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文學

小裏河往事經典散文

文學1.03W

一、振興門樓

小裏河往事經典散文

臨河岸,一座牌樓矗立村邊,飛檐翹角,雕樑畫棟,就像一面醒目的招牌,提醒着我這裏就是小裏河村。

不遠處,前街的起點,一座高大的門樓當街聳立,層樓飛宇,高甍凌虛,富麗堂皇,雄渾大氣。

如果説村口只是亮出了一道招牌,那麼這裏則是更明顯的村莊標誌。就像鄉關,就像記憶中永不消失的山隘,就像夢中枝繁葉茂的老槐樹,就像時不時出現在眼前的老家印記。

鄉關何處?那裏有家、有愛,那裏有割捨不斷的親情。那裏有割捨不斷的血脈,那裏還有揮之不去的記憶。

日暮鄉關何處是,振興門上思悠悠。

振興門樓建於20xx年,因何謂“振興”?李鐵成先生的《振興門記》作了最好的詮釋,“天不佑貧,因振而興”,“天不佐富,因德而繼”。振興,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真諦,更是小裏河人團結奮進的精神瑰寶。每天出入其門,高山仰止,是自勵與警醒,是昭彰與堅守,更是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倚牆而立,靜靜感受,似乎有重重幻影從眼前掠過。幾縷清音,小裏河成篇成章的動人故事,都從這道大門裏進進出出,慢慢地融入歷史的河流裏。

無論天災人禍,無論艱難困苦,小裏河人一直堅信“貧而不餒,困而有為者,必有轉捩之時。”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由窮而達,小裏河翻天覆地的變化,依靠的正是這樣一種“自力更生、發奮圖強”的勇氣、信心和決心。

二、寶塔

碑林村北邊突兀的黃土嶺上,矗立着一座七級寶塔,凌空幹雲,居高臨下。

寶塔通體鋼筋混凝土結構,由河南鑫旺集團於20xx年投資興建。遙望寶塔,凝重,雄偉,巍峨,壯觀;近看,基座上的八寶、八仙等繪畫浮雕,栩栩如生,吉祥如意。石欄板上雕刻的花鳥蟲魚,活靈活現,詩情畫意。飛角挑檐,八方吊鈴迎風叮噹作響。金光閃閃,塔頂葫蘆、菩薩保佑一方平安。

同樣是鄉關,如果説看到振興門樓容易心生“煙波江上使人愁”,那麼,遠遠地望見這座寶塔,則會讓人“近鄉情更怯”,就像遠遠地看到倚門倚閭、翹首遙望的父母,哪個遊子不淚流滿面?

我不知道鑫旺集團當初投下巨資興建這座文峯塔的.初衷,是要完成一個宏大的心願?是要獲得心靈的慰藉?還是要彰顯政通人和、盛世太平?但我知道,因為鑫旺寶塔,這裏的人民獲得了心靈的寧靜,這個地方又增添了一個地標象徵。因為鑫旺寶塔,像我一樣遊歷的人們每一次經過這裏,都會獲得美的欣賞,都會受到心靈的震撼。

登上寶塔,高瞻遠矚,煙波浩渺,心潮澎湃。也許,他們只是想單純地給這裏留下點什麼永恆的東西,譬如文化。不論其它,只論建築藝術,寶塔就可以凸顯中華文化的傳承與發揚,既有古典的厚重與深沉,也有現代的簡約與繁榮。鑫旺寶塔是歷史與現實的融合,也是經濟與文化的融洽。

在中國傳統社會裏,財富的傳承也許有“富不過三代”的魔咒,但文化的傳承是透古通今的。“耕讀傳家”,是農耕文明最好的傳承,“布衣暖,菜根香,還是讀書滋味長。”亦工、亦農、亦商、亦文,宜工、宜農、宜商、宜文,這是小裏河人的生存和發展之道。

沿寶塔廣場東北邊的台階向下,就是由原國務院副總理朱鎔基題寫名字的神墨碑林。這裏是小裏河村民的又一個文化活動的場所。

神墨碑林利用自然山勢的起伏,巧妙地設置上下兩層,高低俯偃,錯落有致。碑廊、亭台、曲徑、水榭,古色古香,端莊典雅。奇花、異草、佳樹、青藤,競芳鬥妍,幽靜雅緻。篆、隸、楷、行、草各體具備,名家薈萃;或古拙,或圓潤,或端莊,或飄逸,或豪放,異彩紛呈;或名家名句,或箴言妙語,或詞曲名聯,精品林立。

石韻刀趣,鐵劃銀鈎,雄渾凝重,秀麗嬌美,與周圍的青巖黃土自然地融為一體,相得益彰,生氣盎然。在這樣的書法藝術薈萃苑地,在這樣的文化典籍殿堂,觀瞻欣賞,研習借鑑,讓人流連忘返。

