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文學

關於中秋節優美散文(通用5篇)

文學2.37W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説起散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散文常用記敍、説明、抒情、議論、描寫等表達方式。你知道寫散文要注意哪些問題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關於中秋節優美散文(通用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中秋節優美散文(通用5篇)

中秋節優美散文 篇1

哭秋

淡漠愁

飛塵哀葉揪

獨思憂

淚漬流

星辰壓心頭

望空月夜

愁更愁

今日失眠,只為月圓。它圓了,心卻"殘缺",只是偶爾有時也會在傳統中順理成章地張羅着意思下。在這樣的夜晚,和家人一起坐在庭院觀看明月大致是一件閒情雅緻之事。只是,獨自品嚐這份蕭瑟卻也是更多異別他鄉闖蕩江湖的一番灼隱之痛。

離家時,千言萬語的叮囑是抵擋不了衝動的,畢竟年幼。當年月圓之有爸爸悄悄遞上的月餅,要知道這是他們不捨得吃一塊的月餅在此時“它們”——這圓圓的月餅卻寄託着父親所有愛與希望。月圓了,因愛而圓。

不顧一切尋求的夢被年幼碰得支離破碎,就象那在狂風颼颼中"殘敗"的月影。愛告訴一切,失敗並不意味着遍體鱗傷更多的是喜悦的收穫,千古名言“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不正是證明了這一切嗎?

那時,正是情竇初開之時,也是這個秋,這個月夜。生活就象遊戲的砝碼奪取了生命中最燦爛寶貴的金錢,只是在誘惑與欺騙中卻始終不敢相信此時發生的戲劇是自己演繹。但,事實證明了一切,是淚水與荒唐交織着這皎潔的月光來了一場名副其實地命運交響曲。月冷了,在陰暗的夜晚。獨望空月,反覆咀嚼着徐志摩的《半夜深巷琵琶》卻發現自己早已黯然淚下。

又被它從睡夢中驚醒,深夜裏的琵琶!

是誰的悲思,

是誰的手指,

象一陣悽風,象一陣慘雨,象一陣落花,

在這夜深深時,

在這睡昏昏時,

挑動着緊促的絃索,亂彈着宮商角微,

和着這深夜,荒街,

柳梢頭有殘月掛,

啊,半輪的殘月,象是破碎的希望他,他

頭戴一頂開花帽,

身上帶着鐵鏈條,

在光陰的道上瘋了似的跳,瘋了似的笑,

完了,他説,吹糊你的燈,

她在墳墓的那一邊等,

等你去親吻,等你去親吻,等你去親吻!

愛凝聚着希望與夢想,在親情、友情與愛情中歷練。它是神聖的卻又是偉大的,就象這聖潔的月光女神,永遠象徵着一段不老的傳説。

如果淒冷月夜能洗滌沉痛的心碎,那不妨在中秋讓愛的力量救活一個生命。但,他的確走了,走的時候還沒有來得及吃上一塊月餅。也許,他吃過了,那是曾經孩子剩下的殘渣。那不是中秋,是"殘月",一個罪惡的夜。

拾起喜悦,漣漪着海的呼喊。在地平線的黃昏,是否能捲起愛的.狂潮?……

桂花香,獨思方,一段惆悵惆悵。

月圓鄉,家燈煌,兩端思鄉思鄉。

中秋節優美散文 篇2

中國人早就注意到月到中秋有超乎平常之明,併產生心靈的感應。周人會在中秋舉行儀式,以祭月迎寒。至魏晉以後,中國人興賞月,唐人更是流行。也是從唐開始,中國人有了中秋節,千年既久,到現在已經成了傳統和習慣,祭月也演化成為賞月,這標誌着人從對月之崇拜發展到對月之審美。

祖父所主導的一次中秋節,留在了我兒時的記憶中。那天晚上,雨過雲開,有月忽出,自行於天。院子種合歡樹、桐樹、德國槐樹,枝繁葉茂,互相交錯,蔭庇甚大,遂只有庭中檐下乾爽,月光透明。祖父淨手整衣,搬出一張寬且矮的條桌,放在檐下庭中,並用瓷盤一一陳以石榴、柿子、月餅等果品祭月。我的祖父1973年西歸,在他生前數年再未祭月。那次儀式雖然簡陋,但它所傳遞的信息卻自古而來,印象不可磨滅。

