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文學

教學經驗交流發言稿範文:做一個學生喜歡的數學教師

文學2.36W

各位領導、各位同行:

教學經驗交流發言稿範文:做一個學生喜歡的數學教師

大家好!

經常看到,名教師們上大型公開課前都有一套路,不是和學生談話、提問,就是和學生一起做遊戲啊等等,為什麼要這樣啊?説穿了,那就是和學生套近乎,拉關係,我想他們的目的就是消除學生的陌生感和緊張心理,讓學生從容、自信,從而使課堂變得和諧、輕鬆、自然、民主。其實,可不能小看這個環節,如果引導的好,學生一下被這個老師吸引,從喜歡這個老師開始就喜歡上這節課了。華應龍老師是比較特別的一位名師,他的學生不想下課!這在他的很多公開課中可以看到,下課鈴響了,老師示意下課,學生揮舞着小拳頭高喊“抗議,抗議”。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這不僅僅是華老師的課講的精彩,還因為在他的課堂上,學生有話可説,有話敢説,説的話管用,更為重要的是,學生喜歡他,喜歡他的數學課。

要做一個學生喜歡的數學老師,也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們需要學習、積累和積澱,在專業水平和理論素養上提升自己。

如果把教育比作大海,那教師的專業成長就好比教師駕駛着自己的小船向前航行,有的教師可能會一帆風順,而有的教師可能會遇上大風大浪,教師的成長,環境固然很重要,但是良好的心態和積極的作為尤為重要。

有這樣一個故事,也許大家都知道,有位秀才第三次進京趕考,住在一個經常住的店裏。考試前兩天他做了三個夢,第一個夢是夢到自己在牆上種白菜,第二個夢是下雨天,他戴了斗笠還打傘,第三個夢是夢到跟心愛的表妹脱完了衣服躺在一起,但是背靠着背。 這三個夢似乎有些深意,秀才第二天就趕緊去找算命的解夢。算命的一聽,連拍大腿説:“你還是回家吧。你想想,高牆上種菜不是白費勁嗎?戴斗笠打雨傘不是多此一舉嗎?跟表妹都脱完了躺在一張牀上了,卻背靠背,不是沒戲嗎?”秀才一聽,心灰意冷,回店收拾包袱準備回家。店老闆非常奇怪,問:“不是明天才考試嗎,今天你怎麼就回鄉了?”秀才如此這般説了一番,店老闆樂了:“喲,我也會解夢的。我倒覺得,你這次一定要留下來。你想想,牆上種菜不是高種嗎?戴斗笠打傘不是説明你這次有備無患嗎?跟你表妹脱完了背靠背躺在牀上,不是説明你翻身的時候就要到了嗎?” 秀才一聽,更有道理,於是精神振奮地參加考試,居然中了個探花。

還看到這樣一個故事,一位老奶奶有兩個女兒,大女兒已去世,小女兒在美國。她坐船去美國看小女兒,途中遇危險,生死難料。其他人都很緊張,只有她還泰然自若。別人問她為什麼,她説,如果沒沉船,我就可以見到小女兒了,哦耶!如果沉了,我就可以見到大女兒了。哦耶!大家看到了,積極的人,象太陽,照到哪裏哪裏亮,消極的人,象月亮,七年級十五不一樣。想法決定我們的生活,有什麼樣的想法,就有什麼樣的結果。

所以説:積極的心態創造人生,消極的心態摧毀人生。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副牌,而牌是上帝發的,我們分到什麼就是什麼,別無選擇,也不可更換,我們能夠做到的,也應該去做的,就是如何將手中的牌優化組合,併力求把每張牌打好。就好比馮鞏的相聲中所説:和潘長江比個大,和陳佩思比美髮,與美國總統比説中國話,發揮自己的優勢。當然這只是一個笑話,我們不可能和最差的比,達到阿Q式的心理安慰,我們應該向好的看齊,發揮個人的潛力、發掘團隊的力量,去積極主動地做好自己的工作。

在我的教學生涯中,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每天進步一點點”,集小成大,從身邊的每一件小事做起,把每一件簡單的事做好就是不簡單;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説到每天進步一點點,集小為大,我想給大家講一個故事:

有二個和尚住在相鄰的兩座山上,這二座山之間有一條小溪,於是這二個和尚每天都會在同一時間下山去溪邊挑水,久而久之他們便成為好朋友了。就這樣,時間在每天挑水中不知不覺己經過了五年,突然有一天左邊這座山的和尚沒有下山挑水,右邊那座山的和尚心想:他大概睡過頭了。便不以為然,哪知第二天左邊這座山的和尚還是沒有下山挑水,第三天也一樣,過了一個星期還是一樣,直到過了一個月,右邊那座山的和尚終於受不了了。他心想:我的朋友可能生病了,我要過去拜訪他看看能幫上什麼忙。

於是他便爬上了左邊這座山,去探望他的老朋友,等他到達左邊這座山的廟前,看到他的老友之後大吃一驚,因為他的老友正在廟前打大極拳,一點也不像一個月沒水的人,他好奇地問:你已經一個月沒有下山挑水了,難道你可以不用喝水嗎?左邊這座山的和尚説:來來來,我帶你去看。

