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文學

孔子的語錄15篇

文學1.83W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許多人都接觸或是使用過一些比較經典的語錄吧,語錄是指一個人言論的記錄或摘錄。還在苦苦尋找優秀經典的語錄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孔子的語錄,歡迎大家分享。

孔子的語錄15篇

孔子的語錄1

1.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2.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

3.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4.裔不謀夏,夷不亂華,俘不幹盟,兵不逼好。

5.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6.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

7.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8.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9.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10.苟正其身,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11.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12.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

1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14.居是邦,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15.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16.君子之行也,度於禮。

17.施,取其厚;事,舉其中;斂,從其薄。

18.君於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

19.因民之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

20.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

21.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

22.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23.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 ....故為政在人。 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24.子路問事君。子日: " 勿欺也,而犯之。”

25.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26.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

27.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

28.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蒞之,則民不敬。

29.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蒞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

30.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

31.子曰 :“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 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32.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

33.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孔子的語錄2

1、言必信,行必果。 ——孔子

2、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孔子《論語》

3、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論語》

4、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孔子《論語》

5、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孔子

6、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孔丘《論語》

7、與人交,推其長者,諱其短者,故能久也。 ——孔子

8、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孔子《論語》

9、詩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孔子《論語》

10、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孔子《論語》

11、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論語》

1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 ——孔丘

13、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孔子《論語·里仁》

14、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孔子《論語》

15、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孔子《論語》

16、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於予與何誅?——孔子《論語》

17、德不孤,必有鄰。 ——孔子《論語》

18、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孔子

19、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孔丘

孔子的語錄3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也。

3、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4、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5、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6、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提手與之言,能無説乎?繹之為貴。説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7、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8、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9、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行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11、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

12、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13、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14、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15、君子易事而難説(悦),説(悦)之不以道,不説(悦)也。

16、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17、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18、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19、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20、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21、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22、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23、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24、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25、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26、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27、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辟佞,損矣。

28、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

29、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30、子謂於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31、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

32、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33、君於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34、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不逮也。

35、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36、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

孔子的語錄4

1、《論語》傳遞的是一種態度,是一種樸素、温暖的生活態度。

2、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論語·為政

3、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

4、中華文化源遠流長,隸楷行草美名遠揚,詩經論語堪稱國粹,唐詩宋詞萬古流芳,外邦亦來學中文,我中華兒女怎能不將中國話,行中國書,寫中國字,揚中國名。

5、愛情《論語》:短信傳情,不亦悦乎?有愛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關心常相伴,不亦知己乎?子曰:手機一響,勝過玫瑰千朵,愛你沒商量!

6、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衞靈公》

7、“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論語》

8、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論語》

9、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

10、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

11、我不喜歡説話卻每天説最多的話,我不喜歡笑卻總笑個不停,身邊的每個人都説我的生活好快樂,於是我也就認為自己真的快樂。可於丹論語心得下載是為什麼我會在一大羣朋友中突然地就沉默,為什麼在人羣中看到個相似的背影就難過,看見秋天樹木瘋狂地掉葉子我就忘記了説話,看見天色漸晚路上暖黃色的燈火就忘記了自己原來的方向...

12、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論語》

13、為做學問而讀書,是讀書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古人視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更有那“半部論語治天下”的美談,然而,莘莘學子能功成名就的畢竟有限,差別不在於人的智商和才氣,關鍵在於人的毅力,在於能不能持之以恆。

14、君子憂道不憂貧。——論語

15、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論語》

孔子的語錄5

1、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孔子《論語》

2、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 ——孔子

3、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孔子《論語》

4、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孔子《論語》

5、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無也。 ——孔子《論語》

6、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孔子《論語》

7、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丘

8、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孔子《論語》

9、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孔子《論語》

10、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孔子《論語》

11、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讓,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 ——孔子

12、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孔子《論語》

13、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孔子《論語衞靈公》

14、不患貧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 ——孔丘

15、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 ——孔子《孝經》

16、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孔子《論語》

17、學而不已,闔棺乃止。 ——孔子

18、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事兄悌,故順可移於長。居家理,故治可移於官。是以行成於內,而名立於後世矣。 ——孔子《孝經》

