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文學

《在路上》的讀書筆記400字

文學1.01W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書筆記了。那要怎麼寫好讀書筆記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在路上》的讀書筆記400字,歡迎大家分享。

《在路上》的讀書筆記400字

《在路上》的讀書筆記400字1

這部小説描述的是作者和他的朋友們生活窮困潦倒,他們沒有錢,沒有固定的工作,也沒有特定的生活目標,只要一有機會就來回穿越全國,在旅途的沿線一路尋找刺激,生活相當混亂,就連他們的話語也是沒有邏輯的。

他們是那個時代的反叛者,他們的共同之處就是他們對社會公認的一切都抱有背道而馳的態度,他們被稱為“垮掉的一代”。他們把自己關注的重點放在個人在社會生活中的生活狀態,抗議社會對他們的壓抑,所以他們通過頹廢、墮落、浪蕩甚至犯罪等等方式來“報復”社會。他們認為這一切都可以通過文學來實現,但是他們的文學是以否定那些所謂高雅文化為基礎的,只追求無節制的自我放縱,所以導致其作品都是雜亂無章,語言粗俗鄙陋。

但通過這部作品,讀者難免會多了一份同情和心酸,我彷彿能體會他們對於生活迷茫、焦灼卻又無能為力,他們旅行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尋找的過程,他們在尋找一種價值和信仰,但是他們的行為逾越了法律和道德界限,最終什麼都沒有找到,還是隻能回到各自“自由”的生活軌道上面,繼續無度地揮霍青春和時光。

《在路上》的讀書筆記400字2

最近關注了俞敏洪的公眾號《老俞閒話》。自年後到現在,他堅持每天發一篇文章。一開始是他春節時去摩洛哥滑雪度假時的遊記,之後就是他每天的讀書筆記。每天他都會簡單地記錄下一天的行程然後就開始説這一天看的書。他寫的讀書筆記很有深度,首先是高度濃縮了一本書的精華之處,結構、觀點、條理、背景等等出彩之處一條條羅列得清清楚楚,這絕對是高質量的書籍乾貨版。其次,他能夠適當地在適當的時候發一通評論,那評論特別貼近實際也特別能引起讀者的共鳴,彷彿我們就是那樣想的,但是他能説得特別具體,特別明白,特別貼切。

《分開旅行——在路上遇見最好的自己》就是他在讀書筆記裏介紹到的書。老俞的評語是“陶立夏成熟地運用細膩的語言、表達出了其他人也許同樣能夠感受到、卻不太容易表達出來的細膩情感……”

今天上午拿到新書,我用等郵件的時間、站在灶台邊等菜包蒸熟的時間、等孩子吃飽、穿鞋的時間、孩子在澡盆戲水的時間等等這些零碎的時間大概翻了個遍。陶立夏的文筆果然如老俞説的那樣清澈流暢、細膩平實。説是遊記,其實又更像散文,而有些句子又是詩。

書裏記載的是十三場旅行,同時又記載了她跟男友之間從發現男友的遠離到發現男友劈腿,然後分手,再被前男友的新女友奚落,到前男友再分手然後追到千里之外求她再續前緣卻被一句“我走了,再見。”所拒絕,到最後第十三場旅行之後內心真正釋然,原諒了前男友的背叛也給了自己內心真正的自由的全過程。在每一場旅行中,主人公都在某個不經意的瞬間,某個特定的場合,如機場,車站,商店,麪館等等,最平常的地方想起那些山盟海誓的情景,那個曾經以為永遠不會分開的人,書裏描寫的場景,心理活動以及分手後陸續跟前男友的再聯繫都特別真實。真實到每一個談過戀愛的人大概都能體會那種酸楚中有甜蜜,甜蜜中泛着苦澀的味道。就是這種真實,特別讓人着迷,讓人放不下。

關於這本書的網評是這樣説的:“首次以情感為主線,探索旅行之於內心成長的意義。”誠然,這個評論是很中肯的,的確是以感情為主線。但我更傾向於老俞説的:“她在放不下中選擇了放下。”看,老俞真的有辦法把同樣的感受更貼切地説出來。對於旅行,我一直堅信它的治癒的力量。

