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熱點

貧困户養殖致富先進事蹟簡介(精選5篇)

熱點1.22W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事蹟了吧,藉助事蹟可以很好地體現先進對象的先進思想、精神,以及特定的時代特徵。那麼你真正懂得怎麼寫好事蹟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貧困户養殖致富先進事蹟簡介(精選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貧困户養殖致富先進事蹟簡介(精選5篇)

貧困户養殖致富先進事蹟簡介1

“幸福是奮鬥出來的,不是等出來的;我堅信只要勤勞肯幹,日子總會越過越好的。”太湖縣江塘鄉五星村貧困户石純英動情地説。

今年57歲的石純英,妻子去世的早,自己又身患膀胱癌,治療費用花光了家裏的積蓄,生活十分困難。2014年精準扶貧政策開始,經評定,石純英被評為貧困户。鄉村扶貧幹部瞭解其家庭情況後,鼓勵其發展產業致富。石純英通過了解養殖行業發展情況,查詢相關政策,最終決定養殖肉豬,每頭生豬淨收入200元,一年兩批100頭就能收入2萬元,前景巨大。説幹就幹,2016年,石純英通過小額扶貧貸款5萬元在新屋組山場搭起了豬棚,養豬生豬50頭。從養殖場的.選址,到買飼料,到購買豬崽再到養豬的防疫等,幫扶幹部和村幹部們都一起為他牽橋搭線。2016年當年,石純英户生豬養殖就賺了2萬多元,再加上殘疾人補助、產業補助、減免新農合等政策,石純英户住房、醫療得到了保障,人均純收入達到8000多元,年底順利通過了省第三方評估,實現了穩定脱貧。

天有不測風雲,正當石純英户生豬養殖發展的如火如荼之際,2019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瘟疫造成石純英户所養的近一百頭生豬死亡,經濟損失達8萬餘元。剛剛過上的好日子頓時又有陷入困難風險,但是在困難面前,石純英並沒有喪失生活的信心與奮鬥的目標。通過鄉村兩級幫扶幹部的幫助和石純英本人的努力,石純英利用原有豬棚又幹起了家禽養殖業,養殖鴨、豚等肉禽達到3千多隻。每隻家禽淨收入約5元,年出欄三批,年養殖淨收入達到5萬餘元,一年就將瘟疫造成的損失賺了回來,石純英又對未來生活充滿了信心。

“養殖的過程中,一定要學習養殖技術,特別是防疫知識,注重風險的防範,這樣才幹得長,養得久”石純英現在面對幫扶幹部經常這樣説。

石純英户的脱貧故事感染了很多人,增強了周邊貧困户通過自身發展脱貧致富的信心。五星村現有貧困户212户710人,已脱貧203户686人,貧困發生率已降至0.5%,今年將實現所有貧困人口全部脱貧。2020年五星村自身發展產業的貧困户達到120户,越來越多的貧困户通過自身的發展實現了脱貧致富。

貧困户養殖致富先進事蹟簡介2

張宏兵,男,漢族,1981年出生,大水坑鎮向陽村馬溝自然村青年農民。國中畢業後,先後在銀川、鹽池等地打工,在外打工生涯,使他掌握了一定的致富技能和積累了一定的工作經驗。2009年底結婚後,當夫妻兩人對未來生活充滿美好憧憬的時候,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2010年初,張宏兵在陪家人去吳忠看病返回途中,不幸發生意外交通事故,突如其來的打擊給這個原本幸福的小家庭蒙上了陰影,鉅額賠償讓張宏兵負債累累,家庭生活陷入困境。生活困難並沒有擊垮這位青年農民,處理完交通事故,張宏兵積極調整心態,憑藉自己吃苦耐勞,勤奮好學的精神,積極響應國家政策努力學習養殖技術,向農村信用社貸款5萬元,購買50多隻基礎母羊,發展養殖業。

