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節日慶典

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徵文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經常看到徵文的身影吧,徵文具有主題鮮明、內容清楚的特點。你知道徵文怎樣才能寫的好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徵文,歡迎大家分享。

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徵文

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徵文1

天儀再始,歲律更新。一眨眼,充實難忘的鼠年過去了,很快就要迎來充滿希望的牛年。大家都知道,中國有一個傳統,就是在辭舊迎新之際要過一個盛大的節日——春節。説到春節,每個家庭的習俗都不一樣,我來給你講講我們家的`春節習俗吧!

大年三十的早上,我早早的起了牀,就聽見了窗外噼裏啪啦的鞭炮聲。我以最快的速度洗漱完畢,就下樓了,發現爺爺奶奶也起牀了,正忙着做年夜飯呢!奶奶切好了餃子餡,我一看就知道要包餃子了,我也忙着包餃子。好不容易包完了餃子,爺爺就準備好了豆沙餡,準備包春捲。又花了好長時間包完了春捲,我原以為給報的都已經包完了,沒想到包完了春捲,又要包餛飩,包完了餛飩,又要包千層卷。終於把給包的都包完了,可是又到了吃中飯的時間,只好草草的結束了上午的時光。

吃過了中飯,爸爸就帶我去公園裏玩。到了公園,由於前幾天剛下過雪,植被和樹木上還遺留着小部分的雪,於是我和爸爸便玩起了打雪仗。不知不覺,時間已經過了三點,我們就依依不捨的回了家。

盼星星,盼月亮,終於盼到了吃年夜飯的時間。我們一家五口和姐姐一家三口圍着桌子吃年夜飯,望着桌子上那些山珍海味,我忍不住多吃了幾口。吃過了年夜飯,爺爺奶奶便給我們發了壓歲錢,我正想着怎樣花這些錢的時候,姐姐便拉我去看春節聯歡晚會。我們完全融入到了其中,跟着劇情一會哭,一會笑。

雖然這次春節我們並沒有放鞭炮,也沒有看完春節聯歡晚會,但比前幾年都快樂,因為今年我們的大家庭團圓了。

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徵文2

春節是一年之中最為隆重、盛大的節日,它以深厚的文化內藴和獨特魅力延綿千年,也以温暖人心的家常味道和風俗習慣創造出人間最美的煙火氣。汽車、火車、高鐵、飛機……在每一個歲末年初,載着無數的人間鄉愁,駛往那盼了一路的年味。而路上的我們,都是家鄉人間至味的忠實擁護者。

春節是對一頓飯的熱情期待

我在太湖南岸的一個小鎮上長大。江南小鎮的春節,離不開熱鬧的鞭炮聲和漫天璀璨的煙花,空氣中夾雜着的臘肉味兒招得不遠處的貓咪瞪大圓溜溜的眼睛,還有小孩子稚嫩的打鬧聲……這裏的春節顯得熱鬧非常。

而最吸引小朋友的,不外乎那一桌香氣撲鼻的年夜飯了。因為除夕夜的年夜飯是異常吸引人的。桌上會有期待已久的紅燒肘子,雞鴨魚肉也被一股腦兒端上了桌,還有很多的堅果、水果,都成了小孩子爭先恐後的最愛。大人們也會圍坐在一起,一杯茶、一盤瓜子,可能是久違的老朋友之間的碰面,聊聊工作嘮嘮家常;可能是晚輩對長輩的拜年問候,説説一年的心裏話。這短暫卻又充滿人情味兒的大年,成了大家一年裏最重要的期待。一張普通的飯桌和一頓豐盛的飯菜,原來也承載着這麼多人間樂趣。

春節是對團聚在一起的翹首以盼

每一年的春節都如期而至,這是最重大的節日,是一年裏的盛事。而春節,也是離不開一頓飯的春節。小時候的春節大家在走親訪友中嚐遍各種家常,逐漸長大,於是春節成了餐館裏熱鬧的煙火氣息。改變了地方,改變了一起吃飯的人,但不變的,永遠是那份團聚在一起的味道。

至親、好友,三三倆倆相約在某個時間、地點,圍坐在一起。偶爾某位客人被路上的事情耽擱來得晚些,這家的主人也會翹首以盼。待桌上人來齊,也是差不多開席的時候了。這次飯桌上的佳餚似乎比以往來得更豐盛了些,主人也不用在廚房和客廳忙碌着兩頭招呼,聚在一起的至親好友也更多了些,身邊依舊圍繞着小朋友們的.打鬧聲……原來,這也是大年裏的另一種樂趣。

心在一起就是團圓年

春節對於每一個國人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小朋友眼裏,它是漫天的煙火和飄香四溢的滿桌美味;在大人們眼裏,春節還是一年裏對遠道而來至親好友的殷切期盼。而於我而言,經歷了今年非常特殊的一年,才發現自己對家鄉的人間至味更為擁護,也真正讀懂余光中《鄉愁》一詩。

今年也是我第一次在上海度過這個重大的節日。但能夠體驗一回他鄉的春節,也是一次不同的人生經歷。上海的春節是豫園裏的人頭湧動,也是黃浦江邊霓虹閃爍;是和朋友們一同舉杯攜手跨年,也是鏡頭前和父母的相互牽掛……

方土異同,萬家燈火。春節是一頓飯的春節,也是對家人團聚的期盼。雖然沒來得及奔赴家鄉的人間至味,但短暫的分別是為了今後更長久的相聚。而在上海求學並順利留滬工作的這些年,給予了我這個外鄉人充分的歸屬感。無論身處何方,心在一起便是團圓年!

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徵文3

“百節年為首”,過年是我們中華民族最隆重、最神聖的傳統節日!我曾經無數次想過,年是什麼,過年對我們中國人意味着什麼,為什麼我們這麼重視過年?這裏面藏着什麼樣的文化密碼?

(一)天高自古懸日月,地厚至今載山河

小時候,每當進了臘月門,奶奶總要告誡我們説,“進了臘月門兒,説話要小心!”沒文化的奶奶説不出為什麼,我的理解是一場盛大的神祕儀式即將來臨,有必要提醒一向愛信口開河的孩子們謹言慎行,不要冒犯、衝撞了冥冥之中的神靈吧。生長在北方農村的人,絕大多數人都信奉“老天爺”。“老天爺”是玉皇大帝的俗稱,民間信仰的最高神,掌管着各路神仙。如果説這是一種信仰,“老天爺”就是他們最堅定、樸素的信仰,我不認為這是迷信!人,心有敬畏才能不胡亂作為!“老天爺”掌管着天時,風調雨順,農民們地裏的收成才能滿滿當當,順利歸倉。供奉“老天爺”的地方,一般是在北屋正房的門口左上邊,一個近似佛龕的牌位,上面有門楣,左右有雕刻的詩文,寫着歌頌天地的文字,諸如“天高自古懸日月,地厚至今載山河”,裏面還有一個盛滿了香灰的小香爐。奶奶曾無數次説過“爹疼你,娘疼你,不如老天爺疼你。”爹疼你娘疼你就是有數的那點東西,老天爺疼你可就不得了了,怎樣做個老天爺疼你的孩子呢,很簡單,心善心誠心實!

