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熱點

新米節的由來和寓意

熱點2.59W

自古以來“民以食為天”就是中國人的理念,而我們的56個民族當中就有這麼一個特色的民族節日“新米節”,新米節通常舉行於收割之時。那麼,新米節會是哪個民族的節日?新米節又是怎樣來的呢?新米節的節日寓意又會是什麼呢?隨小編一同去看看下面的介紹吧!

新米節的由來和寓意

説法一:傈僳族人新米節

新米節是雲南傈僳族人的民間傳統節日。在每年農曆十月稻穀成熟時舉行。

節日這天,人們背上揹簍,提上籮筐,興高采烈地到田裏拔回金黃飽滿的穀穗,刮下穀粒,放到鐵鍋內焙乾炒脆,再倒碓窩舂成米,然後蒸熟,接着,再與已事先做熟的肉和肉湯反覆攪拌。食用前,要先取少量喂家狗,因為祖傳這谷種是大災之年由家狗保下來的。食用時,必須要全家人都到齊才能開飯,謂之團圓飯。

來歷:

據説,從前有對恩愛夫妻,在過新米節時,丈夫因為等不及,就先吃完幹活去了,妻子為此生了氣,從此夫妻倆經常吵鬧,最後不得不離婚。為了不再發生這類事,節日期間,家家都要講禮節,話團圓,親親熱熱地圍坐在火塘邊聊天喝酒,談笑唱歌。最後,全村男女老幼又聚集到寨子中央,手拉手,腳合腳地通宵跳舞。

説法二:基諾族的新米節

基諾族的新米節,由來已久。相傳在很久以前,居於深山的基諾族過着以狩獵採集為主的原始生活。一天,一條狗銜着一包穀種,來到基諾寨,一位老人見此狗來歷不凡,便把它收養起來,並把谷種撒在山地上,這樣經過年復一年的培育繁殖,旱谷越來越多。從此基諾人學會了種旱谷,也吃上了米飯。

日期

新米節沒有統一的日期,各家各户在每年旱谷成熟的一個月內,由家長選定一吉日。這天,全家老幼黎明即起,打掃衞生,備辦新米飯和菜餚,待日上三竿,由家長依自家種的地塊,將菜飯分成若干份,到地裏去祭谷,並吃頓午飯,直到夕陽西下才趕回家。入夜,邀請親友共進晚餐,同慶新谷登場之喜。

新米節:在每年農曆的七至八日,要分別過兩次“新米節”。七月,早稻開始成熟,過第一次“新米節”。佤語叫“朋奧”或“波奧”。八月,稻穀大量成熟,第二次過“新米節”。它又稱“吃新米”,佤語叫“朋挺”或叫“奧瓦”。“新米節”這一天,主人早起準備好過節的雞、豬、牛肉,然後背背籮上稻穀地採新谷。路途中,注意聆聽動物的叫聲,如中途聽到麂子或角布落(鳥)的叫聲,就認為不吉利,馬上返家將過節的日子往後推。若無異常,繼續上路。採來的穀物獻在神台前,用手把穀穗搓出穀粒,用鐵鍋炒幹,舂出新米,撒些鹽巴獻在神台片刻後煮成飯,再舀出來放上雞、豬、牛肉撒上鹽巴,獻在神台上,請魔巴唸咒語,意思是報請祖宗的亡靈回來吃新。保佑家人平安。若無魔巴在場,主人就對着神台“啪”地咋一下嘴,表示祖宗已經來吃過飯。敬過神的新米飯,一定要讓魔巴和家裏的老人先吃,這是家祭的規矩。舉行家祭期間,不許外人進家門。主人讓自家小孩在門外“放哨”。如遇外人找,小孩就婉言拒絕進屋。祭禮儀式結束後,主人把門打開,把自家過“新米節”的消息向全寨人公開,邀請寨里人過“新米節”。絡繹不絕的客人帶着禮物來祝賀,熱烈歡度“新米節”。

