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節日慶典

春節的社會調查報告精選15篇

在當下社會,報告的適用範圍越來越廣泛,不同種類的報告具有不同的用途。你所見過的報告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春節的社會調查報告,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春節的社會調查報告精選15篇

春節的社會調查報告1

從各方面統計和估算的數字分析,廣東人過春節花錢越來越大方。在廣州一大學做教師的小彭稱,因為供了一套房,加上孩子上學,所以一家人春節花費還是比較節省,但即便如此,置辦年貨加上親戚、朋友、同學人情走動,還是花去7000元。在白領階層中,小彭的錢花得還不算多。今年天冷,又為逛商場多吃多穿多花費再添一把火,幾乎所有的消費場所全面火爆,春節前後成為名副其實的黃金消費時段。

廣州市的天貿南大、廣百集團等百貨公司,今年春節期間投放市場的商品總值比去年同期增長20%以上,而銷售增幅也同樣超過20%。其中,廣百七年級至初七銷售額達3365萬元,增幅達45.5%,這説明雖然供應量大了,但需求量也在增大。而友誼百貨1月前28天的銷售額比去年同期增長10%,王府井這28天的銷售額已達到去年一二月的銷售總和,相當於去年全年銷售額的1/3。 省經貿委市場流通處羅房樞説,今年春節來得早,從元旦開始市場已開始啟動。在前後持續約一個月的春節消費月裏,全省社會商品零售總額比去年全年月平均零售總額上漲約30%,達到600億元。分攤到全省近8000萬常駐人口粗略估算,意味着平均每人花費近800元。這還是一個較保守的測算 數字。

橫看豎看春節地位有變

消費雖然依然火爆,但年味似乎並不是用金錢能買得到的。

説到年味,人們的眼前常常會浮現這樣經典的傳統圖景:風雪夜歸,闔家團圓,圍爐夜,守歲至明,開門三聲爆仗。新年遊,看花市,百戲競陣,貨郎蟻集。然而年復一年,這樣的簡單圖景反而離我們越來越遠。

中國市場學會理事、暨南大學商學系主任楊建華認為,花錢更多,但品味年味更難的原因很多:

其一,將春節的過去與現在縱向相比,過去過年是人們一年消費的集中體現,雖然現在仍是這樣,但隨着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過年消費遠沒有過去那麼高度集中。如果劃曲線圖,過去的曲線更陡峭,現在則平緩得多。

其二,將春節放在全年中橫向來看,過去的文化較為傳統單一,春節地位高企,現在東方西方文化交流,古代現代文化薈集,一年大小節日隔三差五就有一個,衝擊了春節的傳統地位,使得春節在人們的心目中已不再那麼神聖化。特別是年輕消費者,傳統觀念更是淡薄。

一位消費者對記者表示:"該買的總是要買!和其它日子一樣,春節只是給了自己一個花錢的理由而已。"

大人小孩不用等到新年就能換上新衣裳,餐桌天天都能擺上以前過年才能吃到的美食,小時候盼望能打打牙祭的"年"也就極大地失去了它的意味,沒有人再炫耀自己的新衣新鞋,因此人們越來越體會不到"年"有什麼特別。

別樣消費沖淡年味

剪窗花、放鞭炮、拜祖宗天地等許多傳統過年習俗,現在已經變成一種文化符號和標籤。在新興消費觀念的支撐下,日益興起的別樣消費正在逐日沖淡年味。

當然,過年辦年貨,全家老少買新鞋新衣等傳統消費需求仍然存在,且還在增長。以廣州酒家集團為例,其年宵品市場投放量比去年增加了50%,仍是供不應求;傳統年貨一條街也是各商場、超市的保留"節目"。但是年貨製作的社會化、商品化,包括吃年夜飯的酒店化,極大地衝淡了傳統年味。或者説,這過年味"不地道"了。

春節的社會調查報告2

調查目的:

在春節期間,我國每個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慶祝,作為一名中學生,在學習課本知識的同時,更應瞭解這豐富多采,帶有濃郁民族特色的傳統節日——春節。

調查時間

20xx年x月x日

調查地點:

家中及周邊

調查對象:

家中及附近老人

調查方式:

詢問並記錄

調查結果:

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從臘月二十三二十四直到正月十五。

臘月二十三/二十四祭灶掃塵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臘月二十三的祭灶。傳説灶王爺自上一年的除夕就一直留在家中,到了臘月二十三日灶王爺便要昇天彙報這一家人的善行惡行。送灶多在黃昏入夜之時舉行,一家人到灶房擺上桌子,向灶王爺敬香,供上甜品。舉行過祭灶後,便要掃塵,新春掃塵其用意是要把“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

臘月二十七/二十八

洗浴

"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傳統民俗中在這兩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氣,準備迎接來年的新春。

臘月三十貼門神貼春聯貼福字貼窗花貼年畫守歲年吃餃子放爆竹給壓歲錢除夕是每年農曆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過年都有貼門神春聯的風俗。最初的門神是刻桃木為人形掛在門旁,後來是畫成門神人像張貼於門。春聯原題寫在桃木板上,後來改寫在大紅紙上,有吉祥避邪的意思,但守制要用白綠黃三色。貼福字、貼窗花、貼年畫都具有祈福、裝點居所的民俗功能,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飯要慢慢地吃,一直吃到深夜,而餃子則是飯桌上必不可少的,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在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到半夜子時吃。當新年鐘聲敲響時,整個中華大地上爆竹聲震響天宇。下面就是給壓歲錢,這可是我最喜歡的節目了。

正月七年級開門炮仗拜年聚財春節早晨,開門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稱為“滿堂紅”。春節裏的一項重要活動是拜年,是人們辭舊迎新、表達美好祝願的方式拜年的形式一是走親戚的拜訪。七年級必須到長輩家,須帶禮物。

二是禮節性的拜訪。給同事朋友拜年,一般寒喧兩句就要告辭。

三是感謝性的拜訪。一年來欠人家情,就要借拜年之機買些禮物。

四是串門式的拜訪。對於左鄰右舍的街坊,見面彼此説:“恭禧發財”

另外正月七年級為掃帚生日,這一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而把“掃帚星”引來,招致黴運。這一天也不能往外潑水倒垃圾。

正月八年級祭財神正月八年級祭財神,這天各家把除夕夜接來的財神祭祀一番,祭祀的供品用魚和羊肉。

正月初五正月初五俗稱破五,説破五前諸多禁忌過此日皆可破。正月十五這一天都要閤家團聚吃元宵。新年中第一個十五月圓之夜,天上一輪圓月朗照,人間則聚食形如滿月的元宵。今天,元宵的吃法就更加豐富了,不少人甚至開始了中西結合吃法,比如巧克力就已成為元宵餡之一。鰲山燈杆、火樹銀花,這是元宵節最突出的景觀。張燈放火、觀燈遊賞是元宵主要的節俗活動。元宵節真是中國的狂歡節過了正月十五,這一年的春節算是結束了

春節的社會調查報告3

春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佳節中最重要的節日之一,中國人過春節,已超過4000年曆史了。而平時的假期短而分散,因此,春節是旅遊旺季。在此春節期間,我班調查小組針對春節出行的問題進行了簡單調查。

通過調查問卷,我們分析數據並總結出旅遊的規律,作為春節出行參考。

你春節是否出行?

你春節出行地點是哪裏?

你是以什麼方式出遊?

你會給親戚朋友帶一些禮品嗎?

你出行前會看一些相關攻略嗎?

你是自己獨自出行還是和家人一同出行?

以上是我們的調查問題。我們利用網絡以及親朋好友,共發出270張調查問卷(由於部分人春節不止去一個地方,所以數據有重複)

通過計算,我們發現被調查人中出行的人約佔:81.95%,説明大部分的人都選擇了在春節出行。

從選擇的地點方面看:一半以上的人都喜歡去南方。最熱門的地方是杭州,我們認為,這是由於杭州距離我縣較近,且交通方便。上海位列第二,我們認為其熱門原因與杭州相同。另外,許多人選擇去海南,廈門,可以很明顯地看出,許多人都喜歡去温暖的地方。而隨着生活條件的提高,有少部分人已經開始選擇春節出國,這也體現了春節出行已經越來越多樣化。但也有一些人因為種種原因無法出行。

從交通方式的選擇上看:一般離我縣近的地方,多數人選擇自駕,而少數選擇飛機和動車火車的,主要由於他們選擇這些地方為旅行的中轉點或終點。 而北方的地區,大部分人選擇了飛機和動車火車。因為他們認為自駕遊時間很寬裕,而且條件也都會比旅行團好。這點説明現在自駕遊已經佔了旅遊方式的主要部分,當然,也有一少部分的人選擇了旅行團出遊,因為他們認為這樣比較省力,而且還可以有講解。我們覺得兩者各有各的好處,可以互補。