小時候過年時,幾乎每家每户都會在大集上請一張“老天爺”的畫像,正月七年級供奉在堂屋八仙桌上,擺上供品,雞鴨魚肉,乾果水果,點上香火。正月十五燒畫像,放鞭炮包餃子送走,“灶王爺住一年,老天爺住半月。”這種感恩,祈福貫穿在過年的每一個環節裏!

(二)神住在乾淨之地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年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兒晚上熬一宿,大年七年級訪親友。大年八年級祭先祖,九年級初四逛廟會,十五晚上街上走。”過年,在我國已經有4000多年的歷史,這樣的傳統習俗我們輩輩延續,已經成了中華民族融入血脈裏的傳統。這些流傳至今的習俗,讓我們有一種神聖的儀式感,一種與祖先聯通着的歷史感、時間感,就像一條從遠古奔湧而來的`河流,我們看到,我們融入,我們跟隨,被裹挾着一起向前奔流……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年前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打掃家裏的衞生,這是一個極具象徵性的環節。把家裏所有的東西都搬出來,放在院子裏,掃去牆上積了一年的塵垢,把角角落落裏大大小小的蜘蛛網一一清除,貼上新買來的牆紙、年畫,洗洗刷刷,擦拭清洗器具,灑掃庭院,把一切晦氣、病厄、黴運統統掃地出門,乾乾淨淨迎新年、接好運。“塵”與“陳”諧音,除陳布新,迎新納福,這種心理期盼是我們每個人的心靈密碼。神住在乾淨之地,這是我小時候就知道的祕密。

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徵文4

臘八一過,年的腳步就越來越近了。年的奇妙之處就在於,它是視覺、味覺上的盛宴,底色是濃烈的中國紅,氛圍是暖暖的喜悦,一旦置身其中,被那歡快的氣氛包裹,就會不由自主隨着一聲聲由輕及重、由疏及密的鼓點聲,雀躍起來,不自覺捲進忙年的氛圍之中。

陳丹青曾經説過,小時候的大歡喜大驚訝,其實最珍貴。我想,過年,就是小時候的我們最大的歡喜了吧。兒時的年,是由一個個關鍵詞組成的,極具儀式感。從年貨的準備,到迎年的掃塵、理髮、洗澡、準備新衣、紅包,等等。每一個步驟都彷佛在有力地宣告:近了,近了,新年的鐘聲即將敲響。於是,我們家的年,也進入了倒計時。

在又一次清點備好的菜餚後,我和媽媽會坐在一起,擬定宴客的菜單。媽媽説,我記錄。涼菜,炒菜,燉菜,鮮湯,甜湯,一道道菜餚,各式的麪點,隨着她的講述,浮現在紙上。然後,我們開始一遍遍商討,絞盡腦汁地為菜單增添些新意和巧思。那些年,除了家家都準備的臘味、面圓子、四喜圓子之外,薰魚、珍珠圓子、涼拌八珍、蜜汁豆乾,這些我至今仍垂涎三尺的佳餚,逐次地增添在我們家的菜單上,出現在那張圓圓的大桌上,贏得親朋們一次次的交口稱讚。每當此時,已十分疲憊的媽媽,便自豪地笑了,那笑聲夾雜在滿屋的歡聲笑語裏,分明就是對年的最動聽的讚歌,升騰着幸福生活的滿足和歡暢。

我們準備菜單的時候,爸爸坐在他的畫案前,練字。他寫的是春聯。不用看對聯書,只一凝神,筆下就依次出現一個個字,匯聚成一副副春聯。爸爸一遍遍地寫着,已經練得極熟了,就在筆端似的,信手就拈來了。到了年二十八,爸爸帶着哥哥,開始疊紙,裁紙。然後揮毫潑墨。先寫春聯,爸爸寫的不僅是我們自家所需的,那些年,我們家族裏,幾乎所有人家裏,都張貼着他寫的春聯。之後,爸爸還要寫一個個大小不一的“福”字。望着紅紙上爸爸書寫的各種字體的春聯和“福”,有一種温暖親切的感覺,好像新年一點點的鮮活起來;那濃郁的墨香似新年的氣息一般,充斥鼻端,縈繞在家家户户對年呼之欲出的渴盼裏。

貼完春聯,哥哥就忙活起過年用的掛鞭。那大大的一盤鞭炮,要擺放在一根竹竿上,在新舊更替之時,隨着新年的鐘聲,用喧天巨響迎春納福,昭示着團圓的喜悦和對生活的美好祝願。比起鞭炮,我更喜歡煙花。所以,我常常一邊捂緊耳朵,一邊盼着鞭炮快點放完,因為接下來的視覺盛宴更令我期待。當夜幕被焰火點亮,正應了那句火樹銀花不夜天。滿天綻放的煙花,璀璨絢麗,令我目不暇接,於是,也就在那極美的一瞬,年,具象成一方中國印,完整端方地烙在了我的心上。

而現在的.我,對年的執念便投射在美食上了。美食就是這麼神奇,能給予我們精神上的慰藉。於是,香腸,臘肉,鹹魚,鴨腿,圓子,緊鑼密鼓地備齊後,鬆了一口氣,自認為萬事俱備矣。不料,老公卻提出異議,他説沒有了他們家鄉藕圓子的年,就不算是圓滿的年。我則力薦淮南的面圓子和四喜圓子,認為這兩者的美味足以抵消他心中的缺憾,但是我們的爭執似乎無果。我們都對自己家鄉的美食,或者説對自己兒時味覺上的記憶,堅定地捍衞着。冷靜之後,我想我們捍衞的或許不是某一種美食,而是那些我們記憶深處最珍貴的快樂。那也是對家鄉、對自己的根的堅守和執着。

一念即此,我們就和解了。我開始向媽媽求助,讓她嘗試着做那種純素的藕圓子,因為那裏寄託着一位無法歸鄉的遊子,內心深處的缺憾和鄉愁。

或許,我們的身上都或多或少的,烙着專屬於自己的年的印記,這印記化作一聲聲鼓點,隨着年的臨近,不斷激盪在耳邊、在心底……

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徵文5

記憶是河中漂泊的小船,在歲月裏流淌,在年輪裏穿梭。過年是中國人的集體節日,總能勾起人們對過往的感懷。記憶中的年味是那麼濃郁,對我而言最有“味道”的便是春聯。

年,匆忙地追逐着時光,迫不及待地開啟了新的征程。一踏入臘月的門檻,過年的氣息就在我們的期待中撲面而來,媽媽早已準備好了毛筆和紅紙,讓我書寫春聯。這時,爺爺彷彿還站在我的身後,眼神中流露出一絲欣慰。

我的爺爺出生在20世紀30年代,那時人們的生活條件艱苦,一張紅紙,一支毛筆,對爺爺來説都是來之不易的。臨近過年,為了在大門貼上一副嶄新的春聯,爺爺早早地起牀開始裁紙備墨,再小心翼翼地拿出他視若珍寶的毛筆。想着想着,我眼前浮現出他那一絲不苟、聚精會神書寫的模樣。爺爺在紙上書寫的一筆一畫,不僅僅是文字,而且是對未來的期盼和幸福的憧憬,那是簡單又美好的心願。

我的父親生活在一個國泰民安、豐衣足食的年代。春節來臨之際,忙碌了一整年的他,總會拉着媽媽一起到商店裏選購春聯。看着琳琅滿目、各式各樣的春聯,他常常不知該如何選擇。此時,他不禁感歎道:“爸爸那支毛筆落了灰,掉了毛……”然而,最終貼在大門上的是店裏購買的精美的、但缺了點“味道”的春聯。

