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文學

經典散文家鄉的小溪

文學4.12K

大概是因為山多且分佈有些特色的緣由,家鄉的地名裏多含有溪、灣、衝、坪等字樣,而且以含溪為多。水流成溪,山與水相連,便形成了灣或衝。即使有叫坪的,也並非這地方多麼平整,只是因為這裏有難得的一塊坪,而且坪的四周還包圍着山。有山有水的地方自然美麗,很有山區之所以成為山區的景緻與特色。

經典散文家鄉的小溪

我所在的村是山區極其普通的一個小地方,一條小溪從村中穿過,兩邊為山,中間為溪,小溪流過,正好把村子一分為二。從小溪向兩邊走,依次是小溪、農田、住房和山,而且呈階梯型布,溪最低,山最高。村民的農田就在房前屋後,站在自家屋的門前,就能把田裏的情況盡收眼底。

這次回家,把事辦成後回程,專門選擇了走路,而且是走原來的老路。因為現在村子裏新修了車路,原來的老路基本上沒人走了。其實,老路基本上是沿小溪而行的。如今再來走走原來的老路,也許還能找到一些童年的回憶,特別是清明這樣一個特別的日子,帶些傷感,有些無奈。當然,還有在清明時節裏那油菜花帶給人的那份美感。最初就有邊走路邊欣賞美景的想法,便帶上了相機,這時,便可以隨手用相機把家鄉的美景定格。

如今的小溪已大不如從前了,已沒有了先前的那般乾淨。溪底已低了很多,兩邊的路坎有很多地方已經塌陷,也沒人整修。春天的水草還是那麼的.茂盛,清綠一片,只是其中夾雜着很多塑料袋、雜草、棍棒之類的東西,有些五彩繽紛的味道,可惜這味道不盡人意。水依然清澈,還有原來那般水流的潺潺聲,有着春天裏水流特有的節奏,含着從山澗流出的清脆,把山區裏的山、水和人的性格里有些純靜的成份,隨水流而下,帶向不知哪裏的遠方。

小溪的盡頭是一處水庫,是七十年代修建的,水庫有較高的庫壩,裏面的水是上面更小的溪水匯流而成的。水庫按村南、村北兩邊分別建有水渠。通過水渠,可以對全村的農田進行灌溉。而流入這個小溪的,則讓村裏從上到下都享受着溪水帶給村民的方便。家裏的各類洗涮除能夠在家裏完成的,其他基本上都在小溪裏完成。從衞生的角度來考慮,這大概是不方便細細去想的,因為很多不乾淨的東西村民也習慣於丟向小溪,反正眼不見為淨,下游的村民依然享受着小溪帶給他們的方便。前幾年,村裏進行了用水改造,在村民院落集中的地方,用主管道把山上的水引到一處地勢較高的水池裏,再由各家各户從水池接入管道把水引入家中,很是方便,比原來從水井裏打水乾淨多了。現在很多新修的房子也都在自家房頂上安裝了蓄水池,用電動機不定期蓄水,隨取隨用,基本也能像城裏人一樣,跟自來水一樣方便。

不知是環境的變化還是農作物用藥的緣故,小溪裏如今已看不到魚兒的影子。幾處印象頗深的深處現在也已經沒有了原來的那般獨特,有的已經被沙石填平,有的已髒得不行,但小時的記憶仍歷歷在目。那時,七、八歲的孩子在小溪裏是玩得最多的,夏天在小溪的深處可以游泳,水不深,也能浮起小孩子水的身子,兩隻腳在水裏撲通幾下,兩隻手向前伸展幾下,算是過了幾把游泳的癮了。小時候抓魚好多種方法,有的在水較深的地方,直接把手伸進魚兒藏身的地方,慢慢地摸,這是很需要技術的,也需要一定的膽量,因為怕蛇或是螃蟹。有的從有魚兒出現的地方攔上一段,下面用石頭或沙子堵上,留下一個口子,口子處用篩子接住,再從上游用石灰或榨茶子油剩下的茶枯撒於水中,魚兒碰到石灰水或茶枯水就會發暈而翻白,這時用手抓上便是。即使魚兒往下逃跑,也會從下游唯一的出口而落於篩子裏。這樣的方法,不管是用石灰還是用茶枯,一般都不會空手而歸。小溪的魚兒很好吃,現在已很難吃到那麼味美鮮嫩的魚兒了。也許,想吃小溪裏的魚還只是其次,孩子們一起抓魚的過程則更讓人記憶憂新。即使現在跟同事們在魚塘裏釣魚,也似乎沒有了原來的那般有趣。

小溪上的橋比原來的多了,看起來也漂亮、穩固了很多。原來的橋都是木橋,由木排和樹樁構成。橋板和橋墩都用松木樹整成,兩根橋墩的用料需要粗壯,上、下各用松木樹和一根大木方把兩根柱子連上,做成口字型的形狀,然後穩固在小溪的中間。做好的橋板一頭搭在小溪的路坎上,一頭搭在橋墩的木方上,再從橋面和橋頭做一些修整,把橋板弄得結實些、穩固些,避免搖晃。這樣的橋在整個小溪裏大大小小接近十座,連接着村裏的南北,方便着村民的出行。如今,水泥橋取代了木板橋,穩固性和實用性更強了,也許,這正是小村變化的見證。

往下走,另一條小溪從別處蜿延而至,與這條小溪在這裏交匯,匯成一條比這兩條小溪稍大的小溪。同樣是山裏的溪水,同樣是給村裏帶來方便的小溪,在這裏交匯並相向而行,更有着山區小溪別樣的風景。再往下走,這條稍大的小溪又與另一條從遠方而來的小溪交匯,同樣又相向而行,流到了小河,也許還流到了大海。

小溪是天然生成的,但又是不斷變化的。經歷着風霜雪雨,見證着這個村從無到有、從貧窮到温飽、從簡單到複雜、從安靜到熱鬧、從落後到繁榮的歷史與變化。村裏每一個人的生生死死都離不開溪水的喧染,幾十年的人生,相對於小溪的變化也不過是溪水流過的小小一段,簡單而沒有痕跡。

一路走過,心中便有了對此山、此水、此情、此景更為深入瞭解的衝動,山區的山水,寧靜而靈動,水在流,山未動,但似乎都有着生命的意義。山與水的交融,花與草的相伴,每時每刻裏都有着不一樣的風景,不一樣的情趣。愛山愛水,也就等於愛了大自然。

一路走過,雖然掛着相機,但沒有更多地按下快門。不成片的油菜田,一塊一塊的,黃黃的,黃的鮮亮,黃的耀眼,透着山區空氣的潔淨和舒暢。油菜田與退耕還林後山上的樹林倒也能構成幾處不錯的風景,於是便按下快門,讓山裏的樹、田裏的花定格在相機的鏡框裏。

只是照片裏沒有小溪的印記。

標籤:小溪 散文 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