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實習

土壤的實習報告5篇

實習3.05W

隨着社會不斷地進步,報告的用途越來越大,寫報告的時候要注意內容的完整。那麼大家知道標準正式的報告格式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土壤的實習報告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土壤的實習報告5篇

土壤的實習報告 篇1

土壤是固態地球表面具有生命活動、處於生物與環境間進行物質循環和能量交換的疏鬆表層。它既是獨立的歷史自然體,也是最易受人類活動影響、為人類提供食物的自然資料。土壤和人類的關係十分密切,因為人類生存必須發展農業,以取得食物。農業生產,首先是綠色植物的生產,是以土壤為物質基礎的。各種作物都是在土壤裏紮根立足,並通過根部從土壤裏取得養分和水分,才能生長繁茂。其次,人們飼養動物,也必須以植物為飼料。很明顯,沒有土壤,也就沒有農業。為了發展農業生產,人們必須重視土壤資源的開發、利用改良。科學地開發和利用土壤在國民經濟建設,特別是在農業生產和改善環境中具有重要作用。

土壤學作為主要研究土壤中的物質運動規律及其與環境間相互關係的科學,是農業科學和資源環境科學的基礎學科之一。土壤學在農業生產、環境保護以及工程建設中發揮着直接而又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土壤學的研究成果在農業生產上所做出的重大貢獻,為土壤學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土壤學實習,是土壤學教學的重要環節之一,通過實習,一方面把課堂教學與野外實際結合起來,印證、鞏固、充實和提高課堂所學的理論;另一方面通過對野外土壤觀察研究,初步掌握土壤調查的基本技能和方法,並通過課程論文寫作,培養學生初步科研能力;同時使學生認識到土壤學的重要性並激起學生對土壤學的興趣和熱愛。

基於以上理由,作為學習土壤學的學生,我們於12月12日至16日期間,對珠江三角洲土壤進行了一次詳細地實習考察。

實習概況與記錄

實習工具:鐵鍬、鎬、PH指示劑、口盅、瓷塊兩塊、捲尺、比色卡、採樣袋兩個、刀。

我們的行程為三天,路線是:中山民眾鎮—中山五桂山—中山三鄉鎮—珠海香洲區—廣州火爐山—廣州茶山—華南農業大學農場。在這三天中,我們挖掘了各個地點的土壤剖面進行觀察、分析了其土壤類型及性質、探討了其土壤形成因素、採集了一些土壤樣品、考察了一些土壤侵蝕的情況、並瞭解到了各個地點土壤的綜合利用方式。我們對各個地點和老師們的講解都作了詳盡的記錄。第三天下午,我們聽取了李華興院長的關於土壤學發展現狀和展望的專題講座,獲益匪淺。第四天我們在實驗室裏製備土壤樣品和精確測定它的PH值。第五天我們將各組的記錄做成報告,進行了總結交流。

土壤的實習報告 篇2

一、目的意義

土壤地理野外實習,是土壤地理教學環節的有機組成部分。通過野外實習,一方面結合實際,應用和驗證課堂教學所學的理論與知識,加深和鞏固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學習常規土壤調查與製圖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土壤地理野外實習的重點是學習與掌握土壤路線調查(或概查)的方法。它的主要內容包括:調查前的有關資料和圖件的收集與分析工作;土壤地理調查路線的選擇;土壤剖面的選點、觀察、描述與記載;土壤標本與樣品的採集;土壤圖的調查與繪製;編寫土壤調查報告或土壤圖説明書。有條件時,可與土壤遙感調查與製圖實習同步進行,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實習的準備工作

為使實習取得預期的效果,做好實習的一切準備是異常重要的。

指導教師的準備工作,主要是確定野外實習的地點,預查、制訂實習計劃(包括目的要求、日程安排、人員組織等)。師生共同要做的準備工作是地形底圖、收集與分析有關實習地區的資料和圖件等。

(一)地形圖的準備

地形圖是用以作為野外實習底圖的必備的基礎圖件。地形圖比例尺大小的選擇,視野外實習地區範圍的大小、自然地理環境和土壤的複雜程度而定。實習範圍小、環境條件複雜和土壤種類多樣性的,比例尺宜大,反之宜小。一般多采用1:5000~1:10000比例尺的地形圖作底圖。範圍大者可採用1:100000地形圖。

在確定無地形圖的情況下,可以用比例尺平面圖代替。結合生產任務的野外實習,還需匹配相當或比例尺略小的行政圖。

(二)資料與圖件的蒐集和分析

1、自然成土因素的資料與圖件

1)氣象氣候資料與氣候圖:着重蒐集的數據有氣温、年均温、》10度積温;年降水量、蒸發量、風、無霜期等資料,以及氣候圖。

2)植被:植被類型、組成結構、被覆情況、指示植物等。主要蒐集自然植被、植被圖等。

3)地貌:地貌類型、海拔高度、侵蝕切割程度,以及地貌類型圖等。

4)母質和母巖:地質圖、巖性分佈圖、區域地質構造、巖石種類、巖性及其分佈規律。成土母質類型,一般以第四紀成因類型為基礎,如花崗巖殘積母質、河流沖積母質或洪積物,海(湖)相淤積物、冰磧母質……等。在乾旱和半乾旱地區,應注意黃土和風沙物質,濕熱的亞熱帶的熱帶,應注意紅色風化殼。

5)水文:包括實習區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如河流水系分佈、各河流的水文特徵、流域發生發展情況;地面潛水埋藏深度、水化學成分及礦化度;水文地質圖等。

2、社會經濟情況資料:

蒐集社會經濟資料的目的在於瞭解人類活動對土壤發生與演變的影響。包括歷史上的人類活動;現在的社會情況,特別是農業經濟資料,如人口、農業勞動力、總土地面積、耕地面積、林地、牧地;農作物種植情況,如作物種類、作物配置、耕人選制度、產量水平;農業生產結構、農業生產中產生的主要問題;水利、施肥狀況;旱、澇、鹽、鹼、次生潛育化、水土流失情況等。

此外,對於城市、工礦業發展對土壤污染或退化帶來的影響也不能忽視。

3、土壤資料與土壤圖:

蒐集、閲讀與分析實習地區的有關土壤圖、土壤調查報告,論文或專著是實習準備工作的重點。一般説經過全國二次土壤普查,各地都有大比例尺土壤圖及比較豐富的土壤普查資料可以利用,對現有的資料,要着重研究各類土壤的發生學特性、理化性質;土壤形成與分佈的地帶性規律與區域特性;土壤與農、林、牧生產的關係;土壤改良利用中的問題(土壤侵蝕、次生鹽漬化、潛育化、退化、沙化等);當地羣眾利用改良土壤的經驗等。

(三)土壤地理野外實習常用儀器、用具的準備

1、土壤資料與土壤圖:蒐集、閲讀與分析實習地區的有關土壤圖,土壤調查報告

2、採土工具和用品:取土鏟、剖面刀、鋼捲尺、土壤標本紙盒、土壤標本木盒、土壤樣品袋、採土標籤、pH混合指示劑、比色階(卡)、白瓷比色盤、10%鹽酸

3、土壤野外速測儀器:土壤水分速測儀、土壤養分速測儀等

(四)實習內容與要求

1、實習區土壤植被概述

2、主要成土作用與成土過程

3、主要土壤類型與成土環境的關係

4、褐土與棕壤的特點及形成過程

5、土壤的發生、發展演化

6、土壤標本的採集方法

7、土壤分析樣品的採集

8、編寫實習報告

、河北省土壤概況

(一)主要土壤類型

河北土壤類型多樣,分佈較廣、面積較大的主要有7個土類,即:褐土、潮土、棕壤、慄鈣土、灰色森林土、粗骨土、慄褐土、石質土。褐土主要分佈在太行山麓的京廣鐵路兩側,燕山南麓的通縣至唐山一線以北,海拔700——10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及山麓平原、沖積扇上中部地帶,是河北省分佈面積最大的一個土類,約佔全省總面積的34、64%;潮土主要分佈在京廣鐵路以東、津浦鐵路以西,通縣至唐山一線以南的平原地區;棕壤主要分佈在太行山、燕山的中山和部分低山及冀東濱海丘陵上;粗骨土主要分佈於石質山丘,土層淺薄,顆粒粗糙,礫石含量大於30%;慄鈣土主要分佈在張家口地區的壩上高原和壩下張宣、懷來、陽原、蔚縣盆地的部分地區,慄褐土在冀西北壩下地區廣泛分佈,處於褐土區和慄鈣土區的過度區;灰色森林土主要分佈在壩上高原東北部的低山丘至圍場一帶;石質土主要分佈於石質山丘,在極薄的A層土下直接與基巖接觸,常與粗骨土鑲嵌分佈。其他土壤如鹽土、黑土、水稻土、沼澤土、亞高山草甸土等也有分佈。(另外:風沙土主要分佈在各大河流的下游沿岸、古河道附近及沙化嚴重的農田附近;草甸土主要分佈在壩上高原湖濱下濕灘地以及山區地勢平坦、地下水位1—3米的河谷地帶。)分部如圖:

(二)土壤分佈規律

1、水平分佈規律

本區域土壤廣泛發育在省內排水良好的丘陵、階地、山麓平原和高原緩崗坡地、土壤帶大致呈東北西南走向,自東南向西北,由棕壤一褐土一慄褐上一慄鈣土依次更替。棕壤作為水平地帶性土壤分佈範圍不大,主要見於冀東一帶。褐土,為省內主要地帶性土壤、分佈廣泛。慄褐土、慄鈣土,分佈在西北部的壩下山間盆地和壩上高原。褐土帶內淋溶褐土、典型褐土、碳酸鹽褐土,亦大致呈東北一西南向分佈、東南一西北向更替(圖5—1)。

2、垂直地帶性規律(以霧靈山為例)

隨着地勢起伏與生物、氣候條件的變化,山地土壤的分佈服從於垂直地帶性規律,而垂直帶語的結構又與水平地帶性有密切的聯繫。興隆縣境內的霧靈山,基帶土壤是淋溶褐土,垂直帶譜依次由山地淋溶褐土——山地棕壤——山地生草棕壤——亞高山草甸土組成。(圖5—10)。

(三)秦皇島主要土壤類型及特點

1、淋溶土——棕壤土類

淋溶土綱的主要特徵是,土體碳酸鈣淋失殆盡,呈酸性至中性反應、粘粒移、澱明顯。省內淋溶土綱只有一個亞綱:濕暖温淋溶土亞綱;一個土類:棕壤土類。

棕壤,又稱“棕色森林土”、是河北省最主要的山地土壤,佔全省土壤面積的14、02%。在降水較多的冀東,棕壤出現在瀕臨渤海的幾十米到幾百米高的低山、丘陵上;棕壤發育地區氣候温濕。燕山、太行山山地棕壤區中温、半濕潤;冀東濱海棕壤區暖温較濕潤。年均温7一11℃,年均降水量670一790毫米,乾燥度0、8一1、15。夏季温熱多雨,冬季寒冷幹僳。這樣的水熱條件、使土體淋溶較強,亦利於有機質累積。

原生植被以夏綠闊葉林為主、間有針闊葉混交林。因受人類活動影響,原生植被巳不復存在。現在所見多為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喬木以櫟屬和鬆屬為主。良好的植被給土壤帶來較多的有機質積累,而在低山丘陵發育的棕壤,其腐殖質狀況深受耕作條件的影響。

成土母質多為中酸性火山巖殘坡積風化物,如花崗巖、片麻巖、花崗片麻巖、混合巖、正長巖風化物等廣佈於丘陵山地。此外,尚有洪積沖積物和黃土狀物質等。棕壤多呈微酸性、無石灰反應、鹽基飽和度較低等特徵、其原因除淋溶作用較強外,無不與酸性硅鋁酸鹽母質有關。