時光荏苒,春聯就像一粒種子深深地埋在我的心田,這一粒種子已破土而出,茁壯成長。我接過那支沉甸甸的“毛筆”,雖然字跡尚顯稚嫩,但是我的.內心能感受到幾代人的筆墨之沉重與未來之期待。我將書寫好的春聯小心翼翼地貼在門上,腦海中總會想起爺爺那支寫過“薪旺萬代家業隆,火留子孫沐春風”的毛筆,而我也會將這支“毛筆”完好地傳承下去。

春聯,記憶中的年味。它是懷舊的情結,是割不斷的親情,是滋潤乾涸心田的泉水,甜甜的,是給寒冬裹上厚厚的棉襖,暖暖的。

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徵文6

“廿八餈、廿九粿,七年級早免起火。”日曆進入臘月,過年的氣氛越來越濃。人們趕完年集、清理完屋裏屋外的蛛絲煙塵,家家户户便開始趕製過年吃的美食。

我的家鄉地處閩中,山區盛產稻米,鄉親們每日三餐以米制品豐富胃腸,卻也有滋有味。

我們家每逢廿八就要打餈粑,廿九要做米粿祭祖。吃過年夜飯,一家人還要圍爐炸豆腐、炸餈丸。灶膛裏的火種會留着慢慢燒到“第二年”,於是就有了“廿八餈、廿九粿,七年級早免起火”這個童謠。

米粿是用粳米打成的。把粳米蒸熟,再倒入石臼中搗爛,粳米色白如脂玉,嚼起來韌性十足。然後雙手並用搓粿丸,動作像打太極拳,小時候我們跟着大人們學得不亦樂乎。

如果在打米粿時,加入葱花以及被香油爆炒過的鼠麴草,那便成了鹹香的綠粿。摻紅糖一起捶打,叫甜粿。把粿團塞入錫模,拓出來的形狀如鈴鐺,再疊成寶塔樣子,名曰“蠻頭粿”。

山裏起霧了,接着又下了霜,當太陽從陰霾裏跳出,把天空的底色烤成青花瓷色時,年近了。這時,母親會跟伯母一起,把磨好的米漿壓成團,然後在篩子裏搓揉,那一顆顆珍珠粉粒,便落下了篩眼,曬滿了院場。

村裏過年有互贈米粉的習俗,《清嘉錄》謂之“送年盤”。蘇軾在《饋歲》裏寫過:用春出的米磨出面,做一些米麪之食送給鄰里鄉親賀新年,這個米麪就是米粉。米粉製作比米粿和珍珠粉複雜,米漿擠壓成粉團,而後蒸熟了在石臼裏捶打,再把粿團壓出粿條來,需要入鍋反反覆覆煮。

民間“慶賀多尚彩聯,賓宴不離紅蛋”,那酒糟染紅的雞蛋,是年節飲食的標配。年夜飯五花八門,米粉上桌如玉縷金絲,在盤中交織纏綿。長長的細條,搭上葱葉和佐料,色彩明快,給喜慶的家宴增添了無限温暖。

母親在年夜飯後生火熱油,我們兄弟姐妹圍在灶台前,跟着炸餈丸。炸餈丸要用糯米粉拌上白糖捏成柱狀,一段段掰下來放到油鍋裏,銅錢般大小的丸子炸熟後呈古銅色,寓意大富大貴。餈丸皮脆裏酥,香甜可口,起鍋後甕藏,防止黴變。

村人待客如同小説裏的梁山好漢,崇尚大塊吃肉與大碗喝酒。家家户户自釀紅酒數缸,然後在過年時每人三碗,敬遍所有賓客,直至一屋子的人都面紅耳赤。那紅酒綿柔香醇,並且甘甜爽口,許多人飲後拍手叫絕。倘若有朋自遠方來,性情豪爽的鄉親,就會忙不迭地開壇倒酒,那持久的凝香隨即沖天而起。那白瓷碗中春光瀲灩,火紅的瓊漿如江波映日,滌盪胸腔。酒未入腸,人便陶醉。

生活的`習慣形成了節日文化,一道道美食築就一個個節日的內涵。時光在流逝,人們的生活方式在變化,但傳統的年味在老百姓們歡樂的笑聲中繼續拔節成長!

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徵文7

過年,是一種味道;過年,是一種幸福;過年,是一種寄託……回家過年,是中國人的集體記憶。

在匆匆逝去的歲月裏,始終不變的是温暖如春的親情。即使舟車勞頓也要回家過年,因為年與親情相接,年與希望同行。

灶台裏的火燒得正旺,鍋裏蒸着白白胖胖的大饅頭,整間屋子裏瀰漫着蒸汽。母親趁着蒸汽擦拭着玻璃,我從暖和的被子裏艱難地鑽了出來,拿起一個剛出鍋的饅頭,一塊一塊地揪着吃。“這一鍋饅頭蒸得好,吃了飯,給你爺爺送幾個饅頭,回來把家裏收拾收拾。”母親開始了她的碎碎念,但手上的動作並沒有停止。

母親是從大山裏走出來的孩子,因為家庭原因,過早地輟學掙錢、補貼家用,吃盡了生活的苦。所以,對她而言,過年是一件累並快樂的事。饅頭一定得足夠大,一定得足夠圓,若是碰上喜事,母親還會在饅頭上點一個紅點或是一朵“梅花”。

在中國人的記憶裏,年便是冬日裏蒸騰的那團白汽。

對我而言,過年最開心的莫過於趕年集。集市像一塊磁鐵,吸引了方圓十幾裏的鄉親,人們會把一年省吃儉用節省下來的錢用來買年貨。年糕、粉條、糖果、臘肉……各式各樣的年貨彷彿在向人們招手。我跟着母親一起挑選有着吉祥富貴寓意的年畫。隨着年畫的張貼,莊户人一年的疲憊也隨之消失,新年的'希冀也就有了暖暖的豐盈。

如今,人們物質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喜慶的年畫漸漸被“志存高遠”“寧靜致遠”等一系列書法作品所代替。但每次去爺爺家貼春聯,他總會恭恭敬敬地打開毛主席的畫像,讓我貼在屋子裏。看着他嚴肅的神情,好像有一種神奇的力量在鼓舞着我。

傳統與現代相互交融,年就是記憶深處的熱鬧與莊嚴。

一番辛勤勞作後,最隆重的歡慶是在大年三十的晚上。熱氣騰騰的餃子擺滿了飯桌,母親照舊是最後一個落座的。她總是先夾一個餃子放到灶口,説:“這是為了討好灶王爺,來年會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飯後不久,父親和弟弟早已躺在炕上看起了春節聯歡晚會,而我和母親忙着包明早要吃的水餃。

日曆撕下最後一頁,是新年伊始,亦是我匆匆的腳步。在外地求學的四年裏,每次我回學校,母親總要大包小包塞滿了我有限的行李箱,但怎麼也塞不下她滿肚子的不捨和牽掛。“我和你爸爸沒啥大本事,只要你們姐弟倆好好學習,身體健健康康,我們就心滿意足了。”我和弟弟帶上父母的囑託,踏上了新的征程,父母懷着期盼,開始了新一年的勞作。新的一年,父母希望子女長大成才,孩子們希望學業進步,戀人希望家庭幸福美滿,老人希望一家健康平安……

