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熱點

種植業致富帶頭人先進事蹟(通用7篇)

熱點2.83W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對事蹟都不陌生吧,事蹟可以起到引導良好風氣、推動工作、激勵後進的作用。那麼事蹟怎麼擬定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種植業致富帶頭人先進事蹟(通用7篇),歡迎大家分享。

種植業致富帶頭人先進事蹟(通用7篇)

種植業致富帶頭人先進事蹟1

如果站在你的面前,你看不出他與別的農民有任何不同,實在是再普通不過了,他身材瘦小,皮膚黝黑,不善言談,甚至有點木訥。但在縣鄉以及附近地區,他卻是個名副其實的能人。與他打過交道的人,都知道他是一個脱貧致富點子多、幫助別人心腸熱的人。在鄉,有很多人曾經得到過他的幫助,也有很多人經他帶動脱了貧。

“我要讓土地發揮最大的效益”

文化程度不高。由於家庭貧困,剛讀完國中就輟學了,但輟學沒有擋住他繼續學習的腳步,貧窮沒有壓倒他不斷進取的志向。他利用進城、串門、走親戚等一切機會,蒐集借閲書報資料,刻苦學習農業科技,學習文化知識,學習黨的農村政策。他沒有資金,要發展,只能靠一身力氣,在自己的承包地裏想辦法。90年代初,縣委、縣政府在全縣推廣地膜洋芋覆蓋技術,組織了大量幹部進村入户進行推廣。當時,大多數羣眾對這項農業增產技術還持懷疑態度,牴觸情緒很大,但他卻主動試種了3畝,因為通過平時的學習他知道,地膜覆蓋是一項成熟的農業增產技術,特別適用於高寒陰濕地區。果然,到了收穫的季節,他覆蓋地膜的洋芋產量大大高於其他羣眾土法種植的,給周圍的羣眾上了生動的一課,當年他將自己吃不完的部分賣掉,增加了經濟收入。第二年,大部分羣眾看到了好處,都開始接受地膜覆蓋技術。隨着地膜覆蓋面積增大,洋芋產量出現了大幅度提高,引起了洋芋價格下滑。由於增加了投入,價格卻下降了,出現了增產不增收的現象。看到這種情況,又在改進種植技術上打起了主意。他想,如果利用地膜的保温作用,把種植時間提前一些,那麼新洋芋的上市時間也可以提前,利用幹部羣眾喜歡嘗新物的習俗,應該能賣個好價錢。於是,他購買了早熟洋芋品種,提前半個月開始播種。別的羣眾看了後,都問:“你這麼做,能行嗎?”他説:“我要讓土地發揮最大的效益,想做個試驗。”經過精心管理,當年他的洋芋提前上市,受到了、卓尼幹部羣眾的歡迎。由於產品口感好,上市早,價格也比往年高,他的收入提高了20%。在他的帶動下,種植地膜洋芋增產增收的羣眾越來越多,現在,洋芋成了一個品牌,銷售範圍擴大到了全州大部分縣市,而他也實現了發揮土地最大效益的願望。

“帶動大家共同致富才是我最大的心願”

經過幾年的努力,他手裏逐漸積累了幾千元的資金。從開始,他又動起了農產品經營的腦子。在經營項目的選擇上,他考慮了很多。自己資金少,只能從本小利微的項目做起,而自己熟悉農業,搞農產品加工風險不大。於是,他作了大量市場調查,發現在當時的市場,從外地運銷的食用油不符合當地羣眾的口味,而且質量也不高,甚至還有假冒偽劣產品,羣眾很不接受,有一部分幹部職工託人從農村購買農民自己食用的菜籽油,根據調查結果,最後,他選擇了菜籽油加工銷售。他從當地羣眾中收購油菜籽,採用土法加工榨制,生產出了品質好、無污染的產品,打出了“綠色”牌。由於他的產品質量好,價格公道,還能送貨上門,很快打開了銷路,受到了、卓尼兩縣幹部羣眾和餐飲業經營者的歡迎,一時產品供不應求,而且還有大量的預定,清油的牌子又打成功了。看到本地清油這麼受歡迎,他就動員本村的其他羣眾一起幹,增加收入。村民安元來、常祥娃等在他的帶動下,發展迅速,幾年來,已經脱貧致富過上了好日子。