09年,那個曾山盟海誓,非我不娶的人跟別人跑了。失魂落魄的我給自己放了一個長假,到江南呆了一個多月。在那裏我每天做着一些很平常,但是很充實的事情,學習,運動,登山,做飯。40天后,我以全新的姿態迴歸,生活為我展開了嶄新而美好的一面。讀書筆記我遇上了那個在紅塵渡口等着我的他,那雙最後接着我的手。我相信,旅行意味着新的開始。無論是工作上的困惑,生活中的紛擾,感情上的糾結,在一次長途旅行後都會有答案。所以,當你不知道那個男人能不能託付一生的時候,跟他去做長途旅行吧,時間和路程會告訴你答案。當你覺得生活拋棄了你,你覺得生無可戀時,關上手機,背上揹包去旅行吧。路上的人和境遇會告訴你,生命的偉大和活着的美好,讓你覺得活得多久都不算長,活多少次都不算多。

很喜歡書裏寫到,她在前男友的新女友上門奚落説要把她現在住的房子收回,讓她搬出去的時候,她説的那段話:“不管你信不信,房子和車都是我的,和你的未婚夫沒有關係。而我們這麼多年,和你也沒有關係。我出的錢,不是每個女人都靠男人吃飯。”多帥,這跟楊冪在答記者問的時候一樣耀眼。記者問:“如果你要買套房子給你媽媽,你需要跟你老公商量嗎?”楊冪説:“不需要,因為我買得起。”是的,我出的錢,我買得起,在這個男權主義依然為主旋律的世界裏,女性需要獨立的經濟來支撐自己的尊嚴,守護自己的內心。

老俞還説:“陶立夏自己很有才氣,同時能夠攝影、翻譯和寫作,所以她的旅行不是苦旅。她能夠悠閒地旅行,悠閒地寫作……”事實證明,要支撐起説走就走的旅行,如不是銜着金鑰匙出生就得自己積攢足夠的資本。不然,你可能就只能感歎“世界那麼大,我卻如此無奈。”作者:荷包蛋

《在路上》的讀書筆記400字3

這是一本領導發給我們共享學習的書,還記得當時她描述這本書的作者“很厲害”,看完了以後很震撼。只是這麼多年來,我都不是一個熱愛閲讀的人,所以解壓在我的共享學習文件夾中的2個月後的昨天,才繞有興致的打開來看了。

震撼…確實,真的需要用這樣的詞。尤其是對於我這個與銷售“纏綿”多年的人來説,可以説終於幫助我找到了我沒有成功的原因。作者的第一步和我一樣,一樣是個剛大學畢業的小女生,一樣是個熱愛學習的女生,一樣是個勇於嘗試的女生,更和我一樣是個追求成功的女生。然而,現在看來,我們之間有着巨鴻般的差距,而這差距的來源,就是我們每個人從小就學到了的兩個詞,“勤奮”和“鑽研”。

作者畢業那年,隻身來到充滿夢想的廣州,委與生計,她找了一份車間臨時工的工作,然而她發現一個技術工的工資遠不夠養活自己,而且她也看不到自己的未來。一天,一位小偷光顧了她,帶走了她身上最後10塊錢,那一剎那,她心底暗自發誓,一定要賺錢,拼命賺錢…可是,做什麼才可以賺錢呢?當老闆?當然不現實...但同樣屬於做生意的銷售崗位也可以給她帶來豐厚的回報,並且不需要考量她的資歷和身價。可是殘酷的社會現實是,她沒有客户,沒有銷售經驗,只有一錢不值的文憑,還是沒有願意要她。於是,她只能選擇迂迴的方式,先找能接觸到銷售的工作,就是銷售總監的助理。

於是她克服了重重困難,成為了一名助理,在扮演清潔工、端茶倒水小妹和老闆的好幫手之外,她還鑽研汽車知識,並利用老闆外出時的機會進行銷售,沒想到,三個月以內,她賣出了總價高達111萬的3輛本田雅閣,得到了8000元的獎勵,而這是她前一份工作三年工資加起來都達不到的數…她發現,銷售是這個世界上性價比最高的工作…好景不長,這家公司在她花完了那8000元后倒閉,她需要再找工作。當然,她要選擇銷售,然而,由於生活的壓力,她只能用最短的時間找到了一份賣玻璃膠的工作。每天,她和同事們一起出去“考察市場”,炎暑中,當其他人在麥當勞叔叔酣甜的微笑下喝着可樂的時候,她用雙腳走遍了廣州的泰康路市場,詢問每一家的價格,並仔細觀察他們經營的主體…

