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實習

關壩地質實習報告

實習1.37W

一、實習目的

關壩地質實習報告

通過野外實習,進一步瞭解地質學的基本內容,掌握地質學的基本技能和研究方法;瞭解和掌握地表形態及其發生、發展、結構和分佈規律;重點掌握實習區域的地層、巖石、礦產、地質構造(褶皺和斷裂)和古生物的主要類型、分佈及其演化規律、野外地質調查基本方法,瞭解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與防治,礦山環境保護和土地整理復墾等。

通過野外實習,綜合研究和掌握地球表層各自然要素的性質和特點,各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繫和相互作用,自然地理環境的基本規律及其應用、人類與自然地理環境的關係等內容,激發對祖國、對廣西大好河山的熱愛,樹立珍惜資源、合理和集約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為達成人與自然和諧之目標,為建設和諧社會貢獻力量。

二、實習人員

指導老師:朱文周惠傑趙永全

實習學生:2015級地科一、地科二全體同學,共113人

三、實習時間

2015年12月8日------12月11日,共4天。

四、實習地點、內容和實習路線

實習地區:南寧市、橫縣、武鳴縣、賓陽縣等地

第一天(12月8日,週一):

在學校進行實習動員,做實習準備(資料、儀器、設備等)

第二天(12月9日,週二):

南寧------橫縣六景,當日往返;

實習地點:橫縣六景泥盆系剖面。

實習內容:流進泥盆系海相地層、寒武系地層、古生物化石、不整合面、褶皺、斷裂等,測量巖層、節理、斷層產狀,巖相古地理,以及霞義嶺、邕江周邊地區的地形地貌等。

第三天(12月10日,週三):

南寧-----武鳴縣,當日往返;

實習地點:武鳴高峯、伊嶺巖等地

實習內容:古生代地層、巖溶地貌,觀察和分析沉積巖類別、產狀和成因。

第四天(12月11日,週四):

南寧-----賓陽,當日往返;

實習地點:南寧----賓陽沿途,以及崑崙關等地

實習內容:南寧----賓陽沿途地層、地貌,崑崙關花崗巖等。

五、實習用品:鐵錘、羅盤、放大鏡、化學試劑、皮尺、標本袋、標籤、手電筒、望遠鏡、照相機、擴音喇叭、GPS定位儀、地形圖、地質圖、廣西地圖冊、實習資料、筆記本等。

六、實習全過程

第一天(12月8日)

經過8日實習動員大會後,我們知道了實習的相關要求、實習的目的、實習要考察地等,這一天我主要是在校內做實習準備,主要有儀器和設備的準備,知識的整理,提前瞭解實習地的一些基本情況。

第二天(12月9日)

天氣:晴

觀測路線:南寧——橫縣六景——南寧

這一天早上8點30分我們從學校出發,出來南寧市以後我們的汽車向西行前往六景方向,六景泥盆系剖面是我國著名的泥盆系標準剖面,也是世界著名的泥盆系標準剖面。它位於橫縣西北部的六景鎮附近,距自治區首府南寧約50公里。剖面起點始於六景鎮北面的霞義山,往南通過火車站再轉向東南的谷閉村和那祖村,全長約4.6公里。六景泥盆系剖面出露良好,其底界與寒武系呈不整合接觸,頂部為第三系所覆蓋而出露不全。

地層標準剖面分深水相泥盆系剖面和淺水相泥盆系剖面,兩種類型。而六景剖面兼具兩種海泥盆系沉積類型,是我區深水相泥盆系和淺水相泥盆系之間地層對比的橋樑。

從地貌上看,六景一帶屬於橫縣邕寧砂頁巖丘陵的一部分,沿邕江兩岸分佈組成地層以泥盆系、二疊系和三疊系的砂巖為主,其次還有第三系的邕寧羣。丘陵海拔200----400米,坡度20---30度。塗層一般不厚,特別是中生代以前的砂巖組成的丘陵,土層較薄,風化殼含礫多,適宜植樹造林。

