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文學

讀書筆記一則閲讀答案

文學6.45K

第一章是關於“有效教學框架”,這是新教育實驗的重要的教學元素,框架包括六個部分:解讀、教學目標、預習、教學板塊、個體學習清單及教學反思。比較嚴謹,也不易操作。這一目的我以為在於明確,可供觀察與反思,理解課堂。我們的課堂長期缺乏一個清晰的有效的結構,往往在外圍討論,如教師的組織引導能力,教學環節的設計,學生的反應,氣氛的營造等等,而這些觸及不到課堂的本質,也很難從一節課中看出更多的東西。

讀書筆記一則閲讀答案

書中指出,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教材不能等同於教學內容,更不能等同於師生實際的教學實踐(講過的課程)。其實,這是在討論文本的原生價值與教材價值。原生價值指向文本講了什麼,我們作為讀者來閲讀的。而教材價值指向文本可以怎麼教,我們作為教師根據這一課的教學目標來選擇與優化教學的內容。所以,幹國祥在這裏提出了文本解讀與教材解讀,並舉了《春日偶成》這一課,得出“文本解讀可力求全面、深刻,而教材解讀,則需要合宜、貼切。”文本解讀,教師要將眼前的這篇文章讀厚,讀廣,而教材解讀,就要順應學情,精心選擇合適的內容,貼近學生,實不宜多。

關於解讀,幹國祥也道出了他的憂思,即教師失去了解讀文本的能力,匍匐於教學參考書和無邊的網絡資源中,遂誤將文本等同於教材,對“教材是個例子”、“用教材教”沒有真正領悟。説得很在理,資源豐富的時代,在方便人們的同時,又帶來諸如偷懶、喪失個性思考的問題,專注聚焦於一篇具體的文本的耐心不夠,打通一篇文本達到圓融狀態的能力不夠,這需要日復一日的修煉,需要對語文學科的敏感意識與研究意識。如我解讀《灰椋鳥》,在自已研究的基礎上,參考了一些名師的意見,很多地方自己原先就不曾見到。如張學青對灰椋鳥多層次的美的闡釋,管建剛解讀時,抓住重點語句加上自己的想象使文本立體起來。

解讀,乃先需要沉浸到文本中,耐心地傾聽作者是怎麼説的,你一路上看到什麼,還要思考他為什麼這樣説,而不那樣説,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獨特匠心。在進入文本之前,須調整自己的狀態,達到完完全全安安靜靜地閲讀,就如《如何閲讀一本書》中所説:沒有任何外力的幫助,你就是要讀這本書。你什麼都沒有,只憑着內心的力量,玩味着眼前的字句,慢慢地提升自己,從只有模糊的概念到更清楚地理解為止。

如何更好地看見?閲讀的力量不言而喻。雖説解讀乃見仁見智,但對課堂要有自己的想法。如吳小健提出關於“想象”的問題——“沒有個體活潑潑的生命,哪有羣體的壯美?”他認為着眼點不在於引導學生想象“傾訴”上,而是關注那隻穿上盛裝的灰椋鳥,即個體的美要好好挖掘。而有想法,第一步要從解讀開始。解讀的.功力因人而異,幹國祥老師曾在另一篇文章中提出解讀文本要參見網絡上大家,尤其是文學批評家的建議,拿出供自己參考。切忌看所謂的名師教案。這一點,提醒自己要切記。

預習,應是不可缺少的部分,這一點往往被人忽視,且預習的內容太隨意了,我的教學是這樣的。預習是學生獨立而全面的嘗試學習,內容要涵蓋這節課的所有目標,包括基礎性目標,核心目標和附屬性目標。課堂從預習檢測開始,許多時候整個課堂是預習的充分展開。(P47)這個觀點,其實是教學常識。我們雖一再地強調預習,但預習沒要求,沒反饋,對開展的學習沒明顯的幫助作用,那預習的效果定然大打折扣了。還是一句老話,沒有真正地落到實處。

除此之外,整個教學設計板塊清晰,對應目標鮮明,並考慮時間劃分也給我以啟示。

書中提出關於訓練有素的方法。如課堂對話可細分為:聆聽、應對、筆記。這一塊作者未展開詳細論述,他提出“要對如何聆聽進行專門訓練”,但如何訓練,又如何在課堂上與學生應對,需要進一步思考。

標籤:讀書筆記 閲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