於是他帶着右邊那座山的和尚走到廟的後院,指着一囗井説:這五年來,我每天做完功課後都會抽空挖這囗井,即使有時很忙,能挖多少就算多少,如今終於讓我挖出井水,我就不必再下山挑水,我可以有更多時間練我喜歡的太極拳。

故事講完了,這個故事的題目叫:“挖一口屬於自己的井”。對於這個故事中藴含的哲理,我想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家的想法可能不盡相同,但有一點卻值得我們思考,那就是左邊這座山上的和尚他有長遠的眼光,有自己的理想,並且為了實現這個理想,他每天都去做一點事。

相信在坐的每一名青年教師,我們都有自己的思想,這也就決定了我們與蘆葦的區別,不是隨風而倒,我們不僅要會思考,更要學會為理想而努力,沒有理想就會迷失方向,其中“做”也就是行動,是最關鍵的。因為“做,還有50%的可能,不做,則100%不可能!”

那麼,我們到底怎樣做,才能成為一個學生喜歡的數學老師呢?

一、首先,讓學生喜歡你這個人

1、給學生的初次印象特別重要,所以你要重視第一節課

去年6月下旬,我帶6年級2個班的數學臨近畢業,本來安排我和幾個班主任一起,帶畢業生去上海看世博,結果領導突然通知我,讓我第二批又去,現在由於工作需要,讓我馬上接替5年級數學最差的一個班級的教學工作。我雖然有些不情願,但是還是馬上調整心態,我這樣想,這個班需要我,肯定是領導信任我。早讀課的時候領導找的我,吃早飯的時候我找到這個班的班主任瞭解情況,知道了這個班的孩子數學基礎差,願意學好,可是沒信心。而且一看課程表,上午第二節就是這個班的數學課。於是,我想,第一堂課就講知識肯定不行,首先要激發孩子們,樹立他們的信心。只有一節課的準備時間,於是我這樣設計,見課件。一節課下來,孩子們很激動,從他們的表情我看出來了。通過一個月,月考成績就進步很大。一年滿了,這個班從最差變成了全級第二名,和第一名比只相差0。7分。當然,學習的進步僅靠一節課是不夠的,(後面我還會説到一些具體的做法),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學生改變了對數學的態度。

就在前不久,班上一個特別淘氣的小男孩下課突然塞給我一張紙條,還説,陽老師,你到辦公室再看。見《感謝信》,而這次畢業考試這個孩子的數學考了94。5分,應該説進步很大的。

還記得5年前,我新接了一個班級,這個班的孩子聰明、活躍,數學基礎不錯,但綜合思維欠佳。開學的第一節課,我首先給大家介紹:我是陽老師,你們新的數學老師,我能給大家帶來陽光,讓你們感受到温暖,從此你們變得更加智慧,信不信?一雙雙單純的可愛的大眼睛疑惑的望着我,頓了下,我説,我給大家提個問題:請你們猜一猜,陽老師今年多大了?一下子學生活躍了,小手一個接一個,至今我都記得當時的情景。有的説:30了,有的説34了,我趁勢問他們怎麼猜到的,於是總結到了用觀察、比較、推測等數學方法,其實我真正的年齡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學生知道數學在生活中的用處,並知道用數學的方法來解決問題。於是,我引導孩子們明白學數學的作用,以及能學好數學的方法,特別是思考的重要性。一節課快完了,當時感覺孩子們意猶未盡,於是,我説,請你們馬上動筆,把剛才的所見、所想、所感記錄下來,行嗎?孩子們刷刷的寫起來。

其中2個孩子的日記我帶過來了,大家可以看一下。而我也就這一節課寫了教學隨筆,和一個學生的日記一起被髮表在廣外《晨星作文》上。而班上孩子們的數學日記存放在我的博客裏。學生和家長可以隨時瀏覽。

2、善待孩子的錯誤,等待他的成長

我這裏説的錯誤是指孩子的不足,缺點,也包括作業中的錯誤,而我對他們的包容,等待,賞識,確實讓很多孩子在他們的成長道路上多了一些閃光點。

第一個孩子,是我們一個同事的兒子,數學成績中等,每次考試就在80來分。他媽媽班主任,我一到這個班,他媽媽就説,陽老師,只要你把我兒子的數學補起來,我一定好好請你,還怎麼怎麼的。我當時就笑了,我説,只要你請我,那好説。分析了這個孩子的情況,我就想試一下我一直想用而沒用過的辦法。上課的時候,這個孩子習慣還好,聽講也專心,我時不時讓他回答一下簡單的問題,順勢表揚他。第一次的作業,全班40多個人,全對的就有一半,可是他,竟然錯了三道。要知道,我有個習慣,每次的課堂作業,我會讓學生獨立做,而每次全對的我會在全班讀名字表揚,並在作業星級榜上加星一顆。該怎麼辦?我把他單獨叫到辦公室,先教他把錯改了,然後試探的問他,想不想作業是全對的,好在全班表揚你?他低下了頭,我明白,孩子很自責,我就説,陽老師知道你是很棒的,你能把題做全對的,只是今天檢查的不仔細,是嗎?孩子點了點頭。我説,這樣行不行,我給你三次機會,你到老師這改錯,是我們的祕密,可別告訴別人,我在課堂上依然表揚你,怎麼樣?孩子的眼睛一下亮起來,真的啊?真的,我這樣做了,我發現,表揚他之後,課堂上他更認真了,作業也能做完後反覆檢查,第二次、第三次錯的分別是2道、1道,我依然這樣,在辦公室進行我們的祕密。第4次,第5次,他的作業真的全對了,他自己高興,我也很開心的。偶爾還是會有小錯,但是我相信他。因為他的自信越來越強,能主動和同學討論問題,甚至和數學科代表一起研究我出的思考題而不想去吃飯。還經常和其他幾個機靈鬼到我辦公室主動幫我拿小黑板,抱作業本,要不就是問:陽老師,好久給我們加節數學課?而我總是説:你們表現好了,我就獎勵你們一節。這孩子的月考成績由原來的80多分升到90、92、94、96。。。100分,還爭着當小老師,給全班講題。這個孩子現在在我們學校上八年級了,如果在校園遇到我,遠遠的一個擁抱就來了。