説法三:佤族新米節

(1)節日形成

“新米節”是稻穀成熟,喜慶豐收,品嚐新米的日子。由於氣候的差異,各地穀物成熟的時間不同,因而各地區、各村寨,甚至每家每户過節的時間也不一樣,但過去一般多在農曆七八月份(佤歷九十月間)進行。日期的確定,一是根據各自糧食的成熟情況選擇吉日。二是以父母或祖父母去世的屬相之日為最佳。意在請先祖的靈魂回來,與家人一起同嘗新米,共享歡樂。並請他們在天之靈保佑子孫後代家庭幸福,風調雨順,糧食豐收。為了讓各地佤族同胞能夠共同歡度“新米節”,1991年,XX縣和XX縣聯合決定,把每年的農曆八月十四日定為佤族的“新米節”。

(2)慶祝方式

傳統的新米節多各家各户獨自進行。節日這天,主人早早起牀,準備好過節的酒肉佳餚。然後到田裏去採割新谷。割回來的穀子一束掛在門上,表示招谷魂進家。其餘的搓下穀粒,用鐵鍋微火焙乾,舂出新米,做成米飯。接着舉行家祭儀式:盛一碗新米飯,與各種菜餚一起擺於神台之上,請巫師唸咒語,祭祀穀神,敬獻祖先。儀式結束後,以巫師和老人為首,全家人喜嘗新米。之後,主人才打開家門,把自家過節的消息告知鄰里鄉親們。於是人們紛紛攜帶各種禮物前來祝賀。主人則殺雞、宰豬,甚至剽牛待客,大家歡歌笑語,同享豐收的喜悦。

新米節,是佤族人民最喜愛的節日。在稻子剛成熟的時候,各家各户根據頭人公佈的時間和地點,先到地裏採摘一把“頭谷”拿回家中。一部分放在備好的穀倉或屯籮,另一部分舂成新米,煮一鍋飯,打出7碗,飯頭上各放一塊大肉,再打7碗水酒,一同放在供台上,請天神、地神、山神、穀神、列祖列宗來享用。又點亮7根香火,唸經老人就位做奠祭儀式。接着把供過的新米飯先請老少品嚐。佤族認為,老人和小孩是世界上最“乾淨”的人,這樣做,是對神仙、祖先的尊重,對老人和孩子的珍愛。夜幕降臨,族人們聚在一起,圍着灼灼的篝火,伸出油亮的手臂,踏着木鼓強烈的鼓點,和着調子,通宵達旦地歡度新米節。若有遠客,主人便請客人共度良宵。他們把最上等的水酒,最上等的雞肉爛飯端上來讓客人品嚐。讓你感知這個民族的豁達和忠厚。

新米節的第二天,全寨青年出動修道搭橋,準備好馱運新谷進寨的道路。婦女們更是不閒着,修補穀倉,屯籮、蔑笆、打掃樓內外的塵土,漿泡棉毯,清洗物件;愛游泳的小孩子好似泥鰍沒頭沒腦地往河裏鑽。新米節的最後一天,人們盡興歡樂,青年男女吹着悠揚的口弦,各自尋找着喜愛的情侶。

三天過後,人們便開始了緊張的秋收。

説法四:從江加榜新米節

雖然同在貴州,同在黔東南,但從江加榜這個地名對我來説不僅陌生,而且遙遠。只是近來網上介紹從江加榜梯田的.帖子密集出現,那壯美的梯田、古樸的民風、獨特的民居才不時刺激着我的眼球,撩動着我的心扉,那種到從江加榜一攝的衝動長久地縈繞在我的心頭。

機會終於來了。九月,加榜鄉將舉辦一年一度的傳統民俗節日“新米節”,應從江攝友之邀,我與凱里攝友一行十餘人於凱里出發,驅車200餘公里,一路顛簸近十個小時,於下午七時到達活動舉辦地加榜鄉加車村,受到了鄉政府和當地居民的熱情接待,吃過具有當地

特色的飯菜,看過精彩的原生態文藝節目後,當晚就住宿在專為這次活動準備好的接待站裏,睡在新房、新牀、新被子裏,感覺真好。

新米節是當地的一項傳統節日,沒有固定的日期,一般在每年稻穀即將收割的前幾天舉辦。加榜鄉地處月亮山腹地,山高谷深,溝壑縱橫,世代居住在這裏的苗族先民們在深谷的兩岸開造出了綿延十餘公里的梯田,使得苗族同胞在這裏生生不息、繁衍壯大,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農耕稻作文化。後世的子孫們沒有忘記先民們的艱辛,每到稻穀成熟時都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一來感謝先民們的豐功偉業,二是慶祝即將到來的豐收,於是新米節便約定俗成下來,並世代相傳。據説只有新米節過後家各家各户才能下田收割,沒有人去違反祖先遺留下來的規矩。

