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文學

2017年孔子讀書筆記好詞好句摘抄

文學2.36W

孔子是我國的大思想家,留下很多的儒家哲學,因此關於孔子的的讀書筆記是很多的。下面就是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孔子讀書筆記,希望大家喜歡。

2017年孔子讀書筆記好詞好句摘抄

  有關孔子的《論語》讀書筆記

【原文】

孔子曰:“行己有六本焉,然後為君子也。立身有義矣,而孝為本;喪紀有禮矣,而哀為本;戰陣有列矣,而勇為本;治政有理矣,而農為本;居國有道矣,而嗣 為本;(繼嗣不立則亂之萌)生財有時矣,而力為本。置本不固,無務農桑;親戚不悦,無務外交;事不終始,無務多業;記聞而言,無務多説;(但説所聞而言言 不出説中故不可以務多説)比近不安,無務求遠。是故反本修邇,君子之道也。”

【雜感】

在古代中國,以農為本,以修身為本,以孝為本,是立國的根本。在生產水平低下的古代社會,想以商為本,是很難的;商業是規模化生產基礎上的產物。而小農經濟佔主體的中國古代社會,商業只能被看作末業了。

【原文】

孔子曰:“良藥苦於口而利於病,忠言逆於耳而利於行。湯武以諤諤而昌,桀紂以唯唯而亡。君無爭臣,父無爭子,兄無爭弟,士無爭友,無其過者,未之有也。 故曰:‘君失之,臣得之。父失之,子得之。兄失之,弟得之。己失之,友得之。’是以國無危亡之兆,家無悖亂之惡,父子兄弟無失,而交友無絕也。”

【雜感】

“良藥苦於口而利於病,忠言逆於耳而利於行。”也曾出於孔夫子之口。因此孔夫子在此又再次強調了“諍”的作用。“君無爭臣,父無爭子,兄無爭弟,士無爭 友,無其過者,未之有也。”孔夫子一直教導要爭,而不要無條件地順從。由此可見,那些所謂“君要臣死、父要子亡”的被改頭換面了的奴才理論,決不是孔夫子 的的原意。

【原文】

孔子見齊景公,公悦焉,請置廩丘之邑以為養。孔子辭而不受。入謂弟-子曰:“吾聞君子賞功受賞,今吾言於齊君,君未之有行,而賜吾邑,其不知丘亦甚矣。”於是遂行。

【雜感】

無功不受祿,這是儒者的立身之道。如果是為揚名立萬的縱橫家就不是這樣了。這可以用《論語》中的話來證明:君子之儒對於功名,並不是一概不要,但不象其 他人那樣,對於一件事情總把人家推開,自己搶過來乾的。他是謙讓給人家,實在推不了,才勉強出來自己做的。而是“夫子温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 諸異乎人之求之與?”老師是憑温良恭儉讓的品德得到的。假如你認為老師是為了求官做,也恐怕與一般人的求官、求職、求功名的路線兩樣吧?

【原文】

孔子見羅雀者所得,皆黃口小雀。夫子問之曰:“大雀獨不得,何也?”羅者曰:“大雀善驚而難得,黃口貪食而易得。黃口從大雀則不得,大雀從黃口亦不 得。”孔子顧謂弟-子曰:“善驚以遠害,利食而忘患,自其心矣,而以所從為禍福。故君子慎其所從,以長者之慮,則有全身之階,隨小者之戇,而有危亡之敗 也。”

【雜感】

貪得,必遭羅網;時常驚警,方可逃生。孔夫子從羅鳥這事,聯繫到人生經驗。“善驚以遠害,利食而忘患”,“君子慎其所從”,“以長者之慮,則有全身之階,隨小者之戇,而有危亡之敗也”,這些都是至理名言。

年輕人有勇氣,老年人有經驗。中國文化一向推崇人生智慧,因此一向也尊敬老人,孝文化因此才有氣候環境。而人類文化發展到一定高度時,必然重敬老人。只有在人類初期,才尚力,尚勇,是尚武好鬥的征服文化;到了一定的年齡,都發展成為用對話協商來解決爭端,這就是尚德重智的高級文化了。因此,中國文化,是最高級的文化。

