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生活經驗

淺析大學生人際交往過程中的幾種消極心理狀態及應對

心理活動對於人的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影響,在人際交往方面尤其如此。不良的心理認知與情感會扭曲個體對外界的認識,在這種消極的心理狀態之下個體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會遭受一系列不良的人際交往體驗,而這些不良的體驗又會反過來加重個體的消極心理狀態,從而形成惡性循環。當個體心理的消極狀態達到一定程度時就會產生嚴重的心理障礙,甚至導致其在行為上出現偏差。

淺析大學生人際交往過程中的幾種消極心理狀態及應對

當代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從小就缺乏和同齡人相處的經驗,加之現代社會整體浮躁,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比較疏遠,所以,高校學生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很容易出現消極的心理狀態,從而使自身的人際關係陷入困境。

一、當代高校學生人際交往中幾種常見的消極心理狀態

影響高校學生人際交往的不良心理認知和情感因素有許多,這裏主要分析其中最為常見的幾種。

首先,就是自負。自負可以説是當代學生普遍存在的一種不良心理狀態,其本質是當代學生對於自身的過高評價及產生的一系列的傲慢情緒,其實就是對於自我認識不清的一種表現,對自己的評價遠高於自我的真實水平。

這種不切合實際的自我評價源於後天成長的環境,因為當代大學生大多數為獨生子女,從小便生活在一種眾星捧月的環境之中,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很容易出現過分偏向正面的評價,其本意是想鼓勵孩子,但過分誇大的評價會導致孩子慢慢出現自我評價過高的問題,久而久之,其自負的心理狀態就會變得根深蒂固。

伴隨自負而生的是一種高傲的心理,大有唯我獨尊、捨我其誰的態勢,在這種心理狀態的支配下,個人中心觀念的產生便顯得理所當然。有調查顯示,“10.94%的學生認為自己待人處事主要考慮自身的感受及自身的利益。28.61%的學生不喜歡配角工作,沒能佔據主導位置便會產生極強的失落感”。[1]

人際交往中涉及到許多個人與他人的利益問題,協調這種利益之間的衝突對於交往中的個體來説是極其重要的。個人中心主義者輕視甚至完全忽視這種協調的重要性,凡事以自我為中心,這樣的態度即便是一般的人際關係都難以維持,更談不上更深層次的交往。

其次,就是自卑。和自負恰恰相反,自卑者對於自身的評價遠低於實際的水平,並伴隨一系列消極的情緒體驗。自卑者對自我進行否定,忽視自己的優點,不斷壓低自己的價值。在人際交往中,自卑者也顯得極為消極、被動。

自卑的產生同自負一樣,主要源於後天環境的影響,家長的教養方式對於自卑情緒的產生往往有很大的影響。和過分誇讚導致孩子產生自負心理一樣,有的家長對子女過於嚴苛,因為某些原因總是傾向於對其進行否定,久而久之,導致子女形成膽小、懦弱的性格特徵,進而對自身的評價也變得消極、負面,自卑情緒由此產生。

事實上,許多自卑者都有着很強的自尊心,但是,這種自尊是極其脆弱的。自卑者為了保護自尊,往往會選擇與人保持一定的距離,因為在與人交往時,自卑者總會覺得他人的優點極為顯著,從而進一步感到自身的無能。久而久之,孤僻、冷漠的標籤就會貼在這類學生的身上,其自身的人際交往就會陷入絕境。

值得注意的是,自卑心理如果長久地存在,沒有得到很好的調節,最終就會使學生個體的心靈發生扭曲,進而對社會產生憤恨之情。

最後,還有一種心理值得我們注意,就是猜疑心理。所謂猜疑,即“個體根據自己的主觀推測而產生的對他人不信任的複雜情感體驗”。[2]

猜疑之心在當下高校學生中的存在是確定的,其實這也並不令人意外,在如今這個時代,社會上虛偽的人際交往可以説比比皆是。高校作為亞社會,不可能像一個密封的罐子一般與大社會相隔絕,社會的種種影響不論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必將給高校學生帶來心理上的衝擊,既然社會上虛偽的交往現象大行其道,那麼高校學生以一種警覺的防備之心面對校內的人際關係就是一件正常的事了。

親密的人際關係要求一定程度的自我暴露,但是,自我暴露意味着向另一個體展現自身的弱點,很有可能被另一個體所利用,最終對自己造成無法挽回的傷害,為了避免這種傷害,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避免自我的暴露,但是,這要以犧牲親密人際關係的建立為代價。在這樣的狀態下,學生只能勉強維繫一般的人際關係,是不可能交到真正的朋友的,有調查顯示,“63%的.學生感到交往困難,知心朋友很少”。[3]在這種情況下,當面對生活中的困境時,學生無法從交際中得到相應的支持,只能獨自面對。

二、針對不良心理狀態的應對策略

雖然造成人際交往困境的幾種心理因素主要源於學生兒時的生活經歷,尤其是年少時的家庭教養方式,但是,高校絕不能因此就對學生的消極心理狀態視而不見。完全糾正一個人從兒時起就逐漸形成的消極的心理狀態是非常困難的,然而,大學作為學生步入社會前最後一個教育環節,有責任、更有義務幫助學生改善其不良的心理狀態。

首先,高校應當開設相應的課程,使學生了解人際交往活動中種種不良的心理狀態,並對其危害性進行闡釋。同時,可以進行相應的輔導,指導學生不斷改善自我,對自身存在的消極心理情緒、認知進行糾正,使學生正確地認識自我,學會進行自我心理的調節與改善。

其次,高校應當逐步改變輔導員在大學生活中的角色。目前,大學輔導員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更多的是扮演管理者的角色,但事實上,要想在大學期間更好地對學生的思想狀態進行輔導,更好的方式絕不是帶有命令式的説教,而是以一種平等的姿態,從專業的角度與學生進行交流。多數大學生在人際交往方面存在諸多問題,在心理上有許多的消極觀念和情緒,其實這些心理問題只要能得到及時、恰當的指導、排遣,完全是可以消減的。

最後,高校可以藉助現代網絡技術來指導、幫助學生解決其在人際交往中出現的不良心理狀態。學校可以利用自身的資源,開辦相應的校內網站,進行與消極心理狀態有關的知識的科普,並在版面上設置相應的問答欄,由專業的教師回答學生在人際交往中的種種困惑,排除影響其人際交往正常進行的消極心理因素。

誠然,高校學生作為相對成熟的個體,在許多方面,包括人際交往方面都有着自己的主見,高校教育工作者完全沒有必要像中國小教師那樣

過於密切

地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但也絕不能對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出現的問題視而不見。對於那些對學生的人際交往有着消極影響的心理問題,高校完全有能力、更有責任幫助和指導學生解決,放任自流、無所作為不是一個盡責的學校應當有的行為。

[參考文獻]

[1]李偉東,劉敏姬.大學生人際交往狀況調查與交往能力培育策略思考[J].青年探索,2010(4).

[2]叢茂國.大學生人際交往障礙及自我解決途徑[J].遼寧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1).

[3]張明霞.大學生人際交往狀況調查及對策研究[J].中國勞動關係學院學報,2006(6).

[4]田曉紅.大學生人際交往中的心理誤區及調適對策[J].中南民族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9).

[5]朱建平.大學生人際交往中的心理應激及其對策[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7(7).

[6]孫鐵紅.大學生人際交往中的不良心理及消除[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