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文學

史記讀書筆記14篇

文學1.07W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書筆記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史記讀書筆記,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史記讀書筆記14篇

史記讀書筆記 篇1

我有許多課外書,其中《史記》給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刻。要問為什麼?那是因為數的作者給了我心靈的震撼。

《史記》的作者是漢代史官司馬遷。當年,他被打入大牢,義憤填膺想自殺。可是他覺得自己就這樣死的話,輕於鴻毛。於是他振作精神,用自己的血淚鑄就了《史記》這本著作。

我讀完了他的故事,不由陷入了沉思:是啊,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有這種頑強拼搏的精神。現在的孩子,物質條件非常的優越,吃得好,穿得好,樣樣都能得到滿足。可是卻承受不住任何打擊。報紙上、電視上、廣播裏報道孩子自閉、自殺的消息屢見不鮮。少年兒童是祖國的未來,如果一點點壓力夜承受不了,那麼將來的.重任如何擔當?

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我雖然還不能跟司馬遷相提並論,不過我卻在努力鍛鍊自己的意志。我長的比較胖,每次上體育課,我總是累得氣喘吁吁,每次體育測試,我也是勉強過關。為了增強體質,提高自己的體育成績,我定下了鍛鍊身體的計劃,同時我也下定了鍛鍊自己意志的決心。每天早上,我堅持6點起牀跑步,跑45分鐘。做一件事情也許很容易,但是堅持做一件事就不是那麼容易了。夏天還好,可是冬天就比較困難了。每當我思想懈怠時,我就用司馬遷來鼓勵自己。現在我已經堅持了一年多,身體結實了,自己覺得做事夜有毅力了。

我想,只有從點滴小事做起,逐漸鍛鍊自己,才能做一個頑強的人!讓我勇敢面對現實,努力拼搏吧!

史記讀書筆記 篇2

一部偉大的作品,總會有輝煌的成就。《史記》這一部偉大的作品,是祖國文化史上的一顆明珠。司馬遷筆下的人物個個栩栩如生,有着鮮明的個性。生動的語言,優美的文字讓讀者讀起來彷彿置身於一個個優美的意境中。隨着情節的起伏,我的心境也在為之而改變。喜着主人公的喜,憂着主人公的憂,感受着主人公的感受。簡便幽默的語言,緊張刺激的情節,彷彿把我帶到了那個遙遠的時代。各個時代的.背景特色;各個國家的風土人情;各個民族的風俗習慣,在《史記》中表現得淋漓盡致,繪聲繪色。

一向在想這是怎樣的一位史官:文直,事核。洋溢着油墨的書香讓我無法想象那些刻入竹簡的堅韌,但那不虛美,不隱惡的文字仍向我展開歷史的長卷。那些封沉的記憶在搖曳的光影下若隱若現,跨越無限的時間和空間我看見了英雄項羽的懦弱,瞧見了小人劉邦的偉業,瞭解了將軍的小肚雞腸,傾聽了易水的蕭蕭哀鳴。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記憶中那些閃耀的光芒,在此處早已褪去了聖潔。那裏沒有十全十美,僅有一位位站在歷史浪尖上的偉人。“人”一個多麼難得的稱呼。向所有的人呈現“君權神授”的可笑。在他的《史記》裏,沒有皇帝,沒有將軍,有的只是劉邦,李廣。或許剛才的話錯了,這《史記》本身就是十全十美,完美的無懈可擊。因為它有司馬遷的秉筆直書,因為它有司馬遷的堅持真理。他做到了“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我看到了那位長信燈旁緊緊抱着孤單用心寫下文字的身影。

聽説人死後會變成天上的星星。那最亮的一顆會是司馬遷的眼睛嗎?我抱着《史記》走進兩千年後的歷史。

史記讀書筆記 篇3

原來春秋時期有那麼多小國,黃,許,英,六,蓼……居然有個國家就叫六國,好神奇。還有個英國被楚國滅掉了。

再次讀到宋襄公召楚國成王會盟,果然出發點不同,看問題就不一樣。楚國一直以自己是周王朝的老師之後而自居,因此覺得應該擁有王號。大概是封在楚地,太偏遠了,雖然叫侯,其實跟流放也差不多。

宋襄公是個拎不清的,沒摸準楚國的脈,就敢叫成王來會盟,人家不揍他才怪。

其實我一直認為楚國比秦國更有優勢,千里之國,有縱深,有積累,進能攻,腿也能守。就算不挺進中原腹地,一直向南也有廣闊的.空間啊。

晉國最盛的時候配有六軍,楚國大可以多搞幾軍,輪番騷擾鄭、陳、蔡、魏、秦……秦國有餚關,楚國有長江呀。換一個方向,世界很廣闊呢。

讀書正行,讀書正言,讀書正心。

史記讀書筆記 篇4

《史記》這本書被魯迅先生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我不敢説我真正的讀過它,我只能説我瀏覽過這本書。