還有一個孩子,也是這個班的,性格叛逆,數學基礎差點,每次70來分,關鍵是懶惰,不喜歡聽課,更不想做作業,還偶爾和鄰座的不是説話,就是鬧點彆扭。為了這個孩子,我可沒少費腦筋。我先是和他家長取得了聯繫。對待這個孩子,就不是簡單的彌補數學知識了。而是解決他的態度、認識和正確做事情的持久性的問題。我和他談話,散步,找到他的優點,改正他的不足,哪怕一丁點進步,我都把他的名字寫在黑板右下角的表揚欄裏。看到他一次次的進步,特別是回家做家庭作業的態度,他家長經常打電話過來説感謝我。可是這個孩子也會反覆,還是偶爾不完成作業,還是偶爾和同桌發生口角,還是把字寫的像豆芽,還是不想好好聽課和好好做筆記。。。有的時候我也會泄氣,但是我清楚的知道,他在6。1班,是我的孩子,我不能放棄,更沒權利放棄。一個聲音在告誡我:等待!對,等待,我就這樣堅持,一年後他的態度有了明顯的進步,2年後他的態度、持久性有了長進,對待同學上能做到大度,還能主動幫助同學了,3年後他6年級畢業了,變化更大了,畢業成績考了91分,他自己畫了一幅畫送給了我。(他一直喜歡畫畫的)我把他的變化寫了一篇教育案例《等待每一朵花開》放在了我的博客,同時也被學校的招生報採用。

3、走進學生,做他們的好朋友

例如有一次,我到5、3班上課,發現學生集體比較疲憊,精神不振,怎麼辦?這樣想着上課的鈴聲也響起來了,我果斷地讓孩子們站起來,説;“同學門,今天老師想和你們一起唱首歌,好嗎?你們要用你們最美的聲音和最美麗的姿態,能做到嗎?”學生一聽唱歌,馬上來了精神,站的整整齊齊,和我一起拍着手,唱起我親自為他們編的班歌:“我們5、3班,團結有朝氣,…”僅幾分鐘時間,學生興奮起來,結果這節課的學習效果比我預想的還要好。

5、1班的孩子愛看書,特別是 《故事會》,他們是走路在看,下課也在看,坐在教室裏看,靠在大廳也在看,甚至上廁所書也不離手…本來看書是好事情,可是我覺得他們太着迷了,經常是上課鈴響了才匆忙衝進廁所,而下課太用功看書,沒出去走走,休息下,到上數學課就會疲倦的,怎麼做才好呢?是簡單的訓斥,沒收書嗎?我想這樣學生會心裏不舒服,會適得其反的。我何不愛着學生的愛呢?於是,我走到孩子們中間,告訴他們,老師也喜歡看《故事會》,誰願意和老師一起看啊?孩子們可高興了,呼啦一下過來圍着我:“老師,你也喜歡看我們喜歡的書,那看我的吧?”“看我的…?”我順勢給他們講,老師當年如他們那麼大時,想看書,可是書太少,而現在你們條件好了,在什麼時間看書合適呢?下課時間有限,看書久了有什麼壞處呢?終於,孩子們和我形成了共識,多在午飯後,晚飯後,或者課外活動時間看書,我也經常陪他們看,還偶爾借他們的書,讓學生感覺我和他們在一起,愛着他們的愛,數學課上他們也就表現得更積極了。

4、偶爾來點幽默,和學生一起輕鬆學習

回想趙本山、範偉的小品中有一句經典對白,範偉:“大忽悠,你不講究呀,你不按套路出牌呀。”

“不按套路出牌”有時更精彩。在相聲作品中,很多的包袱都是“出人意料”的,是“不按套路出牌”的,這樣更能吸引觀眾。

數學課是需要安靜思考的,可是如果偶爾來點幽默,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我們在地震後復課期間,複習分數與除法的關係,我問:“分子相當於什麼?”一生説“分母”,我説:“早飯相當於午飯嗎?”學生笑,我們的數學科代表補充:“衣服相當於褲子嗎?”學生大笑。因為好久沒學習了,學生把學過的知識忘記了,沒關係,我們在笑聲中糾正了錯誤,並輕鬆地複習了相關的知識。

