中捧腹狂歡……這正是:“正月十五鬧花燈,街衢斷煞夜歸人。”

“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門燈火夜似晝。”歷代文人墨客讚美元宵花燈的詩句數不勝數。

隋煬帝曾寫過《元夕於通衢建燈夜升南樓》一詩寫道:

法輪天上轉,梵聲天上來;

燈樹千光照,花焰七枝開。

月影疑流水,春風含夜梅;

燔動黃金地,鍾發琉璃台。

唐代時,元宵放燈已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唐朝治世因社會升平,經濟富庶,花燈更是大放異彩,盛極一時,活動規模相當浩大,觀燈人潮萬頭攢動,上至王公貴族,下至販夫走卒,無不出外賞燈。

唐玄宗時,延續西漢弛禁制度,京師長安更在元宵節前後三夜取消宵禁,擴大實施“放夜”,方便人民賞燈,唐以後花燈便成為元宵節的重要標幟。

唐代詩人蘇味道的《正月十五夜》詩中説道: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遊妓皆穠李,行歌盡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詩詞描繪了燈月交輝,遊人如織,熱鬧非凡的場景。唐代詩人張悦也曾用詩讚道:

花萼樓門雨露新,長安城市太平人。

龍銜火樹千燈焰,雞踏蓮花萬歲春。

張悦把元宵節賞燈的情景描述得淋漓盡致。李商隱的詩中寫道:

月色燈山滿帝都,香車寶蓋隘通衢。

身閒不睹中興盛,羞逐鄉人賽紫姑。

值得稱道的,還應首推唐代詩人崔液的《上元夜》:

玉漏銅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夜開。

誰家見月能閒坐,何處聞燈不看來。

詩中雖沒有正面描寫元宵節的盛況,但卻藴涵着歡樂愉悦、熱鬧熙攘的場景。

唐代詩人盧照鄰的《十五夜觀燈》詩寫道:

錦裏開芳宴,蘭紅豔早年。

縟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

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別有千金笑,來映九枝前。

描寫的也是一派燭光閃爍的,猶如星光般絢爛的熱鬧景象。

此外,張祜的《正月十五夜燈》一詩意境也很不錯:

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地京。

三百內人連袖舞,一進天上著詞聲。

兩宋時期,國勢雖然積弱,但是元宵節的燈文化因得到皇室的大力倡行而益加發揚光大,使宋朝成為花燈發展的另一重要歷史階段。

蘇軾説“燈火家家有,笙歌處處樓”;范成大説“吳台今古繁華地,偏愛元宵影燈戲”;歐陽修説“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這些名人都把元宵節美景寫得有聲有色。

元宵節的由來12

元宵節是中國漢族民族傳統節日,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我第二喜歡的節日就是元宵節,因為元宵節可以吃元宵、賞花燈、猜燈謎,當然,我最喜歡的還是吃元宵,雖然每次吃的我大口哈氣,但是還是喜歡。下面,我來介紹一下元宵節。

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又稱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第一個重要的節日。下面,我從電腦上查了一個傳説:

傳説在很久很久以前,兇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和牲畜,人們就組織起來打它們,有一隻神鳥因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

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立即傳旨,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死。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着生命的危險,偷偷駕着祥雲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眾人聽説了這個消息,就如頭上響了一個焦雷,嚇得不知如何是好。

過了好久,才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説:“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裏張燈結綵、點響爆竹、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

大家聽了都點頭稱是,便分頭準備去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三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心中大快。人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財產。為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啊!元宵節的傳説好有趣,當然,各地的傳説都不一樣,各地的習俗也不一樣,有耍龍燈、踩高蹺、舞獅子、劃旱船等習俗。

還有一些少數民族的節日也是在正月十五,有苗族的偷菜節,彝族的巴烏節等等。當然,元宵節美食是必不可少的。元宵最早叫“?浮元子”,後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我看了這個名字,奇怪道:為什麼生意人説他是元寶呢?後來想一想,應該是生意人祝願自己想吃元宵一樣,元寶進他們的口袋吧。

元宵節是春節之後的一個重要的節日,我也非常喜歡他,通過今天的瞭解,我又有了新的知識,你呢?

元宵節的由來13

元宵節吃湯圓的由來:

元宵節,家家户户自制元宵(今有專業户專賣)。元宵古稱"浮元子",是一種雅俗共嘗,甜而不膩,膾炙人口的民間小吃,全國流行。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中國也由來已久。

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在南北朝時澆上肉加便便湯汁的米粥或豆粥。但這項食品主要用來祭祀,還談不上是節日食品。到了宋朝鄭望之的《膳夫錄》才記載了:"汴中節食,上元油錘"。油錘的製法,據《太平廣記》引《盧氏雜説》中一則"尚食令"的記載,類似後代的炸元宵。也有人美其名為"油畫明珠"。

唐朝的元宵節食是面蠶。王仁裕(八八○─九五六)的《開元天寶遺事》記載:"每歲上元,都人造面蠶的習俗到宋代仍有遺留,但不同的應節食品則較唐朝更為豐"。呂原明的《歲時雜記》就提到:"京人以綠豆粉為科斗羹,煮糯為丸,糖為臛,謂之圓子鹽豉。捻頭雜肉煮湯,謂之鹽豉湯,又如人日造蠶,皆上元節食也"。

