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節日慶典

春節的隨筆15篇

春節的隨筆1

春節是個令人高興的日子,放鞭炮,吃餃子……這都是過年的習俗。

春節的隨筆15篇

今天,我奶奶特意準備了一桌豐盛的晚餐,看了就讓人流口水,我和弟弟早就眼饞了。

在“噼噼啪啪”的鞭炮聲中,我盼望已久的春節來到了,大年三十吃團圓飯,這可是少不了的事情。

我們全家圍着桌子坐了下來,有説有笑,沉浸在歡樂幸福的氣氛中。這時,爺爺舉起酒杯,意味深長地説:“又過了一年,真快呀,今天我們一家聚的真齊,來,乾杯。”“是啊,乾杯。”爸爸隨聲附和着。大人們都紛紛舉起酒杯,一飲而盡,臉上掛滿了喜悦,我喝了一口杯中的飲料,深情地説:“祝爺爺,奶奶在新的一年裏越過越年輕,身體健康,萬事如意。祝爸爸,媽媽工作順利,吉祥如意。”

“過年啦,這又是新年的開始,並不表示可以鬆懈了,你一定要更加努力呀。”爸爸叮囑我説。

晚飯後,我們一起來到院子裏放孔明燈,孔明燈在火的驅使下緩緩上升,似乎照亮了黑漆漆的夜空,也似乎照亮了我們明天的路。

春節的隨筆2

不管現代科技如何發達,城市裏的娛樂方式多麼迷人,但在春節裏,它們都無法與家鄉的那種氣氛相比,只會讓我們在防盜門裏邊人與人之間越來越冷漠,越來越提防。今年春節又將近,我越發地想念兒時所過的家鄉的春節。

童年的時候,我和父母生活在一個小鎮上。小鎮上最高的樓房只有四層,每座樓裏大多是一家人,都是木門,一早起來,首先就是開門,然後一直到晚上睡覺時才會關門。吃飯時,大家你竄我家,我到你家,你吃點我家的蘿蔔乾,我嚐嚐你家的老臘肉。空閒時,聊聊天,下幾盤。誰家有個事,鄰居們都像親人一樣幫忙。所以,在這麼淳樸的小鎮裏,春節就別提多麼熱鬧有趣了。

除夕晚上,各家各户張燈結綵備置一桌酒菜,請親朋好友,邊吃邊聊。我們小孩子則一改吃飯磨蹭的作風,狼吞虎嚥吃完飯,因為重頭戲就要開場羅!吃完飯,大人們看春節晚會的看晚會,打牌的扯起幾張桌子打牌,話家常的話家常。路上行人漸少,我們玩得十分盡興。通常是上街和下街的孩子分為兩大陣營,我就當上街的“長官”。首先是一根根“火箭”打頭陣,所有的煙花都噴不了多遠,但我們都為這假的“戰爭”而不亦樂乎。隨着“嗖”的一聲,小“火箭”飛奔而出,玩了個花俏的架勢,再“叭”地炸開。一串“信號彈”往空中竄了十幾米,再爆炸成一串絢麗奪目的火花。小小的我們,在五彩的光芒中,快樂的小臉熠熠生輝。

春節的隨筆3

春節是我國最重要的節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每家每户都會慶祝一番。有些民族還會搞一些活動來歡新春佳節,比如舞龍舞獅、説書唱戲、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

一到年關,大人小孩都忙乎開了,備年貨、掃屋子、祭祖宗忙的不也樂乎!貼春聯是必不可少的一個項目。或自己動手或請人代勞,把一年的收穫和來年的希望都寫進這小小的春聯裏。同學們,説起春聯,還有一個故事呢!春聯,起源於桃符,它最早出現在周代,是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門板。據説,桃木有鎮鬼、驅邪的功能。因為世上的惡鬼都畏懼“神荼”、“鬱壘”二神,所以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驅鬼辟邪。後來,人們索性在桃木板上刻上兩位神的名字,認為這樣做同樣可以鎮邪驅惡。這種桃板就稱為“桃符”。在五代十國時期,開始有人在桃符上寫字。一次,蜀國的君主孟昶在除夕之夜令學士在桃符板上寫字,因看不清學士們所寫的內容,孟昶索性自己書寫“年年約餘慶,嘉年號長春”。由此產生了中國第一副春聯。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再遠的遊子也要趕回家跟家人團聚,吃上父母精心準備的年夜飯。舊時,人們把這叫做除夕守歲、熬年。這一頓飯要慢慢吃,一直要吃到深夜。

看着春節聯歡晚會的精彩節目,圍着熱氣騰騰的火鍋,聽着窗外陣陣的爆竹聲,一家人享受着天倫之樂。這時候,小孩子最開心的是長輩會發壓歲錢。據説,在魏晉時期就有這個做法。壓歲錢也叫“押歲錢”、“壓祟錢”因為歲與祟是諧音,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使小孩們平平安安過年。

