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工作計劃

歷史教學工作計劃書

日子如同白駒過隙,不經意間,我們又將接觸新的知識,學習新的技能,積累新的經驗,做好計劃,讓自己成為更有競爭力的人吧。計劃怎麼寫才不會流於形式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歷史教學工作計劃書,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歷史教學工作計劃書

歷史教學工作計劃書1

一、指導思想:

以新學期教學計劃為指導,全面落實推進課程改革,逐步形成先進的綜合的教學理念,不斷提高教學能力;努力提升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

二、教學目標

1、完成七年級下冊所學內容;

2、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唯物主義歷史觀。

三、具體思路

1、對“學困生”既要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習的自覺性,更要對他們進行學法指導。

2、強化質量意識,優化課堂教學結構,課堂上做到精講多練,課後認真做好培優補差工作。

3、加強對薄弱學生的檢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4、複習階段,認真制定複習計劃,精心組織複習,指點迷津,注意提高學生的審題、解題的能力及速度。

6、引資料、學經驗。經常向老教師學習,經常聽課。

四、教學任務和要求

1、任務:七年級下冊歷史教學,要求學生學習和掌握基本的歷史知識,即瞭解歷史的基本線索,瞭解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觀點,以及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

2、要求:歷史教學,即要指導學生初步學會按時間順序觀察歷史發展和變化,引導學生學會收集整理和運用相關的歷史學習材料,又要啟發學生對歷史事物進行想象,聯想和初步的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認識活動,對有關的歷史問題進行簡要評述,不斷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及與他人合作和參與社會實踐的能力。

歷史教學工作計劃書2

一、開學第一課

1、介紹八年級歷史學習的重要性。孩子們剛升入八年級,由於七年級的認識,認為歷史和生物、地理都是小副科,只要是上課好好聽講就可以應付過去,學的好壞無關緊要。更有甚者,搞個"臨陣磨槍"戰術,最後也能勉強及格。其實,八年級的歷史很重要!培根曾經説"歷史使人明智",歷史上的好多偉人都酷愛歷史,熟讀歷史,精通曆史。其次,歷史是會考學科之一,也是最容易得分和失分的學科,如果你理解了,掌握了就可以輕鬆得分,如果不好好學,等到考試時胡亂的翻課本,知識點答得顛三倒四,混亂不清,沒有條理性,得分就很難了。再者就是為將來的深造學習和未來生活打基礎。

2、介紹學習方法。學習歷史不能死摳課本,應該廣泛的閲讀與歷史相關的課外書籍,觀看相關的影片,有必要時可進行實地考察等,獲得知識的途徑不是唯一的,多種多樣的學習形式可以從不同的角度獲得知識,知識也是多層面的。

3、學習歷史的課上要求。精讀教材,由厚到薄,不留死角;動腦記憶、認真思考;做好預習,然後上課有針對性地聽;做好課堂筆記;上課探討交流,大膽發表意見和想法;課後認真複習,多做練習。

二、教育教學

1、前置性作業的佈置與實施。在單元學習前,就把本單元的前置性作業佈置下去,讓孩子有充足的時間思考,整理資料,翻閲書籍,並形成書面資料。有的作業佈置給學習小組,課餘互相交流,有的課上交流,有的整理好上交書面材料,收集成冊。

2、課上教學。a、先檢查所學內容,形式為全班抽查,同桌互查,全班默寫等,讓孩子邊學邊複習,b、新授內容按自主探究→小組交流→設問解疑→全班探討→教師小結→口訣強化→鞏固練習步驟進行。c、在教學過程中,由於上課時間有限,課時較緊張,自編口訣有難度,前期直接呈現,後期再嘗試自創知識點口訣。

3、課下複習,每週一節晚自習的時間,進行分層複習,a層知識點擴充,難度練習儘量鏈接會考試題;b層梳理知識點,鞏固知識點練習以提高;c層強化知識點,知識點過關檢查等。另外自由背誦時間,爭取每天背誦一大知識點,在班上安排專門人員進行督促與監督。c對於走讀學生提高對他們的作業要求,課上多關注,都提問。

三、課外知識擴充。

向孩子介紹一些和課本有關的影視作品,課外書籍,擴大知識面,陶冶情操!