一路上指導老師給我們講解了如何定點,定點是我們正確得定位考察的一個關鍵。經過老師以及同學的互動之後,我們知道了定點的幾個基本輔助物——地圖、地表物、地物。

大約早上10:30的時候我們到達了我們的這天考察的第一個目的地——六景鎮舊火車站(鬱江組),鬱江組的厚度大約為45米,我們定這個點的依據是鐵路方便定點。在指導師的指點下,我們發現了我們定點附近的鐵路旁的表層風化殼很厚露頭不好。於是我們分開是找露頭包括(天然露頭和人工露頭),結果我們找到了源生露頭,這個露頭很好。發現這裏化石豐富,這裏淺海相化石主要以腕足類的石燕化石為主,夾雜有少量表面覆蓋着粘土的珊瑚化石,運用已學過知識並藉助小刀和放大鏡等輔助工具我們基本能確定這裏的巖石有石灰巖、泥質灰巖、泥灰巖,但由於風化的作用,巖石的顏色和形狀有不用程度的變化,故要準確判斷有一定的難度。此外,這裏地質特徵清楚、剖面線較短、地層清楚即沒有褶皺、斷裂。繼續前行,我們來到了鬱江組的第27層即與那高嶺組交界的地方,這裏有一個剖面標誌碑,上面有典型的石燕化石。在這裏我們用羅盤測這裏巖層傾向、走向、傾角,結果測出這裏巖層的傾向大約為SE167°,走向為SW257°,傾角約為39°。

從11:30~12:30,我們行走在那高嶺組的巖層上,這裏的厚度約為55米,我們通過用錘子敲打,有手觸摸感覺、用放大鏡觀察顆粒的粗細,初步確定這裏分佈的巖石主要有泥質砂巖、泥質粉砂巖、粉砂白雲、巖泥質灰巖等幾種巖石。含少量腕足類、雙殼類、竹節石。我們往望火台走,在山底下,我們看到蓮花山組與寒武系分界的標誌,寒武系主要巖石是泥質粉砂巖,灰黃色含泥石細砂巖夾黑色炭染頁巖。寒武系地層與泥盆系蓮花山組地層是角度不整合關係,當下伏地層形成以後,由於受到地殼運動而產生褶皺、斷裂、彎曲作用、巖漿侵入等造成地殼上升,遭受風華剝蝕。當地殼再次下沉接受沉積後,形成上覆的新時代地層。上覆新地層和下伏老地層產狀完全不同,其間有明顯的地層缺失和風化剝蝕現象。這種接觸關係叫不整合接觸或角度不整合。這種接觸關係的特徵是:上、下兩套地層的產狀不一致以一定的角度相交;兩套地層的時代不連續,兩者之間有代表長期風化剝蝕與沉積間斷的剝蝕面存在。角度不整合的形成過程為:

①在地殼穩定下降或升降運動不顯著的情況下,在沉積盆地中形成一定厚度的原始水平沉積巖層;

②地殼發生水平擠壓運動,使巖層產生褶皺、斷裂等變形,巖層伴隨着水平方向上縮短的同時,在垂直方向上則不斷上升,併到達陸上的一定高度或成為山地,在此過程中還可能伴有巖漿作用與變質作用發生;

③在陸上環境下,變形的地層遭受長期的風化剝蝕,形成凹凸不平的剝蝕面,同時在剝蝕面上形成古風化殼、殘積礦產等;

④地殼重新下降到水下沉積環境,在剝蝕面上又形成了新的原始水平沉積巖層(其底部常有底礫巖),新形成的地層與不整合面大致平行,但與不整合面以下的地層以一定的角度相交。所以,角度不整合反映了一次顯著的水平擠壓運動及伴隨的升降運動。然後我們直上望火台,站在望火台上觀看邕江下游地區,從望火台上看下去,邕江下游地區的確是一個盆地。