農曆八月十五,三秋之半,依長安風俗,這天下午靠近黃昏之時,每户必烙月餅。這是主婦的事,在我家當然是我母親的事。為了使月餅好吃,母親要給面裏放芝麻,往餡兒里加搗碎的核桃仁,也會加紅砂糖或白砂糖,這種月餅是甜的,我等小孩特別喜歡吃。烙月餅要用雪蒿,是生長於土坎上或田壟上的一種野菜。掘雪蒿往往是我的活兒。有時候中秋節會下小雨,天地迷茫,我也不推辭,出門,出巷,出村,在地裏採一把跑回去交給母親。月餅會做一個大的,直徑大約一尺半,做幾十個小的,直徑大約一寸半。大月餅和小月餅都貼雪蒿,一是裝飾,二是提味。雪蒿一經鍋炕,葉莖便綠淡黃渲,脆感畢現。

月餅在長安謂之團圓饃,因為中秋節也就是團圓節。八月十五夜,一邊賞月,一邊吃團圓饃,其樂融融。然而這一天也總有人在外羈旅,不能返鄉而聚。不要緊,當給在外之人留下大團圓饃的一角,並留下幾個小團圓饃,等其回家吃。全家有多少個人,便切大團圓饃為多少塊,一人一份,不過當在中秋節以後食之,八月十五夜所吃的是小團圓饃。有一年中秋節,我父親正在西府的扶風縣做宣傳工作,數月不歸,屬於他的那一份大團圓饃夾在幾個小團圓饃之中,一直掛在廂房,也就是父母卧室的牆上。怕我偷吃,母親故意將其高懸。

母親烙好月餅後會將它們放在一個簸箕裏,並置之於方桌或條桌上供一會兒,而後才把小月餅拿給祖父祖母和孩子們。大月餅繼續供着,到第二天才收起來切成塊兒。也許如此供一會兒,也具祭月的意思吧,然而總之是敷衍塞責了。到了我這一代,就連母親都不如了。祖父是清人,母親是民國人,我是共和國人,三朝鉅變,在中秋節的規矩上,母親不勝祖父,我不勝母親,我的兒女更不勝吾。文化之變遷,文化在中秋節之衰,觀之顯矣!今之人,只剩下送月餅和吃月餅了。

在唐長安,賞月顯然是一種盛舉,充滿了雅意。道士有傳,唐玄宗曾經由天師引領進廣寒宮,見宮娥,聞仙樂,流連忘返,並獲得靈感,作霓裳羽衣曲。這顯然是傳説,不過唐玄宗攜楊貴妃賞月無假。為延長賞月時間,唐玄宗嘗令工匠在太液池西岸築賞月台。所選地址甚佳,可惜安史之亂爆發,賞月台只建了半截。皇帝喜歡賞月,詩人也就喜歡。他們所去之地,往往是曲江池之岸、杏園之邊,三五成羣,彼此激發,遂多詠月之篇。有一年過中秋節,唐僖宗吃月餅,喜其油酥,十分之香。恰聞有進士在曲江開宴,便下詔御膳房包以紅綾,送月餅給進士。月餅初入史書,大約便由於此事。

中秋節除賞月之外,也賞桂。目遇之,月光明,鼻嗅之,桂花芳,又有耳聞之,絲竹幽,真是何等趣味!當然還有故事,凡古賢者所創作的“嫦娥奔月”“蟾蜍變玉兔”“吳剛伐桂”,甚至“朱元璋以月餅遞送起義情報”,都會在中秋節講一講。明清以來賞月,也會猜涉月謎語。“長安一片月,打一小説人物,經猜是秦明。”不是很有意思嗎?這給中秋節增加了新的文化元素。

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年,蘇東坡的中秋節是在密州一個超然台上過的。有朋友陪伴,自夜至天亮豪飲,大醉。7年不見其弟,由衷懷念。緣於此,蘇子作詞曰:“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户,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中國詠月之文章汗牛充棟,蘇子中秋節之詞空前絕後了。

沒有理想的生活,就不會在生活中審美,也不會使生活藝術化。中秋節對月之審美,顯然是古人生活藝術化的表現,遺憾今人的中秋節,重以物質,輕以精神,或者説是生活粗鄙化,甚至退化了吧!

