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節日慶典

端午節的習俗(通用15篇)

端午節的習俗1

每年農曆的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節日?——端午節。傳説端午節的由來是為了紀念楚國的忠臣屈原,當時秦國攻打楚國,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於農歷五月初五,抱石投汨羅江身亡。傳説屈原死後,楚國人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人拿出準備的食物,丟進江裏,説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原的身體了。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説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怕飯糰被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葉子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節的習俗(通用15篇)

我們家有一個名副其實的包粽子好手——我的奶奶。每年端午節前奶奶就開始忙活開了,早早地着手準備好了粽葉。奶奶常説:用蘆葦的葉子包的粽子最香。她在包粽子之前,先做好準備工作:把蘆葦的葉子放在水裏煮一煮,再把準備好的糯米和棗分別洗一洗,她就開始包粽子了。她先取三片葉子,將這三片葉子捲成一個圓錐體,然後先放一個棗,接着在裏面放上糯米,中間再夾幾個棗,最後用線把葉子捆好,一個粽子就包好了。她包的粽子又肥又大,活像一個個碩大的菱角。包好以後,再放在鍋裏煮上一會兒,滿屋子都瀰漫着粽葉的清香。輕輕剝開粽葉,咬上一口,粘粘的,整個人渾身都沉浸在香味中。我多麼盼望着端午節快快到來呀!

端午節的習俗2

河北省

北平忌端午節打井水,往往於節前預汲,據説是為了避井毒。市井小販也於端午節兜售櫻桃桑椹,據説端午節吃了櫻桃桑椹,可全年不誤食蒼蠅。各爐食鋪出售“五毒餅”,即以五種毒蟲花紋為飾的餅。灤縣已許聘的男女親家鹹於端午節互相饋贈禮品。趙縣端午,地方官府會至城南舉行聚會,邀請城中士大夫宴飲賦詩,稱為“踏柳”。

山東

鄒平縣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飲酒一杯,傳説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給兒童纏七色線,一直要戴到節後第一次下雨才解下來扔在雨水裏。臨清縣端午,七歲以下的男孩帶符(麥稓做的項鍊),女孩帶石榴花,還要穿上母親親手做的黃布鞋,鞋面上用毛筆畫上五種毒蟲。意思是藉着屈原的墨跡來殺死五種毒蟲。即墨在端午節早晨用露水洗臉。

山西省

解州端午,男女戴艾葉,稱為“去疾”,幼童則系百索於脖子上,據説這是“為屈原縛蛟龍”。隰州端午,各村祭龍王,並在田間掛紙。懷仁縣端午又名“朱門”。定襄縣端午,學生需致贈節禮給教師。潞安府以麥面蒸團,稱為“白團”,與粽子一起拿來互相饋贈。

廣東省

從化縣端午節正午以燒符水洗手眼後,潑灑於道,稱為“送災難”。新興縣端午,人家各從其鄰近廟宇鼓吹迎導神像出巡。巫師並以法水、貼符驅逐邪凡魅。石城縣端午,兒童放風箏,稱為“放殃”。