歷史教學工作計劃書3

一、學情況分析

本學期我擔任七年級四個班歷史教學,在他們當中,有的同學學習歷史的興趣很濃,有的同學根本沒什麼興趣。上學期歷史的平均成績在79分左右,整體成績比較理想,這個學期要想辦法使學生的成績有較大的提高。我應該從調動學生學習興趣上入手,來改善一向把歷史視為副科,不好好學習、認真對待的學生心理,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把注意力集中在歷史課的學習上,力爭培養一批熱愛歷史學科的愛好者。

二、教材分析

依據七年級歷史課程標準,整合人民版、人教版歷史教材,在改革中創新,在探索中提高,逐漸建構帶有自己特色的歷史教學模式,爭取各個班的每個同學的歷史成績都有所提高。

三、教學目標

1、要在上冊歷史教學的基礎上,使學生進一步掌握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把握不同時期的基本特徵以及發展趨勢,認識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和基本規律。

2、教學過程中要特別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注意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學習能力;解讀、判斷和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培養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對學生進行國情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形成正確的國際意識,教育學生繼承傳統美德,初步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和價值觀,形成健全的人格,養成具有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公民意識和人文素養。

4、改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改變學生學習歷史的不良習慣

5、從嚴治教,提高成績。

四、具體措施

(1)以啟發誘導式教學為主,並採用各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以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

(2)加強直觀教學,充分利用教學掛圖等教學工具;積極採用現代化教學手段。

(3)爭取每期都要開設歷史活動課,要求自己必須自始至終參加學生的活動,並且要讓學生學有所得。

五、進度安排

本學期總課時為38課時,每週2課時。

第一單元

繁榮與開放的社會

10課時

第二單元

經濟重心的南移和民族關係的發展

8課時

第三單元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社會的危機

10課時

總複習

附錄

6課時

歷史教學工作計劃書4

一、學情分析

本學期要考全冊書的內容,複習時間特別緊,從12月26號至期末考試二週複習共3課時。從期會考試17個班的總體成績來看,在複習中要重點抓好46,49,50班、56,57班的中遊學生,51,45班、59班的下游學生,44、45、60班的優秀生。各個層次的學生都不能忽視。從最後一名學生抓起。從平時課堂對個別學生提問及檢測情況看,學生基礎知識掌握不紮實,綜合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需進一步提高。

二、複習重點及難點概述:

1、第一單元: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炎帝、黃帝、禪讓制。

2、第二單元:夏商周的更替、世襲制、西周分封制、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

3、第三單元: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牛耕和鐵農具的使用、都江堰、商鞅變法、屈原、扁鵲、孔子。

4、第四單元:秦始皇統治措施、陳勝吳廣起義、漢武帝的大一統、張騫與絲綢之路、蔡倫發明造紙術。

5、第五單元:三國鼎立、淝水之戰、孝文帝改革、王羲之、顧愷之的貢獻。三、具體措施:

1、以單元為複習單位,做好學生思想工作。

2、精心設計題目和練習,有針對性的解決學生複習中存在的不足。

3、組織小組在複習過程做好互查的工作,相互促進。4.及時檢驗當堂複習效果,以確保基礎知識掌握牢固。5.加大對邊緣生及後進生的輔導和檢查,以確保他們能鞏固好基礎知識,對複習自覺性差,成績較差的學生要嚴格要求,及時督促他們完成任務並隨時抽查、過關。6、及時反饋檢測情況,查找複習漏洞,及時彌補不足之處。7、加大個人輔導力度,針對檢測中出現的問題,分層教學。讓各層次學生都各有所獲,各有提高。四、期末複習課時與進度安排:

5個單元分3課時複習,第一課時主要是鞏固基礎知識,第二課時是做題提升。

第一課時:依據課本基礎知識和重點難點,包括歷史時間、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等精心設計好複習學案。上課時,先由教師概述主要內容,使學生形成整體知識框架,然後學生對重點知識進行鞏固記憶。教師規定記憶時間和內容,接着檢查提問或默寫,限度地提高課堂效率。

第二課時:達標檢測,及時反饋。做單元練習,進一步鞏固基礎知識,進行小檢測並及時反饋,使學生對自己的水平有正確認識,教師對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也做到心中有數。通過做練習,從檢查基礎知識、培養能力、答題規範各方面入手,進行綜合性的複習。通過複習,使學生的綜合能力不斷提升,同時訓練學生的考試能力和應試素質。

第三課時:做檢測題,綜合訓練。

歷史教學工作計劃書5

一、指導思想

為進一步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深化教育改革,本學期八年級歷史組的歷史教學工作以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為重點,積極開展教研工作,努力把本期的歷史成績提高到全市的領先水平。

二、教材簡析

八年級歷史下冊教材內容有所刪改,在全面貫徹基礎知識、能力培養和思想教育三大目標的前提下,突出了三點:(1)減負,降低難度;(2)增加啟發性和生動性;(3)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本冊內容敍述了從新中國的成立到社會主義新時期的歷史,共21課,每課一課時,另有活動課4課時,由提示、正文、閲讀、圖表、資料、註釋及課文中思考題和課後練習、活動建議等部分組成,其中正文部分是必掌握的內容。

教學的重難點以每單元、每課時的重難點為重難點。

三、學情分析

通過一年半的學習,八年級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逐步提高,初步具備歷史理解、分析、概括等能力,掌握了大部分基礎史實。但是在自主學習,研究性學習方面,在綜合運用方面,尚需要加大訓練力度。