在調查時,我們也詢問了購票的方式,主要有兩類。一類跟隨旅遊團,不需要自行購票;另一類自助遊,需要自行購票。由於網上購票快捷方便且價格便宜,所以現在大多數人都喜歡在網上購票,這一購票方式,已經越來越普及,漸漸取代了傳統的購票方式。

有一些人表明在出遊時沒有幫親朋好友帶禮品,但許多人表示會幫親朋好友帶些禮品,有些人甚至幫朋友及親戚帶了許多禮品。而當我們問及禮品的價格時,還是有許多人表示這些禮品的價格有些偏高,不過儘管如此,還是有許多人願意購買而且買的不止一點點。我們發現,往往出遠門的人會習慣性地給親戚朋友帶禮物,而越是旅遊熱門地點,往往禮品的價格會偏高。

許多人表示在出行前會先看一看相關的旅遊攻略,這些攻略都有各自特點,例如,有些人喜歡熱鬧,就會選擇一些熱門地點;另一些人喜歡清靜,就會選擇一些特別的路線。

綜上所述,我們總結出:我縣大多數的人會在“春節黃金週”的時候出門散散心,遊山玩水。行前會先看一些攻略,許多人會在“春節黃金週”時期選擇與家人朋友一同自駕游去離自己較近的地方出遊,而也有不少人會選擇在難得的長假裏去一些較遠的地方遊玩。並且,我們預測:在旅遊業不斷髮展和交通系統不斷完善的情況下,未來我縣選擇在春節出行的人數將會越來越多,不斷上漲。同時,我縣作為一個旅遊發展縣,相信在未來也會有更多遊客來到這裏遊玩。大學生課外兼職調查報告國小生早餐情況調查報告關於中學生消費的調查報告

春節的社會調查報告4

春節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而又重大的節日,貼春聯,放鞭炮,給孩子壓歲錢等成為了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習俗,每年一家人圍在一起吃團圓飯也成了固定的傳統。一向喜歡熱熱鬧鬧,紅紅火火的家鄉人民會選擇怎樣的方式過大年呢?他們的年夜飯在哪兒吃?大人們的消費投向在哪裏?孩子們的消費方式又有哪些不同?於是,圍繞上述幾個問題,我就小區的春節消費狀況進行了一次調查:

一、 年夜飯在哪兒吃?

關於今年的年夜飯,70%的被採訪者表示要在家裏吃,30%的被採訪者表示會選擇在酒店裏享受店家推出的年夜大餐。

在飯店裏吃年夜飯,48%的消費者預計消費在1000元以下,22%的消費者預計消費在1000~20xx元,12%的消費者預計消費在20xx~3000元,有10%的消費者稱,他們的預計消費在3000~5000元,有8%的消費者打算花費5000元以上。這説明了人民生活水平在提高,消費觀念改變的同時,已經逐步養成了節約的習慣,不再刻意追求"天價"帶來的那份虛榮,而是選擇過一個富裕而不浪費的春節。

二、 大人們的消費投向在哪裏?

在調查中,大人們的消費投向可謂五花八門。在這其中,送禮以微弱票數勝出,其次是餐飲,購置衣服,旅遊,文化娛樂等。

親戚朋友互相拜年,自然少不了送禮。調查發現,過年的人情消費最多超過5000元,最少的也有近千元,這其中包括給親朋好友的禮品、禮金,給孩子的壓歲錢等。俗話説得好:"今朝有酒今朝醉",71%的被採訪者表示春節送禮會選擇白酒,而白酒作為饋贈親朋好友的禮品,平均送禮金額中也是白酒最高。23%的被採訪者表示會選擇一些保健品送給親友,還有極少數的人表示會選擇其它有意義或對方真正需要的禮品。一位丁先生説:"過年嘛,親戚朋友之間難免要互相走動,現在大家的生活水平都高了,送禮也講究檔次,送低檔的東西面子上説不過去。"其實,春節人情消費的增加只是一個縮影,不僅是春節,就是平時,人情類的消費也佔了人們消費中的很大一部分,成為一項很主要的消費。隨着家鄉城鎮居民收入和消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情消費也在不斷上檔升級,禮金數額水漲船高。人情類消費的增加也成為很多人的沉重負擔,尤其是對於普通的工薪階層。一位去年春節期間人情類消費達到4000多元的張先生就無奈地表示"這樣下去實在吃不消"。

俗話説"民以食為天",對很多人來説,春節活動基本上圍繞吃進行。那麼,居民們春節期間在食品方面到底要花多少錢呢?據我調查,大部分居民一次購物花費大多在200元至600元之間,有不少還上了千元。鄰居林叔叔跟我説:"我家買了3000多元的食品,裝了滿滿三輛手推車,我兒子還吵着説不夠呢。"在購買食品方面,我瞭解到,有以下幾種食品幾乎成為了家家必備的:各類小食品、糖果、瓜子、飲料、葡萄酒。除了葡萄酒所佔花銷比較大,其餘各項基本在三四十元左右。此外,餐飲消費也是一大消費支出之一。對多數人來説,春節期間走親串友是常情,既是如此,就免不了要吃吃喝喝,我從家附近的一些酒店瞭解到,今年春節從三十到正月初五的酒席早20天前甚至更早就被預定一空。在酒店消費的居民大多是圖個方便,不願親自下廚,但也有不少人為追求家庭氣氛,在家裏設宴招待親友的。小區的一位王女士説:"過年不就圖個吃飽喝飽嘛,還是在家裏吃比較實在。"

春節本就是個辭舊迎新的日子,因而大部分人選擇春節期間購物添置新衣,對小孩子們來説,穿着新衣服、新鞋子在夥伴們面前炫耀別提有多得意了。一位剛剛放假的孫女士告訴我,她們這些職業女性平時因為工作忙,根本沒時間購物逛街,而這正好提供了她們休閒放鬆的平台。而那些平時在家操持家務的家庭主婦此刻也終於得以休息,相約幾位閨蜜一起為自己、愛人、孩子購買新衣服,一位整日圍着老公孩子轉的阿姨提到這兒時露出了幸福的笑容:"平時從早到晚都忙着做家務,哪有時間打扮自己,現在春節到了,自己也可以好好放鬆,休息一下了。"

相對於"十一"、元旦等節假日,春節是最受居民關注的一個節日。在被採訪者中,85%的人認為,春節是一年當中最重要,最特別的日子,對他們來説,與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團圓飯,看春節聯歡晚會是他們最大的滿足。54%的被採訪者表示要在家度過春節,16%的被採訪者表示會攜帶家人去外面旅遊,27%的被採訪者表示會在春節期間走親訪友,也有3%的被採訪者表示會以知識充電或健身的方式度過春節。隨着改革開放的進一步發展,國民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春節期間外出旅遊業成為大部分人的選擇。一位陸先生説:"每年春節帶着家人出去旅遊是一件非常愜意的事情。"調查顯示,在旅遊形式上,58%的人選擇隨團出遊,42%的人選擇自助旅遊。在地點上,廣東、廈門、深圳、雲南等氣候宜人的南方和氣候相對寒冷的北方城市(如哈爾濱、長春等)最受歡迎。在境外遊方面,香港仍是許多人的首選。

春節是中國人的傳統節日,而如今那濃濃的年味似乎越來越淡。在對待春節的態度上,有65%的人認為現在春節年味太淡,缺少傳統文化,希望能過一個傳統型的春節,17%的人認為現在的春節簡單輕鬆,比傳統春節要好,另有18%的人認為現在的春節和"五一""十一"長假沒什麼兩樣。為了豐富小區居民的生活,小區舉辦了一次寫春聯比賽,居民們無論男女老少都踴躍參加,這次活動不僅使這個春節變得年味濃濃,對於小孩子來説也讓他們真正瞭解的春節的傳統。

三、 孩子們的消費方式有什麼不同?

隨着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們的壓歲錢也是越來越多。那麼,這些交到孩子手裏的錢,是怎樣花的呢?我對小區的一些孩子們做了調查。調查發現,近八成的孩子的壓歲錢在800元左右,超過1000元的和低於500元的在少數,還有極少數的孩子壓歲錢在1500元左右。他們的壓歲錢主要用於以下幾個方面:與朋友逛街購物,去公園玩或參觀博物館,買遊戲卡,去網吧,買圖書,購買文具用品,請同學吃飯等,當然,也有極少數選擇存一部分錢。調查中,很少有人提出會把壓歲錢捐給希望工程或貧困家庭。由此可看出,家長平時對孩子在這方面的教育還是有所欠缺。

通過本次社會實踐調查,讓我有了特別深刻的感觸,一方面,隨着我國綜合國力的增強,經濟水平的提高,人民生活條件的進步,無論是在消費檔次還是消費水平上,春節消費狀況一直呈不斷進步趨勢,這次活動不僅豐富了我的經驗和生活,也增進了我與鄰里鄉親的感情,其實與他們雖然同住在一個小區,所謂抬頭不見低頭見,但真正交流的機會很少,通常都只是匆匆而過,這次活動讓我明白了溝通是打開彼此心門的一把鑰匙。

另一方面,雖然在這假期我並沒有在專業知識,專業技能上有所提升,但我卻學會了很多在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而這些是必須通過親身經歷才會明白其中的苦與樂,正如古語所説"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在今後我也會更積極地參加社會實踐,不斷地磨練自己,提升自我,為將來步入社會做好充足的準備。

春節社會消費調查報告3

春節將至,家鄉已經是提前進入了節日的亢奮中了,大路上的行人們步履匆匆,就像節日迫近壓上的步伐。我們或許會好奇,他們的春節會是怎樣度過的?他們將會怎麼樣堆砌他們的春節消費之塔?今年的春節七天樂是否依然是人之所至,蓬蓽生輝?不同年齡段的消費方式又有哪些不同呢?我見過許多農民工朋友,他們常常説:“這一年的辛勞賺來的錢,就是為了能夠好好過一個大年。”所以也就是説,這是一年中花錢多的一次節慶,堪稱中國最“貴”的一個節日。這個寒假,我利用了三天的時間對崑山市區的市民做了一個隨機調查,以瞭解人們的春節消觀。 消費對象在哪裏?

