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文學

《朝花夕拾》讀書筆記(精選15篇)

文學1.21W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是時候寫一篇讀書筆記好好記錄一下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書筆記頭疼,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朝花夕拾》讀書筆記,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朝花夕拾》讀書筆記(精選15篇)

《朝花夕拾》讀書筆記1

《小引》“我常想在紛擾中尋出一點閒靜來,然而委實不容易。目前是這麼離奇,心裏是這麼蕪雜。一個人做到只剩了回憶的時候,生涯大概總要算是無聊了罷,但有時竟會連回憶也沒有。中國的做文章有軌範,世事也仍然是螺旋”。

“前天,已將《野草》編定了;這回編輪到陸續載在《莽原》上的《舊事重提》,我還替他改了一個名稱:《朝花夕拾》。帶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夠。便是現在心目中的離奇和蕪雜,我也還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轉成離奇和蕪雜的文章。或者,他日仰看流雲時,會在我的眼前一閃爍罷了。”

讀到這段文字時腦海中出現了這樣一幅畫面,先生穿着長衫,點燃一支煙,編着文稿,偶爾擺弄一下桌邊的花草,過得充滿“生機”。綠色是希望,折一段的美麗便是一種生命力的展現。

《狗 貓 鼠》,這篇文章讀起來比較燒腦,一定要參考註釋來看,對當時的歷史大背景,人情小背景,都需要有所瞭解。

“所以,目下的辦法,是凡遇到貓們搗亂,至於有人討厭時,我便站出去,在門口大聲叱曰:‘噓!滾!’小小平靜,即回書房,這樣,就長保着禦侮保家的資格。其實這方法,中國的官兵就常在實做的,他們總不肯掃清土匪或撲滅敵人,因為這麼一來,就要不被重視,甚至於因失其用處而被裁汰。”先生這段話短小,但容量很大。真真的“殺人不見血,罵人不帶髒字。”

《阿長與》:“我似乎遇着了一個霹靂,全體都震悚起來;趕緊去接過來,打開紙包,是四本小小的書,略略一翻,人面的獸,九頭的蛇,……果然都在內。這又使我發生新的敬意了,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她確實有偉大的神力。謀害隱鼠的怨恨,從此完全消失了。”人是具有多面性的,人跟人的感情也會發生變化,這變化可能是一個眼神,一次輕撫,一個微笑……

《朝花夕拾》其實已經讀過三四遍了,很多文章在讀書期間都學過,但這一次讀卻明顯感覺到自己更認真,因為多了一份責任。希望能跟孩子們一起分享我淺薄的見解。先生的文章處於“新文化運動”時期,是文言文和白話文的一個過渡階段,所以在字詞的使用和語法結構方面不是完全跟現在的字詞語法通用的,孩子們在閲讀的過程中,不要太糾結於字詞和句式,要注重文章的內容和寫作手法。先生的文章像一杯酒,嘗一口覺得辣,覺得難,覺得澀,但是細細品來,醇香無比,回味無窮,妙不可言……

《朝花夕拾》讀書筆記2

對《朝花夕拾》極相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約略地記得百草園是魯迅小時候家裏的後花園,那裏有很多的蟲子,蟲子的名字都很陌生,不過總是很有趣。對於三味書屋的記憶便是老師引領我們分析魯迅是按什麼順序描寫的書屋佈局,分析的結果大概總不過這樣幾種:從四周向中間,或反之,從上到下,或反之,或由遠及近,或反之。然後模仿習作寫自己的教室。

油然生起一種沉重感:我不知道為什麼家裏的人要將我送進書塾裏去了,……也許是因為拔何首烏毀了泥牆罷,也許是因為將磚頭拋到間壁的樑家去了罷,也許是因為站在石井欄上跳了下來罷,……都無從知道。

