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工作計劃

兒童成長小組活動計劃書

篇一:

兒童成長小組活動計劃書

小組名稱:我成長我快樂

指導老師:

工作員:耿曰美

理念

讓孩子們學會表達、學會討論、學會思考、學會傾聽、學會評價。現在很多孩子都是獨生子女,上學回來就是看電視、玩遊戲,生活比較單調、比較乏味,和小區的其他小朋友接觸比較少。通過這個成長小組,把小朋友聚到一起,給他們搭建了一個很好的平台。他們可以在小組中,交到很多好朋友,學到一些他以前不知道的知識,做一些以前沒有做過的事情。小組工作的理論基礎分別是:需要理論、小組動力學理論、社會學習理論、鏡中自我理論、交流分析理論。

需要理論應用於小組工作中,就表現為可以幫助小組工作員:1把握小組方向;2 明確小組目標;3 更好的理解組員的互動關係。

小組動力學理論應用於小組工作中,我們可以看出:1 小組工作是藉助小組場工作的一種形式。2 民主型是小組工作的主要領導形態。3 共同活動為中介增進小組的凝聚力。

社會學習理論應用於小組工作中,體現出下列特徵:1 它強調人們通過觀察和模仿他人的行為就可獲得改變,形成新的行為方式。2 小組可以提供豐富的替代強化資源。3 從認知在學習中的重要地位中可以肯定人的尊嚴和能動性的巨大作用。

鏡中自我理論應用於小組工作中,就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 小組是一個微型的社會縮影,是一個通過互動而存在發展的有機體。2 小組工作所提供的密切的互動和真實的回饋,可以幫助組員在小組中感知他人對自己的反映和評價,建立更正確的自我意識、自我形象以及自我評價。3 重視首屬小組的作用。

交流分析理論應用於小組工作中,我們可以看到:1 交流分析理論解釋和描述了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溝通,因此非常適用於小組工作,尤其是治療模式和發展模式的小組工作。2 交流分析理論對人格的描述,尤其是強調個人的三種自我狀態的自然出現,可以幫助我們在小組過程中分析和另外自己的人格結構,學習順暢地與他人溝通。3 小組可以幫助當事人把焦點放在個人的早年生活,幫助組員瞭解自我的生活態度、溝通形態以及個人的能力不能充分發揮與個人早年束縛的關係。4 小組可以提溝一個互動的情境,是成員可以嘗試和練習新的溝通方式,增加他們的自我察覺,改變他們的生活態度,最終開始新的生活。

小組的目標

1、幫助每個組員認識和了解自我的成長現狀,認識到自身存在的缺陷

2、在實踐中學會溝通、分享和奉獻,培養和激發學員之間的團隊合作精神

3、讓小組成員在小組中獲得快樂,併為以後的學習、工作、生活打下基礎 服務對象

1、資格:濱湖新區和園社區三四年級的孩子

2、特點:希望在小組中獲得快樂、獲得成長

小組特徵

1、性質:身心教育小組

2、節數:八節 3、日期:

4、時間:下午四點到五點

5、地點:和園社區。。。

6、人數:10人

招募方法

1、於宣傳欄張貼招募海報

2、於社工實驗室設立報名點,準時接納報名人員

3、若人數不足,可致函邀請並加大宣傳;人員過剩,則經過小組篩選

篇二:

一、 小組基本信息

1、小組名稱:我的成長我做主

2、理念及理論構架

背景:學齡期兒童正在長身體和長知識的階段,智力、求知、理解和學習能力增強,他們在這階段的生活經歷和習慣在很大程度上將影響青年後的思想和行為。隨着獨生子女的家庭增多,家長對兒童過於溺愛,不敢讓兒童獨立活動,使兒童得不到必要的引導,從而使兒童養成依賴,無主見,以自我為中心,感情冷漠,難以適應集體生活,缺乏團體協作能力。還有許多兒童有社交、網癮、厭學等成長方面的不良習慣,大部分家長想方設法把那些能出人頭地的一技之長融合到孩子的個性中去,卻忘記了孩子的心理教育,很多家長對孩子的高期望值加上溝通方式有問題,孩子心中積壓的東西越來越多,轉而接觸社會上的新奇事物,缺乏自控力,形成許多不良行為,一發不可收拾,給健康成長帶來巨大隱患。我們的小組活動可以在這方面予以較多的引導和培養,使他們獲得更多的成長機會。通過有效的小組活動,通過分享、支持、鼓勵,使小組成員加深自我認識,澄清角色和改善與家庭與社會支持網絡的關係,加強與同學、玩伴、老師、親朋好友等的交流,減輕成長中的煩惱和壓力,引導他們重塑良好的.意志和品質,增強其協作和交往能力,從而擁有積極美好的童年生活。