《史記》原名《太史公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全書有130篇,記載了皇帝到漢武帝時期三千多年的歷史,有着極高的實用價值。《史記》以客觀的角度來記事,“不虛美,不隱惡。”是司馬遷能寫好這本書的關鍵。他敢於用筆寫出漢武帝的迷信鬼神等缺點,是作為一位史官最可貴的精神。

司馬遷受盡折磨,用了二十七年在獄中寫出了《史記》。作為一個普通人,他承受了他人不能承受的痛苦;作為一個史官,他放下自己的情緒,他是一個正直的記錄者;作為一個作家,他寫出經久不衰的絕美好作。

《史記》不是隻有實用價值,《史記》還是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司馬遷筆下的.人物一個個真實,生動,性格鮮明。比如:《刺客列傳》中的荊軻和聶政,有着刺客的精神;《魏公子列傳》中侯贏和朱亥,表露出市井人才的才智俠義;《陳涉世家》裏陳勝和吳廣,盡顯起義英雄的豪情壯志,書中的帝王將相,市井之民寫得活靈活現,看完之後回想一番,就像是電影一般的展現出來。

書中我最愛看《陳涉世家》,陳涉只是個種地的農民,但他不同於其它的壯丁,他的一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喚醒了無數的英雄豪傑,他那種敢於打破陳規,不怕列強的精神讓我佩服。書中司馬遷也給予陳涉高度的讚揚,這是在史記中少見的片段。最後成為了皇帝的漢高祖劉邦也安置了三十户人家看守陳涉的墳墓,定時殺牲祭祀他。可見,無論在是誰的眼中,陳涉都是一個偉大的英雄。

《史記》是一本充滿文學色彩的史書,它積聚着坐在一生的心血,也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史記讀書筆記 篇5

(一)主要人物關係

1、秦穆公,公元前659年至621年秦國君主

2、晉獻公,公元前677年至651年晉國君主

3、伯姬、申生,為晉獻公與夫人齊姜所生一女一子

4、重耳、夷吾,為晉獻公與大戎胡姬和妹妹小戎子分別所生同父異母兄弟

4、懷贏,秦穆公與伯姬之女,先後為夷吾、重耳之妻

5、圉,夷吾與懷贏之子

(二)老不要臉的故事

在春秋戰國時代,秦穆公和晉獻公可以算是第一代領導人。晉獻公的爹晉武公,娶了齊桓公的閨女齊姜為妻,武公年老體衰,不能愛愛,齊姜便與太子姬詭諸即後來的晉獻公私通。晉獻公繼位,立齊姜為夫人,生公主伯姬和太子申生。

晉獻公後來又攻佔大戎小戎,先後娶大戎胡姬、小戎子,生公子重耳、夷吾。

再後來,又攻佔驪戎,得驪姬、驪姬弟,“俱愛幸之”,口味夠重的吧!

秦穆公為了擴大秦國勢力,要求與晉國聯姻,晉獻公把公主伯姬嫁給秦穆公,這是秦晉之好的第一次聯姻。

(三)不要臉之官二代

晉獻公寵幸小老婆驪姬,生了公子奚齊,有意廢太子申生,找個理由讓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夷吾都搬到首都以外的地方去住,八成是伯姬為弟弟申生不平,吹了枕頭風,秦穆公攻打晉國,驪姬作亂,太子申生自殺,公子重耳、夷吾出逃。

夷吾派人傳話給姐夫秦穆公,説如果幫他回國上位,願意割讓河西八座城池作為報答。秦穆公就真的派兵幫他殺回晉國,登上了國君之位,即晉惠公。上位後夷吾反悔割讓河西八城之承諾,殺死秦穆公來使,大臣丕豹勸秦穆公再次攻打晉國,秦穆公沒有聽。

前647年,晉國大旱,晉惠公向秦國請求援助(開得了口!),秦穆公聽從百里奚建議,同意援助,分水陸兩路給晉國運去了大量糧食。前645年,秦國發生饑荒,請求晉國援助糧食,晉惠公聽從虢射的建議,趁火打劫,發兵攻打秦國。結果反而戰敗,被秦穆公俘虜。因了姐姐伯姬也就是秦穆公夫人的求情,夷吾獻出河西土地,把太子圉質押在秦國,秦穆公才沒有殺掉夷吾,並把他送回了晉國。為了鞏固秦晉之間的關係,秦穆公把他與伯姬所生的女兒懷贏嫁給了公子圉,從親屬關係上論,懷贏要喊自己的舅舅夷吾公公,圉要喊自己的姑姑伯姬丈母孃。這就是秦晉之好的'第二次聯姻。