12:40——1:00,我們到達蓮花山組一帶,這裏有灰紫紅泥質粉砂巖(如圖1)所示

圖1泥質細砂巖、灰黃含鈣粉砂巖,含豐富的魚碎片、蟲管、介形足等,巖層的厚度約為134——324米。

到一點四十左右,我們到達霞義嶺的山腰即寒武系地層與蓮花山組合,估計是由於強烈的褶皺運動所致。寒武系即水口羣四組含灰黃泥石英細砂巖夾黑色炭染頁巖。出露總厚度1924——9163米。在老師不限制的條件下,我們地科班全體同學爬到了霞義嶺山頂,站在高高的山上我們有一種“一覽眾山斜的感覺,舉目四望,邕江與數百米的峭壁都在我們的視線之內,由峭壁上顯現的不同的巖層,經休息和合影之後我們沿途返回。

這一天我們考察的地層是從鬱江組——那高嶺組——蓮花山組——寒武系即從新到老,由低到高。就如指導老師所説,我們走一步就相當於跨回了四億年前的感覺。

到下午四點左右我們回到了六景鎮上,坐車返校,到下午六點左右我們回到了學校,結束了第一天的實習。

第三天(12月10日)

天氣:晴

觀測路線:南寧—武鳴縣的高峯嶺、伊嶺巖——南寧

今天是地質實習第三天,早晨8點30分我們從學校乘車出發,汽車從南寧盆地向北行進。南寧盆地位於右江與左江匯合口以東,至四塘東面的三叉嶺;北部以高峯嶺山腳為界,向南至邕江南岸;南部自西向東以七波林場雙雞鈴—七波坳—五象嶺一線以北為界。西北和北部為高峯嶺和崑崙關丘陵,東部有名山丘陵,南部為七波丘陵,形成以南寧為中心的廣大河谷地地貌。在構造上,南寧盆地屬於斷裂凹陷盆地,在燕山運動已經形成,自白堊紀末至第三紀期間,地勢底下,成為一個內湖盆沉積環境,沉積了白堊系和第三系的地層。第四系新構造運動地勢間歇上升形成了盆地的數級階地。沖積平原分佈於邕江兩岸的二級階地面上,其範圍大致南線自鴨水塘至金雞煤礦一線以北,東至青秀山腳、長崗嶺、北湖村、西津村一帶;北至高峯嶺腳,向西延伸至羅文村、大同渡口等。全由第四系及近代河流衝擊物組成,土地比較肥沃。

西大明山隆起的基底構造屬於西大明山—大瑤山大型複式背斜的一部分,核部分出露寒武系近東西向褶皺,韋村—恃村近東西向大斷裂延伸50公里。韋村—恃村大斷裂以南,主要出露第三系礫巖、砂巖、泥巖、灰巖、泥灰巖等,第四系亞砂土、粉砂、礫石巖、砂礫層夾泥炭。韋村—恃村大斷裂以北,主要出露寒武系、泥盆系和石炭系地層。寒武系主要有砂巖夾泥巖及粉砂巖,長石石英砂巖。泥盆系主要有礫巖、礫狀砂巖、頁巖、泥巖等。石炭系主要有灰巖夾白雲巖、硅質巖等。

途經高峯嶺低山區,穿過高峯林場,在高峯嶺拗口旁,處於03745縣道13公里處,這就是我們今天定的第一個點,因為這裏生長的植物茂密,故知這裏的風化殼很厚,我們沒有找到很明顯的露頭,不能精確的測這裏的產狀。但我們可以大致判斷這裏巖層的走向為北北東走向。從遠觀到近看,動手敲打、觸摸,並借用工具輔助的方法,我們可以判斷出這裏主要粉砂巖為主夾雜有少量的灰巖,這類巖石是由於母巖風化和剝蝕作用的碎屑物質所形成的。而我們屬於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降水豐富,為風化侵蝕提供了有利條件。因此,這裏的巖層表面的顏色因為風化作用發生了變化,其中有暗紅、紫紅、黃色。也正是由於風化作用,這裏的巖層褶皺、斷裂,節理厲害,我們看不易看出產狀。這裏屬於寒武系的地層。

在往前走不遠的地方我們發現了節理面很明顯的巖層,地層,這裏的巖層是由泥巖,巖層似乎與蓮花山組有些相似。因為這裏的巖層產狀清晰,所以我們測出了該巖層的傾向為SE205°,傾角為27°。