(1)植被保存好的剖面、具A00—A0一A—B—C土體構型。枯枝落葉層、腐殖質層及棕色粘化層均明顯。

(2)表層有機質含量多大於。胡敏酸與富里酸比值為0、7一0、9。

(3)土體呈微酸至中性反應、PH值6、0一7、0。鹽基不飽和、鹽基飽和度40一70%。全剖面無石灰反應。

(4)粘化層居剖面中部(20一60釐米或更深)。其粘粒含量大於剖面上下層。粘化層大於 2毫米。粘粒含量與表層含量之比值為1、3一1、8。

(5)剖面中鐵鋁有輕微下移,且於B層累積。活性鐵下移情況較鋁明顯。

(6)粘粒礦物以伊利石、蒙脱石為主,次為綠泥石。

主要類型為潮棕壤。河北省潮棕壤面積僅7417畝、主要分佈於冀東秦皇島市濱海丘陵周邊洪積沖積物上、地下水埋深L 5—3、5米。此外,圍場縣山間溝谷高階地上亦有零星散佈。

潮棕壤的形成,除粘化作用外,有地下水參與其成土過程、瀦育化特徵明顯。由於潮棕壤多闢為農田,土層有機質積累較少、棕色為主;土體微酸性,PH 6、5左右,鹽基飽和度88%;心底土層有鏽斑紋或鐵錳結核。其典型剖面如表5—2所示。

利用與改良:

棕壤分佈地區水熱條件比較優越,土壤肥力較高,是農業利用的有利因素,但因多位於丘陵山地,一般坡度較大、加上森林植被多被破壞,造成水土流失,土層淺薄、是為農業利用的限制因素。因此,要充分利用棕壤資源、必須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嚴禁坡開墾。

棕壤分佈地區應以林果為主,除保護現有林地外、大片荒地應育林種草。適宜生長在棕壤上的樹種有油松、華北落葉松、山楊、柳樹、蒙古櫟、栓皮櫟、楓樹、餒樹、板栗等。分佈在山地丘陵邊緣較平坦地段的棕壤,土層較厚、水分條件優越者,適種多種作

2、半淋溶土

半淋溶土綱的共同特點是、因氣候較為乾旱,或兼受石灰性母質影響,土體淋溶作用較弱,碳酸鈣部分淋失。本省半淋溶土綱有兩個亞綱,即半濕暖温半淋溶土亞綱和半濕温半淋浴土亞綱‘三個土類,即褐土、灰色森林土和黑土。

秦皇島市區地帶性土壤主要為褐土,又稱“褐色森林土、系河北省分佈最廣的地帶性土壤,總面積7620、5931萬畝,佔全省土壤面積的30、83%。

褐土地處暖温帶半乾旱半濕潤氣候區。年平均温度10一13℃,>10℃積温3700一4400℃、年降水量500一700毫米,蒸發大於降水,幹操度1、3—2、0。濕熱同期,乾濕季明顯、具有海洋性氣候向大陸性氣候過渡的特點。濕熱與幹寒交替出現,給土壤發育帶來季節性特點:炎熱多雨的夏季為成土過程的“活躍期”,冬季為相對“停滯期”,春、秋季為“過渡期”。

褐土區原始櫟屬森林植被已不復存在。次生植被為半旱生森林灌叢草原;山麓平原與丘陵坡地已大部墾為農田、埂隙田邊多有半旱生雜草散佈。

成土母質以黃土狀物質為主,有馬蘭黃土、紅黃土、次生黃土及黃土狀洪積沖積物等,低山丘陵區的褐土母質以各種巖石的殘坡積風化物為主,但多有黃土物質影響。有的黃土覆於其上,有的黃土夾雜其中。黃土顆粒均一、富垂直節理,故發育於黃土母質上的褐土、羣眾常謂之“立黃土”。

褐土的形態待徵主要表現為;土體以褐棕一褐色為主。腐殖質層不厚,色淺、呈灰褐或灰棕色。粘化層位於剖面中部,其粘粒含量較上下土層高20%左右,因粘粒聚凝、脹縮交替,結構呈核狀、稜塊狀,結構體表面有膠膜被覆。有的有鈣積層。

褐土的理化性狀主要表現為:質地以壤質為主,枯化層可達壤枯質;土體呈中性至微鹼性。鹽基飽和度高,代換性鹽基主要是鈣、鎂;一般有石灰反應;粘粒部分硅鋁鐵率在3、0左右;粘土礦物以伊利石、蒙脱石、綠泥石為主。

主要類型為林溶褐土

淋溶褐土、位於褐土向棕壤過渡地帶。主要分佈於冀東低山丘陵、灤河沖積扇下部。在山地垂直帶小,其上為棕壤,其下為褐土(亞類)。年雨量650毫米以上,淋浴作用是褐土亞類中最強者。

土壤性態特徵:①土壤剖面呈褐色或鮮棕帶褐色;②腐殖質含量較低;②土體粘化以剖面中部最為顯著;④全剖面無石灰反應,或於剖面底部石塊下有少量假菌絲體;⑤PH6、5—7、5;⑥鐵、鋁、錳等元素有沿剖面下移現象。其典型剖面如表5—4所示。

褐土土層—般較深厚,質地多輕嚷至中壤,通氣透水,耕性良好、礦質養分較豐富地表排水條件較好、無洪澇、鹽鹼危害、是為生產條件較優越的土壤。由於褐土分佈範圍廣,土地類型複雜,利用請況亦多種多樣,山麓平原與溝谷階地、水利條件較優越、宜發展耕作農業。山地丘陵宜發展林果,如淋溶褐土、所處地勢較高,土壤水分較充足、宜栽種華山落葉松、五角楓、白撣和雲杉等。典型褐土,所處地勢較低,土壤水分條件較差,宜栽種油松、刺槐、白楊、臭椿、黃榆、山楊、側柏等、還可發展核桃、山棗等。石灰性褐土土壤水分、養分均較缺乏,呈微鹼性至鹼性反應,適宜種黃榆、臭椿、山楊、蒙古櫟和山杏等抗寒耐旱樹種。

褐土的主要問題是;乾旱,有機質缺乏,氮、磷不足,水土流失嚴重等。因此、植樹造林、保持水土,是褐土利用改良的重要環節;深拼施肥、用養結合,是培肥地力的重要措施。

3、鹽鹼土

鹽鹼七綱的共同特點是,土壤鹽分累積和鹼化程度達到引起土壤理化性質和剖面形的改變、作物不能生長。該土綱包括兩個亞綱,即鹽土亞綱和鹼土亞綱;三個土類,即:、濱海鹽上、鹼土。

