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文學

經典散文我的戀愛觀

文學2.14W

我想,愛情是現實生活和我們文藝作品的永恆主題。

經典散文我的戀愛觀

對於文化水平較高,情感體驗較為豐富的大學生們來説,校園愛情是他們大學生活中重要的一幕,談戀愛的經歷是他們體驗人生不可缺少的一課。他們中的許多人,在數年大學生活裏苦苦尋覓,或終無所獲,或與愛情失之交臂;另一部分人,幸運地找到了未來的終身伴侶,從此比翼齊飛;還有些人,幾經滄海,夢斷校園,變得玩世不恭,遊戲人生。一所大學就是一個社會舞台,上面有各式各樣的人物,演繹着光怪陸離的故事。回首中國改革開放二十年大學生們的心路歷程,可以發現,他們的情感世界同樣豐富而複雜。

校園戀愛:從禁止到默許。

80年代初,各大學的學生守則中幾乎都規定大學生不許談戀愛。但從一開始,這條規定就從沒有被遵守過。出雙入對的青年學生永遠是校園裏的動人風景線。那時針對大學生談戀愛的問題傳媒還組織了幾場討論,討論集中在大學生應不應該戀愛,應樹立什麼樣的人生觀等,今天看起來着實是很樸素幼稚的問題。而至90年代,連中學生談戀愛都不少見,更遑論大學生,談戀愛早已為高校所默許,為社會所接受。傳媒和社會關注的問題也已涉及到諸如多角戀愛、婚前性行為和倫理道德等更深層次的問題了。

其實,一上大學,就自然而然進入了戀愛階段。一方面,大學生們經過了緊張的高中階段學習和壓力很大的大學聯考衝刺,進入大學後都想輕鬆一下。此時他們身體發育已到了晚期,壓抑和潛藏了許久的對異性的愛的渴望就自然地浮現出來。另一方面,大學住校生活相對自由,可以擺脱家長和老師的雙重約束,也為談戀愛創造了條件。

一位大學生説,一個人背井離鄉到大學讀書,遠離家人,剩下我們這些外地生,不找朋友怎麼過啊。

幾年前,廣西的大學裏流傳着一首校園歌曲《今天又是星期天》,其中唱到:“今天又是星期天又是星期天,冷冷清清是校園是校園。廣西同學回家去團聚,留下外地學生孤單單。沒有約會也沒有戀愛可談,泡包方便麪就當晚餐。書記校長來視察,教育我們要樹立無產階級人生觀……”,唱的就是大學生們孤單寂寞、百無聊賴的感覺。

客觀上講,大學校園生活豐富多彩,各種社團活動很多,便於各系學生擴大交往,加深瞭解,是廣泛選擇未來伴侶的最佳時期。而出了校門,生活圈子就集中在單位一個地方,認識的人有限,選擇餘地很小。校園裏曾有順口溜稱女大學生“一年級嬌,二年級挑,三年級着急,四年級沒人要”。説得可能有些誇大,但確實反映了校園愛情的一些實情,因為男大學生們固執地認為,大學畢業後還沒有男朋友的女孩,都是別人挑剩下的。鑑於此,一位大學哲學系的副系主任説,我們不禁止大學生談戀愛,怕他們畢業後就找不着對象了。

校園愛情:上下求索

戀愛是人生最難的課題。

一位河池學院的男生在綠柳詩社網站上大發感慨:“找一個我愛的人和愛我的人可真難啊!”注重精神生活的大學生們渴望的是情感的交流,心靈的溝通。但人海茫茫,怎麼才能發現一顆和你能對撞產生火花的心靈,又怎麼能保證這顆心永恆呢?

一般來説,進入大學後最先談戀愛的一批大學生們的戀人都是中學同學,在中學時代埋下的朦朧的種子在大學發芽。但這時候的戀愛很少能結出果實。這時大學生們各方面都還不成熟,對愛情、人生的理解有限,也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樣的人。到大三、大四階段,他們眼界開闊了,接觸的人多了,身心更成熟了,談戀愛的標準也發生了變化。往往和原先的戀人分手,又開始新的'尋覓。到研究生階段,或工作以後,對象才會穩定下來,才考慮到結婚成家的問題。

改革開放幾十年使人們的觀念發生了很大變化,得風氣之先的大學生們的觀念就更加前衞。和中國社會傳統的道德觀相比,大學生們對愛情、婚姻都有自己獨立的見解。他們在談戀愛時,一般信奉一位外國哲學家的“拾麥穗”原則。這位哲學家把談戀愛的過程比喻為拾麥穗。他説,有一個人在走進一塊麥地後,看見第一株麥穗就迫不及待地摘下來。以後他又繼續向前走時,看見的每一株麥穗都比手裏的那一株要大、要好,他只能留下無盡的懊悔。另一個人在走進麥地後,看見株株麥穗都很大很飽滿,他東瞧西望,留戀往返,不知不覺快走出麥地了,趕緊隨便摘了一株很小的麥穗。第三個人在麥地走了快一半時,選擇了一株相對較大的麥穗摘下來,以後也許還有更大的麥穗。也許沒有,對他來説,手裏的麥穗就是最好的。在選擇對象的過程中,大學生希望摘到最好的麥穗。

但本人主張:能真正適合她和她真正適合自己,無論在時間或是空間上,耐心和關懷十足而有餘,認真戀愛,珍愛,多些寬容,儘可能一次戀愛,儘可能一次成功,讓她成為世界上幸福、快樂的人。共同書寫美麗人生!

標籤:戀愛觀 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