19、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孔子《論語》

20、鳥獸不可與同羣,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孔丘《論語》

孔子的語錄6

1、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摘孔子《大學》

(大學的目的,在於顯明高尚的品德,在於使人們革除舊習,在於達到善的最高境界。)

2、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摘孔子《大學》

(所謂意念誠實,就是説不要自己欺騙自己,象厭惡難聞氣味那樣厭惡邪惡,象喜愛美麗的女子一樣喜愛善良,這樣才能説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個人獨處時必定要謹慎。)

3、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摘孔子《大學》

(財富可以修飾房屋,道德可以修飾身心,心胸寬廣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誠實。)

4、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摘孔子《大學》

(沒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壞處,沒有人知道自己禾苗的茂盛。)

5、君子有諸已,而後求諸人。——摘孔子《大學》

(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別人行善。)

6、《詩》雲:“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摘孔子《大學》

(《詩經》説:“茂盛的桃樹開着鮮豔的花朵,這位姑娘出嫁了,能與婆家和睦相處。”)

7、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摘孔子《中庸》

(人的喜怒哀樂的感情沒有表現出來,叫做中;表現出來合乎法度,叫做和。達到中和,天地就各居自己的位置,萬物也就生長了。)

8、施諸已而不願,亦勿施於人。——摘孔子《中庸》

( 不願意別人加給自己的,也不要加給別人。)

9、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乎。——摘孔子《中庸》

(愛好學習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恥辱就接近勇敢。)

10、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摘孔子《中庸》

(任何事情,有準備就能成功,沒準備就會失敗。)

11、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摘孔子《中庸》

(廣泛地學習,詳盡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別,忠實地執行。)

12、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摘孔子《中庸》(天地的法則用一句話就可以概括,它自身誠一不貳,化育萬物,不可測度。天地的法則是:廣博,深厚,高超,精明,悠久,長遠。)

13、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温而理,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摘孔子《中庸》

(君子的為人之道是:外表暗淡無色而美德日見彰顯。小人的為人之道是:外表色彩鮮明,但漸漸地消失了。君子的為人之道還在於:外表素淡而不使人厭惡,簡樸而有文彩,温和而又有條理,知道遠是從近開始的,知道教化別人從自己做起,知道隱微的東西會逐漸顯露,這樣就進入聖人的美德中了。)

14、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摘孔子《論語》

(如果學了之後,又注意經常不斷地去温習,不也是令人很高興的事嗎?假如有朋友從遠方來向自己求教,心裏不也感到很快活嗎?在別人不瞭解自己的情況下,卻能做到不怨天尤人,具備這種道德修養的人難道不可以稱為君子嗎?)

15、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摘孔子《論語》

(我每天都多次對自己進行反省:為別人辦事是否盡心盡力?與朋友交往是否以誠相待?對老師傳授的學業是否已經温習?)

16、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謂之學矣。——摘孔子《論語》

(尊崇賢人,不重女色;孝敬父母能夠盡心盡力;侍奉君主能夠捨生忘死;與朋友交往能夠做到説話講信用。這樣的人,雖然説沒有學習過做人的道理,但我卻認為他學過了。)

17、禮之用,和為貴。——摘孔子《論語》

(運用禮法時,要特別注重和睦相處。)

18、君子食無求飽,……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摘孔子《論語》

(君子吃飯無求過飽,……做事要勤奮,説話要謹慎,並能接近有道理的人,向他學習,以糾正自己的缺點,這就可以説是好學的人了。)

19、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摘孔子《論語》

(不擔心別人不瞭解自己,擔心的是自己不能瞭解別人。)

20、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摘孔子《論語》

(要依靠道德治理國家。這樣就象北極星一樣,雖然固定在一個地方不動,但羣星卻甘願環繞在它周圍。)

21、《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摘孔子《論語》

(《詩經》三百篇,其內容可以用一句話概括:“思想純正,沒有邪惡。”