大約在中午10:30的時候我們來到了伊嶺村,站在伊嶺巖前面,我們看到對面的石山底座相連着,因此我們判斷應該是峯叢地貌。但經過曾老師一分析才知道原來對面的峯叢地貌已經發展到晚期,正像峯林地貌發育,總的來説應該是喀斯特峯林地貌和寬谷地貌的組合而峯林地貌發展到晚期又會相孤峯地貌發展。這一帶孤峯台地大面積分佈,武鳴河貫穿其間,水土條件好,是重要的農業區域。

伊嶺巖位於武鳴縣境內,距南寧市郊18公里,是一座典型的喀斯特巖溶洞。因地處伊嶺村而得名,又名“敢宮”(壯語),意為宮殿一樣美麗的巖洞。據地質學家推斷,形成於一百萬年前。相傳南宋開禧、嘉定年間(1205-1224),有周師慶道士在此“結庵修煉”,“坐化巖中”。

在導遊的指領下我們進到伊嶺巖洞,但由於有遊客和我們一起進洞,所以在洞裏指導老師沒能給我們講解溶洞形成的基本原理。不過進了洞我們就知道,伊嶺巖洞內石筍、石柱、石幔、石花自成形象,惟妙惟肖,在洞中游覽,宛如置身仙境,美不勝收。伊嶺巖風景區的`壯鄉風情非常精彩,受當地民風民俗和壯族文化的薰陶,伊嶺巖風景區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歷史文化和人文景觀。 形成這樣獨特景觀的原因應該是這地區氣候濕潤,降雨豐沛,流水作用顯著,並且存在大量的可溶性巖石,可溶性的巖石在流水侵蝕的作用下溶解後重新沉澱形成,但由於地下水作用隨季節不同而異,故形成了不同的景觀。而且這一地區的很多美麗的自然景觀都是建立在這種特殊的地貌類型基礎之上的。這種可溶性巖在流水的溶蝕作用下形成的地貌類型為“喀斯特地貌”,又叫巖溶地貌。這裏喀斯特地貌為該地的旅遊業帶來無限生機。從伊嶺巖洞出來後我們就去吃午餐,經短暫的休息後,我們返回路上,我經過的地區主要有出露地層主要有中上泥盆統鬱江組、東崗嶺組、融縣組。主要有頁巖、泥巖、粉砂巖、細砂巖,灰巖夾泥灰巖及白雲質灰巖、白雲巖等。其中灰巖硬度大、節理多,大部分的灰巖構成了石山,石山上的植被分佈稀少。

在巖層清晰的的地方我們停車下來觀察,在巖層清晰的的地方我們停車下來觀察,結果發現了很典型的褶皺如(圖表4)所示,經觀察知道這一小褶曲為向斜,這個褶曲北翼側角小,南翼陡。對面的石山斷層帶也很明顯,層傾斜巖層。經指導老師的的指點知道有溝谷的地方就有斷層,所以此處很可能有斷層存在,但最後我們沒有能夠確定是否有斷層的存在或是斷層的產生成因等。這裏的泥巖呈黃褐色或灰黃色,風化情況嚴重,為泥盆系的巖層。這裏的傾向為SE308°,傾角為16°。往前兩百米左右,有風化情況很嚴重的沉積巖,包括有砂巖、頁巖、石灰巖和硅質巖等。硅質巖具有薄層構造,層理清晰,敲打聲音清脆;石灰巖有重結晶現象。

這一天下午5點我們返回到學校,結束了第三天的實習。

第三天(12月11日)