先生在大段回憶性的寫實中夾了這樣一小段不是議論的議論:究竟為什麼讀書呢?父母沒説,自己也不清楚。孩提時代的魯迅對於父母為什麼要送自己去讀書的理解便是如此:要限制你的淘氣,為了你的安全,找一個管束你的地方。所以要被送到“全城中稱為最嚴厲的書塾”。然而,也許其實連父母關於為什麼讀書也是不清楚的罷。古人云: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然高在哪裏?為什麼高?終是迷茫。關於為什麼讀書,周總理有一句名言: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曾經被奉為圭臬。然這標尺究竟太高,非普通大眾所能持有。即如我問女兒:你為什麼讀書呢?女兒沉吟半晌,回答我説:不知道。做一件事,十幾年,幾十年地去做,然為什麼要做卻不知道,這不是很奇怪的事麼?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朝花夕拾》值得再回味的。

《朝花夕拾》讀書筆記3

今天,我看了一本名書,叫《朝花夕拾》作者是魯迅,在魯迅先生筆下的文章都是赫赫有名的,比如我們學過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和《阿長與<山海經>》等,朝花夕拾是一篇散文,而且是唯一一本散文集,是魯迅先生回憶童年、少年和青年時期不同的生活經歷體驗的文字,是回憶性散文。

《朝花夕拾》其中有一篇叫五猖會,講的是魯迅先生小時候和小夥伴一塊去看戲,當時還沒有電視機,但是魯迅先生的爸爸不讓他去,要讓他背完書在去看戲,然而,魯迅先生現在只能記住那首詩的前四句,當時有人説讀,《鑑略》比讀《千字文》《百家姓》有用的多因為可以知道從古到今的大概消息,知道從古到今當然是好的,但是魯迅先生當時不是這麼認為的,因為魯迅先生一個字也聽不懂,魯迅先生過了一會去他父親的書房找他父親背書,魯迅先生就一口氣背完了,夢似的就背完了,他的父親就讓他和他的小夥伴去看戲了。

但是魯迅先生坐在船上很不高興,魯迅先生為什麼不高興呢?因為魯迅先生到現在還詫異他的父親為什麼要在那時候讓魯迅先生背書。

我讀了這篇文章之後深感大悟,魯迅先生當時還是很聰明,我們寫作文也一樣,要敢於這樣不顧利害,大膽的直扜胸臆,想到什麼就寫什麼,不要害怕,現在也一樣,老師讓我們背英語單詞,為了讓我們瞭解外國語言,等着長大以後去外國就不用和外國人交談那麼困難了,老師讓我們背古詩,是為了讓我們瞭解作者當時的心理感受,老師讓我們背歷史知識,為了讓我們瞭解我們國家古代的時候為什麼淪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我們當時為什麼打不過八國聯軍?因為我們國家閉關鎖國,學習不到外國的知識,不懂什麼是洋槍大炮。當時,我們國家流行着這樣一句話:落後就要捱打,背古文,背古詩,讓我們瞭解了中國古代的精髓。

暑假中讀了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其中有十篇散文,十分的優美。在這組文章裏,作者追懷青年時代的往事,既描寫了他對童年生活的回憶和對師友的懷念,又真實地書寫了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前後作者從農村到城鎮、從家庭到社會、從國內到國外所經歷的種種生活。其中寫了許多關於少年兒童的事,使我在讀文章時,彷彿也在品味着自己的生活。,

其中有一篇《藤野先生》讓我讀來十分地感動,讓我懂得了知識是沒有國界的。藤野先生是作者在日本學醫學時的老師,對作者非常關心。藤野先生在生活上不大講究,但為人卻誠懇、公正,對學生誨人不倦,對研究一絲不苟。他一一糾正作者筆記上的錯誤,“不但增加了許多脱漏的地方,連文法的錯誤,也都一一訂正。這樣一直繼續到他教完了他所擔任的功課”;在知道中國人很敬重鬼時,還擔心作者不肯解剖屍體。藤野先生真摯的愛給了在異國的魯迅極大的鼓舞,是十分無私和偉大的。

讀了這個故事,讓我聯想到了在中國抗日戰爭以前,有一位加拿大的白求恩大夫來到了中國,他兢兢業業的工作,“救死扶傷”成了他的最高使命。在面對即將爆發的戰爭時,他也毫不退縮,絲毫沒有回國的意願,而是堅持留在了中國,最終在為病人手術時不幸被感染,不久便離開了人世……