三、祖師廟

村子正中央,有一座祖師廟。

就像中原地區那些散落在鄉村的大大小小的寺廟、道觀一樣,這裏既是村民心目中神聖的精神高地,也是他們樸素的精神家園。

廟中供奉的是“北極玄天上帝真武祖師”。這個故作高深的名字,簡單地説,就是北方的守護神。在神話傳説中,他是太上老君的八十二代化身,披髮跣足,踏靈龜神蛇,領五雷將領,以慈悲為本,行方便之門。

我們似乎沒有必要過多地考究這些神靈們的名諱和來歷,只要心存敬畏,只管虔誠膜拜就可以了,就像面對頭頂燦爛的星空,就像面對心中神聖的法律和道德。

這座祖師廟始建於明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後來經多次重修。我不去想象,數百年前,真武祖師為何要選擇這片土地安頓下來,是因為肆虐的山洪?是因為貧瘠的山野?還是想與吉祥的鳳凰嶺比鄰而居?

我不去想象,這裏的先人們為何要定居這裏。他們面朝黃土背朝天,石澗裏挑水,土地裏刨食。他們祈求風調雨順,人壽年豐。只是,更多的時日,他們在飢餓中等待黎明,在焦灼中企盼年關。那時的日出,似乎遲到了兩個時辰;那時的秋天,也遲遲不肯來臨。

我不去想象,數百年前的陽光,燦爛地普照這座新落成的廟宇的那一刻,恰如祖師顯聖,光芒萬丈。於是,神通廣大、法力無邊的真武祖師,就像黎明前的曙光,給這裏的人們帶來無窮的希望和力量。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神靈佑一方平安。有人的地方就有信仰,雖然零亂而模糊,但那是發自內心的信念,是自然而然的教化,是約定俗成的道德,更是自覺的身心約束。

而且,這種最樸素的信仰根深蒂固,源遠流長。

儘管世易時移,但我知道,數百年後的今天,這種信仰依然存在。就像這座多次重修的祖師廟,歷經風風雨雨,依然矗立在這片土地上,依然延續着祈願的香火,依然迸發出不同尋常的力量。

一座廟宇,坐落在村中央,是一段歷史的見證,更是一種文化的象徵。飛檐下的鈴鐺述説的是風雨,瓦楞上的光影帶走的是歲月。小裏河的故事,在歲月中延續。歲月,在小裏河的故事裏豐盈。滄海桑田,世事變遷,推陳出新,但不變的是小裏河人振興家園的信念。

我站在祖師廟前,斂首低眉,對古老的信仰表示敬仰,對現代的教化表示尊崇。正像祖師廟外牆上書寫的道德和禮儀,有傳統,也有現代,有過去,也有未來。推陳出新,與時俱進。

我敬仰神靈,因為神靈就在我們的心中!

四、鳳凰嶺生態園

鳳凰嶺,因形似鳳凰而有名。

鳳凰嶺生態文化園,因綠色產品而聞名。

竹影夾道,曲徑通幽。半山腰,一隻雕塑的鳳凰,展翅欲飛。照壁上的《鳳凰賦》,流光溢彩,熠熠生輝。

百鳥來儀,鶯歌燕舞。百花盛開,馨香瀰漫。

窮山變良田,荒野成沃土,我不知道這裏算不算得上是鑫旺集團的又一大手筆。但我知道,這裏的生態農業,這裏的綠色產品,這裏的藍天白雲,這裏的花草樹木,這裏的梯田、菜園、果園、亭台、長廊,讓我走進了現代童話世界,走進了古代陶淵明的桃源世界。

葡萄架下,悠然見南山。

穀子田裏,苗生滿阡陌。

石榴園中,山澗清且淺。

綠陰深處,依依墟里煙。

我來,不只是為了驗證一個現代的田園夢。那些開墾的層層梯田,那些在陽光下振動着五彩翅膀的蝴蝶,甚至那些石頭上厚厚的苔斑,都好像要對我説些什麼,無語卻情真意切,無聲卻娓娓動聽。

我屏住呼吸,仔細傾聽着。

一切都在歷史中前進,但無論社會怎麼發展,農耕文明遺傳給我們的根脈不會改變,骨子裏嚮往的悠閒和灑脱如影隨形。沒有紛擾,沒有污染,沒有傷害,綠色,純天然,吃得放心,住得安心,才能活得舒心。

民以食為天。無論過去多少年,土地、糧食一直是我們最踏實、最親切、最基本的依賴。石磨,石碾,泥甕,瓷壇,豆腐,香醋,麪粉,雜糧,現代文明延續的傳統工藝,簡約而厚重,時髦而古老,讓這裏再一次散發出獨有的韻致。

麥香、豆香、谷香、果香……馥郁厚重,餘味綿長,永遠給人最親切的體驗。

這不是懷舊,這是對根脈的堅守,這是對傳統的執着。也許,只有不朽的信念,才會堅守在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並樂在其中。

不忘初心,砥礪前行。鳳凰嶺,吉祥而詩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