看上去,這與她的本職工作無關,可是,在後面的“蹲點”過程中,她利用自己對市場的熟悉為很多客户提供幫助和建議,從而贏得了與這些客户做“生意”的機會,就這樣,她再一次出類拔萃。作為獎勵,老闆給了她1萬元,讓她獨自去開拓雲南省的市場!而,她要的不止這些,她要的是“完美人生”於是她承擔了一個新加波潤滑油公司的中國區市場經理,她的足跡他遍了整個中國,在三峽腳下,她用常人無法想象的刻苦感動了當地的工程指揮,獲得了一個“試用”她們產品的機會,她潛心研究自己產品的“專業”,並用不同的服務贏得了第一筆訂單,從此打開了中國市場的銷售之路,再一次,她成功了。結婚生子之後,她又想回到工作崗位,思來想去,還是最愛銷售。

可是要挑戰一下自己啊!於是,不懂外語,計算機更是門外漢的她選擇了一家世界500強的外企,去銷售500萬一台的打印機。

她用驚人的毅力學習英語而且是專業英語的產品資料和培訓資料,學習word和ppt,並且想盡辦法,把幾年來都沒有人翻譯出來的英文説明書翻譯成了中文!並且,通過博覽會,蒐集了其他同行競爭者的資料並製表分享給所有同事…贏得了所有人的稱讚和佩服。

可是,2萬元一台的打印機就已經是很好的當時,500萬一台的要怎麼樣賣出去呢,只靠刻苦,當然不行。於是,她開始研究自己的客户,研究自己客户的需求,研究客户需要解決的難題,研究客户拓展市場的途徑和落實方案,並且把這些提供給了自己的客户,迎來了自己第一台500萬的打印機的成功售出。由於在郵政行業的成功嘗試,她成為了電信行業、銀行業、電力行業、保險公司、高校、政府、公安、世界500強的全面負責人,成為10餘個省市的大客户經理。再一次證明她可以做到。而這些年裏,她練就的不止是銷售,同時,她有了很好的人脈網,包括各種高層人士,並且,都對她有着無法言喻的佩服和信任,同時,她也練就了一身非常好的培訓、演講、招聘能力。真正成為了一個受人敬仰的“完美”的人。雖然草草,但事實上,從她的故事中,我不僅找到了這些年真正制約我的因素,同時,也實實在在的讓我學到了很多“方法”…

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讀完一本書,有這麼強烈的想寫讀後感並真的寫了這麼長的讀後感…

《在路上》的讀書筆記400字4

每當看到傑克·凱魯亞克所著的這本《在路上》,我就會想起書中迪安問薩爾的那段話:“你的道路是什麼,老兄?——乖孩子的路,瘋子的路,五彩的路,浪蕩子的路,任何的路。到底在什麼地方、給什麼人,怎麼走呢?”

假如,把這段話放到現在去問手裏擎着iPhone正全神貫注的青年人,我想,能回答上來的沒有幾個。當然,我不贊同就認定他們就是垮掉或即將垮掉的一代。

如果説,《在路上》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嬉皮士運動的經典,這一點都不為過。它不僅影響了當時一代美國人的生活和意識,而且已成為青年人追逐精神自由的代表語。這本書穿越了幾代人,在每一代人身上都會留下印痕,並顯示了它的普遍影響力。

《在路上》,以迪安為主導的薩爾、瑪麗盧等幾個青年人,以追求自我,追求張狂,追求不可預知的目標,譜寫着他們的放縱、亢奮、麻木甚至孤獨和扭曲,併為此橫越美國大陸的追求而筋疲力盡。

《在路上》這部作品裏,凱魯亞克筆下的薩爾他們,在美洲大陸上的瘋狂自虐和無休止地往返奔波,意在尋求本能的心理釋放,尋取自我精神的自由。他們肆無忌憚地在爵士樂裏性放縱,甚至吸毒,表現着渴望靈魂解放的極端,也正是凱魯亞克想要表述的“試圖用能給世界一些新意的眼光來看世界”,想要表現這些青年人在癲狂了的快樂裏,其實是在痛苦着內心,祈求得到一個新的生活方式,仰望樹立一個新的信仰。