藤野先生和白求恩醫生,他們都為了自己的使命拼搏着、奮鬥着,而且有着超越國界的博大胸懷。這不僅讓我感動也引發了我深深的思考。我想:我們現在作為一名學生,最大的使命不就是利用這青春的大好時光好好的學習嗎?就像作者説得那樣:“每當夜間疲倦,正想偷懶時,仰面在燈光中瞥見他黑瘦的面貌……便使我忽有良心發現,而且增加勇氣了,……再繼續寫一些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的文字。”

在想要放棄時,我們應想想身邊辛勤的老師時、我們應想想身邊含辛茹苦的父母時,便更應該努力的學習,去實現自己的夢想,去完成自己的使命了。

魯迅是個時代的領導者,他棄醫從文,不失高尚的名族節操,在那個混沌不堪的時代,給予了國家一絲絲曙光。

《朝花夕拾》是魯迅對舊事的回憶,但卻同時夾雜着其他情感,他用尖鋭的筆觸去抗擊封建社會的一些現象,特別是《二十四孝圖》一文,它本為古代人民宣傳“孝心”的故事集,但是其內容卻又透露出封建時代人民思想的無知,愚昧以及對兒童的壓迫和殘害。魯迅幼年時期也是抱着“百善孝為先”思想,但是成年之後的魯迅也明白的“孝順”太難以達成,也慢慢接觸到了封建社會愚孝的虛偽和殘酷。

魯迅在寫“郭巨埋兒”時給我的觸動很大,孝是中國千百年的文化思想,生為子女,回報父母本是理所當然,但是郭巨埋兒卻顯得及其無知。就算是出於對母親的孝順,他對兒子的所作所為也是慘絕人睹,他的妻與母也沒有阻止他的.所作所為,試問這是孝心的表現嗎?顯然不是,相反,這更像是一種自欺欺人,甚至説不定郭巨以後買能埋掉妻子與母親。

荒唐的鬧劇在郭巨得到了上天的賞賜後結束了,不得不感慨,郭巨是何等的迂腐,縱然自己貧窮,但他扼殺的確實祖國的花朵,換句話説,他自己生為一個男人,不能養家餬口,反而以這麼極端的手段,這不是他卑鄙,陰暗的一面嗎?不會去努力,依靠上天的賞賜去生活,他這一生還有什麼可以被人傳誦的呢?説不定,等到他的兒子長大以後,回憶起當年父親對自己的所作所為,很難否定他不會實行一些極端的手段,而其後果難以想象。

再説到當時的孩童,魯迅也為他們充滿了憐惜和擔憂,生活在動亂的年代,沒有精美的書本可以閲讀。和歐美的孩子相比確實很可憐,但是不得不想,現在我們的生活。愚孝沒有了,代替的確是無孝,孩子的困頓感沒有了,但是過於豐富的物質生活,卻使得他們開始空洞,如果《二十四孝圖》所反映的孝是一種過分的孝,那麼現在的這種思想讓其一去不復返,因為追名逐利的人忘記了孝的存在,這又是古今思想的矛盾。

《朝花夕拾》讀書筆記4

魯迅先生在文章中表現了他熱愛自然,嚮往自由的那股熱情,希望能自由自在地玩耍,與大自然親密接觸,不希望整日被父母,家奴管束着,這正是兒童特有的。曾幾何時,我已經遠離了童年,進入了少年,每天都在這忙忙碌碌的學習之中,紛紛撓撓的生活之中。但我自己認為自己還是一個稚氣未脱的孩子,有時還做着甜美的童年之夢。

回憶起那些童年瑣事,還時常記憶猶新,忍俊不禁。我家原屬市郊,附近有一大片田野,小時候,總去那裏享受着春日的陽光,秋日的清風,還有那片總被我採得一朵不剩的油菜花,我沉醉在大自然的懷抱之中;小時候,每天一吃完飯嘴都不擦就去鄰家串門子,和小夥伴一起去吃豆腐花,一起去田野裏玩,時不時還跌進泥坑變出個“小泥人”,採了各式各樣的花,又生怕主人找來,就把花藏在樹洞裏,一會兒回去花早就枯萎了,但我仍沉醉在無拘無束的自由空間之中。