2014年,村幹部瞭解到張宏兵家的情況後,將其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户,幫扶責任人主動幫助出主意、想辦法,解決養殖中的困難,幫助擴大養殖規模,新建羊棚4道,基礎母羊增加到230只左右,實現了年純收入10萬餘元。

在2015年他主動求變,經過長時間的對鹽池縣市場考察發現,鹽池縣養殖肉牛的養殖户比較少,市場前景好、利潤高。隨後他走訪多地,向周圍瞭解養肉牛的基本知識,學習經驗,通過網絡和翻閲各種養殖書籍,瞭解更多養肉牛知識,併到周邊一些養殖場借鑑他們的寶貴經驗,摸清情況後,張宏兵將養殖的200多隻基礎母羊,全部出欄,改養肉牛。他邊幹邊學,遇到困難不悲觀失望,更不氣餒退縮,而是積極進取,分析研究,努力學習科學的養殖方法。由於肉牛成本高,需要資金量大,在村集體的協助下,他向信用社借款27萬元,村互助資金貸款1萬元,購買40餘頭肉牛,積極主動改變傳統養殖習慣,靠改革創新觀念。2016年肉牛年出欄20餘頭,純收入20萬元,他用自己的努力甩掉了貧窮的帽子,成為了我村率先脱貧的致富能手。

飲水思源,富不忘本。在發展致富中,張宏兵同志走在了前列,他在艱苦創業中,得到了鄉親們的關心和幫助,他有着深厚的家鄉情結,總想着為村裏的發展做些貢獻。經過長時間的考慮和思索,他決定成立合作社,帶領大家一起養殖肉牛。在駐村工作隊的幫助與指導下,他帶領5户村民,其中3户建檔立卡貧困户,成立了鹽池縣天順祥種養殖合作社,主要從事肉牛養殖,併為社員提供技術指導及市場諮詢服務。專業合作社從一成立之時起就樹立了“自己致富,並帶領羣眾共同致富”的發展理念。

2017年5月,為了讓鄉親們有更多的致富路子,他又帶領村民一起進行灘羊育肥。有村民想和他一起育肥灘羊,由於缺資金,張宏兵主動為其擔保在信用社貸款20萬元,年終實現人均增收10000元。通過幾年來的摸爬滾打和艱苦奮鬥,如今,張宏兵已經成為向陽村的致富能手之一,青年致富的領頭雁。在自己致富的同時,他沒有忘記為鄉親們做些實實在在的事情。本村和外村的養殖户來求他幫忙,他總是很熱心地幫助他們,無償提供技術諮詢和養殖書籍。同時,張宏兵同志在多年的實踐中摸索出了一些非常實際的養肉牛、養灘羊經驗。

2017年,張宏兵的養殖場共出欄肉牛40頭、灘羊200多隻,收入55萬,現存欄灘羊180多隻。下一步他將更好的發展養殖業,帶動更多的羣眾發家致富。

每當提到張宏兵這個人時,村民都會豎起大拇指,誇口稱讚。他在農民種樹起了一面致富帶頭旗,是當地村民學習的好榜樣。聰明的人從不等機會,而是主動地尋找機會,抓住機會,把握機會,利用機會,只有踩在機會的肩膀上,才會取得更高的成就。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搶抓機遇,不放棄、不氣餒,勤奮刻苦,踏實知足,用雙手和智慧創造人生價值。

貧困户養殖致富先進事蹟簡介3

1971年出生的劉小燕原籍廣東肇慶,1993年她為愛遠嫁到了古井鎮文樓新坑村,成為了當地的外來媳婦。結婚之初,夫家家境清貧、生活艱苦,劉小燕和丈夫只能靠外出打工掙的微薄薪水來養家。