周而復始、歷久彌新。新一年的春耕秋收,新一年的平平安安。中國,又開始了新的一年……

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徵文8

春節是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在那個清貧的兒時記憶裏,春節不僅有新衣、美食,更有温馨和熱鬧,盼望過年的心情充滿着激動和快樂。

我的國小是在本村上的,國小低年級的時候天天掰着指頭計算放寒假的日期。放假的當天,都要召開班會,頒發三好學生獎狀,每到這時,我總是低着頭安靜的坐在座位上,內心忐忑的聽老師公佈領獎狀的名單,多數時候都能如願以償領到獎狀,這個時候就感到臉上有光,也能向父母獻上了一個過年大禮,偶爾領不到獎狀,覺得內心很失落,感覺對不起父母,也很影響過年的心情。

放寒假過不了幾天,生產隊就開始殺年豬了。殺年豬是我最喜歡的熱鬧場面,我家住在村西北頭,飼養院在村東頭,早晨我約上小夥伴早早來到殺年豬的飼養院,幾個壯漢從豬圈裏挑出幾頭體格健壯的肥豬,把四條腿捆上拖到院子裏。殺豬匠在一旁霍霍磨刀,不一會兒,四個壯漢把豬抬到殺豬牀上,殺豬匠高高舉起一把大號鐵錘,對準豬的耳後部位猛力擊打,豬的嚎叫聲戛然而止,殺豬匠拿起尖刀對準豬脖子下方用力刺進,豬血噴湧而出,豬漸漸沒了生息,身體發軟耷拉下來。

殺豬匠在豬的後腿上割開一個小口,把一根兩米多長的鐵棍伸進去,捅遍豬身體的各個部位,使豬的皮肉分離,殺豬匠口對着豬後腿的小口吹氣,直到豬全身鼓脹起來後,再把豬抬到大鐵鍋上,用滾燙的開水澆遍豬的全身,褪去豬毛,這樣白白淨淨的白條豬就加工完成。最後殺豬匠剖開豬的腹腔,熱氣騰空而起,殺豬匠熟練的取出豬的內臟,每到這時,我都要向殺豬匠要一個豬尿肚,先在鬆軟的土地上用腳揉搓,去除附在表層的脂肪,讓豬尿肚變薄,回家把豬尿肚塗上顏色,充滿氣當氣球玩耍。

剔除骨頭的豬肉,生產隊按人頭平均分給社員,分配豬肉的部位由抓鬮決定。那個時候人們普遍缺少油水,都喜歡抓到肥肉。父親每次都説小孩子手氣好,讓我抓鬮。這是我很願意幹的事,抓到肥肉時如願以償,偶爾抓到瘦肉,正符合了母親的心願。

臘月二十五,是全年最熱鬧的辛安大集,這一天我都要跟着父親去趕年集。那個時候大集是最主要的購物場所,人們省吃儉用一年的積蓄大都在年關消費,辛安大集比平時大出幾倍的規模,各種商品琳琅滿目,人流摩肩接踵。

我緊緊跟在父親身後,生怕被人流衝散。春聯市口是一片紅色海洋,父親在擁擠的人流中蹲下身來,選中幾幅寓意美好、字跡清秀的春聯,一番討價還價之後收入囊中;父親帶着我再到百貨、海鮮、蔬菜市口選購年貨,買足過年吃的和用的全部商品;我的心思早就飛到了鞭炮市口,鞭炮攤位一字排開,足有上百米,為了吸引顧客購買,業主不停輪番燃放鞭炮,你方燃罷我登場,好不熱鬧!燃放過後就是一番爭購高潮,這時我擠進人羣,拿着父親給的幾毛錢買上一百鞭炮,如獲至寶;中午時分,年貨已置備齊全,這時父親總是把我領到小吃攤前,買上幾個爐包,此刻早已飢腸轆轆,幾個金黃酥脆的爐包下肚,心滿意足。

臨近春節的幾天,在快樂和遊戲中過得很快,轉眼就到了大年三十。這天一大早起來,大哥和二哥要把清洗乾淨的水缸挑滿水,把院子清掃乾淨。我則用清水刷洗門板,把舊對聯泡濕,用菜刀把舊對聯清理乾淨,二個哥哥一個刷漿糊、一個貼新對聯,我則爭先恐後的貼出門貼、炕貼、小福字等附件。貼完對聯後我喜歡跟鄰居小夥伴一起走街串巷,觀看各家各户新張貼的對聯,用自己的眼光評頭品足,每年都能從新對聯中學到不少新詞。

一番走街串巷之後回到家裏,母親開始貼年畫。那個年代美術品平時很難見到,父親從集市上買回年畫後,我幾乎天天都要打開欣賞。母親小心翼翼的貼好年畫,由於整個房間都用新報紙糊過,房間煥然一新,心中無比敞亮。

貼完年畫,母親領着我們開始包水餃,這一天要包足兩天吃的水餃,一直要吃到八年級晚上,往往要包上四、五百個。

年三十的午飯是比較簡單的,墊吧墊吧就行,重頭戲是晚上的大餐。中午時分剛過,父親在中堂的北牆上掛上柱子,相當於在家中擺上了祖先的牌位。接下來父親領着我們兄弟三人到山上去上年墳,到先輩的墳上擺上供品,燃放鞭炮,請先輩回家過年。

晚上是一年中最豐盛的一頓大餐,並且要提前吃,既是對請回家先輩的尊敬,也是對午飯草草應付的補償,更為五更吃水餃留出間隔時間。

晚飯後家裏熱鬧起來,一年到頭見不到面在外工作的鄉鄰們,這天晚上都會來到我家喝茶聊天,各自談論一些天南地北的見聞,我倍感新鮮。鄉鄰們很守時,到晚上十點鐘準時離開。按照風俗這個時辰家裏不應該有外人,父親在院子裏燃放幾隻二踢腳和爆竹,隨後把大門關上,俗稱“攔門”。接下來就是我期盼的時刻,父母準時會為我們兄弟三人分壓歲錢,那個時候我得到的多數是幾毛錢,偶爾也會得到一元,我滿心歡喜。

接下來全家會熄燈睡覺,到夜裏兩點左右準時起身。正月七年級這一天對女性有特殊優待,全天不用幹活,煮水餃的任務都有男人承擔。大年五更起來後,二哥燒火,大哥下水餃,父親則要佈置大桌的供品,點燃蠟燭。待水餃出鍋後,父親要把盛到碗裏的水餃端到大桌、鍋台、院子供上,並且點香、燒紙、磕頭。年三十的晚上父母再三叮囑,五更不能大聲説話,也不能説不吉利的字眼。五更起來後,煙氣繚繞,氣氛神祕,我有些誠惶誠恐,悄悄跟在兩個哥哥身後來回轉悠,不敢開口説話,唯恐驚擾了祖先,褻瀆了神靈。

在我們兄弟三人依次給父母磕頭後,全家開始吃水餃。五更的水餃包上了一些硬幣和大棗,誰吃到它寓意新的一年吉祥如意,為了能吃到硬幣和大棗,我每年都要多吃不少水餃。

吃完水餃,我穿上新衣,這個時候外面鞭炮齊鳴,震耳欲聾,我央求二哥帶着我出去撿拾尚沒燃燒的'爆竹筒,平時性格剛強的二哥這時變得很温柔,總能滿足我的心願,循着鞭炮的響聲,二哥提着燈籠領着我逐家逐户撿拾,撿拾到的爆竹筒很多都可以二次燃放,可以補充我爆竹數量的不足。