鹽鹼土的形成條件:年均氣温1一13℃,年降雨量350一700毫米、乾燥度1、5—2、5。氣候乾旱、年蒸發量幾倍於年降水量、乾濕季明顯、地下水季節性升降。地形多為沖積平原的扇緣低地,河旁窪地,河流放道的淺平箔狀窪地、碟型窪地、窪澱周圍、湖泊周邊等。地下水埋深1—2米,礦化度7—10克/升。

母質多為沙壤質、壤質河流沖積淤積物。

植被稀疏,僅有檉柳、鹼蓬、鹽篙、茶子棵等鹽生植物和強耐鹽性植物生長其上:

鹽土土層比較深厚。地表常有厚0、5—2、0釐米的鹽結皮;表層 1一20釐米的鹽分主要為氯化物和硫酸鹽,全鹽含量>1%;向底層逐漸減少。心底上層有鏽色斑紋。

主要類型:秦皇島屬濱海鹽土,是在海水影響下發育的鹽土,在河北省共有304、9521萬畝、佔全省土壤面積的23%。

河北省濱海鹽土沿渤海灣呈帶狀分佈。此分佈帶,秦皇島、呂黎、裏;唐海、豐南、黃驊等地較寬,約20一40公里。

濱海鹽土形成條件:濱海平原和潮間帶,地勢低平,海拔多在o、5—3、5米之間。渤海灣是中生代和新生代沉降形成的盆地、基底為寒武紀變質巖、由於長期緩慢下沉堆積成陸。第四系厚300一500米,下為河相堆積,上為河、海交互作用的三角洲堆積和海相堆積。由於河流頻繁氾濫和改道,土層質地變化較大,有粘壤質、壤粘質及壤質等。

春季乾旱,夏季炎熱多雨。年平均氣温10、2—12、1C,年平均降水量550—650毫米、乾燥度1、5—2、5。濱海平原、徑流不暢。

植被覆蓋度小、植物種類簡單,主要為耐鹽耐濕的草本植物。

潮水淹沒頻率和持續時司、對濱海鹽土發育和性態影響顯著。

(1)每日受海水淹沒地帶,地下水埋深約60釐米、礦化度與海水幾無區別態極不明顯、整個剖面有強烈的潛育化現象。

(2)每年受海水淹沒地帶距海較遠,‘般地勢平坦、但也有封閉窪地。平坦地帶首先擺脱海水淹沒、蒸發時間長、土壤高度鹽化、窪地積水時間長、土壤沼澤化過程明顯、積水落幹又有鹽化過程進行。

(3)特大海潮掩沒地帶距海員遠、通常不被海水淹沒。這裏,平坦地段土壤鹽化較互;窪地闌常有降水聚積、雨水成了土壤脱鹽的主要因素。

(四)土地資源特點:

從總體上看,全省土地資源存在以下特點:

一是耕地總體質量差。全省現有耕地中,三分之一分佈在山區和壩上地區,糧食產量很低,東部黑龍港低的滄州、衡水多屬鹽鹼地,土壤多鹽土、濱海鹽土,大量生長鹽生植物,墾種困難;距海較近地帶,土壤含鹽量較高,難以發展農業種植。南部邢台、邯鄲地區沙荒地、山坡地較多,糧食產量較低。西部太行山區多屬旱地、山坡地。灌溉條件差,又稱“望田天”,難以糧食自給。北部張、承地區的壩上高原,種植條件差,不適於發展種植業,由於歷史上“以糧為綱”開荒墾種,大力發展糧食生產,違背自然規律,造成大面積土壤沙化,全省現有耕地中,高產、穩產田僅佔四分之一。

二是沙地後備資源數量很少,全省3347、5萬畝可開發利用的土地資源中,多數存在坡度大、土層薄、水資源匱乏等多種障礙因素,土地質量和環境條件差,開發難度大。

三是土地資源緊缺,人地矛盾突出問題將長期存在,對經濟發展和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有重大影響。河北省是一個農業大省,但也是人口大省,全省人均耕地僅1、525畝。同時,河北省經濟尚不夠發達,又處在京津周圍,今後經濟發展將不可避免要佔用大量耕地,即使通過土地開發整理,實現耕地總量動態平衡,由於人口的增加,人均耕地仍將呈減少趨勢。同時,全省耕地質量總體不高,中低產田佔75%,乾旱缺水嚴重,大於6度的坡耕地面積佔9、5%左右,要想保持全省長期的糧食安全所需的耕地資源,任務相當艱鉅。

  四、野外實習主要方法

土壤剖面是從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縱斷面,它是有土壤發生層(含土壤層次)組成。發生層的顏色、質地、結構、新生體、Ph值等理化特性,反映着土壤中物質與能量的積累、遷移、轉化情況,是確定土壤類型的依據。因此進行土壤剖面觀察是識別土壤、研究土壤的基礎工作。

(一)土壤路線調查

1、路線調查選線的原則和方法

路線調查屬於概查。由於土壤與成土因素之間的關係是統一的,因而選線通過各種成土因素的典型地段,就可以見到各種典型土壤類型。

(1)山區土壤路線調查選線:

首先要遵循垂直於等高線的原則,使選定路線從山下到山上,能經過不同海拔高度的各種植被、母質類型,以及通過不同的土壤垂直帶;還應考慮山體的大小,注意丘陵、淺山、中山和深山之別,以及不同坡向、不同坡度及局部地形對土壤形成發育造成的差別。此外,山區選線最好從河谷起,這樣還可看到河流水文、母質與地形等土壤形成的分佈的影響。

(2)平原區選線:

平原區較山區土壤的變化要簡單些,但平原區各種地貌類型、中、小地形的起伏變化、沉積母質類型的變異程度等對土壤發生與分佈的影響都很重要。因此,平原區選線同樣要遵循垂直於等高線的`原則。選線要通過主要的地貌單元、地形部位、母質類型,以便能觀察到更多的土壤類型,並掌握土壤有分佈規律。如從濱海(濱湖)平原—沖積平原—山麓平原;從河漫灘—高階地;從窪地—二坡地—崗地。能夠觀察到各種類型的土壤。