22、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的欲,不逾矩。——摘孔子《論語》

(我從十五歲開始致力於學習,三十歲便能自立於社會了,四十歲對各種事理不再迷惑不解,五十歲懂得了自然界的規律,六十歲對聽到的事情能領會貫通,並能辨別是非真偽,七十歲時做事能隨心所欲,但又不會超出禮法的規範。)

23、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摘孔子《論語》

(如果經常温習已經學過的知識,便能不斷產生新的體會和收穫,這種方法可以説就是我們的`老師了。)

24、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摘孔子《論語》

(君子普遍地團結眾人,而不只是親近少數幾個人,小人則只勾結少數幾個人,而不和大家親近。)

25、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摘孔子《論語》

(只知讀書而不深入思考,就勢必惘然而無所獲,但只知思考而不肯讀書,也是很危險的。)

26、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摘孔子《論語》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承認不知道,這才是求知的正確態度。)

27、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摘孔子《論語》

(一個人如果不講信用,不知道他怎麼能立身處世?就象牛車沒有了輗,馬車上沒有了軏,還靠什麼行走呢?)

28、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摘孔子《論語》

(如果對這種行為能夠容忍,那麼還有什麼行為不能容忍呢?)

29、《關睢》,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摘孔子《論語》

(《關睢》這首詩,快樂而不過分,哀婉而不傷慟。)

30、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摘孔子《論語》

(能夠達到仁的境界為最好,如果在各方面達不到仁的境界,怎麼能算得上是有智慧的人呢?)

31、當仁,不讓於師。——摘孔子《論語》

(面對着實行仁德的事,就是老師在前,也不要謙讓。)

32、有教無類。——摘孔子《論語》

(對人進行教育,不管他是哪一類。)

33、道不同,不相為謀。——摘孔子《論語》

(主張不同,不相互商量事情。)

34、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既來之,則安之。——摘孔子《論語》

(不必擔憂財富不多,只須擔憂財富不平均,不必擔憂人口稀少,只須擔憂境內不安寧。……既來了,要使他們安家樂業。)

35、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摘孔子《論語》

(不該説話的時候卻搶着去説,這叫急躁;到該説話的時候卻閉口不説,這叫隱瞞;不看別人的臉色便隨便插嘴,這叫沒有眼色。)

36、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年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摘孔子《論語》

(君子有三種事應該加以警戒:年輕的時候,血氣還沒有固定,力戒貪戀女色;到了壯年時期,血氣正旺盛,力戒逞強好鬥;到了老年時期,血氣已經衰弱,力戒貪得無厭。)

37、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摘孔子《論語》

(生下來就知道的人是上等,經過學習才知道的人是次一等,遇到困惑才學習的人是又次一等,有了困惑而不學習的,這是最下等的人。)

38、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摘孔子《論語》

(君子有九種事情需要考慮到:看,要考慮是否清楚;聽,要考慮是否明確;臉色,要考慮是否温和;容貌,要考慮是否恭敬;言語,要考慮是否忠實;做事,要考慮是否認真;疑惑,要考慮是否求教;憤怒,要考慮是否有後患;利益當前,要考慮是否該伸手。)

39、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摘孔子《論語》

(人的性情本來是近似的,只是由於環境習俗的薰陶,便相距得遠了。)

40、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摘孔子《論語》

(當他未得到官職的時候,唯恐得不到;已經得到了官職,又唯恐丟失掉。假若害怕丟失掉,便什麼壞事都能幹出來。)

41、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摘孔子《論語》

(只有女子和小人最難相處,親近了,他們説你不莊重;疏遠了,他們又會怨恨你。)

42、往昔不可諫,來者猶可追。——摘孔子《論語》

(過去了的再也不能挽救,未來的還是可能補回。)

43、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摘孔子《論語》

(每天懂得一些自己所不知道的,每月不忘記自己所已經掌握的,可以説是愛好學習了。)

44、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摘孔子《論語》

(廣泛地學習,專心致志,懇切地求教,多思考當前的實際問題,仁德就在其中了。)

