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生活經驗

先秦詩經學史國學

黃震雲教授《先秦詩經學史》,全書50萬字,中國詩經學會原會長、90高齡的夏傳才教授作序,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推薦了先秦詩經學史國學,歡迎大家前來參閲。

先秦詩經學史國學

  《先秦詩經學史》作者簡介

黃震雲,男,1957年生,江蘇連雲港人,文學博士。中國政法大學中文系教授,主要從事中國文學以及與法律、藝術的交叉研究。主要著作有《楚辭通論》、《遼代文史新探》、《經學與詩學研究》、《漢代神話史》、《遼代文學史》、《名家講解山海經》、《〈竇娥冤〉校注》等著作多部,發表論文400餘篇次,其中核心刊物一百多篇。主持過國家社科基金等各類項目,成果多次獲得省部級科研獎,多次出國進行學術交流,在國內外同行中有一定學術聲譽。

  《先秦詩經學史》摘要

《先秦詩經學史》是我國第一部先秦《詩經》學學術史著作,以現代的學術視野,結合文史哲相關學科知識、經驗和方法,通過仔細閲讀歸納分析出土文獻、文物、遺址,印證辨析傳世文獻,對《詩經》進行了重新反覆的思考,並進行了深刻的開掘和系統的研究,對系列重大的學術懸疑進行了客觀可信的釋讀和闡發。全書以創新為特色。本書為作者幾十年來治《詩經》的心得,因此自成體系。主要內容和觀點如下。

一、關於歌到詩與《詩經》詩體的形成。傳説中的伏羲、黃帝時代的歌,以抒情敍事為主;堯舜開始創造了以言志為特徵的,和音樂、舞蹈、歌唱相配合的詩,作為禮樂,是三大禮之一。詩是言,沒有文字。殷商時代有文字,但沒有完全的關於詩歌的記錄。周公制禮作樂,言開始落實到具體的文字,也就是今天我們見到的《詩》的形態。雖為禮用,但主要用在祭祀場合。禮崩樂壞之後的抒情詩重新出現,實際上是在新的平面上回歸本旨,不是文學自覺的開始。詩言志,用歌來表現,是詩的人文的本質的特徵。詩的主要表現技術或者説特徵比興與時空,出自象數技術;押韻,來源漢字特點和表達需要,在盟誓、誥命中常用;整齊四言,取決於金石節奏掌握與合樂;章節建構,出自賡歌習俗和容量的需要,也與巫風盛行有關。風詩見於夏商,而雅詩是西周創造,也是風詩的精神提升和形式規制的發展,雅俗異途亦從此始,詩文分工初步確認。詩是長期的先周語用的結果,不是一時一地的發明。

二、《詩經》的名稱、作者和應用。《詩經》的名稱出自戰國,與純粹體現宗教文化的或缺少王道精神時代的,有詩人之心的辭不同,而賦出自《詩經》的'適用,作者寫作時沒有詩的生態,以體物為特徵,因此彼此有明顯的區別。《詩經》的命名有6篇出自詩外,其餘的或取開頭字,或截取詩中文字,或歸納詩義,以取開頭兩字、三字、四字為主。《詩經》的命名體現類《詩經》風雅頌分類的原則和內容和形式的協調。《詩經》的作者生活在三代到春秋後期,商以前不可考,西周建國前周文王、周武王、周公都曾作詩,之後除特別記載的以外,一般不署作者,有的概稱某國人。三代以來遵循着功成作樂、治定製禮的傳統,因此周武王翦商之後立即告廟,命周公作《大武樂》,六年後洛邑告成,祭祀天地時又制禮作樂,《大武詩》七首因此產生,《大武樂》為六成,二者並不對應,時間上也有數年之別,而一般的詩和樂舞是一詩四體。詩的來源有獻詩、作詩、求詩、陳詩等,這些都是成體,等到太師比於音律之後,經過君王的選定,最後成為制體,也就是禮樂。沒有選擇的就是普通的歌詩,選定的部分有一些用作典禮、儀式、教化之樂,是為正歌,而其餘的就是無算樂。因為歷代都根據需要修訂禮樂,因此,禮樂不斷處在增損中,失去禮樂地位的作品進入無算,後人稱為逸詩。春秋中期之後,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各國都有自己的詩,西周以來的禮樂也就成了周詩,成周的作品叫王風。在各國有不同的本子的《詩經》流傳,最後由孔子編定,以備王道、陳六藝,一方面出現雅詩,也就是制體禮樂不足的情況,主要是經常用來演奏的《崇丘》等,而歌詩則很少損失,所以説《詩經》的流傳不獨在竹帛。但是另一方面,一些關於帝王禮儀的作品,如《肆夏》等,孔子並沒有入選。所以對詩書缺不能絕對地看。

三、《詩經》的生態與禮樂體制。 《詩經》的詩體要約主要是文字、押韻、比興、意象、齊言等,這是中國詩歌的民族特色。其中文字和押韻在散文中也存在,但不是必須,齊言四字兩拍出自鐘磬、歌唱、舞蹈聲折的配合需要,是必然的選擇。《詩經》中詩體以四言為正格,共192篇,正格和變格(雜言)的關係是從短句到長句發展演變,在語境協調配合。其藝術手法與語言特徵直接影響着後代詩文的發展。《詩經》以十首為一章,即某某之什,以第一首代表,每一節叫一章,開始叫首章,最後叫卒章,與音樂有關。《詩經》在使用上正體具有宗教色彩,通過直覺體悟,實現天人和自然萬物的合一。《詩經》最早體現了政教合一的思想和實務。六詩即為行政特徵,樂語是教化方式,彼此聯繫,融為一體,形成西周禮樂文化體系,也是西周的行政法典。在具體的應用上,有大合樂的禘袷郊祀廟祀等的祭祀禮用,也有具體的或言獨立的儀式,具體的儀式在諸侯相見時往往以三首作品為一單元,或者交叉使用,禮經三百,截取分合形成三千,是客觀的寫照。