前637年,公子圉聽説父王病重,逃回晉國,前636年,晉惠公夷吾駕崩,公子圉繼位,是為晉懷公。前635年,秦穆公怨恨女婿公子圉私逃,從楚國迎回了晉獻公公子重耳,又把閨女懷贏許配給重耳,論起來懷贏首先是伯姬的閨女,也就是重耳的親侄女,然後是自己親兄弟夷吾的兒媳婦,重耳推脱了一下,後來還是接受了,娶了懷贏為夫人。這就是秦晉之好的第三次聯姻。當年春天,秦穆公派兵護送重耳回晉國,殺死晉懷公圉,立重耳為晉文公。

(四)為政之道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觀古推今,政以德而立者,寥若晨星。朝秦暮楚、朝三暮四、出爾反爾、背信棄義、大言不慚、自欺欺人、欺世盜名、沐猴而冠者卻比比皆是。此前,崔子稱劉某雲教女處世哲學不要臉云云,其實不怪劉某道德淪喪,禮儀墮落,不過是幾千年傳承其來有自,看今朝不要臉再放異彩而已。

嗚呼!他們臉都不要,我們還能要什麼?

史記讀書筆記 篇6

在我眼裏,一個生命的尊嚴遠遠高於一櫥最珍貴的書籍。書畢竟只是書。我要完整的司馬遷,寧可沒有《史記》

但是,司馬遷有他忍辱求生的理由,他不僅是要完成《史記》以實現父親著述歷史的理想,更重要的是他在著書立説的同時也是在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人生價值。他頑強不屈的自由意識和奮發圖強的創造精神都是支撐餘生的堅定理由,司馬遷著述《史記》不僅僅是將他個人的文采流傳於後世,繼承父親家族的事業,他更看重的是一種深切的責任感和社會使命感,他要用自己的力量著述歷史,讓後人以史為鑑。他心中的這種傳承歷史的理性精神讓司馬遷的人生愈發完整和偉大起來。著名評論家黃子平曾這樣説道:

然而在這裏依然很難得出答案,難道司馬遷生命的尊嚴不正高揚在他得,《史記》裏麼?難道作家不正以自毀的方式肯定了生命意志的自由麼?難道沒有《史記》的司馬遷還會是完整的麼?

司馬遷在屈辱和痛苦的困境中展現出來的理性精神,在面對生死關頭時的艱難抉擇,他選擇完成《史記》以流傳後世,從中體現出生命選擇的自由意識。他自己十分清楚下獄、宮刑可能帶給他的恥辱,但《史記》草創未就,絕不能輕易赴死。

既然選擇艱難而生,就要經受住巨大痛苦的折磨,因為這樣的向死而生同樣是為了完成不朽的偉業,同樣是為了實現人生最大的價值。正是這樣的信念支撐他在“腸一日而九回”的痛苦掙扎中頑強地活了下來。他的屈辱負垢、堅忍不拔,也正是以這種價值觀為出發點的生死觀的表現。

司馬遷在他的《史記伍子胥列傳》中塑造的極具復仇精神的伍子胥形象同樣也是忍辱求生最鮮明的例子。以他的人生經歷為例,楚平王因為聽信了費無忌的讒言下令誅殺伍子胥一家,囚禁了伍子胥的父親伍奢之後,並以此來要挾伍子胥和他的兄弟伍尚,如果不奉命前來,就將父親處死。在司馬遷眼裏,伍子胥無疑是一位有大智慧的大英雄。而他更是用欣賞的語氣高度讚揚了這種生死抉擇,事實上,司馬遷同樣也是在借伍子胥的故事來一吐胸中壓抑已久的不快,他將自己受極刑又不得不忍辱求生的苦悶心情在別人的故事中吐露得酣暢淋漓。這是一種不自覺的情感投射,更是司馬遷自我價值觀的直觀體現。