1996年劉小燕和丈夫用多年來外出打工的積蓄承包了8畝甘蔗田,正式開始了與甘蔗同甘共苦的日子。一開始因為缺乏種植經驗,對甘蔗的生長習性不瞭解,第一年他們連投下的成本都虧了。面對這巨大的挫折,劉小燕和丈夫沒有放棄。沒有資金,他們厚着臉皮向肥料店賒肥,等甘蔗收成賣出之後再還錢;沒有經驗,他們就積極往別人的甘蔗田上跑,看別人怎麼種,虛心請教,如果碰到其他種植難題,他們就自己去書店買相關的書籍回來學習。憑着越挫越勇的奮鬥精神,在交了連續虧損四年的學費之後,他們的甘蔗田從當初的8畝擴大到23畝,2003年再次擴大到45畝,一直到現在的50多畝,他們還充分利用甘蔗田周邊的小塊土地來種植新會柑,多樣化的種植取得了一定成效,年產值超過幾十萬元。另外,劉小燕還利用自己的人脈關係做起了甘蔗北運的工作,為附近的種蔗農户提供了廣闊的銷路和市場,沒有車就自己去聯繫車隊,沒有熟人幫忙就自己北上聯繫想代理甘蔗批發的客户,經過幾年的市場勘察和開發,他們一年收購的甘蔗超過了400萬斤,每年為他們帶來了40多萬的收入。2009年他們用種甘蔗掙到的30幾萬建了90幾平方的二層小洋樓。

梅花香自苦寒來,經過十幾年的打拼,劉小燕成為了當地遠近聞名的甘蔗種植大户。現在,她的甘蔗田有53畝,畝產甘蔗1.5萬斤,年產值達50多萬元,而她的南蔗北運收購隊輻射了古井鎮十幾户蔗農,為他們甘蔗的銷路問題找到了很好的解決途徑。另外,劉小燕的甘蔗田除了2個固定的長工之外,每到甘蔗的收穫季節還請了十幾個農村婦女幫忙打理田地和清洗甘蔗,為附近的剩餘婦女勞動力提供了就業,受到羣眾的一致好評。

貧困户養殖致富先進事蹟簡介4

楊盛根,男,苗族,高中學歷,廣西桂林市資源縣車田苗族鄉人,現任資源縣金紫商貿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他堅守大山20年,從一名返鄉創業人員成為遠近聞名的黃牛養殖能手到引領帶動當地貧困户發展高山黃牛有機養殖,實現年產值2000萬元以上,讓有機黃牛成為高山鄉鎮的特色產業。

不安現狀,勇於創業

楊盛根出生在一個地道的農民家庭,家境並不寬裕。後和愛人進入政府單位工作,可以説擁有了穩定、別人羨慕的工作。然而楊盛根做出了一個大膽決定,遠赴南寧、欽州、海南等地打工學習技術創業。

楊盛根在南寧一家農業公司工作,參與多個扶貧產業場建設,看到建設的果園、蔬菜場給當地帶來的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就心裏琢磨自己的家鄉適不適合,考慮可以引進什麼品種合適。2000年,有點積蓄的楊盛根回到家鄉,依靠打工賺回來的經驗和資本,結合本地特色,個人投資10萬元,建起了大棚,實驗推廣嫁接技術,引進了適合高山種植的台灣珍珠聖女果,這果一種就是7年;他把技術和種植經驗毫不保留地教給村民,施行“訂單農業”的模式,跟周邊農户簽訂協議,合作發展,他自己腰包鼓了,農户收入也高了,村民們臉上笑開了花。山風徐來,陽光下楊盛根看到苗寨山上遍地的珍珠聖女果掛滿枝頭,紅豔豔的,分外好看,他也開心地笑了。