平原區選線還應注意其典型性,即選定的路線要通過實習地區最具有代表性的地貌類型、地形部位、母質類型的地段。如河流沖積平原要儘量選定在各階地比較齊全而完整的地段,不應選擇某幾級階地缺失,或被侵蝕切割成支離破碎的殘存階地地段。

農耕區選線要選定能代表當地主要耕地,不同農業利用類型的土壤調查路線。如通過路線應照顧到水稻田、旱田、特殊經濟作物區、各種草場類型等。

2、路線調查選線的間距

假使通過路線調查要完成一定面積範圍的土壤圖,則選線的間距要根據不同比例尺的精度要求、成土條件和土壤類型的變化複雜性面定。如地勢平坦開闊,土壤類型較單一,分佈範圍較廣,則調查路線的間距可大些;相反,如果成土條件、土壤類型複雜多樣,面積較小,圖斑比較零碎,則調查路線的間距應適當小些。總之,要使調查路線能控制土壤類型分佈規律,有利於調查後繪製完成土壤圖為原則。

(二)剖面的設置與挖掘

(1)土壤剖面的種類

土壤剖面按分為自然剖面、人工剖面兩類;按剖面的用途和特性,又可分為主要剖面、檢查(或對照)、定界剖面三種。

①自然剖面:由於人為活動而造成的土壤自然剖面,例如,興修公路、鐵路,工程或房屋建設,礦產開採,興修水利,平整土地和取土燒磚瓦,以及河流沖刷、塌方等,均可形成土壤自然剖面。

自然剖面的優點是垂直比較深厚,可觀察到各個發生土層和母質層,同時暴露範圍比較寬廣,可見到土層薄厚不等的各種土體構型的剖面,這就有利於選擇典型剖面,比較不同類型土體構型的剖面,對分析研究土壤分類、土壤特性、土壤分佈規律都比較有利。自然剖面的另一大優點是挖掘省工,只需挖去表面舊土就可進行觀測。自然剖面的缺點是暴露在空氣中較久,因受風吹日曬雨淋的影響,其剖面性態已發生了變化,不能代表當地土壤的真實情況,因而它只能起參考作用,不宜作主要剖面。但一些最新挖掘的自然剖面,則進行觀測時,應加整修,以挖除表面的舊土,使其暴露出新鮮裂面。

②人工剖面:這是根據土壤調查繪圖的需要,人工挖掘而成的新鮮剖面,有的也叫土坑。

主要剖面:是為了全面研究土壤的發生學特徵,從而確定土壤類型及其特性,而專門設置挖掘的土壤剖面。它應該是人工挖掘的新鮮剖面,從地表向下直接挖掘到母質層(或潛水面)出露為止。

檢查剖面:這種剖面也叫對照剖面,是為了對照檢查主要剖面所觀察到的土壤性態特徵是否有變異而設置的。它一方面可以豐富和補充修正主要剖面的不足,另一方面又可以幫助調查繪製者分土壤類型。檢查剖面應比主要剖面數目多而挖掘深度淺,其深度只需要挖掘到主要剖面的診斷性土層為止,所挖土坑也應較主要剖面為小,目的在於檢查是否與主要剖面相同。如果發現土壤剖面性狀與主要剖面不同時,就應考慮另設主要剖面。

定界剖面:顧名思義是為了確定土壤分佈界線而設置的,要求能確定土壤類型即可。一般可用土鑽打孔,不必挖坑,但數量比檢查剖面還要多。定界剖面只適用於大比例尺土壤圖調查繪製中採用,中小比例尺土壤圖調查繪製中使用很少。

(2)主要剖面的選點

正確地設置主要剖面點,不僅能提高土壤調查速度,而且有利於對土壤分類、土壤特性做出正確的判斷,從而提高土壤調查的質量;如果主要剖面地點設置不當,則所觀測到的資料沒有代表性,對土壤分類、土壤特性就會做出片面甚至錯誤的判斷,從而影響到土壤調查質量,貽誤調查工作。

主要剖面點的選定,原則上每種土壤類型(或製圖單元)在調查路線上至少要有一個剖面點。具體位置應設於具有代表性的地形部位上。若在地勢、植被、母質呈相應變異的地區,還應按中地形不同部位分別設置剖面;在鹽漬化地區,還應按小地形部位設置主要剖面;山區應按海拔高度、坡向、坡度、坡形、植被類型分別設置主要剖面;在農耕區應按不同的耕作方式分別設置主要剖面;農、林、牧交錯地區,應按土地利用的不同方式分別設置剖面。如要研究某種特定條件對土壤的影響,應按具體條件分別設置主要剖面,如為查明土壤墾殖演替規律,可在林地(或草地)、新墾地、久耕地分別設置主要剖面;研究灌溉等其他農業技術措施對土壤的影響時,可在灌區、非灌區或其他採土因素的組合下,均應設置主要剖面,至於設置多少,可根據調查繪製詳略和每個主要剖面所代表的面積大小而定。

主要剖面點的具體位置,還應避開公路、鐵路、墳地、村鎮、水利工程、池塘、取土壕、磚瓦窯等受人為干擾活動影響較大的特殊地段,以使所設主要剖面點,真正成為當地代表性、典型性的土壤剖面。

選定好的土壤剖面點,應該預先標註在地形底圖上,標註辦法是隻需用鉛筆畫一個圈點即可。

(3)土壤主要剖面的挖掘:

挖掘主要剖面時,首先在已選好點的地面上畫個長方形,其規格大小為長2米、寬1米,挖掘深度要求2米。但是結合不同地區的不同土壤,應有不同的規格。對山地土壤土層較薄者,只需要挖掘到母巖或母質層即可;對鹽漬土挖掘到地下潛水位為限;對耕作土壤的主要剖面,規格可以小些,一般長1、5米、寬0、8米、深度1米即可;對採集整段標本用者,土坑要求應按上述第一種規格挖掘。

挖掘土坑時應注意觀察剖面要向陽,山區留在山坡上方。觀察面要垂直於地平面,土坑的另一端挖掘成階梯狀,以供剖面觀測者上下土坑用。

挖掘的土應堆放在土坑兩側,而不應堆放在觀察面上方地面上。同時不允許踩踏觀察面上的地面,不得在剖面上部堆土、走動、放置工具,以免擾亂破壞土壤剖面土層的性態。

(三)土層劃分

(1)記錄剖面點的環境條件

剖面的地理位置,調查日期,天氣情況,地貌類型、地形部位,海拔高度,坡度,植被類型,潛水位,侵蝕狀況,人為影響等。

(2)土層劃分

1967年國際土壤學會提出,土壤剖面發生層劃分為O、A、E、P、B、G、C、R等層,經年來已被我國採用。主要的土壤發生層的特徵如下:

O層:凋落物層。

A層:腐殖質層,位於表層,聚積有與礦物質充分混合的腐殖質化有機質。

E層:淋溶層,硅酸鹽粘粒、鐵鋁等物質淋失,適應或其他抗風化礦物的砂粒或分離相對富集的礦質層。

P層:土壤耕作層之下的梨底層。

B層:澱積層,在上述各層下面,並有下列一個或一個以上特徵:①聚積有硅酸鹽粘粒、鐵、鋁、腐殖質、碳酸鹽、石膏或二氧化硅;②碳酸鹽的淋失;③三、二氧化物的殘積;④由於存在三、二氧化物角膜,使土壤亮度較上下土層為低,才渡變高或色調發紅;⑸ 具粒狀、塊狀或愣柱狀結構。

G層:潛育層,指在長期被水飽和並有有機質存在的條件下,鐵猛還原、分離或聚積而成的強還原狀況的土層。

C層:母質層。

R層:母巖層

根據各土層性狀與成因的差異可進一步細分,並在大寫字母的右側加一小寫字母的方式來表示區別,如:A層可細分為:Ah(自然土壤的表層腐殖質層);Ap(耕作層),Ag(潛育化A層),Ab埋藏腐殖層。E層可細分為:Es或A2(灰化層)、Ea(白漿層或漂洗層);B層可細分為:Bt(粘化層)、BCa(鈣積層)、Bn(腐殖質澱積層)、Bin或Box(富含鐵、鋁氧化物的澱積層)、Bx(緊實的脆盤層)、Bfe(薄鐵盤層)、Bg(潛充化的)。C層可細分為:Ca(鬆散的)、Cca(富含碳酸鹽的)、Ccs(富含石膏的)、Cg(潛育化的)、Cc(強潛育化)、Cx(緊實、緻密的脆盤層)、Cm(膠結的)。

(3)土層劃分之後,採用連續讀數,用鋼捲尺從地表往下量取各層深度,單位為釐米,將量得的深度記入剖面記載表。最後將土體構型畫成剖面形態素描圖。

(四)土壤PH值的測定

用混合指示劑比色法或PH廣泛試紙(精度1)、PH精密試紙(精度0、5)速測。

測量時,取土樣少許(黃豆粒大小即可),放在白瓷比色盤中,加指示劑(或蒸餾水)3—5滴,使土樣浸透並有少量餘液,用乾淨玻璃棒攪勻,使指示劑(或蒸餾水)充分作用。半分鐘後,傾斜比色盤,使指示劑(或蒸餾水)少許流出,澄清,即可用標準色階(比色卡)比色(或用PH試紙比色)。

(五)石灰反應

以泡沫反應指示土壤中碳酸鹽的大體含量。取少量土樣,用手指壓碎,再滴加10%(濃度約1摩爾/升)的鹽酸。反應分四級:

(1) 幾乎無泡沫,碳酸鹽<1%;

(2) 少量;:很難見到泡沫,但可聽到發泡聲,碳酸鹽1—3%;

(3) 中量:有明顯泡沫,泡沫聲強烈,碳酸鹽3—5%;

(4) 多量:反應強烈,肉眼往往可見碳酸鹽顆粒,碳酸鹽>5%。

(六)土壤標本的採集

土壤標本主要包括剖面標本和分析樣品兩類。前者又可分分為紙盒標本和整段標本;後者遊客氛圍一般分析樣品和農化分析樣品。此外,根據土壤的診斷層次還可採集特殊層次的標本,如土壤結核及新生體的標本等。

紙盒標本

紙盒標本也叫上盒,主要用於拼圖比土的標本,其典型者也可作陳列標本。路線調查中,紙盒標本只採集主要剖面和對照剖面。具體採集方法是按所劃分的層次,分層採集。次序是從下層向上層選擇各層的典型層採集。採集時沿水平方向用削刀削取,儘量保持土壤結構體的原狀,不要弄碎。對某些特別疏鬆而散碎的層次,無法削取者可將散碎土安原樣採集、裝入盒中相應的層次,所削取土體以與標本盒的格子大小相等,港能裝入格內為宜,注意英降觀察面剝離成土體的自然裂面,不要削成光滑面,或拍打壓實。所有土層採集裝盒萬步後,應按擬定內容逐項記載、填寫卡片或標籤。

(七)土壤分析樣品的採集

土壤分析樣品是用來進行室內理、化分析用的土樣。一般分兩類:一類是土壤剖面分析樣品;另一類是土壤農化分析樣品。作為土壤地理學用的分析樣品,主要是土壤剖面分析樣品。

土壤剖面分析樣品的採集:剖面樣品採集應選具有典型性、代表性者採樣。在野外實習過程中,如當時不易選定,則所設主要剖面都應採樣。

帶回室內後,再根據拼圖、比土結果進行取捨,即選留帶典型性、代表性的剖面樣品,捨去不典型、無代表性的剖面樣品。

剖面分析樣品可按剖面形態觀察中所劃分的土層分層採樣,也可按典型的發生層次採樣,即過渡層不採樣。具體採樣部位應該放在層次的中心位置,從下層向上層按次採樣。每層採樣約一公斤,所採土樣分層、分袋裝好。採樣中應除去大的石子和明顯的植物根系等雜物,並將採樣按深度分層記入剖面記錄表中。土樣採裝好後,填寫土標籤(一式三份:一份作存根備查,一份掛在袋外的線繩上,一份摺疊裝入袋內)。然後將同一剖面各層土樣的土袋拴在一起,以免搞亂。所採樣品帶回室內後,當天就要倒出風乾,以免黴爛變質。