四、教學目標

1.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達到課程標準中的三惟目標要求。

2.質量目標:合格率90%高分38%及格76%低分2%

五、教學措施

一)加強學習,更新觀念

本學期,每2週一次的八年級歷史組會,組織學習學校佈置學習的資料文章,要在學生觀、人才觀和教學觀上不斷更新觀念,進一步在教育觀念、教育模式、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方面謀求創新,深化教學改革,走創新之路。

課堂教學是整個教學工作的主戰場,我們要構建適應創新教育的課堂教學模式,有效地利用好45分鐘,不斷提高45分鐘的教學質量。

二)堅持常規教學

八年級歷史組有計劃、有目的安排好兩週一次不少於兩節課的組活動。備課組活動每週不少於2節。教師聽課不少於15節。提倡本組內教師互相聽課,鼓勵教師們跨學科聽課,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共同提高。

三)充分利用好現代化教學手段

電腦班的老師要採用電子教案。在學校的指導下設立教學資源庫優秀教案、試題庫和課件庫等。

歷史教學工作計劃書6

一、基本情況分析:

1、學生狀況分析:

本學期本人教授高一5、6兩個班,學生的基礎較好,認知能力強。總體來説,作為高一新生,對於歷史的學習還停留在國中階段的認識水平。

2、教材簡析:

高中歷史必修一以古今中外政治文明歷程為主題,着重反映了人類社會政治領域發展進程中的重要內容,分九個單元,30課進行闡述。教材的編寫採取中外合編的專題史體例,每個單元集中探究一個比較宏觀的歷史問題。每個單元分為若干課,每課涉及一個比較具體的歷史問題。對於專題史的學習,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知識積累,才能高屋建瓴。

二、教學目的及任務:

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通過對歷史必修課的學習探究,除理解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現象外,還要重視對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要讓學生學會從不同角度全面分析歷史進程,正確認識歷史發展過程中整體與局部的關係,辯證地認識歷史與現實、中國與世界的內在聯繫。同時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弘揚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三、教學質量目標:

在期會考試中,爭取學生的合格率為90%,優秀率為25%在期末考試中,爭取學生的合格率為95%,優秀率為30%四、重點工作:

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習方法,養成學習習慣,夯實知識基礎,穩步提高學習成績五、具體措施:

1、做好初高中銜接,放慢講課速度,讓學生學會高中歷史的基本學習方法。

2、在具體教學過程中綱化教學,使學生明確學習內容,有的放矢。

3、抓好課堂效率,擴大提問範圍,關注每一位學生,觀察學生上課狀態。上課力求精幹、實在。上課要求每個人在教材上做好筆記,課後進行知識整理,4、因材施教。

5、做好知識的鞏固,注重課後反饋,每節課後完成練習,每個單元結束後,進行總複習和考核,增強學生的應試能力。

6、注重授課語言的精確,準確適用以下詞彙"瞭解""掌握""重點學習""知識遷移"

歷史教學工作計劃書7

一、指導思想

為更好的抓好七年級的教學工作任務,本期歷史除傳授學生應該掌握的基礎知識之外,還向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維護祖國統一,增進民族團結教育、優秀品德和高尚情操教育等思想品德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實踐能力以及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同時要把環境教育與課堂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

二、學生情況分析

所任教的學生上課時的情況有所不同:女同學比較聽話,上課時的整體紀律較好,但學生的思維不夠靈活,課堂氣氛有點沉悶,且有個別學生上課睡覺。從總體上觀察,大部分學生的情緒比較穩定,對這門課程較感興趣,特別是將有關內容以故事的形式講出來的時候,學生聽得特別認真;有一小部分學生的情緒不太穩定,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缺乏積極性主動性。在學習過程中他們往往看一時的心情或喜好來決定是不是認真聽課,所以在課堂上表現差異較大,還不具備自我約束能力,自覺性較差。通過上個學期的觀察,學生對於“堂堂清”這種教學模式比較適應了。

三、教材分析

1.教材特點

七年級歷史第二冊是政治思想性很強的一門課程,思想性、科學性、可讀性強,圖文並茂,趣味性較強。

2.教材內容

《中國歷史》第二冊的內容是從我國隋唐時期至明末清初的歷史,主要講述了各個朝代的興衰過程和經濟、文化的發展情況,共22課。

3.教材重點、難點

教材重點在於與歷史發展的線索相關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經濟、文化的發展。難點在於向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及對歷史事件、人物的評價。

