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節日慶典

關於端午節活動的教案(通用12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關於端午節活動的教案(通用12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關於端午節活動的教案(通用12篇)

端午節活動的教案1

教學目標:

1、通過欣賞大師作品及古琴樂曲,瞭解端午節與屈原的關聯,感受屈原的愛國精神與不屈的性格。

2、讓學生集體合作創作一條大龍船的製作,讓學生感受集體的力量時無窮的。

教學重難點:

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讓學生集體合作創作一條大龍船的製作。

教具準備:

1.有關屈原的故事或圖片資料。

2.龍舟的圖片資料。

3.剪刀、彩色紙等手工工具。

學具準備:

剪刀、彩色紙等手工工具。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復備學生活動復備

1、織紀律,檢查學具。

2、聽一聽:

師:講述屈原的故事(配音),使學生了解在戰國時期的楚國有一位偉大的詩人及他感人至深的故事。

3、讀一讀:

朗誦屈原的著名詩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加深屈原在孩子們心中的形象,同時也加深對端午節的深刻理解。

4、提出作業要求:

讓學生集體合作創作一條大龍船的製作。

5、老師示範製作一個大龍船的部件折法。

6、放背景音樂,學生製作大龍船部件,老師巡迴指導。

7、集體完成大龍船拼接。

8、教師小結:展示學生完成的大龍船作品。

1、靜息。

2、聽一聽:

講述屈原的故事(配音),使學生了解在戰國時期的楚國有一位偉大的詩人及他感人至深的故事。

3、讀一讀:

朗誦屈原的著名詩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4、學生認真聽老師佈置作業要求。

5、跟老師學習折大龍船部件。

6、學生製作大龍船部件。

7、集體完成大龍船拼接。

8、展示作品。

端午節活動的教案2

活動目標

1.初步瞭解端午節是傳統節日及相關來歷、風俗。

2.感知粽子的形狀和品種,鼓勵幼兒間交流合作。

3.培養幼兒敏鋭的觀察能力。

4.在活動中將幼兒可愛的一面展現出來。

活動準備

1.故事錄音。

2.各種形狀的粽子,粽葉若干、米、皮筋、點心盤、毛巾等。

活動過程

一、引出粽子

T:小朋友你們知道端午節嗎?誰能告訴我端午節是什麼時候?在這一天,我們會吃什麼?(粽子)

今天老師也為小朋友帶來了很多的粽子,請你拿一個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你手裏拿的粽子像什麼?並用一句完整的話來説一説。

小結:粽子的形狀真有趣!

二、品嚐粽子

1、認識粽葉。

T:粽子的形狀真有趣,我們來聞一聞,香嗎?你們知道這陣清香來自哪兒?是從粽子外面的這片葉子上散發出來的,它叫粽葉。

2、幼兒品嚐。

T:你們吃過粽子嗎?你吃過哪些粽子?今天老師也為你們準備了很多的粽子,我們來吃吃看,跟你吃過的一樣嗎?

3、幼兒講述粽子的餡及它的味道。

小結:原來粽子的品種這麼豐富啊!

三、講述“粽子”故事

1、你們知道端午節這一天為什麼吃粽子嗎?我們一起來聽一段故事,聽完你就知道為什麼了

2、幼兒欣賞故事內容。

大約在公元前三四零年的戰國時代,屈原出生在楚國的一個貴族家庭裏。他青年時代就有着出色的才幹,踏進楚國朝廷不久,便受到賞識,當了[左徒]這一僅次於宰相的大官。但是屈原實行政治改革的主張始終不能實現,終於被削職流放出去。他在流放途中,走遍了現在湖南、湖北的許多地方,寫下了許多充滿愛國憂民感情的詩篇。後來楚國亡了,屈原心裹有説不出的痛苦,便來到江邊,抱起一塊石頭,縱身投入江裏自盡了。

傳説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説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説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粽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3、提問。

①吃粽子是為了紀念誰?

②端午節這一天除了吃粽子,還有哪些活動啊?

四、製作粽子

T:今天,我們一起來學包粽子好不好?