過年了,少不了走親訪友。親戚朋友聚集在一起,吃着豐盛的酒菜,互贈祝福,共謀發展大計。這一活動一直要持續到正月十五元宵節之後。

春節,不僅僅是大家在一起吃喝玩樂,更重要的是體現了我們國家的一種民族精神。它融入的是一種親情,一種對美好的生活的追求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與安寧。

春節的隨筆4

命運的轉盤讓我成了世界的寵兒,我降生到了這個國度——中國,讓我一領她的風采。

——題記

那在骨子裏流轉着的熟悉氣息,將冰天雪地中塵封已久的熱情一併帶了出來。淵源流長的歷史長河中總有一股紅色的暖流;永不磨滅的印記中總有一道吉祥的痕跡;古老泛黃的史冊中總有一段幸福的歷史——你是中國人骨子裏的印記,九州上一種崇高的信仰,中國人的熱情造就了你,大地上經久不息的不再是古老的歷史風,你卻永遠留在了人們的信仰中,中華的精髓——春節。

一直以來,中國人嘴上説的春節一定是一種民俗,但不知不覺中,春節已在我們心中紮根,成為了所有中國人一致的信仰。長達20xx年的歷史事實在告誡我們,春節是我們不可遺失的寶貴財富。春節,顧名思義,春天的節日。在經過了秋天的肅殺,冬天的沉寂,春天是一切生命重新復活的時候。仔細看,可以望見春天的跡象;行走在春節中,甚至可以嗅到春天的氣息,泥土的香甜,青草的清香。風變得柔和了,輕輕地撫摸着大地上的一切,融化的冰的叮咚聲,在敲擊着沉睡的大地。這就是春節,生命的節日,復活的節日,是我們中華的最至高無上的精神財富!

雖然也經歷過磨難。但磨難是新生的開始,磨難是春節在老百姓心中紮根的機會!1928年5月7日,他們錯了,錯在不知春節在中國人心目中的至聖地位。春節不僅僅是個節日,也是精神的洗禮與倫理關係的更新。中國人人將自己的感情、願望、倫理、信仰都積聚在這一節日上,使春節已經不是簡單的時間點,已經被中國人價值化,乃至成為一種民族文化象徵與凝聚民族情感的重要力量,成為了民族的骨骼,國家的精髓!

在這個節日之風洋溢的季節,人們忘不了你,春節。你是中國人心中的信仰,昇華到了國家的高度。你是燃起的希望,永存的信仰,不滅的信念!

歷史的車輪碾過泛黃的史冊,唯一存下來的就是這股節日風,民族風,國家風!

春節的隨筆5

回到老家的那幾日,才真正領略到冷的概念,北風呼嘯,天寒地凍,萬物蕭條,天地間一片蒼白。剛到家,真是不習慣,冷的直跳腳,幸虧沒有電腦,可以不停走動,增加運動的熱量。

年前一天,才忙好所以的事,天氣太冷,婆婆也沒要我做什麼事,但我也沒閒着,看着孩子,不讓他們跑到風頭上去玩,新春佳節,感冒可不是什麼好事。這個春節,也預想差不多,沒什麼新穎的,甚至有點孤單吧,村裏的人都各忙各的,我平時很少在家,彼此間都不怎麼熟,見面打個招呼,互相寒暄幾句,就沒話可説了,我老公就不一樣了,到家就沒影了,到處找人打撲克,炸雞,那些同村,同學,三朋四友,這家請那家帶的,樂得整日不歸家,我們那男人就是王,廚房裏永遠沒有他們的身影,他們什麼事都不用做,就長張嘴留着吃飯。過年那幾天更是得意忘形。

沒結婚在家時,母親是最忙碌的,現在婆婆是最忙碌的。春節那天,婆婆就早早忙着洗菜,切菜,打點着零碎的事,天太冷我就沒參與,我就負責燒菜就行了,在他們家,我燒菜是公認的好吃,雖趕不上豐富的盛宴,也不算色香味俱全,但吃起來,還是不錯滴,全家人圍在一張大圓桌上,還有我老公哥哥家也在一起做滿的了一桌,孩子喝果汁,大人們喝白酒,紅酒。席間不時笑語連連,一大家子人其樂融融感受着只有春節才能相聚在一起的喜悦。

由於家裏的近親有人老(死了)了,所以春節不貼春聯,不貼福字,不放鞭炮,煙花,所有和喜慶有關都不得有,而且整個村子每一家都得如此,所以這個春節顯得異常冷清,除了家人團聚,沒一點春節該有的喜氣。大年七年級,天氣特別好,陽光絢爛,我就跟着老公到朋友家看別人“炸雞”(一種賭錢遊戲),因為不懂,覺得一點意思都沒有,就看着他們個個樂翻了天。村裏的女人也不知跑哪去了,連聊天的人都沒有,我就坐在門前曬着太陽,磕着瓜子,有陽光相伴也算是享受吧,也只能這麼認為吧。