而如今,田野上造起了樓房,我和小夥伴都在為自己的前程努力着,因此感受不到了大自然的親切,也少了許多自由,但我仍沉醉在無拘無束的自由空間之中。而如今,因野上了造起了樓房,我和小夥伴們都在為自己的前程努力着,因此感受不到了大自然的親切,也少了許多自由,但我仍舊熱愛自然,嚮往自由,無論現在能否實現。這也許就是我和幼年魯迅的相似之處吧,使我在讀過文章後有了這麼多感動。童年已漸漸遙遠,留下的只是些散瑣的記憶,倒不如細讀一下《朝花夕拾》,體會一下那個不同年代的童年之夢,和魯迅一起熱愛自然,嚮往自由。

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童年。在童年裏有苦也有笑。但都在自己的心裏留下了美好的回憶。則在魯迅寫的“朝花夕拾”裏就是寫他的童年和青年的回憶。

《朝花夕拾》讀書筆記5

本書是瞭解與研究魯迅早期生活、思想和當時社會風貌的重要藝術文獻。十篇中《狗·貓·鼠》《阿長與<山海經>》《二十四孝圖》《五猖會》《無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父親的病》七篇,為回憶童年生活,讓讀者看到魯迅先生故鄉的民俗風情,也見到當時人心世道。《瑣記》《藤野先生》《範愛農》乃人生懷念文字。藤野是一位正直、熱誠的日本學者,範愛農是一個在黑暗中,抑鬱、憤懣的愛國青年,《瑣記》記的則是,作者自己為尋“另一類的人們”所經歷的艱難和熱望。

經典人物

長媽媽——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着樸實善良的愛,令作者永生難忘。從長媽媽的身上,我們看到了魯迅對底層勞動人民的感情:他既揭示他們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頌他們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

藤野先生——一位日本醫學教授,因為表現出平等待人的態度,因為關心弱國子民的學業,他樸素而偉大的人格令人肅然起敬。他所做的一切都很平凡,沒有民族歧視,如果我們設身處地地想象魯迅當時的處境,便不難感受到這位老師的偉大之處。

範愛農——一位覺醒的知識分子,但是無法在黑暗社會立足。他無法與狂人一樣,最終與這個社會妥協,也無法像N先生一樣忘卻,所以他的內心痛苦、悲涼,我們和魯迅先生一樣,疑心他是自殺的。

父親——父親曾讓童年魯迅困惑過,因為在他興高采烈地要去看

五猖會時,勒令他背書。但是,魯迅從來沒有指責過自己的父親,他懺悔的是自己沒有讓父親安靜地死去,這讓他的心靈永遠不安永遠痛苦。由此我們可以感到魯迅先生對父親強烈的愛。在現實生活中,有的爸爸是無情的,他沒有關注到孩子在一步一步的努力,卻一味的敷衍孩子,令孩子自尊心受損,便會度日如年。

好詞

千山一碧 萬山叢中 千姿百態 山石壯膽 山明水秀 山清水秀 山高樹茂 谷下有谷 青山綠水 青海青山 奇山秀水

峯上有峯 清逸秀麗 寸草不生 聳立雲霄 雲霧纏繞 奇峯聳立 巍然屹立 山勢雄偉 羣山簇立 千山萬嶺 天真爛漫 無憂無慮 自由自在 幼稚可笑 挺胸碘肚 牙牙學語 嘻嘻哈哈 你追我趕 抱頭鼠竄 逃之夭夭 窮追猛打 亂作一團 雞飛狗跳 雞犬不寧 自以為是 屏聲息氣 尖聲尖氣 指手畫腳 油腔滑調 撒嬌賣乖

《朝花夕拾》讀書筆記6

《朝花夕拾》是魯迅在受到政府的壓迫、“學者”們的排擠,又歷經戰亂後寫下的回憶。作者在這樣紛擾中尋出一點空閒來,委實不易,目前是這麼離奇,心裏是這麼蕪雜。一個人到了只剩下回憶的時候,生涯大概總算是無聊了,但有時竟會連回憶也沒有。

對往事的回憶,只是現實生活的一點安慰。而每一個美好的回憶又都有一個悲慘的結局:百草園和繡像摹本賣掉了,長媽媽也匆匆告別了人世,本應是激發人們的愛心的《二十四孝圖》背後,卻隱藏了謀人性命,教人看的醜惡禍心。去留學,並且碰到了一位令自己敬仰的師長,卻因為感受到醫治人的精神比醫治身體病症更重要而離別了,在學校辦事兼教書,實在勤快的可以的老友範愛農,終究擺脱不了貧困潦倒落水而逝的命運。