在調查中,大人們的消費投向可謂五花八門,各種方式都在選擇之列。不過,送禮以微弱優勢拔得頭籌。其次是餐飲,再次是添置新裝,接下來還有文娛活動、壓歲錢、購置日用品、旅遊等。

接下來我們就看看春節期間的消費熱點。

人情消費為新貴

親戚朋友互相拜年,自然少不了送禮。在消費需求逐年攀高的當下,在社會關係愈加錯綜複雜的當下,送禮已經成了過年支出的很大一部分,在我的調查中甚至成了多數人春節開銷中的領頭羊。據我對聖湖小區一些居民的隨機調查,過年的人情消費最多超過五千元,最少的也有近千元,這其中包括給親朋好友的禮品、禮金、禮券,給晚輩們的壓歲錢等。一位小區住户蘇先生説,過年是一年一度的,親戚朋友之間的拜年是不能忽略的,總不能空着手去,現在的人品位是越來越高了,送低檔的東西也越來越顯得寒酸,拿不出手,光給每個孩子的壓歲錢就至少要兩百塊。春節期間光送禮的開銷就有三千來塊了。

其實,春節人情消費的增加只是社會變化的一個縮影,不僅是春節,就是非節假日,人情類的消費也佔了人們消費中的很大一部分,成為一項主流消費。誠如廣告裏所説“送禮就要看檔次,送禮也要送健康,送禮更要送出品位。”於是隨着家鄉城鎮居民收入和消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情消費也在不斷上檔升級,禮金數額水漲船高。人情類消費的增加也成很多人的沉重負擔。一位去年春節期間人情類消費達到四千多元的陳先生很無奈因為他如今的人情消費總額已經超過了孩子的學費,這不是一個好現象,但是這又是不能不作出的消費。

新衣裳,新面貌

春節期間購物往往是一些女士在節日期間的首選。一位在電信部門工作的堂姐告訴我,她們這些職業女性因為工作關係平常都像熱鍋上的螞蟻一樣團團轉,基本很少能有機會搞什麼集體活動,而在春節假期期間她們剛好可以利用休假時光快快樂樂地逛街購物。據瞭解,有堂姐這樣想法的大有人在。一些職業女性和家庭婦女平常都是沒有充足的時間逛街購物,春節的休假正好是補償自己平日乏味繁忙生活的一個機會。我採訪了一位平日幾乎不曾踏出家門的鄰家大嬸,她對於春節的來臨喜形於色,説,“往常在家裏就是跟着髒衣服和髒碗筷轉,老公兒子在家時又圍着他們轉轉,都沒有自己的時間。現在他們都休假了,我也要放鬆放鬆,買幾件稱心的衣服好好地打扮一番。” 此外,給愛人、孩子添置新衣,也是春節女士們不可缺少的“工作”乃至一種樂趣。

飲食春節

對很多人來説,春節活動基本上圍繞吃進行。家鄉人春節期間在食品方面到底要花多少錢呢?百匯商場的一位收銀員告訴我,大概在節前二十多天,超市就進入銷售高峯,顧客一次購物花費大多在三百元至七百元之間,還有許多是在千元以上,而且賣出去的東西絕大部分是食品。而且有一次,一個六口之家買了一千五百多元的食品,裝了好幾輛手推車,他們的孩子還吵着説不夠。收銀員笑了。

在食品的選購上,據我瞭解,糖果、瓜子、飲料、葡萄酒蜜餞等各類小食品是眾多家庭選購的食品中必不可少的,其中源和堂、鹽津鋪子等泉州老字號是本市民眾所青睞的甜果食品。其中葡萄酒所佔花銷較大,約達到五六十元,其餘各項基本在三四十元左右的範圍內搖擺。

餐飲消費也是家鄉人民春節的一大消費支出之一。對多數人來説,春節期間走親串友是常情,既然是走親訪友那就免不了吃吃喝喝,我從我在春節所去過的一些酒樓瞭解到,今年春節從三十到正月初五的酒席早十幾天前甚至更早就被預定一空。據一位酒店大堂經理稱,這期間在他們這的訂製酒席的平均消費大多為六七百元,不少還超過千元。“中國人在過節時總免不了要扯上些吃的,再過春節時當然更不會含糊了。”這位經理笑稱。為什麼春節酒宴現在越來越成為風潮而供不應求了呢?據我調查瞭解到,在酒店消費的市民大多是圖個方便,不願親自下廚,這是時代變化帶來的社會風氣直接造成的。但是依然有大多數人堅持追求一家過年的和樂氛圍,而選擇在家裏設宴招待親友。一位住在豐澤新村的洪先生説,“過年了,不就是讓大家聚在一起開心開心嘛,親朋好友歡聚一堂,這才是真的年味,上酒館子是花冤枉錢,又沒什麼感覺。”

春節的社會調查報告5

春節社會調查報告二近年來,自然界出現了大雪、驟熱、暴雨、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等異常現象。傳聞20xx是世界末日。雖然不科學,但警告人們要珍惜地球。全世界都非常重視這個問題。並提出了“低碳生活”的倡議。於是我對自己的低碳生活做了一個調查:

調查員:於

調查時間:8月7日

調查地點:我家

受訪者:媽媽

我先問我媽什麼是低碳生活。如何在家過低碳生活?我媽先給我講了什麼是低碳生活,然後對我説:“低碳生活其實就是一種態度,積極實踐,注意平時的點點滴滴,節約水電...從小事做起。”我媽接着找了幾個例子:“自從國家提出低碳以來,我家就採取措施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為環保做貢獻。

1.省電。我們家所有的燈都換成了節能燈。本來我們家晚上所有的燈都是開着的。現在,除了需要的燈,所有的燈都關了。平時也要注意關燈,關電視,關電腦。以前我們全家都喜歡在跑步機上跑步,要花很多電。現在,我們去一些公園,在河邊散步鍛鍊身體。我們可以享受大自然帶來的好處,而不需要消耗電力。如果外面下雨,我們就跑樓梯。

2.節約用水。平時可以用洗面奶衝馬桶,洗拖把。過去,我們不得不傾倒洗滌水,這非常昂貴。洗澡的時候,當冷水轉換成熱水或者熱水轉換成冷水的時候,我們就把水放進盆裏。洗澡後,可以用清水洗臉或刷牙,要注意洗澡要快,儘量少用肥皂。

3.減少塑料袋的使用,外出購物,自帶布袋,垃圾袋裝滿後扔掉。

4.減少一次性物品的使用。爸爸媽媽以前出差或者旅遊的時候在酒店用一次性用品。現在都自帶,既省錢又環保。

5.少出去吃飯。我們家以前每週都吃飯。現在,我們每天在家做飯吃飯。既衞生又省錢。事實上,我們生命中的每一點都可以被拯救。比如淘米水可以用來澆花。舊報紙放在衣櫃下面,既吸收水分,又吸收異味。幹茶葉做成“茶枕”。

聽了媽媽的介紹,我對“低碳生活”有了新的認識。作為一名國小生,我應該積極參與“低碳生活”,從小事做起,比如不亂扔垃圾,少看電視,少玩電腦,少用乾電池。盡我所能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春節的社會調查報告6

調查時間:

xx年1月21日——xx年1月31日

調查對象:

親戚、同學、朋友、家長、教師

調查方法:

問卷調查、電話諮詢、訪談

調查進程:

首先製作好問卷,電話諮詢親朋好友,再採用訪談諮詢家長、教師來記錄高中生的假期安排和外出情況,以便給出恰當又合理的建議。利用網絡整理出資料。

調查結果:

經過訪談記錄知道里大部分高中生都喜歡蝸居在家裏做作業,尤其是高三學生,在為最後的衝刺做準備。高一學生比較悠閒,大部分喜歡外出,但是有小部分外出都是去網吧等不良場所。雖然都喜歡外出,但是出去鍛鍊身體的極為少數。高一學生外出的大約有60%,但是鍛鍊身體的只有20%。高二學生外出的大約有40%,鍛鍊身體的只有15%。高三學生外出的只有15%,鍛鍊身體的幾乎是沒有,只是微乎其微,僅有3%左右。經過計算,高中生平均外出的時間約為2—3個小時,一般都是去書店、公園等公共場所。這些人中,是父母清楚原因後才外出的有60%左右。