45、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温,聽其言也厲。——摘孔子《論語》

(君子給人的印象有三種變化:遠看莊重威嚴,接觸則温和可親,聽講話則嚴肅不苟。)

46、大德不逾閒,小德出入可也。——摘孔子《論語》

(在重大節操上不能超越界限,在生活小節稍有出入則是可以的。)

47、仕則優則學,學而優則仕。——摘孔子《論語》

(做好了官,有餘力就要學習,學習好了,有餘力就去做官。)

48、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摘孔子《論語》

(一個人固守道德而不能發揚光大,信仰主張又不能堅定不移,這種人有他不能算有,沒有他不能算無。)

49、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摘孔子《論語》

(即使是小小的技藝,也一定有值得一看的地方。但對於遠大的事業恐怕有所阻礙,所以君子不去幹這些。)

50、子張曰:“何謂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子張曰:“何為四惡?”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為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摘孔子《論語》

(子張問:“什麼是五種美德?”孔子説:“君子對人民施加恩惠,卻不耗費財用;使百姓勞苦,百姓卻無怨言;自己有所欲求卻不貪婪;安寧矜持卻不驕橫;威嚴卻不兇猛。”……子張又説:“什麼是四種惡行?”孔子説:“事先不經教育,犯了罪就殺頭叫做肆虐;不先告誡便要求有成效,這叫粗暴;發佈命令遲緩,卻突然限期完成,這叫殘害人;同是給人賞賜,卻出手吝嗇,這叫只進不出的財務衙門。)

孔子的語錄7

『3.1』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3.2』三家者以雍徹。子曰:相維闢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

『3.3』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3.4』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齊奢也,寧儉;喪,與齊易也,甯戚。

『3.5』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

『3.6』季氏旅於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

『3.7』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3.8』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為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矣。

『3.9』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

能徵之矣。

『3.10』子曰:(衣帝)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

『3.11』或問(衣帝)之説。子曰:不知也;知其説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

『3.12』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

『3.13』王孫賈問曰:與其媚於奧,寧媚於龜,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於天,吾所壽也。

『3.14』子曰: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

『3.15』子入太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

『3.16』子曰:射不主皮,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3.17』子貢欲去告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3.18』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

『3.19』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3.20』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3.21』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后氏以鬆,殷人以柏,周人以慄,曰,使民戰慄。子聞之,曰:成事不説,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3.22』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

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3.23』子語魯大師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繳如也,繹如也,以成。

『3.24』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從者見之。出曰:二三子何患於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3.25』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3.26』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里仁第四

『4.1』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4.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4.3』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4.4』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

『4.5』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者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4.6』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盡有之矣,我未見也。

『4.7』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4.8』子曰:朝聞道,夕夕死可矣。

『4.9』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4.10』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於比。

『4.11』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4.12』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

『4.13』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國,如禮何?

『4.14』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4.15』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

,忠恕而已矣。

『4.16』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4.17』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4.18』子曰:事父母幾諫,諫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4.19』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4.20』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4.21』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4.22』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4.23』子曰:以約失之者鮮矣。

『4.24』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4.25』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4.26』子游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

孔子的語錄8

1、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行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3、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4、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5、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6、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7、小不忍則亂大謀。

8、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9、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10、己所不欲,匆施於人。

11、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2、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13、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14、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

15、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16、朝聞道,夕死可矣。

17、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

18、聽其言而觀其行。

19、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20、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21、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22、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23、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24、不學禮,無以立。

25、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26、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27、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28、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29、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30、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孔子的語錄9

1、 其使民也義。

2、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3、 君子矜而不爭,羣而不黨。

4、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5、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

6、 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7、 放於利而行,多怨。

8、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9、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10、 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

11、 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提手與之言,能無説

12、 乎?繹之為貴。説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13、 見善無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14、 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

15、 士而懷居,不足為士矣。

17、 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18、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19、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20、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21、 賢哉,回也。

22、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

23、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24、 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25、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26、 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27、 修己以敬以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28、 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29、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30、 君於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31、 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32、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33、 君子易事而難説(悦),説(悦)之不以道,不説(悦)也。