海南省

每逢端午,海南各處都會如中原一般舉辦龍舟競渡等活動。在如今保存最為完好的古縣治城垣定安,五百年曆史的明成化古城門洞內,仍有兩個石階疊架着兩條鮮豔、修長、昂揚的龍舟。海島先人,端午時節,扛起龍舟,奔向大河,揮汗於南渡江中競渡……歷史就從一個個古色端午,時光交錯着流淌到了今朝。素有“椰鄉”之稱的文昌,是宋慶齡的祖居地,臨海傍河。自古以來,當地沿海沿河居民每逢端午,都會舉辦賽龍舟的活動,祈福求安。海南除了與內地相同的賽龍舟、吃粽子、掛菖蒲和艾草,還有一個海島百姓都熟知的內容,就是洗龍水和洗草藥澡。家在海南的小鄭説,從小過端午,家裏總會四處瀰漫艾草香味。媽媽早早的在家門口懸掛艾草,晚上,燒了一大鍋的艾草水,就着艾草,洗洗身子,説是這樣,可以驅魔避邪,強身健體。小吳,家在海邊,幼時,每逢端午,家裏人都會帶他到海邊去洗龍水。百姓們認為,屈原先生早已當了龍神,洗洗 “龍水”,龍神會保佑孩童健康成長。自幼,海島內的百姓,都相信,海浴——用海水擦眼,可以去眼疾;用海水洗身,可以去除皮膚疾病。滂海的澄邁縣,為紀念這一特色民俗,每逢端午,都會在盈濱半島舉辦“龍水節” 。海島各地的人們老老少少,都紛紛來此一起“洗龍水” 。萬人共泳,這一端午海面奇觀,你看過麼?端午,也是清明之後,海南人一家團聚的日子。據説,只要能夠回家,島上的人們都會在這一天回祖宅。祭祖、向父母請安、與兄弟姐妹戲耍。女人們,則早在半個月前就張羅着裹粽,到正日子,家家户户,送粽傳平安,熱鬧非凡。海島上的一年,就在粽子飄香、龍舟競渡、龍水嬉戲中,進入了漫漫長夏。

陝西省

興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領僚屬觀賞競渡,稱之“踏石”。興平縣端午以綾帛縫小角黍,下面再縫上一個小人偶,稱為“耍娃娃”。同官縣端午以蒲艾、紙牛貼門,稱為“鎮病”。

甘肅省

靜寧州端午摘玫瑰以蜜醃漬為飴。鎮原縣端午贈新婚夫婦香扇、羅綺、巾帕、艾虎。子弟並邀集父兄宴請師長,稱為“享節”。漳縣端午,牧童祀山神。積薪丘,在雞鳴前焚燒,俗稱“燒高山”。

江蘇省

嘉定縣端午,不論貧富,必買石首魚(俗稱鰉魚)煮食。儀徵縣也有“當褲子、買黃魚”的俗諺。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許雄黃,鵝眼錢兩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稱為“破火眼”,據説可保一年沒有眼疾。武進有夜龍舟之戲,晚上在龍舟四面懸上小燈競渡,且有簫鼓歌聲相和。

四川省

石柱有“出端午佬”的習俗。由四人以兩根竹竿抬起一張鋪有紅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編一個騎虎的道士。敲鑼打鼓,街遊行。舊時,川西還有端午“打字子”的習俗。是日,成都人皆買李子,於城東南角城樓,上下對擲,聚觀者數萬。光緒二一年(一八九五年)因擲李與外國傳教士發生衡突,此俗因而停止。樂山、新津等地端午賽龍舟時,還舉行盛大商品交易會。

浙江省

桐盧縣鄉塾之學童,端午節具禮於師長,稱之“衣絲”。醫家則於午時採藥,相傳此日天醫星臨空。

江西省

建昌府午節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瘡,新昌縣以雄黃、丹砂酒中飲之,稱之“開眼”。

湖南省

攸縣端午,孕婦家富者用花幣酒食,貧者備雞酒,以竹夾楮錢,供於龍舟之龍首前祈求安產。嶽州府競渡以為禳災、去疾。又作草船泛水,稱為“送瘟”。

福建省

福州端午舊俗,媳婦於是日以壽衣、鞋襪、團粽、扇子進獻公婆。建陽縣以五日為藥王曬藥囊日,人家皆於此日作醬。上杭縣端午用小艇縛蘆葦作龍形戲於水濱,稱為競渡。仙遊縣端午競渡後,獻紙於虎嘯潭,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繼光於此溺兵。邵武府端午節前,婦女以絳紗為囊盛符。又以五色絨作方勝,聯以綵線,繫於釵上。幼女則懸之於背,稱為“竇娘”。

端午節的習俗3

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就是端午節。是我們紀念投江自盡的偉大詩人屈原!