又如,我們遇到了填空題:把4個蘋果平均分給5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分到( )個蘋果,總是有學生錯寫成5/4個。分析時,我説,我們是把蘋果平均分給誰?我們能把5個小朋友平均分給4個蘋果嗎?孩子們樂了,我們在快樂的時光中分析錯誤的原因,找到正確的解法。也許,有時候的這些説法並不是很恰當,但是我覺得,這些偶爾的幽默卻能給學生帶來學習時的愉悦,這就夠了。

二,讓學生喜歡你教的數學課

蘇霍姆林斯基説過:“無條件地熱愛你所教的學科”。幹國祥語:“做你所教學科虔誠的傳教士”。作為一名國小數學老師,其魅力何在?首先,我們要自己喜歡、熱愛數學,喜歡自己的事業,才能讓學生也熱愛你所教的學科。國小數學教師必須要有自己的特色,必須是一個有內涵的人,必須是一個不斷吸收新知識且有較強學習力的人,這樣才能具有較高的學術造詣,一個教師如果具有了底藴,也就做到了所謂的腹有詩書氣自華。一個教師一定要比學生懂的多,雖然《師説》中説過,術業有專攻,師不必不如弟子,弟子也不必不如師,但是當老師博學總是件好事,老師博學才能贏得學生的信任和喜歡。總不能今天學生拿一道題,你説,不會,明天再問你一個知識,你説不知道,這樣你就會失去學生,同時也失去了自我。比如歷史教師袁X,講歷史講上了百家講壇,是因為他不僅有知識,是一個通才和雜家,而且他有教育的機智,所以他才能把枯燥的歷史講出了無限精彩,講出了超常的名氣。所以可以這樣説,一個平庸的老師帶着一門學科走向一羣學生,一個優秀的老師帶着一羣學生走向一門學科。

常言道:好教師靠一堂課成就自己,好醫生靠一把刀成就自己,好演員靠一台戲成就自己。那麼要成就一堂好課,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教學常規裏的教學六認真首先就要求要備好課和上好課。而備課是上課的前提。

1、解讀課標

國小數學課程標準是我們教學的風向標,是我們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是我們教學的綱要和法典。而課標的學習不能老抱着一個老本子,要隨時關注新的修改稿。各位老師在備課前,要認真解讀和分析課標對整個國小數學階段和本年度、本學期學生的具體要求,做到心中有數。除了自學之外,教研組和備課組也可以組織老師集中學習,可以一起交流,談談對課標學習的理解和收穫,也可以在備課本的前面寫下課標的具體要求,以方便隨時翻閲。

例如課標在基本理念方面,“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修改稿已經這樣敍述:“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在課程目標方面,以前強調的是雙基,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修改後加了2個,一個是基本思想,一個是基本活動經驗,成為四基。以前強調2個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現在改成: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課程內容方面,第一學段增加“能進行簡單的四則運算”(兩步),把“能在方格紙上畫出簡單圖形沿水平方向、垂直方向平移後的圖形”和“能在方格紙上畫出軸對稱圖形”放到第二學段;

在第二學段刪掉“兩點確定一條直線和兩條相交直線確定一個點”。

增加“通過操作,瞭解圓的周長與直徑的比為定值”。

2、解讀教材

(1)、每個教師對教材體系要熟悉,也就是不要只關注自己所教的那一冊和那個年段,要熟悉1到12冊的內容和編排順序。要了解每課知識的前衞知識和後續知識。對教材的豐厚理解,體現在把教材由厚讀薄,這個過程,要理出教材的知識體系和主幹知識,再把書由薄讀厚,這個過程中,要讀出自己的思考,讀出自己的思想,讀出自己的感悟,要注意教材的特點,新舊教材的變化,教材的重難點,教材的考點和疑點等。同一個知識點,不同的教材,不同的版本要求不一樣,放的年段也不一樣。例如《用數對確定位置》這節內容人教版安排在6年級上冊,而蘇教版安排在五年級下冊。《異分母分數加減法》人教版和蘇教版都安排在五年級下冊,而北師大版卻安排在5年級的上冊。。。為什麼要了解這些?因為我們所在的這個學校規格高,學生來自四面八方,他學習的版本就各不一樣,家長又特別重視孩子的學習,當家長把他的孩子帶到你面前,向你介紹他所學的版本時候,你已經胸有成竹了,就可以泰然處之,一點都不必驚慌,學生和家長還會在第一時間對你另眼相待。

例如四年級在學習了《乘除法的一些簡便算法》後,讓學生計算36×25=?有的同學説,可以先把一個數分解成兩個數的乘積,再用乘法結合律進行計算,於是36×25=9×(4×25)、36×25=2×25×18、36×25=6×25×6或者36×25=36×5×5等;有的同學説,可以先把一個數分解成兩個數的和(或差),再用乘法分配律進行計算,於是36×25=(30+6)×25=30×25+6×25或者36×25=(40—4)×25=40×25—4×25;有的學生説,可以根據積的變化規律進行計算,把36縮小到原來的4倍,把25擴大到原來的4倍,積不變,於是36×25=(36÷4)×(25×4)。

學生得到這麼多的簡便算法後,教師再引導學生觀察比較交流哪一種方法最好?後進行總結點撥:你們探索的每一種方法都很好,但我們大家要根據計算的實際,選擇適當的,你最容易懂的簡便算法進行計算。鼓勵學生勤於探索算法的最優化。讓他們從小感受“多中選優、擇優而用”的數學思想方法。