34、 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

35、 子謂於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

36、 其使民也義。

37、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38、 君子矜而不爭,羣而不黨。

39、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40、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

41、 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42、 放於利而行,多怨。

43、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44、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45、 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

46、 士而懷居,不足為士矣。

47、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48、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49、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50、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孔子的語錄10

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二、君子矜而不爭,羣而不黨。

三、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四、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

五、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六、放於利而行,多怨。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七、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

八、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九、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十、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十一、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十二、 君於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十三、 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十四、 君子易事而難説(悦),説(悦)之不以道,不説(悦)也。

十五、 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

十六、 子謂於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十七、 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提手與之言,能無説乎?繹之為貴。説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十八、 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

十九、 不學禮,無以立。

二十、 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二十一、 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二十二、 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二十三、 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二十四、 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二十五、 過,則匆憚改。

二十六、 不遷怒,不二過。

二十七、 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二十八、 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二十九、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三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三十一、 聽其言而觀其行。

三十二、 君於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三十三、 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不逮也。

三十四、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三十五、 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三十六、 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三十七、 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

三十八、 禮之用,和為貴。

三十九、 蓋有不知而作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

四十、 聖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

四十一、 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

四十二、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四十三、 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矣。

孔子的語錄11

1、君子易事而難説(悦),説(悦)之不以道,不説(悦)也。

2、聽其言而觀其行。

3、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4、君子矜而不爭,羣而不黨。

5、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6、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7、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8、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省也。

9、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10、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11、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

12、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13、子謂於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14、吾日三省吾身。

15、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16、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17、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18、蓋有不知而作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

19、放於利而行,多怨。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20、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

21、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22、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

23、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24、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25、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26、不遷怒,不二過。

27、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28、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

29、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30、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31、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

32、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33、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

34、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35、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36、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37、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38、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9、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提手與之言,能無説乎?繹之為貴。説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40、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41、鞭撲之子,不從父之教。

42、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43、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也。

44、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45、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

46、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47、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48、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49、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50、弗學何以行?弗思何以得?

51、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52、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

53、人能宏道,非道宏人。

54、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55、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56、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57、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58、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59、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60、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行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1、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

62、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63、禮之用,和為貴。

64、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65、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66、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67、聖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

68、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

69、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70、不遷怒,不貳過。

71、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72、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73、小不忍則亂大謀。

74、顏淵喟然歎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我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75、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76、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

77、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78、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79、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80、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81、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82、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83、君於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84、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85、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矣。

86、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不逮也。

87、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88、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89、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90、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91、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92、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羣,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93、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辟佞,損矣。

94、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95、巧言令色,鮮矣仁!

96、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

97、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98、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99、不學禮,無以立。

100、君於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101、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102、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103、過,則匆憚改。

104、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105、輕千乘之國,而重一言之信。

106、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107、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108、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

109、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

110、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

孔子的語錄12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 孔子名句

·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 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

·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 孔子語錄

·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 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 孔子語錄 · 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 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孔子

· 小不忍則亂大謀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孔子名言

· :“堅持正道原則,即使對國君有所冒犯,也不能放棄正道原則;臣子事君,其實不是為了給君做事,而只是在國君之下做事,是為國為民做事,歸根結底則是為了行仁義,輔助國君推行仁政;對待任何人都不要有厭倦之心,一律以真誠相待,自己言行首先要遵守並堅持道義;發現君子就加以舉薦,發現小人就使他遠離國君;去掉你的邪惡之心,而真誠的依據禮義與國君相處。做事需要機敏,謹言慎行,按照禮義修

養自己,並且使天下趨於禮義。這樣,即使在千里之外,也會象兄弟一樣。如果只説不做,或者行為不機敏,又不依據禮義待人,即使是住在對門恐怕也行不通。”

·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 人能宏道,非道宏人

· 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孔子名言 · 巧言令色,鮮矣仁!