中秋節優美散文 篇3

秋雨打着我的臉,我站在佔全聽雨樓台上。

一堆堆深灰色的迷雲,低低地壓着大地。我知道這是深秋。村莊周圍,一望無際的樹木都已光禿,老樹陰鬱地站着。讓褐色掩住它身上的皺紋。

無情的秋雨剝下它們美麗的衣裳。大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羣個個拎着月餅。

今天是中秋節。

記得去年的今天,月光灑滿我這小小園庭,在這裏,綠茵和花草接受月光柔軟無聲的戲鬧,大自然的精神,月光的精神,豪邁的飲酒精神和諧的混合起來。

童年時候,在我的故鄉杞縣最南部,望着北斗拖着長長的尾巴,微紅的,豐潤的,帶笑的面容,在那上方浮動!母親給我們弟兄四個發月餅,一個月餅切成四半,每人一塊兒,又發了爹爹種的菜瓜,每人一個,小小的,細細的小瓜。大概那一斤重的菜瓜打算換錢,我們吃不到 ……。

那時候,天上的星星是亮晶晶的,多的象是被人用那些光明的顆粒向着漫無邊際的太空作了一次播種,頭頂着天,想摘下幾顆星星當月餅吃。爹爹讓我用哥哥自制的板胡拉了一曲《家鄉的喜訊》,學徒水平吱吱呀呀,沒有優美的旋律,但琴聲悠悠,傳遍整個鄉村。

秋雨,泉水似的盡是落着,勾起我的串串回憶。今夜沒有月光,也沒有殘月,只有秋雨……。我和可愛美麗的小女兒唱唱、小歌一起聽雨,還有東京詩友醉吟秋詩!秋雨,是一首不老的詩篇,是一曲優美的歌曲!是一杯豐收美酒。

中秋節的細雨,沾濕了我的精神和衣服,並不是傾盆的大雨,它卻緩慢而頑固的下着,淅瀝的雨聲神祕的響着,遠處的雨聲已變成了一片大的聲音,象一把大刷子在乾地上擦着一樣。

如此秋雨令我有了多情的懷舊:

相去萬里遠,披星歲已緩。

思鄉令人醉,時光漸已晚

中秋節優美散文 篇4

已經二十多年沒有在老家過中秋了,以至於今天下午打電話給母親時,才記起老家的中秋節是八月十四。

按照今年中秋節放假時間,如果我八月十三回老家,十四正好可以在家陪父母,十五返回崗位。可是我忘了。我下午以後還在糾結要不要回去,最後認為如果去了,八月十五要返回,中秋節只能在路上,於是決定不回去。一經決定就立即打電話告知母親,説我今年又不回去了。母親説,她今天早上就已經推好豆腐,還以為我要回去的。並説,今年如果來,正好來一天,去一天,中秋節在家過。於是我才想起老家是八月十四過中秋。

我在老家讀書的時候,山裏沒有電視,每逢中秋,大人們吃過晚飯就坐在院子裏聊天,説的都是當年的收成如何,以及這家的豬那家的羊什麼的。

由於沒有電,室外也不便點燈,大家聊天時是互相看不見的,偶爾能看見的是對方螢火蟲般忽閃忽閃的旱煙。

在大人們聊天的時候,孩子們則聚在寨中的一個大院壩裏玩。玩的多是《拍芝麻》和跳繩之類的。《拍芝麻》是一首童謠,由四個孩子背靠背,各出一隻腳搭在一起,分別用一隻腳在地上跳,邊跳邊拍手,並唱:

月亮光光,芝麻香香,先推豆腐,再煮莽莽,莽莽沒熟,我要臘肉,臘肉沒耙,我要餈粑,餈粑還沒打,我要去耍,北京在開會,毛主席萬萬歲。

跳繩的時候是兩個甩繩子的人唱,跳的人按照節奏跳,跳錯或者被繩子套住就換人。諸如:

吃菜要吃白菜心,當兵要當解放軍,砍柴要砍青槓柴,挑水要穿解放鞋,乒,乓,叉。

他們在院子裏追來打去,叫喊聲打鬧聲從對面山的缺口處飄到山外,傳得很遠。直到月亮漸漸西沉,山村暗下來的時候,才滿頭大汗地摸索着回到各自的家去。

有三五個貪玩的還在躲貓貓,於是就聽到這邊大人在喊,冬生,你還不回來,老子就拿棍子來請你了嘞!那邊大人在喊,臘狗,你還不回來睡覺,明天早晨起不來放牛你就曉得“鍋兒是鐵捯的”!