對於假期的學習安排,百分之百的學生會上網或者看電視,平均在1—2個小時,因為不論是誰,都經受不住這些誘惑。高一、高二的學生在完成寒假作業後,都喜歡上網或聊天,但也有部分學生喜歡閲讀有益書籍,大約在1—2本書。高三學生做完寒假作業後,還喜歡複習以前的知識,然後做做大學聯考的題目。

在這個假期中,大多數家長們喜歡讓孩子們反思一下這一年自己的表現如何,也會催促孩子們趕緊完成作業,讓他們不要總是負着作業這個沉重的擔子。沒錯,作業是一定要完成的,但是有一些對孩子管教嚴厲的家長喜歡讓孩子上假期補習班,大多數為高三學生,為了在這次大學聯考會考出好成績,他們不得不在休息的時間再給自己再給自己增添一點學習時間。但是,我認為,這樣做只是徒勞無功的,因為如果你上課不好好聽講,那麼你課後想怎麼補習也是沒有用的。這也不就白白地把這個美好的假期浪費了嗎?

對於上述情況,我認為學生外出是不能完全否認的。因為一些學生外出是為了有益身心,也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一些學生在寄宿學校就讀的就應該多多外出,否則一些學生會因此得憂鬱症,最後走上不歸之路。我們現在的任務主要還是學習,但是親近大自然也是必不可少的,學習不能少,外出也不能少。我們應該合理的制定好假期計劃表,將學習和外出相結合。

所以,以下是我給出的建議:

1、制定一張假期計劃表,合理安排時間

2、外出時應先和父母説明原因,讓父母放心

3、外出時最好是多去一些有益的地方,絕對不能去不良場所,尤其是網吧

為了更好地安排學生外出與學習的時間,我們諮詢了家長、教師的意見,也上網採取了一些建議。

制定寒假生活計劃:“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現在的國中生更應該制定一張假期生活計劃表,充實自己的假期生活,同時也能合理的安排學習時間,不僅能學習還有走進大自然。在寒假的最後幾天裏,還可以寫一份新學期的打算,為新學期做好充分的準備。

春節的社會調查報告7

系部名稱:專業:年級: 班級:姓名:學號:

實踐地點:實踐時間:

(一)研究目的

1、熟悉調查的過程,掌握學習方法,瞭解獨有的中國傳統文化(最具文化內涵、傳統魅力和凝聚力的春節),有利於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好愛國主義精神。

2、將成果廣而告之,一次強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悠久,並做好宣傳,動員全民弘揚民族文化。

(二)調查方法

主要採用上網調查、個別採訪。

(三)調查報告

中國傳統的春節給了人們一份濃的難以化開的情,一種經年釀造的醇厚的味。這就是生養我們的“文化之根”。傳統的春節,融入一種文化的意境、文化的象徵,並擔負起一種文化功能:

一、辭舊迎新,打上一個人生的結,分開過去和未來;

二、祭祀,緬懷祖宗之德,繼承先人之志,融通天地萬物,祈盼人生幸福;

三、宗親禮儀往來,安排人生秩序,聯絡世代親情,找到個人定位,擔負社會職責;

四、民間娛樂,擴大社會交往,播撒傳統文化,宣泄情感之波,體味人生之樂。

春節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代代相傳,藴藏厚重的含金礦藏。宋代王安石曾作《元日》詩云:“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户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傳統文化的積澱是歷千年而不變的,春節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臘月開始辦年貨:

據中國傳統,踏入臘月,已適宜辦年貨,除了買臘味、糖果外,生果亦少不了,其中蘋果大吉代表平安大吉,橘子代表團聚。

*年二十四謝灶:

在灶頭放齊貢品後,便焚香敬拜,心中祈求來年衣食豐足暨身體健康,之後燒衣及撒酒,最好將一些湯丸放在灶上,或將麥芽糖塗放在灶君碑的金漆字上,效果會更佳。

*年二十八洗邋遢:

年二十八是清理家居的好時機,中國傳統來説,這天一家人都要大掃除,祈求將往年的黴運及不如意通通掃走,而自身亦要潔淨,據説這樣做便可以消災祛病。

*年三十晚上送年:

年三十晚是一年的最後一天,這天具有感恩和團圓的寓意。晚上一家聚首一堂吃團圓飯,都有雞,有魚,有菜,吃的豐富是年夜飯的特色。吃菜時,要由頭吃到尾,代表長長久久,吃魚則要故意吃剩一些,代表年年有餘。

吃過年夜飯之後,長輩要發壓歲錢,根據古時的民間習俗,用紅線穿好的一百個銅錢,具有長命百歲的意思,而現在就用貨幣代替(錢一定是偶數,以求大吉大利)。除夕夜人們大多守歲到天亮,為的是祈求雙親長壽。到子夜十二點整,開始放爆竹,慶祝新一年的來臨。

*正月七年級宜祭祖:

年七年級祭祖是很重要的習俗。在祖先排位上放一些糖冬瓜、花生糖及生果等。跟着一家人燒香誠心祭拜及燒衣。祭祖完畢後,晚輩向長輩拜年,拱手互相恭賀。此外,年七年級不可掃地倒垃圾,相傳這樣會送走財氣,一些不吉利的話亦不能説,否則這年會不好運,亦儘量不要打碎碗碟,如果真的不小心打碎了,就是例如碎碎(歲歲)平安,落地開花,富貴榮華)等好兆頭的話。

*八年級婦女返孃家拜年:

八年級是出嫁女回孃家的日子,相傳年七年級回孃家,會令孃家變窮,所以要八年級才返回。此外,返娘你家拜年不能空手,必須準備一些賀禮,如糖果或生果等。

*年九年級赤口:

各人留在家中,不出外團拜,恐防招口舌是非。

*年初四接財神:

話説年二十四送神返天庭,年初四則是諸天神由天界返人間之時,送神要一大清早就開始,而接神則在初四下午才接。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備齊。並要焚香點燭燒金衣,以歡迎諸神回人間。

另外,還有掃塵:除陳布新把一切窮運晦氣通通都掃出門,寄託着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禱。

貼春聯:將春聯貼在門口,貼夠八張,代表由頭髮到尾。

帖窗花:在窗上帖各種剪紙——窗花,烘托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掛年畫:寄託人們喜慶美好的願望。

春天來臨,萬象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穫季節又要開始。人們有足夠的理由來迎接這個日子,念一遍寄託新年美好願望的句子,這時“福倒了”真的“福到了”!希望在城市裏生活久了的人們在加快生活節奏中還能記得這個寶貴的傳統文化,並將它傳承下去。

春節的社會調查報告8

春節作為中國傳承最為久遠,保存最為完整,地位最為崇高的一個傳統團圓的節日,在全國各地都有着許多擁有名族特色地方特色的傳統民俗,最為一個位於較為中部的城市,安慶其實較為具有特色的民俗不是很多,特別是在如今交通越來越來發達,回家團圓不在只有春節的情況下,對於傳統民俗的熱衷程度也在隨着時間消散。在這個寒假,我對安慶市懷寧縣的春節民俗變化做了一個基本的調查。

春節期間除了年前醃臘貨、炒米、辦年貨、制新衣、撣塵、貼春聯、貼門神、掛年畫、張燈結綵;過年放鞭炮、祭祖,吃年飯、品嚐春餅、喝春酒、守歲等。春節期間,登門拜年、走親探友、相互宴請,以及觀燈、逛廟會等等。這些基本的普遍習俗外,具有特色還有請祖,開大門,出行等,在食物上有詐圓子,紅芋圓子,雞湯泡炒米等等。這些都是安慶地區傳統的習俗。

但是隨着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們對春節的習俗就有了一些適宜的改變。對此主要分為城市和農村。對於城市居民來説,他們工作相對穩定且家庭生活較為穩定,所以春節最為傳統意義的團圓就顯得淡薄一些,因為平常習慣了一家一户,所以在鄉村比較常見的現象不在出現。

1、城市習俗變化

由於家庭主婦不少是上班族或做一家人的年夜飯太勞累,不少人家將年夜飯從家庭移到飯店,花錢享受,一家人聚集在飯店吃年夜飯,有的還邀請親朋好友歡聚一堂,敍友情,談收穫,展望未來,其樂融融。這樣避免了春節期間東家請,西家邀,白白浪費時間與精力,弄得人筋疲力倦。有的利用春節假期出外旅遊,欣賞湖光山色,使精神舒暢。

另外,登門拜年的舊俗也在演變。對一般好友,採取寄賀年卡,寫上幾句吉祥祝詞,諸如:新年快樂、萬事如意、健康長壽等,以一張賀年片,聯繫情感橋樑,激發思念之情。後來興電話拜年,打個電話表達新年的祝福,現在則普遍用手機拜年,相互祝福。

