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實習

薊縣八仙山實習報告

實習3.23W

城市與環境科學學院

薊縣八仙山實習報告

天津薊縣八仙山植物土壤野外實習報告

一、概況

薊縣位於天津市最北部,地處京、津、唐、承四市之腹心,距北京市區80公里、天津市區110公里、唐山市區90公里、承德市區140公里,地理區位條件優越。八仙山地處燕山山脈西側尾支,天津八仙山自然保護區,是天津市地勢最高、羣峯彙集的地方,900米以上的山峯有19座,八仙山主峯海拔1052米,屬於暖温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

選擇在八仙山進行植物與土壤的野外實習,是因為區內生物種類豐富,種羣結構完整,不僅具有華北地區的典型性,同時,還有一定的稀有性和特異性。此次實習,目的是讓我們進一步鞏固植物地理學的基本原理,學習並掌握野外植物調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加深我們對課堂理論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初步掌握植物採集、標本製作、種類鑑定等工作的基本操作方法,為以後工作和學習打下基礎。

二、植物地理部分

(一)自然地理環境

1.地質地貌

八仙山地層是距今14億至18億年間古海沉積的長城系石英巖,八億年前海退成陸,一億年前“燕山運動”斷裂、褶皺、隆起,呈現出山地風貌。

2.水文氣候

八仙山保護區,屬暖温帶濕潤性季風氣候,位於燕山迎風坡,夏季多雨,年降水量為968. 5毫米,豐沛的降水,温濕的氣候,為森林的生長髮育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八仙山保護區地處從暖温帶到温帶,從太平洋到亞洲大陸,從華北平原到燕山山脈,從森林到草原的過渡地帶。獨特的地理位置,使這裏成為多種植物的過渡區、彙集區、結合區。

3.土壤

薊縣北部地區由於受地形、言行、氣候、地貌、植被、成土母質以及人為等諸多因影響,土壤類型較多,並呈規律性變化,肥沃的土壤為植物的生長,動物的繁衍生息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

(二)植物區系的分析

1.植物區系成分

八仙山自然保護區的植物區系多,不僅有華北區系成分,還有熱帶、亞熱帶區系成分、東北區系成分、內蒙古草原區系成分、西伯利亞區系成分以及喜馬拉雅區系成分。區內主要以北温帶成分佔據絕對優勢,如毛白楊、桑、榆、檬椴、胡枝子等。八仙山自然保護區還具有熱帶、亞熱帶的侵入成分,如臭椿、荊條酸棗等。東北成分有胡桃就、白樺等。蒙古草原成分有羊草、隱子草等。西伯利亞成分有地梢掛。

2.植被類型分析

八仙山植被類型多,一級的植被類型有針葉林、闊葉林、針闊混交林和灌叢。針葉林對應的是油松林羣系;闊葉林主要有雜木林、蒙古櫟林羣系;針闊混交林主要是油松與栓皮櫟、花木蘭的雜木林。灌叢植被型主要包括荊條、酸棗等羣系。

3.植物羣落垂直分佈規律分析

八仙山自然保護區海拔800米以上廣泛分佈着蒙古櫟林,主要由於蒙古櫟林耐寒,生長速度慢,在高海拔佔據一定優勢。海拔400米到800米主要分佈着闊葉林與針闊混交林,山溝裏以雜木林為主,低緩山坡以針闊混交、油松為主,較陡的山坡和山脊因為比較乾旱,分佈着栓皮櫟、槲樹等。

4.植物羣落演替分析

據史料記載,宣統二年(1910年),由於官府原因,八仙山以及周邊的森林遭到了掠奪性砍伐,八仙山的原始森林遭到了極其嚴重的破壞。新中國成立後,政府有關部門於1955年在八仙山一帶建立了薊縣國營林場,對八仙山及周邊的林區進行了40多年的育林養護,使八仙山的森林生態系統和環境逐漸恢復起來。