八年級,才是我對於這個春節最具有意義的一天,回孃家嘍,天氣依然很好,迎着陽光,老公開着車奔馳在回家的路上,心生感慨,以前回家,都是我媽媽家,只是現在換了位置,但還是憧憬待會見到我母親的喜悦,畢竟是生我養我的地方,怎能不激動呢。一路上都是走親訪友的行人,帶着新年的祝福,趕往各自目的地,年禮當然必不可少,車行至鎮上,買了禮物,正好和我妹妹一家相遇,一起到了我媽媽家,上次見我媽媽還是在病牀上,因為眼睛動了手術,這次見她精神很好,眼睛也早就痊癒了,只是臉上的皺紋一點也沒少,一家最能幹的人,也是一家最忙碌的人,真希望她以後不要在那樣辛苦了。一輩子任勞任怨,不知疲倦,也該是享享清福的時候了。

姐姐一家早已提前到了。終於我們全家人又一次相聚在一起,也只有每年春節這個時候,才能有機會在媽媽家聚全了,每個人都特別的高興,孩子也不例外,大大小小七個孩子,雖彼此間不常見面,不熟悉,但畢竟是孩子,就是比大人間容易溝通,很快就玩到了一起。男人們很快圍成一桌打起麻將來。我們姐妹們邊拉家常邊做飯,菜都是現成的,只要燒一燒就行,不知怎麼的,這又成了我的工作。一桌豐盛的午餐擺上桌,人太多,分成兩桌,大人一桌,孩子一桌,菜是好菜,酒是好酒,可是男的都要開車,不敢多喝,也都不怎麼貪杯,所以也是好事,少喝酒,多吃菜,夠不着站起來哦,呵呵呵,隨意的吃吃喝喝,説説笑笑,多幸福啊……

雖説現在過年沒那麼有氣氛了,年味也沒那麼足了,這可能是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吃的,用的,穿的,不用等到過年才能擁有,所以到過年時,一切就顯的那麼隨意,沒有了期盼,就會少了熱情。但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沒有減少,反而在這特定的節日裏成了聯絡感情的盛宴,成了家庭團聚,朋友相聚最好的大聯歡。美好的日子就從這一天開始,生生不息,綿綿流長。

春節的隨筆6

同樣是過春節,但只要你細細地觀察體會,就會發現我們過節的方式卻在慢慢地發生着變化,內容也豐富了。

小時候過春節的情形雖説遙遠卻不模糊,其實並不是盼望春節的那幾天,這只是個藉口,內心的緣故還是春節來了,可以穿上新衣服滿大街走,引來同齡人羨慕的目光了,可以放鞭炮了,這同樣能引來同齡人羨慕的目光,招來一大批小夥伴,還可以吃上比平時更多的大魚大肉了(其實長輩們還是極有分寸的,魚肉還要用來招待親友)……

每當春節再次來臨,心中就會有一絲感慨,啊,一年又過去了,時間真快啊。這時間就如同自己和心愛的戀人在一起,不知不覺他就這樣悄悄地離我而去,再不會有炙熱的夏天坐在火爐旁日如年的感覺。

那孩提時代特別期盼過春節的那種強烈的感覺慢慢地淡化了,這和年齡的增長雖説有一定的關係,但我以為卻並不是主要的原因,主要還是社會進步了,生活水平提高了,過節的方式不再是重複着的單調。

我可以站在高樓的陽台,盡情地欣賞此起彼伏的煙花騰空綻放,我也可以整串整串的放着鞭炮,不必再像小時候那樣,買上一小串鞭炮,然後一個一個的解開,小心翼翼地藏好,抑制着內心的衝動,數好數目,規定一天只能放幾個了。

我也可以驅車郊遊遠足,暫時躲避城市的喧囂,在空曠的山野,在靜謐的林間,呼吸着清新的空氣,平靜着躁動的心境。我也可以隨時通過網絡和現代通信,和親朋好友互致問候,冷眼觀看世界的熙熙攘攘,你爭我奪。我還可以足不出户,重新閲讀曾經讀過的讓我熱血沸騰的書籍,思考這世界莫測的變化……

我可以有太多的選擇,度過這個傳統的節日。

但再也不會回到在並不明亮的燈光下,吃完年夜飯,放幾個鞭炮便無所事事,早早地鑽進被窩,抵禦冬天刺骨的陰冷的那個年代了。也不必擔心自己過節穿什麼衣服了,縫縫補補又三年只是遙遠的記憶了,鞭炮也已變成了爆竹煙花,大魚大肉早已不再是過節才能解饞的奢侈品了,口味也變得只想吃些清淡的綠色食品了……

我感覺到,在春節,很少有人吵架,即便是小時候頑劣重現惡作劇或不經意間燃放煙花爆竹驚嚇了他人,從對方的神情中,解讀出的也只是寬容的嗔怪和善意的提醒,還有會心的理解,放佛這時我才能真正回到我的童年,感覺人與人之間質樸的大度。

上天是友善的,真不知自己曾做了什麼。

春節的隨筆7

過年了,過年了,終於過年了!我高興地喊着:“我又長了一歲,我十一歲了。”

一大早,全家就開始忙上了,爺爺在一旁監督。我和爸爸貼對聯,這對子寫得真好“財源滾滾來,年年發大財”。如今的日子過得紅紅火火,爺爺也年輕了好幾歲呢!