在對這一連串苦樂參半的事件的記敍中,作者還追究了自己的一些思想根源,例如仇貓,小小的,帶給作者遐想的隱鼠的失蹤,只是個象徵的意念:當我失掉了所愛的,心中有着空虛時,我要充填以報仇的惡念!這才是作者仇貓的動機:它在奪人所愛。從魯迅先生一生的經歷看:嫉惡如仇,不過是對缺乏愛、失落愛、痛惜愛的一個自然反應罷了。

對這個細節下作者又給自己開了個傷心的玩笑:他的仇貓是毫無道理的,雖然貓吃老鼠,但他的隱鼠卻不是貓吃的,而是被長媽媽踏死的,那麼是否要恨長媽媽呢?在下一節回憶中,長媽媽也確實有些讓人生厭,睡覺時佔領了全牀,滿腦子的窮規矩和愚昧的信念,就是這樣一位長媽媽,卻把作者日思夜想的,別人都不能重視的渴望化成了現實,不懂識文斷字的長媽媽把她自己都叫不出名的《山海經》買來,送給了“我”。正因為長媽媽這顆未被舊道德泯滅的愛心,使作者記起她,追念她。

在朝花夕拾的回憶中,作者多次寫到封建教育的失敗和狹隘。

小時候,長媽媽的故事裏説:“倘若有陌生的聲音叫你的名字,你千萬不可答應他,以免那是害人性命的美女蛇,提防陌生人,並假想他就是壞人的邏輯。

在朝花夕拾之間,我隨作者一起,回到“我”的童年時代,重新回味那些人和事。走過留學的日本的求學索過程,一起追憶失去的老友。沿着這條線索,我看到二十紀初,以“我”為中心的一個個生活場景,人物心理歷程,讀着每一個寓意深遠,回味無窮的結束句,我的心也隨着作者一起潮起潮落

《朝花夕拾》讀書筆記7

我是不得不回來,我是不得不走,我們是不得不拆散。

我今生今世,被汝善待過愛護過,於念已足。

我淚如雨下。

——摘自〈朝花夕拾〉

“我是不得不回來,我是不得不走,我們是不得不拆散簡簡單單幾句話,道盡一切心酸。世上最殘忍之事,莫過於活生生拆散一對相愛的情侶。心裏很悶的感覺。很喜歡看別人的感情故事。常常在別人的故事裏,掉下眼淚,迷失自己。朝花夕拾,朝花夕拾。

人生是多麼地短暫,幾十年彈指間便過去。

相愛的人,並不見得能一輩子走到永遠,永遠太過奢侈,只能在意此刻所擁有的分分秒秒。但是還有那麼多情侶,每一天吵吵鬧鬧,那麼多夫妻,每一天虛耗時間

如果心裏告訴自己,人生只得多少天,與自己相愛的人在一齊只得多少天,此刻過一天,便少一天,看看他們,是否還有時間去吵鬧去猜疑去誤解

《朝花夕拾》讀書筆記8

《朝花夕拾》不只是為少年兒童寫的,但寫了許多關乎少年兒童的事,讀起來興味盎然,而且隨着年歲的增加,我們總能從中讀出不同的味道來,這就是魯迅作品的魅力所在。這本書是魯迅回憶童年,少年,和青年時期中不同生活經歷和體驗的文字。全書由《狗·貓·鼠》《阿長與<山海經>》《二十四孝圖》《五猖會》《無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父親的病》《瑣記》《藤野先生》《範愛農》等組成。

由於其寫作方式的優秀之處,這本書中的多篇文章也被編入國中的教科書內。

《朝花夕拾》共含十篇文章。其中有表達貓的厭惡和仇恨的《狗·貓·鼠》;懷念長媽媽的《阿長與<山海經>》;批判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的《二十四孝圖》;表現封建家長制陰影的《五猖會》;描繪迷信傳説中的勾魂使者《無常》;寫童年之事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揭露庸醫誤人的《父親的病》;描寫一個心術不正,令人憎惡的衍太太形象的《瑣記》;最使魯迅感激的日本老師《藤野先生》;潦倒一生的同鄉好友《範愛農》。《朝花夕拾》將往事的回憶與現實的生活緊密地結合起來,充分顯示了作者關注人生、關注社會改革的巨大熱情。