忍辱求生者首先要知恥、知辱。“知恥近乎勇”、 “無羞惡之心,非人也”這也是司馬遷完整的理想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司馬遷認為,忍辱求生者必須要清楚自己所遭受的屈辱程度的大小,不要因一時之氣,為小恥小辱而捨棄生命。《張耳陳餘列傳》中記載到,陳餘因被小吏侮辱,便要和小吏拼命。張耳訓斥他説“始吾與公言何如?今見小辱而欲死一吏乎?”這裏他指出,這樣的小恥小辱是不值得用性命來作賭注的。而在《淮陰侯列傳》中讚揚了韓信甘受胯下之辱,《留侯世家》中的張良同樣也能忍辱為老人進履,才得到了《太公兵法》。同樣是受到屈辱,要理智的辨清所受的屈辱值不值得,不能為小辱捨棄生命,更不能毫無價值的苟且偷生。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他們對於生死的選擇都是痛苦而又艱難的。選擇死,固然可以成就孝名。人活一世,有許多東西值得留戀,有太多的義務和責任需要承擔,選擇了生雖然可以保全性命,但忍受屈辱又是十分艱難的過程。首先,忍辱求生在開始就要揹負着不忠不孝的罪名,為剛直正義的人所不齒。其次,忍辱求生不是苟且偷生,而是立志發奮,通過復仇來為親人雪恨,通過建功立業來洗刷自己的恥辱。在這個過程當中,求生者往往歷經常人所不能想象的折磨與痛苦,可謂生不如死。

忍辱求生者都要在生不如死的艱難困厄的境遇裏奮發崛起,或著書立説,或報仇雪恨,或建功立業,以上皆實現了人生的不朽。在面對生死抉擇的`艱難困境中,他們都選擇了忍辱求生,從中可見,這是一種對於生命選擇的理性的反思精神,更是一種人生的自由意識,而不是一味地盲從“死節”道德約束,是對不幸命運的抗爭,是對生命真諦頑強的追求的堅強意志。

(二)擇死:捨生取義,死得其所

司馬遷關於死亡之思的另外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倘若選擇死,就要“重於泰山”的死,在自我犧牲中實現人生最偉大的價值。司馬遷贊成的並不是毫無原則的偷生苟活,他十分讚賞推崇的是重義輕生的犧牲精神。

如果選擇了死亡,就要在走向死亡的過程中使自己燃燒的更為熾烈,以求得最大的死亡價值。生理的生命消失了,但精神生命卻將永垂不朽,這種價值是在走向死亡的短暫瞬間展現出來的,因此也是人生價值和人生意義的最後的展示。《史記刺客列傳》中的荊軻在他前半生幾乎鮮有耳聞,而他的人生價值主要就表現在他視死如歸的走向死亡的短暫過程中。“易水送別”、“秦廷喋血”不僅讚揚了荊軻為知己者死的英勇大義,而且可以看到他在反秦鬥爭中寧死不屈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死亡的崇高價值成就了荊軻,使他名垂青史,“心知去不歸,且有後世名。”(陶淵明《詠荊軻》)在生死抉擇的關頭上,秦舞陽怯懦卻也終不免一死,兩人的對比更顯出荊軻的寧死不屈的高尚人格。

踐行着捨生取義的生死觀念的最具有典型意義的就是為我們所熟知的屈原。對於屈原,司馬遷先寫他的才能之高。他“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嫻於辭令”,但也因此深受上官大夫的嫉妒。上官大夫進讒言使懷王疏遠屈原。屈原被貶之後,而後又極力表現他忠君愛國的一腔熱血和滿懷赤誠,“屈平既嫉之,雖放流,眷顧楚國,繫心懷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興國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但屈原最終也沒能使懷王覺悟,反因此得罪了令尹子蘭,慘遭放逐。屈原被放逐之後,司馬遷着重寫了他的犧牲。上不能為國盡忠效力,下不能躬耕壟畝,歸隱田園,“舉世混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這是一種多麼偉大的、難得的孤獨,唯有堅強者方能如此,唯有高尚者方能如此。所以屈原才表示:“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常流而葬乎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蠼乎!”於是,屈原懷抱沙石,沉江而死,實現了自己“伏清白以死直”(《離騷》)的諾言,其正直剛烈堪稱千古之冠。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司馬遷對於屈原的以死直諫,視社稷人民比自己的生命還重要的精神的由衷敬佩。他用犧牲來踐行了對於君主的忠貞和國家的擔憂,憂國憂民的屈原不僅是司馬遷眼裏的英雄,更是名垂青史的慷慨悲歌的壯士。

總之,在面臨生死抉擇的困境時,倘若選擇死,那麼更應理性的思慮要如何赴死。不懼怕死而視死如歸,誠然可貴,但更珍貴的是,在走向死亡的過程中能夠承受各種痛楚,最終實現自身的最大價值。

司馬遷的生死觀或者主張慷慨赴死,或者主張忍辱求生,兩種選擇都是以人生核心的價值觀為轉移的,而這裏的價值觀同樣又是以社會貢獻的大小作為標準,即追求人生的不朽,因此司馬遷的生死觀就被賦予了深刻的社會內涵,從而展現出極其複雜的形式。