主要參考資料

1、於耀先、李殿傑主編,自然地理學基礎實驗實習,1997

2、陳漢武、李發增主編,植物學實習教程,1993

3、河北省志第3卷自然地理志,

4、河北植被

5、王荷生主編,華北植物區系地理,1997

6、山東師範大學地理系,煙台地區自然地理綜合實習參考資料,1995

7、霍亞貞、李天傑等,土壤實驗實習、1986

8、王建國主編,秦皇島地區區域地質考察,1999

土壤的實習報告 篇3

一、實習目的

1、在實際環境中充分認識、辨識、瞭解土壤,熟悉土壤的形成條件、成土過程、剖面特徵、農業性狀等內容,豐富理論知識

2、理論聯繫實際,學會挖掘土壤剖面的方法和技巧,學會識別土壤類型和層次。

3、學習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為今後的土壤學學習打下基礎。

4、瞭解陝西境內土壤分佈的總體趨勢,認識各種土壤類型。

5、為了實現以上目的,通過從陝西渭北旱塬到關中盆地以及秦嶺北麓一帶主要環境要素自然變異規律、地質與地貌特徵和土壤剖面類型的綜合調查,掌握土壤剖面的分異規律與母質、氣候、生物、地形及時間之間的關係,瞭解區域土壤分佈的規律性及其土壤演化趨勢。

二、實習時間

20xx年7月16日——20xx年7月23日

三、實習地點

1、洛川縣城工地

2、安塞生態站

3、火地溝

4、火地塘林場後山坡

5、高山草甸

6、天坑草甸

7、平河梁

8、寧陝縣紅褐土剖面

9、寧陝縣寨溝村

10、周至縣馬召鎮

四、實習用具

1.試劑:土壤學實習所用試劑有:10%的稀HCl、 酸鹼混和指示劑、比色盤、比色卡及試紙,蒸餾水瓶。

2.儀器:GPS(或海拔儀)、地磁儀。

3.工具:手鏟、钁、鐵杴、剖面刀、皮尺(2米左右)。

4.小型土壤剖面盒及記載表格。

五、實習內容

土壤是在地球表面生物、氣候、母質、地形、時間等因素作用下所形成的能夠生長植物、具體生態環境調控功能、處於永恆變化中的礦物質與有機質的疏鬆混合物。它是一個多孔多相系統,具有垂直分層性。土壤是自然演變的活化石,是記錄地球滄海桑田變化過程的最有力也是最易獲取的證據。

本次實習主要內容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瞭解根據地形氣候等因素所導致的陝西境內的土壤分佈總體趨勢,二是觀察學習各種土壤類型的形成因素、成土過程、剖面特徵、基本性質等具體內容。

(一)陝西土壤分佈趨勢

根據陝西省的地勢高低、地形、氣候等條件因素,由北向南,依次可分為了渭北高原、關中盆地、秦嶺山地等幾個板塊,每個地域都有各自類型的土壤。所以,土壤的分佈規律存在着地帶性分佈規律,非地帶性分佈規律以及垂直分佈規律等特徵。

1、地帶性分佈

黃土高原由東南向西北氣候逐漸變得乾冷,植被經歷着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的過渡變化,地勢漸次增高;黃土母質沉積規律與該生物氣候規律相呼應,土壤質地越來越粗,因而,使得土壤的水分規律與此生態條件相適應。

2、非地帶性分佈規律

在河流兩岸,分佈着一些受河流衝擊影響的非地帶性土壤。在渭河、黑河和涇河分佈着潮土,由於經常受地下水的影響,鐵的氧化還原交替,故在土壤剖面上形成黃棕色鏽紋鏽斑。河流衝擊母質受上游地質構造的影響,其質地差異很大。

3、土壤垂直分佈

隨着海拔的升高,環境因素也在不斷改變,如降雨量、温度、植被、光照等。土壤的分佈與各種環境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秦嶺山地土壤分佈受到基帶土壤及南北方氣候差異,南北坡土壤垂直分佈規律差異很明顯。

(二)具體土壤觀測

根據陝西土壤分佈規律,本次實習我們相繼觀察了黑壚土、塿土、潮土、黃褐土、淋溶褐土、水稻土、草甸土、棕壤、暗棕壤、黃棕壤等土壤類型。下面,就分別詳細介紹以上土壤:

1、 黑壚土

黑壚土是發育於黃土母質上的具有殘積粘化層(俗稱黑壚土層)的黑鈣土型土壤。多分佈於中國陝西北部、 甘肅東部、 寧夏南部、山西北部和內蒙古的黃土塬地、黃土丘陵和河谷高階地等地,是中國黃土高原地區主要土類之一。

(1)形成因素

①母質:黑壚土成土母質為第四季風成黃土。其黃土母質疏鬆、深厚並含有豐富的礦質養分,草原植被生長繁茂。

②氣候:黑壚土分佈區屬暖温帶半乾旱-半濕潤季風氣候類型,年平均氣温7—11℃,最冷的1月份平均氣温-2—7.5℃,最熱的7月份平均温度22—25℃,無霜期150—210天,年降雨量320—650毫米,7—9月降雨佔全年降水量的53—58%。乾燥度1.25—2.0,年蒸發量1600—2400毫米,為降水量的3—4倍。氣候總特點是:夏季高温多雨,雨熱同期,冬季寒冷少雪,春幹秋濕,四季分明。

③生物:在疏鬆、營養條件豐富的黃土母質條件下,土壤生物和母質間旺盛的物質交換頻繁,多於黑壚土深厚的腐殖質層 (80~100釐米)。

④地形:主要地形為平坦的黃土塬面。

⑤ 時間:8000---10000年以來

(2)成土過程:

①腐殖質的累積過程

黑壚土的腐殖質層是在草甸草原植被下,經長期的生草作用而形成,在適宜的環境條件下,使土壤中有機物質分解形成腐殖質,並且大量積累。

有機物質殘體腐解後所形成的腐殖質與土壤中鈣離子結合,並以薄膜形式包被於土粒和微團聚體表面,或富集於孔隙壁上,因而形成深厚的暗灰色的腐殖質層,即黑壚土層。

②鈣化過程

由於母質屬於石灰性土,其鈣成為黑壚土形成過程中的主要化學遷移元素。在夏秋高温多雨季,土壤中碳酸鈣遷移明顯,遷移機理有:與腐殖質絡合遷移,有形成Ca(HCO3)2形式遷移。在剖面上形成假菌絲、霜粉狀或者結核石灰新生體。