四、主要措施與教學目標

針對以上幾點,本學期仍採用“平時分積分制度”,制定了一套較為完整、詳細的積分制度。從課堂上答題、作業完成情況和上課紀律幾個方面來實行積分獎懲。首先,課堂上的提問分為“複習提問”和“新課提問”,在“複習提問”這個環節採取答錯扣分,自願回答多加分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主動複習當天所學的內容。而在“新課提問”這一環節中,為了激發學生髮散思維,使學生敢於踴躍回答問題,答錯不扣分,對於回答有創新意識的多加分等。這樣就使學生上課的注意力集中了,提問有難有易,對於比較容易的問題儘量要求成績處於下游的學生回答,增加其自信心和學習興趣,對於有進步的學生,給予表揚和獎勵。其次作業完成情況和上課紀律的積分主要是為了加強課堂紀律的管理。對於作業完成情況的扣分主要是為了督促學生按時按質按量完成作業;對於上課違紀情況根據情節輕重處以不同的扣分,對於表現有明顯進步的同學給予加分鼓勵。每個月公佈一次積分,使學生能及時看到自己的進步和不足,及時總結。

本學期爭取平均分達到及格水平。

五、教學進度

新教材七年級歷史第二冊總共有22課,從隋唐時期講到明末清初的文化教育,大部分課的內容為一課時的教學內容,對比較難理解的內容分為二課時來上。教材主要全面貫徹基礎知識、能力培養和思想教育三項教育目標,以歷史發展的線索、重大事件和人物、經濟、文化的重要史實為重點。本學期共二十一週,第十週進行期會考試,第十九與二十週複習和考試,第二十一週進行期末試卷評卷、統計、分析,除去考試周與放假周,一共有三十二個課時左右,其中新授課佔二十二個課時,單元複習佔四個課時,期中複習佔兩個課時,期末總複習佔六個課時。

歷史教學工作計劃書8

一、學生情況分析

本學期我任教八年級(1)、(2)班的歷史與社會課,由於學生對本學科的不重視,學生基礎較差,其中有幾為男生調皮,愛説閒話,不講學習,但課堂氣氛活躍,佈置作業及時完成,有15%的學生作業工整清晰,有15%的同學字跡潦草,書面不清晰,有一種矇混過關的心理,總體比較好的。

二、教學目標

第一單元史前時代

1、初步瞭解從古猿到人的進化過程,知道人類產生的基本條件和生活方式。

2、知道從打製石器到磨製石器是人類社會的巨大進步,改變了遠古人類的生產與生活方式。

3、通過文物資料,瞭解遠古人類豐富的精神世界。

4、收集與交流中外古代傳説,從中找出反映文明起源時期社會的巨大變化和無數先民創作文明的傳説、故事。

5、通過分析文物保護中存在的問題,樹立自覺保護文物的意識。

第二單元文明的起源

1、通過了解大河流域的文明和早期國家河早期國家的形成過程,體會人類文明發展的腳步。

2、從古代文明的起源特點,發現四大文明和發展的必要條件,理件自然環境對人類早期歷史進程的影響。

3、通過觀察圖片發資料,掌握文字,城市遺址,青銅器等,是人類社會進入文明時代的標誌。

4、分析縣體資料,理解等級制度及其存在的根源,認識軍隊和刑法在古代社會的作用。

5、從藍田人家園的變遷,認識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意識。

6、參與社會調查,利用書籍,網絡等多種渠道收集和整理歷史資料,學會分析,歸納歷史問題,嘗試從不同的角度去解釋歷史現象。

第三單元農耕文明時代(上)----相繼興衰的歐亞國家

1、依據資料,描述古代希臘、羅馬文明的發展興衰和基本社會特點。

2、利用資料,説明歐洲主要封建國家的發展過程,以及歐洲建莊園制度、等級制度和農奴制度的形成和特點。

3、通過對資料的分析提煉。

4、學會運用已有的知識,觀察分析和説明身邊的文化現象,並能進行比較和鑑別。

第四單元農耕文明時代(下)----綿研不絕的中華文明

1、通過本單元基本史實的學習和整合,把握中華文明的發展脈絡,並能通過比較,發現每個時代各自的時代特色和精神風貌以及與世界文明的差別。

2、通過具體史實的學習,理解歷史發展規律,樹立有關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等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

3、整合相關史實,認識民族融合,文化交流對於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性意義。

4、養成關注普通人生活的意識,認識人民羣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5、在學習中華文明的發展歷程和偉大文化成就的過程中,培養民族認同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三、教材主要內容概括

第一單元分三課:第一課人猿相揖別;第二課原始農業和先民的國家;第三課傳説時代的文明曙光。綜合探究一;保護我們身邊的古老文明。

第二單元分三課:第一課得天獨厚的大河文明;第三課早期國家的形成;第三課告別野蠻。綜合探究二;感悟滄桑鉅變。

第三單元分三課:

第四單元分三課:第一課從封邦建國到一流天下;第二課漢唐盛世;第三課多元文化的交融與世俗的時代。綜合探究四:過年,感悟我們身邊的傳統。

四、課時安排及措施

本教材授課42課時,複習6課時,測驗6課時,機動6課時,總計60課時。

歷史教學工作計劃書9

一、指導思想

以校教學計劃為指導,落實推進課程改革,形成先進的課程結構和綜合的教學理念,提高語言能力、教學能力;在歷史與其他學科之間建立對話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學的境界;實施綜合性學習,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

