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節日慶典

春節傳説的作文五篇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有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很是熟悉吧,寫作文是培養人們的觀察力、聯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記憶力的重要手段。你所見過的作文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春節傳説的作文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春節傳説的作文五篇

春節傳説的作文 篇1

春節的傳説 這些天,我收集了許多有關中國

的傳統節日,有春節、清明節、中秋節、重陽節等等。在這些傳統節日中,我最喜歡春節。每到春節,家家户户喜貼對聯,穿新衣吃餃子,然後爺爺奶奶還要給我發小紅包,我家還會把我寫的春聯貼在門外。記得有一次過年的時候,爸爸買來了煙花,在我家樓下放了起來。只聽“呯呯”幾聲,一束束煙花飛上天,真美呀!各種煙花在天空中綻放,有的像一條巨龍騰空而起,在空中搖頭擺尾,有的像一枚枚子彈直衝天空,還有的像一朵沒有開放的花苞,在天空中欣然怒放。 春節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説,下面我就給你們説説吧。傳説中,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它長着鋒利的牙,尖尖的角,兇猛無比。“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新年的晚上,怪獸就會爬上岸,去襲擊山角下的一個小村莊。村裏人知道會來怪獸,把門鎖的緊緊,可是不管怎樣,“年”就會進來,偷吃村民的東西,傷害人畜,大家都害怕極了。

這一年的除夕,人們正準備避難。這時,一位仙翁走過來,他告訴村民“年”怕紅色和響聲,人們聽了連忙準備了紅對聯貼在門上。晚上,“年”又來了,它一見紅色,聽到鑼鼓聲陣陣,嚇得趕緊逃跑了。從此以後每逢過新年家家户户都貼春聯、貼年畫、放鞭炮,這個習俗一直延續至今,還越傳越廣,逐漸成了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中國的傳統文化光輝燦爛,我們要認真學習,大力弘揚中國的傳統文化。

春節傳説的作文 篇2

一年一度的新年終於快要來到了,孩子們是最快樂幸福的啦!因為可以吃到非常多想吃的東西和收到非常多紅包。

相傳過年有一個傳説:從前,有一個叫“年”的怪獸,它心狠手辣,等到冬天的晚上,地上積滿了雪,羊羣、牛羣都睡了的時候,“年”這個怪獸就悄悄來到它們中間……

早上人們來放牛羊,發現死了非常多,只剩下一根根骨頭,人們都非常想知道是誰吃了牛羊。一天晚上,人們提着燈籠等在羊圈旁,只見一個怪物出現了,它指甲長長的尖尖的,向前舉起,腳大大的。更定人驚訝的是它還會飛。兩隻眼睛像星星一樣一閃一閃的。

人們看到了互相討論:怪獸最怕什麼?經過不斷的觀察,發現它最怕紅紙、鞭炮還有紅燈籠。

第二天晚上,人們在家裏的門上貼上紅紙、掛好燈籠,還在門前掛好鞭炮。等年獸來了到時候果然被嚇跑了。

從此,人們過新年都要貼上紅紅的對聯,掛上燈籠,還要打鞭炮!人們吃餃子、湯圓,開心極了!更讓小朋友高興的是還能收到一個個紅包,裝滿了壓歲錢!

過年真熱鬧,喜氣洋洋的,並且我們又大了一歲!

春節傳説的作文 篇3

春節,是農曆正月七年級,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公曆的一月一日稱為元旦,把農曆的一月一日叫春節。

春節到了,意味着春天將要來臨,萬象復甦草木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穫季節又要開始。人們剛剛度過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開的日子,當新春到來之際,自然要充滿喜悦載歌載舞地迎接這個節日。

千百年來,人們使年俗慶祝活動變得異常豐富多彩,每年從農曆臘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在春節前掃塵搞衞生,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

在節前要在住宅的大門上粘貼紅紙黃字的新年寄語,也就是用紅紙寫成的春聯。屋裏張貼色彩鮮豔寓意吉祥的年畫,心靈手巧的姑娘們剪出美麗的窗花貼在窗户上,門前掛大紅燈籠或貼福字及財神、門神像等,福字還可以倒貼,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氣到了,所有這些活動都是要為節日增添足夠的喜慶氣氛。

春節是個歡樂祥和的節日,也是親人團聚的日子,離家在外的孩子在過春節時都要回家歡聚。過年的前一夜,就是舊年的'臘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團圓夜,在這新舊交替的時候,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歲,歡聚酣飲,共享天倫之樂。

待第一聲雞啼響起,或是新年的鐘聲敲過,街上鞭炮齊鳴,響聲此起彼伏,家家喜氣洋洋,新的一年開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節日盛裝,先給家族中的長者拜年祝壽,再給其他人拜年。

春節傳説的作文 篇4

過春節為什麼要放鞭炮?原來,是因為有一個傳説:

從前,有一個山村,那住着許多村民,他們在那安居樂業。可是有一天,這裏來了一個怪獸,它的名字叫做“年”。“年”到每年陰曆1月1日的時候,就會來這兒吃一個人,人們過得整天提心吊膽,無法好好睡覺。後來,一個過路人來這裏臨時居住,看見他們愁眉苦臉的樣子,很好奇,便問他們:“你們為什麼整天愁眉苦臉、悶悶不樂的呢?”村長不告訴他,他堅持要知道原因,於是,村長只好將“年”到每年陰曆的1月1日來這兒吃一個人的事情一五一十的説了出來,那個過路人聽了説:“好吧,讓我去降服‘年’吧。”村裏的好心人還勸他不要去冒險,他堅決要去,村裏的人只好由着他。等到第二年陰曆的1月1日的時候,他身穿鮮紅的大長袍,拿一串點燃了的鞭炮,並且讓家家户户都點燃了紅光蠟燭,鞭炮“噼裏啪啦”的響起來。怪獸見此情景嚇得直打哆嗦,一眨眼的功夫就逃的無影無蹤了。從此,怪獸“年”再也不敢來了。

因此,人們把每年陰曆的1月1日稱為過年,家家户户都要放鞭炮來趕走“年”。就這樣,放鞭炮成了我們得習俗!