《朝花夕拾》十分耐人尋味,它反映着封建社會的種種陋習:有寫人吃血饅頭,吃人肉。人們迷信,古板,纏足,互相欺詐等等都受到了魯迅強烈的批判,也讓我不由得為那些人們感到悲哀。

讀完了這本書,我不僅體會到封建制度對社會對人的危害,也體會到了魯迅先生那對祖國熱愛,對人民滿腔熱血的豪邁氣概,我們要像魯迅先生學習,學習那俯首甘為孺子牛,橫眉冷對千夫指的精神。

《朝花夕拾》讀書筆記9

魯迅是個時代的領導者,他棄醫從文,不失高尚的名族節操,在那個混沌不堪的時代,給予了國家一絲絲曙光。

《朝花夕拾》是魯迅對舊事的回憶,但卻同時夾雜着其他情感,他用尖鋭的筆觸去抗擊封建社會的一些現象,特別是《二十四孝圖》一文,它本為古代人民宣傳“孝心”的故事集,但是其內容卻又透露出封建時代人民思想的無知,愚昧以及對兒童的壓迫和殘害。魯迅幼年時期也是抱着“百善孝為先”思想,但是成年之後的魯迅也明白的“孝順”太難以達成,也慢慢接觸到了封建社會愚孝的虛偽和殘酷。

魯迅在寫“郭巨埋兒”時給我的觸動很大,孝是中國千百年的文化思想,生為子女,回報父母本是理所當然,但是郭巨埋兒卻顯得及其無知。就算是出於對母親的孝順,他對兒子的所作所為也是慘絕人睹,他的妻與母也沒有阻止他的所作所為,試問這是孝心的表現嗎?顯然不是,相反,這更像是一種自欺欺人,甚至説不定郭巨以後買能埋掉妻子與母親,讀後感《《朝花夕拾》讀書筆記800字》。

荒唐的鬧劇在郭巨得到了上天的賞賜後結束了,不得不感慨,郭巨是何等的迂腐,縱然自己貧窮,但他扼殺的確實祖國的花朵,換句話説,他自己生為一個男人,不能養家餬口,反而以這麼極端的手段,這不是他卑鄙,陰暗的一面嗎?不會去努力,依靠上天的賞賜去生活,他這一生還有什麼可以被人傳誦的呢?説不定,等到他的兒子長大以後,回憶起當年父親對自己的所作所為,很難否定他不會實行一些極端的手段,而其後果難以想象。

再説到當時的孩童,魯迅也為他們充滿了憐惜和擔憂,生活在動亂的年代,沒有精美的書本可以閲讀。和歐美的孩子相比確實很可憐,但是不得不想,現在我們的生活。愚孝沒有了,代替的確是無孝,孩子的困頓感沒有了,但是過於豐富的物質生活,卻使得他們開始空洞,如果《二十四孝圖》所反映的孝是一種過分的孝,那麼現在的這種思想讓其一去不復返,因為追名逐利的人忘記了孝的存在,這又是古今思想的矛盾。

作為2世紀的人,我認為我們既不要做一個無孝的人,也不能做一個一味模仿《二十四孝圖》的人,理智的去對待孝,相比才會最自然的表達出來。

《朝花夕拾》讀書筆記10

《朝花夕拾》,正同於它另類的名字一樣,這本膾炙人口的鉅作,是魯迅先生在風燭殘年的歲月裏寫下的,朝花夕拾讀書筆記。老了,累了,回味起童年時的點點滴滴,心中還是會有當初的味道,想必還別有一番滋味吧。清晨綻放的鮮花有了晨曦會顯得更加嬌嫩,到了夕陽西下時分去摘取,失去了剛剛盛開時的嬌豔與芳菲,晚霞的照射卻使它平添了一中風韻,那若有若無的清香在風的導送下,讓人浮想聯翩。像是在嘗一道佳餚,細細咀嚼,幼年時童真的味道留在心頭,慢慢漾開。