老師交代要求:

請每個小朋友拿一片粽葉,放入一點米,不管小朋友包什麼形狀的粽子,只要裏面的米不漏出,你包的粽子就成功了,注意了我們可不能浪費,不要把米弄到地上。

活動延伸

請將小朋友包好的粽子拿到食堂,請廚師蒸好後小朋友品嚐自己包的粽子。

吃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粽裏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台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説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端午節活動的教案3

目標

1、瞭解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的各種習俗。(知識)

2、學習用包紙粽的方式來慶祝端午節。(技能

3、在活動中運用自己的方法創造性的包紙粽。(創造性)

重點

瞭解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的各項習俗

難點

想辦法把“米”包進“竹葉”裏面不漏出來

物質準備:

彩色紙條、線若干、一串做好的紙粽,雙面膠,掛紙粽的彩條,端午習俗視頻、製作粽子步驟圖。

經驗準備:

活動前學會唐詩《端午》,幼兒活動前和家長一起了解端午的來歷,習俗。

活動過程

一、提問引入活動

1、小朋友們,你們知道農曆五月初五是什麼節日嗎?(幼兒:端午節)為什麼要過端午節啊?(為了紀念屈原)你怎麼知道的呢?(爸爸媽媽講的、電視上看的,還有唐朝文秀的詩歌為證、、、大家一起念兒歌)。

2、端午節人們會做什麼事情呢?(請幼兒舉手回答:划龍舟、吃粽子、掛艾草。)

3、全國各地的人們慶祝端午節的做法也是不一樣的,我們來看一下人們還有哪些方法來慶祝端午節。

(幼兒和家長一起觀看視頻,瞭解端午節的一些基本習俗。)

二、我們慶祝端午——包紙粽。

1、我們這兒最常見的習俗就是吃粽子,你吃過粽子嗎?吃過什麼味道的粽子呢?(幼兒自由説一説)

2、出示包的一串紙粽。

這是什麼?請幼兒觀察粽子是什麼形狀的?你會包粽子嗎?(請個別幼兒拿着彩色紙條和碎報紙講解,教師適當的補充,然後家長和幼兒跟着做粽子的圖片一起練習一遍)。

我們桌子上有米,有彩紙,有線,有雙面膠,我們一起來做五彩粽吧!

請家長和孩子們一起包紙粽,我們來比賽一下,看哪一組的家長和孩子們包的紙粽子最多,包得(不漏米,三角形)

3、家長和孩子一起製作紙粽(背景音樂:古箏、琵琶等古典音樂)。

教師解説詞:端午節、清明節、中秋節、元宵節等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中華五千年的歷史文化、民風民俗需要我們一代又一代的人去傳承,因此,我們設計了今天的這個活動,希望通過家長和孩子們親自了解和參與端午節的民俗活動:包紙粽,呆會還有划龍舟活動,感受和體驗傳統節日的快樂,同時把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傳承下去。

端午節活動的教案4

一、教學目標

1、引導幼兒瞭解端午節的由來,理解有關端午節的一些風俗習慣、吃粽子和划龍舟。

2、引導幼兒用流暢的語言,説出自己知道的端午節。幼兒嘗試用完整的內容表述出來,表達自己的見解。

3、引導幼兒明確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體驗集體吃粽子的快樂,感受端午節的節日的氛圍。

二、教學準備

1、活動前要求家長與幼兒一起了解端午節

2、賽龍舟的錄像

3、幾個不同大小的香包;幾個粽子

4、端午節《屈原的故事》

5、端午節課件PPT圖片資料。

三、教學過程

1、教師為幼兒講述故事,介紹端午節的來歷。

(1)教師出示端午節課件PPT,展示圖片,播放視頻《屈原的故事》。

(2)教師總結端午節也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歷史人物屈原。

2、教師繼續播放端午節課件,進入民俗風俗環節,引導幼兒瞭解端午節的相關風俗活動。

(1)教師出示香包(粽子),引導幼兒觀看,教師介紹什麼是香包,幼兒欣賞和了解民俗文化。

(2)教師播放端午節賽龍舟視頻,幼兒安靜觀看錄像,感受賽龍舟緊張、歡快的氣氛。

3、教師帶領幼兒做端午節傳統活動,賽龍舟的遊戲。

(1)將幼兒分成四組,後面小朋友手搭在前面小朋友的肩上。

(2)聽到口令後,大家一起蹲着向前走,龍舟不能斷開。

(3)教師組織幼兒在室內外開展端午節賽龍舟的遊戲,也可以幾個小組之間互相PK比賽。

4、教學延伸

教師總結以上關於端午節香包、端午節的粽子、端午節賽龍舟等都是風俗的傳統紀念儀式!