到南宋時,就有所謂"乳糖圓子"的出現,這應該就是湯圓的前身了。

清朝康熙年間,御膳房特製的"八寶元宵",是名聞朝野的美味。馬思遠則是當時北京城內製元宵的高手。他製作的滴粉元宵遠近馳名。符曾(生於一六八八)的《上元竹枝詞》雲:"桂花香餡襄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見説馬家滴粉好,試燈風裏賣元宵"。詩中所詠的,就是鼎鼎大名的馬家元宵。

湯圓的製作方法:

近千年來,元宵的製作日見精緻。光就麪皮而言,就有江米麪、粘高梁面、黃米麪和苞谷面。餡料的內容更是甜鹹葷素、應有盡有。甜的有所謂桂花白糖、山楂白糖、什錦、豆沙、芝麻、花生等。鹹的有豬油肉餡,可以作油炸炒元宵。素的有芥、蒜、韭、姜組成的五辛元宵,有表示勤勞、長久、向上的意思。

製作的方法也南北各異。北方的元宵多用籮滾手搖的方法,南方的湯圓則多用手心揉團。元宵可以大似核桃、也有小似黃豆,煮食的方法有帶湯、炒吃、油氽、蒸食等。不論有無餡料,都同樣的美味可口。元宵已成了一種四時皆備的點心小吃,隨時都可以來一碗解解饞。

元宵節吃湯圓象徵着什麼:

元宵一開始多被稱為“湯圓”,因為它開鍋之後漂在水上,煞是好看,讓人聯想到一輪明月掛在雲空。天上明月,碗裏湯圓,家家户户團團圓圓,象徵着團圓吉利。因此,吃元宵表達的是人們喜愛闔家團圓的美意。

另外,湯圓的名稱與“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徵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寄託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

吃湯圓必須適時適量:

湯圓雖好吃,吃多了也會傷身。從營養學來看,糯米做的皮,豆沙、芝麻等甜餡,都是高糖分、高熱量食品,如何吃湯圓才健康?吃湯圓得注意以下幾方面:

首先,湯圓雖好吃,但不宜多吃。湯圓屬高熱量、高糖分食品,含有油脂,缺乏營養素,除熱量和糖外,沒有太多營養。

其次,湯圓不宜在早上吃。早上胃腸道功能最弱,而湯圓外皮大多糯米做的,不易被消化,早餐吃易消化不良。

再次,吃湯圓時,別吃其它含糖高的食品,同時減少其它主食攝入量。一般來説吃3個湯圓相當於1兩主食。一般主食攝入量在2兩左右,吃湯圓最好控制在五個到六個左右,過量的話會給腸胃造成負擔。

最後,油炸湯圓少吃。油炸湯圓雖然香脆,但會使本身油脂含量高的湯圓油脂比例更高,能量密度增加,成為更不健康的食品。膽囊、胰腺疾病患者,食用油炸湯圓很可能加重病情。

對於特殊人羣如嬰幼兒、老年人、病後消化力弱者和患有胃腸道疾病的人,建議應忌食湯圓,糖尿病患者應少食或不食糯米湯圓。建議健康成人吃湯圓也要適量,每天50克左右為宜,不要多吃。另外,體重超重或高脂血症、高血壓患者,也不宜過多食用含大量油脂及糖分高的湯圓。

元宵節吃湯圓的食療好處:

1、元宵節吃湯圓,除了寓意喜慶閤家團團圓圓,還有禦寒、補脾胃、益肺氣之養生功效。

2、元宵湯圓的材料主要是糯米,《本草綱目》中指出,糯米是補脾胃、益肺氣之谷。糯米味甘、性温,吃後能補養人體氣血,滋養脾胃。冬季最冷是三九,目前雖然已過,但天氣乍暖還寒,寒冷天最容易虧損的就是胃氣。

3、古人在正月十五鬧元宵時用糯米材料製作湯圓,除了糯米有粘性,包圓容易下鍋不會散開,還因糯米具有禦寒方面的特性。

4、元宵時吃糯米湯圓,温暖脾胃,人氣息就會變得相當順暢,以致周身發熱,起到禦寒的作用,尤其適用於脾胃虛寒者。

5、此外,糯米還含有蛋白質、鈣、磷、鐵、煙酸等豐富營養,可以説糯米湯圓正是温補強壯的食品。

元宵節的由來14

在我的故鄉過元宵節十分熱烈。這天晚上,己們要吃元宵,抬花炮,上街欣賞花燈,還有的我博門趁車到本地往看花燈。當初爾就向大家先容一下元宵節的由來吧!

