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文學

醫生讀書筆記大全

文學2.81W

作為一名醫生,我們要養成讀書的好習慣,大家知道怎麼樣書寫自己的讀書筆記嗎?以下是小編整理好的醫生讀書筆記大全,歡迎大家閲讀參考!

醫生讀書筆記大全

  《日瓦戈醫生》讀書筆記600字【1】

當我合上書,眼前晃動着的是日瓦戈捂着前胸搖搖晃晃地從悶熱的電車上走下來,一頭栽着地上死去了,拉拉在不遠處。那個一生坎坷的女人最後失蹤了,被送往了勞動營,可能就消失在了那裏。還有遠在天邊的冬妮婭,痛不欲生的馬琳娜,自殺了的帕沙……

日瓦戈是個典型的俄羅斯知識分子,受到良好的學校教育和深受舅舅的宗教文化薰陶,他抱着以基督福音為基礎的歷史觀、博愛和自我犧牲的思想以及“勿以暴力抗惡”的原則,經歷了革命前後的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1905年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戰、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國內戰爭、新經濟政策和社會主義建設等等。外部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日瓦戈卻始終不改初衷,一顆赤子之心愈挫愈堅。他保持着精神上的獨立自由,用自己的原則去審視社會歷史的變遷。

我敬佩這個一生誠實正直,忠於自身信仰和滿懷人道主義精神的醫生,在那個動盪不安的紛亂時代,在種種苦難和厄運的殘害下,日瓦戈仍然能堅守着自己的本心,堅定自己的信念,不曲意迎合時代風尚、追趕浪頭,從他的身上我們能感受到他對人類精神自由的一種崇高的追求。但是,也正是因為他的這種理想化的精神追求,他的命運註定以悲劇結局。他既肯定革命的正義性,卻又否定革命的暴力手段,他想逃避現實,走一條迴避戰爭的中間道路,想尋找到精神上的世外桃源,卻忘了:任何遊離在社會之外、獨善其身的做法都是行不通的。

  醫生的角色”讀書筆記【2】

第879期《三聯生活週刊》的主題內容是“醫生的角色”,重新認識疾病、醫療與生死。

之所以會關注這樣一個話題,是因為兒子選擇的大學專業有跟醫學有關的內容,根據他描述的他想學習的專業內容,我給他選擇了生命科學和醫學、藥學等專業。所以一看到這個話題,我就有了十分的關注。

而目前國內面臨的惡劣的醫患關係,也使得我們這些準備學醫的家長有了一份擔心。

醫生和病人之間的關係,是一種非常特殊的關係是人類社會中其他關係很難超越的。

作為醫療行業的醫學,處在一張極為複雜的關係網中,醫院、政府、製藥企業、法律等角色都在對我們所能獲得的醫療施加着影響。

就拿藥品開發來説吧,許多的製藥企業也都把新藥的研發外包出去以減少企業的研發成本。研發新藥的週期非常的長,一般的企業很少會把精力和財力投入進去,一些大型的有着壟斷地位的研發集團,也往往把目光鎖定在利益最大化而不是治病救人最大化的基礎上的。

比如預防和治療埃博拉病毒的藥物,因為非洲的貧窮與落後,很難支付起研發費,在預期內也很難收回成本並且創造出經濟效益,所以,發達國家就很少積極去解決這個問題。

這個説多了,再回過頭來説疾病、醫生和患者之間的關係。

在臨牀醫學治療手段很缺乏的時代,面對疾病,醫生與病人處於近乎平等的關係,從根本上來講,病人只能靠自己的力量承受身體的痛苦,醫藥僅僅是可以嘗試的一種選擇,而到了現代臨牀醫學突飛猛進發展的現代,在公眾甚至在醫生本人看來,一切疾病都將被征服。但是,病人們卻越來越發現醫生們難以信任,因為,他們不總是能夠治病救人。

醫學決定中的“共享決定權”又將醫患關係拉入了新的矛盾中。

今天跟兒子聊天的時候,就聊到了這個問題,我説,手術中的家屬簽字環節,就是“共享決定權”的具體體現。手術前,醫生們會告知家屬手術的各種風險,然後家屬同意手術就要在手術通知單上簽字,不簽字就醫生就不能擅自手術。而家屬們的第一反應就是:我們不懂醫學,手術就是治病的,既然有這麼多風險,為啥還要手術?讓我們家屬簽字是不是醫生或者醫院為手術失敗推卸責任做準備?