天氣:晴

基本路線:南寧——崑崙關——南寧

今天是我們實習的最後一天,今天實習的目的地主要是崑崙關。從學校出發後我們沿着南寧盆地軸線走,一路上我們帶着專業的眼光觀察路邊的巖石,經指導老師指導後知道,我們經過的地帶巖層比較新,估計南寧盆地基地屬於新第三系地層。路經五塘,我們發現了一個滑坡,於是我們全體同學下車考察。這滑坡上有泥巖、粉砂巖、砂巖。巖土鬆散,顏色呈黃褐色的是泥巖;顏色為褐紅色或灰黑色,具有薄層結構,質地堅硬、比重小的是碳質頁巖。這有少量的紅壤覆蓋在巖層表面,這紅壤是因為巖石的風化形成的,應該是新第三系的紅壤;巖層疏鬆,巖石的粘性不好。這滑坡的周圍長着松樹,故判斷這裏的土壤為酸性土;因為是一個滑坡我們初步判斷這應該是由於雨水的沖刷造成的。我們提出了一個問題:“為什麼巖石上面會有一層紫色的薄層?”老師回答説,這裏是以泥巖、粉砂巖為主,巖層緩傾斜即基本水平分佈。該巖層上部分為粉砂巖,下部為泥巖,容易產生滑坡,不一定是降水引起的,因為這屬於膨潤土類,該類土遇水膨脹,乾旱收縮,乾濕收縮不均,粉砂巖沿泥巖層下滑形成滑坡。滑坡的原因主要是泥巖。顏色較深的那一層是含錳鐵層,故顏色很深。

路旁我們下車第二點是考察水平巖層,如(圖5)所示,這是第三系巖層,以粉砂巖

為主,分層顏色較淺,薄層凸出來的巖層膠結好,巖層堅硬,難風化;厚層凹進去巖層膠結不好。這裏的巖層厚緩,故沉積穩定。因為難以風化,所以風化殼很薄,植被生長稀少。

再向前走我們來到了崑崙關的巖底,在這裏我們看到了典型的花崗巖出露,花崗巖容易在降水豐富的地區風化,並且顆粒越粗花崗巖主要是有石英礦物和正長石組成,其中還有少量黑雲母和白雲母等成分。花崗巖在降水豐富的地區容易風化,並且顆粒越粗越容易風化。而我們廣西就屬於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降水豐富,所以花崗巖分化明顯,在這我們看到了典型的球狀風化。

此後我們直奔我們今天考察的主要目的地之一崑崙關。崑崙關位於南寧市東北方59公里處,崑崙山東側。它是邕柳(南寧--柳州)、邕梧(南寧--梧州)公路必經的隘口。崑崙山巍峨峻險,谷深坡陡,地勢險要,東西兩邊峯巒對峙,綿亙不絕,邕賓公路沿着古道由南向北,盤繞其間,是南寧東北面的自然屏障,有“南方天險”之稱,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歷史上曾發生過9次戰役,最大而且十分慘烈的是抗日戰爭時期的“崑崙關之戰”。

崑崙關巖底約為387平方千米,這裏的花崗巖很疏鬆,容易風化形成高嶺土,石山陡峭。從這裏植被茂密可以知道這裏的風化殼很厚,基本看不到裸露的巖層。

4點30分,我們來到五塘鎮,位於五塘鎮的西北500米處,這裏出露地表的巖層是第三繫上新統,黃褐色泥巖夾鐵質層,局部夾有褐煤,屬於人工露頭。上層是土黃色泥巖,下層是灰色泥巖,這裏沉積環境發生了變化。灰褐色泥巖泥質很純,膠結較緊密。這裏還有第四系的黃土。

下午六點我們返回到南寧市,結束了我們最後一天的實習。

七、實習收穫和體會

我們這次的實習儘管確切地説只有短短三天,不過我們從中實在學到了不少東西,能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習中更使我們提高了繼續學習的熱情。本次實習令我們加深了對地質地貌學的瞭解,更深刻認識到了學習地質地貌學的意義,鞏固了學習成果,體會到達到理論聯繫實際的目的,並且學會了一定的考察地質地貌的方法要領和細節,掌握地質的野外考察的基本技能和研究方法。鞏固和加深了課堂所學知識,提高了我們的觀察和分析地質現象的能力。在野外我們也發現了很多教材理很多事物和我們親眼所見到的樣本是有差異的,因此我們要學會帶一種疑問去求知,這樣學到的知識才是活的,否則就是讀死書。同時,這次實習使我們在思想上得到鍛鍊,增強我們對專業知識的熱愛,也培養了我們關心他人,團結互助的風尚.

標籤:關壩 實習 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