薩爾《在路上》十分空虛的感歎:“啊,美好、温暖的夜晚,月光如水,摟着你的姑娘,喝喝酒,説説話,啐啐唾沫,簡直是天上人間!”這正是被稱為垮掉的一代的悲傷曲,他們用精神的麻痺去追求本真,失去了道德底線。他們在每一座城市都希望能到達夢想的終端,但每一座城都帶給他們失望,又是他們頹廢的一個新開始。他們更加瘋狂,更加萎靡,就那麼一路的走着。這一條可以出現在任何地方,能讓任何人看見,又可以讓任何人去走的路,究竟在什麼地方?又怎麼去走?沒人給他們回答,也沒人能夠回答得了。

傑克·凱魯亞克的《在路上》,描述的是迪安他們極端的生活體驗,他們的反叛與追求,他們的仿涅與痛苦,其實是包括他本人對垮掉一代縱深的思考。

《在路上》這篇作品裏,生活在內外矛盾無限擴大中的青年人,他們用青春選擇了反叛,堅韌的要與現實決裂,十分偏執地踏上無歸的探索之路。因為,他們想拋開對他們束縛着的枷鎖。迪安們找出路的心是瘋狂的,追尋着他們所需要的生存價值和他們生理上所需要的愛情,以及所有的其它。

如果説,《在路上》的青年人們,在頹唐荒誕裏上路,在自我麻醉裏行走,內心世界在空虛着,那麼,這種空虛就是懺悔,對道德的懺悔,對做人責任的懺悔,對人生價值的.懺悔。這些懺悔,在傑克·凱魯亞克的筆下彰顯的十分濃郁。

之所以迪安他們能墮落到如此地步,與美國當時社會現實的混亂與沒落分不開,也與西方歷史文化的因素相關聯。其中,也有迪安他們無法擺脱的階級矛盾的心理原因。

《在路上》這部作品裏,主要講述薩爾?帕拉代斯與迪安?莫里亞蒂在相互的支持與鼓勵下,決定切斷自己與現實的一切關聯,收拾行囊,與瑪麗露一起展開了一場公路之旅,去追求極致的自由。在他們這些青年人對這個世界進行探索的過程中,一路上遇到各種各樣形態不一的人,作出了各種各樣無稽瘋狂的舉動。而書中的主人翁迪安?莫里亞蒂,是一個很典型的主題人物,他狂妄的離經叛道,有着強烈的反權威反傳統激情,思想裏遊動着平民最大意識化,是書外很有爭議的人。《在路上》,似乎就是在他的意志下渾渾噩噩着,讓這部書也成為了有爭議的鉅著。

這些青年人的一路所行,應該説,就是傑克·凱魯亞克內心世界的整體反映。這大概是傑克·凱魯亞克的自我解白,也是對當時時政環境的真實寫照。

因為我未曾在那個國度的那個社會階層出現過,不清楚那種歇斯底里的時代過程,只能從這部小説裏瞭解這些被褒貶的敢於蔑視政治權威,勇於挑戰世俗觀念和傳統道德以及將法規法紀置之度外的青年人。也只能被傑克·凱魯亞克所感染,無法不認同這個國度裏的這一代,的確是垮掉的一代。

《在路上》的讀書筆記400字5

1951年4月,在路上奔波了七年的傑克 .凱魯亞克用了三個星期的時間打完了一卷一百二十英尺長的單杯行距打字紙,這就是《在路上》一書的手稿。凱魯亞克不會料到,這本書會成為世俗叛逆與抗爭者歷久彌新的聖經、垮掉的一代靈魂人物的心靈自傳,更不會想到這本書在半個世紀後遙遠的中國還會掀起熱潮。

《在路上》一書本身就像一次在路上的駕車旅行,行文流暢、節奏明快,作者寫得淋漓,我們讀者讀得也是爽快。書中各種情節如窗外的風景紛至沓來又飛速駛去,個人邂逅紛繁複雜,車在不停地騰躍轉拐,我們這些乘客眼花繚亂手足失措氣喘吁吁,直到最後車嘎然而止,我們方得大呼過癮。

1957年,《在路上》出版後,美國售出了億萬條牛仔褲與百萬台煮咖啡機,並且促使無數青年人踏上了漫遊之路,也拉開了垮掉的一代登上歷史舞台的大幕。《在路上》

一書刻畫了垮掉的一代面貌狀態,反映了那些不甘世俗勇於抗爭者的心聲,並啟蒙指引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