這就是醫患矛盾的起因,從一開始手術就有了不信任有了質疑。

現代醫學的專業性意味着醫患之間存在無法逾越的巨大知識壁壘。病人對治療效果的預期遠遠高於醫生,對醫學知識的掌握和醫學風險認識又遠遠低於醫生。缺位和無效的溝通既給臨牀治療製造了巨大成本,又使醫患的情感遭到巨大打擊。

説着這裏,兒子提出了一個創新的解決方案,他説:“能不能有一種類似律師的中介力量,作為醫生和患者(及家屬)之間的溝通橋樑,他能把生澀難懂的醫學術語轉變成通俗易懂的方式傳遞給患者及家屬,並在中立的立場上,替患者及家屬評估醫生提出的手術或者治療風險,併為患者提供是否可以手術的意見。這樣將醫患之間的矛盾通過一箇中介緩衝一下,醫患之間不直接處理這種事情,醫生僅僅處理疾病的問題。

兒子的這個建議,我覺得非常有創新精神啊,雖然我不知道是不是有專業機構或者人在探討這個方案,但是從兒子思想裏出現這個想法,我覺得還是很值得稱讚的。

這樣中介機構,可以由患者和病人自己委託,當然覺得有必要的時候再去委託,如果沒有必要,醫生(醫院)就直接跟患者及家屬直接打交道就可以了。

這種中介機構可以是律師?兒子説,最好是法醫,因為他們也懂得醫學,能夠有效評估手術風險,也比一般人更瞭解醫療、手術不是萬能的。而一旦醫療糾紛發生後,也是依賴法醫的鑑定來劃分責任的。

而在有更好的解決醫患矛盾的方法之前,我們可以分別角色去看待和理解疾病與生命,這要宣傳。

“通過醫生的視角,理解生命”:醫學是一種迴應他人痛苦的努力。同過醫生的視角,也就是要了解到有些疾病是無藥可救的,要讓病人和家屬有充分的認識,把緩和醫療傳遞出去。緩和醫療也叫做姑息治療,是對弈不能治癒的嚴重疾病和終末期慢病患者,密切關注他們的情緒、精神、實際需求,減輕病人的痛苦,提高生活質量,幫助病人和家屬達成心願。

其實,簡單的説,就是不治之症的中後期,老老實實告訴人家,已經沒有醫治的必要了,勞民傷財,病人還遭罪,不管是身體上還是精神上的,那麼這種情況下,不如勸誡患者及家屬,讓患者的有生之年有尊嚴的活着,與家人一起,把最後的時光過得美好一些。也就是不要過度治療。

“醫生的修煉,藝術之上的人學”:醫患之間,如何共同攜手對抗疾病,從醫生的`角度,和諧關係的建立,是關鍵也是學問。

兒子説,教師和醫生這兩種職業有着很相似的地方,最大的一個相似點就是“要憑良心工作”。

醫學的角色與藝術:藝術上,如何看待生死,對醫生與患者,這都是重大的課題。“死亡是一種偉大的平等,死亡也是一個偉大的教師。死亡不是醫學無奈的失敗,而是人們迴歸生命本源的自然過程。