接近天亮時分,我跟着兩個哥哥走出家門,給五服之內的長輩逐一拜年,每到一家都要磕頭問好,長輩們都會拿出糖果獎賞,偶爾有幾家富裕的長輩也會分給幾隻香煙。我們家的門户很大,長輩很多,拜年一圈下來,要耗時三、四個小時。

拜完年即是上午九點多鐘,賣糖球和賣泥塑老虎、泥人的小販,就跟約定好了似的,每年準時出現在村西頭大街上,這時我拿着父母給的壓歲錢,買上兩隻糖球和一個泥老虎,心花怒放。直到現在我對小時候的泥老虎還情有獨鍾,前些年在西海岸新區組織的唐島灣年貨大集上,偶然發現了小時候的泥老虎,我很驚喜,當即買了一對,直到現在還放在我辦公室的書櫥裏。

正月七年級、八年級沒有外人打擾,是盡情玩耍的二天。八年級晚上又是一頓大餐,名曰“送年”。送年的意思是把接回家過年的先輩再送回陰府,一番複雜的祭祀儀式過後,連續吃了二天水餃之後,終於可以換換口味,吃到美味大餐。

正月九年級開始,兩個哥哥就要分頭走親戚拜年,我由於年少只能留在家裏幫助父母接待來家拜年的親戚,姑家、姨家的表哥每年準時會來我家拜年,他們大不了我幾歲,我與他們非常親近,高興地為他們端茶倒水,形影不離。

過年的日子,既不用幹活,也不用上學,還有新衣和美食,更有濃濃的親情包圍,真想日子過得慢一些,但往往越這樣想日子過得越快,不知不覺就到了正月初七、八,這個時候也是生產隊開始上工的日子,大人一干活,家裏就顯得冷清,這時我也要脱下新衣服,到坡裏開始砍柴拾草。

正月十五元宵節也是年關的一個重要節日,小時候很期盼它的到來。每到元宵節,為了省錢,父親都要到集市上買一些散裝的燃放煙花的火藥,回家後找幾塊比較厚的青磚,在磚的一面掏一個洞,裏面放上煙花火藥,表層塞緊黃土封住,磚的對面鑽一個小眼,放上燃芯,土煙花就製作完成。當夜幕降臨,全家人來到大門口的寬闊地帶,把土煙花的燃芯點燃,土煙花的烈焰噴濺而出,火樹銀花,照亮了夜空,引來眾多鄰居觀賞。

土煙花放完之後,我和鄰居小夥伴拿着從大集上買來的“滴滴金”,沿着大街小巷燃放,“滴滴金”燃燒釋放的火花在月夜下異常明亮,長長的燃放隊伍,形成一條蜿蜒的火龍,這是元宵節街頭的一道風景,我完全不顧寒風凜冽,小手凍得通紅,直到半夜時分才能回到家中。

按照傳統習俗,二月二應該算是年關的最後一個節日,但正月十五過後,學校就開學了,儘管對過年意猶未盡,但不得不收回過年的心思。

現如今久居城市,生活環境和質量有了很大改善,但過年的年味卻越來越淡。每年春節我都要回老家走一走,感受濃濃的年味。看着老家熟悉的一切,親切感油然而生,彷彿又回到了那個無憂無慮的童年時代!

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徵文9

“小孩兒小孩兒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蒸饅頭,二十六燉羊肉,二十七殺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兒,大年七年級扭一扭。”不遠處幼兒園孩子們歡快的聲音在耳畔響起,喚醒兒時記憶,鼻尖略略酸澀,那些烙印在心底的童年趣事,一如曾經煙花綻放後的煙火味兒,縈繞鼻尖,經久未散。

幼時的我,對於“年”的最初記憶是從滿街的各式煙花爆竹開始的。“飛碟”“仙女棒”“陀螺”“電光花”,各式各樣的小煙花,在我的眼中,是比四驅車還要有趣的玩意兒,心滿意足地抱回家,歡呼雀躍地等待春節的到來。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户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伴隨着二踢腳“嘭”的一聲響,期盼已久的春節終於來了。幼時,奶奶總會用麪粉熬上一鍋濃濃的“膠”,貼上紅底黑字的春聯,寄託了全家對新的一年最美好的期盼,上聯,下聯,橫批,一點點撫平,彷彿舊年的煩惱也被一一抹去。幫着父輩們貼好春聯,換上新添置的衣服,興奮地去尋自己的玩伴,你追我趕,嬉笑打鬧,媽媽聲音還在身後:“小心點,別弄壞衣服”……“東南西北”“拍洋畫兒”“騎馬打仗”,每一項遊戲都好玩極了,叫喊着,瘋笑着。

家家户户門口都掛着紅彤彤的大燈籠,年味兒十足,可愛極了。縷縷香味伴隨着“滋啦”的`聲音不斷從廚房飄出,“別野啦,回來吃飯啦”,呼啦啦一鬨而散。春節的餐桌上總少不了幾個“硬菜”,炸丸子、紅燒肉、熘魚片、紅燒雞塊,這肉香,早已安撫了我的五臟六腑。每做好一道菜,奶奶總會先夾出一點來,放在條台下香爐旁的碗裏,説是要先供奉祖先,他們會保佑我們的平安。

暮色被炊煙籠上了一層薄紗,像是鑲嵌在天幕裏的流蘇。屋裏被濃濃的香味籠罩着,濃得化不開。餃子,又名交子,更歲交子,新舊交替,是年夜飯歡快的終章,既是一年的結束,又是一年的開始。胖乎乎的餃子在沸水中不停翻滾,我們一個個的都踮起腳尖往裏面瞧,尋摸着,都想找到那個包了硬幣的“福餃”。

吃着水果糖,磕着瓜子,剝着開心果,盼望着,期待着,零點的鐘聲終於敲響。“去吧”,終於得到首肯的我們,叫喊着跑出去,一樣樣將各種煙花小心擺出來,借奶奶遞過來的一支燃香,對準“陀螺”的引線,“嗤啦”,它開始飛快地盤旋向上,“電光花”頂端冒出的煙花,四射迸開。“嘭”“嘭”“嘭”,我們抬起頭,形態各異,瞬息萬變的煙花,曼妙地展開她一張張淺黃、銀白、洗綠、淡紫、青藍、粉紅的笑臉,美不勝收。巨大的煙花在空中綻放,花瓣如雨,紛紛墜落,似乎觸手可及。

年,是印刻在中華兒女心底最深的記憶,藴含着深邃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藴。人們説,有海水的地方就有中華兒女,而有中華兒女的地方,就有春節。放眼中華大地,舉目五洲四海,每逢春節,禮花綻放,龍舞翻飛,歡聲笑語盪漾。紅彤彤的的燈籠,白胖胖的餃子,絢爛的的煙花,共同都構成了我們集體的,“年”的記憶。

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徵文10

在魯西北那片廣袤的平原上,有一個叫“三圖李”的小小村莊。我在那兒度過了歡樂的童年時光。尤其是兒時過年的記憶,曼妙了四季輪迴的風景。

“小孩兒小孩兒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兒粘。二十四,掃房子……”幼年時那快樂的童謠,在陽光裏穿梭着,至今猶在耳畔縈繞……