又如學習第五單元“三角形三邊的關係”時就可以開展探索性學習活動,先提供長短不同的若干小棒,提問“任意三根小棒都可以圍成一個三角形嗎”,讓學生通過操作得出結論;進而再問“為什麼有的可以圍成三角形,而有的不行呢,三條邊之間有什麼關係呢”,可以先猜測,再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進行實驗、探討與交流;接着可以運用具體的事例,如判斷“三條線段分別長3釐米、6釐米、2釐米,3+6>2,所以可以圍成一個三角形”是否正確,讓學生進一步理解“任意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的含義,找到判斷的簡便方法是:只要把最短的兩條邊相加就可以了。

説到這兒,就想起來我剛畢業第一次教六年級《圓柱的認識》,我反覆讀書,反覆讀教案,説真的,坦率一點,當時離開教案好像不太能備出好課。我把難點落在了圓柱的側面展開圖,書上説,沿着高剪開,會得到一個長方形。教案上補充,當底面周長等於高時,會得到一個正方形。得到長方形的圓柱模型好找,(我孃家是開商店的,有這種圓柱形的商品,上面的商標紙剛好能用於演示),可是要得到正方形的實物還真不好找,於是我找來礦泉水瓶,剪去瓶頸上面部分,用一張正方形紙去圍,再做上2個圓粘貼上,一個成功的教具做成了,可是我還不滿足,目光盯着模型,想,沿高剪是直着剪啊,能斜着剪嗎?我試了2次,成,還可以展開是平行四邊形啊,呵呵,別提我有多高興了。第二天上課,有教務主任和教研組長聽課,還好,一切按照我的設計順利進行,學生操作自己帶來的實物,進行展示,交流,總結,我展示圓柱側面展開圖還可以得到正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的情況。我暗自得意,感覺自己還不錯,就在快下課的時候,一隻小手舉起來,我心想,可別給我添亂啊,果然,這個孩子膽怯的説:“老師,我不沿高剪,也不是有規則的斜着剪,而是左右亂剪,會是怎樣呢。”如果是今天,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應該很簡單,可是當時,我真的沒有什麼教學機智可言,一下懵了,在支支吾吾的時候下課鈴響了。課的結尾雖然有瑕疵,但是沒想到,聽我的課領導一再表揚我,説我對教材理解透徹,是真正的吃透了教材,也許有了他們的鼓勵和指導,在成長的道路上我一直孜孜不倦,努力追求。

(2)重組教材,補充知識點。

我們在上新課的時候,發現例題偏難或是順序不合適,就可以調整順序,重組教材,例如6年級上冊分數除法的解決問題,我們覺得第一個例題不適合學生第一課時用,我們就重新編寫例題,舉出學生生活中的例子,並適當降低難度,這樣學生易於接受,然後再學書上的例題,取得了很好的學習效果。

又如6年級上冊14頁例5的第3個算式,(1/2+1/3)*1/5○1/2*1/5+1/3*1/5,雖然左右兩邊答案相等,看起來也非常符合乘法分配律,但是我們覺得運用運算定律的目的就是使計算簡便的,於是我上課的時候修改為:(1/2+1/3)*18○1/2*18+1/3*18,在驗證後,讓學生覺得運用乘法分配律是一種需要,而不顯得那麼牽強。

(3)在國小中高段,數學知識要進行必要的拓展,不能只滿足書本的知識,也不能讓學生只會做數學題,而是對學生要進行數學思想方法的薰陶和感染。如一、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 二、集合的思想方法;三、對應的思想方法 ;四、函數的思想方法; 五、極限的思想方法 ; 六、化歸的思想方法; 七、歸納的思想方法

例如到了6年級,也要聯繫以前的九義教材的一些知識點,例如解決問題中的行程問題和工程問題,就得根據實際情況給學生加以補充,擴展學生的知識面,來提升學生的考試力。

説到這兒,想到5月份的一個晚自習,第一節剛下課,一個叫謝洪福的學生拿給我一道題{XY=209,X—Y=8。他説,這是我出去考試的一道題,我做不出來,家裏的人也都不會。大家一看就明白,二元一次的,一計算,就會變成一元二次的,還真的難為孩子了。我對他説,這雖然是中學的題,但是我們用國小的知識能解決的,你信嗎?當我和他一起分析並找到答案時,他不僅是開心,還對老師充滿欽佩之情,當然我也沒忘記誇獎他愛研究,愛學習。

3、解讀學生

有效備課必須以學生的“學”為根本出發點,認真研究學生在學習中要“學什麼”、“學到什麼程度”、“怎麼學”三個重要問題,(我的學生在哪裏,準備把他帶到哪裏,用什麼樣的方式把他帶到那裏),並且科學設計教學流程和具體環節,力求通過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動性和主體性實現在這三個方面的預設目標。

對於一節具體的課來説,老師要了解學生是否已經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學目標中要求掌握的知識和技能?掌握的程度如何?還有哪些知識和技能沒有掌握?所教授的新知識哪些學生可以自主學習,哪些還需要教師的引導和點撥?瞭解了這些“學情”,教師就可以確定哪些知識可以略講甚至不講,哪些知識應重點進行輔導,從哪個地方入手比較好,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的過程。

