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文學

道德與法治一年級教學隨筆

文學2.85W
道德與法治一年級教學隨筆1

“迴歸生活”是理解一年級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的基本線索,更是我在教學中努力追求的一個目標。而《看看我的精氣神》一課則恰恰是把生活作為本源,將“坐、站、走”三個學生生活中經常忽略卻又急待解決、糾正的行為習慣作為教學重點,可謂是貼近學生生活,解決了學生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與此同時,如何組織教學,開展怎樣的教學活動才能真正落實教學目標,增強教學實效也成為我在教學過程中要認真思考的問題。對此我進行了一些嘗試,既發現了適合低年級兒童在課堂教學中開展的活動也找到了在教學實施中需要不斷改進、深入研究的地方,下面就是我反思課堂教學後的一點收穫。

道德與法治一年級教學隨筆

一、兒歌在教學中的應用

千百年來“兒歌”成為孩子們最熟悉最喜歡的一種文學形式,它琅琅上口易於熟記,孩子們總能在不輕易間理解其內涵,所以如果能在課堂上選好、用好兒歌,讓孩子們在課後也樂於去説去玩則是將教學延伸到課外,將被動接受轉為自主發現,從而實現自我教育。

正因為這一點,教學中我在對“坐”、“站”、“走”三個行為習慣的糾正中向兒童介紹了這首簡短的兒歌,即:

坐:上身正,腿併攏,腳放平。

站:挺胸,抬頭,向前看。

走:頭不搖,身不晃,腳步輕。

可以説這首兒歌用簡單明瞭的語言講清了正確“坐、站、走”的關鍵,對指導孩子們的行為起到關鍵作用。再讓學生試一試的環節,我邊念兒歌:小腦袋抬起來,小胸脯挺起來,小小腰板立起來,雙手自然放下來,雙腳後跟並起來,姿勢優美人人愛。挺胸,抬頭,向前看,走起來,123,走起來,頭不搖,身不晃,腳步輕,動作有力又輕鬆。邊讓學生試一試。孩子們在邊説邊做中知道如何“坐、站、走”才文明,才精神,覺得有趣,樂於參與到“玩”的氛圍中,在講清教學重點的同時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通過有趣的遊戲,創設情境,聯繫生活

在學生掌握了坐立行的姿勢後,緊接着通過遊戲,讓學生把自己所學運用於生活當中,通過導遊帶領大家去天安門遊玩,看升旗儀式,看海豚表演,看比賽等遊戲訓練學生所學的坐立行姿勢。

三、善於利用“比”的精神

每個人都有爭強好勝的一面,我覺得如果能很好地調動起學生間這種“比”的精神,對課堂教學的開展實施都會起到積極的作用。

在本課最後一環節中我就利用了“比”的優勢,結合各種情景,讓學生自由表演比賽,學生間要比一比誰的姿勢最美,最標準,誰的動作最迅速,最像,可以説這一競爭性的教學活動讓枯燥的訓練增添了情趣,對課堂的組織教學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看來善於利用“比”的精神對提高課堂教學的時效性也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道德與法治一年級教學隨筆2

國小低年級《道德與法治》課,是以兒童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教會學生健康、安全的生活;愉快積極的生活;負責任、有愛心的生活;動腦筋有創意的生活。用隨筆的方式記錄自己的教學感受,有利於提高教學質量,教學隨筆伴我一路走來,發我深省,催我上進。

在給一二年級上課的時候,我發現學生的注意力很不容易集中,很容易被一些外來的因素所幹擾。所以學生的學習效果不好。教師怎樣培養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是一項宏偉的工程,因此教師必須從思想上充分的認識上去,仔細觀察國小生有哪些不好的行為習慣,及時的找出成因,研究商討幫孩子改掉壞習慣的方法,並把理論付諸與行動,幫孩子養成好的習慣吧,因為好習慣會成就孩子的一生我會盡力去做,這是我的工作,也是我的責任。

兒童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及良好品格的形成必須遵循特有的規律,通過管束、訓導和陶冶,使兒童逐步從“無律”、“他律”過渡到“自律”的道德水平。既重視過程評價,又重視全程評價,切實提高教育實效,促進兒童終身可持續性發展。作為一名教育者,我們要尊重兒童們的天性,要尊重他們的自然生活,不要給予他們更多的束縛。兒童是一道風景,老師是陪襯。幫助孩子挖掘生活的意義、生活的價值。儘量將兒童的目光引到課本以外,對兒童的生活、對他們的行為規範、道德觀念、思想品德等各方面有所啟發,使兒童在生活過程中形成良好的`品德。

道德與法治一年級教學隨筆3

通過這一段時間的上課、做練習題,發現大部分的學生的理解、總結歸納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也存在很多問題。