一進臘月門兒,便有了一兩聲的“手摔炮兒”的炸響,於是,小村子裏便熱鬧起來,年味兒也會愈發地濃重。

臘月初八,是母親最忙碌的第一天,她早上四五點鐘就起牀了,淘洗各種米、豆、紅棗和花生米等,然後在大地鍋裏舀上多半鍋水。等把水燒開了,便把淘洗好的混合米下到鍋裏。白色的泡泡兒託着各種顏色的粥料,上下翻滾着,煞是好看!香氣氤氲裏的母親,那姣好的面容,更加白淨俊美了!我常常趴在炕沿兒上,翹着頭,看母親熬製八寶粥。在我期盼的眼神裏,八寶粥終於熬好了。母親總是先讓我給五保户陳奶奶送上一小盆兒,陳奶奶每次都笑呵呵地誇讚我的母親:“孩子,你媽媽真是個善心的大美人兒啊!”回到家之後,母親早已給我們姐弟幾人盛上了滿滿一大碗。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喝着熱氣騰騰的八寶粥,笑語盈盈,其樂融融,那香糯清甜的味道,在我心裏無人能及!

臘月,是奶奶剪窗花兒最忙活的時候。母親常常用童謠來形容奶奶剪的窗花兒“剪只雞,剪只鴨,剪只喜鵲叫喳喳。”奶奶剪的窗花兒,十里八鄉都有名氣,外村人家辦喜事,還有不少慕名前來讓她剪窗花兒的呢!因此,我們村裏的大姑娘、小媳婦兒,都愛往我家跑,來跟奶奶學習剪窗花兒,奶奶當然是有求必應。於是,小小村莊的窗户櫺上,貼出的窗花兒,幾乎都是奶奶打樣兒設計並親自裁剪出來的`。奶奶把自己對美好生活的感念和嚮往,都繞成了指尖兒的絢爛,她剪出的那些活靈活現的小生命,陪奶奶度過了歲月裏的安暖時光!年幼的我,最喜歡乾的活兒,就是幫奶奶打掃碎紙屑,那些大紅的紙屑,被調皮的我,任性地安放在院子裏的大雪堆上,像極了朵朵紅梅傲放於寒雪之中……

臘月,也是老爸最忙活的日子。毫不誇張地説,全村過年和孩子們結婚時所用到的對聯兒,老爸全部承包了。要過年了,鄉親們早早地在集市上買來了大紅紙,老爸逐一在紅紙的一角寫上名字,然後抽空就寫上幾幅春聯。老爸寫春聯時,我絕對是最好的小幫手。別看我當時才六七歲,卻啥活兒都能幹,幫老爸裁紙、疊格兒、研墨、晾字、涮筆……老爸寫好之後,我就雙手端起來,放在院子裏。紅紅的春聯,被我攤曬在冬日的暖陽裏,柔和的光線親吻着她,散發出縷縷醉人的墨香。那時,我家的院子裏簡直是一片紅色的海洋,壯觀得很,我常常引以為傲!墨跡全乾之後,我小心翼翼地捲起來,按照老爸的吩咐,挨家挨户去送春聯。鄉親們都親暱地稱呼我“送福小天使”,聽了之後,那歡躍的心情無法比擬!

臘月的記憶裏,還有飄香的炸綠豆丸子,一家人歡歡喜喜趕年集,團團圓圓的年夜飯,噼裏啪啦的鞭炮聲,孩子們手提自制燈籠的嬉戲聲……

兒時過年的美好點滴,都已刺繡在記憶的帷幕上,歲月的風雨,無法讓其褪色,且愈來愈清晰,愈來愈珍惜!

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徵文11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屠蘇。千門萬户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首詩我們一定耳熟能詳,這是宋朝詩人王安石的《元日》。

春節是我國最隆重,最熱鬧的節日,每到這天,家家户户都會穿上新衣裳,貼上紅對聯,掛上紅燈籠,到處走親訪友,可是我們該如何過個有意義的春節呢?

春節向來有放鞭炮的習俗,可近些年來,空氣不斷被污染,常常會出現霧霾,以導致空氣中都是有毒物質,再加上鞭炮一放,後果就更嚴重了,人們吸進不良空氣,會導致疾病,所以,鞭炮還是儘量少放得好。而且不久前,我還聽到過這樣一則新聞,一個小夥子在放鞭炮時,鞭炮鑽進了他的眼睛裏,以致於小夥子的眼睛瞎了。過年時,親戚朋友聚在一起,都是一大盤一大盤的雞鴨魚肉,而一大部分都吃不完,還剩下的一大堆飯菜,卻成了“年年有餘”的象徵。而有些人,他們在春節時打打麻將,打打撲克牌,這本來可以放鬆心情,可他們卻把娛樂變成了賭博,想吵架就吵架,甚至還會打架,攪得春節不得安寧。所以,我們認為春節應該少放鞭炮,煮飯菜時吃多少做多少,搞休閒娛樂的活動時不要大聲吵嚷。

我們還可以在春節時盡一點孝心。我們可以這樣做:1.春節時多看望老人,可以給老人買些補品。2.可以捐些錢給災區小朋友。這樣,我們不僅可以盡點孝心,還可以盡點愛心。

春節是中國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作為新時代的'少先隊員,我們發出倡議:文明過節,注意安全,平安、快樂地度過春節!摒棄不文明的陋俗,讓我們一起努力,過個有意義的春節,創建更和諧,更美好的明天!

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徵文12

每年除夕我都會想起父親,想起我小時候那些和他在一起的“過年”往事。

父親生前是中國民用航空局的一名飛行員。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父親正值中年,趕上了中國民航跨越式發展的大時代。每年的除夕,我們家是既團圓,又不團圓。説不團圓,是因為父親每年除夕都在執行飛行任務;説團圓,是因為他的航班總能在大年七年級之前飛回來。

每年除夕的飛行任務,其實都是他主動爭取來的。因為除夕的“飛行小時費”比平時高很多。他是一個生活非常簡單的人,他唯一的生活目標,就是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為家裏多掙些錢,以滿足家人的一個又一個心願。

那時的中國民航局是部隊化管理,沒有豐富的娛樂生活,父親便會利用閒暇時間去空勤灶“幫廚”。“幫廚”讓父親學到了廚房的十八般武藝。在我童年的記憶裏,他會燒很多菜。他會用老鹼發麪給我們蒸饅頭和包子,會包餃子、釀米酒,也會做臘魚臘肉。父親是重慶人,在武漢工作生活,所以他除了會做一些簡單的川菜,平時煨的武漢蓮藕排骨湯也非常香。

我的父母都不是北方人,但我們家的手工麪食也是一絕。父親揉麪用勁,大冬天只穿一件秋衣去揉麪,就能出一身汗,於是他揉出來的面,口感自然是十分筋道。父親會在沒有飛行任務的某個晚上,做一種油炸的麪食,武漢人稱“翻餃”,跟麻花差不多,但比麻花簡單。他和麪的時候,總是毫不吝嗇地往裏面加雞蛋,於是他做出來的“翻餃”,色澤金黃還很酥。父親是廚房的主角,母親打下手,經過兩人一晚上的忙碌,第二天,酥脆噴香的“翻餃”會裝滿家中大大小小、各種款式的餅乾桶,足夠我們當零食吃上好一陣子了。那金黃色的“翻餃”在滾燙的油鍋裏翻騰,就是我們一家人準備迎接新年的信號。