八仙山地區屬於典型的次生演替,植物羣落經歷由草本階段到灌木階段再到喬木階段的演替方式。

5.開發保護建議

肥沃的'土壤,豐沛的降水,適宜的温度,為植物的生長,動物的繁衍生息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使八仙山成為華北地區少有的最大、最有代表性的天然植物園,野生動物園,具有重要的生態科研意義,因此建議景區開發建設按着“以保護為本,以發展促保護,保護髮展相協調”的原則進行開發利用。

三、土壤地理部分

(一)土壤形成的環境條件

1.地質地貌

不同類型的母質其礦物化學組成不同,那麼它必然影響土壤的礦物化學組成。八仙山是長城系石英巖,形成的土壤有機含量不高,容易成酸性。

2.水文氣候

八仙山保護區位於燕山迎風坡,夏季多雨,豐沛的降水,温濕的氣候,由於土壤水分多,土壤的鹽基離子(即K+、Na+、Ca2+、Mg2+、NH4+……)遭到淋溶,排出土體進入地下水,易形成淋溶褐土。

3.植被

植物,特別是高等綠色植物,能利用太陽能通過光合作用合成有機質,將大量的太陽能以有機質的形成累積在土壤之中。不同植被類型對土壤形成的影響不同,八仙山自然保護區一級的植被類型有針葉林、闊葉林、針闊混交林和灌叢,對土壤形成產生不同的影響。

(二)土壤類型

八仙山地區由於受地形、巖性、氣候、地貌、植被、成土母質以及人為等諸多因影響,土壤類型較多,並呈規律性變化。八仙山地區土壤類型主要為褐土,700~900米以上的中山地區委山地棕壤,屬於華北暖温帶一種地帶性土壤類型;山前平原土壤類型主要為潮土。

(三)土壤垂直分佈規律

700以上的的山頭主要分佈山地棕壤,巖基不飽和,呈微酸性,但土層薄。坡陡,侵蝕比較嚴重,適宜發展林業。中山、低山、丘陵及洪積扇的中部上部普遍分佈着褐土,包括粗骨性褐土、淋溶褐土、石灰性褐土、潮褐土等類型,土層較薄,土壤侵蝕嚴重,含有礫石,有機含量不高,土壤呈中性,植物為適宜發展林牧業。山前平原地區主要分佈着潮土,土壤呈中性獲微鹼性,地下潛水位教淺,適宜發展農業。

(四)土壤利用改良問題及建議

土壤生態系統的好壞直接影響着人類的文明和社會的發展,希望從實際出發提出改良方案,從一定程度上加強土壤利用率,促進林業發展。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按照八仙山山地垂直分異規律搞好土地利用規劃;

2.搞好植被恢復和生態建設工作,嚴禁燬林開荒、陡坡耕地要退耕還林還草;

3.發展可持續農業:搞好合理輪作、套種,提高土壤肥力;集約經營,合理施肥,提高果樹單產。

四、結束語

實習結束了,我聯想到地理學一直探討的終極問題,人地關係。對人地關係的研究有不同的側重點和出發點,是側重於人?還是側重於地?或強調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抑或強調自然對人類的控制?如今是21世紀,人們強調的是和諧,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人類尊重自然,合理利用自然,才能可持續發展。我覺得八仙山自然保護區恰恰做到這點,其協調好農業、旅遊以及生態的關係,有條不紊,正朝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目標前進。

從個人發展角度出發,本次實習不僅讓我們進一步鞏固自然地理中地質地貌、植物、土壤等方面的知識原理,基本掌握野外植物調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更培養了我們不屈不撓、吃苦耐勞的精神以及嚴謹的科學態度。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知識是靜態,行路是動態,書中知識有限,外面世界無限,閉門造車,出門不合轍,只有實踐,才能融會貫通,學院提供的這次實習機會,讓我們受益匪淺。

實習雖然結束了,在實習過程中孕育出來的一種精神、一種思想卻長存在記憶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