千古艱難唯一死,要麼選擇隱忍苟活,忍辱以成功名;要麼選擇壯烈慷慨的有意義的英勇赴死。兩種截然不同的選擇,成就了兩種迥然風景的人生。而這也正是司馬遷獨特生死觀的最核心的內涵。

史記讀書筆記 篇7

讀《白話史記讀本》,感覺像是作一次足不出户的旅行,領略着那個時代難以忘懷的歷史事件,在不知不覺中增長了知識,又震撼了心靈。

司馬遷耗盡畢生完成的52萬字輝煌鉅著,凝聚着他強烈的責任感和歷史擔當。其中勾踐卧薪嚐膽的故事為我們這些“少年不識愁滋味”的後人帶來了太多的思考。

《史記》在傳授給我們歷史知識的同時,又告訴我們如何為人處世,時刻謹記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在接下來的古代漢語學習中,我還要更深入地瞭解、掌握其精髓,並通過不斷地學習來充實知識面,傳承好中華文化。

中學時代,我們就學習閲讀過《史記》中的一些名篇如《鴻門宴》等文章,對《史記》就很感興趣。這次寒假,我又認真讀了《白話史記讀本》,彷彿是在作一次足不出户的歷史旅行,在和一個歷史學家面對面談話,深深地被他那栩栩如生的文字史實所打動,領略了那個時代的一切。各種令人難以忘懷的歷史事件浮現在我眼前,在不知不覺中也增長了歷史知識,豐富了歷史認識。

讀《史記》讓我領略了那個時代,回顧了各種令人難以忘懷的歷史事件,感悟了當時人們的思想感情。司馬遷用生動的語言,優美的文字寫下一個個栩栩如生,有着鮮明個性的人物,讓我讀起來彷彿置身於一個個真實的意境中,緊張刺激的情節,彷彿把我帶到了那個遙遠的時代,各個事件的背景特色、各個地方的風土人情、各個民族的風俗習慣都歷歷在目,真實在現。

讀《史記》,讓我認識了四面楚歌中,烏江自刎的`項羽;生靈塗炭中,起兵反秦的陳勝吳廣;緊急危難中,智勇雙全的藺相如;流亡在外,卻終登皇位的重耳……歷史風雲,世間百態,一次次震撼着我的心靈,其中勾踐卧薪嚐膽的故事最引我深思。公元前494年,吳國進攻越國,越國軍隊幾乎全軍覆沒,勾踐只得屈辱求和,按照吳王的要求,勾踐得在吳國服苦役。三年裏,他忍辱負重,一心復國。回國後,他又艱苦奮鬥,勵精圖治,與百姓同甘共苦,最終“苦心人,天不負,三千越甲可吞吳!”所以,遇到挫折,就要學會迎難而上,做一個永不服輸、志存高遠的人,為達到理想的目標而奮鬥!?還要做到腳踏實地,仰望星空。

《史記》這本鉅著,在傳授給我們歷史知識的同時,也告訴我們如何為人處世,總結前人的經驗,加以很好的借鑑,時刻謹記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這需要我在未來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品味並身體力行。作為一名大學生,我對這部鉅著的初步閲讀和理解讓我對它有了一些粗淺的認識,也很受益。對於這部鉅著,我還要更深入地去研讀和認知。在接下來的古代漢語文學的學習中,還要跟着老師更加系統的學習掌握其精髓,學深學透,使自己的古漢語知識更加紮實。並通過不斷的學習努力來充實知識面、開擴視野,傳承好中華文化。

史記讀書筆記 篇8

《史記》是我國最早的紀傳體通史。這部書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多字。此書也開創了紀傳體史書的形式,對後來歷朝歷代的正史,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書中一個個耐人尋味的小故事編織成了世世代代流傳的史記。

司馬遷筆下的人物個個栩栩如生,有着鮮明的個性。生動的.語言,優美的文字讓讀者讀起來彷彿置身於一個個優美的意境中。隨着情節的起伏,我的心情也在為之而改變。喜着主人公的喜,憂着主人公的憂,感受着主人公的感受。輕鬆幽默的語言,緊張刺激的情節,彷彿把我帶到了那個遙遠的時代。各個時代的背景特色;各個國家的風土人情;各個民族的風俗習慣,在《史記》中表現得淋漓盡致,繪聲繪色。

看《史記》就彷彿在作一次足不出户的歷史旅行,領略了那個時代的一切,回顧了各種令人難以忘懷的歷史事件。體會了當時人們的思想感情。看《史記》就彷彿在讀一本有趣的故事書。生動形象的歷史人物有聲有色的為你講述他們身上發生的有趣的故事,帶領你進入他們的世界。看《史記》就彷彿在和一個歷史學家面對面的談話。深深的被他那準確到位的語言所打動。在不知不覺中也增長了必要的歷史知識,豐富了頭腦。