在加工銷售菜籽油的過程中,又發現了一個糧食收購市場。當地農民要出售家中的餘糧,有三種選擇,要麼自己運到縣城去出售,要麼售給上門收購的小商小販,要麼以物易物,直接換成了生活日用品。這幾種交易方式都對農民不利,使羣眾辛辛苦苦種出來的糧食,賣不上好價錢,他看在眼裏,急在心裏。為了使當地羣眾少受損失,增加收入,他於在鄉政府駐地上寨村開了一家“益農糧店”,給羣眾承諾收購價始終高於縣城糧食市場價格,目的就是要讓農民受益。三年來,僅糧食讓利一項,他就為當地羣眾增加收入2萬多元。現在,當地羣眾有餘糧,都願意出售給他,連附近鄉鎮的羣眾也吸引過來了。“益農糧店”還擔負着三農服務點的任務,為羣眾提供農藥、化肥、良種等服務,極大地方便了當地羣眾。

對他的做法,鄉親鄰居有不少人想不通,認為他傻。但大多數羣眾都對他讚譽有加,認為他才是一名合格的共產黨員,是大家做人的榜樣。面對大家的讚譽,他卻説:“我靠黨的好政策走上了富裕路,現在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帶動一方鄉親是我的職責”。

“掙錢幹什麼?做些好事我心裏舒坦!”

生活改善以後,始終沒有忘記父老鄉親,一直在默默地關心和幫助別人。每到春季,他拉運羣眾急需的化肥等農資產品,以保本的價格向羣眾出售,每到冬季來臨,他就拉運取暖用煤,以低於市場價格銷售,對一時沒有現金的羣眾,他就欠賬銷售,而且從不主動討要,保證羣眾的生產生活所需,幾年來,困難羣眾的欠款累計達到了1萬多元。

他不僅關心羣眾的物質生活,而且對羣眾的文化生活也積極參與。村裏舉辦籃球邀請賽,他主動出資500元。在比賽期間,他還為本隊的隊員準備了大量的食品飲料等,全力支持球隊的比賽。為了擴大活動的影響,專程從新城請來了攝影人員,對比賽的實況進行了拍攝宣傳。通過舉辦比賽,豐富了羣眾的文化生活,增強了全村羣眾的團結。

5.12四川汶川地震發生後,正在青海務工的他卻心繫災區,通過手機短信與鄉黨委書記馬清泉取得聯繫後,委託妻子把1000元現金捐到了鄉政府。從青海務工回來後,他又繳納特殊黨費200元。他常説:“過去我家裏窮,生活困難,受過不少人的無私幫助,現在生活好了,我也要儘自己最大的能力幫助別人。掙錢幹什麼?做些好事我心裏舒坦!”

“黨給了我幸福的生活,我要一輩子跟黨走”

由於經常務工做生意,他的眼界更加開闊了,思想上有了很大進步。他認為自己之所以過上幸福的生活,全憑黨的富民政策好。因此,他一直在努力學習黨的理論,增強致富本領,希望通過不懈努力,爭取早日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一名合格的共產黨員,發揮先鋒模範作用,為黨作更多的工作,為羣眾更好的服務。7月,他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入黨後,他對自己的要求更高了,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新理論,用黨的十七大精神武裝自己。當他在青海久治收到鄉黨委發來的全縣農牧村黨員幹部理想信念教育活動學習宣傳資料後,覺得這是一次難得的學習機會,就提前結束了工作,於5月21日返回村裏參加學習。利用10天時間,系統的學習了鄉黨委提供的學習材料和影像資料,按照要求補寫了學習筆記,撰寫了題為《理想是不滅的靈魂,信念是行動的指南》的心得體會。通過學習,他看清了達賴集團分裂祖國、破壞民族團結的險惡用心,更加明確的認識到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藏區人民幸福的生活。他在心得體會裏這樣寫道:“是黨給了我幸福的生活,我要堅定共產主義理想和社會主義信念,一輩子跟黨走,決不動搖。”

種植業致富帶頭人先進事蹟2

徐發青,山東省莘縣古云鎮徐莊村村民,現年52歲,被當地羣眾評為“養鴨致富能手”。工作中,他務實創新,堅持不懈,奮鬥不息,在平凡的崗位上幹出了不平凡的.業績;生活中,他樂於助人,熱愛集體,無私奉獻;是新時代裏精神文明建設的先進典型。

