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文學

描寫山間美景的經典散文

文學5.01K

山巒如海,樹怒似濤。這就是山的性格,他就像一個男子漢,不會聞風而動,更不會隨歲月遁去。以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描寫山間美景的經典散文,喜歡的過來一起分享吧。

描寫山間美景的經典散文

  描寫山間美景的經典散文1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作為一個唯物主義者,我當然不信這世上有神仙之説。這裏所説的仙指的是一種沒去之前令人心馳神往、身處聖地心曠神怡、告別美景後魂牽夢縈的如夢卻真的地方。一鏡湖水映山色、滿目仙境醉清風。

好山到處有,慧眼不常在。在賞山景的時候不可人往亦往,追隨大眾,關鍵在於身臨其境,領會其中精髓,在羣山萬壑中見恢弘,在山環水繞中見和諧,在千仞懸壁邊見奇險,在雲中霧裏辨真幻,在奇形怪狀中歎天工。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賦予了山的靈性,或俊秀、或巍峨、或張揚、或幽靜。大川名山、小丘孤崗,各具特色、盡顯個性。山之美不以大小論“英雄”,不因名氣比高低,這世上本無名山和小丘之分,只是到訪的人多了也便變得出類拔萃了。正如魯迅先生所説“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變成了路”。 五台、普陀、峨眉、九華山,因文殊、觀音、普賢、地藏菩薩的誕生而引起佛教信徒及遊客的紛至沓來。總有一個人先到某個地方,但並不是所有先到之人都能發現它的魅力。發現美的人就是那些能天人感應中頓悟自然、在頓悟自然中啟迪智慧、在啟迪智慧後傳承後人的人。徐霞客説: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但是別忘記了我們還有句俗話:一山還比一山高。不要以吾之長見彼之短,更不要以他人之見來代替自己的觀點,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審美觀,大象萬千,總有一個屬於你的仙境等着你去發現。

讀山如品人,山如人,人似山。山無高低,人無尊卑。山不在高,有仙則名。人不在尊,有愛則偉。父愛如山,父親的脊樑就像家鄉的山一樣並不厚實,確切的説有些單薄。但是他卻用這並不寬廣的的背脊馱起我兒時的歡樂,美好的回憶。每次回家我都會陶醉在四圍山色的美景中,感動在這至高至偉的父愛上。家鄉的山,一任羣山諷,巋然不動彰本色。我的父親,冷對千夫指,任勞任怨獻大愛。

山高人為峯,登泰山而小魯,這裏的山指的是目標的.意思,山高絕頂,但人卻能夠征服高山,站在高山的頂峯,成為最高峯。從哲學來説,就是説再大的困難,再艱苦的條件,只要有勇氣,有毅力,有信心,沒有實現不了的目標!

  描寫山間美景的經典散文2

踩過一條條山路,穿過一片密林,我去尋那山間的月。有人説山間的月不與屋前屋後的月一樣嗎?為什麼要大費周章的去尋那山間的月呢?我説,那不一樣。山月,她不僅是皎潔的,是朦朧的,是美的。她還有着我少年時期的幻想與真摯,是我遍尋不到的帶點暖意的温柔的光明。

或許她曾到來過,是我沒有發現;或許她來到的時候我正在睡夢中,已經錯過。但那月光照到我臉上時,我就知道我的心是好奇的,是快樂的。思緒會像嫦娥的白練一樣飄逸,一樣潔白。

所以,我要去尋她。去找尋那不一樣的有着夢一般的清冷的月明,然而當我看到時,心裏的感覺會暖起來,會堅硬起來,打敗平日裏生出的一切懦弱!

樹林不必茂密,平添一股詭異的氣息。但黑的夜足夠給人一種過於的寂靜,樹枝的奇形怪狀和透過月光灑下的影,讓人會露出害怕的心情。但我此時是毫無懼意的,因為我要去上山去。如果一開始便害怕便膽怯,那還何談什麼心裏的那份堅持……若是那樣,還是早早停步吧。

有這孤獨的月光,伴着我一路前行,即使孤獨也並不孤獨。一切皆可成伴侶,蟲唱,黑暗中的蝶影。拾步而上,漸漸登頂。是一塊空地,空地的一頭是一棵樹。懷着激動的心走過去,靠在樹下,準備去望一望那名副其實的山月。然而――她被烏雲遮住,天瞬時暗了下來。心裏油然而生一絲恐懼。我本可以打開燈光――但我不。我突然想到,如果我可以戰勝這無光的恐懼,戰勝這無人的寂靜……或者享受一下這隻有自己的天地,連月光都沒有了。也許她一直在,只是被黑雲遮住了臉。風兒吹着,我也許會瑟瑟發抖,但我一動不動,因為我在等。等這月色重回大地的時候。也或許一晚上都會這樣。

我緊了緊衣襟,閉上了眼睛,直到一抹白月光漫上我的眼睛。我睜開眼,那朵黑雲早已洇入四周的天幕,再尋不着蹤跡。

那月光將四周都照亮了,照盡山間的陰冷和繁盛。月光是冷的,卻承載了我多少幻夢。也許那些夢不一定都是幻想,而是可以實現的夢想。夢想有些遙遠,也會有説不出的孤寂和寒冷,但跳動着的那顆熾熱的心,永遠也不會停止追尋……