《史記》是一本既生動有趣又能增長知識的值得一看的好書。

史記讀書筆記 篇9

在八月份的上旬我看完了一本名曰《史記》的紀傳體史書,看完這本厚厚的“大大書”後,我感覺這本書讓我知道了許許多多的歷史故事,讓我又多了許多知識。

《史記》這本書是由古代的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所作,這本書主要記載了從中國上古傳説中的黃帝時代的開始,到漢武帝的時代,共有3000多年的歷史。《史記》全書中有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作者司馬遷將其概括地有詳有略,並且用自己的親身體會向我們敍述讓人不得不讚歎! 不過雖然篇篇皆是精華,但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本紀中的夏本紀的夏禹(大禹)。夏禹最大的.功德莫過於人們口口相傳的“大禹治水”,禹當年繼承父業,為了治水十三年沒有回家,並且“三過家門而不入”。他開九州、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疏通河道,因勢利導,終於讓百姓們過上了安穩日子。但他又緊跟着親自去考察各地的土壤情況,然後又根據數據來制定各地的進貢數量和物品,他對民眾的關心真是入微啊!而且他也十分德善,使夏國興大!

所以我也要做個像夏禹那樣關心他人的人,要當個品德出眾的人,同時也要像大家推薦這本書,保證你看完後知識庫滿滿噠。

史記讀書筆記 篇10

《史記》這本書不但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本傳通史,而且是司馬遷走南闖北,嘔心瀝血完成的曠世鉅作。

這本書中最吸引我的是那敢於和君主鬥智鬥勇的蘇秦。蘇秦原先窮困,所有人都嘲笑他,最後,他卻憑着自己的毅力與勇氣,用那三寸不爛之舌,讓燕王將整個國家託付給他。

聯繫生活,再想一想我,我雖然有足夠的勇氣,可是,我的毅力,在嗎?我不知如何判斷,便想起了往事。以前,我總是一件事沒做完,就去做另一件事:有一次,我正在做作業,可不知怎麼了,我卻很想看書!於是,我不由自主地拿起書看了起來!以後,我再也不這樣了。

我應該把一件事做完,再做另一件事,不能半途而廢,把每一件事做得完整快速,還要保質保量。才能進步更快,超越自我。不僅學習是這樣,日常生活也要這樣做。

《史記》告訴我很多道理,讓我受益匪淺。

《史記〉是我國最早的紀傳體通史,這本書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多,書中一個個耐人尋味的小故事,編織成了世世代代流傳的史記。

司馬遷,漢朝,司馬遷筆下的人物個個栩栩如生,有着鮮明個性,生動語言,優美文讓我們讀起來彷彿置身於一個個優美的意境之中,隨着情節的起伏,我的.心情也在為之而改變,喜着主人公的喜,憂着主人公的憂,感受着主人公的感受。

史記讀書筆記 篇11

最近正在閲讀《史記》,作為我國的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它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而作為其作者的司馬遷更是因其而銘刻於青史。

還記得司馬遷編寫《史記》的宏願:“究天人之際,窮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對於歷史,各家評説不一,本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觀讀《史記》一書,它確是司馬遷歷盡心血而成的一家之言,但卻總覺得它遵循了先秦歷史傳記的原則:“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讀司馬遷之《史記》裏的人物傳記,始終可以看到這一為人立傳的原則。

自從五四運動之後,我們離我們民族的本源漸行漸遠,總有人説我們是沒有根的一代。是啊,西學東漸之後,我們接受着西方的思想與文化,我們拋棄了太多屬於我們民族本源的東西。我們被束縛在這近百年的小小的傳統裏,遺忘了我們華夏五千年的傳統。我們已找不到去哪裏紮根。

華夏大地之廣闊,我們生根於其上。而負載着華夏大地的,正是民族與文化。然而在這廣闊的的大地上,卻被西來的黃土覆蓋,不去挖掘,便不會找到我們民族的生根的土壤。乍看之下,我們以為表面的那層黃土便是我們生根的土壤。

近百年由西方提出的尋求真實的歷史,還歷史以真實,我開始去以一個有慾望、會犯錯的普通人的'模板去分析歷史人物,然後覺得所謂的中國的史書不過是為帝王將相宣揚功績的統治工具而已,覺得所謂歷史不過是由勝利者撰寫的謊言而已,覺得在專制的王朝裏留下來的不過是一部語言精美的小説而已。

然而現在想想,自漢以後,歷史選擇了儒家,作為儒家至聖的孔子,其推崇的正是立德、立言、立功這三不朽,寫史以此為原則本是理所應當。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史書的用處在於以史為鑑,以“三不朽”為原則寫出的史書,不正是可以將此用處發揮得更好嗎?不是更加可以警示世人,培養仁人志士嗎?