勤學苦幹,成就致富夢

夢想,如何啟程?一個農民的夢想,又如何實現?徐發青同志給了我們一個最生動、最完美的回答。

過去,徐發青依靠傳統種地方式種植小麥和玉米,不少投資也不少流汗,增產不增收,難以發家致富。xx年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在《聊城日報》上看到了一條致富信息:養鴨投資少、成本低、設備簡單、鴨舍要求不如雞舍高、加之生長髮育快、見效快,收益大。説幹就幹,籌建資金建設養鴨場,自此開啟了他的養鴨事業和致富夢想。

xx年剛開始的時候,他四處籌措資金,購買了只雛鴨,準備大幹一番。然而,由於缺乏科學的.飼養技術,一場鴨瘟使雛鴨一下死去一半。面對這突如其來的打擊,徐發青並沒打退堂鼓,而是通過冷靜的反思,認識到自己之所以失敗是吃了不懂科技的虧。從哪裏跌倒,就從哪裏爬起來。此後,徐發青主動地參加了農民科技培訓養鴨培訓班,系統地學習並掌握到稻田養鴨、飼料配方、快速育肥、提高雛鴨防疫,成鴨防病等實用技術。他嚴格按照所學的養鴨技術餵養,定期為雛鴨進行疾病防疫。在不斷地實踐中徐發青總結出了科學養殖的五大原則:優良的品種、合理的防疫、完善的管理、全面的營養和整潔的環境。同時徐發青抓住機會,與朝城天天食品公司和莘縣立信食品有限公司建立了長期合作伙伴關係,所有的雛鴨有這兩家公司提供,養殖40天就銷售至市場,第一年養鴨淨賺2萬餘元。先如今他又擴大了養殖規模,建設80米長的養鴨棚2個,養鴨數量高達6500只,一年平均養鴨六茬,年收入高達10萬元。

同業合作,成就致富帶頭人

徐發青同志嚴格按照一名共產黨員的標準來要求自己,秉承“帶頭致富,帶領集體共同致富”的理念,帶領村民共同致富。在自己養殖業不斷髮展壯大的同時,徐發青看到其他養鴨户因為養鴨觀念落後、設施條件不好、市場信息不靈、盲目跟風飼養等導致養鴨效益不高。他看在眼裏急在心裏,主動聘請養殖專業解救這些人在養殖技術上的難題,還專門去外地學習先進的養殖經驗,以此來提高全村養殖户的水平。在他的帶領下,村內的養鴨户也逐漸多了起來,目前村內養殖專業户有8家,向社會提供無公害肉食鴨3萬餘隻,創利100萬餘元,户均收益5萬餘元,讓村民的腰包鼓起來,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

每當提起徐發青這個人時,村民都會數起大拇指,誇口稱讚。他在農民中樹起一面致富帶頭旗,創先鋒爭優秀,是當地村民學習的好榜樣!

種植業致富帶頭人先進事蹟3

陳建能於2003年在村委會工作,擔任團支書一職、平時完成好村會的各項工作之餘,利用空閒時間,從事漁業、生豬方面的養殖。

農業的發展隨時代步伐而改變,簡單的病害都依靠科學,不能以傳統的防治辦法,既費時又擔誤防治的適合期,他結合實踐與交流經驗,聽取科技人員推廣新出產的藥品進行對症下藥,做到事到功倍。在經濟市場的環境下,以最小的空間創造最大經濟利潤、投資少獲利多是農民朋友最大的心願。前年的生豬市場價格下滑波動比較大,虧損現象比較嚴重,在此期間他虧損基本為零。原因是採用一條龍的效益生產,即由母豬到商品豬出市都是自產自養,可以從中提高生產效率,同時相應減少仔豬死亡率而提高效益。今年生豬價格高漲,他採用自繁自養的生豬飼養技術,平均每頭豬可增多200元的利潤。

在漁業、生豬養殖取得較好效益的同時,他沒有忘記昔日傳授自己養殖優質魚和飼養生豬技術的養殖户,他決心幫助他們更早走向致富之路:

一、迅速將自繁自養的生豬飼養技術向全村推廣,與羣眾共同致富。

二、更好地幫助飼養户掌握好技術,扶持生豬飼養。

他把自己在生豬自繁自養過程中總結出來的成功經驗,毫無保留地向當地的養殖户推廣。向本村生豬飼養户介紹技術關鍵所在,推廣生豬自繁自養技術。在一年的推廣期間,本村現進行自繁自養的養殖户有20多户,年增長利潤約60萬元。

良好的政治作風作為村委幹部必須具備,樹立刻苦學習的精神,努力改造人生觀、世界觀,事事走在羣眾的前面,在平時崗位上做好羣眾表率,發揮黨員的先模範作用,絕不參佔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

種植業致富帶頭人先進事蹟4

鄭斌出生在豫南縣城一個偏僻的山村,由於自幼家境貧寒,因此,大學畢業後,急於擺脱現狀的他加入了一家食品企業的營銷隊伍。

歲月如梭,轉眼間5年過去了,一起來的同事有的升到了業務主管,有的擔任了區域經理,而他卻還在原地踏步,繼續做着他的業務代表。但令鄭斌苦惱的是,隨着年齡和閲歷的增長,他卻變得越來越困惑和迷茫了。首先,其在骨子裏就埋下的自卑感,讓他很難甩開手來開展工作,並且事事表現得敏感而多疑,以至周圍同事都評價他“太假”,沒有魄力和衝勁。其次,由於他性格沉默寡言,不善交流,讓別人誤以為他“自命清高”和“孤芳自賞”,而將其遊離於團隊之外;最後,更為要命的是,已在該企業工作了5年的他,因為業務的重複和單調,讓他感到身心疲憊,激情不再,以至工作消極,牢騷滿腹,甚至自覺不自覺潛意識裏就有了惰性,這一切都讓公司領導感覺他是團隊裏的“老油條”,培養價值不大,甚至對其失去信心,欲在合適的時機將其“淘汰掉”。

促使鄭斌下定決心與自己的過去告別的,是他所看到的一本《誰動了我的奶酪》的書籍:寓言中的小老鼠“哼哼”安於守舊,懷念過去擁有的奶酪而在對蒼天的不斷抱怨中鬱鬱寡歡,而“唧唧”卻勇敢地衝破思想的束縛,穿上久置不用的跑鞋,進入迷宮,終於找到更多更好的奶酪。這個故事並不複雜,可它對鄭斌的刺激和影響卻很大,他感覺他很象寓言中的小老鼠“哼哼”:抱殘守缺、怨天尤人,不思進取,安於現狀。是的,他應該改變自己,他應該做文中的“唧唧”,告別過去,不再懷舊,而是重新塑造一個嶄新的自己。

他首先要做的,就是要重拾自己以往的工作信心。因為心態是決定一切的關鍵。為了達到這個目的,鄭斌放棄了禮拜天、節假日等休息時間,報名參加了各種專業培訓,從基本的營銷知識開始,他先後學習了營銷4P、4C理論以及較為新潮的體驗營銷、整合營銷等等,特別是他5月份投資參加的一次拓展培訓,其耳目一新的內容和活動項目,更是讓他找回了一個充滿自信的自己,因此,在每天早上上班前,他都會面對鏡子中的自己,高喊“我是最棒的,我是最好的,我一定能成功,我一定會成功”,從而給自己的一個自信的微笑,讓自己的一天充滿信心。

不愛説話,是鄭斌的發展“短板”,可善於交流與溝通是營銷人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為了改變自己的這種性格缺陷,鄭斌想方設法在各種場合鍛鍊自己,因此,不論大會小會,只要能有發言的機會,他都積極地闡述自己的觀點,表達自己的見解,並不再象以前那樣怕出醜。同時,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他也開始主動地與包括上司在內的同事交流與切磋,自己不懂的,也能夠勇敢地去向周圍的人請教,並在自己的為人處世中學會了換位思考,學會了為別人着想。在今年6月的一次新市場開發動員會上,鄭斌主動請纓,請求開發一些“難啃”的“硬骨頭”市場,在經過自己的一番努力後,他所請戰的新市場雖歷經周折,但終大功告成。