過年了,媽媽要包好多的餃子,有酸菜豬肉餡的,有韭菜雞蛋餡的,有牛肉蘿蔔餡的……新年晚上,全家人圍坐在一起吃着好吃的,看着中央電視台的春節聯歡晚會,盼望着零點鐘聲的敲響。10點左右,家家户户燃起了煙花炮竹,火熊熊的燃燒起來了,餃子下鍋了,我們要圍着火堆繞幾圈,聽爺爺説這樣就不會生病,可以去去晦氣。

熱乎乎的餃子上桌了,剛剛熱好的菜端上來了,全家人一起吃團圓飯了,爺爺、奶奶樂得合不攏嘴,我們把祝福送給他們。

和媽媽收拾完以後,我進入了甜甜的夢鄉,我希望下一年馬上來到,因為我想再長一歲。

春節的隨筆8

每年春節除夕,我都要用小花瓶,裝上一束新鮮翠綠的芹菜和香葱,放在女兒的牀頭櫃上,算作“壓歲”禮物。其意即借用“芹”的諧音--“勤”,“葱”的諧音—“聰”。以示對女兒的期望。從上國小到中學,一直堅持到上大學,年年如此。高中畢業那年除夕夜,除了照例送給“芹菜”和“香葱”的禮物外,又加了一張紅色卡片,寫了六句話,算是一個小結。後來,春節期間,有親朋好友攜帶孩子來家串門拜年,有時我會帶他們去女兒房間,看我送的“壓歲”禮物,然後給他們講述相關的故事,再將這六句話抄寫在紅色卡片上,送給孩子們作新年禮物,家長和孩子們都喜之,贊之,我也甚感欣慰。現將這六句話抄錄如下,供為人父母者參考,願與為人父母者交流。

年年送你“芹”和“葱”,

望你牢記我苦衷。

唯有勤奮使人“聰”,

萬千財富在其中。

有了勤奮又有“聰”,

讓你一生都受用。

春節的隨筆9

春節,是個喜氣洋洋的節日,也是孩子們最拭目以待的節日。

這一天,令我的九個哥們兒興奮的,不是又長大了一歲,而是可以好好地放鬆一下——與兄弟們聊天飈“車”,打牌瘋跑,有時玩得盡興了,我們甚至會打鬧摔跤,但即使這樣,也不擔心父母們會大發雷霆,畢竟大過年的,誰會因為一點小事而傷了和氣呢?更令我們倍感興奮的是,一家人老老少少團團圍坐在一起,大家嘮着家常,那場面熱鬧極了

春節,免不了燃放鞭炮。這可是男孩子的最愛,這不,與我幾乎同齡的兄弟們手持火柴,瞅準時機,時不時地把點着的一顆爆竹扔到遠處,瞅準時機,在爆炸之前迅速撤離。每每看着他們開心地大笑,我總是忍不住也去點一顆,每每鼓起勇氣即將點燃那爆竹時,一看爆竹,頓時又沒了底氣。但我也不能幹看着啊,於是我只好買了摔炮,自顧自的向街上扔去。

“千門萬户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句詩家喻户曉,早已成為千古名傳。也正如詩中所説,每年春節家家户户都會貼春聯,掛福字,我也不知道他們為什麼這麼“無聊”,難道是顯得自家有文化麼?不管怎麼説,春聯已經成為了我的一大喜好。春節前夕,我總是四處蒐集春聯,然後回家“大顯身手”,將一“幅幅”錦囊佳句用墨汁書寫成品,掛在自家門上。

每當看着那遊雲驚龍的楷書字體掛在門上,心中總是有一絲激動與不小的成就感。水餃,諧音“順腳”,意為一年中順順利利,心想事成,所以水餃成了春節宴上必不可少的佳餚。就按本人來説,我就十分喜歡全家團坐在一起,每人手捧一碗水餃,筷旁縈繞着騰騰熱氣,場面温馨而舒適。

過年必不可缺的就是收壓歲錢,對我和九個兄弟來説更是至關重要的。每次我們都會一起想鬼主意用巧妙的方法收壓歲錢,但俗話説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我們的鬼主意總是會被大人識破,不僅這樣,大人還用各種刁鑽的理由來做收紅包的條件,我們每次都只能啞巴吃榴蓮——有苦説不出。

不能今年三叔為了躲避發壓歲錢,給我們下令:3個深蹲=1元錢,2個俯卧撐=1元錢,5個仰卧起坐=1元錢,身為國小生的我們真是欲哭無淚啊!但錢不能不收,所以我們只好答應了大人的條件,傍晚回到家,腿都要斷了,就連上牀蓋被子都是個“體力活”。大年七年級,大姐二姐帶着大姐夫和二姐夫來到了老家,我們不約而同地想:“這下可有錢收了,你要不給錢你就甭想進去坐!看你怎麼刁難我們!”