隨着人們的呼喊聲,寨中的狗叫聲又一陣此起彼伏,然後恢復寧靜,整個村子都進入夢鄉了。

在老家,中秋節是必須推豆腐,打餈粑的。而且,家家都是一樣的,菜是豆腐,飯是餈粑。

我是讀中學後才走出大山。有一年中秋節,語文老師叫我們寫作文,題目是《中秋賞月》。我們都沒有什麼體會,無從下手。老師就開導我們説,你們想想,中秋節的時候,一家人團聚在一起,你們拿着月餅,在院子裏邊吃邊看月亮,此時你們有什麼感想啊?我説,沒敢想!老師説,我是問你們有什麼感受。我就問老師什麼是月餅,月餅像什麼樣。在我問的時候,好多同學也瞪大眼睛看着老師,等着老師解答。那時我們的老師多數是鄉里招的民辦教師,他們也沒有吃過月餅,任他怎麼想象,我們還是一頭霧水,那篇作文我至今還沒完成。

現在鄉場上有月餅賣了,但是鄉親們過中秋節依然是推豆腐,打餈粑。一來是風俗習慣難改,二來是捨不得花錢。

這些年生活條件好了,大家不必等到逢年過節才有好東西吃,習俗就淡了很多。加上這些年青壯年都外出打工去了,在家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沒有力氣大餈粑,中秋節也就只有煮飯吃了。倒是哪些在外打工的人回來過了年又要出去的時候,往往要打餈粑一家人吃了再走,既是孝敬老人,也是表示“吃餈粑,一家人粘在一起,不分開”,寄意吉祥。

打餈粑是力氣活,通常一人打,一人在手上沾了水去按,相互配合,我父親和我大哥配合就很默契,我在旁邊看過好幾回。我們兄弟姐妹五人都在外面,我的父母也是多年的中秋節沒有吃上餈粑了。今天我在電話中問母親,她説準備用我給她們買的湯圓面做湯圓,於是我也感慨起來。

此時她們應該熟睡了吧,今夜的月已經沉下去了,等她再次升起,月光照到牀前的時候,就又是老家的中秋。

中秋節優美散文 篇5

夜幕風寒籠袖冷,薄霧瘦綠罷千秋,皎皎銀河月復圓,縷縷清輝洗濁塵,朵朵閒雲悠悠去,悽悽孤影應何歸?萬念千思青山外,望中故土誰同堂?清輝灑落欄寂寞,孤魂佇立誰做伴?可憐今夕中秋節,別似人間難相聚。今夕遊子他鄉土,故鄉明月照我還,故里鄉景猶記新,倍思家親月知否?

昔日年年舉堂歡,今夕難聚望月愁。故里月桂格外明,水繞煙村隔塵世,樹掩牆東幽小樓,牆外月影鎖朱門,牆內老少同堂歡,杯中笑聲分外朗,輕言細語訴往矣,淡笑得失樽前事,過往俗事不足道,酒過三循夜已深,再置庭前賞桂華,月清雲閒風輕渡,燈明宴歡難俱陳,宴散人去月已墜。

舉頭望中故鄉月,雙眸盡收異鄉土,景景皆是言鄉愁,孤零難語故鄉音,時而輕笑思鄉甜,時而澀笑思鄉苦,柔腸百轉牽鄉伴,千思萬縷瘦鄉顏,纏綿不斷總鄉情。

今夕難聚雙親邊,不知雙親夕如何?是否已食中秋餅?是否依如淡笑歡?是否望月賞桂華?是否望中思遊子?是否愁容也難訴?是兒遠遊為不孝,是兒難置提母伺,是兒難聚讓父憂,是兒無奈紅塵擾,是兒難言今中秋,是兒難思故園情,是兒對月難寄情。望願雙親今宵歡,望願雙親今忘憂。

千言萬語難訴陳,倚窗把酒對月酌,鴻影獨苦故園情,偏是腸斷月不知,夜寂人寞無問處,樓外青山悵思緒,望斷陌路寥無聲,只今秋月西窗影,自是夜深不覺去,俱如往矣執燈墨,立盡中秋愁東流,牆外千秋薄霧冷,青案更賦故園詞,身寒心悸腸難嚥,獨醉今宵鞦韆月,聽落鄉音添枕眠,空餘清輝照朱户,任憑鄉愁到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