改變自己的陋習,是鄭斌對自己“革命”最大的阻力。為了一改自己以往邋遢、懶惰等不良習慣,他決定對自己“狠一點”。第一,改變自己的“包裝”方式,以前都是着裝隨便,不修邊幅,現在,他穿上了閒置已久的西裝,打上了漂亮的領帶,頭髮梳理的整整齊齊,讓人感覺是一個十足的專業營銷人。第二,制定自己的作息時間表,每天6點起牀,6點半吃早餐,吃過早餐後,學習營銷書籍1個小時,將近八點到公司上班。晚上下班後,7點吃晚餐,然後做工作總結和做次日工作計劃和工作日記,一直到當晚11點。要改變以前的習慣是痛苦和困難的,這讓他深深領會到“人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的”深刻含義。但即使如此,鄭斌仍然是在別人充滿懷疑的眼光中做着自己認為正確的事,仍然在睡眼惺忪中起牀、在睏意濛濛中做完一天當中的最後一件事……

幾個月過去了,讓鄭斌不可思議的是,他周圍的一切都充滿了變化,而一切又都充滿了新意,他象換了一個人,而身邊的世界好象也改變了許多、改善了許多。他感受到了從未有過的成長快樂。

勤奮好學,讓公司領導很快就改變了以前對鄭斌的看法,並且贏得了公司上下領導的一致好評,而其工作的積極主動而富有成效,更讓他在營銷員隊伍中迅速脱穎而出,並在今年的11月份,晉升為豫東片區的區域主管,並被作為大區經理的預備人選而納入培養計劃。另一方面,其“主動出擊”與同事多方交流和協作,讓他在企業裏很快就左右逢源,擁有了良好的人際關係,因此,工作也更加得心應手和遊刃有餘。最後,其良好的工作生活習慣的養成,讓鄭斌如魚得水,工作日益順心。鄭斌終於憑藉“先改變自己,再改變世界”的人生信條,“鳳凰涅磐”,掀開了其人生職業生涯新的篇章。

種植業致富帶頭人先進事蹟5

愁煞人,養殖場每天產生60噸牛糞

黃炳權是廣西有名的養殖大户,在養牛上總是別出心裁。奶牛喜歡水,他在養殖區特意安裝了淋浴設備,堪稱“奶牛賓館”。洗澡之後,奶水牛還能欣賞一段美妙的音樂,享受按摩等待遇。人性化的服務讓奶水牛不僅產奶多,而且肉質也上了檔次,連法國專家參觀後都頻頻點頭,黃炳權為此名利雙收。可這一位牛人,卻因為一件事情愁得吃不好睡不安。

原來, 牛場4000頭牛每天拉出60噸糞便,一天就是一火車皮!這麼多牛糞放哪都是個麻煩。規模化養牛牛糞的處理是個老大難問題。黃炳權起初想得很簡單,牛糞可以拿去肥田,可農民嫌遠不願意費時費力來拉。結果牛糞越積越多,臭氣沖天沒地處理,對周邊住户影響很大。

牛糞處理不好會影響環境,影響牛場的形象,時間長了還勢必影響自己的整個生意。2004年的一天,黃炳權去外地參觀,看到人家的牛場建了沼氣池,處理糞便效果不錯。於是他也動起了心思:建沼氣池。黃炳權一下建了幾千立方米的沼氣池,而且連成了片。奶水牛的糞便進了沼氣池,經過發酵變成了沼渣、沼液。這些沼渣、沼液沒有了臭味,施到田裏比牛糞肥田的效果還好。不僅如此,沼氣在黃炳權這裏還有了大用途。“員工煮飯用氣,我們發電用氣,燒鍋爐用氣。”

這樣一來,生產成本大大降低,一年就能節省100多萬元。自從牛糞進了沼氣池,牛場的環境得到改善。然而一段時間以後,牛糞的麻煩又來了。因為沼氣池的空間畢竟有限,沼液發酵也需要週轉時間,可這牛天天都要拉,到頭來牛糞還是用不完。看着一天天多起來的“禍害”,黃炳權又犯了難。