在這天,家家都要包粽子。賽龍舟!你肯定想問為什麼吧?我來告訴你。因為為了撈救投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把粽子投進江河,讓魚蝦蟹吃飽了,不再去吃屈原的遺體。

端午節還有一個傳説,不過是紀念伍子胥的!伍子胥是個楚國人,他的父親和兄弟都被楚王所殺,後來伍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幫助吳國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伍子胥挖掘墳墓用鞭子打楚王,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素材大敗,越王勾踐希望講和,夫差允許了。伍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伍子胥,夫差信之,賜伍子胥寶劍,伍子胥以此死。伍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居人説: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取下了伍子胥屍體裝在皮革裏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也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而現在,我們正在吃食餅筒,看龍舟賽,紀念先人。

端午節的習俗4

一提家鄉的風俗,我的腦海裏就會立馬浮現出一家人吃粽子的情景,而這正是五月初五端午節特有的風俗。

關於端午節,還有一個傳説。愛國詩人屈原投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撈屍,可怎麼也找不到。於是就有了漁夫準備飯糰、雞蛋等食物,丟入江中,説是讓魚蝦吃飽了,就不會食咬屈原的屍體了。後來這些食物慢慢演變成了粽子,於是就有了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

每到端午節,我和弟弟就盼望着包粽子、吃粽子。有一年端午節,我和弟弟早早起了牀,因為媽媽要教我和弟弟包粽子。

首先準備食材:不同顏色的棉線、粽葉、糯米和自己喜歡的餡兒,我喜歡肉餡兒的,所以我準備了肉;弟弟喜歡蜜棗的,爸爸和媽媽喜歡紅豆的。

然後開始包粽子了。第一步是把兩三片粽葉折成簸箕形狀,我很快會了,但是弟弟卻折騰了好一會兒,才學會;第二步是放入糯米和餡;第三步是沿着粽葉包裹起來,包成三角的形狀;第四步是用線裹起來,也可以用不同顏色的線來區分。

把包好的粽子放入大鍋裏,大火煮開後,再用小火悶煮三、四個小時。出鍋時,一股粽葉的清香撲鼻而來。我和弟弟饞得口水直流,彷彿想一口就把它們全部吃掉。就連平時需要叫喚才知道吃飯的爸爸,今天也準時來吃飯了。一家人圍成一桌,十分開心,我和弟弟無法抵禦這香味,一個接一個搶着吃。吃了一頓粽子,幾個星期都忘不了得味道,真是回味無窮啊!

這就是端午節的習俗,是中華傳統的文化,流傳至今。

端午節的習俗5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俗稱端陽節。有趣的是,在多姿多彩的端午節習俗中,其中的一些習俗與花草有關。

鬥百草:舊時端午節盛行的一種遊戲。是日,人們紛紛去郊外踏青,採集各種花草比賽草的多寡韌性和奇特,或對花草名。《荊楚歲時記》載:“五月無日,四民並踏百草,有又有鬥草之戲。”

簪榴花:端午節時,婦女要戴榴花於鬢髮以作飾物。《帝京景物略》雲:“五月五日,家家妍飾小閨女,簪以榴花。”清代《大興縣誌》載:“是日(五月初五)少女需配靈符,簪榴花。”

配香囊:端午時,姑娘們要精心繡制玲瓏剔透的衣香粉包或香囊,內裝芳香濃郁之藥用植物如白芷、丁香等,用於清潔避邪。姑娘們配香囊在衣裙上,陣陣馨香沁人心脾。

射柳:原木是遼呆端午習俗,端午日,以柳條插如土中,上系手帕,有“嚮導”引駿馬先走,其他武職人員隨之出發,到一處,聞金鼓齊鳴時,各開弓射柳,射斷柳枝者受賞,這不中者受罰。

插白艾:白艾,俗稱艾嵩,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人們在端午節這一天,採艾於户上,並用艾葉艾根把做成老虎樣子的艾虎掛在門楣中央,以避邪。明代《山趟肆考》一書記載説:“端午以艾為虎形,或剪綵為虎,粘艾葉以戴之。”

懸菖蒲:菖蒲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高30多釐米,喜生於山間石礫處,含有揮發性甘油,有提神通竅殺菌的作用。每逢端午,人們有的把菖蒲做成寶劍形的蒲劍掛在屋檐下,有的用菖蒲燒水洗澡,以消除病毒。至今我國南方許多地區在端午節時家家仍有采菖蒲的習俗。

端午節的習俗6

説到端午節,想必大家都不陌生,賽龍舟,懸艾葉,聞香囊,包粽子,忙碌而又開心!