  描寫山間美景的經典散文3

我去九蓮山多半是受朋友“蠱惑”。九蓮山位於南太行,據説因其九座山峯酷似一朵盛開的蓮花而得名。朋友説,最近幾年他已去過多次。這話勾起了我的好奇,終獲閒暇,三五好友驅車同往。

仲春二月,剛到草木吐綠的時候。北方的春天,雨水稀少,空氣格外乾燥。公路上,各種車輛往來奔馳,黃塵瀰漫,太陽看上去也是灰濛濛的。現在想來,只有路旁的一處桃園讓我有些記憶,矮矮的樹幹,枝條橫出,絕無揚頭向上者,這些都是被精心修剪過的桃樹。此時,正值桃花盛開,一片花海,看上去很是熱鬧。不知道為什麼,我卻想起了人頭攢動的體育場。

山腳到了,抬頭望去,仍然是枯黃一片,一層薄薄的雲遮住了太陽,天地間愈發昏黃了。除了山勢還算險峻巍峨,沒有看到讓我眼前一亮的景色。也許是我原本期望太高的緣故吧。

在山下小溪的邊上,我們尋到一家麪食店,很小的店面,臨街通體的玻璃窗,看上去還算整潔,店主熱情地招呼,我們便進店坐了下來。朋友大概是覺察到了我的失望,安慰我説:“也許是咱們來得太早了,夏天來的時候,不僅景色優美,而且遊人稀少,格外寧靜,很醉人的。”

山裏的天氣確實是有些古怪的,也許是老天也不想讓我太失望,特意要給我展示一下這山的另一面,説話間,天暗了下來,不大一會兒,便有雨點打到地上,起初很大,很稀疏,水泥路面上現出一個個圓形水印,洇開了,路面變得濕漉漉的。漸漸地,地上泛起了水光。而後雨點變成了雨絲,又細又密,像是篩子篩過的。“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這難得的春雨倒讓我遊興大增。

雨水洗淨了空氣,洗淨了樹木,那山也一下變得朗潤起來。遠處的山坡上顯現出一片片粉紅的色彩,像是有人隨意抹上去的,又像是一層霧氣,薄薄的,淡淡的,感覺隨時都有可能飄走。朋友説那是山桃花,剛才由於天氣的原因,我們沒有看到。山間小路,曲曲彎彎,起起伏伏,轉過一個小山包,面前是一片開闊的谷地。讓人眼前一亮的是,一株桃樹立於路旁,滿樹的桃花,看一眼就讓人滿懷欣喜。“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在這個仍然以枯黃為主色調的時節,這一樹花顯得分外豔麗。想不到剛才還遠在天邊的山桃花,這麼快就近在眼前了,一時心情大好。

這桃樹應該在此迎候路人多年了。樹幹有一人多高,碗口粗細,略向東側傾斜,奇怪的是,樹冠卻倔強地向西側伸展,像是一個美女在頂風而行,一頭長髮都被吹到了腦後。枝條虯然,頗有一番古意。古人賞梅,一向以曲為美,認為直則無姿。如此説來,這桃花還真有幾分梅花的風韻了。“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無意苦爭春,一任羣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這是陸游的《詠梅》詞。不知道這桃樹因何獨自長在這裏,也許當初它只是路人隨意丟棄的一個桃核,在這大山深處,它獨處一隅,形單影隻,可它的生命是自由的,它可以肆意伸展腰肢,盡情綻放,因為這片天地是屬於它的。它的美是純樸的、奔放的,絕不造作。這是山下桃園裏那些桃樹斷無可能擁有的。

桃樹東側緊挨着十幾株白楊樹,高大挺拔,此時雖無夏日的枝繁葉茂,卻正好顯出了枝椏的蒼勁有力,那樹便也因此而氣勢不凡了。南邊是一小塊平整的田疇,面積不大,空無一物。田的盡頭是一處農家院落,石砌的院牆,石砌的房屋,院門半開,不見有人出入,格外靜謐。桃樹下面,一條小路蜿蜒通向那處院落。“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很自然就想起了陶淵明的這兩句詩。

朋友説,這裏適合畫一幅水粉畫。我對繪畫知之甚少,但我依然固執地認為,畫一幅山水畫也許更符合這株桃樹的氣韻。這裏有高山巨石,有小院大樹,有繁花曲徑,也有開闊的山谷和我們這些不速而至的賞花人。一直都很喜歡中國的山水畫。好的山水畫氣象雄渾,氣韻生動,那闊大的景象讓人遐想無限。我覺得,中國的山水畫還包含了一種樸素的自然觀:自然是偉大的!畫中人物往往很渺小,完全融入到了自然環境中,成了自然的一分子,天地人和諧統一。馮友蘭先生説,人生就是一種自然的現象,像颳風下雨一樣。這話不錯的。問題在於人偏偏是一種有態度的動物,人人都想有精彩的人生。其實,人本來就各有各的精彩,重要的是認清自己,知道自己能做什麼,找到一條適合自己走的路,堅定地走下去。不必去在意別人的熱鬧,那熱鬧是他們的,就像這株桃樹,即便是在山谷的角落裏,依然倔強地生長,春風吹來的時候,仍然會枝繁葉茂,花開滿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