(1)、備學生的基礎和能力發展,瞭解學生知識儲備和理解

(2)、備學生的經驗、思想和生活關注點

(3)、備學生情緒,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體會學習樂趣

想起5月28日下午,四川省教委組織的全國國小數學名師在廣元的廣師禮堂進行示範課教學和講座。記得第一節課是借我們學校的三年級一班學生上課,和其他專家一樣,江蘇海安縣實驗國小的副校長許衞兵老師,和學生談話拉近距離之後,他的大屏幕上就打出了小數的認識的課題,問學生,你們見過小數嗎?生:見過。再問:你們知道什麼是小數嗎?生齊刷刷的回答:知道!師誇:啊?你們這麼厲害啊。一部分生:我們學過了!全場聽課老師的心一下就緊了,許老師愣了一下,馬上低頭找出課件《分數的意義》,很快進入了正常的教學,整個課堂特別的精彩。而且不太注意的人好像根本看不出什麼來。我很感歎,專家就是不一樣,有備份,而且一直那麼從容,要知道,我們台下的老師坐無虛席啊。所以我覺得,每一次的教學,是為學生而來,不是為自己的表演而來,每一次的'學習,只要用心,總會有不同的收穫。

4、充滿激情和智慧的上課

備出了一堂好課,已經成功了一半,但是教學的主陣地在課堂上,常言説,行家一張嘴,便知有沒有。

我們上課的時候,要“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因為課堂是學生張揚個性的地方。”

數學學習應該是快樂、和諧和充實的。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善於營造一種民主的,人文的,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提供適宜的“温度,空氣和陽光”,讓學生的心靈快樂成長,讓學生的情感禁區流淌,讓學生的智慧自然生成。

例如學習了黃金數,告訴學生,哪裏有0。618,哪裏就閃爍着美的光輝,知道媽媽為什麼穿高跟鞋嗎?就是為了體現黃金比例啊,學生一下就樂了。

又如,“一隻青蛙一張嘴,兩隻眼睛4條腿;兩隻青蛙兩張嘴,四隻眼睛八條腿。。。。。。”膾炙人口的兒歌《數青蛙》在課堂上響起,這是一堂語文課嗎?不,這是一堂數學課———《用字母表示數》。

當老師在黑板上寫下“一隻青蛙。。。兩隻青蛙。。。三隻青蛙。。。”的時候,當學生正在為逐漸增加的數感到思考越來越費力的時候,老師話題一轉,説:“同學們想想,可以用一個什麼來代替越來越龐大的數呢?”於是,班上熱鬧了,學生開始爭先恐後的發言。最後,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創編”了一首新的兒歌———“A只青蛙A張嘴,2A隻眼睛4A條腿”,自然而然地引進了這節課的教學內容———用字母表示數。 此時,老師恰如其分的表揚學生:“現在你們感到自豪吧一首讀不完的兒歌,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其中的數量關係,結果一句話就可以讀完了。”

大家應該比較熟悉華應龍老師,他就喜歡“刷新”,賦予課堂新的生命力。

《分數的初步認識》這節內容,在坐的老師們好多都上過,而且也聽過不少這節內容的公開課,課一開始,不是分蘋果、梨子,就是分月餅等等。

華老師想:怎樣才能較以往有新的突破呢?能不能改變一下呢?於是,他從測量導入新課。

師:喜歡聽故事嗎?那我們一起來聽個有關大頭兒子的故事吧。

旁白:天熱了,小頭爸爸到商場買涼蓆。到了賣涼蓆的櫃枱,他遇到了麻煩。。。。。。於是給他的大頭兒子打電話。

小頭爸爸:兒子,我忘了量牀的長了,你找把尺子量一量牀的長。

大頭兒子:噢。

旁白:大頭兒子在家裏找來找去,就是沒找到尺子,怎麼辦呢?(停了5秒)突然,他想出了好主意。

大頭兒子問:爸爸,你今天打領帶了嗎?

小頭爸爸:打領帶?噢,真是個聰明的大頭,快量吧。

旁白:大頭兒子拿來一根爸爸的領帶。他用領帶一量,嘿!巧啦,牀正好是2個領帶長。

大頭兒子:爸爸,牀是2個領帶長。

小頭爸爸:兒子真有辦法!我知道了。唉,兒子,再量一下沙發的長度吧。

旁白:大頭兒子再用這根領帶去量沙發,可是沙發沒有一個領帶長。怎麼辦呢?大頭兒子把領帶對摺量。唉,沙發又比對摺的領帶長。大頭兒子再想辦法,他將領帶對摺再對摺,一量,巧了,沙發正好有3個這麼長,大頭兒子真高興,可是他也碰到難題了。

大頭兒子(自言自語):我怎麼跟爸爸説沙發有多少個領帶長呢?

師:同學們?你們能幫助大頭兒子解決難題嗎?你有辦法表示出這樣4份中的3份嗎?