其實關於端午節的來歷,現在至少有四,五種説法,諸如:紀念屈原説;吳越民族圖騰祭説;起於三代夏至説;惡月惡日驅闢説等等。迄今為止,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説。傳説屈原投江後,漁民們划着漁船去打撈他的屍體,後來慢慢演變為今天的賽龍舟。屈原投江後,當地的村民為了不讓他的身體被魚啃食,就把糯米投入江中,但多被蛟龍所食,後來屈原託夢給村民,經過屈原的提醒,村民們才把糯米用葉子包起來,再用綵線纏繞,形成了粽子的最初形態。

過端午節,人們喜歡將艾葉掛於門上或用綵線綁在手腳上,意為驅邪辟邪。人們在這一天還會吃粽子,賽龍舟,紀念屈原投江。其實,“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人們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遊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半娛樂的節目。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米,因水中含鹼,用茭白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鹼水粽。

我們祖國各地的人們,用他們不同的方式和習俗,共同慶祝着這個傳統的節日。“良辰當五日,偕老祝千年”。濃濃的粽香,濃濃的親情,濃濃的歡聲笑語……

端午節的習俗7

舊俗在端陽這天要“祝饗”,即祭祖,這與每年的清明祝饗有着同等重要的意義。其他例如吃粽子,薰艾蓬草,插菖蒲劍,飲雄黃酒,吃煨大蒜頭、鹹鴨蛋,掛鐘馗像,洗百草裕等等。小孩額上要用雄黃寫“王”字,穿老虎皮或者五毒衣——繡有五毒的衣服,意為避邪防毒。這些習俗看似毫無關聯,其實大都是一種蛆蟲消毒的措施。從端陽開始,氣温會逐漸升高,疫病開始逐漸流行,此時採取一些防蟲消毒措施是很必要的。

無錫端午習俗還有一項很重要的活動,即划龍舟。無錫地區的划龍舟是很有講究的,有很強的地域特色,稱之為“蓉湖競渡”。

競渡的地點選在北塘黃埠墩一帶,因為這裏是古芙蓉湖所在,水面較其他河道開闊,距離北門也不遠。

正式的競渡需要幾年才舉行一次,正式比賽所用的龍船共有13只半。這13只半的龍船代表了無錫城鄉14所神廟。他們分別是梨花莊的延聖殿,東門外延壽司殿,南門外南水仙廟,西水關外西水仙廟,南門外的張元庵,北門外府城隍廟,南門小南海,西門四大天王廟,江尖上關帝廟,船廠裏三大老爺廟,以及其他泗堡橋,大小河上,北水關,惠山浜的四所神廟。由於惠山浜的龍船有時參加有時缺席,所以稱參賽龍船為“13只半”。

龍船在每年比賽之後都將船底鑿穿,沉放在相應的河道中,只將龍尾露出水面,等到下次比賽時再撈起修理。沉放龍船的河道都是小型的專用河道,統稱為“龍船浜”,在無錫這樣的龍船浜有14條,例如:大窯路龍船浜,沉放南水仙廟龍船;日暉橋龍船浜,沉放張元庵龍船;船廠裏龍船浜,沉放三大老爺龍船;迎龍橋龍船浜,沉放西水仙廟龍船,等等。

每隻龍船的顏色都不相同,如:張元庵的石灰龍;南水仙廟的烏金龍;西水仙廟的太保龍;三大老爺廟的綠龍,等等。每隻龍船都有三四層高,頂用青布作幔,樹立彩旗,五彩繽紛,中央設有神龕,供奉各廟神像。因為競渡最先是紀念屈原的,所以每船都懸掛有繡着“楚國遺風”的錦旗。