魯迅先生是一派大作家,他的童年並不乏味。他是鄉下人,卻能和城裏人一樣去讀書。少了鄉下孩子的粗狂,多了一份知書達理。少了城裏孩子的嬌氣,多了一種大度氣派。他懷念在百草園無憂無慮的日子,與小蟲子們為伍,彷彿這樣的童年才夠味兒。趁大人們一愣神,以神不知,鬼不覺的神速,鑽進百草園。油蛉在這裏低唱,蟋蟀也會來伴奏,魯迅的童年似乎是在一首大自然圓舞曲中度過的。

枯燥,乏味,是對魯迅先生在三味書齋的最好的詮釋。稍稍偷懶一會兒,也會被壽鏡吾老先生的一句:“人都到哪裏去了?”喊回來,整天除了讀書還是讀書,閒來無趣。

從書卷裏散透出的天真爛漫,不經意間似乎也把我感染了,或許魯迅的文章真有什麼魔力吧,他用一個孩子處世不深的目光探射了我的心,引起了我的共鳴。

有人説:要看一個人是不是真的會寫文章,最主要還是看他的文章裏有沒有感情。老師也曾説過:只有情感才能把文章變成有血有肉的。我不得不承認魯迅確實厲害,他的一切話語雖然平淡樸實,熾熱的情感卻展露無疑。他希望與大自然真正擁抱在一起,憧憬在山水間流連,嚮往與小蟲子們打成一片的日子。讀着讀着,仿若年邁的老人頓時變成了一個活力四射小孩子,身上散發着陽光般的氣息。

小的時候,自己也曾擁有過那樣的光輝世紀。喜歡坐在河岸邊看着鴨子從身前遊過,頒着手指頭細數“一隻,兩隻……”;喜歡奔跑在林間小道,拋開心中的不愉快,盡情去笑,不用管禮數是否;還喜歡躲在一個隱祕的地方,看着同伴進進出出找自己的忙碌身影,最後因為自己躲的技術太高超,無奈,只得向我低頭認輸。想到這裏,心中有種竊喜的感覺,説不上來是什麼。好象是一個小小的“陰謀”得逞了,又象是躲過了一場小小的“災難”。

我們的童年漸行漸遠,留下的是一個美麗的回憶。《朝花夕拾》,去領略一下魯迅的童年,慢慢體會其中的幸福童年味兒吧。瑣碎的記憶在《朝花夕拾》中重現,不一樣的年代,一樣的快樂,童年,惹人懷念埃

《朝花夕拾》讀書筆記11

隨手翻開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在字裏行間感慨着年少輕狂。

《朝花夕拾》是魯迅唯一一部回憶散文集,原名為《舊事重提》,一向得到極高的評價。魯迅説:“這些文章都是‘從記憶中抄出來’的‘回憶文’。”《朝花夕拾》,正如它的名字一般,這本書,是魯迅在風燭殘年的歲月中寫下的。他老了,回憶着當初的一點一滴,心裏還是會有當初天真爛漫的感情吧。晚年回想着小時候的事情,想必也別有一番風趣吧。如同在清晨盛開的花朵傍晚去摘取一樣,雖然開放時的嬌豔已經退去,但夕陽的映照更為它平填了一份神祕與美麗。我的神思似乎飄向那份年幼童真的時光。

在《百草園與三味書屋》中,我感受到了百草園的無限樂趣,百草園與三味書屋正形成對比,魯迅用文字寫出了以前的無憂無慮,寫出了在三味書屋的乏味,很好的體現了他對舊時私塾的不滿。

我讀着這些文章,似乎看到了年幼的魯迅趁大人不注意時鑽進了百草園,捉昆蟲,摘野果……那份自在與快樂,在書的這頭的我都可以體會得到。他之所以能寫出這些,正因為他對自由的嚮往和對熱愛自然的童趣。

還記得我小時候,也擁有同樣的美麗的童年呢。我喜歡奔跑在小路上,就算是盲目地跑着,也會因為風在耳旁吹過的聲音感到興奮與充實。我也喜歡藏起來,看着夥伴和父母找我的焦急身影竊笑,然後再靜靜地走到他們背後,若無其事地拍拍他們肩膀……。