四、《詩經》的名物。《詩經》的名物考主要涉及《詩經》的禮樂,不僅體現在《詩經》的整體上,也包含在具體的作品中。《詩經》的禮器上承三代,下開漢唐,遠取諸物,近取諸身,廣泛用於社會和生活,體現了不忘祖宗歷史,立足現實,服務未來的發展理念,培養塑造的是德才兼備、性格健全、能力全面的人才。通過《詩經》的禮樂、名器、禮制可以進一步認識到《詩經》的經典性和現代價值。其名物同時也是當時人們經濟思想和美好浪漫的情感的體現。

五、《詩經》的文化轉型與東周詩學。《詩經》的六詩是《詩經》的價值和實現價值的方式表現,與用詩相輔相成。漢代人為建國尋找理論基礎,因此秉承戰國傳統,從六詩中尋找義,因此產生六義,六義是六詩的文化轉型和實用。春秋時期,有賦詩斷章的風氣,也就是從詩中按照自己的需求尋找道義。像《論語》,不僅明確地引用《詩經》,論理明事,更多的是直接將詩作為生活的道理,與此分成明引和暗引兩種狀況。當然也包含着評價和理解,如“鄭聲淫”理論就是孔子對鄭伯不守傳統禮制的批判,桑間濮上之音則是對周代政治利弊的極端看法。因此説,六義理論是《詩經》學發展的結果。在引詩用詩或者説斷章取義的過程中,義不是想象的,而是來自《詩經》本身,因此賦詩必類,也就是賦詩必須符合本義是東周以來的傳統,而這也正是毛詩序之前能夠了解《詩經》的真實的第一有效途徑。作為賦詩用詩的方式,因為用在諸侯聘問儀節上因此格外引人注目,而其中君子曰的代言方式更是別出心裁。漢代人認為賦詩不過是小事,但意義很重要,因此有微言大義之説。春秋以來的引詩用詩形成了自己的規律和特色,以及風格。戰國時候的竹簡,如郭店楚簡可以看出,詩的神聖性與普世價值具有持久廣泛的特徵,而對於研究則增加了很大的困難。著名的如儒家論詩,亦各有特點,既一脈相承,有自成一體。但是,我們並不認為《詩經》都那麼理性和本真,《詩經》是真實的但是又充滿着理想,有人間的也有天上的,《詩經》涉及的神仙思維,體現了中華民族樂生厚生長生的偉大理想。取義的結果誕生豐富了儒家捨生取義思想,表現在詩學氣質上就是楚辭的九死未悔的精神。但楚辭整體上雖然號稱為中國詩歌的又一源頭,還是不比《詩經》,因為《詩經》是中國文化的元典和源頭。

六、《詩經》的影響。《詩經》的影響需要評估,舉幾個例子説,五言詩的出現主要得力於《詩經》,漢代的漢樂府也是這樣,唐代的格律詩更是如此。歷代的著名學者都首先從學習《詩經》進入學術,如呂祖謙就是。《詩經》不僅中原,就是遙遠的北方的僧侶們都很熟悉,説明《詩經》確實可以稱為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名列世界最美之書。

  《先秦詩經學史》本書目錄

摘 要

引 言

第一章 先周語用與《詩經》詩體的形成

第一節 傳説中的歌與禮樂的詩

第二節 盟誓儀式與組詩賡歌

第三節 巫風與比興敍事歌詩

第四節 西周冖樂和《詩經》的生態

第五節 金石禮器與詩文的寫作

第二章 《詩經》的形成與書寫

第一節 詩辭賦的名稱

第二節 《詩經》的篇名

第三節 《詩經》的作者和周公制禮作樂

第四節 《詩經》的禮樂形態

第五節 正歌無算樂和逸詩

第六節 孔子刪詩和《詩經》的編訂

第三章 《詩經》的詩體形態

第一節 《詩經》詩體的正格與變格

第二節 《詩經》的成體與制體

第三節 春秋賦詩和《詩經》的章節規制

第四節 《詩經》的形態要約

第五節 徒歌和樂語

第六節 《詩經》的樂舞與應用

第七節 春秋賦詩引詩與《詩經》的增損流傳

第四章 《詩經》名物考

第一節 《詩經》禮樂考

第二節 《詩經》名器考

第三節 《詩經》禮制考

第四節 《詩經》的名物與經濟思想

第五節 《詩經》牽牛織女和天仙配的傳説

第五章 《詩經》理論與東周詩學

第一節 《詩經》和神仙的起源

第二節 六詩和六義

第三節 《論語》引《詩經》考

第四節 郭店楚簡引《詩經》考

第五節 斷章取義和賦詩必類

第六節 鄭聲淫考

第七節 桑間濮上之音考

第八節 春秋聘問儀注與歌詩必類原則

第九節 《左傳》引《詩》和君子曰的代言方式

第十節 孔子孟子荀子和儒家詩學

第十一節 諸侯聘問儀節和微言大義

第十二節 《詩經》楚辭比較

第六章 《詩經》的影響

第一節 《古詩十九首》用《詩經》考

第二節 周南召南和漢代《房中祠樂》

第三節 儒家詩學與唐代格律詩的寫作傳唱

第四節 《詩經》《全遼文》一之日二之日考

第五節 呂祖謙《讀詩記》與續《詩詩記》的詩經學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