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生活經驗

燭之武人物形象分析

燭之武,春秋時期鄭國人,公元前630年,秦、晉合兵圍鄭,燭之武前往秦營之中,向秦穆公陳説利害,終於使得秦穆公放棄了攻打鄭國的打算,拯救鄭國於危難之中。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燭之武人物形象分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燭之武人物形象分析

在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經過一代又一代的大浪淘沙,湧現出一批批閃耀着熠熠光輝的“時代巨人”,他們或多或少地影響了他們的國家,以至於成為名垂千古的英雄人物,與此同時,也有一顆蒙着灰塵的珍珠時至今日才讓我們發現它不同尋常的光芒——燭之武。

佚之狐可謂是這匹千里馬一生當中唯一的一位伯樂。當兵臨城下,四面楚歌,國將不國之時,這隻“老狐狸”意識到只有那位鬚髮皆白的花甲老人燭之武才是鄭國唯一的救命稻草啊!於是,他對鄭伯説:“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果不其然,鄭伯宣見了燭之武,

但是當白髮蒼蒼的燭之武拄着枴杖踱進來的時假,佚之狐也不禁發問:這還是二十年前那個意氣風發,有着雄心壯志的燭之武嗎?歲月無情啊!半年的不被重用,滿腹的詩書才華無地施展,燭之武心中的憤慨與不甘又有誰人能知?但是,歲月又給予了他一份內斂與平靜,面對鄭伯的請求,他略帶嘲諷地回答説:“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矣”,這句立場明確的拒絕背後,又飽含了燭之武多少的辛酸與失望。但是輕輕的一句“然鄭之……”,又使他鐵石鑄起的心牆瞬間崩塌。是啊,身為鄭國的子民,即使天下人對我不仁,我也不能對天下人不義啊!“既然老朽還有點用武之地,試一試又何妨?”許之。

與秦伯的談判中,他不卑不亢,侃侃而談一條一條地指出之鄭於秦有百害而無一利,他深諳諸侯之間明爭暗鬥地種種矛盾,於是他離間秦晉關係,又以利相誘,最終秦軍退兵並幫助鄭國戍守疆土。在這場不流血的政治戰爭中,燭之武彷彿是那蜀中諸葛亮,決勝於千里之外。“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正是因為這樣,才使燭之武放下個人恩怨,大義凜然地去捍衞自己的國土,義無反顧地為了鄭國子民而戰。

假如時光倒退三十年,鄭伯知人善用,重用燭之武,使燭之武的才華得到充分施展,在燭之武的帶領下,鄭國兵強馬壯,國家興旺昌盛,又豈會懼怕秦國、晉國?

歷史永遠不會被改寫,我們永遠不會忘記一個叫佚之狐的大臣讓燭之武在他有生之年得以大展宏圖,讓他的生命在畫上句號之前得以大放異彩,一舉成名,儘管這個伯樂打了個盹,當他醒來的時候,千里馬已經老矣,但是我們寧願像飛蛾撲火般追求一瞬間的光和熱,也不願一輩子生活在碌碌無為的死水中。

  燭之武左傳記載

原文

《燭之武退秦師》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佚之狐言於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公從之。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

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秦伯説,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亦去之。

翻譯

晉文公、秦穆公聯合圍攻鄭國,因為鄭國曾對晉文公無禮,並且在與晉國結盟的情況下又與楚國結盟。晉軍駐紮在函陵,秦軍駐紮在氾南。

佚之狐對鄭伯説:“鄭國處於危險之中,如果能派燭之武去見秦伯,一定能説服他們撤軍。”鄭伯聽取了他的話。燭之武推辭説:“我年輕時,尚且不如別人;現在老了,沒有能力辦事情了。”鄭文公説;“我早先沒有重用您,現在危急之中求您,這是我的過錯。然而鄭國滅亡了,對您也不利啊!”燭之武就答應了。

夜晚用繩子將燭之武從城上放下去,去見秦伯,燭之武説:“秦、晉兩國圍攻鄭國,鄭國已經知道要滅亡了。如果滅掉鄭國對您有好處,怎麼敢用這件事勞煩您手下的人呢。越過晉國把遠方的鄭國作為秦國的東部邊境,您知道是困難的,您何必要滅掉鄭國而增加鄰邦晉國的土地呢?鄰邦的國力雄厚了,您的國力也就相對削弱了。假如放棄滅鄭的打算,而讓鄭國作為您秦國東方道路上(招待過客)的主人,秦國使者往來,鄭國可以隨時供給他們所缺乏的東西,對您秦國來説,也沒有什麼害處。況且,您曾經對晉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應把焦、瑕二邑割讓給您。然而,他早上渡河歸晉,晚上就築城拒秦,這是您知道的。晉國有什麼滿足的呢?既然它已把鄭國當作東部的疆界,又想擴張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損秦國,晉國從哪裏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使秦國受損而使晉國受益,您好好掂量掂量吧(希望您能好好考慮‘闕秦以利晉’這件事)!”

秦伯高興了,就與鄭國簽訂了盟約。並派杞子、逢孫、楊孫幫鄭國守衞,就率軍回國。

子犯請求晉文公下令攻擊秦軍。晉文公説:“不行!假如沒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會有今天。藉助了別人的力量而又去損害他,這是不仁義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國,這是不明智的;以軍容整齊的軍隊打軍型散亂的軍隊,這是不勇武的。我們還是回去吧!”這樣晉軍也撤離了鄭國。

  燭之武內容分析

《燭之武退秦師》見《左傳》。《左傳》又名《左氏春秋》。是中國最早的一部敍事完整的歷史名著,也是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全書從政治、軍事、外交等方面,比較系統地記敍了整個春秋時代各諸侯國所發生的`重要事件,同時也較為具體地描繪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瑣事,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面貌和政治狀況。《左傳》長於敍事,善於描寫戰爭和記述行人辭令。作者以其敏鋭的觀察力,深刻的認識和高度的文學修養,對許多大小歷史事件,作了深刻而生動的記述,形象鮮明,語言優美,成為歷代散文的典範。

本篇所記述的,是秦晉聯合攻打鄭國之前開展的一場外交鬥爭。事情發生在公元前630年(魯僖公三十年)。前此兩年(公元前632年,即魯僖公二十八年),爆發了晉楚爭霸的城濮之戰,結果楚國戰敗,晉國稱霸。在城濮之戰中,鄭國曾經出兵幫助楚國,因而結怨於晉,這就是晉秦聯合攻打鄭國的直接原因。這次戰爭,也可以説是城濮之戰的餘波。

這是一篇記述行人辭令的散文。鄭國被晉、秦兩個大國的軍隊所包圍,國家危在旦夕,燭之武奉鄭君之命,去説退秦軍。他善於利用矛盾,採取分化瓦解的辦法,一番説辭,便説服了秦君,撤出圍鄭的軍隊,並且派兵幫助鄭國防守,最後晉軍也不得已而撤退,從而解除了鄭國的危機。

這篇文章,讚揚了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際,能夠臨危受命,不避險阻,隻身去説服秦君,維護了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同時也反映了春秋時代各諸侯國之間鬥爭的複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