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書信函

老人去世感謝信

書信函3.03W

近日,温州各地都在傳頌着一位老人樂善好施的故事:大年八年級,101歲的樂清老人盧迪西辭世,留給家人的“遺產”只是一疊來自全國各地的感謝信和一張張匯款單回執。

老人去世感謝信

昨天下午,記者在盧家見到了這些信,有從福州大學寄來的,還有來自江西、廣東等地的敬老院等。內容大多是説捐款已收到,感謝老人之類的話。

水皮:油價如何擺脱跟漲不跟跌

沒有人知道,老人的慈善之路,究竟從什麼時候開始。“他從不和我們提捐款的事,我們也不怎麼問,所以不知道他到底捐了多少錢。”兒子盧國候説,父親退休前是當地衞生院的一名中醫,經常自掏腰包接濟一些家庭困難的患者。退休後,父親隔段時間就跑到樂清城區匯款。後來眼睛花了,寫匯款單看不清字了,就讓做會計的妹夫幫他匯。後來妹夫去世了,父親就讓侄子幫忙,侄子外出經商,匯款的“任務”最後落在了孫子身上。老人的孫子盧耀鐸説,最近幾年,都是自己幫爺爺去匯款。有時老人手頭的錢不夠捐了,就讓自己先墊上,等他下個月的退休金到了再還。

孫子盧榮漢還清晰地記得五六年前的`一件事:老人從報紙上看到一則新聞,一户人家發生燃氣爆炸,女主人被燒傷。老人發現這户人家就住在附近,就將捐款裝在信封裏,讓孫媳婦送過去。孫媳婦看信封挺厚的,就問:“這麼多都捐出去?”老人不僅給了肯定的回答,還勸孫子孫媳也捐些,並説“住這麼近,不捐説不過去”。“年底我們給他的壓歲錢,他都會以我們的名義捐掉,也不告訴我們。”

40多歲的張建烙是盧迪西老人的鄰居。他説,1996年到2000年間,是他幫忙匯款,“一個月去三五次,大多是匯三五百元,有時候是八百元,郵局的人都認識我了。不過,阿公跟我説,捐款的事情不要出去説。”

盧迪西老人每次匯款時都要附上一句話,“雖然捐獻金額有限,但這是我的一份心意,請收下”。老人辭世後,沒有留下一點錢財,但兒孫們都説,這些感謝信就是老人留下的最寶貴的“遺產”。“我的父親,走得很安詳,沒留什麼遺言,靜靜地閉上了眼睛。”盧迪西老人的兒子盧國候,大年八年級那天一直陪在父親身邊。

101歲的温州老人盧迪西,大年八年級那天安詳地離世了,而他留給家人的“遺產”,是從全國各地寄來的一封封感謝信。

這些信,有福州大學寄來的,還有來自江西和廣東等地的敬老院等,內容大多是説,“捐款已收到,感謝老人”。

這一封封感謝信背後,到底深藏着怎樣的善心呢?

感謝信背後是父親的一片善心

盧國候(盧迪西的兒子):

父親退休前是當地衞生院的一名中醫,當時也曾多次自掏腰包,接濟一些家境困難的患者。

父親真正走上慈善之路,是退休後的事情。那一年,父親60歲。

他從不和我們提匯款的事,我們也支持他,也不怎麼問,所以不知道他到底給多少人匯了多少錢。

我只記得,父親退休後的40多年裏,隔段時間就會跑到樂清城區匯款。後來父親眼睛花了,寫匯款單看不清字了,就讓做會計的妹夫幫他匯。妹夫去世後,他又換人幫忙。

家人也曾擔心,老人會不會被騙,但我的父親總説,不管是不是被騙,能幫助別人總是好的。

如今,在我們這裏,樂清新塘村,父親昔日樂善好施的故事,還時常被人們説起。

每個月的養老金都捐了,有時還要超支

張師傅(盧迪西的鄰居,1996年到2000年間,曾幫老人匯過不少次款):

我那時一個月大概要跑3到5次幫盧迪西匯錢。每次基本上匯三五百元,有時候是800元。郵局的人都認識我了。

我還清楚記得,老人幾乎每次都會囑咐,捐款的事情不要出去説。

有一次,老人從報紙上看到樂清芙蓉一户人家發生火災,損失慘重,就趕忙讓我幫着去匯錢。後來,那户人家也回了封感謝信。

四處捐款的歲月,老人收到的感謝信也很多,於是專門在屋前掛了個箱子收信。

那時,他家裏也擺着一摞摞的信,起碼有百來封。要匯錢給誰,一般都是老人自己決定的。有些是從報紙上看來的,有些是別人那裏聽來的。

實際上,老人一生都很節儉,幾乎沒什麼開銷,每個月1300多元的養老金,幾乎都被他捐出去了。

有時候,老人也會“超支”,他就讓子女先墊付,下個月再還上。

老人去世時,基本沒留下什麼錢財。

汶川地震時,爺爺臨時借錢捐款

盧迪西孫媳婦:

我仍清晰記得五六年前一件事:爺爺從報紙上看到新聞,一户人家發生燃氣爆炸,女主人燒傷。

爺爺發現這户人家就住在我們家附近,於是就將捐款裝在信封裏,讓我送過去。

我看信封裏挺厚實的,就問了一句,“這麼多都捐出去?”

爺爺不僅給了肯定的回答,還勸我們也都捐一些,説是“住這麼近,不捐説不過去”。

年底我們給他的壓歲錢,他都會以我們的名義捐掉,也不告訴我們。爺爺就是這樣樂善好施的性格。

2008年汶川地震後,新塘村組織募捐活動。爺爺當月的退休金已所剩無幾,於是他向家人借了500元並立即捐了出去。

村裏很多人都知道爺爺樂善好施的故事,也都很尊重老人。在他們看來,如此高齡還能堅持默默無聞地做好事,實在難得,而爺爺身後留下的這些感謝信,就是最好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