傳説古時候,有一個鳴“元宵”的宮母,年功完了想歸野望瞅,可她怕皇上不批准就爬到井邊悄悄的泣了伏去。一名智者答她怎麼了,她即講沒名情。智者決議助她,便讓她在第二地籌備惡花炮,用糯米包上豆沙幹成小丸子端給皇上。到了該天晚上,宮父偽裝對皇上説,昨天晚上有火龍來臨,並把丸子端給皇上説吃下這些丸子能夠防火龍。

到了晚上,齊鄉張燈結綵,轂擊肩摩暖鬧不凡,元宵節就由此而來。

元宵節的由來15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或“燈節”。據資料記載,元宵節大約在漢代就已經出現了,到了明清時期便與春節、中秋節一起被稱為中國民間的三大傳統節日,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傳漢武帝時宮中有一位宮女,名叫“元宵”,長年幽於宮中,思念父母,終日以淚洗面。東方朔決心幫助她,於是對漢武帝謊稱,火神奉玉帝之命於正月十五火燒長安,要逃過劫難,唯一的辦法是讓“元宵姑娘”在正月十五這天做很多火神愛吃的湯圓,並由全體臣民張燈供奉。漢武帝准奏,“元宵”姑娘終於見到家人,此後,便形成了元宵節,元宵節吃湯圓的習俗也在此時流傳開來。

元宵節吃湯圓的習俗大約形成於宋代。據記載,唐朝時,元宵節吃“面繭”“圓不落角”。到了南宋,出現了“乳糖圓子”,這應該就是湯圓的前身。宋代周必大所寫的《元宵煮浮圓子》詩,裏面有“星燦烏雲裏,珠浮濁水中”的詩句。及至明朝,“元宵”的稱呼就比較多了。

一、元宵節吃什麼?

1、元宵

元宵又名湯圓、説團、圓子等,在我國由來已久。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元宵節必吃元宵,以取“團團如月”的吉祥意思。

2、餃子

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為一種應時不可缺少的佳期餚。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音,二是餃子有餡,便於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包到餡裏,以寄託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祈望。

二、元宵節傳説

1、關於燈的傳説

傳説在很久以前,兇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和牲畜,人們就組織起來去打它們,有一隻神鳥困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立即傳旨,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死。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着生命的危險,偷偷駕着祥雲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眾人聽説了這個消息,有如頭上響了一個焦雷。嚇得不知如何是好,過了好久,才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説: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裏張燈結綵、點響爆竹、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

大家聽了都點頭稱是,便分頭準備去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三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以中大快。人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財產。為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2、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

另一個傳説是元宵節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后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惠帝生性懦弱,優柔寡斷,大權漸漸落再呂后手中。漢惠帝病死後呂后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后殘暴而敢怒不敢言。

呂后病死後,諸呂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於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祕密集合,共謀作亂之事,以便徹底奪取劉氏江山。

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囊耳中,劉囊為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後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繫,設計解除了呂祿,“諸呂之亂”終於被徹底平定。

平亂之後,眾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恆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裏家家張燈結綵,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

3、東方朔與元宵姑娘

這一則傳説與吃元宵的習俗有關:相傳漢武帝有個寵臣名叫東方朔,他善良又風趣。有一天冬天,下了幾天大雪,東方朔就到御花園去給武帝折梅花。剛進園門,就發現有個宮女淚流滿面準備投井。東方朔慌忙上前搭救,並問明她要自殺的原因。原來,這個宮女名叫元宵,家裏還有雙親及一個妹妹。自從她進宮以後,就再也無緣和家人見面。每年到了臘盡春來的時節,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覺得不能在雙親跟前盡孝,不如一死了之。東方朔聽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證,一定設法讓她和家人團聚。

一天,東方朔出宮在長安街上擺了一個占卜攤。不少人都爭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個人所佔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籤語。一時之間,長安裏起了很大恐慌。人們紛紛求問解災的辦法。東方朔就説:“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會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訪,她就是奉旨燒長安的使者,我把抄錄的偈語給你們,可讓當今天子想想辦法。”説完,便扔下一張紅帖,揚長而去。老百姓拿起紅帖,趕緊送到皇宮去稟報皇上。

漢武帝接過來一看,只見上面寫着:“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五天火,焰紅宵夜”,他心中大驚,連忙請來了足智多謀的東方朔。東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説:“聽説火神君最愛吃湯圓,宮中的元宵不是經常給你做湯圓嗎?十五晚上可讓元宵做好湯圓。萬歲焚香上供,傳令京都家家都做湯圓,一齊敬奉火神君。再傳諭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掛燈,滿城點鞭炮、放煙火,好像滿城大火,這樣就可以瞞過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進城觀燈,雜在人羣中消災解難”。武帝聽後,十分高興,就傳旨照東方朔的辦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長安城裏張燈結綵,遊人熙來攘往,熱鬧非常。宮女元宵的父母也帶着妹妹進城觀燈。當他們看到寫有“元宵”字樣的大宮燈時,驚喜的高喊:“元宵!元宵!”,元宵聽到喊聲,終於和家裏的親人團聚了。

如此熱鬧了一夜,長安城果然平安無事。漢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後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湯圓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樣全城掛燈放煙火。因為元宵做的湯圓最好,人們就把湯圓叫元宵,這天叫做元宵節。

標籤:由來 元宵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