劉瑞琪(總醫院腫瘤科專家)講,他們不斷的提醒年輕的同行們,不要陷入匠人思維,而忘記抽離出來體味醫學的最終目的——如何體面地照顧人的生老病死。

無論是醫者還是病患,既然能喜悦地迎接生,也可以從容地面對死。

醫術總有無能為力之時,而觀念和情感可以讓人們在醫技的絕處,學會優雅的轉身。

醫患關係斷代史:權力、壁壘與困境。

傳統僱傭式的醫患關係和19世紀末“視病人為人”的醫學理論建立在“面對疾病,醫生和病人處於近乎平等的弱勢,醫生僅僅是病人與疾病鬥爭的輔助者。

而到了20世紀,醫學突飛猛進的發展,免疫學和藥物發展、輸血、器官移植等等手術的成功,在公眾眼裏,醫生所能完成的種種不可能似乎已經接近於上帝,醫生有了足夠的權威和能力。權威帶來了權力,醫學大幅度擴張,醫學接管了人們的外貌、精神,同時侵入到生命的每一個進程。

當醫學的侷限重新認識,醫生的權威在逐漸喪失。

醫生們覺得,實現了對病人進行有效治療,也就沒有必要去謀求醫患的親密關係所帶來的心理好處了。

這裏有一個真相是被忽略的:病人向醫生尋求幫助的時候,他所求的治癒的疾病與醫生眼裏面的疾病並不相同。

《疾病的故事》中提到,對於病人而言,疾病是疾痛,它牽涉病人及其家人乃至更廣的社會關係,是各種好的壞的親身感受。而對於醫生來説,卻僅僅是一種病理理論解釋和重組疾病時提出或發明的。

疾病和病痛的錯位,醫生和病人的隔閡,造成了醫療的失敗和醫患矛盾的不斷升級。

這就是我們今後需要解決的問題。一個老的新課題。

這篇文章中提到的參考資料有一本《敍事醫學:尊重疾病的故事》,我覺得比較的好。

兒子説,雖然醫生和教師都做的是良心活,但是人性不可測人心不可測啊。所以必要的監督還是應該有的。

  協和醫事讀後感【3】

協和:洛克。菲勒基金會在原北京協和醫學堂基礎上創立,在過去的近一個世紀裏,成為西方醫學在中國發展的鼎盛和巔峯,深深影響了中國的醫療系統,大部分學生在未來的從醫生涯裏推動了中國的西醫發展,治學嚴謹,提倡精英教育,通識教育、博雅教育並重。它在教育、醫學領域取得的成就,應當引起現在社會的思考,在面對醫患矛盾層出不窮,社會醫療體系改制迫在眉睫的今天,如何去培養醫生,以期提高基本的社會醫療保障。

擔任醫學生輔導員的三年多時間裏,深深感受到,醫學生們從大學聯考中走出,又重新進入新一輪不間斷的考試,不説學富五車,起碼要學的書就要五車,每一學期末發教材,體弱女生沉得都無力提起,內外婦兒、八大系統、解剖、生理、生化、病理……基礎考、臨牀考、畢業考,三大綜合考試,座座大山,想穿上白大褂還需經歷醫師資格考試,近來又提出要進各基地醫院輪轉,本三年碩兩年博一年,如此沉重之學業,和其高中同學四年本科畢業即投入社會熔爐相比,醫學生所付出的時間、精力,必然更多,除了普世的救死扶傷理念之外,這一切理應得到社會給予的尊重和理解。八年求學路漫漫,學生卻不知自己八年後的社會角色是什麼,看到一幕幕的醫事件,一部分學生開始退怯,醫生都已經成為高危職業,社會的誠信還能靠什麼去支撐。

多年前的夢想,自己也是一名身穿白大褂的臨牀醫生,無幸而從,命運將我被迫地“棄醫從文”,只是對於醫生職業的情愫一直都沒有變,多年後有幸進入醫學院擔任輔導員,在這裏和醫學生們同吃同住同學習,新學期擔任大一新生的輔導員,個人覺得應該更多地參與課程教學,做一個夢裏的醫學生。

尤其是新生更有必要讀一遍《協和醫事》,這是一種那個時代裏的象徵,進入學府,耳濡目染,不知不覺就被浸潤其間,要有歸屬感,要有使命感,要有幸福感,告知新生的同時,同樣也警醒自己。

標籤:讀書筆記 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