在正式比賽之前的四月末旬,各路人員就要在龍船浜附近進行水上操練,每船一般都有二十名左右水手,比賽之前他們都要在神像前盟誓,如果比賽中有人墜水,一律不予營救。

正式比賽那天全城沸騰,人們爭相前往北塘觀看。《錫山景物略》載:“往看者無大小,無貴賤,無男女,無城鄉,水路併發。路則演塘擺列,如堵如屏,可四五層,有面無身;水則自酒船以及田船,互相擊撞,水為不流,龍舟亦擠入各船幫至不得伸縮。”

比賽結束之後還有許多餘興節目,如由官紳或名妓,將活鴨、酒罈等扔入水中,由水手搶奪,搶到者就可以去官紳或名妓處領賞。

蓉湖競渡直到民國仍十分熱鬧,且規模甚至超過前代。這是由於清末民國時期無錫地方商人勢力崛起,而各神廟此時基本都成了各行業的公所,如延壽司殿為酒業公所,延聖殿為木業公所等等,蓉湖競渡也就成了他們展示財力的大好機會。

無錫解放後,無錫端午習俗這些活動統統停止,只在1958年,“綠龍”還進行過一次競渡,在之後的近半個世紀中,蓉湖競渡連同其他端陽習俗一起,漸行漸遠,退出了我們的生活。

端午節的習俗8

端午節是一個特別的日子,人們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就把粽子投入道河裏不認讓魚吃到他的屍體,屈原投河自殺的那一天正好是農曆五月初五,所以,人們就把那一天叫做“端午節。” 你知道端午節有哪些習俗呢,且聽我娓娓道來吧!

我們的習俗分成四類,分別是賽龍舟、包粽子、搶鴨子、洗艾草澡。我先説賽龍舟,賽龍舟可比賽艇強多了,它油一個龍頭,一條尾巴,大大的尾巴上可坐十來個人。每當裁判吹響口哨,就像運動員聽到槍聲,特工聽見命令一般,一溜煙功夫地劃了過去。陸地上的人為自己喜歡的隊伍加油,划龍舟的人也不能辜負他們的期望——一個個用盡全力往終點劃。

然後説包粽子,先找大片竹葉。糯米密封四十分鐘左右,然後在糯米里放進自己喜歡吃的食物,接着放進鍋裏煮半小時,煮好後打開鍋蓋,嗯!一股清香撲鼻而來,一看就很好吃。那時的你會迫不及待地想去吃,注意要先等它涼了才能吃,如果你想吃,不聽勸告,等着燙傷吧!

接着説搶鴨子,當裁判員吹響口哨,運動員紛紛劃到河中央,一手划槳一手搶鴨,折騰了一番河裏的鴨子通通跑到運動員的手裏。

最後説艾草澡,每年端午節,家家户户都在洗,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端午節蟲子特別多,洗艾草澡是為了驅蟲,我們的習俗是不是很有趣呀!

端午節的習俗是不是特別有意思呢? 端午節啊!端午節,我愛你!

四川省新津縣鄧雙學校三年級一班:楊樂添

端午節的習俗9

一年裏,我最喜歡的節日就是端午節。端午節又叫端陽節,重五節。是農曆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是;吃粽子,賽龍舟,插艾葉,喝雄黃酒等。據説,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

端午節一早,我剛睜開眼,就看見奶奶在外面忙真什麼。過去一看,原來奶奶在插艾草,餐桌上還擺着用艾草煮成的雞蛋和幾個想噴噴的粽子。這時我才想起今天是端午節。看着煮的綠綠的雞蛋和香噴噴的粽子,口水都忍不住要流下來,幾分鐘,兩個雞蛋和粽子就沒了影。

到了晚上,爺爺把飯上完了,爺爺從櫃子裏拿來一個瓶子像是藥酒的什麼東西,還要我們每個人喝一口。我問爺爺;‘這是什麼呀?’爺爺笑着説:“這是雄黃酒,喝了能避邪。”我端過雄黃酒,喝了一口,感覺辣辣的,但心裏想着:這樣我就可以避邪了,辣算什麼。