深研有機黃牛技術,致富效益廣

2008年,不安份的楊盛根又有了新的想法,他村子上面的金紫山十里坪坦,高山氣候,草原如畫,地闊草肥,牧草資源非常豐富,如果養牛羊,該是多麼好的一個天然環境!他看到牛羊有機食品的發展前景,開始探索有機生態種養殖技術。他大膽承包了100多畝的高山天然草場,從外地購進100頭牛犢。然而由於不適應本地高山寒冷潮濕的氣候,再加上養殖、管理技術缺乏,第一批牛犢存活率不到30%,損失慘重。剩下的牛在過冬時,工人餵了山上的茅草,又死了一批。楊盛根把牛肚子剖開來,才找到了原因,原來是工人把茅草切割成鋒利的梭角形,牛吃下去後,消化不了,茅草把牛肚撐破了。但他堅信“農村人就是要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守着這麼好的天然資源就要懂得保護和利用”,不服輸的他到各地考察學習,聘請專家實地指導,通過幾年的實踐摸索,最終培育出了適合本地獨特地理條件、環境條件和氣候條件的`優良品種高山黃牛。2012年楊盛根成立了資源縣金紫商貿有限責任公司,註冊資金500萬元。公司着眼於當地豐富的高山草場,用以發展草食畜牧業,應用現代生物技術處理農業廢棄物產生大量的堆肥,進行有機種植,是集種養於一體現代生態循環農業企業。公司基地位於桂林市資源縣車田苗族鄉,海拔在700~1000米山地上,佔地面積9000餘畝,主要包括能繁母牛基地、高山有機牧場、有機蔬菜種植基地等3個基地。目前年出欄肉牛500餘頭,肉羊1200餘頭,有機蔬菜500多噸,年總產值達2000萬元。公司有固定員工26人,還長期與區內外專業科研機構和大專院校達成戰略合作協議,為公司發展提供科技支撐。牛、羊肉已通過ISO9000質量體系認證,獲得有機產品認證,2016年楊盛根獲得了自治區南方牧場扶持項目資金360萬。

2017年楊盛根用孫子的名字楊山河註冊了“楊山河”品牌,並獲廣西名牌產品稱號。他把讀完大學在外工作的兒子楊進偉也叫了回來,再送兒子到柳州畜牧學校深造,學成後回家協助他一起管理公司。楊盛根又投資20萬,建起冷庫和真空包裝車間,產品具備了鮮活冷鏈銷售條件。公司先後獲得了自治區標準化示範場、生態養殖4星級示範場、廣西水產畜牧業行業重點龍頭企業、廣西養牛先進牛場、廣西養殖優秀企業、國家級標準化示範場等榮譽稱號。他本人於2017年獲得桂林市十佳養殖大户榮譽稱號,並作為資源縣高山黃牛的代言人蔘加了“黨旗領航,電商扶貧-我為家鄉代言”活動,獲得最有家鄉味道代言獎和廣西十佳代言人榮譽稱號,成為了名富其實的有機黃牛養殖能手。

富不忘本,帶領致富

富起來的楊盛根不忘鄉親,勇於社會擔當,樂於奉獻愛心。他把龍塘、田頭水、粗石三個貧困村以集體經濟專項資金50萬元入股公司,貧困村負贏不負虧,每年按投入資金不低10%分取紅利,上述貧困村每年將獲得集體收入5萬元以上。公司實行“公司+基地+貧困户”的運營模式,借牛生牛,與符合條件發展高山黃牛養殖的貧困户簽訂黃牛代養協議,由公司無償提供牛犢,供農户飼養,公司負責技術指導和實時監測,農户充分利用自家山地牧草和秸稈資源育肥黃牛,育肥後由公司統一回購,農户養殖期間所生牛犢歸農户所有,既高效利用本地天然草場資源,又保證產出質量,實現社會發展和企業發展的雙贏。公司帶動貧困户種植牧草獲利。

公司提供草種及技術指導,按0.2元/斤回購牧草及玉米杆,每畝效益達萬元。公司提供就業機會助力貧困户增收。2016年以來,他帶動了400多户貧困户養殖黃牛,每户農户至少增收10400元/年。2018年,楊盛根在下鄉考察新養殖基地途中,機緣巧合瞭解到梅溪鎮沙坪村特困户王萬弟户房屋建設的實際困難,立即決定拿出5萬元,用於扶持其完成了危房改造。