這本書的價值首先在於它的時代意義。美國二戰後歌舞昇平、一邊繁榮,但物質的富裕卻常會帶來精神上的貧瘠。在大多數人們自滿自得的同時,總有一些人不甘墮落紅塵不願墜人流俗,垮掉的一代於是應運而生。垮掉的一代不是要垮掉,而是恰恰相反,他們想抗爭想尋求自我。尋求,他們尋求的特定目標是精神領域的。雖然他們一有藉口就橫越全國來回奔波,沿途尋找刺激,他們真正的旅途卻在精神層面;如果説他們似乎逾越了大部分法律和道德的界限,他們的出發點也僅僅是希望在另一側找到信仰。即使他們吸毒、大搞同性戀無非也是希望能在與上帝的直接接觸中找回自我。在路上便是對他們這種生活方式、這種精神狀態最佳形容。是的,他們一直在路上,一直在尋找精神家園的路上。他們目光如炬,心胸熾熱,風雨不懈,義無反顧,即使瘋瘋癲癲跌跌撞撞也仍然值得我們這些俗人尊敬。而如今時空轉換到了正逢盛世的中國,此書的流行風靡也就不足為奇了。

《在路上》是時代的、美國的,更是永恆的、普世的。一本書如果能夠稱得上經典能夠不朽,那往往是因為它觸及到了我們人類的根本。《在路上》一書正是如此,它不僅僅是一本遊記一本自傳,更涉及到了人生的一個根本命題人生的狀態,即人是怎樣活着的,應該怎樣活着。

人生其實就是一段旅程,我們都是這個世界的行人、過客。我們在看風景,看風景的人也在看我們。用《在路上》書中的原話説,道路就是生活。每個人都會有各自的道路,你的道路是什麼,老兄? 乖孩子的路,瘋子的路,五彩的路,浪蕩子的路,任何路。 那是一條在任何地方,給任何人走的任何道路。到底在什麼地方,給什麼人,怎麼走呢?書中的主人公迪安如是問。他走的是一條瘋狂冒險的路,雖然一路顛簸流離卻是興高采烈。而我們的路在哪,目的地何方,應該怎麼走?這是《在路上》一書迫使我們思考的問題。

從這個層面上講,我們每個人都在路上,都在尋尋覓覓、停停走走。《在路上》這本書不僅是一個時代的路標,更應是每個人人生的指南。它其實也已經告訴了我們上述問題的答案,即聽從內心的召喚,堅定地走自己的路。個人如此,一個國家也應當如此。

《在路上》的讀書筆記400字6

看過作者前兩本書的,感覺挺好的。但是後來發現作者對另一個人寫的同樣是北大出版的書在噹噹有吹捧的評論,那本書我看過的,個人覺得不好。就開始對作者的印象質疑了一點點,今天是原本打算買這本書的,但真害怕再有特別通俗的語言表達出來一點也不具體的事實了。畢竟嗎,很多律師也不可能把很多本質寫出來的。本人看過的幾本書,向大家推薦一下,也算是給大家買書規避一個風險吧:因為本人剛剛開始做實習律師5個月,前期階段看過很多書,還真不錯,名單如下:《富人離婚三十六計》,語氣寫的風格有些和謝長宇差不多,可讀性很強。應該不比他前兩本差;《在職管理日記》、《離職管理日記》這兩本書也是比較可讀性很強的,分別用兩個半小時可以讀完吧,網上如果運氣好的話,可以找到部分電子版。《勞動合同法實務操作》王樺宇寫的,並且這是一套,由不同的作者寫的,裏面有幾本還是可以看看的,比如説:《勞動合同條款設計及違法成本計算》本人已經基本看完了。感覺對《勞動法》感興趣的可以看一下。接下來,有時間整理好讀書筆記後,開始準備看《税法》方面的書了。