萬萬沒想到,姐夫竟然留了一手——二人一共就帶了181元。但我們又沒法,因為他們身上有價值的東西都在來之前清空了,這可怎麼分啊!於是我們再次啞巴吃榴蓮——有苦説不出。這就是我的春節,你呢?

春節的隨筆10

春節馬上就要到了,突然懷念起兒時的春節,許多的情景都歷歷在目。

記得從姥姥、姥爺家轉學,回到我的出生地,那個偏遠的壩上小城,是在1973年。那時的我剛九歲,正在上三年級。與姥爺家相距150公里,但口音卻有着較大的區別,一時難以改口,以至轉學後時常被同學們學舌調笑,大約一個月後才慢慢改變了口音和同學們一樣了。

兒時的我,同許多的孩子們一樣,最盼望的就是過春節了,至今也有許多難以忘懷的記憶。在那個物資極度匱乏的年代,普遍的家庭生活都比較拮据。市民的糧食都有定量,買米麪油要糧本,買布要布票,肉要肉票,糖要糖票……副食供應很緊張。所以,只有在過年時才能吃到相對比較多點的肉和其它一些平日吃不到的美味。

我接觸的富裕家庭不多,那時也沒有太大的貧富差距。春節前,每家都要徹底打掃屋子,拆洗被褥,洗許多衣物。那是個樣板戲的年代,清楚地記得家裏牆上掛着《龍江頌》中江水英和《紅燈記》中鐵梅的劇照。隨後,家裏要做的就是要準備新年的食物了,當時幾乎每個家庭必有的三樣就是:壓粉條、炸點心、燉豬頭。也買點糖塊,炒制一些花生、瓜子,油炸一些蠶豆,也叫蘭花豆,還有中秋節時儲存在地窖的水果,這已是不錯的條件了。

白天父母上班,這些準備工作都是在晚上進行。粉條是用純土豆粉做成的,壩上盛產土豆,比玉米粉、紅薯粉要筋道、好吃,做粉條工序比較複雜,還有一些小技巧,以至我一直也沒有學會。每次做很多,做好後,一團一團的直接放到院子裏凍起來了,這樣也便於保存,做菜時也方便取用。我的家鄉地處壩上,冬季最低氣温常常達到零下40度,院內的東、西廂房也便是天然的大冰箱了。

炸點心主要是糖棗、麻花和江米條,這可是個技術活,不是每個家庭都會做的。我家每年都要請人來做。和麪很關鍵,發麪、搭鹼、軟硬、糖量等等。搓麻花很有意思,把和好的面切成條搓幾下,折成三折,提起來就自動扭轉成麻花了,我也在旁邊認真的看和學,也試着搓了幾個,沒想到也成功了,受到父母的誇獎,心裏還頗得意呢。搓好的麻花擺在一起,最後用北方特有的胡麻油(也稱亞麻籽油)炸熟,金黃色的麻花便出鍋了,一定要控制好火候和油温,點心可不需要外焦裏嫩哦。

再就是燉豬頭了。因為,當時肉價雖然只有八毛多一斤,卻也要憑票供應的,而且也很有限,價格還是比豬頭要貴得多且不用憑票,每家都要買三四個豬頭。那時的家庭雙職工每月收入大概也就四、五十元,養活五六口人,生活都不易。

燉豬頭事先要用在爐膛燒紅的鐵釺子把豬頭上的毛燙掉,弄的滿屋子都是燎豬毛的味道。最後洗淨,每個豬頭分為兩瓣,便於燉熟。那時,家裏都用的是灶膛、鐵鍋,鍋也比較大,滿滿一鍋豬頭要燉兩三個小時才能燉熟。漸漸的鐵鍋裏的肉香就飄滿房間的每個角落,也飄到了窗外,左鄰右舍都能聞的到,令人垂涎。我最盼望的就是三十晚上吃燉好的豬頭肉了,最愛吃豬鼻子的部位,也只有今晚才可以足吃一頓,平日節儉的生活吃肉是很少的,剩餘的就要掛在廂房,冷藏起來,留作以後慢慢吃了。

晚飯後,天色已黑下來,每家院子裏都要掛起紅燈籠。我們這些孩子,則每個人提一個裏面點着小蠟燭的紙燈籠,有圓的也有長的,也有家長們自己做的,形態各異。兜裏揣着着不多的鞭炮就跑去街裏玩了。那時的炮竹很小,也很便宜,二毛錢一掛,只100響。這也不捨得一下子放完,而是逐個的摘開,單個的去放,為的是玩的時間更長些,點燃後沒響的那些,也要揀回來掰斷,用香頭點燃火藥看噴出的火花。有些調皮的孩子把點燃的炮竹扔到其他孩子的燈籠裏,隨着一聲炸響,他得意的笑了,而被炸壞燈籠的孩子,委屈地提着破燈籠哭着回家向父母告狀去了。

那時的家庭都沒有電視機,只有在外面和同齡的孩子們一起玩才是最開心的時刻。偶爾也和父母玩玩撲克,聽父母講講他們小時候過年的故事。許多人在年三十晚上是不睡覺的,這叫熬年,也就是我們常説的守歲,我熬不住,卻也睡得很晚,就這樣其樂融融的度過除夕之夜。

那個年代的生活是艱苦的,但年味卻是濃濃的,四十多年過去了,太多的回憶至今仍記憶猶新,令人懷念,每每想起兒時的春節,也是那麼的温馨、甜蜜和幸福!