教師出示端午節粽子,分發給大家品嚐粽子,體驗本次端午節活動的快樂。感受端午節的傳統紀念意義。

端午節活動的教案5

設計意圖: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端午節。過端午節是我國兩千多年來的習慣,為了讓幼兒更好地瞭解端午節,感受端午節豐富的文化內涵,激發初步的愛國主義情感,豐富生活經驗,今年端午節我們即將開展“粽子飄香”的活動,讓小朋友們在活動中進一步瞭解中國傳統節日的習俗,用心去體驗我國的傳統節日中藴涵的意義。

活動目標:

1、讓幼兒初步瞭解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並瞭解端午節的風俗和來歷。

2、引導幼兒學習簡單地包粽子(摺紙),並進行線描裝飾。

3、培養幼兒創新意識及動手操作能力。

活動準備:

《粽子飄香》、《屈原的故事》的欣賞課件,長條狀的紙條與幼兒人數相等,綵帶、油性筆等。

活動過程:

一、引出話題。

師:小朋友,明天我們因為什麼節日放假呢?(端午節)那你們知道端午節嗎?誰能告訴我端午節是什麼時候?在這一天,我們會吃什麼?(粽子)今天老師也為小朋友帶來了很多的粽子,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吧!

小結:粽子的形狀真有趣!有三角形的、有四角形的、有長條形的等等,並且有多種口味的,有肉粽、有豆沙粽、有紅棗粽等等。

二、故事欣賞。

師:那你們知道端午節這一天為什麼要吃粽子呢?讓我們一起來聽一段故事,聽完你就知道為什麼了。

1、幼兒欣賞故事內容。

2、提問。

①吃粽子是為了紀念誰?

②端午節這一天除了吃粽子,還有哪些活動啊?(飲雄黃酒、賽龍舟、佩香囊、戴五彩線等等)

三、教師示範講解:

師:為了表示我們對屈原敬佩與緬懷之情,讓我們也一起來學包粽子好不好?

——教師示範講解:

1、先將紙條一端折成一個三角形;

2、順着三角形的一邊正反來回折,將整張紙條折成連續的多個三角形;

3、打開三角形;

4、在紙條的起端,順着折縫攏成一個立體的形狀,似錐形;

5、順着紙條上的縫往上卷繞,將紙條末端插入縫中;

6、用油性筆進行線描裝飾;

7、用綵帶捆綁裝飾。

四、幼兒製作粽子,教師巡迴指導。

端午節活動的教案6

賽龍舟是端午節期間的一項民俗娛樂活動,以其激烈性、比賽性贏得人們的喜愛,但在我們北方幼兒缺乏賽龍舟的生活經驗。因此,在端午節來臨之際,我們藉助幼兒對賽龍舟的對賽龍舟的興趣設計了本次活動,旨在引導幼兒充分認識和感知賽龍舟活動的激烈景象,鼓勵幼兒運用線條、色彩、構圖等繪畫技能豐富生活經驗,並大膽表現龍舟比賽這一內容。

活動目標

1.在喜歡和了解賽龍舟的基礎上,大膽表現賽龍舟的激烈景象。

2.能夠自主運用線條、色彩、構圖等繪畫技能,大膽表現龍舟比賽中人物表情、動作等細節。

3.大膽想象,體驗創作的樂趣。

活動準備

經驗準備:和家長一起蒐集、觀看賽龍舟競賽活動。

物質準備,賽龍舟視頻、PPT課件,各種紙張、筆和水粉顏料。

活動建議

1.播放賽龍舟的視頻DVD。幼兒根椐自己的已有經驗説一説端午節賽龍舟比賽的場景。

提問:他們在幹什麼?你是怎麼看出這是龍舟比賽的?劃龍船人們的動作表情是怎樣的?