隨着旅遊熱的興起,地方各級政府出於旅遊推介的目的對當地的民間民俗活動參與了進來,加入了現代的因素,弄巧成拙,使得許多間活動變了味,失去吸引力。而加榜鄉的新米節似乎完全不同,雖然鄉政府出了面,但只是做了一些後期和管理方面的工作,並沒有干預活動的項目,使得整個活動原汁原味,極富民族特色。

活動的第一項是在祭壇祭祖。祭壇位於加車大寨下寨的村委會辦公室前,那裏有一塊五十平米左右的院壩,是平時寨子裏舉辦活動的主要場所。這個祭壇與我所看到的其他地方的祭壇完全不同,幾乎顛覆了我對“壇”的理解,因為它更象是“墳”。

上午九點過鍾,吃過早飯的人們陸續來到這裏,蘆笙隊先開始了表演。我看過很多蘆笙表演,但這裏的蘆笙不論是笙曲還是表演者的動作,給我的印象是粗獷和豪放,很少有那種舒緩悠揚的感覺,我想應該與他們所處的地理環境有關吧!

祭壇位於院壩的一角。祭祀活動正式開始時,只見男人們吹着蘆笙、抬着祭祀物品圍着祭壇不停地轉圈,祭祀物品主要有一面鼓、一把三尺來長的大刀、兩隻木桶和一隻籮筐,木桶和籮筐裏裝的祭品主要有糧食、肉、酒、香紙燭等。從這簡單的儀式裏,我似乎看到先民們前赴後繼,在險惡的月亮山敲鑼打鼓驅逐野獸、揮舞大刀披荊斬棘,翻陡坡、鑽山溝,吃乾糧、飲朝露開墾層層梯田的情景。

祭祀活動結束後,參加祭祀的人們打着紅旗、跳着蘆笙、抬着祭物沿着寨道繞寨而行,目的地是位於寨子最高處的蘆笙場。

寨子中不論是房前屋後,還是路邊田坎,都隨處可見這些用來涼曬稻穀的木架子,當地人叫禾晾。這裏的苗族人民喜愛吃糯米,田裏裁種的稻穀有一半以上是當地盛產的香糯。這種香糯成熟時不象我們平時看到的那樣割下來用谷鬥打,而是把穀穗摘下來紮成把,挑回寨子放在木架子上晾曬,需用時方拿下來用古老的舂米方式舂成米,即取即用。架子上放着的還是去年收穫後沒有吃完的。雖然這些香糯涼曬在外面,沒有專門去守護,但從來沒有發生過偷盜的現象,這反映出的是當地純樸的民風。

祭祀的隊伍終於到達了蘆笙場,蘆笙隊爭先恐後跑過去搶佔位置。

其實這所謂的蘆笙場根本算不上“場”,不僅只有20來平方米,而且雜草叢生,看不出是一塊平地,不知情的外地人如果從這裏路過的話,很難想象這裏是跳蘆笙的地方。我沒有打聽到為什麼會把這裏作為蘆笙場,但從它看似普通卻又充滿神祕看,一定有它神聖的來歷的。

人們從四面八方不斷向蘆笙場湧來,使小小的蘆笙場顯得更加擁擠。祭祀的大肥豬、白酒和其他供品擺放在蘆笙場中央,蘆笙手們圍着祭品不斷地跳着蘆笙舞、吹着蘆笙曲。蘆笙場上煙霧繚繞,幾支蘆笙隊你方跳罷我登場,絲毫不顧不斷爆炸的鞭炮,使勁地吹、瘋狂地跳,彷彿要把這動聽的笙曲吹向遠古,吹向未來。

新米節的最後一項活動是踏訪古人足跡。只見剛剛參加完祭祀活動的人們從蘆笙場來到梯田中,吹着蘆笙穿行於金黃色的稻田中……這是去感受先民們歷經的磨難和艱辛,秉承先民們的勤勞和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