春節傳説的作文 篇5

春節是我國曆史最悠久的、最隆重、最熱鬧的傳統節日。春節和年的概念,最初來自農業,古人把谷的生長週期稱為“年”,《説文解字·禾部》稱:“年,谷熟也。”夏商時代產生了夏曆,以月亮圓缺週期為月,每月不見月亮那天為朔,正月朔日子時稱為歲首,即一年開始,也叫年。年的名稱是從周朝開始的,西漢正式固定下來,延續至今。

關於“年”的傳説:上古時代,有一種叫“年”的獸,形貌猙獰,兇猛異常,喜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種口味,讓人談“年”色變。

後來,人們發現“年”每隔365天到人羣聚居地嘗次口鮮,且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便返回山林,且“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户户燭火通明、守更待歲。

備年貨

吃喝飲食類是年貨中的重頭戲,要把主食、副食、乾的、鮮的、生的、熟的都備齊。

備年貨一進臘月門兒就開始了,先是準備熬“臘八粥”用的臘八米及泡“臘八蒜”用的米醋及大蒜,臘月廿三要買“祭灶”用品,接着開始備豬肉、羊肉、雞鴨等。此外,年糕、糖果、蜜餞以及走親戚要帶的點心匣子,也要在節前備好。

穿戴方面,過年都講究穿新衣、戴新帽,尤其是小孩子,過年都喜歡穿上新衣服。

春節用品是必不可少的,如炮仗、燈籠、“走馬燈”、年畫等。此外,寫春聯用的大紅對子紙,以及祭神、祭祖先的神像、灶王像、香蠟紙馬,也要在備的年貨之中。

貼門神

貼門神是為了祈求一家的福壽康寧。據説,大門貼上兩位門神,一切妖魔鬼怪都會望而生畏。

在民間,門神是正氣和武力的象徵,古人認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稟性和不凡的本領。他們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們的天性和責任,人們所仰慕的捉鬼天師鍾馗,即是此種奇形怪相。所以民間的門神永遠都怒目圓睜,相貌猙獰,手裏拿着各種傳統的武器,隨時準備同敢於上門來的鬼魅戰鬥。由於我國民居的大門,通常都是兩扇對開,所以門神總是成雙成對。

唐朝以後,除了以往的神荼、鬱壘二將以外,人們又把秦叔寶和尉遲恭兩位唐代武將當作門神。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每逢春節,家家户户都要精選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貼春聯的習俗,約始於1000多年前的後蜀時期,春聯的原始形式就是“桃符”。桃符是指古人掛在大門上的兩塊畫着神荼、鬱壘的桃木板,以為能鎮惡壓邪。到了宋代,人們便開始在桃木板上寫對聯。春聯種類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鬥斤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楣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鬥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貼窗花和“福”字

過年時,人們喜歡在窗户上貼各種剪紙——窗花。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因大多貼在窗户上,也被稱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貼春聯的同時,人們往往也在門楣或牆壁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有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除夕祭祖

除夕祭祖,是中國流傳至今的傳統風俗。一方面是源於“百善孝為先”和“慎終追遠”的傳統觀念,在辭舊迎新之際對祖宗先輩表示孝敬之意和懷念之情;另一方面是由於人們深信祖先神靈可以保佑子孫後代,使子孫後代興旺發達。

除夕到來前,家家户户要把家譜、祖先像、牌位等供於家中上廳,安放供桌,擺好香爐、供品。祭祖的同時,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土地神。人們在春節期間祭祀祖先、叩拜神靈,其實就是給祖先、諸神拜年。

過去,祭祖儀式一般於除夕下午在族人祠堂舉行,儀式隆重。而現在,老百姓一般都在吃團年飯之前在家中的先祖神龕面前擺起美酒佳餚,進行拜祭。

掛貼年畫

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着他們對未來的希望。

傳統的年畫多為木刻水印,色彩鮮明,畫面熱鬧,線條單純。題材主要有五穀豐登、春牛、風景、花鳥等。當代的年畫在傳統的基礎上推陳出新,從工藝到題材都豐富多彩,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

我國有三個重要的傳統年畫產地: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民國初年,鄭曼陀將月曆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創造出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後發展成掛曆,至今風靡全國。除夕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誌》: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等着辭舊迎新的時刻,象徵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後來逐漸盛行,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

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説。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户户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除舊迎新。

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至今已有兩千多年曆史。古代過年時人們以火燒竹,爆裂發聲,用以驅鬼,“爆竹”一名由此而來。後來,爆竹發生了兩大變化:一是火藥發明後,從燒竹子發展為用紙筒灌裝火藥引爆,炸開後響聲貫耳,紙屑飛揚,於是爆竹又叫“爆仗”。此後人們又用麻莖把爆竹編成串來放,

標籤:五篇 春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