· 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

·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

·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也。

·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 孔子名句

·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 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 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 不遷怒,不貳過 —— 孔子名言

·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行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辟佞,損矣。

·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 —— 孔子名句

·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

·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 孔子名句

· 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 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 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 君於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 孔子名句

· 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 君子易事而難説(悦),説(悦)之不以道,不説(悦)也。

· 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

· 子謂於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孔子名言

· 君子矜而不爭,羣而不黨。

·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

· 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 放於利而行,多怨。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 孔子語錄

· 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

· 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提手與之言,能無説乎?繹之為貴。説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 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

· 不學禮,無以立。

· 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 孔子名句

· 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 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 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 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 過,則匆憚改。 —— 孔子名句

· 不遷怒,不二過。

· 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 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 孔子語錄

· 聽其言而觀其行。

· 君於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 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不逮也。

·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 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 孔子名句 · 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 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

· 禮之用,和為貴。

· 蓋有不知而作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

· 聖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 —— 孔子名句

· 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

·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 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矣。

· 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羣,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 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 —— 孔子名言

· 有教無類。

· 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 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 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 裔不謀夏,夷不亂華,俘不幹盟,兵不逼好。 —— 孔子名句

· 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

·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 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 苟正其身,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 孔子語錄

· 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 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

·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 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 君子之行也,度於禮。施,取其厚;事,舉其中;斂,從其薄。 —— 孔子語錄

· 君於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因民之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故為政在人。

· 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 子路問事君。子日: " 勿欺也,而犯之。”

· 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 —— 孔子名句

·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蒞之,則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蒞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

孔子的語錄13

1、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摘孔子《論語》

(孔子沒有如下四種毛病:主觀臆斷,絕對肯定,固執已見,自以為是。)

2、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摘孔子《論語》

(向前看好象在前面,忽然間又好象在後面。老師善於一步一步地誘導我,用古代的文化典籍開闊我的視野,又用禮法來約束我的行為。)

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摘孔子《論語》

(孔子站在岸上指着河水説:“時光的流逝就象這河水一樣!日夜不停地流去。”)

4、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摘孔子《論語》

(我還沒有見過喜愛德行象喜愛美色那樣的人。)

5、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摘孔子《論語》

(年輕人是可怕的,因為怎麼能知道他的將來不如我們現在呢?但如果一個人到了四十、五十歲還默默無聞,他也就沒有什麼可怕的了。)

6、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摘孔子《論語》

(戰鬥中,三軍的統帥可以被俘虜,但一個普通人的意志卻不能被迫改變的。)

7、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彫也。——摘孔子《論語》

(只有到了氣候寒冷的時候,才能瞭解松柏傲霜獨立的品格。)

8、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摘孔子《論語》

(連人都不能很好地事奉,還怎麼能事奉鬼呢?)

9、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摘孔子《論語》

( 死和生聽憑命運的安排,富與貴在於上天的決定。君子只要盡心盡力而沒有過失,對人恭敬而合乎禮法,那麼四海之內的人都如兄弟一般了。)

10、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摘孔子《論語》

(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而不成全別人的惡行。小人與此恰恰相反。)

11、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摘孔子《論語》

(政就是正的意思。如果你能帶頭走正道,誰還敢不行正道呢?)

12、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摘孔子《論語》

(如果名分不正理論上便講不通,理論上講不通,事情便辦不成;……因此,君子給某種事物起名字時,就一定要在理論上講得通,在實踐上就一定能行得通。)

13、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之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摘孔子《論語》

(雖然熟讀了《詩經》三百篇,但讓他去處理政事,卻辦不好;派他出使國外,卻不能獨立地根據具體情況應對自如;這樣的人,讀的即使再多,又有什麼用處呢?)

孔子的語錄14

1. 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

2.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3. 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4.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5. 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

者。不必有仁。

6.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7. 當仁不讓於師。

8. 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9. 君子可欺也。不可罔也。

10. 克己復禮。

11.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12. 愛人。知人。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

13. 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14. 克。伐。怨。欲。

15.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16. 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孔子的語錄15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道不同,不相為謀。

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孔子説過的話,孔子語錄

人生態度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標籤:語錄 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