小結:人們在划船的時候,整齊劃一的動作才能劃得很快,他們的船槳抬得一樣高,他們的身體動作都差不多,所以這艘船一定劃得很快。

2.播放教學課件,感知了解龍舟的基本特徵。學習表現賽龍舟的`場景。

(1)觀察龍舟外形特徵,引導幼兒瞭解龍舟的龍頭和側面人的畫法。龍頭:龍嘴(鋸齒型的牙齒)——龍眼(大又圓)——龍角(有分叉)

側面人:頭(可以是側面,也可是正面或背面的)——身體(只畫一側的手)——手部動作畫出划槳的姿勢。

(2)啟發幼兒可大膽設計不同的龍舟,裝飾龍舟的外形。

提問:龍舟上用了哪些線條和圖案?你想用在龍舟上設計什麼圖案?

3.幼兒作畫,教師個別指導。

鼓勵幼兒利用誇張的線條、多彩的顏色在想像的基礎上創作出龍舟比賽的場景,教師觀察並支持幼兒大膽表現。

4.用幼兒作品佈置“熱鬧的賽龍舟”,引導幼兒互相評價、學習,感受創作的快樂。

端午節活動的教案7

活動目標:

1、運用多種感官,感受粽子的特徵,體驗吃粽子的快樂。

2、知道吃粽子是端午節的一個習俗。

3、積極的參與活動,大膽的説出自己的想法。

4、養成敢想敢做、勤學、樂學的良好素質。

活動準備:

每組桌子放上大小形狀味道各不一樣的粽子一盤,濕巾紙若干。

活動過程:

1、猜猜摸摸今天老師在桌子上的盤子裏放了一樣好吃的東西食品,猜猜看是什麼?

——幼兒聞一聞是什麼味道的,猜猜會是什麼?

——幼兒摸一摸,是什麼感覺?是什麼形狀的,再猜猜會是什麼?(是什麼形狀的,像什麼?)——這一會兒像……有一會兒像……會是什麼呢?

——哇,原來是是香香的粽子

2、嚐嚐説説——好香的粽子,你吃過嗎?什麼味的?你們還想不想吃?

——幼兒吃粽子

(1)每位幼兒拿一個小粽子,自己來剝,剝下的粽葉放在盤子裏。粽子外面衣服叫什麼,你知道嗎?

(2)幼兒邊吃粽子邊隨機問:你的粽子是什麼形狀的?吃的是什麼味道的粽子?

(3)吃完後提問與小結:

——吃粽子的時候先把什麼解開。(繩子)然後剝開什麼?(粽葉)——你剛才吃的粽子是什麼味道的,粽子外面是什麼?粽子裏面有什麼?

——我們吃到了各種味道的粽子,有的小朋友吃的是鹹鹹鮮鮮的肉粽,有的是甜甜的豆沙粽,有的是淡淡的白米粽、赤豆粽。

3、介紹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我們為什麼要吃粽子?什麼日子才會吃粽子呢?

——端午節是幾月幾號呢?

——原來端午節大家都要吃粽子。

——端午節除了吃粽子還會有什麼活動呢?(遷移活動:瞭解端午節的傳統風俗)寫王字掛香袋。

4、拓展遊戲——QQ粽子店環境創設:QQ粽子店材料:QQ粽子、各種可以做餡的圖片玩法:幼兒剪下做餡的圖片,貼在QQ粽子上,送到粽子店,講講它的味道。

端午節活動的教案8

一、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瞭解端午節的一些風俗和來歷。

2、幼兒用彩紙、軟陶和繩子等手工製作粽子,讓幼兒在動手過程中加強對傳統文化的興趣。

3、手工製作粽子的過程中,引導幼兒注意保持桌面的乾淨,培養良好的活動習慣。

二、活動準備

1、彩紙、繩子、軟陶

2、塑料盒、紙盤

3、手工製作工具、輔助材料

4、粽子實物

三、活動過程

1、教師出示實物粽子,引導幼兒觀察外形,引出端午節。激發幼兒手工製作粽子的興趣。

(1)請小朋友看老師手上的是什麼呢?你們吃過嗎?

(2)每年的端午節,我們都會吃粽子,哪位小朋友能説説你吃粽子的感受嗎?

