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文學

三不朽優美散文

文學8.37K

自古以來,古人都在追求超世的價值,即是《左傳·襄公二十四年》中所提到的“三不朽”:“豹聞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三不朽’。”

三不朽優美散文

這應該算是中國人追求的人生價值,其中體現了儒家的修身治國思想。

首先説一下三者的關係問題。一般來講,很多人是如此理解的:最好是立德,不行就立功,再做不到就著書立説,獻身於學術。字面上很有道理,但過於狹隘與消極,而且其中還有問題:立德與立功哪個更重要?因此,我認為,這三者應該是先後順序問題:先立德,做到之後,便立功;功業建成,便退休,著書立説。這個順序聽起來更符合像曾國藩、明等古賢人的人生軌跡。

下面我想具體説下“三不朽”到底是什麼。

太上立德。《大學》裏提到:誠意、正心、修身,一般歸結為“內聖”。就是説人如果想有一番成績,想要青史留名,必須修養德行,即自己要行。判斷他行不行,是否有別於一般人,就看他的德。這不禁讓人想起了堯舜禹時期的禪讓制,為何要禪讓,這是為了讓有德者居之。在挑選首領時,要進行長時間的考察,希望所選之人是德行最高的。

當然,為什麼人們對此看得如此之重呢,因為這是一個保障,保證統治者不犯大錯,其實,“三不朽”原來都是針對統治階層而言的。統治階層有德,就不會偏聽偏信,不會魚肉百姓,到了後來,人們又把它歸為普通人的修養標準。

其次立功。立功就是建立功業,也是立德的目的,《大學》裏説要齊家、治國、平天下,主要是平天下,一般叫其是“外王”。我認為,這是三者之中最重要、最有效的。立有大功的人,才會真正不朽。因此,我們崇拜英雄,而且,古代的思想,大都是經世之學,目的是為了向現實服務,立德是讓自己強大,因為德中包含了才。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之後才能立德,古人有濟世情懷與擔當意識,想要為生民立命,為萬世開太平。無論是孔子還是孟子,或者説其他受儒家思想影響的人,都希望謀得現實的功業,立功或許才是他們最為看重的`,立功也收效最快。立言、立德大都是他們死後才能立得起來,而立功在生前就可以給人回報,收效最大。

再者立言,著書立説可能是相對最不重要的。在先秦,只有極少數人才有受教育的機會。以著書立説來影響世人,造福百姓,非常困難,一般只能在上流社會才能有大的影響。就算在今天,一本好書要想廣泛流傳,也是比較困難,而且影響的羣體很有限,比不上前兩者對當世的影響那麼廣泛。但事實上,只有立言才能讓人真不朽了。古代很多人的德行、功績亦不得而知,唯有他們的作品遺留了下來。這像是一個諷刺,也暗示了立言的一個很大功能—教育,再具體些就是培養精英人才,幫助人們更好地立德與立功。這算是通向立德的一個途徑,乃為了“先覺覺後覺”,不過,這只是輔助。

我認為,“三不朽”的最終目的,還是為了立功。立德乃是做好自己,使自己有能力來立功。而立言可以算是一種閒情,若是有立功的機會,幾乎很少有時間著書立説的。立功才是為現世服務的。當然,這不是功利主義,而是儒家的社會擔當精神。

如今,中國人很多都道德淪喪,不信儒家,也不信宗教。我們倡導學習西方的文化,但是他們的基督教,卻很少有人信。西方的公共道德我們學的很差勁;我們自己的儒家德行被當做“封建糟粕”給揚棄了,結果,我們什麼信仰也沒留下,真是有點邯鄲學步般的諷刺。真如錢賓四先生所説:“如果我們連中國人都做不好的話,又有什麼自信做好一個外國人呢?”學外國,我們是永遠學不到家的,因為我們的歷史傳統相差太大。既然,我們當不了西方的文明人,那我們就要當一名東方的“士人”,要有一種對國家、對社會的承擔。

標籤:三不朽 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