二、教學任務及目標

1、完成七年級下冊所學內容;

2、提高教學質量,期末測試綜合評價力爭進入全縣鄉鎮中學中等行列。

三、基本情況分析

1學生情況分析

七年級歷史下冊期考成績如下:平均分及格率優秀率。多數學生對學習歷史不感興趣,沒有課外閲讀材料。

2教材分析

第一個單元“繁榮與開放的社會”,教科書內容的安排和教學活動的設計,無不緊扣隋唐時期的“繁榮”與“開放”。“繁榮”與“開放”,是反映一個積極向上的社會的兩個側面,具有同一性。這一單元的8節正課,在人教版舊教材中大多能找到對應的內容,也能在新課標中找到對應的知識點。只有第1課《繁盛一時的隋朝》和第4課《科舉制的創立》略顯例外。新課標中,有關隋朝的內容比較少,只是在科舉制度和科學技術部分略有涉及。但是,想要學生明白唐朝為何“繁榮”、如何“開放”,僅僅從唐朝歷史的角度去陳述,恐怕略顯蒼白。因此,教科書設置了《繁盛一時的隋朝》這一課。課文用“南北重歸統一”“大運河的開通”兩個子目,從政治、經濟兩個方面介紹了隋朝的發展情況,為學生更好地理解唐朝的繁榮與開放打下了基礎。

關於科舉制的創立這一內容,原有的教學大綱和教材雖有涉及,但一般不會展開。鑑於新課標將科舉制作為內容標準中相當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人教版七年級下冊教科書特意安排了一整節課來講述科舉制的誕生、完善與影響。與以往的教學大綱不同,新課標此前沒有談到中國古代官制的內容。瞭解中國古代如何選官、如何任官,對學生學習其他知識很有幫助。例如,對本課內容的探討,能夠幫助學生深入瞭解唐詩成就為何輝煌,唐詩創作為什麼能夠步入黃金時代。

為了突出主題“繁榮與開放”,這一單元的課,對隋煬帝的暴政、隋末農民起義以及唐朝中後期的歷史,包括安史之亂、藩鎮割據、朋黨之爭、宦官專權、唐末農民戰爭等傳統教材經常寫到的內容,較少涉及。

第二個單元“經濟重心的南移和民族關係的發展”,實際涉及“民族關係的發展”和“經濟重心的南移”兩個主題。它們不像第一單元的“繁榮”與“開放”那樣,從字面到內容都具有同一性。這裏“民族關係的發展”,既涉及民族融合的內容,也有反映民族政權並立與民族矛盾的一面,都對“經濟重心的南移”有影響。但要在有限的篇幅裏簡單明瞭地説明它們特別是後者與“經濟重心的南移”之間的關係,卻並非易事。因此,教科書調整了課標內容標準的順序,採取了先概述民族政權並立時代的情況,後分析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列舉經濟重心南移的表現,然後再剖析宋代的社會風貌、介紹元朝大一統的出現及民族大融合的發展情況。如此安排,既增強了課文內容的邏輯性,又為教學提供了方便。

這一單元中,像“經濟重心的南移”“萬千氣象的宋代社會風貌”這樣的內容,傳統教材中雖然也會有所涉及,但以之作為課題,卻不曾有過。教科書緊扣課標主題,集中敍述相關內容,有利於加深學生對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印象,也為完成本單元活動“觀察《清明上河圖》,圍繞宋代城市社會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和風俗習慣等,就感興趣的問題進行議論,比較古今異同”奠定了基礎。

第三個單元“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社會危機”,教科書對課標有關明清時期的五條內容標準進行了歸納組合。除兩節文化課文外,教科書以《明朝君權的加強》《君主集權的強化》兩課對應“瞭解明清兩朝加強專制統治的主要措施”,用《中外的交往與衝突》《收復台灣和抗擊沙俄》來“概述鄭和下西洋的史實”“講述戚繼光抗倭、鄭成功收復台灣和雅克薩之戰等史實,感受中國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鬥爭精神”,通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列舉清朝設置駐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亂等史實”,讓學生“瞭解清朝加強對邊疆地區管轄和維護國家統一的主要措施”,最後《明清經濟的發展與“閉關鎖國”》以“簡述‘閉關鎖國’的主要表現,分析其歷史影響。”

與以往的教科書相比,本單元課文在講中外友好交往的同時,突出了明清時期中外的矛盾與衝突;在列舉經濟發展成就的時候,沒有忽略“閉關鎖國”給中國社會帶來的隱憂。這種設計,與課標主題中“社會的危機”相呼應,也為學生學習中國近代史,理解近代中國為何被動挨打作好鋪墊。