然而困於這百年來的對於歷史的觀點,對於史書,對於《史記》做出瞭如此誤會。

追尋歷史的真實沒有錯,但是我們觀閲歷史的原則不正是以那時的時代背景與思想來解讀嗎?然而囿於追求真實歷史,卻將這一原則視為無物,也是實所不當。

今讀《史記》,得出這一體會,也許是最大的收穫了。一本書,每讀一遍,都會有不同的體會,相信以後然會有更多的體會與收穫。

史記讀書筆記 篇12

暑假,總比平時多了一點空閒,想讀一讀書櫃中平時無暇顧及的書,一本司馬遷《史記》映入眼簾,那是爸爸以前帶回來的。

赤足踩在歷史鬆軟的沙灘上,俯身拾起一個散發着智慧光芒的五顏六色的貝殼,細細的把玩,心中一片感慨。歷史是一座巨大的寶藏,智慧之人善於從中挖掘經驗和長處,以便借鑑和學習。歷史是一為和愛又不是為威嚴的老人,他的口袋裏裝着無數無價的珍寶,那是智慧和思想的產物,了得到這些珍寶就必須翻開歷史的長卷孜孜不倦的學習學習。

這本司馬遷《史記》是 已經譯成白話文的。原著是司馬遷,對於歷史,我興趣不濃,對於此書,我卻一改往日,興致勃勃地翻閲起來。

雖然是譯文,但裏面的歷史人物錯綜複雜故事繁多,古典成語還是讓我讀起來頗費勁的,但越讀你就越感到,司馬遷《史記》是一部巨大的歷史畫卷,在這部畫卷中,看到了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的文明史。

司馬遷《史記》是一部歷史詞典,從中我知道了中華民族的創建者——黃帝,他使中國從野蠻的時代進入了文明時代,黃帝是中華民族的文明始祖,然後才出現了“堯”“舜”“禹”和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回的動人故事。在這部畫卷上我瞭解了從商國到春秋戰,直到秦始皇統一了全國,漫長的歷史,每個細節,司馬遷竟寫的如此詳細,真讓我最佩服。我不國禁對司馬遷肅然起敬,這麼一部鉅作,沒有一點文動底,沒有對祖國曆史的負責精神,是不可能寫出這一部千秋不朽的鉅著的。

司馬遷《史記》是一部歷史詞典,我從這本書裏獲取了很多名人故事和成語古典。從“完璧歸趙”“負荊請罪”讓我瞭解了藺相如的歷史故事。讀了此書我還知道了“一鳴驚人”“指鹿為馬”“管鮑之交”“當斷不斷,反受其亂”這些成語的來源,司馬遷《史記》也更詳細的記載了孔子的一生以及他在中國歷史上對中國文化所起的作用。

司馬遷《史記》是一部歷史詞典,在這部鉅作中我知道了中華民族音樂的.起源,也知道了音樂能與天地相和,音樂能與國家安定想和,音樂能展示一個民族的文明史,這時我聯想到北京奧運會的開幕式,張藝謀導演的一場氣勢恢宏的音樂盛典,中國音樂能讓人驚歎,XX名演員為奧運而歌,讓世界矚目,音樂的魅力之大,打響之歌,讓世人明白這悠久的文明歷史。

《史 記》是一部歷史詞典。裏面的內容太豐富,讀一讀只能瞭解它的大意對於我來説,以後要讀上幾遍或幾十遍,才能真正瞭解它才能真正瞭解中華民族古老悠久的歷

史,而讀了後記,更是對作者司馬遷的佩服,司馬遷身陷監獄,還在研究歷史,出獄後繼續編寫史記,直到五十歲,才基本編成,可見他的敬業精神。

《史 記》的前言中是這樣評價司馬遷《史記》的,“司馬遷《史記》有史鑑的明智,詩歌的穎慧,數學的精神,博物的深沉,倫理的莊重,邏輯與修辭的善變”。做為一個國中生的

我,平時喜歡讀小説,欣賞散文,但自從初讀了司馬遷《史記》,讓我又一次感受,我們讀一些古書,瞭解自己祖國的歷史,那也是受益匪淺啊

史記讀書筆記 篇13

對於《史記》,魯迅曾讚譽“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作為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的《史記》為何能得到如此高的評價?在暑期讀完“史記二十篇”後,我找到了答案。