春節的隨筆11

新年隨着噼噼啪啪的鞭炮聲遠去了,但它在我心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臘月二十三去商店買年貨,首先就是給孩童們買糖果吃,有巧克力糖、硬糖······各色各樣,樣子好看,吃起來很甜,讓人吃了還想吃。第二樣就是買鞭炮,有孩童玩的紅蜘蛛、還有沖天炮······孩童們特別喜歡玩煙花,一搖一搖的,好看極了。

臘月二十四過小年,都是一大早起來放鞭炮,大人們忙亂,孩童們跟在屁股後面,非常高興。

除夕那天非常熱鬧,家家户户把糖果、香煙、瓜子、花生擺在果盤上。大家都去洗澡,穿起了新衣,門外都貼上了紅紅的對聯,還在大門前掛上了門神。到了晚上,家家都開了燈,看春節聯歡晚會,一直看到12點,因為他們都要守歲。12點過去,就開始放鞭炮、放煙花,然後關上大門,睡覺。因為,這代表着一年過去了,畫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新的一年即將開始。

正月七年級店鋪關門。家家户户都把大門打開,迎接新來的客人,每來一個人,都要發煙、發糖,還可以得紅包呢!男人們出去拜年,女人們在家招呼客人,女人們出去拜年,男人們在家招呼客人,孩童們出去玩,有時候,還要到遠方親戚家去拜年。

元宵節到了,家家户户門前都掛着燈籠,晚上的時候,家家户户的燈都開着,不許間斷,睡覺的時候也得點着燈,孩童這時候就在家裏看電視、放煙花。這一天,大家晚上都會吃湯圓。

過完元宵節,年就結束了。

春節的隨筆12

春節不知不覺在忙忙碌碌中到來了,每到這個時候,我內心都是很浮躁的,半喜半憂,不知道如何是好。

現在的我,已不是特別的期盼過年,覺得一切都太虛化,沒有意義,小時候的春節,現在回想起來,仍然歷歷在目,那種歡欣若狂是留在記憶中永遠不可忘記的。

今年是我長這麼大第一次一個人在異鄉過年,是有點小小的失落感,尤其是回到家中剩我一個人的時候,從未有過的.一種感覺包圍着我,為了驅散這種使我悵然若失的感覺,只好將音樂的聲音開到最大,陶醉着我的心。減少孤獨。

第一次,到工廠上班,從剛開始的新鮮新穎到現在的無趣和無聊。來回轉變着,突然感覺到自己一身的毛病,是因為第一次?還是自己本來就是這樣子的?

車間的機器轟鳴聲,蓋住了人們歡聲笑語,使他們變得機械,他們在自己的崗位上頭也不抬的做着自己的事,讓我我意識到生活的不容易,也感覺到社會的憤時嫉俗,覺得悲哀,覺得可恥,但是又有什麼辦法呢?改變不了他們,就改變自己。我不喜歡這種過於機械化的生活。

工廠裏邊的人,話中暗藏殺機,真的是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被秒殺掉。人心好複雜,我卻還一直單純的覺得自己可以抵擋他們的風譎雲詭,原來是我錯了。

我們老大經常給我們幾個説一句話,不該自己做的事就不要去做,真的是這樣的,你幫助了他,他反而不感激你,還説你多管閒事,這點看來現在世界上像我這樣的男人是很少的了,別人幫助你,就想還別人十分的幫助。

再過兩天就是20xx年了,但末日前的這兩天我遇到的卻是各種不順心,各種的悲催事,讓我無心再去做其它事。

春節的隨筆13

春節,這個富有中華民族氣息的節日,就在爆竹聲中拉開了帷幕。在我眼中,春節是一個帶有幸福充滿希望的日子。

在春節裏也有許多習俗,比如掛燈籠、燒獅子、舞獅子、放鞭炮、掛彩燈,而我們孩童最希望的就是穿新衣服,收壓歲錢了。不過在古代孩童過春節收到的就不一定是壓歲錢,有時也會收到壓歲物。

在春節裏有很多人都會有希望,例如:出租車司機的希望是有更多的人來乘座他的車,清潔工希望的是大家不再亂扔垃圾,讓安康變的更加美好成為園林城市和旅遊城市,自己也不用那麼忙碌的打掃,也不用整天那麼累了。家長的願望也就不用猜了,肯定是努力工作為我們掙更多的錢,而我的願望就不同了,我是希望能考一個好成績,比今年的要更好。

春節的顏色為什麼是紅色的,這個問題許多人都不明白,而我的理解是紅色代表團圓、喜慶、希望和幸福還有美好的節日。

春節是個充滿希望的日子,也是一個帶有幸福的日子,春節又是一個讓全家人團聚的日子,春節是多麼的讓人感到美好啊!