四擬用的教學方法

講述式、談話式、啟發式、提問式等。

五提高教學質量的主要措施

1、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和常規管理,重視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對“學困生”既要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習的.自覺性,更要對他們進行學法指導。

2、強化理想前途教育、學習目的性教育和形勢教育,學生學得好,以確保考試取得圓滿成功。

3、強化質量意識,優化課堂教學結構,課堂上做到精講多練,課後認真做好培優補差工作。

4、加強對薄弱學生的檢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5、複習階段,要認真制定複習計劃,精心組織複習,以書為本,講清概念,提示規律,指點迷津,提高學生的審題、解題的能力及速度。

6、引資料、學經驗。經常向老教師學習,經常聽課。

7、認真組織測試,強化綜合訓練,抓住學科的薄弱環節,及時補救。

8、運用多媒體等現代教育技術作為教學輔助手段。

四、教學任務和要求

七年級歷史教學,要求學生學習和掌握基本的歷史知識,即瞭解歷史的基本線索,瞭解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觀點,以及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

歷史教學,要指導學生初步學會按時間順序觀察歷史發展和變化,引導學生學會收集整理和運用相關的歷史學習材料,啟發學生對歷史事物進行想象,聯想和初步的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認識活動,對有關的歷史問題進行簡要評述,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及與他人合作和參與社會實踐的能力。

五、教學設想

1、歷史教學要充分體現時代精神,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對歷史作出正確的敍述和分析,做到思想性科學性的統一,觀點和材料的統一。

2、繼續深入課堂教改,在傳授基礎知識的過程中,加強對學生思想的教育和能力培養,樹立學為主體,教為主導,學導結合的教學觀,充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樹立全面發展,主動發展的育人觀,堅持教書與育人統一,提高課堂效率重視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和學習習慣的培養,鼓勵學生主動探求新知識,提高學習素質和學習效率,嘗試歷史活動課的教學。

3、開展歷史第二課堂,通過舉辦歷史講座,故事會,創辦歷史報等形成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分析綜合,比較、概括問題的能力。跟蹤輔導,找學困生談心,了節其學習差的原因,做到因材施教,分類指導,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

歷史教學工作計劃書10

本學期主要學習探究歷史選修3和必修1、2、3,重視對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學會從不同角度全面分析歷史進程,正確認識歷史發展過程中整體與局部的關係,辨證地認識歷史與現實、中國與世界的內在聯繫,培養學生用科學方法從不同視角去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根據新教材、新課程標準精神,我制訂如下教學工作計劃:

一、基本情況:

本人任教高二C49、C50、C52、C57、C58五個班的歷史課,在五個班中,其中分三個層次。普通班C49、C50基礎偏差,學習習慣不好,因此做好後進生轉化工作是本學期的重點。實驗班C52成績較好,學習認真,因此做好培優輔尖工作更為重要。C57、C58為理科,搞好必修教材教學,總之,要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使學生成為德才兼備的一代新人。

二、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掌握學習歷史的方法,培養學生利用史料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易混淆的知識點能對比區分,找出它們的異同。

2、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國際主義教育,讓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

3、不歧視後進生,與學生多交流,作學生的知心朋友,使每一位學生都能進步,使更多的學生能升入高一級學生深造。

4.使學生正確認識歷史發展過程中整體與局部的關係,辨證地認識歷史與現實、中國與世界的內在的聯繫,培養學生用科學方法,從不同視角去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措施:

1、每大週三課時,按進度要求完成新課,每學完一個單元進行單元測驗或單元訓練,每小節做適當練習。

2、充分應用好教材,改變教法,突出引導,採用多種教學方法,強調學生在課堂上去思考、討論,發展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3、指導學生上好活動課,強化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

4、開展研究性課程活動,在現代教育手段下,進行中學歷史教學方法的探索,具體做法有:

(1)以探究問題為目的。

沒有問題是談不上學習和研究的,有人曾説:正是問題才把只不過是小碎石的東西變成了歷史的證據。然而,以往的歷史教學往往是固定式的,對於學生來説,並沒有產生真正的探究性問題,或只是膚淺性的問題,要不然就是令人頭痛的問題(如被動接受、死記硬背、機械重複)。歷史教學的真正意義在於使學生髮現問題、探討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因此所有的教學方法都應該是為了探究問題而設計的,要給學生機會去了解事情的基本情況,使學生去深入探討。

(2)以思維訓練為核心。

歷史學習不應該是促成思想固定化的過程。無論從哪一個角度講,歷史本身和歷史學科都不是限定在某一種僵化的模式中。人們對歷史的正確認識,需要發散式、複合式的思維,需要廣闊的、全面的、客觀的、辨證的、變化的、發展的視野,尤其是對歷史因果關係的思考,是對人的思維水平的檢驗。學生學習歷史,像學習數學一樣,也是思維的訓練和強化,是思考的過程,是獲得思維成就的經歷,是積累經驗的機會。所以,任何教學方法都要以激話、調動、啟發學生的思維為主,促動學生歷史思維的活躍發展。