首先看這二十篇文章的題目,很容易就發現題目是由人名與“本紀”或“世家”或“列傳”組成。其實上述的“本紀”“世家”“列傳”,還有“表”“書”都是體例,表示不同類型的文章。如此一來,通過題目,我們就能大概瞭解文章的內容。例如:《商君列傳》,“列傳”是記述帝王諸侯以外的人的生平事蹟,所以這篇文章是關於商鞅的生平的。能在閲讀文章前把握文章的大方向,對我們閲讀《史記》猶有意義,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從歷史人物、歷史事件中悟出道理。

閲讀《史記》,就彷彿進行一次時空的穿梭,回到幾千年前體驗一趟歷史之旅。司馬遷用豐富多樣的語言,塑造了一個又一個形象鮮明的歷史人物。同時,司馬遷也是不偏不倚的。正所謂“人無完人”,司馬遷筆下的人物,帝皇將相也好、千古英雄也罷,都有其獨特的優點和不可避免的缺點。例如,西楚霸王項羽,雖然他目光短淺、心胸狹窄,最後落得“四面楚歌”的下場,但司馬遷也注意到他所擁有的不可多得的軍事才能。作者的筆墨恰到好處,在敍述歷史事件時也保持着一份難能可貴的理智,沒有因融入個人情感而添油加醋。很多著名的歷史事件於我的眼前再現,牽動着我的思緒與情感,或因一絲失誤而唏噓感歎,又或因取得成功而興奮不已。正是司馬遷在《史記》中對每一位人物客觀的描述,對每一件歷史事件詳盡的記載,使得包括我在內的廣大讀者在閲讀《史記》時,能得到更加深刻的感受:學習人物的`優點,領略成功的祕訣;也要以過去的失敗為鑑,吸取前人的經驗教訓,避免重蹈覆轍。正所謂“讀史使人明智”,閲讀完這《史記》二十篇後,我彷彿與古人進行了一次深刻的思想交流,確實是受益匪淺啊。

為了能向世人呈現《史記》這部千古名作,作者司馬遷付出的心血,除了他自己,我們都不得而知。據説《史記》的內容有一半是司馬遷在獄中編寫完成的。我能想象監獄中的環境十分艱辛,而他所受的刑罰也肯定不輕,但回頭看看紙上的文字,條理清晰、詳略得當,還有許多名句、四字詞今人仍在沿用。若不是事先知道,誰又能想到這如此大的反差是真實存在的呢?頓時,我對司馬遷肅然起敬,對他的心血結晶――《史記》用了另一番感受:不僅是一部歷史鉅作,也是一部不知融聚多少血汗的典籍。

《史記》的語言、內容、立意都是其成就所在。但我相信,其成就絕不僅限於此,也許我們每讀一次,又會發現《史記》的另一過人之處,抑或是得到另一感悟。

史記讀書筆記 篇14

今年暑假,我看了一本叫《史記》的書。

《史記》是西漢漢武帝時期的“史聖”司馬遷的著作,記載了上起三皇五帝,下至漢武帝時期中國三千年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多方面的歷史,為“二十四史”之首。

我十分佩服司馬遷在史書著作上的創新方式,“二十四史”中大多是使用編年體。以時間順序寫歷史,而《史記》以人物傳記為主,並吸收了編年、紀事等體裁的長處,創造了歷史書籍的紀傳體的新體裁。其它史書記載的歷史都很短,就是著名的《資治通鑑》,也只是記載了從戰國至五代十國的一千多年的歷史。而《史記》卻記載了三千多年的.中國歷史,是“二十四史”中記載年代最長的史書。

司馬遷當然不願意忍受這樣的刑罰,悲痛欲絕的他甚至想到了自殺。可後來他想到,人總有一死,但“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死的輕重意義是不同的,他覺得自己如果就這樣自殺,就像牛身上少了一根毛,是毫無價值的,他毅然選擇了宮刑。他只有一個信念,那就是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把《史記》寫完,正因為還沒有完成《史記》,他才忍辱負重地活了下來,最終完成了《史記》。

《史記》中,我最感興趣的是《秦始皇本紀》。我覺得秦始皇做出的最大貢獻是統一了中國,統一了文字、貨幣等,為中華文明的強盛打下了基礎。但他也非常殘暴,焚書坑儒、廢黜百家,修皇陵,活埋了上萬人,是個殘虐的暴君,因此秦朝才短短十五年便滅亡了。

《史記》這本書是司馬遷在巨大恥辱下寫成的著名史書。讓我明白了許多治國的道理,治國不能太殘暴,但也不能偷懶放鬆。我要讀更多的好書,學習更多的知識,開創一個繁榮、富強的新時代。

標籤:讀書筆記 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