春節的隨筆14

轉眼之間,已至陰曆二十五,再過四天就要到除夕了,大人們不像往年那樣點起一堆一堆的火,然後在一起説笑,孩子們也不像我們這一撥,把鞭炮放的啪啪響,恨不得把整個村都給z。。h。a翻了,整個村莊都是冷冷清清的,心裏好不煩悶。這兩天沒事幹,淨顧着吃飯睡覺了,早上將近十二點起來,起來就吃中午飯,然後看電視看到晚上十一點,平均每天睡十三個小時,呵!快趕上獅子的睡眠量了。

本來想好的,放了假,敞開了吃,把膘好好養養(這跟養豬好像沒多大區別哦!)可母親大人死盯着我的伙食:早上不吃飯,中午加餐,下午全趕上蘿蔔白菜了。半個月完了,我的體重下滑到一百一十四,嚇了我一跳,回得去跟班上的MM説説,來我家兩天,一準兒減肥!

這幾天可能是最煩心的日子,老媽早上八點就開始轟我,一直把我攆到書堆裏,説什麼趁現在有時間,好好珍惜大好年華,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發憤圖強,不停不息,還説什麼不想在家學習就多學學劉闖、劉宇,人家在家,洗衣做飯,什麼都幹。是我向他們學習,我不就成一家庭好男子嗎?罷罷罷?與其受那般折磨,還不如去書窩裏靜心呢!您説是不是。

春節的隨筆15

每年,寒風凜冽大雪紛飛的時候,天南地北的遊子便開始聚集行動起來,跨越多個城市,趕赴幾千年文明流年下來的古老傳統節日。只為一場親情的團聚,一份友情的歡慶,一個家的温暖。

俗語説:過了臘八便是年。人們開始緊鑼密鼓的置辦年貨。菜市場里人聲鼎沸,雞鴨魚肉販檔前,人們東挑西選大肆砍價;商場裏客流如潮,爭相選購衣褲鞋帽各式糖果,還有那各式大紅對聯與紅包。走在路上,你可以感受到人們的喜悦之情以及濃濃的年味。

記得兒時家鄉過年的情景。臘月二十三這天,父親説是灶王菩薩的昇天之日。父親一大早起身準備。父親將一塊四方形的肥膩豬肉清水煮熟,就是俗稱的刀頭肉,整齊的放在碗裏,再煮上一隻公雞,把公雞雄赳赳氣昴昴的站立式放在盆裏,配以其他各類香噴的肉菜,一碗白酒,擺在灶台前,焚香點蠟,燒上幾刀紙錢,父親口裏唸唸有詞,賄賂灶王菩薩吃喝高興上得天去之後,感念人間對他的恩好,保佑主人家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日子紅火安康。儀式過後,我問父親,這些菜我們可以吃嗎?父親慈愛的説,當然可以,灶王爺吃過的東西,可是高級貢品,吃了以後家裏生活富有,頓頓有肉吃,不會捱餓。

祭祀完灶王菩薩,便開始打掃屋子。母親拿出砍刀,去得竹林砍回一根手腕粗長長的竹子,削去長長竹竿上多餘的枝葉,留下竹頭枝葉備用,再用麻繩簡易綁成扇尾狀。母親用衣服簡易的捂住口鼻,再將我趕出屋子,然後用竹竿在屋頂、牆面,傢俱上細細掃動,蜘蛛網、灰塵便紛紛掉落下來,地上鋪滿厚厚一層黑色的髒塵。母親這時便叫我清掃地面。我嘟嘟囔囔的不滿,問母親,為啥用竹竿的時候不讓我來?母親説:那你來試試能不能拿起這竹竿。我興奮不已,撿起竹竿學着母親的樣子在外屋檐上來回清掃,一會兒便累得一身冒汗,拿竹竿的手也抖動起來。原來,清掃屋子是項體力活,看似簡單,實則辛苦。多年以來,每次清掃,母親從未説過。

家鄉的春節,有一道菜是必須,酥肉。酥肉,可零嘴吃,可煮湯,可蒸其他配菜。家鄉的做法,將酥肉切小與豌豆尖葉同煮,其湯色澤黃綠,清香四溢。蒸菜,一般蒸芋仔,大的芋仔切小,小的芋仔則整隻,放於碗底,鋪上酥肉,放入蒸籠大火蒸熟,男女老幼皆愛吃。母親買回新鮮上好的瘦肉,切成寬度適中的條或片,打上雞蛋,攪勻,再摻上自己生產的薯粉,讓薯粉與肉充分結合。肉發上三五分鐘,鍋中倒油,油要多,大火至油沸騰,將有薯粉的肉一塊塊放入油鍋內炸,炸至金黃色再撈出。每每此時,我堅定的站在廚房,守候着一塊塊酥香的肉,這塊看看,那塊瞅瞅,拿出一塊來,趁母親專心油炸之時,迅速塞進嘴裏,香嫩的肉在嘴裏翻滾開來,瞬間感覺幸福爆棚,那味道終身難忘。