(3)以學生參與為形式。

使學生參與教學,而且是積極、主動地參與,是使教學得以真正展開的關鍵性問題。只有讓學生投身其中,從做中學才會激發動機引起興趣,才能使學生思維活躍,勇於表達自己的觀點;才能使學生通過教學活動體驗到挫折感與成功感;才能看出學生的鑑別力、理解力、創造力;才能使學生多與教師、同學交流,建立親密的合作關係。因此,教學方法的設計和運用重在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從根本上改變學生被動學習的狀況。

(4)開展多媒體教學。

深入探討多媒體教學的模式,精心製作課件,爭取把多媒體教學的優勢發揮到最大限度。

(5)以周密設計導學案為準備。

任何教學方法的運用,都不是隨意的,也不是隨機的,都要有事先周密的準備和安排,有具體的目標,有明確的設計思想,體現出一定的教學理念。方法的實施是有步驟的,而且要有迴旋的餘地。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需要教師以認真和客觀的態度來對待。

總之,在教學方法的問題上,我們特別強調要研究學生學習歷史的方法,注重學生的學習與發展,力圖使學生通過歷史教學,逐漸掌握開啟歷史之門的金鑰匙,成為能夠認識歷史的真正主人。

四、教學安排:

周次教學內容課時

第一大周選修三第一單元1、2、3、4課,第二單元1、2、3、4課,第一、二單元複習、分析11

第二大周選修三第三單元1、2、3、4、5、6、7、8課第三單元測試11

第三大周選修三第三單元1、2、3、4、5、6、7、8課,第三單元測評11

第四大周選修三第四單元1、2、3、4課,第五單元1、2、3、4、5、6、7課、第四、第五單元測評11

第五大周選修三第六單元1、2、3課,綜合講評、測評11

第大周必修一講評11

第七大周必修二講評11

第八大周必修三講評11

第九大周必修一、二、三講評、綜合測試11

歷史教學工作計劃書11

一、指導思想

增強教師職業素質,深化新課程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努力實現促進歷史教學水平。

二、本學期教學主要內容

本冊教材共分7個單元,21課,結合歷年會考要求,重點為近代史以後的內容。每課的內容多,知識點多,且容易混淆,要記憶的也多,教師要教會學生理解,方能取得好的教學效果。

三、本學期提高教學質量的措施

1、課堂上要管住學生

課堂教學是我們教學的主渠道,提高教學質量首先就得關注課堂教學。在課堂教學中,不管教師用多麼新奇的教學方式,學生的不參與、不主動是最令人頭疼的還有課堂紀律,學生的學習狀態,教師要隨時關注、及時反饋,嚴格要求,必須保證學生的課堂學習質量。一句話,提高教學質量,首先必須在課堂要管住學生,當然,前提是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核心。

2、向課堂40分鐘要效率

(1)認真備課,做到心中有數

(2)培養學生看、聽、説的能力

(3)講授切合實際、因材施教。以“開放式”、“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為主。採取先慢後快的進度,前三週較慢,待學生熟悉教材與教法、學法時按正常進度上課。

3、重視教學反思

最有效的教研是教師的自學和反思。在每堂課結束後,不妨思考思考成功的、失敗的以及學生的可取之處。平時不妨通過學習相關的教育教學雜誌,學習教學課例,聽別人説課評課,聽成功教師的教學經驗,在教學實踐中摸索總結反思,努力形成一套自己的教學模式來,在教學中做一個有心人。

歷史教學工作計劃書12

一、課程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在義務教育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歷史發展進程中的重大歷史問題,包括重要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現象和歷史發展的基本脈絡。在掌握基本歷史知識的過程中,進一步提高閲讀和通過多種途徑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通過對歷史事實的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概括等認知活動,培養歷史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進一步認識歷史學習的一般過程。感知歷史、積累歷史、理解歷史與現實和主動參與的過程。掌握歷史學習的基本方法。學習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論從史出,史論結合;注重探究學習,善於從不同的角度發現問題,積極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養成獨立思考的學習習慣,能對所學內容進行較為全面的比較、概括和闡釋;學會同他人合作學習和交流。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歷史學習,進一步瞭解中國國情,熱愛和繼承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激發對祖國曆史與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對國家、民族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培養愛國主義情感,樹立為祖國現代化建設、人類和平與進步事業做貢獻的人生理想。

加深對歷史上以人為本、善待生命、關注人類命運的個人主義精神的理解。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養堅強的意志和團結合作的精神,增強經受挫折、適應生存環境的能力。進一步樹立崇尚科學精神,堅定求真、求實和創新的科學態度。

認識人類社會發展的統一性和多樣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區、各國、各民族的文化傳統,汲取人類創造的優秀文明成果,進一步形成開放的世界意識。

在教學過程中,實現上述三維課程目標是一個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相互滲透的連續過程和有機整體。