(學生在紙上創作,教師巡視,指名展示)

這個案例可以看出,教學的生命力不是“複製”,而是“刷新”。這也正是新課程對廣大教師的要求。

舉這個例子,不是要老師一定照着他這樣去上《分數的初步認識》,但是他卻帶給我們啟發和思考,智慧,不是簡單的知識累加,而是需要獨立思考,去探究和創造。在課堂上,教師的激情可以激發學生的激情,老師的智慧可以生學生的智慧。

三、讓學生在你的課堂上享受成功的喜悦

新課標指出:“教學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瞭解學生的數學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也就是讓學生人人享受成功,人人學有所得,人人有進步。

要讓學生有成功的喜悦,就要對學生進行及時的,鼓勵性的正確評價,讓學生有繼續奮進的動力、願望和信心。

1、一般情況下,我每新接到一個班,我會指導數學科代表設計三張寫有全班名字的表格,名字分別為“XX班數學表現星”“XX班數學作業星”“XX班數學智慧星”,把它們貼在教室的數學角。

“XX班數學表現星”主要是學生在課堂上和課外的表現,例如認真聽講,積極回答問題,學困生按時交了作業的,根據情況小組長彙報科代表可以加星,老師也可以隨時加星,例如表現特別的,名字寫在了黑板右下角的表揚欄裏的。

“XX班數學作業星”主要是根據學生的作業情況而加,我給學生設計的課堂作業要求獨立完成,不商量,不討論,這個作業我全部自己批改,全對的加星一顆。還有周末作業,每週科代表第一件事情就是把家庭作業收到我的辦公桌上,根據作業的優劣決定加星的顆數,這時候要適當照顧學困生,如書寫工整,錯題比前一週少,都可以獎勵的。不然有的學困生一學期都得不到作業星的,家庭作業全對而又書寫好的,我會讓科代表整整齊齊的把試卷貼在教室後牆上,這些學生會感覺特別榮耀,連續三週的又加星一顆。無論誰走進我們的教室,都會感覺眼前一亮,數學的氛圍特別濃厚。

“XX班數學智慧星”主要是針對優生,我在小黑板上每天出思考題一道,或者一週三道。學生有專門的數學筆記本,除了做重要的筆記,就是來抄做思考題。前5名自己做出來的拿到我這,每題加星2顆,鼓勵會做的當小老師,不會的有同學講懂的做了也算,只要在我評講思考題之前,都可以由課代表或者我加星一顆。有好多同學喜歡數學,喜歡研究,連飯都不想去吃,我還親自去催。

這三張表一般是周評和月評,由科代表和小組長管理和評價,我親自設計了喜報,其實也就是一張小獎狀,學生很在乎這個,家長看到這個也就知道孩子在學校的表現了。

2、課堂作業本的評價

把課堂作業單獨列出來,足以説明其重要性。

(1)每次的第一堂課的第一次作業,首先提醒學生把封面上的班級、姓名、學號寫清楚,寫工整,寫漂亮,如果是一年級小孩子,還一個一個親自指導,個別的還得代寫,告訴學生,作業本的封面就是他的臉面;接着一定是耐心的講清作業本的書寫格式,翻開第一頁對摺,讓學生注意摺痕,摺痕的左右都得空一個字的位置不寫,做作業的時候大番號,小番號寫清楚,每個小題做完了,空一行再往下寫,這樣看起來會更加清楚、流暢。再就是一定要求學生,別亂塗,弄成黑疤,別亂畫大方框,大斜線,但是學生不出錯不可能,怎麼辦?我的要求就是錯了打個小“X”,在下邊接着寫,一點不會影響美觀。往往有這樣的孩子,你不讓我弄黑疤,我用改正液,結果弄成了白疤,還有現在流行的粘膠布,技術不好的弄成空洞了,本子都爛了,還不影響美觀嗎?

(2)課堂作業本用筆的思考

經常遇到這種情況,我新接的六年級班了,發現學生做作業還在用鉛筆。我問:為什麼?孩子們説,錯了好改啊。想想也有道理。可是,深入的思考後,我認為,這樣做的後果是弊大於利。其一,孩子不認真讀題,審題,思想鬆散,導致做題方法錯誤,因為錯了可以改,其二,不認真書寫,因為反正用橡皮擦的頻率高,不清楚的可以修改,其三,不認真計算,鉛筆的顏色本來模糊,再心裏不重視,答案錯了也可以改。其四,在反覆用橡皮擦的過程中,時間也消耗掉了,到最後就沒時間改了。檢查和改錯是對學生的一個習慣培養,是對作業的一種補充訂正。如果作業全把希望寄託在改錯上,就成本末倒置了。

於是我建議,其三我的班就是這樣的規定:1、2年級的作業本用鉛筆,從3年級開始,必須用鋼筆或者中性筆做作業,培養學生,好的讀題、審題習慣,做到下筆就力求準確。

(1)批閲作業本

現在的新課程下,相信在坐的各位老師都和我一樣,早已經不用紅紅的“X"來 評判學生的作業了,取而代之的是等級和符號評價了。這個低、中、高段的備課組長分段統一就行。例如低段可以用小紅旗、小星星來代表等級,特別優秀的也可以加個大拇指或者笑臉娃娃,小孩子很喜歡這個。中高段可以用字母ABC來表示等級,不過建議慎用C等,少用B等,其實也可以在A上區別出三個等級的。這樣是為了保護孩子的自尊心的,話説回來,筆在你的手上,提高一個等級只會讓孩子更有自信。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中高段的作業後的評語,有着無窮大的作用。例如一女孩子題全對了,書寫卻不美觀,你寫上“恭喜你,題全做對了,要是你的字和你一樣美麗就更好了!”,另一害羞的孩子,題一般,但是課堂上卻發了三次言,你寫上:“你今天好棒,課堂上回答的問題全對了,還超過了你同桌的發言次數了!”等等,這樣和學生用心的交流,他們會期待作業本。