(3)原來啊,小朋友們都喜歡吃粽子,粽子加上甜甜的紅糖後更好吃了!

2、那麼你們想不想知道粽子是怎麼做出了的呢?手工製作激發興趣。

(1)端午節粽子,其實都是經過每個食品工人的包裝而成的。而我們家裏的粽子都是大人包出來的。

(2)老師引導幼兒瞭解手工製作粽子的包法,討論手工製作粽子的方法及要求。

3、教師手工製作包粽子,請幼兒仔細觀看!

4、教師一邊講解一邊示範手工製作包粽子。手工製作時注意動作放慢,難點之處要多講幾次。

(1)教師為幼兒分組,幼兒嘗試自己手工製作粽子。

(2)按照詳細步驟再次跟隨教師一步一步製作。

5、幼兒製作完成之後,教師引導幼兒對自己的作品做簡單介紹。

6、將實物粽子分給幼兒品嚐,大家一起感受節日的快樂。

四、活動總結

展示結束,老師對端午節進行概括總結,讓幼兒親手將自己的手工製作品帶回家與家長一起分享端午節的快樂,一起吃粽子。

端午節活動的教案9

分析教材:

在全園性的民族文化主題活動中,根據託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對食物比較敏感,我們以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為切口,以節日食品為代表,選擇了三個具有代表性的節日,生成系列主題活動“熱熱鬧鬧元宵節”、“香香甜甜粽子節”、“團團圓圓中秋節”。最近根據時令季節即將進入“香香甜甜粽子節”主題。粽子Party是這個主題結束階段的綜合活動,整合了幼兒的已有經驗。此活動創設了Party這個情境,有音樂、有食品、有遊戲活動,採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有觀察法、體驗法、遊戲法等,引導幼兒進一步瞭解端午節的習俗,感受濃厚的節日氣氛。

活動目標:

1、能清楚地説出粽子的種類和味道。

2、通過品嚐、裝飾等活動,進一步瞭解端午節的習俗,感受濃厚的節日氣氛。

3、能積極參與遊戲活動,大膽表現。

4、培養幼兒敏鋭的觀察能力。

5、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動過程:

1、品嚐粽子。

1)出示粽子,提問:這是什麼節日的食品?粽子象什麼?粽子是用什麼做出來的(粽葉、糯米)?

2)以自助餐的形式品嚐各種粽子,説出粽子的種類和味道(甜、香、軟)

——與同伴、教師互動

2、遊戲活動——與同伴、教師互動。

1)穿戴粽葉服飾(準備好的裙子、頭飾、披肩等)

2)裝飾香包、掛香包

3)將鹹鴨蛋放進網兜並掛戴

4)鴨蛋滾畫(淺色色粉紙、單獨滾、同伴間對滾)

3、活動達到高潮並結束。

播放已學過的一首關於粽子節的一首歌,滾畫作品貼在後面作背景,集體進行歌表演。

活動反思:

活動中,孩子們運用多種感官:想、看、説、聽,自己講述粽子的大小、形狀等不同特徵,教師在旁加以鼓勵,能使孩子原有的經驗得到梳理。 活動裏我提供粽子實物讓孩子觀察,這樣有助於孩子更好地掌握粽子的多種形狀,大小區分等特徵,給孩子以直觀的感性經驗。知識豐富後給孩子們品嚐我準備好的幾個品種的粽子,孩子們看着飄溢清香粽子有説不出的高興,他們品嚐不同粽子的同時也在一邊議論平時吃過的粽子有什麼形狀的,有什麼味道的,還有餡兒又放有什麼的。粽子的故事由來,教師充分發揮孩子們的想象力,由孩子自由説説,教師不做肯定與否定,而是對孩子加以鼓勵。最後再由老師對故事由來的小結,激發幼兒熱愛家鄉熱愛生活,對家鄉的特產喜愛。我作為教育者,在活動中起到主導的作用,適時、適宜的引導孩子掌握知識。

端午節活動的教案10

活動目標:

1、知道粽子的來歷和幾種特有包法、名稱。

2、初步學習包粽子的方法,能用纏繞、捆綁的方式包粽子。

3、能互相幫助,體驗合作的樂趣。

活動重點:

瞭解粽子的來歷和特點,學習包粽子。

活動難點:

能將粽子包好並捆緊。

活動準備:

1、有濕度的碎泥、粽葉若干、橡皮筋

2、範例、課件

活動過程:

一、激趣導入。

1、師:你們吃過粽子嗎?吃過哪些形狀的粽子?