理念:

1.相信人的潛能,包括生理、心理的、情感的、社會的、美感的等方面。

2.尊重原則,社會工作者尊重每個組員的個體差異。

3.個別化原則,每個人都應當有權利和機會發展個性。

4. 保密原則,社會工作者保護每個小組成員的隱私。

5.不批判原則,也就是我們所説的中立原則,不隨便給哪個孩子貼標籤,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資源和優勢。

理論架構:

英國哲學家洛克提出“白板學説”認為,兒童的心靈猶如一塊白板,它本身沒有任何內容,可以任人塗抹而留下深深的印跡。因此正確的引導兒童的認知和思維,將使他們從小培養起良好的意志和品質。

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人的需要層次可以分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有成長問題的孩子他們的安全的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不能被滿足,這往往會導致案主在今後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如社交困難、網癮、厭學等等。因此,社會工作者在協助組員解決問題時,應協助兒童增強溝通與交流能力,培養兒童的分享與團隊協作意識,矯正兒童的不正常行為,減輕兒童的心理壓力,促進兒童的健康成長。

埃裏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將人格發展分成各有側重、互相連接的八個發展階段,埃裏克森認為個體在每一個發展階段上都會面臨一個確定的主題,或是説一個特定的心理危機。而每一個危機都涉及到一個積極的結果和一個消極結果,所謂積極結果就是指由於特定心理危機得到恰當地解決而使這個危機所對應的發展階段對人的人

格所產生的積極的影響,同樣,消極結果是指某個發展階段對人格所產生的消極影響。因此,本小組將埃裏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為基礎,通過一系列活動正確引導組員的思維,矯正兒童的異常行為,舒緩兒童成長中的壓力,滿足他們自身的需要。

社會學習理論:重視榜樣的作用,強調個人對行為的自我調節,主張建立較高的自信心,社會工作者可通過樹立榜樣或者讓案主明白榜樣的意義,相信案主的學習能力,及時的通過獎勵肯定案主好的行為和細微的改變,對於案主的偏差行為給予懲罰,從而使案主更好地學習。

賦權原則:強調賦予或充實個人或羣體的權利,挖掘和激發案主潛能的過程、介入方式和實踐活動。在本次活動中,讓案主充分行使相關權利以調動其積極性,達到增強案主參與意識的效果。

鏡中自我理論:在與他人的互動過程中,我們通過感知他人對我們的反應和評價,從而建立起我們的自我意識、自我形象和自我評價。他人猶如一面鏡子,我們正是從他人這面鏡子裏發現了我們的自我。在本次活動中,案主通過從同伴處獲得的讚美與肯定,從而增強信心,以自己的優勢來達到他們的期望和目標。

3、目的及目標

目的:幫助兒童在有趣的小組活動中肯定自身優點,樹立個人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增強團體協作能力,從而促進學習進步。為兒童提供一個相互溝通的平台,促進兒童的健康成長。

目標:

(1)讓兒童在實踐中學會溝通、分享和奉獻,學會與人合作,增加人際交往的意識和能力;

(2)開拓兒童的思維,培養創新意識,增強團隊合作和組織創新的意識和能力;

(3)學會溝通、聆聽等技巧;

(4)構築兒童互助網絡,為兒童減壓。

(5)培養兒童的注意力、記憶和觀察能力;

(6)讓兒童全面認識自我,增強勇氣與自信。

4、服務對象

6—13歲的兒童(在讀國小一年級至六年級學生),也可邀請家長觀摩。

5、小組特徵 (1)性質:身心教育成長小組

(2)節數:四節

(3)人數:招募10人,工作人員2人

(4)日期:2015年3月25日至4月10日

(5)地點:各社區活動室6、招募方法

(1)在社區內張貼海報,通過社區工作人員介紹;

(2)學校門口發宣傳單;

(3)各小區單元門上張貼通知;

(4)設立報名點準時接納報名人員。

二、 具體活動設計

第一節 快樂相識

日期及整節活動時間:3月29日15:00—1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