端午節過去了,但它留給我許多美好的.回憶。

端午節的習俗10

“隔牖望蒿艾,彈指又端陽”。眨眼間,端午節邁着輕快的腳步,伴隨着艾草的清香,栗子的淡甜,悄然而至。

兒時的端午節,常常洋溢着粽子的香味。一到端午那日,奶奶就會包粽子,我便搬來一張小板凳,挨在奶奶身旁。包粽子的葦葉是從老家採來的,泡了一夜的水,竟還有一股淡淡的芳草味道。剛出水的糯米像極了一顆顆珍珠,其中還混雜着一些綠豆紅豆。奶奶拿來一張草蓆往地上一鋪,材料往上一擺,席地而坐,便開始包粽子。包粽子可謂是奶奶的拿手好戲。只見她拿起三片葦葉,平面朝上,豎着疊好,用手託着。接着勺一匙子糯米,薄薄地鋪在葦葉中間,接着擺上三朵烏黑髮亮的香菇,一片肥瘦相間的五花肉,四顆黃澄澄的栗子,然後再鋪上一層厚厚的糯米封頂。緊接着,奶奶迅速用右手的食指把葦葉的兩邊往中間折,形成一個無底圓柱,然後把它放到腿上,用雙手把葦葉的兩頭往中間折,最後用細竹條往粽子上繞九圈,然後把頭兒往圈裏一塞,另一個手接過去一拉,就把粽子紮緊了。過不了一會兒,草蓆上就排滿了粽子,像一個個昂頭挺胸的小士兵。奶奶把它們抱進灶房,擺進蒸鍋裏蒸上二三十分鐘,香噴噴的粽子就出爐了。

“端尖尖蘆粽溢清香,處處龍舟競漿”。賽龍舟,於兒時的我來説也是一重頭戲。還記得小時,聽説小區外的小河裏有龍舟賽,奶奶立刻背起我,狂奔到門口張望。不想小河邊已是人山人海,擠得水泄不通,我們好不容易終於擠到了前頭。只見江上排着五艘龍船。船頭船尾高高高翹起,是金黃色的。船身是鮮豔的紅色。每條船上,穿着橙紅色救生服的隊員們雄糾糾氣昂昂地坐着,緊握着船槳,蓄勢待發。“嗶!”隨着一陣清亮的哨聲響起,龍舟賽拉開了序幕。河面上頓時鑼鼓喧天,隊員們快速而整齊地划着船槳,濺起一朵朵雪白的浪花。岸上的人們大聲地吶喊,為支持的船隊加油鼓勁……“加油!”、“快衝!快衝線!”加油聲此起彼伏。“衝!衝!衝!”幼小的我也傻傻地跟着喊了起來,邊喊還邊揮舞着小拳頭,惹得奶奶哈哈大笑。

隨着黃昏時分的到來,龍舟比賽結束了。人們都歡天喜地地一散而去。但粽子的飄香,龍舟賽時的吶喊聲,仍時時在我心中迴盪。

端午節的習俗11

1:賽龍舟

賽龍舟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2:端午食粽

端午節要吃粽子,這是我們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端午節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紀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在夜間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邊盛產的嫩蘆葦葉,某些地區也有用竹葉的,統稱粽葉。粽子的傳統形式為三角形,一般根據內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摻小豆的叫小豆粽,摻紅棗的叫棗粽,統稱糯米粽。棗粽諧音為“早中”,所以吃棗粽的最多,意在讀書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狀元。過去讀書人蔘加科舉考試的當天,早晨都要吃棗粽,至今中學、大學入學考試日的早晨,家長亦要做棗粽給考生吃。

3:佩香囊

端午節的時候小孩佩香囊,傳説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愛。在我們中國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還用香囊來表達濃濃愛意。

4:懸艾

民諺中説:“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户户都要灑掃庭院,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衞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端午節上山採藥,則是我國各國個民族共同的習俗。