不斷奮進,書寫傳奇

風雨人生坎坷路,不忘初心砥礪行。楊盛根,這位苗鄉的致富“領頭牛”,用他的智慧和愛心,帶領村民們在致富路上闊步前行。他曾説過:“想以貧困户增收為己任,成為自己不斷前進的動力”。他用他的執着和堅韌,書寫着一位苗鄉致富人的的人生。

貧困户養殖致富先進事蹟簡介5

徐發青,山東省莘縣古云鎮徐莊村村民,現年52歲,被當地羣眾評為“養鴨致富能手”。工作中,他務實創新,堅持不懈,奮鬥不息,在平凡的崗位上幹出了不平凡的業績;生活中,他樂於助人,熱愛集體,無私奉獻;是新時代裏精神文明建設的先進典型。

勤學苦幹,成就致富夢

夢想,如何啟程?一個農民的夢想,又如何實現?徐發青同志給了我們一個最生動、最完美的回答。

過去,徐發青依靠傳統種地方式種植小麥和玉米,不少投資也不少流汗,增產不增收,難以發家致富。2003年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在《聊城日報》上看到了一條致富信息:養鴨投資少、成本低、設備簡單、鴨舍要求不如雞舍高、加之生長髮育快、見效快,收益大。説幹就幹,籌建資金建設養鴨場,自此開啟了他的養鴨事業和致富夢想。

2004年剛開始的時候,他四處籌措資金,購買了只雛鴨,準備大幹一番。然而,由於缺乏科學的飼養技術,一場鴨瘟使雛鴨一下死去一半。面對這突如其來的打擊,徐發青並沒打退堂鼓,而是通過冷靜的反思,認識到自己之所以失敗是吃了不懂科技的虧。從哪裏跌倒,就從哪裏爬起來。此後,徐發青主動地參加了農民科技培訓養鴨培訓班,系統地學習並掌握到稻田養鴨、飼料配方、快速育肥、提高雛鴨防疫,成鴨防病等實用技術。他嚴格按照所學的養鴨技術餵養,定期為雛鴨進行疾病防疫。在不斷地實踐中徐發青總結出了科學養殖的.五大原則:優良的品種、合理的防疫、完善的管理、全面的營養和整潔的環境。同時徐發青抓住機會,與朝城天天食品公司和莘縣立信食品有限公司建立了長期合作伙伴關係,所有的雛鴨有這兩家公司提供,養殖40天就銷售至市場,第一年養鴨淨賺2萬餘元。先如今他又擴大了養殖規模,建設80米長的養鴨棚2個,養鴨數量高達6500只,一年平均養鴨六茬,年收入高達10萬元。

同業合作,成就致富帶頭人

徐發青同志嚴格按照一名共產黨員的標準來要求自己,秉承“帶頭致富,帶領集體共同致富”的理念,帶領村民共同致富。在自己養殖業不斷髮展壯大的同時,徐發青看到其他養鴨户因為養鴨觀念落後、設施條件不好、市場信息不靈、盲目跟風飼養等導致養鴨效益不高。他看在眼裏急在心裏,主動聘請養殖專業解救這些人在養殖技術上的難題,還專門去外地學習先進的養殖經驗,以此來提高全村養殖户的水平。在他的帶領下,村內的養鴨户也逐漸多了起來,目前村內養殖專業户有8家,向社會提供無公害肉食鴨3萬餘隻,創利100萬餘元,户均收益5萬餘元,讓村民的腰包鼓起來,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

每當提起徐發青這個人時,村民都會數起大拇指,誇口稱讚。他在農民中樹起一面致富帶頭旗,創先鋒爭優秀,是當地村民學習的好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