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文學

夢裏雲川寫景美文

文學3.07W

雲川我沒有去過,可它卻分明印在我的腦海裏。曲曲折折的雲川溪,叮叮噹噹的聽泉樓,重重疊疊的馬頭牆、高高低低的石板路,搖搖欲墜的節婦坊,雲川一直縈繞在我的夢裏。

夢裏雲川寫景美文

也許就為了一夢的痴情感動,在一個秋風送爽,碩果累累的日子,我們去了熟悉而又陌生的績溪縣雲川古村。雲川的今名叫磡頭,説實話我很不喜歡這個“磡”,認識它我是翻了字典的。雲川多有詩情畫意的名稱,但是,徽州的一些地名和土語是有着它與生俱來的含義,比如“磡頭磡,上一牀三檔磡”八字民謠,將磡頭村跌宕起伏的地形地貌描繪得淋一漓盡致。當然這種體會是要親臨去感受的。

同行的許君告訴我,雲川始建於明代洪武二年(136一9年),“新安許氏”始祖許儒第二十二世孫許泰來相中了這塊“雲山拱秀,川水瀠洄”的“風水寶地”。便從五里之外的霞水村遷來,開基建祠,繁衍人口。雲川四面環山,為一幽谷。長約2裏,寬約半里。雲川溪由南向北穿村而過。整個村莊被分成兩半,村民沿着彎彎曲曲的溪谷兩岸依山築舍,形成一條落差達27餘米別有情趣的風情萬種水街。

我們到達是中午時分,車拐過山口,只見平頂山、門前巖、山雲尖三座山峯便聳立眼前。山上是雲蒸霞蔚,山下道是“稻菽千重”。昔人曾將該村的優美風光歸納為“澗洲八景”,他們的名字很好聽,也很雅緻。甑峯毓秀、逄石作壺、石室清虛、巖存仙蹟、屏開錦帳、巒迴天馬、洲湧金魚、玉泉鳴珮。雲川村山環水抱,景色*精美絕倫,村中有文筆墩、獅子墩、塔嶺墩、八卦墩、東山營墩,五墩散佈;村邊有壽山屏、陽和屏、平頂山屏三屏鼎立;村外圍有飯甑尖、黃茅尖、門前巖、山雲尖、台炮尖、磨刀石山,六山環持,勢若擎天。

從村南至村北6座建於明清的古橋似虹,橫跨溪上。它們分別是永安橋、聚順橋、三德橋、楊川橋、艮礄橋、聚秀橋,十四條古巷道狹窄幽深,輾轉莫測,最窄處相向行人只能側身而行。走進村中,但見道道跌水淺瀑,但聽嘩嘩流水鳴唱。位於許氏宗祠旁的聽泉樓更是別緻顯眼。聽泉樓建於明代嘉靖三十五年(1556),清咸豐年間(1859年)仲夏,縣令王峻題贈的匾額至今依然掛在樓上。村民説樓角懸着四串風鈴,隨不同風向而發出不同音響,可以聽鈴聲而知天氣變化。

這裏的民居有半數以上是明清時期的建築,14條古巷曲徑通幽,有的從民宅檔下穿過,別具風味。古巷縱橫交錯,羊腸百折,曲徑通幽。站在村外高處眺望,只見層層疊疊的馬頭牆錯落有致,線條流暢,空間舒展,極賦層次感,且整體和諧,顯出建築風格相當統一。真可謂一步一景,步移景換,目不暇接。彷彿是畫裏鄉村,世外桃園,令人陶醉。日本人説這裏是“中國古村落的主體教材”,古建築專家稱之為“徽州古村落的明珠”,一些攝影和書畫愛好者到了這裏也是不能自拔。

走進雲川你可以閲讀它歷史上輝煌,昔日的雲川,村風淳樸,文風興盛,人才輩出,有史記載的'就達五十餘位。如:明代廣西都司正斷事許時潤;廣東按擦使許桂;清代譽滿京師的名醫許在文;民國留學日本明治大學的許怡蓀……明代嘉靖皇帝賜建的懷恩堂早已倒塌,只有門前那半月形的硯池長滿了浮萍,原來門頭上的“恩榮”和“贊理戎政”倒在池旁。昔日水街上三座石雕精美的古牌坊只剩下一些構件堆放在路邊,令人景仰又歎息。我總覺得那牌坊裏頭有許多勾魂的傳奇,想從水墨青牆中咀嚼一些關於徽州的文字,試圖在長滿斑駁牆筋圖案中尋找徽州凜冽的滄桑。

雲川的民居斗拱飛檐,窗櫺隔扇均雕花,雕刻手法細膩,圖案豐富多彩。廳堂擺設條桌、八仙桌,懸掛匾額、對聯,鮮明地體現了古徽州的理學傳統。室內雕樑畫棟,窗櫺扇更是精雕細刻,然而,就是這些木雕現在也成文物販子追逐的目標。我就看到有一户人家將木雕獅子用鐵鏈鎖在屋柱上,主人説沒辦法,下地幹活了,常常會有樑上君子光顧的。

在很多人眼裏,雲川只是一處山野遺珠,沒有襲人眼球的豪宅大院,只有卧在山野裏的安靜,沒有花枝招展的招搖過市,只有那看似破舊,但卻誘發心靈迴歸的原色*。在徽州眾多的古村落中,雲川村可能是極具特色*,又最寂寞的了。但在這山山水水之間,那剔除不去的徽州物語,依然鏗鏘着這如畫的風景。養在深閨人未識的雲川正慢慢揭開她神祕的面紗,散發出迷人的風采。

夢醒總有時,離開雲川,卻沒有走完雲川,倉促之間,也就留下一點無關風景的筆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