2、出示課件,幫助幼兒瞭解不同形狀的粽子(三角粽、四角粽、團盤粽等)。

二、學習包粽子的方法。

1、出示範例:你們看,在粽子外面穿了一件外衣,你們知道它的外衣是用什麼做成的嗎?(粽葉)。在我們的太湖邊也有一種粽葉叫蘆葦葉,它也可以用來包粽子。平時,我們粽子裏面包的是糯米,還可以加各種餡。

2、師:你們包過粽子嗎?今天我們就要用泥巴來學習包粽子。

3、介紹製作方法,教師邊示範邊介紹:重點講解將粽葉捲成三角狀,以及用橡皮筋將粽子裹緊的方法。

4、幼兒分組包粽子,教師巡迴指導,鼓勵幼兒大膽嘗試,互相幫助,對於能力弱的幼兒及時進行指導。

三、結束部分。

請幼兒評一評誰包的粽子最好,並請幼兒將粽子送到小吃街中開展角色遊戲。

端午節活動的教案11

活動目標:

1、在觀察、品嚐中發現粽子的口味、形狀是多種多樣的,並樂意與同伴交流。

2、初步瞭解粽子的製作過程。

3、體驗人們互相關心的美好情感。

4、知道節日的時間、來歷和風俗習慣,感受節日的氣氛。

活動準備:

幼兒收集的各種各樣的粽子,包粽子的材料(米、粽葉、棉線等)。

活動過程:

1、展示、介紹“我收集的粽子”,瞭解粽子種類的多樣。

指導語:你帶來的是什麼粽子?它是什麼形狀、什麼口味的?

2、觀看包粽子,瞭解包粽子所需要的材料。

(1)討論、認識包粽子的材料。

指導語:你知道包粽子需要哪些材料嗎?(根據幼兒所述,一一出示相應材料並加以認識。)

(2)觀看老師(或家長)包粽子、煮粽子的過程。

3、品嚐粽子、交流粽子的口味等,體驗過端午節的樂趣。

教學反思

通過這樣多種感官的活動,幼兒才得到了收獲。同時,也知道了什麼是提供各種材料,讓幼兒實踐操作。

端午節活動的教案12

教學目標:

1、讓幼兒初步瞭解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並瞭解端午節的風俗和來歷。

2、通過實踐操作活動,感知粽子的形狀和品種,鼓勵幼兒與同伴進行交流和合作,培養幼兒創新意識。

3、幼兒能積極的回答問題,增強幼兒的口頭表達能力。

4、培養幼兒勇敢、活潑的個性。

5、鼓勵幼兒大膽説話和積極應答。

教學準備:

1、故事錄音。

2、各種形狀的粽子,粽葉若干、米、皮筋、點心盤、毛巾等。

教學過程:

一、引出話題。

T:小朋友你們知道端午節嗎?誰能告訴我端午節是什麼時候?在這一天,我們會吃什麼?(粽子)今天老師也為小朋友帶來了很多的粽子,請你拿一個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你手裏拿的粽子像什麼?並用一句完整的話來説一説。

小結:粽子的形狀真有趣!

二、品嚐粽子,並講述。

1、認識粽葉。

T:粽子的形狀真有趣,我們來聞一聞,香嗎?你們知道這陣清香來自哪兒?是從粽子外面的這片葉子上散發出來的,它叫粽葉。

2、幼兒品嚐。

T:你們吃過粽子嗎?你吃過哪些粽子?今天老師也為你們準備了很多的粽子,我們來吃吃看,跟你吃過的一樣嗎?

3、幼兒講述粽子的餡及它的味道。

小結:

原來粽子的品種這麼豐富啊!

教學反思:

幼兒的興趣非常濃,能積極回答老師的問題,但在幼兒討論的這個階段,我應該創設情景,讓幼兒體驗。我會多看看多學學,讓以後的教學活動能夠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