一)在某些課的教學設計中,我設計了一些如“情景劇”“辯論課”“討論課”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既拓寬了他們的知識面,又鍛鍊了他們的語言組織表達能力。在課堂上真正實施時,發現學生的積極性很高,但是效果不太理想,究其原因,學生只把它當做娛樂了,沒有嚴肅對待這些小活動,這與課前沒有準備工作有很大關係,臨場發揮對他們而言還有點困難。今後再設計這些活動,課前一定組織好人,準備一下。讓學生們在開懷大笑之後,有所思考,有所感悟,從而指導他們應該怎樣對待自己的心理品格等方面的問題。

二)講習題,我原來採用的方式就是抽一列學生來回答,有錯誤的同學用手指出示他們錯誤的答案(選擇題),然後我再給他們講解。原來講習題方式學生還是處於被動地位,不是現在所提倡的以學生為主體,這樣學生的能力依然得不到提高,所以對於一些適宜學生解説的題目,讓學生自己去琢磨着講出來,這樣既能使學生牢固掌握所學知識,又能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同時,也能使學生體驗和同學一起分享的快樂,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當即我就説,好吧,你們説!雖然剛開始他們説得磕磕巴巴,甚至説不出來,但幾次講解之後,他們也能清楚的表達自己的觀點了。

我在以下幾個方面做了嘗試和改進:

一,利用情境創設法教學嘗試中,注意引用有針對性和新穎性的案例和故事,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小組的合作探究做好準備。

二,在合作探究式教學活動的嘗試中,利用“感性認識能力”到“深層領悟能力”的過程與發展,以座位相鄰的幾位同學為合作學習小組,讓他們成為協同共事協同研究的團體,體現了課改的精神。

三,將探究的問題,策略條件開放,使學生開闊了探究,設計的空間,並採用多種教學活動形式,如資料分析、演講、討論、談生命價值的體現感受,寫箴言、詩歌欣賞等,調動了學生全感官的參與,激發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在教學活動中,學生獲得了親身體驗和感悟,真正達到了好的教學效果。

道德與法治一年級教學隨筆4

一年級下冊教材是在學生基本適應了校園新生活的基礎上,針對這一時期學生髮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好習慣缺失,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形成穩定的生活方式,為了達

一、把學生生活與教學內容相結合

國小一年級道德與法治教材編排是着眼於兒童現實生活,從學生的生活出發,在融入學生生活之中,所以把一年級生活與教材內容相結合,是科學設計教學內容的前提。

例如,在《我的好習慣》這一單元中的“我不拖拉”這一課的教學中我就把學生生活與教材內容有機結合起來進行設計。課前我讓學生回憶自己生活中哪些時候、做哪些事時有哪些拖拉現象。課上,看教材,説説你從哪個小朋友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然後通過看圖討論,老師總結等方式,瞭解了拖拉的危害。通過生活與教材內容的結合,讓學生明白,原來拖拉是一種不好的習慣,是造成經常受批評、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成績下降的原因。明白了拖拉的危害、使學生更願意去探究怎樣才能做到不拖拉。

再如,學習“我們愛整潔”這一課時,課前那個學生進行了一個調查活動,把學生分成4個小組,分配不同的任務。一組調查班級的衞生情況,一組調查同學們桌斗的情況,一組調查自己的房間的衞生情況,一組調查常經過的街道社區衞生情況。課上讓學生彙報調查情況和看到的事實。學生的彙報讓同學們大吃一驚,看到的事實讓學生們觸目驚心,原來我們身邊的環境這麼差,是因為我們沒有良好的衞生習慣。然後再回到教材,學習教材中保持整潔的方法,討論除教材中的方法,還有什麼自己運用的方法。同學們獻計獻策,共同討論,熱情高漲。這次課後班級的衞生和學生個人物品的整理,有了明顯的改觀。

二、設計活潑有趣的活動,寓教於樂

針對一年級學生的好動性,教材設計了許多活潑好玩的內容。教師應通過遊戲、情景再現、動手做、小比賽、看視頻等活動,把需要傳授的道理、認知融入其中,做到寓教於樂、情理交融。

例如:《大家一起來》這一單元中的“請你幫我一下吧”一課的學習中,在學習“我會求助這一環節”時,老師就設計了許多小情景,老師扮演不同的角色,學生根據當時的情景身份求助內容來學習怎樣求助。通過幾個小情景的表演,學生明白求助時應做到以下幾點:

1、要有禮貌。

2、要説清楚求助內容。

3、受別人幫助後應表示感謝。

學生呢在這些模擬情境中,快樂的學會了本領,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不僅學的有趣,而且還能牢固掌握所學知識。

再如:在《我愛我家》這一單元中的“乾點家務活”一課得讓教學中,老師在課堂中交給學生兩個技能,一個是疊衣服,一個是繫鞋帶。老師在課堂上基教會了方法,但許多學生還不會實際操作,老師佈置回家練習,下堂課進行比賽,評出疊衣能手和繫鞋帶能手。學生的積極性極大地調動了起來,兩項基本技能都能夠掌握。

學生良好的品德和習慣的形成離不開生活,生活也是對學生良好品德、習慣的檢驗,《道德與法治》的教學只有與學生生活緊密相連,以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才能達到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