③黑壚土的次要成土過程還包括土壤的殘積粘化作用,黃土覆蓋作用、坡積洪積作用等。

(3)剖面特徵:

①耕作熟化層:厚度為30~60cm,淡灰棕色,質地壤土—粘壤土,有石灰反應,團粒和團塊狀結構。

②黑壚土層:50~60cm,暗灰色,多蚯蚓糞和蟲孔。塊狀結構,有白色菌絲體。

③碳酸鈣澱積層:黃棕色,粘壤土,與母質層過度不明顯。鈣離子與胡敏酸反應產生絮凝沉澱。塊狀和擬塊狀結構。

④母質層:黃棕色,粘壤土。

(4)農業性狀:

黑壚土的黃土母質疏鬆、深厚,並且含有豐富的礦質養分,草原植被生長繁茂,適耕性較強,已全部為耕作土壤,利用時應採取措施制止水土流失,充分利用地表和地下水資源, 擴大灌溉面積並增施有機肥料。

2、塿土

塿土,又稱為褐土,是在暖温帶半濕潤氣候與落葉闊葉林為主的生物氣候條件下形成的土壤。土壤的淋溶澱積明顯,有粘化現象,具有褐色的粘化層,屬於半淋溶土綱。主要分佈在陝西關中渭河和山西汾河盆地的台塬和高階地之上。

土壤的實習報告 篇4

通過幾次實習,我們主要分析了其土壤類型及其重要品質,主要包括土壤的pH,結構,顏色,含水狀況,空隙度,質地,以及土壤中的新生體、侵入體、根系的狀況。

最後探討了其土壤形成因素,並瞭解到了各個地點土壤的特徵和屬性。 通過幾次的實習,讓我得到了巨大的收穫。第一,在户外能夠鍛鍊自己的生存技巧。雖然很苦很累,但是,的確讓我學到了許多。第二,懂得和同學老師交流,和小組同學合作的重要性。第三,這三天的户外實習的同時,也遊覽了美好的景色,讓人流連忘返。第四,它可以把課堂教學與户外實際緊密的結合在一來,這樣一來可以鞏固和提高了我們在課堂所學的理論知識,進而使我們初步掌握户外土壤調查的基本技能和方法。最後,也是從我個人覺得這是最重要的一點是,使我認識到土壤學的重要性並激起了我對土壤學的熱愛。

在自己動手實踐了一番之後,我們對挖剖面有了深刻的體會,找好挖剖面的適合位置,大致的範圍,挖的深度,是否垂直這些關係着能否挖好一個剖面。不斷在實踐中總結技巧,靈活運用,是實踐方法,也鍛鍊學習的能力。在觀察圖層剖面的過程中,我瞭解到真實的土層,瞭解不同土壤的土層,因為各種成土因素而形成各種土層的特徵,讓我真實的認識我在課堂上老師所介紹的抽象理論知識。在此,我深深的感謝老師的認真耐心的帶領和教導。

土壤的實習報告 篇5

幾天前,我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去户外進行了土壤學實習,這次實習給我留下了很大的印象。

一月十一日早上,我們在實習老師的帶領下開始了土壤學實習。我們學校的後山即是我們的實習的第一站。老師帶領我們來到了學校的後山,後山有一處天然的土壤剖面。在老師的指導下,我們瞭解到,學校後山的土壤是屬於黃紅壤,可以觀察到剖面自上而下可分為:有機質層、淋溶層、澱積層、母質層。有時候我們可以清楚地觀察到各個層次的分割線,但在這處切面我們沒有觀察到,只能看到各個層次的逐漸遞減。

下午我們去了上甘林場,也就是我們實習的第二站。去的時候,天空飄起了鵝毛大雪,不一會,外面就開始白了起來,而更讓我們措手不及地是我們去的竟然是--墓地。到了那裏,經過一條長長地石階,我們到達了目的地。據説上甘林場原本是一片荒地,後經我校領導和政府的聯合調查發現了其利用價值,於是在其上種樹:有南酸棗,元柏等。這裏雖是石灰性土,且大多為巖石,但這些樹木頑強地從巖石縫裏汲取營養,並生活得很好。後被當地的政府看中,將中間一塊選為墓址。那裏的土為石灰性土,土壤分層明顯,我們能夠很清晰地看到有機質層與淋溶層的分界線。林場的對面生長着一些灌木和一些草本,無明顯高大喬木的痕跡。

緊接着我們又去了青山毛竹林,這裏是我們實習的第三站。然而就是這裏,成了這次實習最驚險的地方。由於我們的實驗點選在山頂,沒辦法,我們只能硬着頭皮往山頂爬,這裏的山路非常難走,根本沒有向上甘林場那樣鋪好的石階,全是泥地,但又由於下雪天,路變得異常的泥濘。老師告訴我們這裏的土壤粘性很大,所以才會是這裏山路這般難走。我一步三滑,和同學手拉手,才勉勉強強安全到達了山頂,但仍有一些同學不能倖免,摔得一身泥。好不容易到了山頂,這裏的風很大,吹得我們的心都涼了。好不容易等老師説完了注意情況,我們就開始動手了。但問題又出現了,原來我們組負責帶工具的同學,忘記把工具帶上來了,只能在老師的授意下合其他一起完成了這個任務。

第二天我們來到了本次實習的最後一站--富陽。我們乘着校車,兩個小時後我們到了實習地。到了這裏我們首先在農科院的姐姐的指引下來到了銅-鎘污染土壤修復的試驗點了解情況。那裏生長着好多對銅,鎘污染的超富集植物如:東南景天,銅草,香根草,海洲香薷等。隨後我們來到環山中學對面的農田挖土,那裏的土質為水稻土,它的剖面分層很明顯,主要可分為有機質層,犁底層,諸育層等,老師要求我們每人挖一麻袋土回去,作為下屆學弟學妹們的實驗材料。回去的車上,大家都睡得很香,想必大家都累了吧,呵呵~~~我也很累,睡得很香呢!

實習就這樣結束了,我覺得自己得到了很大的收穫,雖然一路上驚險刺激,但好在大家都完成了實習的目的。

標籤:實習 土壤 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