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熱點

2023央視開學第一課內容解讀

熱點1.27W

今年的《開學第一課》以“強國復興有我”為主題,邀請“八一勛章”獲得者、時代楷模、航天員、科學家、文化學者、一線勞動者代表等登上講台,與全國中國小生共上一堂主題鮮明、富有特色、生動有趣的“第一課”。 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2023央視開學第一課內容解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2023央視開學第一課內容解讀

2023央視開學第一課內容解讀

今年的《開學第一課》主題為“強國復興有我”,邀請到了“八一勛章”獲得者二十大代表、時代楷模航天員、科學家文化學者、一線勞動者代表,他們用富有感召力和影響力的人生經歷和奮鬥足跡傳播知識、傳授美德,培育我們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文化傳承工程、中華文明探源的考古新發現等角度溯源歷史,尋脈中華,呈現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盛景。

一、國家版本館

第一站來到了被稱作“中華文明種子基因庫”的國家版本館,在這裏收藏了古今中外所有的中華文明資源。《儒藏》工程首席專家王博教授,為同學們講述世代流傳的典籍背後的守護故事,並回顧了《儒藏》編纂人湯一介先生,皓首窮經匯聚《儒藏》的過程。湯一介先生以“事不避難,義不逃責”的精神,踐行着儒家最看重的仁德,讓我們感受到了薪火相傳,傳承中華文明和人類智慧的歷史自覺與文化自信。

二、中國曆代繪畫大系

第二站站在中國曆代繪畫大系面前,《中國曆代繪畫大系》工程副主編金曉明帶領我們“畫中游”,國家強盛的國力與先進科學技術,讓我們得以用數字化的大手,將無論是散落海外還是難以展出的古畫珍品,以數字化的形式直觀呈現在我們面前,深刻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鄖縣人化石

第三站與百萬年前鄖縣人化石交流,考古學家高星通過最新考古發現和研究成果講述人類起源、演化歷史,跨越十萬年、百萬年的時光隧道,追溯中華文明起源:百萬年來,連續演化,生生不息。

四、武夷山國家公園

第四站實體課堂,我們走進武夷山國家公園,從閩越文明到朱子足跡,千百年來,這座世界遺蹟孕育着獨特的人文景觀,延續着中華文化的生命力。生態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馬方舟老師帶我們探尋武夷生物,福建農林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教授、科技特派員廖紅領我們遊覽生態茶園,感受大自然之美

五、江蘇鎮江田園

第五站實景課堂在江蘇鎮江的田園上,80後“新農人”代表魏巧向我們介紹了數字化農田的科技成果,告訴我們:“農業是被國家需要,大有可為的事業”;“時代楷模”“全國脱貧攻堅楷模”趙亞夫老師,幫助農民脱貧致富,探索出了一條全新的綠色發展道路。

六、宇宙線觀測站“拉索”

第六站,“拉索”首席科學家曹臻,向同學們介紹了我國自主設計、獨立建設的複合型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拉索”的前世今生。在宇宙觀測領域,中國人有了自己的聲音。我們同學們,一定要保持夢想,保持對宇宙、對未知的好奇,一起去破解未來世界的奧祕。

七、中國航空博物館

第七站實景課堂將探祕中國航空博物館,抗美援朝戰場上的飛行員陶偉和駕駛新型戰機殲-20為志願軍烈士遺骸歸國護航的飛行員張威,帶同學們感受解放軍戰士不畏犧牲、保家衞國的無私精神,探尋人民空軍逐夢通天的壯美歷程。

八、太空課堂

最後一站,在天地連線的太空課堂上,正在中國空間站出差的神舟十六號乘組給我們廣大青少年送出了開學禮物,告訴大家在成長過程中,要有不斷探索的進取心、求知若渴的好奇心和堅如磐石的初心,鼓勵同學們樹立志向,投身到全面建設航天強國的新徵程中。

2023年央視開學第一課回放完整版入口:

2023年開學第一課節目嘉賓

1、「中國曆代繪畫大系」編委會委員、浙江大學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金曉明

2、《儒藏》中心主任、《儒藏》工程項目負責人、首席專家,北京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王博

3、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高星

4、「拉索」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曹臻

5、「拉索」運行辦業務主管、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張木

6、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哲學教研部教授喬清舉

7、福建農林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教授廖紅

8、生態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馬方舟

9、農技專家「時代楷模」、「全國脱貧攻堅楷模」趙亞夫

10、80後「新農人」代表魏巧

11、中國人民志願軍空軍飛行員陶偉

12、北部戰區空軍某部飛行員張威

13、航天飛行工程師、神舟十六號航天員朱楊柱

14、「八一」勛章獲得者、神舟十六號航天員指令長景海鵬

15、神舟十六號航天員、載荷專家桂海潮

2023央視開學第一課觀後感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轉眼間我們來到了九月一號,我和父母已經守在電視機旁,打開CCTV1頻道等待2023年《開學第一課》的播出。晚上八點一到,隨着電視響起了令人振奮的音樂,開學第一課也隨之到來,今年開學第一課的主題是“強國復興有我”。

在開學的第一堂課上,我看到了王博教授關於《儒藏》的講解。《儒藏》作為收藏儒家文獻的寶藏,被譽為儒家文化的瑰寶,讓我對儒家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瞭解。

王博教授給我們介紹了《儒藏》的規模和編纂過程,讓我對這部著作的龐大和精細程度感到震撼。2億字,282冊,510種的編纂工作,不僅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更需要對儒家文獻的深入研究和理解。這讓我深刻地認識到,一個思想能夠流傳下來,需要文獻的支持和積累。

王博教授給我們強調了文獻對於思想傳承的重要性。正是因為有了豐富的文獻積累,儒家思想才能代代相傳,影響着千百年來的人們。文獻是一種寶貴的財富,是我們瞭解和傳承文化的重要途徑。我被這種深厚的文化底藴所打動,也更加珍惜我們現在所擁有的學習資源。

最後,王博教授引用了張載《西銘》中的一段話,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段話以簡潔的語言表達了天地、人與物之間的關係,展現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價值觀。乾稱父,坤稱母;予茲藐焉,乃混然中處。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這段話讓我感受到了儒家思想中的和諧與包容,讓我對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通過這堂課的學習,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其對於傳統文化的重要性。我深信,只有通過對文化的傳承和發揚,我們才能更好地認識自己,瞭解世界,成為有擔當、有智慧的人。我將會珍惜學習機會,不斷努力,將儒家思想中的優秀品質融入到自己的成長中,為社會做出貢獻,為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儘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