到了除夕那天,父親會早早地起牀,然後根據他當天的航班時刻,動作麻利地在出門前把除夕晚上吃的飯菜安排好。餃子餡剁好拌勻,餃子皮擀好,叮囑母親等他晚上回來再包餃子。就是這樣,無論他飛行多忙多累,他也會想着回來陪我們過年。

除夕的下午,儘管父親不在家,但家裏依然充斥着過年的氛圍。我和弟弟開心地玩鬧,跑進跑出,母親在廚房忙活,提前煮幾道“硬菜”。家裏的錄音機裏,放着母親最喜歡聽的京劇磁帶,她還會有意地把聲音開得大一些,增加節日的氛圍。到了傍晚,母親會特意把家裏的燈全都打開,她説這樣才有過年的氣氛,在這樣的氣氛裏做家務,也是一種享受。

因為父親工作的原因,我們家的年夜飯非常簡單。如果晚飯時間,父親還沒回來,我們便隨便夾兩口鍋裏的“硬菜”,就着半碗米飯,喝兩勺雞湯或是排骨湯,就能對付個半飽。

每年除夕,父親飛行回來的時間都不一樣。那時候,航空體系還沒有現在這麼發達,準點率也不高,再加上那時候沒有手機等通訊設備。作為家屬,我們只能按照父親提供的航班時刻表等他回來。有時候他在春晚開始時回來,有時候他和新年的鐘聲一起到家。通常,父親一進屋,就憨笑着目不轉睛地盯着電視裏的春晚節目,母親會迎上去幫他脱掉飛行制服,再給他繫上圍裙,擺好小桌小凳,端上肉餡和餃子皮,就像迎接一個頂級名廚一樣。父親手腳麻利,一邊看春晚,被相聲、小品逗得樂呵呵,一邊只用不到半個小時,就給全家人料理出幾大盤熱氣騰騰的美味水餃。

這就是小時候,我們家的除夕。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父親用他的小小的幸福感折射着中國民航的.發展史。國家的日益強大,讓今非昔比的中國民航,擁有全世界最先進、最龐大的飛機機隊,最完備的飛行安全保障體系和遍佈全球的航線網絡,保障了越來越多的人們能夠平安舒適地回家過年。

父親是一直飛到退休的飛行員,他在藍天上工作了整整38年,安全飛行19000小時,獲得中國民航總局頒發的“安全飛行金質獎章”。父親的生命靜止在他剛滿65週歲的第二個月,他的一生,用自己的責任感讓無數人平安地回家過年。不管是父親的“小幸福”還是他的“大責任”,在中國民航發展的萬丈星河裏,我依然能清晰地看到屬於父親的那一顆星星,它在我心中永遠熠熠生輝。

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徵文13

20__年的腳步已經到來,春節的氣息也越發濃厚,道路上也陸續張掛着喜氣洋洋的紅燈籠,街上每一個人的臉上都帶洋溢着笑臉。因為這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是一家人在一起熱熱鬧鬧過節的日子,那麼20__年的春節,你最期待的是什麼呢?

在我的家裏,有一個姐姐和一個弟弟,姐姐長年在北京工作,回家甚少,於去年尋一佳人。弟弟也長期在部隊工作,春節回來的機會更是少之又少,記憶裏有好幾年的春節都是我和我的父母共同度過,五口之家變得少許冷清,再也沒有小時候吵吵鬧鬧的氣氛了。因此,20__年的春節,我最期待的就是一家人的相聚,吃上一桌年夜飯,團團圓圓地過完春節。

記得小時候,春節是一年之中最期待的節日,因為在這一天,你可以穿着剛買的新衣,到處炫耀,好不自在;在這一天,你可以拋開學業的煩惱,恣意玩耍,好不快樂;在這一天,你可以吃上你所有最喜愛吃的東西,有紅燒肉、肉丸子、羊肉、牛肉、魚等等,好不放縱;在這一天,你可以和兩三好友,拿着父母買的煙花,看着夜空中綻放的五顏六色,好不興奮;在這一天,你也可以和父母包餃子、做包子,坐在燒得刺眼的草鍋旁,等待剛出爐時候那一口的鮮美。在這一天,你也可以和家人圍在電視機前,看着春晚一個個精彩的節目,等待着新年鐘聲的敲響。這些都是記憶中春節的模樣,甚是懷念。

如今的春節,由於經濟的快速發展,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春節的年味彷彿比以前少了許多,春節的儀式感也淡化了不少,再也沒有小時候那種期待和興奮,新衣和大魚大肉如今也不是稀奇,春節種。種的期待彷彿被這快速發展的社會沖淡了,試問有幾個春節把春晚從頭到尾都看完了的呢?估計也寥寥無幾吧,感覺大家都在忙各自的.事情,春節就這樣一嗖煙的過去了。對我而言,如今春節最期待的,就是一家人都在,熱熱鬧鬧地吃上一桌年夜飯了。

今年的春節,感覺比往常不一樣了,似乎伴隨着弟弟剛結婚的喜氣,家裏的年味比以往更重了點,姐姐和姐夫也把時間調換了下,年前先請假回姐夫那邊,大年三十坐飛機回到家裏,聽到這個消息,心裏還是非常高興;弟弟也説道,今年和其他人換了班,大年三十和弟妹一起回來。今年,好像一家人能一起過個春節了,還增加了姐夫和弟妹,真是熱熱鬧鬧。

“喜鵲登枝春意芳,親人相聚室增光”。每一年的春節似乎把歲月分成一段一段,它既是終點也是起點,記錄着生活中的點點滴滴。20__年的春節更值得期待,從五口之家到七口之家到以後的更多,家人的相聚才是這世上最幸福的事情,也希望每一個家庭都能在春節相聚相守,共同慶祝新年的到來。

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徵文14

蠟梅綻放,春節將至。

在年夜前幾天,農家人家家都在忙着準備過新年。撣灰塵,做衞生,備過年物品,敬神祭祖。春節是幸福與團聚的日子,最熱鬧的場面是年三十晚上吃年夜飯、飲團圓酒,菜餚豐盛,昭示着團團圓圓。

春節一般指中國農曆年的歲首。農村有擺年夜飯的習俗,大都安排在除夕那天。祭先祖、敬天地、辭舊歲、迎新春、討口彩、圖吉利,期冀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國泰民安、吉祥如意。

春節期間,孩子們最開心的事莫過於收到“壓歲錢”。“壓歲錢”的傳統寓意是壓驚、辟邪、保佑平安。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平平安安度過一歲,長輩祝願孩子在新的一年裏平安健康。

一年的最後一天,稱大年夜,這是全家團圓歡慶的日子,不管家人出門在外多遠,都要儘可能趕在春節前回家團聚,以享團圓之樂。

農曆臘月二十至除夕,農家人有陸續拜年夜飯的風俗,兩隻八仙桌對拼,先點蠟燭供香,再以平常的食材,擺上圓頭塌餅、糕點水果,端上熱菜,斟酒三巡,行禮磕頭,焚化“元寶”,以示孝敬先祖,告慰家人的心靈。年三十晚上吃年夜飯,飲團圓酒,菜餚儘量豐盛,不能吃成光盤,預示年年有餘。