看到有一個比較合意的評論説:"是的,全無意義,我讀這樣的一本書的時候,與其説是為了尋找它的意義,還不如説就是看看而已,跟着四五十年代美國這羣年輕的瘋子在路上狂飆一樣,我連滾帶爬的把這本書一口氣讀完,好像從山坡上滾下來一樣,什麼也沒記住,腦子裏一片空白,興奮異常,一想到老莫里亞蒂就想發笑,完全不深沉。"除去這最後半句,我基本同意他的感受。介紹中講到作者是"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人物。對"垮掉的"這詞,我最能聯想到的是害人的物品和sex,然後是自然而然的萎靡不振和瘋狂。在前言的敍述中,的確提到他們對害人的物品的濫用。而鑑於這是本傳記式的小説,迪安的sexlife也的確十分混亂放縱。但是除去對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的關注,是否能從書中體會到作者的"試圖用能給世界一些新意的眼光來看世界。試圖尋找令人信服的…價值"的本意?很多的評論者看到了這個,體會到了那個。對資本主義工業社會的反思?對生命的重新審視和不斷融入社會的嘗試?我可想不出這麼高級的詞彙,我只能從一個女性的角度,發現比較適合女性理解的東西。全書我最喜歡的一段--"我們彎下腰,開始摘棉花。景色很美。田野那頭是帳篷,帳篷…

《在路上》的讀書筆記400字7

一、許久前觀賞電影《荒野生存》,很感動,覺得自己也可以這樣去活,但最後終究沒有這樣去活。現在閲讀小説《在路上》,又有類似感覺。很多時候,一切瘋狂僅在心裏翻騰,因為我知道自己擺脱不了習慣,習慣的生活,習慣的氣候,習慣的睡牀,還有黃昏時刻一杯習慣的綠茶。習慣好像一棵樹,在一個地方站久了,就會生根抽葉開花結果,再也不願意挪步。

在《在路上》中, 迪安是有勇氣的人,就是不會被習慣約束着,不會長久地被束縛在某個地方,過着四平八穩的生活,過着可以預見而波瀾不驚的生活。 他喜歡背叛漸漸熟悉的環境,喜歡在路上。 是的,在路上。

二、在路上,這三個字充滿了神祕的誘惑。在路上,意味着已經啟程了,還沒有抵達目的地。在路上,有點宿命的意味,意味着可能沒有終點,所有的異鄉都是路過的,所有的風景都是往後退隱的,所有的清風輕快地歡叫的,所有的夢想拍打着翅膀先行的。

在路上,會感覺自己屬於世界,又疏離着這個世界;奔走在世界裏,又陌生着這個世界;熱愛着世界,但又恐懼着這個世界。

在路上,去哪裏?幹什麼?為何目的?一直在路上的人,會不會想着這些問題?迪安不會考慮如此累人的問題。如果把這三個問題都想明白了才啟程,那不是迪安的“在路上”,而是繁華城市裏小白領的旅遊。

在路上,所有的需要都在路上。去哪裏?在路上!幹什麼?在路上!為何目的?在路上!迪安是神聖的傻瓜,過着悲哀又熱切的生活。為什麼要一直在路上?或許他自己也不明白為什麼如此不安,無法在一個地方和一個女人過着安分守己的生活。因為他在尋求,尋求一個地方,尋求一個人,尋求一種生活,尋求一種精神,可以安頓他們一直流浪的心靈。

三、如游魚這樣的宅男,藏在家裏讀《在路上》,有反諷的味道。或許,肉體已被囚在寒舍,可心已經潛出閉塞的房間。想起《海上鋼琴師》裏的1900,一輩子就困在船上,他願意如此自困,他情願如此自縛,因為他的心隨着雙手飛舞在黑白琴鍵上,翻過高山奔過草原潛過深海走過城市越過沙漠,一直在路上。是的,1900的心一直在路上,尋找,再尋找。心的旅程即是他的生活,他不奢望誰來理解他,其實,也沒有誰能夠理解他,就好像沒有誰能夠理解迪安為什麼將“在路上”當作生活。

四、想起一位朋友的空間,她的空間註釋着:一路走來,這樣無奈,這樣精彩。仔細想想,用這句話概括《在路上》裏的迪安的折騰也是比較適當的,再仔細想想,這句話用在許多人身上也是沒錯。每一個心跳遲緩又還疼痛的人,每一個沉沒在生活下又在撲騰的人,每一個孤獨着又不甘寂寞的人,每一個憂傷着又自我逗樂的人,你們都在路上,因為你們總覺得遠方在遠方,路上在路上,一定存在一種意義,值得你們一直跋涉。

我們都知道自己不想要什麼,卻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所以一直在路上。生活着,就是在路上。思索着,就是在路上。痛並快樂着,更是在路上。

或許直到走不動了,死在路上,一顆靈魂才肯歇息,和路邊的青草一起微笑在春風裏。

標籤:讀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