【原文】

子路問於孔子曰:“請釋古之道,而行由之意可乎?”子曰:“不可。昔東夷之子,慕諸夏之禮,有女而寡,為內私婿。終身不嫁,嫁則不嫁矣,亦有貞節之義 也。蒼梧嬈娶妻而美,讓與其兄,讓則讓矣,然非禮之讓矣。不慎其初,而悔其後,何嗟及矣。[言事至而後悔吁嗟又何及矣]今汝欲舍古之道,行子之意,庸知子 意不以是為非,以非為是乎?後雖欲悔,難哉

  孔子讀書筆記篇(一)

孔子是春秋時期的人,生於公元前551年的夏曆八月二十七日。他的母親名叫顏徵在,他的父親叫叔梁紇,顏徵在是叔梁紇的第三個妻子,他們是自由戀愛。天有不測風雲,萬萬不幸的是,叔梁紇病逝了。當孔子的爸爸為他起名子後,不久就病死了。孔子名丘,字仲尼,丘就尼丘山的丘;尼,就是尼丘山的尼(孔子生在尼丘山的坤靈洞)。仲,就是第二的意思。子,在古代是對人的尊稱,而他姓孔,於是人們就叫他孔子,他的名子就世世代代的傳了下來。

顏徵在已經料到,丈夫一去,施氏(叔梁紇的第一個妻子)是不會對她和孩子客氣的。果然,給叔梁紇燒的紙灰還在窗框中飄着,施氏這個母老虎就張開了血盆大口,剛強的顏徵在抱着還在襁褓中的兒子毅然離開了孔家。

五歲時,仲尼已經能幹很多活了,非常孝順母親,母親也是仲尼的老師。他有很多的鄰居,都是很好的朋友,其中原壤是他最親密、最好的朋友,甚至比兄弟還要好。後來因為祖母、祖父的資助,孔仲尼上學了。但是不久祖父就悄然的離開了人間。給祖父帶的.孝還沒摘下來,祖母也無疾而終了。給祖母辦完後事回來,媽媽就做了一個讓所有人驚訝的決定:讓仲尼退學。仲尼從此在家中自學。仲尼退學兩年後,經歷了太多變故、太多磨難、太多艱辛的顏徵在,在將一個温柔女性所有的能量都傾注給兒子後,在正當繁花盛開的年齡裏,悄然無聲地凋謝了(顏徵在死了)……

孔子開始更用功的讀書,他的生活就像走在山坡上,上面有許多碎石落下。在學習中,他在艱難的跋涉着,刻苦的學習,又要勞動。

長大後,他辦了一所學校,不管富人還是窮人都可以上他的學校,他曾經出國遊覽,拜訪許多名人,他要求學生不要死讀書。最終他成為了大名鼎鼎的孔子。

  孔子讀書筆記篇(二)

孔子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第一個偉大的教育家,在一定意義上説,他也是全人類歷史上一個偉大的教育家,被後人稱為“萬世師表”。孔子首創平民教育,繼承、發展和傳播了古代文化,相傳孔子“弟子三千,賢人七十”,足見孔子對當時教育的貢獻。孔子在一生的教學實踐活動中,積累了一套極有價值的教學理論,在許多方面反映了樸素的辯證法和唯物主義觀點。他的教育思想、教學方法、治學態度,以及所倡導的互敬互愛的師生關係,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 (一)學思結合,温故知新。

孔子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育家,在教育方面有很多精闢的言論,他主張“有教無類”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從治學的角度看,他強調“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認為一個人要增長知識,必須認真學習並進行思考;他提倡“温故而知新”,認為時時温習已經學過的舊知識,由此就能獲取更深的新知識。特別是“學思結合”和“温故知新”已成為人們長期遵循的學習規律。新的課改確立了鮮明的課改理念的最高宗旨,就是“以學生髮展為本”。我們知道教師的一切都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作為學生,要發展首要任務是學習,這其中包含着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學習文化知識,這就離不開“學思結合”;二是學習如何獲得文化知識,這就離不開“温故知新”。只有這樣,才能用所學到的知識去解決面臨的各種各樣的問題。

所以,我個人認為今天課改新理念其實是對《論語》中有價值的孔子教育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二)因材施教,循循善誘。孔子進行教學活動的特點,是能夠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針對智力的高下不同而因材施教,“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孔子培養弟子學習興趣的方法,是通過日常生活中一些生動的事例,用形象思維的方式去誘導,如用“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喻指節操,教導學生要有忍苦耐勞、不屈不撓的精神;用“逝者如斯夫”比喻時間一去不復返,意在勉勵弟子們珍惜時間、發奮圖強。