初嘗甜頭,牛糞養蚯蚓餵雞餵魚年賺300萬

有一天,黃炳權在林子裏散步,發現散養的土雞在樹下不停的找蟲子吃,他馬上來了靈感。原來他發現雞吃的蟲子裏邊,有一樣是自己最感興趣的——蚯蚓。

蚯蚓可是高蛋白,如果能讓雞天天吃上,不僅節約飼料,雞的品質更好,關鍵是多餘的牛糞有了新出路。黃炳權決定用牛糞養蚯蚓,用蚯蚓來餵雞。黃炳權心想,蚯蚓地裏就有,而且個頭很大,想必不會太難養,後來卻發現這種蚯蚓養殖並不理想。它們雖然個頭大,但繁殖很慢。後來他打聽到,有專門用來人工養殖的蚯蚓品種,比如“太平一號”。

於是,黃炳權又開始了新的嘗試,就連路旁果樹下面的空地都用上了。黃炳權特意把蚯蚓放在果樹下面,上面還蓋上了遮陽網,一來遮光,二來還可以調節温度。這樣,給蚯蚓創造一個合適的生長環境。這些發酵好的牛糞非常疏鬆,也正是蚯蚓喜歡的,不僅適合它們居住,還可以給它們提供豐富的營養。

土雞吃蚯蚓,不僅降低了養殖成本,雞肉的品質也提高了。由於味道非常香,又很有嚼頭,這吃蟲的土雞受到消費者的青睞,在市場上每公斤售價80元,仍供不應求。每年近10萬隻土雞,給黃炳權帶來了又一筆可觀的財富。

黃炳權的牛場規模在不斷擴大,不僅養奶牛,還養起了當地的潿洲黃牛,牛糞比以前更多了。這時靠沼氣池和養雞根本消耗不了這麼多牛糞,他不得不繼續為牛糞尋找出路。

2010年,黃炳權做了一個非常大膽的決定,投資上千萬元在海邊修補百米長的潰壩,還聲稱這一次為牛糞找到了根本性的出路。當時他看上了一個因潰壩而廢棄的鹽場,潰壩深度有十幾米,長上百米,大水在這裏衝出了一個深湖。

黃炳權之所以不惜血本修壩,原來要在這裏養海水魚,同樣和牛糞有關。其實早在幾年前黃炳權就開始試着用牛糞養過魚。黃炳權廠區周圍有個300畝大的池塘,以前他曾經用牛糞肥水養淡水魚,但總覺得這樣對環境不太好。後來有了大量的蚯蚓,黃炳權想,蚯蚓不但可以養雞,也可以養魚呀!因為小時候他釣魚時,就經常用它做誘餌,魚特別愛吃。蚯蚓作為動物性餌料來餵魚,其糞便可以肥水,而且效果比牛糞都好。用牛糞養蚯蚓,再用蚯蚓喂淡水魚,既賺錢又環保。後來他在幾個大水塘裏做實驗,沒想到一年半時間,很多魚都重4.5公斤以上,而且做出來味道非常鮮美,與喂商品飼料的魚相比,不知要強多少倍!

打造海上生態養殖模式,牛糞變“綠色金礦”

有了用蚯蚓養淡水魚的成功經驗後,黃炳權就想,既然牛糞源源不斷,總是個麻煩,不如接着擴大養魚規模,來消耗更多的牛糞。於是黃炳權才有了修壩養魚的大膽想法。通過試驗,他發現牛糞養出的蚯蚓,有些海水魚也特別喜歡吃。蚯蚓不僅可以喂海水魚,其糞便同樣也可以起到培肥海水的作用。這樣,海水中既有植物性餌料,也有動物性餌料,不同的養殖品種都有了吃的,而且飼料成本極低。可是在這廣闊的水面上,到底怎麼養更合適呢?

黃炳權沒有像別人那樣單純地去養魚,而是搞混養,蝦、螺、蟹、魚每樣都有,且密度不大。他要尋求一種自然的效果,想利用廣闊的水面養出高檔海產品。為此黃炳權請來了當地的水產專家,混養了幾個品種,充分利用池塘裏面的水體空間,搞生態立體養殖。

水體面積大,空氣新鮮,溶解氧就比較充足,根本用不着人工增氧。因水體生態環境比較好,魚、蝦、蟹、貝很少得病,而且不同品種之間還可以形成一定的食物鏈。平時,除了補充養殖的蚯蚓和蚯蚓糞,一般不用飼餵其它飼料,基本是一種仿自然的狀態。

