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文學

經典散文:於立心即安處

文學9.37K

有着豐富心靈的每個人,從嬰幼兒時候開始,就會不自覺地去追逐各種快樂,去體驗各類幸福。

經典散文:於立心即安處

甘甜的乳汁、美味的佳餚,食物的誘惑讓我們有了最初的願望。豐產的大地從來不缺乏糧食,水足飯飽後,沉沉地睡過去,緊接着夢鄉里的各種奇思妙想接踵而來,讓我們的童心萌發。最神奇的是,伴着這樣滿足的休息,我們的身體發生了神奇的變化,四肢伸長了,腦袋變大了,原來這就是成長的變化。來自於自然母親的恩賜,我們體驗到了肉身帶來的快樂,也體驗到了因此帶來的自由天性之美。

成長將我們帶進了社會,因為社會的發展需要成熟的人性,所以我們產生了各種慾望,因此生活中也充斥了各種煩惱。

衣食住用行,現今與古代相比,在質量上雖然有着雲泥之別,但是奢靡的社會風氣卻將各種真正的高端和時尚踩到了腳底,也將原本極易獲得的滿足感踩到了九霄雲外。男女的交往,資質一般的要求最好的與之相配,條件普通的要求優越的與之成行。剛畢業的大學生,很少看重能力,只需要看重待遇;雨後春筍般出現的企業,直撲資歷經驗,不再培育成長中的新人。來自鄉村的民工,在城市裏蠅頭鼠竄,朝不保夕;工作穩定的員工,在公司裏狗苟蠅營,勾心鬥角。當今的`社會變化太快,也讓我們的各項需求變得更加急迫,生活中缺少了來自心靈的體驗,幸福感也一再被逼迫出體外。

這時候,我們的傳統文化發揮了自身的巨大作用,將我們暫時地從不幸的困擾中推拉出來。

儒家的“內聖外王”理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抱負,以及“仁義禮數”的道德觀念,在當今人人特立獨行的社會中,這麼一套古代士大夫的做法標準仍然顯得不合時宜,只能算作茫然的精神安慰。

道教的“無為而治”和“道法自然”思想,縱然帶有正反辯證的理性色彩,但是在我們急功近利的時代背景下,自然早已不可再尋,道理行遍天下的公義也早已蕩然無存,只能用來麻木疲憊的身體。

禪宗的“生死輪迴”學説,構築了好壞善惡引發的巨大差異,但是天堂地獄的賞罰世界畢竟過於遙遠和虛妄,而且還要將天賜的獨立個性加以矇蔽和割除,消解了個人的可貴信仰,只能當作滋補的心靈雞湯。

一切為時已晚,古代隱居的故事成為了現代社會的美麗傳説。先不説在這個遍地為人的世界中能否找到一片未經人類涉足和尚未開發的自然淨土,怕的是有心地過分追求田園的詩酒享樂,卻是落於俗套,只會將原本稍顯波瀾不驚的心思撞了個粉碎精光。

回顧以往,家鄉故土的留戀,穩定現狀的沉溺,理想田園的遙望,始終抵不上內心的無常起伏。

雖然幼小的美好時光已經不能回返,但是走向成熟的道路也一樣可以變得充實。從弱到強,變幻着角色,從小到大,演繹着事情。體驗自身的變化,不斷地融入到周圍的環境中,並隨着時間的延續不斷得到成長,又何嘗不是在體驗一種生而為人的樂趣呀!

不幸的體驗來源於片斷,注意力的分散、遠近目標的紊亂,將連續性的幸福感打破,也使事情搞得越來越糟。由於生活的需要,我們常常會變幻着各種社會角色,這時撫慰心靈,鎮定精神,讓古老的浩然正氣流轉周身,讓敏鋭的思維之光激發靈性,變得十分必要起來。

每當勞累過度的時候,我總是想如果不用每天這麼辛勞地工作那該有多好;每當思想困擾的時候,我總是想在天高地闊的樹蔭下讀書該有多好;每當四處奔波的時候,我總是想社會的發展如果能夠變慢下來該有多好……儘管一切都是奢望,但是我所能夠做到的,並且最有幫助的恐怕還是去安頓好自己的內心。

假如某天有人問我,怎樣才能在我們絢麗的社會發展中求得永恆的幸福呢?那時我想説的還會是,“此心安處是吾鄉”,心即安處,心安便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