除夕夜,過去一家人歡聚在一起,屋內生着炭火,以示日子紅紅火火,圍着火盆守夜,長輩講家族故事,晚輩向老人祝福,並高唱“順順順”、“發發發”的歌謠,長輩喜笑顏開,包給孩子們壓歲錢。如今,除夕夜,家裏開着空調,暖和如春,一家人在電視前觀看央視春晚,歡歡喜喜守歲,氣氛更為熱鬧。

2、農村習俗變化

從這一系列變化,我們可以看出城市的春節民俗變化較大,而農村則相對保留了更多的習慣。因為農村外出打工的較多,所以對於春節可以團圓休息,增進感情相對重視。但是在保留了傳統的同時對其進行了一定的修改。

臘月二十四,安慶人稱為“小年”。在以前過小年的傍晚,屋內燈火通明,包括牛欄、豬圈、廁所等地方都打開燈。然後,桌上擺好菜,飯,斟幾杯酒,再在户外燒幾刀草紙,燃幾炷香,放一掛鞭炮,磕幾個頭。有祠堂的家族,更加嚴格。祠堂內供有祖先牌位、遺像。族中年長者帶着家小到祠堂內燃上一對蠟燭,再敬香、燒紙、放鞭、磕頭。不管那種方式,這種場合都嚴肅無比。請祖完畢,回到家中,晚餐才正式開始。如今相對要開放通融的多了,像婦女不可入祠堂,晚餐規定時間等都已經被改變。春節作為團圓性節日更講究親情和睦。對於許多不合理的惡俗都摒棄。使得習俗更加親和。

除夕之夜“守歲”至零點之後,選擇一個吉時,由家主開門放鞭炮,是為“開大門”。安慶人對大年七年級的開大門很講究。開大門的寓意是:開門納財財盈門,抬頭見喜喜滿好面。對於這個習俗家家户户都很喜歡,可是他打破了大家平時的生活規律,熬夜對身體有很大的損失。所以如今的人們取其吉意,不限時間,大年七年級開大門,放個鞭炮即可。

結論

春節是我國傳統的節日,也是農曆意義上春天的到來。從古到今人們對春節特別重視。隨着經濟的不斷髮展,百姓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春節的習俗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春節的社會調查報告9

一、調查對象:

本村村民

二、調查方法:

聊天

三、調查地點:

自己家,村民家

四、調查時間:

春節期間

五、調查人:

李玲玲、房子雯、王泓力等

六、調查準備:

筆、信紙、照相機

七、調查經過:

1.上網瞭解並蒐集圖片,較全面地瞭解與新年有關的知識。

2.訪問附近的街坊、親戚朋友,學會收集整理資料並根據資料進行分析問題。

3.瞭解當地春節習俗,並寫下詳細的調查記錄。

4.最後總結資料,説出自己的研究所得和調查結果。

八、春節的起源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裏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年”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着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慄,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第二天是正月七年級,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裏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説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鄉親們一齊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着紅紙,院裏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內幾根紅臘燭還發着餘光……欣喜若狂的鄉親們為慶賀吉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裏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户户燭火通明、守更待歲。七年級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2、春節的習俗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有掃塵、貼春聯、包餃子、吃年夜飯、除夕守歲、放鞭炮、發壓歲錢、拜年等傳統習俗。

3、家鄉的春節

在家鄉,除夕貼春聯,晚上全家人在一起吃年夜飯、看春晚、我們孩子就放煙花,快快樂樂的迎接新年。

老話兒説得好“七年級八年級滿街走。”除夕夜後,就是大年七年級,人們穿好新衣,清晨來來往往的拜年人絡繹不絕。大街小巷都是拜年聲,小輩給長輩拜年,不光小孩,就連老人的臉上都洋溢着燦爛笑容。大年七年級吃餃子象徵了團圓和福氣。主婦在包餃子的時候會在餃子裏放硬幣,誰要是吃到了就是最有福氣的人。吃完餃子人們都各自出門拜年,給壓歲錢,街上還會有一些奶奶們跳舞、扭秧歌,此刻,就是我們最開心的時刻。

九、調查結果:

春節對於每個中國人來説都是很重要的一個節日通過這次的關於濰坊春節習俗的調查我對春節習俗的由來和演變也有了更新一步的瞭解。感受我們節日悠久的歷史,人們在過年時的開心,加強了過年的味道。經過調查,我們發現當地很多的春節習俗儘管在形式上有了不少變化,但大致上都是在春節討個大吉大利的好彩頭,為新的一年做個好的開始,寄託了人們對將來的希望,對更加美好的生活的憧憬。

十、我的思考:

我們可以通過本次調查活動讓更多的同學瞭解春節文化,珍惜我們現在的美好生活,領略中國文化魅力,讓我們更加熱愛我們的節日,發揚我們的傳統節日。春節是中國最傳統,最隆重的節日,象徵着美好、幸福。是新的一年的開始。由於時代的發展,很多傳統的舊習俗也有了新的變化。但不管生活變得多麼現代化,春節依然是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我希望中華民族的傳統的璀璨文化可以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

春節的社會調查報告10

端午節來了,很多家庭都會有粽子。為了慶祝端午節,我們不僅會吃粽子,還會賽龍舟,放河燈等等。你知道端午節的由來和為什麼要吃粽子嗎?不知道?那我告訴你!

下午去街上問一些公公婆婆,有的説:“端午節的由來是為了紀念一個叫屈原的人。屈原於五月五日投汨羅江自盡,死後為惡龍所困。世界很難過。他每天把五色粽子扔到水裏驅蚊,以免讓龍吃了屈原的屍體。”有公公説:“屈原投河汨羅江後,當地百姓立即劃舟相救,直奔洞庭湖,但屈原的屍體始終不見。當時正好是下雨天,湖上的船隻聚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他們正在搶救神醫屈時,他們又冒雨外出,衝進了無邊無際的洞庭湖。為了悼念,人們在河上划船,然後逐漸發展成龍舟比賽。端午吃粽子、賽龍舟似乎與紀念屈原有關,唐代文秀寫的《端午》一詩就證明了這一點:“千古傳為屈原。楚江的空虛我笑不出來,也洗不直。"

當我問公公婆婆端午節的一些食物和龍舟比賽時,他們説得更起勁了。他們説:“端午節的食物和賽龍舟已經成為人們慶祝端午節不可或缺的東西。是中國人兩千多年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遼闊,民族眾多,故事傳説眾多,不僅有許多不同的節日名稱,而且不同地方的習俗也不同。其內容主要包括:女兒回孃家,掛鐘馗畫像,迎鬼船,藏午間,掛菖蒲、艾草,遊百病,戴香囊,備喪事費,賽龍舟,比賽,打球,盪鞦韆,給孩子畫雄黃,喝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粽子、時令鮮果等。賽龍舟等一些活動有了新的進展,突破了時間和地域的界限,成為國際體育賽事。

在一年一度的端午節,人們總是懷念屈原,在月光下,他們訴説着對世界的美好祝願…

春節的社會調查報告11

一年一度的春節就要到了,街裏小攤上有擺花燈,賣鞭炮春聯的,有賣老母雞大肥鴨的,行人熙熙攘攘,臉上都掛着一副笑容,整條街熱鬧非凡。過年的氣氛是越來越濃了。

中國農曆年的歲首稱為春節,春節是中國人民最隆重最喜慶的傳統節日,也象徵着團結、興旺,對未來寄託新的希望的佳節。據記載,中國人民過春節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它是由虞舜興起的。公元前兩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帶領着部下人員,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算是正月七年級。據説這就是農曆新年的由來,後來叫春節。當然也有具有神奇色彩的傳説,傳説有個叫“年”的怪獸,非常兇狠厲害,年一來則樹木凋敝,百草不生,年一過,萬物生長,鮮花遍地。但是“年”怕紅色,於是人們貼紅春聯,掛紅燈籠,放紅鞭炮把“年”趕走。第二天人們到處祝賀“年”被趕走,好運到來。也叫做“賀新春”。

過年的習俗一直流傳至今,現在對人們來説已經成為了一種習慣也成為了人們傳承中華文化的一種方式。以前説起過年,大家都很開心,尤其是小孩子。過年就能穿新衣服、吃好多好菜、買好多零食、還可以放鞭炮煙花、和小夥伴三三兩兩到處玩,當然還有一件值得高興的事那就是給長輩拜年長輩們會給壓歲錢,小朋友就會拿這些錢去買零食、玩具、漫畫書等。現在隨着物質文明的迅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每天都可以像過年一樣生活。穿新衣服、吃好東西早已不足為奇。那麼現在的人們還會認為傳統節日春節有現實意義嗎?