準備着準備着,春節便來了。

年三十。父親母親很早就起牀準備。肉,魚,菜,缺一不可,瓜子、花生、甘蔗、糖果定不能少。魚:代表年年有餘;瓜子:代表呱呱叫;甘蔗:代表節節高;糖果:代表甜甜蜜蜜;蘋果:平平安安。父親母親在廚房裏歡快的忙碌,時而叫我洗葱蒜,時而讓我洗碗碟。我歡喜的將瓜子花生糖果裝在新衣服兜裏,隨時隨地摸出來,一顆接一顆的送入嘴裏,香味、甜味彌散。高興啊,一年之中最開心的日子就是這天。中午時分,父親將做好的飯菜搬到門前空地上,擺上雞鴨魚肉、糖果,點心水果,點上香燭,祭拜天地神靈,祭拜祖宗,祈求保佑。這,是年俗。再放上一盤鞭炮,中午飯便開始。午飯吃的越久越好,象徵着長長久久。若偶有過路的鄉鄰, 母親便好言留下吃上一口飯菜,寓意來年人丁興旺。午飯之後父親開始貼對聯,貼門神。父親在對聯紙上抹上一層漿糊,喚我在門外看着兩邊是否對稱,我一邊吃着零食,一邊對着父親指手畫腳:上一點,誒,對一點點。

晚上,年夜飯。父親拿出高梁酒來。自己倒上一杯,再給我們象徵性的倒一口。父親感慨:又是一年啦。我們齊齊站起來向父親敬酒,祝福父親身體健康,感謝父親一年來的付出。母親在一旁紅了眼,淚眼婆娑。是的,一年過了又一年,兒女們自顧自的成長,遲早離開,而雙親早已白髮。其中的操勞心酸,豈是酒後言語説得完?母親起身去了廚房煮湯圓。湯圓裏有事先包好的硬幣,僅一枚,家鄉傳統誰若有幸吃到,便來年一切順利,生意紅火工作順利學業有成。那一年我吃到了,那一年考上大學。飯後,全家人圍着一個大盆洗腳,洗腳水裏有柏樹丫,聽父親説是辟邪驅魔之意。

家鄉還有一個奇怪的習俗:偷青。洗完腳之後,家家户户便出動偷青,即:偷人家菜地裏的青菜。一般偷豌豆尖,順利偷得回來,第二天可以利用起來煮湯。偷青這個習俗源自哪裏,不得而知,自懂事起便知道父親一直保持着習俗。偷青之時,不可以被青菜主人家抓住,若是抓住則來年運勢不佳。鄉鄰間都是和善友愛的,對於偷青之事即便明知菜地受損也不會刻意抓人,誰都想順順利利不是嗎?

守歲。就是舊年的最後一晚上不睡覺,有對如水逝去歲月的惜別留戀,又有對來臨新年寄以美好希望的意思。家鄉將守歲稱之為“照年光”,將家裏每一盞燈都打開,整晚照亮。我把照年光這個説法理解為,新的一年裏照亮前路。父親來來回回在屋子裏踱步檢查,確保每一盞燈明晃晃的照亮各個角落。我在房間裏轉了一圈,此刻,房間最光亮清晰,書本,衣物,牀,心愛的小物件,我觸摸它們。心裏許下:以後,我的房間要大要寬敞要光亮。

零點時分。屋外噼裏啪啦爆竹聲響起,震耳欲聾,煙花騰空而起,炸開各色形狀。天際紅彤彤的,硝煙味瀰漫開來,鄰居們互道:新年好,孩子們歡快嘻鬧,整片大地淹沒在喜慶的氛圍中。我終於熬不住夜的漫長,歡歡喜喜睡去。再見過去。明年,會更好。

家鄉的春節,才是純正的春節。

離開家鄉之後,再也沒有過個團聚歡喜的春節。

我在羊城忙碌着生活,奔走於工作與家之間。春節來臨之時,我學着父親母親的樣,準備臘味,準備點心水果還給自己添置新衣。公司工作結束之時,幸得八天假期,我以為可以回到惦念已久的故鄉,走一走兒時路過的每一個角落,看一看兒時給我糖果的每一位親人,約一約兒時一同上學的小夥伴,無奈返程工具遲遲未至,只得作罷。

今年的春節很温暖,穿着輕盈起來,我把新衣從衣櫃裏拿出來,美美的穿上。我把自己認認真真的打扮喜慶,走出家門,路上空空蕩蕩,陽光也懶洋洋,商場裏單曲循環的放着恭賀新年,我買下一支紅酒。辭舊迎新的晚上,我慵懶的坐在沙發上,開着明晃晃的燈,看着央視春晚,喝着醇香的紅酒,思念着一些人,守歲。

春節, 濃濃的美麗的鄉愁。

我是異鄉孤獨客。

標籤:隨筆 春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