這樣的教學方式,受到了弟子們的稱讚,顏回説:“夫子循循然善誘人。”我們通過“校本培訓”,已經確立了新的教育觀。新的教育觀要求教師面向全體學生,同時注重學生個性發展。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根據學生的特點提供個性化教育,讓全體學生都在原先水平上得到發展。這裏提到的個性化教育是與“因材施教”有着密切聯繫的。新的教育觀還要求教師要尊重、理解、寬容每一個學生,要善待學生的錯誤,要用優點融化學生的缺點。現在學生厭學輟學現象嚴重,部分學生存在灰心失望、悲觀消極的心態,這就要求教師對學生要“循循善誘”,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讓學生燃起希望之火,去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我認為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心靈王國,都有一片自己的情感樂園。所以,作為教師就要“因材施教”、“循循善誘”,發現每一個學生的智能強項,扶持它,呵護它,使它成為學生的成長起點。 (三)善於啟發,觸類旁通。孔子特別強調把握時機,進行啟發式教育,實際上“啟發”一詞就來自《論語》。

他説“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只有對求知慾強卻百思不得其解的人加以點撥,對竭力想要表達自己的看法卻無從表達的人加以引導,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孔子的這一論點是非常高明的,他要求學生積極地思考問題,善於推論,聞一知二,舉一反三。這種啟發式的教學方法,在今天新課改的過程中仍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我們知道科學在飛速發展,很多知識都會迅速被淘汰而變得一錢不值。因此,知識本身的獲得已經不是最重要的了,重要的是如何去獲得知識,如何在知識的獲取過程中,開發學生的各種潛能。所以説,現代教學不僅是教給學生知識,更應該教會學生學知識。教師“舉一隅”是教給學生知識,學生能“以三隅反”才算教會學生學知識。

要想教會學生學知識,使學生真正把知識學活,就得在舉一反三上下功夫,從而收到以一當十、觸類旁通的效果。 (四)相互切磋,教學相長。孔子在教學法上提倡師生之間相互切磋、共同討論,以收到教學相長的效果。《論語·學而》記載子貢聽了孔子的教導後,領會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道理,孔子非常高興。一部《論語》,實際上就是記載他們師生之間互相討論的問答情況。孔子的教學是民主的。他樂於接受來自學生的批評,對於不肯提意見的學生反而要責怪。顏回是孔子最讚賞的弟子,但顏回對孔子的話句句順從,從來不提意見。因此,孔子責怪説::“回也,非助我也,於吾言無所不説。”意指顏回從來不向他提出不同的意見,這就不能使師生之間收到教學相長的好處,所以説“顏回不是能幫助我的人”。可見,孔子是開明、民主的教育家。今天,我們提倡師生互動,與孔子的教學相長是一脈相承的。

教師不僅教,也要在互動中學;學生不僅學,同時也要在互動中教。師生共同對自己和對方的發展成長負責。我們大家都教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一課,寫的是孔子與四個學生的一次課堂活動。當年孔子在課堂操作上“以問題為主線,以活動為載體,以體驗為收穫,以情趣為動力”,為我們今天的課改提供了成功的範例。只有師生互動,才能讓師生的創造精神在課堂上得到有效地發揮,課堂也才會有真正的歡樂時光。 (五)聯繫實際,評人評事。孔子評價過的人很多,上自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伯夷、叔齊,下至春秋時期的管仲、子產等各類名人,以及他自己的弟子。孔子通過對人的評價,教育學生辨別善惡是非,為弟子們修身養性樹立了理想人格的典範。孔子生活在一個動盪不安的時代,社會新聞很多,作為一個政治家和教育家,他密切注視和關心時事,隨時表明自己的態度,宣傳自己的主張。

孔子在自己的一生中評論過很多人和事。從這些評語中可以看出他審時度勢的胸懷和抱負,並且也反映了他通過實例教育學生的理論聯繫實際的良好學風。理論聯繫實際,是教學的一條根本原則。今天,聯繫實際,評人評事,也是各科教學不可或缺的內容。貫徹理論聯繫實際的教學原則,既能使學生牢固地掌握學到的基礎知識,又能培養學生應用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次課改明確提出要實現三維目標,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其中就體現了理論聯繫實際的教學原則。在這一教學原則的指導下,“教師既要給學生乾糧,還要給學生獵槍。” 總之,《論語》是一部內涵豐富、思想深刻的書,值得我們認真閲讀、仔細品味。孔子的教育思想是《論語》中最精華的部分,是一份珍貴的遺產。讀後受益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