二、教學措施

1、深入鑽研新課程教材,依據歷史課程目標,針對學校和學生的實際,精心地設計歷史教學課堂。在集體研究的基礎上備大綱、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

2、認真教好每一堂課。上課是整個教學的中心環節,靈活安排必修課和選修課的教學順序,把創新教育和素質教育引入課堂,採用問題教學法和討論法,激勵學生的學習,激活學生思維。同時重視基礎知識,搞好學科內專題研究。在教學過程中,構建知識體系,注重知識遷移,培養對歷史事實的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概括等能力和歷史思維能力。

3、關愛學生,以情動人,耐心輔導每一個學生,認真批閲學生的每一次作業。搞好對學生的學習評價,及時反饋教學,同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4、採用"情境教學",精心設計多媒體課件,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在愉快中學到知識。相互配合學校進行綜合知識競賽,開闢第二課堂,拓寬學生視野,培養學生能力,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以應對大學聯考的挑戰。

5、結合實際,開闢第二課堂。本學期要求學生進行適量的課外閲讀和歷史調查活動,收集相關史料,撰寫歷史習作和製作歷史課件等。重點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語言文字表達能力、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同時培養學生的動手和動腦的綜合能力,逐步形成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歷史教學工作計劃書13

第一、總體目標

1、側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大學聯考強調跨學科綜合能力要求,體現了歷史學科的本質特徵。因此我在教學進程中,將有目的的將史、政、地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綜合運用各科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將現實問題與歷史問題相結合,體現學以致用的教學風格。

2、建構歷史知識體系,重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

高三歷史教學應注重與歷史發展的連續性和階段性,我在教學中,將強化和突出歷史的階段特徵,將具體歷史事件放到這種特徵中去考察分析,讓學生自己去深化認識,受到教育、得出啟示、發展他們的創新思維能力。

3、正確處理全面複習和重點複習的關係

我將採用三段式複習,即基礎複習,專題複習和重點複習方法,同時把教學計劃作調整,側重點在後兩段上,以增強能力訓練的力度。

第二、學生基本情況

本屆高二文科共有2個班,共計93人,學生基礎相對較弱,學習習慣有待於進一步提高。

第三、主要教學措施

1、努力學習新的教學理念,更新教育思想,認真研究課標、教材、教法、學法,努力提高教學效度。

2、狠抓學風建設,管理好自己的課堂,加強方法指導,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以高三第一輪複習的要求來進行高二歷史教學;真正做到常規教學落到實處。

3、關於考試:按照年級組的統一要求,認真組織好每一次階段考試,做到精心命題,細心閲卷,認真講評。

4、關於作業:要求學生按進度及時按質、按量完成好所訂同步訓練資料,;教師平時加強監督,按時、按要求批改好作業。

5、積極推進集體備課:,羣策羣力。

6、提倡多種教學手段的使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從而掌握基礎知識,養成能力,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第四、教學內容

教材《世界近代現代史下冊》、《中國古代史》。

第五、教學安排

1、假期補課期間完成《中國古代史》第一至第二章的教學。

2、下學期第1-4周完成文科完成選修I第三章至第四章教學任務。

3、第5-7周文科完成第五章前四節教學任務。

歷史教學工作計劃書14

一、學生情況分析

七年級學生總體水平查不多。歷史是他們新接觸的一門新學科,所以大部分同學求知慾較強,課堂紀律較好。但缺乏綜合歸納能力,且有部分同學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欠積極。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特點

本學期七年級歷史第一冊選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學性、知識性於一體。可讀性強,圖文並茂,新增了許多趣味性較強的課堂知識活動。

2、教材內容

《中國歷史》第一冊的內容是從我國的遠古居民寫到的魏晉南北朝,各個時期的興衰過程及其經濟、文化的改革和發展,共22課。

3、教材重點、難點

教材重點在於與歷史發展的線索相關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經濟、文化的發展。難點在於向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及對歷史事件、人物的評價。

三、主要措施與教學目標

針對以上幾點,本學期教學措施

第一、落實好課堂的教學目標:

1、目標統一,準確。

2、以“內容標準”的要求為依。

3、體現統一要求與個性發展統一。

第二、使學生主動叁與到課堂教學中,如課堂上答題、小討論,故事會,通過這些活動開發學生的思維潛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同時也使學生主動複習當天所學的內容。這樣就使學生上課的注意力集中,加強課堂紀律的管理。及時發現不足,及時總結。

第三、積極開展歷史活動課,鼓勵學習參與歷史小製作,通過課外讀物,網上探訪古蹟、名人軼事,擴大歷史的知識面,通過自主的學習方式,提高探究學習能力。加強培養學生創造精神實踐能力。

第四、集體備課強化教學質量,讓教師之間取長補短,資源共享,每週進行集體備課一次。

第五、上公開課及聽課,課後評議互相促進,提高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