5:掛荷包和栓五色絲線

應劭《風俗通》記載:“五月五日,以五彩絲係臂,名長命縷,一名續命縷,一命闢兵繒,一名五色縷,一名朱索,闢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我們中國的古代崇敬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因而,節日清晨,各家大人起牀後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説話。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裏。據説,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蠍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裏,意味着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卷八記載:端午節物,百索、艾花、銀樣鼓兒,花花巧畫扇,香糖果子、粽小,白團。紫蘇、菖蒲、木瓜、並皆茸切,以香藥相和,用梅紅匣子盛裹。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賣桃、柳、葵花、蒲葉、佛道艾。次日家家鋪陳於門首,與五色水團、茶酒供養。又釘艾人於門上,士庶遞相宴賞。

陳元靚的《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提及一種“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綵線貫之,搐使如花形,或帶或釘門上,以禳赤口白舌,又謂之搐錢”。以及另一種“蚌粉鈴”:“端五日以蚌粉納帛中,綴之以綿,若數珠。令小兒帶之以吸汗也。”這些隨身攜帶的袋囊內容物幾經變化,從吸汗的蚌粉、驅邪的靈符、銅錢,闢蟲的雄黃粉,發展成裝有香料的香囊,製作也日趨精緻,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

  端午節的目的

目的在於祈求農業豐收、風調雨順、去邪祟、攘災異、事事如意,也保佑划船平安。用人們的話説,“圖個吉利”,表達人們內心良好的願望。

端午節的習俗12

説到端午節,大家一定都知道。

端午節有很多名字。比如:端陽節、賽詩節、重五節等等。

端午節有很多風俗,像吃粽子、賽龍舟、戴五絲線、吃"五黃"等。

説到粽子,我可是很喜歡。我見到的粽子有兩種,一種是竹葉粽,一種是竹筒粽。餡兒也是多種多樣的,有紅棗餡的,豆沙餡的,有香米餡的,有糯米餡的,有八寶粥餡的,這些餡都是粘粘的,吃在嘴裏又香又甜,好吃得很!恐怕你饞得都要流口水了吧!

我聽家長説,端午節還有一個故事呢。楚國時期,當時正是屈原因受冤枉,抱着石頭跳進了汨羅江。當地百姓聽到這個消息後,划船去搭救,可是打撈了半天都沒撈到。他們怕魚蝦吃了屈原的屍體,就在汨羅江上劃龍船、丟粽子,引開魚蝦。

後來,人們為了紀念屈原這位偉大的愛國人士,一直把賽龍船、吃粽子的習俗延續到今天。

端午節有許多的習俗,如吃棕子、賽龍舟等。在我媽媽的故鄉——三明就有一種"插茱萸"的習俗。

茱萸是一種草,它細細長長的,又是綠油油的。每到端午節,當地的老人們就會在自家的每一個門的兩旁都插上一?茱萸,以求神靈保佑平安。

有一次端午節,我們一家人回到了三明。那天,我第一次看到外公、外婆插茱萸。只見外公搬來一節長梯,在門的旁邊(門框前)架好,然後小心翼翼地拿出一?茱萸草,拜了拜天,口裏唸唸有詞,然後慢慢地爬上梯子。最後,外公仔細找這門邊的裂縫,等到找到了裂縫之後,再把那一棵茱萸草插上去,然後下來。

我們和外公在遠處得意洋洋望着大大小小的門上被我們用心插上的茱萸。微風徐徐吹過,門旁的茱萸在微風中輕輕搖擺着身體,好像笑這對我們説"放心吧!我一定回保佑大家平安的!"

這就是我的家鄉的端午節習俗之一—插茱萸。但是,隨這時代的進步,越來越少人會要想要插茱了。

所以,我向大家提議:大家要保持這種習俗把古老又悠久的習俗一代又一代地傳下去。

端午節的習俗13

説到端午節,大家一定都知道。

端午節有很多名字。比如:端陽節、賽詩節、重五節等等。

端午節有很多風俗,像吃粽子、賽龍舟、戴五絲線、吃"五黃"等。

説到粽子,我可是很喜歡。我見到的粽子有兩種,一種是竹葉粽,一種是竹筒粽。餡兒也是多種多樣的,有紅棗餡的,豆沙餡的,有香米餡的,有糯米餡的,有八寶粥餡的,這些餡都是粘粘的,吃在嘴裏又香又甜,好吃得很!恐怕你饞得都要流口水了吧!