吃年夜飯、看春晚、放爆竹煙花,已成了不少家庭除夕的“守歲三部曲”。而除夕的年夜飯是最重要的團圓飯,就連菜名都要討口彩圖吉利。冷菜熱菜各6道,可謂“六六大順”;熱菜的總數是九,圖個“長長久久”。至於具體菜色,每年都有幾個老花樣,上了點年紀的一看就看出了門道:一清二白的芹菜乾絲,諧音“勤勞幹事”,寓意做人要勤奮清白;金燦燦的蛋餃稱“金元寶”,臘臘黃的蛋腸(蛋皮肉卷)稱“黃金條”,墨墨綠的塔菜叫“元寶菜”,自然是討“招財進寶”的好口彩;百葉包肉卷叫“如意卷”,黃豆芽叫“如意菜”,寓意吉祥如意;素什錦,寓意十全十美。年夜飯中一定會有一條魚,表示“年年有餘”,而整條魚只是擺擺樣子,沒有人下筷,因為這是“吃剩有餘”的'意思。甜膩膩亮晶晶閃着豬油的八寶飯本身名字就討喜,農家人還把南瓜餅謂之“萬年糕”,寓意“年年高”。

豐盛的年夜飯,少不了鹹雞、鹹鴨、鹹肉、臘香腸,還有酥軟的紅燒肉和肥而不膩的走油肉,寓意過上富足的好日子;點心有細膩的芝麻湯圓,或菜肉圓子,或水果甜羹,寓意闔家團團圓圓,甜甜蜜蜜;脆薄的三鮮春捲或油炸龍蝦片,寓意平平順順,和和美美。如有小孩不小心湯水打翻,邊上就有人應聲“有財有水”;如有人大醉嘔吐,周圍人會笑着説“放花筒哉,大吉大利”。

飯後搞娛樂,備鞭炮,守歲迎春,半夜不息。待到子夜(年七年級凌晨),放鞭炮,熱鬧非凡。

春節是中國傳統習俗中最隆重的節日。農曆首歲,俗稱“年七年級”。“年三十”半夜子時一到就燃放炮竹,年七年級早起,祭祀天地,行拜年禮,男女老少穿新衣新鞋,戴新帽子,凡小輩給長輩拜年,長輩會給小輩“壓歲錢”,鄰里朋友相見,互祝“恭喜發財”,盡講吉利話。

農曆正月初五,是“接財神”日,為祈祝新的一年財源茂盛,生意興隆,燃放鞭炮,上香叩拜,祈求財神保佑發財。

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農家人俗稱“正月半”。這一天家家户户做圓子,裹餛飩,先祭灶,再趁熱慢慢地吃,到處掛紅燈。童年時代“正月半”的元宵夜,好不熱鬧:婦女們敲團箕,幼童們玩兔子燈,小夥子們“調火龍”,小孩們炭茅柴,姑娘們鬧“扛三姑娘”……精彩紛呈的活動情景,依然歷歷在目,記憶猶新。

“正月半”那天,家家户户忙着做圓子,象徵閤家團圓、美滿幸福;還要裹餛飩,謂之“收心餛飩”,意為過了“正月半”,新年才算真正結束了。人們敬畏先祖列宗,第一鍋的第一碗圓子,必是先敬香,祭灶君。

夜幕降臨,大家端起熱氣騰騰的圓子,與左鄰右舍走動。吃過圓子,婦女們拿起做圓子的團箕去屋外敲打,期盼家宅平安,祈禱禽畜興旺。也有人去倒垃圾的地方,扎把稻草,燃一把火,寓意燒掉一年的晦氣,開始新的一年。

幼童們蹦蹦跳跳,拿着兔子燈到場頭,在月光下玩耍取樂,比誰的兔子燈更逼真漂亮。小夥子們精神抖擻,舉起早已準備好的“招財把”,這是一根長長的稻草杆,外面圍滿了稻草,裏面是曬乾的蘆葦,點燃“招財把”,沿着田埂奔走,上下左右不斷揮舞火把,謂之“調火龍”,喊些“招財招財,大家發財”之類的好口彩,憧憬未來一年,全家人福星高照,鴻運亨通。孩子們跟着大人,也在路邊、河邊、墳山上炭(燒)茅柴(枯草),學着大人樣邊燒邊吶喊,調皮的還會喊出:“別家田裏長黃草,自家田裏出元寶!”野外傳來一片吶喊聲,墨色的天空時不時躥起美麗而寂寥的煙火。炭茅柴把草根下的害蟲也燒死了,當新草萌芽時,長勢齊整,飼養牛羊的農户,割草也省勁得多了。

過了元宵節,新年的帷幕也就落下了,繁忙的春耕生產又開始了。

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徵文15

説起年味兒,小朋友都會想到熬肉、炸丸子、包餃子、穿新衣,我家的年味和其他小朋友家不一樣。

今天我的好朋友涵涵來找我寫作業,每次我寫作業時,媽媽都會放下手中的活,默默地陪着我,她練字,我學習。我看到媽媽今天沒練字,就好奇地問了媽媽,媽媽説:“近臘月,年就越來越近了,我在整理紅紙。”涵涵好奇地問:“阿姨,這是在幹什麼呀?大紅紙折過來折過去的?”媽媽説:“準備寫過年用的春聯呢!”“第一次見寫春聯的,你們家不買春聯嗎?”涵涵反問道。“我們家都是貼手寫春聯,這樣才有年味兒,媽媽説過,過年的儀式感不能丟,手寫的春聯,紅紙黑墨,很有感覺。”媽媽在旁邊邊聽邊説:“其實,春聯最早並不是現在這種形式的,它是源於周代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就是後世俗稱的‘桃符'是鎮宅驅邪的。隨着人們對音韻和格律研究的深入,對仗的文字開始大量出現,對聯就出現了,掛桃符就逐漸演變成為貼春聯。‘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這便是中國的第一副春聯。咱們中國人,從宋代開始手寫春聯,明代開始,因為朱元璋極力推崇寫春聯,所以上至宮廷,下至民間寫春聯,貼春聯盛行,然而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每逢過年,家家户户的門前手寫的`春聯越來越少見了,都變成了金光閃閃的印刷品。印刷字體雷同,內容千篇一律,一眼望去,我家與你家貼的沒有什麼不同,手寫的祝福被整齊劃一的工業印刷品取代,這不能不説是中華傳統民俗的一種缺失。你倆説是不是?”聽了媽媽的一席話,我和涵涵一起點了點頭。我和涵涵睜大眼睛看着媽媽拿出筆墨紙硯,準備寫春聯兒了,看着媽媽一筆一畫的寫起來,不一會兒就寫了一副漂亮的春聯,涵涵看的目瞪口呆,她小聲地、吞吞吐吐地對我媽媽説:“阿姨,我爸爸媽媽不會寫毛筆字,我們家過年都是買對聯,您能給我家寫一副對聯嗎?”媽媽停下手中的毛筆,抬起頭笑了笑,説:“好呀,孩子!這副剛剛寫好的春聯,吉星高照家富有,大地回春人安康。牛年大吉。你喜歡不?”涵涵高興地直點頭:“沒想到今年我們家也有手寫春聯貼,我也要和您學寫字。”“好呀!那阿姨就再送你一副----牛耕福田四季春,牛轉乾坤新機運。牛年大吉”

我們高興地連蹦帶跳:“好呀!好呀!貼手寫春聯才更有年味兒!”

標籤:徵文 記憶 集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