經過調查,大約有56%的人認為春節是有現實意義的。32%的人認為春節已經失去了現實意義,人們不再需要過春節。而另外12%的人則表示無所謂,過也行不過也未嘗不可。

贊成的人認為春節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重要載體,它藴含着中華民族的智慧和結晶,凝聚着華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託,傳承着中國人的家庭倫理和社會倫理觀念。而且我國的春節也形成了特色的春節風俗文化。

家家户户貼春聯,掛紅燈籠,放鞭炮,吃年夜飯即喜慶又圖個吉利。而且年輕人一年忙到頭,春節也是個休息娛樂的機會,走走親戚、打打牌、睡覺、看電視,好好地過幾天清閒日子。老人也高興,平時兒女在外工作,家裏孤孤單單,而到過年兒女都回家了,全家團圓其樂融融。有錢沒錢回家過年嘛!圖個團圓熱鬧,儘儘孝心。小孩子也高興,吃好喝好穿好玩好,輕鬆不用做作業,還可以到處走人家拿壓歲錢。除此之外過年電視節目較平常也很精彩。富有特色的春晚自

是不用説,還有各個電視台的精彩節目大放送,在你空閒的時候讓你給你看個夠!

不贊同的人則表示如今的春節早已失去了現實意義。以前的春節寄託了人們美好的願望、和對來年的祈盼。而現在的春節在許多方面發生了變化,並且讓人不滿意。比如在消費金額方面大大提高。尤其是春節送禮這一方面支出相當大。春節期間商家趁機賺錢,商品迅速漲價。説起春節送禮,有50%的人基本上會送煙酒茶類,時尚大方拿得出手;30%的人會送食品、補品、保健品高雅實惠;還有20%的人説乾脆送錢,不知買什麼合別人的心意,所以不如直接給錢,簡單方便。真是讓人哭笑不得。不過一般給人拜年都會送禮,所以這讓商家看到了商機,提高商品價格,趁機賺錢。除此之外正月裏家裏來人,首先買菜、煙酒、飲料就要花上好幾百,其次燒菜做飯也比較累、麻煩。所以有的人直接給請到飯店去吃一頓,花銷更是大。還有壓歲錢,有一個小孩給100元的,有200元的還有更大方的給500元。可想而知春節的消費額度的確是讓人承受不起。經調查顯示:15%的人消費較少只有幾百元,40%的人消費中等達上千元,25%的人乾脆在外地不回家,還有20%的人消費竟達上萬元。這樣的春節完全是錢辦出來的,的確是失去了原始的意義。令人不滿意的還有春運買票,坐車。在外地的打工者、上學的大學生等都急着趕回家過年還有春節期間出遠門走親戚,這不僅造成了春運期間人流量、車流量增加使得交通擁擠,而且交通事故的發生率也不斷上升,其中醉駕情況也較嚴重。人一多就混亂,什麼不良現象都有可能出現。春運期間買票也令人頭疼。汽車票提價就不説了,關鍵是人多,排隊既傷神又費力還耽誤時間。惹得人們滿口抱怨。整個春節是需要精力付出和人命幣支持的呀!

另一小部分表示無所謂,春節和其它節日一樣只是一個形式,春節有利也有弊,過不過對他們並無多大影響。如果過大家都會有春節消費,再説錢在哪都是花,儘儘孝心表表心意也未嘗不可,如果不過那也行,既省錢又省力何樂而不為呢? 而且有的單位開工比較早,過了年就得上班,他們又和平常一樣忙,當然這樣春節支出就不會很高,而且春節對於他們可以説有也可以説沒有。所以他們表示有沒有並無大礙。

社會上主體不同對春節的看法都不同。普通老百姓覺得過年好,他們對過年寄有簡單樸素的願望,祈禱全家平平安安,幸福安康,全家人一起吃個團圓飯,看春節年歡晚會,守歲迎新,正月裏走走親戚聯絡感情,就比什麼都開心,只圖個平安、團圓、熱鬧、高興。商人也覺得過年好,他們生意紅火,財源滾滾來,自是高興。學生老師也贊成,放假了可以好好休息,不用像在學校裏那麼忙,那麼累,那麼緊張還有壓力感。而那些在外工作的高薪人員,則不贊成,年假裏沒收入,又高消費而且耽誤工作,浪費時間。都從各自的利益出發各抒己見。

總的來説,贊成春節的人還是佔大多數。畢竟春節是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節日,寄託着人們的美好夙願,祥和安定也是人們一直以來的追求。春節所形成的特色風俗文化,不僅早已在中國人心中根深蒂固,也受到了外國人的一致好評。這對中國文化起到了很好的傳承和弘揚作用。現在隨着經濟全球化趨勢逐漸增強,中西方文化的交融結合越來越緊密。西方節日對中國的影響也越來越大,聖誕節中國人照樣過得很紅火,很喜慶,甚至也有平安夜送蘋果之説,還有聖誕搞特價促銷優惠等活動,較之中國傳統節日中秋,端午有過之而無不及。過西方情人節更是不用説,大街上處處可見情侶,手拿玫瑰花的更是隨處可見。中國傳統情人節七夕,既有悽美的愛情故事又有流傳的優美詩句反而有許多人記不起或者根本就不重視。所以春節是中華民族獨特的傳統節日,彰顯的是整個民族的精神面貌。作為龍的傳人,華夏子孫繼承並弘揚民族傳統節日是我們的責任和義務。

新的一年更是代表着新的開始,人們也會更加充滿新春的朝氣和激情,頭髮甩甩,拋去過去一年的不愉快;換種心情,期待新的一年有更好的突破。努力工作,好好學習,生活既充實又愉快。

春節固然有不好的一面,但只要我們正確對待,以積極地心態來看,就不會再對春節持反對或無所謂的態度。

在21世紀,作為中國人,我們要大力弘揚春節所凝結的優秀傳統文化,突出除舊迎新,祝福團圓平安,興旺發達的主題,努力營造家庭和睦,安定團結,歡樂祥和的喜慶氛圍,推動中華文化歷久彌新,不斷髮展壯大。

春節的社會調查報告12

【調查人員】

王坤,趙春光

【調查時間】

20xx年1月10日——20xx年2月10日

【調查地點】

皖北農村(花園村),鄂西南農村(九毫堤村)

【調查方式】

實地調查,查閲資料,尋訪老人等

【調查目的】

為響應院系對寒假實踐活動的具體要求,改變學習方式,拓展學習資源,拓寬學習空間,激發學習體驗,並與專業緊密結合,增強專業素養,我們於20xx年1月——2月10日分別在各自家鄉開展了體驗民俗文化,感受節日氣氛的社會實踐活動,結合新春的契機,依靠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順利完成了此次寒假社會調研活動。通過此次調研,我們能夠了解各地春節的節日特色及民俗民風,並進行比較,從而繼承和發揚民俗文化的精華,摒棄封建迷信。

【調查內容】

【前言】

春節是最具特色的中國傳統節日,也是中國最隆重,最熱鬧的節日,歷史悠久,千百年來在每個華夏子孫的心中都有着極其重要的地位。中國地域廣袤,不同地區都有着不同的民俗,春節亦是如此,春節的習俗在不同地區有着不同的特色。而春節民俗文化是一個地區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現今隨着社會的發展和全球化進程的加快,春節的習俗逐漸被新一代人所淡忘。我們通過此次調研就是希望能夠具體瞭解各地春節的節日特色和民俗文化,進行簡單比較,繼承和發揚民俗文化的精華,摒棄封建迷信。

春節,即農曆新年,俗稱過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七年級。春節歷史悠久,起源於殷周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春節期間,漢族及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予以慶賀,近些年,東北亞的韓國,東南亞的泰國,南亞的馬來西亞等中國周邊國家也開始注重春節舉行各種活動或儀式。在中國大陸,這些活動也

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迎新,祈求豐收等為主要內容。在皖北地區,廣義的春節是指臘月初八至臘月二十三,臘月二十三至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七年級為高潮。而在鄂西南地區,春節在廣義上只指每年的最後一天加上新年的前三天,廣義的春節則一直延續到正月十五。一般鄂西南地區的民眾過春節的時候都只過四天,過完就算是春節完畢,開始新一年的準備和活動了。等過過完了十五,大人們都會説年也過完了,節也過完了,忌諱也可以除掉了,同時,小孩們也不能調皮了,不然就不會像過年那些時間不管孩子怎麼淘氣也不會責罰的那樣簡單了。一江之隔,南北差異總是明顯的,究其根源,還是各自當地自古就延續下來的文化傳統在發揮作用。

臘月初八,即我們平時俗稱的“臘八”。皖北地區的農村,在這一天早上,要吃臘八飯,就是把幾種雜糧(大米,小米,饊子,豆腐,豆皮等)放在一起熬成粥,鹹淡皆有。關於臘八粥的傳説,有一種是朱元璋(安徽鳳陽人)當皇帝后,為不忘從前的艱難經歷而教育後人的,也有別的相關的傳説,但大都與勤儉節約相關,這也表達了不忘先祖的勤儉之美德。而在鄂西南地區,當地居民是不過臘八節的,這樣的猜測可能和臘八節的起源中的主人公朱元璋不是湖北人有關,反正鄂西南地區的民眾是沒有臘八節的概念的,這也符合南方地區的飲食上主產大米有關。臘八節畢竟是八中糧食的綜合食用,這在鄂西南地區是沒有生存的飲食文化土壤的。