我聽家長説,端午節還有一個故事呢。楚國時期,當時正是 五月初五 ,屈原因受冤枉,抱着石頭跳進了汨羅江。當地百姓聽到這個消息後,划船去搭救,可是打撈了半天都沒撈到。他們怕魚蝦吃了屈原的一屍一體,就在汨羅江上劃龍船、丟粽子,引開魚蝦。

後來,人們為了紀念屈原這位偉大的愛國人士,一直把賽龍船、吃粽子的習俗延續到今天。

端午節的習俗14

每到端午當日,家家户户的主婦將買回的箬葉(菰葉或蘆葉)、糯米等物,浸泡水盆中。蘇州人端午節非但要自己吃粽子,還要用它來祭祀祖先。端午粽品種繁多,按它的形狀來分,像秤錘的叫秤錘粽,像枕頭的叫枕頭粽,三角形的叫三角粽,老蘇州則把它叫“小腳粽”。箬葉裏除糯米以外,人們還常在裏面加入其他物品,如肉、豆等等。於是就有了鮮肉粽、火腿粽,赤豆粽、綠豆粽、豆瓣粽、棗子粽、豆沙粽等等。只用粽米包裹而不放餡心的粽子,叫做“白水粽”。過去多用艾草灰汁來煮粽子,稱作“灰湯粽”。

端午節蘇州一家子人的習俗。一大清早,蘇州人將艾草束成人形懸掛在大門邊框上或廳堂門前,主婦用菖蒲浸水洗臉洗頭髮,並給起牀的孩子頭上戴上虎頭帽,貼身穿虎頭肚兜,外穿五毒衣,腳上穿虎頭鞋。主婦除了包粽子,還要上街買回魚、鮮肉、茭白等時令蔬菜,中午要燒一桌端午飯菜。

老蘇州端午節第一件事是在廳堂中掛一幅鍾馗像,併到藥店買回雄黃和在黃酒中,配製成雄黃酒。中午開飯前,老蘇州將小孩叫來,先用手醮着雄黃酒在小孩額頭上寫一“王”字,再將部分雄黃酒灑在庭院四周。還有的人家煮燃蒼朮、白芷等中草藥,煙燻室內,並用艾草、菖蒲燒湯沐浴。還有的人家以“五色桃印為門户飾,以止惡氣”。最後,一家人圍坐一起,共享清涼解毒的端午飯菜,共飲雄黃酒,共祝端午節健康快樂。午飯後,主婦將香包給孩子帶在身上,有的在自己手臂上纏上五色絲線,叫做“長壽線”或“長命縷”。全家人一起到書場聽上一回書,説的是《白娘子》一折,講的是白素貞端午節誤食雄黃酒驚現蛇形的故事,聽説書先生將蘇州端午節的風俗娓娓道。

端午節的習俗15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灑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一聽到這首童謠,大家眼前肯定會浮現出一個畫面,這就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

端午節是每年農曆的五月初五,又稱重午節、端陽節、午日節、艾節、浴蘭節。每當到了這一天,許多習俗都跟“五”這個數字有關:在大街上,小朋友們的脖子上肯定會戴着由紅、黃、藍、白、黑五色系的“長命縷”;有些小朋友的頭上,可能還畫着用雄黃寫的“王”字,像小老虎一樣,可神氣了;各家都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龍船花;南方過端午還要吃“五黃”,黃魚、黃瓜、鹹鴨蛋黃、黃豆粽、雄黃酒。

當然,孩子們念念不忘的是吃粽子和賽龍舟。相傳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屈原不讓世間的污穢來沾辱他純潔的品格;所以他吟完“懷沙”後,便跳入奔流的江水中。人們把粽子扔進河中是為了把魚、蝦的肚子填飽,不去吃屈原的屍體,而賽龍舟則是去尋找跳入江中的屈原。“一二——一二”的聲音不斷傳來,是那麼短促、有力、充滿生機。一條條神氣活現的龍舟在江中游着,它們一條比一條遊得快,一條比一條遊得穩。

啊,又到了一年粽子飄香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