3、月考的評價

我們一般每月有個測試,成績下來後我會根據分數的多少獎勵作業星的,例如98——100加三顆,95——97加2顆,90——94加一顆,其他分數根據孩子的基礎和進步來加。另外根據成績的優秀和進步情況發喜報,尤其是進步的方面,有的學困生考的不及格,只要比上次有進步,都可能得到喜報,但是有的孩子本身基礎好,也可能考了92都還沒得到喜報,而這些得到喜報的孩子我都會提前一天晚上在超市用自己的錢為孩子們買禮品,如真知棒,巧克力,大白兔奶糖,喜之郎果凍等,雖然是很小的禮物,但是學生卻很盼望和珍惜。

這樣的評價,也還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但是卻能讓一個教室的各種層次的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進步的開心,於是我知道了,“笑着做老師,把陽光傳遞給每一個學生”,“蹲着看學生,學生會回報你每天的驚喜”。

四、一定要讓學生感受數學文化的魅力

新課標指出:“數學課程應展示數學文化的魅力。”

因為“數學是人類的一種文化,它的內容、思想、方法和語言是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們數學老師就為孩子們要展示數學文化的悠久歷史,要展示數學文化的博大精深,要展示數學家的探索精神,要展示數學文化的美學價值。

想想世界上的語言、文字、宗教、黨派都有地獄之分,但世上只有一種數學,數學定理又能萬世流傳。所以説數學最具有文化特徵一點都不過分。歷史充分證明:落後的數學文化會拖拉數學的進步,而先進的數學文化就會推動數學的發展。

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數學文化,不同的時代也有不同的數學時尚,例如《九章算術》就是當時管理國家而需要丈量田畝、徵税、糧食分配比例等的官方文書。它是一部非常傑出的數學專著,對我國數學的發展影響深遠。古西臘時代的數學是比較嚴密的推理,牛頓時代就是演算,而20世界下半葉對數學應用就有了重大發展了。數學文化還涉及到方法論的問題,比如《紅樓夢》的作者是誰?這本身是一個文學的問題,陳大康先生運用現代數學的方法統計出每一回虛字出現的頻率為47個,然後把它作句類分析,結果劃出一條線來,這條線的上方是前80回,下方是後40回,這顯然是兩個人所作。真的很神奇,中文裏能研究《紅樓夢》,數學裏面也可以研究《紅樓夢》,這就是不同的數學時尚,也是一個方法論的問題。從演繹邏輯的角度看,儒家文化與數學也有密切的聯繫。我們如果只看到數學的邏輯層面是不夠 的,它還有創造的一面,世界強國必然是數學強國。所以,我們數學老師不僅關注學生的好勝心,更要關注學生的好奇心。有一次我們學校應聘數學老師,有一位讀了四年數學本科的大學生,題做的好,卻覺得高中數學可以不學,因為和大學沒聯繫(這個學生認為),中外數學名家僅知道蘇步青(還是支吾了半天才説出),這種現象真的值得我們去思考。

數學文化和數學素養的,做了一下幾件事情:

1、講數學家的故事 2、寫數學日記 3、猜測或者編寫數學謎語 4、辦數學小報

記不清從哪裏看到這個故事,説愛迪生用了99種材料來做燈絲,結果他失敗了99次。第100次,他用了鎢絲,這一次,他成功了。愛迪生卻説自己成功了整整100次,前面的99次,他成功地發現了那99種材料都是不能用來做燈絲的。這個小小的故事一直激勵着我,不是因為主人公是愛迪生,也不是驚歎這人類史上最偉大的發明之一。而是愛迪生孜孜以求的生命態度,,是愛迪生看待成功與失敗的胸襟與高度。在我們前進的道路上,就算失敗,也要繼續,因為心中有一個樸實的信念: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做一位真正優秀的教師,要以學生生命成長的高度去思考我們的數學教學。

最後我想用王國維《人間詞話》中的詩句與大家共勉:古今之成大事業者,必經過三種境界:第一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他把此句解釋為:做學問成大事業者,首先要有執着的追求,登高望遠,瞰察路徑,明確目標與方向,瞭解事物的概貌。第二種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他把此句比喻成大事業、大學問者,不是輕而易舉,隨便可得的,必須堅定不移,經過一番辛勤勞動,廢寢忘食,直至人瘦帶寬也不後悔。第三境界:“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他把此句解釋為:做學問、成大事業者,要達到第三境界,必須有專注的精神,反覆追尋、研究,下足功夫,自然會豁然貫通,有所發現,有所發明,就能夠從必然王國進入自由王國。路就在我們的腳下,請記住:善於奮飛的人天上有路,敢於攀登的人山中有路,勇於遠航的人海里有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