更有趣的是,在這裏,海灘和池塘是相通的,平時有不少天然餌料和魚種也會隨着潮水進來。隨着海水的進入,外面的天然苗種,如魚苗、蝦苗等也被帶了進來,養殖品種和餌料也更加多樣化。當然,僅有野生品種是遠遠不夠的,有時還需要人工投放黃鰭鯛魚、鯔魚之類的苗種。

與一般人的養殖方法不同,黃炳權投放魚苗不僅品種多,就是同一個品種也是分批投放的。這看似很麻煩,其實他是想盡量讓養殖更接近一種自然的狀態,而且這樣,一年當中總有高品質的海產品上市,也就避開了一次捕撈集中上市的風險。

黃炳權這樣做還有一個好處——整個養殖過程中不用投放其它飼料,大大降低了養殖成本。通過幾年的經營,這裏的水體環境一直保持得很好,海產品的質量不僅穩步提高,價格更是高得驚人,在市場上頗受歡迎。

2013年,牛糞給他帶來的純利潤高達1000多萬元。黃炳權和牛糞的故事遠沒有結束。憑着一種不服輸的勁頭,如今他還在和牛糞較勁,想利用當地特有的優勢再多建幾個牛場,讓更多的牛糞成為可利用的綠色資源。

種植業致富帶頭人先進事蹟6

一頭利落的短髮,身穿牛仔褲,腳蹬板鞋,初見劉芳,這位樸素的80後女孩正在基地處理蚯蚓糞便。兩年前,山東淄博的劉芳創辦了臨淄區皇城鎮瓦力蚯蚓養殖有限公司,如今不但自己發家致了富,更是幫助當地不少貧困户一起脱貧致富。

因花結緣蚯蚓 收穫意外驚喜

劉芳大學畢業後,一直和丈夫在寧夏做煤炭生意。直到2010年,煤炭行業寒潮來襲,無奈之下,劉芳和她丈夫選擇回老家創業。

從寧夏回到淄博,已經31歲的劉芳有一年多的時間處於低谷期。“那段時間一直在尋找接下來的創業項目,但是一直沒找到合適的。”劉芳介紹,她老公喜歡養花,有段時間從花卉市場買回的花,養一段時間泥土就會出現問題,即使澆水也無法解決。後來從網上查詢到蚯蚓糞可以解決這一難題,試驗過後,效果果然出奇的好,這萌發了劉芳要養殖蚯蚓幫助更多喜愛養花人士的想法。

“起初,我們從漁具店買了200條蚯蚓,回家養在盒子裏,沒想到成功了,還繁殖了很多。”劉芳説,對於蚯蚓養殖,他們完全憑自學、查閲資料並進行創新改良。2012年春天,劉芳看着自己養的蚯蚓繁殖的越來越多,她和老公在户外找到養殖基地,開始了一畝三分地的創業之路。

蚯蚓變有機肥 開啟創業之旅

兩個大學生就這樣成了地地道道的農民,他們一邊學、一邊嘗試。劉芳一邊介紹,一邊拿出一包用蚯蚓糞便加工生產的生物有機肥給記者看。“後來我們發現蚯蚓除了可以用於改善土壤之外,蚯蚓糞可以用來做有機肥,蚯蚓本身可以處理廚餘垃圾、用作科研,還可以直接送往製藥廠提煉藥物中所需要的成分。蚯蚓的成活期一般在兩年,到時間後,這些蚯蚓還可以用作飼料。”劉芳説,越接觸越發現蚯蚓渾身都是寶。

發現商機後,劉芳和她老公開始研究生產有機肥。第一批有機肥生產出來後,劉芳拿着它來到了山東農科院,請那裏的研究人員對有機肥成分進行檢驗,結果表明,各項指標都非常好。“我們的第一個客户,是農科院教授介紹的,我們用最低的價格給他們提供有機肥。客户反應用有機肥種植出的農作物結出的果實口感確實更好。”劉芳説,這增加了他們的信心,真正開啟了蚯蚓有機肥事業。