小年,皖北地區一般是臘月二十三,鄂西南則是臘月二十四。稱為“辭灶”。舊時,家家都有“灶王爺”神位,受玉帝敕封“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簡稱“九天司命”,而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辭灶這天是灶王爺上天面見玉帝的日子,所以要在他走之前要對其進行祭拜,望其上天后多説好話,以此保佑一家人來年豐衣足食。記得在小時候,農村多要放鞭炮,吃水餃,大掃除,並在庭院中置供桌祭祀。但是現在全國各地的大部分農村中的小年似乎已經名存實亡,沒有任何的活動,只有少數老年人嘴上唸叨。這樣飛春節習俗的改變也當代人生活節奏加快有關。快速的生活節奏下,人們日益受驅使於豐富的物質,對繁瑣而單調的春節習俗而能免則免,加上農村地區青壯年大部分開始脱離土生土長的土地,而開始去城市打工,留守農村的老年人則不再有充沛的精力去講究這些習俗,再加上就算遵循了,也覺得沒人理解而怠倦,久而久之,小年的習俗則開始丟棄了。

臘月二十五——二十八,在這幾天才能真正感受到春節的氣息,因為這幾天的在農村的活動並沒有固定的哪一天,所以在一起進行闡述。在皖北農村這幾天要蒸饅頭和包子,並不是像平時一樣,首先數量上要多的多,其次蒸好第一鍋饅頭的時候要放鞭炮,並拿兩個饅頭,兩個包子(一個饅頭一個包子在放在一個碗裏)分別祭祀玉帝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天老爺”和灶王爺。所以在這一天很多家庭都要從前一天半夜就起牀,而忙到很晚,從時間上的忙碌也凸顯對春節的重視。另外在皖北農村地區多自己做很多面食,多為油炸,有丸子,面葉等,俗稱這一天為“過油”。鄂西南地區則是開始準備長達四天過年的食物、鞭炮和走訪親戚的禮物了而到如今,禮物則開始用簡單實用的現金代替了,這和現在農村青壯年大多平時不在家,過年匆忙趕回來過個年,在對年長親戚表達感情的務實觀念有關。同時,一年一年的,農村地區打工返鄉過年的青壯年對自己的顏面也是越發的看重了,這體現在對除夕夜對鞭炮和禮花的使用數量和質量上有所體現。如果一家中的鞭炮放的時間越長,放的禮花越貴,則表示這一家人在即將過去的一年中財源很旺盛,家庭鬧的很好。新年即將來臨之際,要置辦年貨,洗衣,洗被等,在此我就不贅述。

臘月二十九,對於祖先的崇拜,在我國由來已久。春節是大節,上墳請祖儀式也就格外鄭重。上墳請祖的時間,大多數地區在二十九日早晨請祖。鄂西南地區上墳的習俗則是在正月七年級清晨,即“出行”,表示新年早起勤奮的意義。漢代崔寔的《四民月令》記載:“正月之朔是為正月,躬率妻孥,潔祀祖禰。及祀日,進酒降神畢,乃室家尊卑,無大無小,以次列於先祖之前,子婦曾孫各上椒酒於家長,稱觴舉壽,欣欣如也。”這説明,早在漢代我國的祭祖活動就已經是春節中一項十分重要的活動了。皖北農村仍保留這一風俗,去上墳的多為家裏的長者,但是現在也有年輕人,沒有女性,這也是古代重男輕女的表現。同樣的,鄂西南地區的上墳多是每家每户的壯年人和小孩,表達對祖先的尊敬悼念,和祈求保佑家人平安的心願。婦女則是沒有資格祭祖的,同樣的這是古代封建社會重男輕女思想的遺留。但是今年在鄂東南地區則有所改變,體現在家族女性開始進入族譜中了,這是社會上女性地位提高的表現之一,代表了現在文明的進步。

除夕,多為大年三十,是指中國及其他漢文化圈地區的農曆一月一日的前一天晚上。(20xx年春節沒有大年三十,臘月二十九為除夕)一般這一天為吃、喝、玩、樂的日子,張貼春聯,福字等。皖北地區當地有個風俗,如果這一年家裏有人去世是不能張貼春聯的,去世一年兩年分別紫色和黃色春聯,去世三年以上方可重新貼紅色春聯。許多地區在當天晚上全家團圓吃年夜飯,守歲,在凌晨時吃餃子。在皖北農村過年豐盛的正餐為除夕中午,而晚上是吃餃子。吃飯之前燃放鞭炮,多為一年之中燃放最長的鞭炮,表示對這一天的重視和紀念。鄂西南地區則不同,在這一天之前,家中必須有人燒紙錢給祖先,即“包包袱”,表示祖先的陰間也要子孫為其準備過年的錢,讓祖先過個好年,表達子孫後代的孝順之意。這一天家中人必須早起,小孩們做家中衞生的全面打掃,寫、貼對聯和福字,大人們同時準備中午的團年飯,飯準備好後,家中男性成員必須洗手靜臉,準備香燭鞭炮和祭祀食品,去當地土地廟祭拜土地,祈求土地神的賜福。完畢後,家中開始吃團年飯,在擺放碗筷餐具時候,都要多準備一到兩幅,菜餚中也必須要有魚,以示年年有餘之意。家中如果有成員未回家過年,堂屋大門則只能半關,後門全關,只有全家人吃飯都吃完比後才能開門,然後年飯吃完了則開始個人的活動,所謂個人的財路而已。走訪拜年此時可以開始。同時,家庭成員這天必須洗澡,所謂洗盡污穢,迎新發財之意。

大年七年級,除夕夜晚,春晚成為了全國家家户户的一頓盛宴,全家集聚一堂談笑風生,守歲過節。當凌晨的鐘聲敲響,寂靜的夜晚便響起了此起彼伏的鞭炮聲鳴,這也昭示着新的一年的到來。大年七年級,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而把“掃帚星”引來,招致黴運。如果非要掃地不可,必須從屋子周圍掃到中央,這稱為“聚財掃”,據説這樣可以聚集財氣。同時,這一天也不能往外潑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財。皖北農村地區仍保存着一習俗,大年夜掃除乾淨,年七年級不出掃帚,不倒垃圾。早飯是伴隨着鞭炮生開始的,吃的是除夕下午的包的“素餃子”,在當地俗稱“扁食”,七年級的早上不能吃葷。早飯過後,給老年人拜年,會象徵性的收到壓歲錢。隨着通訊技術的進步,電話,信息,網絡也成為拜年祝福的重要手段。

正月十五,這是我國主要的傳統節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稱上元節,因為這是新年第一個月圓夜。因歷代這一節日有觀燈習俗,故又稱燈節。元宵節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據一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説,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不過,正月十五真正作為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後。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於形成元宵節俗有着重要的推動意義。元宵節全國各地都有燃放煙花炮竹,點燈過節等共同習俗。在這裏我只首先簡單介紹一下皖北農村的一些特色。如臘月底一樣,要蒸饅頭,數量較多,但是與其不同的是,這次也蒸麪燈(用麪粉做成燈的形狀,有燈座),還要單獨蒸“月燈”,代表十二個月(每個“月燈”上都有花邊,花邊的數量代表月份)。據老人説,剛蒸好的十二個月燈裏蒸餾水代表着來年所代表月份的降水量,而且比較精準。如貼春聯一樣,當年家裏有人去世的,在這一天也是不能蒸饅頭和麪燈的,到傍晚時分,村莊裏其餘各家都會給他們送去兩個饅頭和兩個面燈,在茅山派術數中據説是需要“集萬家燈火,藉以還陽或者轉世”。鄂西南則簡化些,食物跟春節一樣,加上在祖墳上點燈籠,和自己點燈籠之外,與皖北地區無異。

【結論】

隨着現代社會發展和時代的進步,春節有着新的內涵,同時春節也面臨着新的挑戰。作為文化遺產專業的學生,自身存在着對民俗和民風的敏感性,我們身處於一箇中華民族的全面復興的偉大時代,自然應為春節這個古老的節日增光添彩,因為民俗本應是大眾生活中自發形成和傳承的,來體現民眾的文化訴求。春節,是中國最具特色的傳統節日,我們要在保持傳統文化和接受現代生活方式中找到一個契合點,構建一個新的民族文化體系,在與時俱進中解讀我們的春節文化,繼承和發揚民俗文化的精華。

春節的社會調查報告13

春節社會調查報告1地球是我們的母親,但是我們一點都不關心她,我們隨意毀滅她,比如砍伐森林,排放廢氣……這些都是人類的行為。

其實過低碳生活很簡單。我們可以在衣、食、住、行中過低碳生活。服裝:一件普通的服裝,從原材料到成衣,最後廢棄。他們不斷排放二氧化碳,買一件不必要的衣服可以減少2.5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想想看,如果中國13億人一個月少買一件衣服,簡直是天文數字!食物:生產一公斤牛肉排放36.5公斤二氧化碳,而水果和蔬菜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只有這個數值的1/9。可以説,多吃水果蔬菜也是低碳生活。此外,如果一個人一年飲酒量少於0.5公斤,可以減少二氧化碳64.3公斤。同學們,你們應該從這些數字中看到,只要我們一點一點的開始,就可以一起努力。房屋:減少一公斤裝修用鋼可減少二氧化碳1.9公斤,使用0.1立方米木材裝修可減少二氧化碳64.3公斤。OK:一個月開不到一天的車,每年可以減少98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如果選擇公交車或自行車出行,二氧化碳排放量會更少。

學生們,二氧化碳的過度排放危及了我們的生活。在過去的200年裏,隨着人類工業化的深入,世界上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氣和煤炭儲量將分別在未來40年、60年和1xx年枯竭。根據芬蘭和德國學者公佈的最新調查,如果全球氣温在21世紀末前上升2度以上,全球至少有30%的物種將會消失!我們必須從頭開始,每個人都可以一起努力保護我們的星球!我們應該採取什麼實際行動來保護地球?別擔心,繼續讀!

