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文學

家鄉的媽桃散文

文學2.49W

家鄉的桃子熟了,一顆顆黃澄澄讓人唾涎,一筐筐金燦燦讓人羨慕,一邊是鄉親們的滿滿自豪感,一邊是在外家鄉人的濃濃思鄉情。

家鄉的媽桃散文

家鄉的桃子,我們一直都認為是一種“野桃”,長在南盤江邊的一種“山桃”。屬於適宜熱帶、亞熱帶地區的一種“桃子”。春天開花,秋天成熟,果子呈不規則圓狀,古時“銅鈴”般大小不一,未熟時色暗青,成熟後變金黃,連皮帶籽可食,香甜可口。相對於現在“皇家貢品”之類的高大上食品,家鄉的桃子也就是一種“野番桃”了,因為鄉親們代代口頭相傳叫“媽桃”,四里八鄉也跟着叫“媽桃”,至於其得名過程當然不能考據,也無須去刨根問底,權且把此稱呼作為它的“高名”吧。鄉親們愛“媽桃”之心是真實的、純樸的。

“媽桃”曾經是鄉親們的“命”。家鄉上了年紀的老人一談起山桃,當年鬧饑荒、啃樹皮的故事就泉湧而出,“媽桃”養活了誰、“媽桃”救了誰的命、“媽桃”換了幾斤鹽、“媽桃”讓誰和誰成了親,等等故事構成老一輩難忘的“媽桃情結”,凝鍊了老一輩對“媽桃”的深厚感情,以至於當他們看到後輩誰亂砍“媽桃樹”,總是恨恨地説上幾句,或狠狠的罵上幾句,這無可厚非的,也不可置疑,畢竟在啃樹皮挖樹根為食的年代,“媽桃”就是美好的食糧,是大地恩賜的`厚重禮物。感恩永葆,難能可貴;泥濘歲月,應當知記。

“媽桃”也寄託家鄉人的“年”。在語法裏,把所有的節日都叫“年”,春節叫“大年”、三月三叫“年三”、六月六叫“年六”、七月半叫“年七”、八月十五叫“年八”,意思都是“某某月的節日”。記憶裏,“媽桃”成熟,鄉親們都挑到二三十里外鄰鄉去賣,運氣不好的遇到大熱天,布袋裏的桃子在半路就壞掉,白忙活一場,所以每逢鄰鄉的“轉場天”,要半夜起牀,夜裏趕路,到集市裏乍天亮,稍微賣得好價位,換得點煤油、食鹽、食肉、麪條回來,剩餘的積蓄就攢下來到“七月半”給娃娃買衣服和過節物什。在温飽線上掙扎的鄉親,每年大人小孩都期盼“媽桃”早些成熟,賣得好價錢順利過“年”。幸福生活來之不易,點點滴滴皆該珍惜。

“媽桃”是遠方孩子的“鄉愁”。有時侯,打電話回家,總是不經意間問母親“媽桃熟了沒”。有人從家鄉來,別的不問,總是要問一句“媽桃熟了沒”。在外的家鄉人閒談聊天時,總莫名其妙問一句“媽桃熟了沒”,他們除了惦念親人之外,也惦念山上的“媽桃”,“媽桃”嚴然成為家鄉不可缺的一部分。如有人從家鄉把“媽桃”帶來,總不忘把這“家鄉的果實”在空間裏炫耀一番。至於味道,反而已不深究。當然,有人食出“童年的味道”,有人咽出“青春的味道”,有的嚼出“家鄉的味道”,等等味道最温暖的當是“母親的味道”。

標籤:媽桃 散文 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