幹事業扶貧 一樣都不少

2014年,劉芳將一畝三分地搬到皇城鎮,蚯蚓養殖基地規模擴大到400多畝。目前,劉芳和她的團隊經過對蚯蚓糞便的深加工,研究出一種黃腐酸水溶菌肥,劉芳介紹在二期生產廠房建成之後,年產量可達到10萬方蚯蚓糞生物有機肥。

如今,在劉芳的帶領下,公司發展越來越好,產品供不應求。公司不斷髮展的同時,劉芳心繫貧困鄉親的生活狀況。今年,她與皇城鎮10户貧困户簽訂幫扶計劃。對有勞動力的,為其提供就業機會,進入公司工作,每月按時發放工資,無勞動力的則每月給予一定的生活補貼,帶動增收脱貧。

今年70歲的張國忠是皇城鎮北洋村人。年輕時候的張國忠因家境貧寒未娶上媳婦,靠打點零工勉強維持生活。如今身體狀況欠佳,已無法外出打工,劉芳瞭解情況後,安排張國忠在基地修剪樹木枝條。“我主要的工作就是打理基地種植花草,一點也不累,每天還能拿到60元的工資。”張國忠説,到公司以後不但可以賺夠每天的生活費,更重要的是有伴聊天説話,再也不孤獨了。

種植業致富帶頭人先進事蹟7

鞏春芝,1980年12月出生,中共黨員,山東日照莒縣夏莊鎮中馬坡村人,莒縣夏莊春園青茶廠總經理、春園茶葉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建廠之初,新婚一年多的丈夫因車禍喪生,肇事司機逃逸在外,留給鞏春芝的是丈夫生前十多萬的債務。人死債不死,鞏春芝信守承諾,替夫還債,用柔弱的雙肩擔負起家庭和社會的責任。經過幾年努力,她不僅把欠款還清,而且將茶廠發展成初具規模的現代化加工車間,並且在11月1日註冊了“莒州春園青茶”商標,成立了春園茶葉專業合作社。

俗話説,人生的幸福總是相似的,但是不幸的人生各有各的不幸。面對不幸,每個人的表現也迥乎不同,堅強的人選擇擔當,懦弱的人選擇逃避,人生也會因此而不同。

鞏春芝,這位80後媳婦,在結婚不久,丈夫這個家庭頂樑柱便因車禍突然去世,這該是多麼大的人生打擊。面對丈夫生前欠下的十多萬元債務,看着尚處在襁褓中嗷嗷待哺的孩子,目睹一夜間白了頭髮的父母、公婆,可想而知,鞏春芝當時的人生該是多麼的難以抉擇。

災難能將人擊垮,也能將人磨練得更加堅強、堅韌!面對困難,鞏春芝沒有選擇逃避,她勇敢地挑起了這副家庭重擔:撫養孩子、侍奉公婆,歸還丈夫欠下的欠款。這種選擇雖然艱難,鞏春芝卻做得義無反顧,雖然她文化程度不高,卻堅信“人死債不死”這個基本道理。誠信,這種中華民族的傳統品德,猶如種子播撒在了她的骨子裏。也正是因為這種誠信的品德,才撐起了她的責任擔當,也才讓她從苦難中慢慢爬起來,再次開始了她艱難的創業歷程。

可喜的是,在社會、家庭的幫助下,她的茶廠很快有了起色,她不僅信守承諾償還了丈夫生前欠的債務,還致富不忘眾鄉親,成立了春園青茶葉種植專業合作社,帶動周邊4個村的165户農民增收致富。此外,她還用自己的濃濃愛心,積極參加公益活動,用點點滴滴回報社會。從鞏春芝身上,我們讀出了中華民族傳統女性面對困難時的勇於擔當,面對債務時的千金一諾,面對困難羣眾時的大愛滿懷,在她的身上許多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美德在熠熠發光。

艱苦創業信守承諾,換得茶韻飄香。鞏春芝以茶為業,以茶為友,在無形中也具備了茶的獨特品格。品茶,不僅讓她自己品味人生、品讀生活,懂得了人生的道理,還給周圍的人們帶去提神清心的精神功效。從這個意義上來看,鞏春芝的誠實品格、善人義舉,不正像一壺清茶,在香味四溢的茶香中,薰陶了他人,鼓勵着全社會自覺遵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願鞏春芝這樣的好人再多一些,給我們的社會提神醒腦,願文明的春風再播撒,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感動和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