低碳生活就是迴歸自然,迴歸人類活動,可以從以下生活開始:

1.少用餐巾,撿手帕,保護森林。

2.關燈拔插頭。

3.每張紙兩面都印着,相當於保留了原來砍伐的一半森林。

4.少用一個塑料袋,不僅節省了0.5元錢,還減少了它造成的污染。

同學們,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形成保護地球和我們家園的合力。讓我們行動起來,努力成為低碳生活的實踐者和宣傳者。

春節的社會調查報告14

調查目的:

春節是中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人們在這個節日都很高興。為了讓人們瞭解春節的民風民俗,特作如下報告:

調查時間:

20xx年1月22日至2月4日

調查地點:

自己家裏及鄰居家、親戚家

調查方法:

查書、查電腦、問長輩

調查結果:

春節俗稱“年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年節是除舊迎新的日子。年節雖定在農曆正月七年級,但年節從臘月二十三已經開始。民間俗語有“二十三,祭灶官”這一天,遠在外面的孩子都要準備回家過春節了;“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吃豆腐;二十六,蒸饅頭;二十七,殺只雞;二十八,貼年畫;二十九,去灌酒;三十下午,吃餃子”等。所有這些活動,有一個共同的主題,即“辭舊迎新”。人們以盛大的儀式和熱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

大年三十也稱除夕,全家歡聚一堂,吃餃子,放鞭炮。最令人興奮地是觀看一年一度的《春節聯歡晚會》。《春節聯歡晚會》上全國著名的主持人、相聲演員、演唱家等都會上台演出,給大家拜年。每當看到這樣的演出,我都興奮不已,我會一直看到節目結束。除夕子時交年時刻,鞭炮齊響,辭舊歲、迎新年的活動達於高潮。大年七年級這天凌晨5點多鐘我們就起牀了,包好餃子先祭列祖,再給爺爺、奶奶送餃子、拜年,爺爺奶給孩子們分發“壓歲錢”。然後,我們再去給街坊鄰居拜年。這天中午,全家人還會吃一次豐盛的午餐。

大年八年級這天,是已出嫁的姑娘回孃家的日子。女兒攜“姑爺”回家拜年,孃家要盛情款待。“姑爺”被稱為“貴客”,吃飯喝酒要坐在首位子上;回門的女兒則陪着久未見面的母親和姐妹們説説知心話。八年級閨女回孃家的習俗至今流行不衰。九年級、初四還會去姑媽家或姨媽家拜年等。

元日以後,各種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競相開展:耍獅子、舞龍燈、扭秧歌、踩高蹺、等,為新春佳節增添了濃郁的喜慶氣氛。各種社火活動到正月十五,再次形成高潮。

正月十五元宵節是主要的傳統節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稱上元節,因為這是新年第一個月圓夜。因歷代這一節日有觀燈習俗,故又稱燈節。燈會

元宵放燈的習俗,在唐代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中唐以後,已發展成為全民性的狂歡節。以後歷代的元宵燈會不斷髮展,燈節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因此,春節就成了中華民族最隆重的節日。近年來,春節等傳統節日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和關注,併成為我國人民的法定節假日。

春節的社會調查報告15

從各方面統計和估算的數字分析,廣東人過春節花錢越來越大方。在廣州一大學做教師的小彭稱,因為供了一套房,加上孩子上學,所以一家人春節花費還是比較節省,但即便如此,置辦年貨加上親戚、朋友、同學人情走動,還是花去7000元。在白領階層中,小彭的錢花得還不算多。今年天冷,又為逛商場多吃多穿多花費再添一把火,幾乎所有的消費場所全面火爆,春節前後成為名副其實的黃金消費時段。

廣州市的天貿南大、廣百集團等百貨公司,今年春節期間投放市場的商品總值比去年同期增長20%以上,而銷售增幅也同樣超過20%。其中,廣百七年級至初七銷售額達3365萬元,增幅達45.5%,這説明雖然供應量大了,但需求量也在增大。而友誼百貨1月前28天的銷售額比去年同期增長10%,王府井這28天的銷售額已達到去年一二月的銷售總和,相當於去年全年銷售額的1/3。 省經貿委市場流通處羅房樞説,今年春節來得早,從元旦開始市場已開始啟動。在前後持續約一個月的春節消費月裏,全省社會商品零售總額比去年全年月平均零售總額上漲約30%,達到600億元。分攤到全省近8000萬常駐人口粗略估算,意味着平均每人花費近800元。這還是一個較保守的測算 數字。

橫看豎看春節地位有變消費雖然依然火爆,但年味似乎並不是用金錢能買得到的。

説到年味,人們的眼前常常會浮現這樣經典的傳統圖景:風雪夜歸,闔家團圓,圍爐夜,守歲至明,開門三聲爆仗。新年遊,看花市,百戲競陣,貨郎蟻集。然而年復一年,這樣的簡單圖景反而離我們越來越遠。

中國市場學會理事、暨南大學商學系主任楊建華認為,花錢更多,但品味年味更難的原因很多:

其一,將春節的過去與現在縱向相比,過去過年是人們一年消費的集中體現,雖然現在仍是這樣,但隨着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過年消費遠沒有過去那麼高度集中。如果劃曲線圖,過去的曲線更陡峭,現在則平緩得多。

其二,將春節放在全年中橫向來看,過去的文化較為傳統單一,春節地位高企,現在東方西方文化交流,古代現代文化薈集,一年大小節日隔三差五就有一個,衝擊了春節的傳統地位,使得春節在人們的心目中已不再那麼神聖化。特別是年輕消費者,傳統觀念更是淡薄。

一位消費者對記者表示:“該買的總是要買!和其它日子一樣,春節只是給了自己一個花錢的理由而已。”

大人小孩不用等到新年就能換上新衣裳,餐桌天天都能擺上以前過年才能吃到的美食,小時候盼望能打打牙祭的“年”也就極大地失去了它的意味,沒有人再炫耀自己的新衣新鞋,因此人們越來越體會不到“年”有什麼特別。 別樣消費沖淡年味剪窗花、放鞭炮、拜祖宗天地等許多傳統過年習俗,現在已經變成一種文化符號和標籤。在新興消費觀念的支撐下,日益興起的別樣消費正在逐日沖淡年味。

當然,過年辦年貨,全家老少買新鞋新衣等傳統消費需求仍然存在,且還在增長。以廣州酒家集團為例,其年宵品市場投放量比去年增加了50%,仍是供不應求;傳統年貨一條街也是各商場、超市的保留“節目”。但是年貨製作的社會化、商品化,包括吃年夜飯的酒店化,極大地衝淡了傳統年味。或者説,這過年味“不地道”了。

雖然如此,“年”的“舊瓶”中更添進了許多“新酒”,別樣的消費更是沖淡了傳統的年味。譬如短信拜年使拜年這一大過年的重頭戲大大簡單化,僅廣州移動除夕一天的短信發送量就達3500萬條以上。拜年在許多年輕人眼中已經淡化為一種形式。

大量市民的出遊計劃使得廣州傳統年節市場上部分消費者缺席,不少人已不再堅持“風雪夜歸,一家團圓”。廣州市假日辦的調查顯示,在1960位被訪者中,春節黃金週期間有意出外旅遊的比重為57.3%,比去年同期上升了9個百分點。根據測算,出遊者人均花費552.9元,預計全市居民旅遊總花費21.6億元。同時,隨着私家車擁有量的增多以及節前掀起的一股購車熱潮,今年春節不少市民自己開車回家過年,而選擇自駕車遊的人也明顯增多,自駕遊已成為一種過年時尚。

傳統的“年味”還轉移到了車市、樓市。除夕日,在汽車市場仍可以見到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