幼時的時光已走遠,留下的只有回憶,童年真的很讓人懷念呢……

《朝花夕拾》讀書筆記12

魯迅先生回憶童年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寫過:“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牆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可見他的童年多麼有味道,即使時光久遠,也記憶深刻。就像日出時的桃花,在陽光的照映下綻放出它的美,在清晨中散發出它的香,那美就映在你心中,令人回味無窮。

每個人的童年就像五味瓶,有苦有甜。我讀過魯迅先生的一篇篇童年回憶畫面,一切是那天真爛漫。他很頑皮,在百草園,牽連不斷地拔着何首烏根。最讓我有印象,是魯迅先生聽故事被教訓:所以倘有陌生的聲音叫你的名字,你萬不可答應他。

這句話使我想起小時候出門上一課,父母常常叮囑我們不要聽陌生人的話,別跟他走。有時卻不以為是,很不耐煩,可那是父母對我的關心。

我只迷迷糊糊記得,我的童年大部分被壓在學習下,被埋在堆積如山的試卷下,周圍的視野被擋在教室中。快樂的時光卻在節假日裏,能有出去玩耍的時間,然而要好好珍惜,尤其是過年到温州買衣服,甭提有多興奮了。童年並無多少美好時光。

童年就像星空中璀璨的明珠,我是多麼嚮往魯迅的童年,嚮往魯迅的百草園無窮無盡的趣味!

《朝花夕拾》讀書筆記13

《朝花夕拾》又名《舊事重提》,是魯迅所寫的唯一一部回憶散文集,也是一個“從記憶裏抄出來的”的“回憶文”。在這部作品中,記述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和青年時求學的歷程,追憶那些難於忘懷的人和事,抒發了對往日親友和師長的懷念之情,作品在夾敍夾議中,對舊勢力、舊文化進行了抨擊和嘲諷。

全書共十篇,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時代在紹興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後三篇敍述他從家鄉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學,然後回國教書的經歷。

《阿長與〈山海經〉》中,寫了魯迅先生兒時與長媽媽相處的故事。一方面寫長媽媽的嘮叨,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習慣。另一方面又寫長媽媽善良、樸實而又迷信的特點。長媽媽千方百計、克服困難買來了《山海經》,作者對她深深地感念。字裏行間作者飽含着深情,既讚頌了長媽媽的善良、勤勞,同時也反映了下層勞動人民的悲慘命運。

如果細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我們就能感受到那不時從字裏行間中透露出來的天真爛漫。

全文描述了色調不同,感情色彩不同的兩大場景:百草園和三味書屋。作者寫百草園,以“樂”為中心,採用白描的手法,以簡約生動的文字,描繪了一個奇趣無窮的兒童樂園,在文章裏面穿插了“美女蛇”的傳説和冬天雪地捕鳥的故事,動靜結合,詳略得當,趣味無窮。

三味書屋則是一個跟百草園不同的世界。作者逼真地寫出了三味書屋的生活,説它是“全城中稱最嚴厲的書塾”。但作者並未把三味書屋寫得死氣沉沉,而是通過寫課間學生溜到後園玩耍,老書塾先生在課堂上入神讀書,學生們趁機偷樂兩個小故事的敍述,使三味書屋也充滿了諧趣。表現了兒童不可壓抑的快樂天性。

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是回憶文章,但那些往事卻一點也不單調。魯迅先生把記敍、描寫、抒情和議論有機地融合為一體,充滿了詩情畫意。文章大都採用了歷史視角和現實視角交叉、幼兒和少年視角與成年視角融合、民俗表現與學術思考的視角交織的顯著特點。在寫人敍事中,常常把回憶往事和抨擊現實結合,又用側擊的方法將諷刺流露出來。

《朝花夕拾》是一首聲情並茂的詩;是一曲宛轉悠揚的歌;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畫。讓我們沉迷在其中······

《朝花夕拾》讀書筆記14

正同於它另類的名字一樣,這本膾炙人口的鉅作,是魯迅先生在風燭殘年的歲月裏寫下的。老了,累了,回味起童年時的點點滴滴,心中還是會有當初的味道,想必還別有一番滋味吧。清晨綻放的鮮花有了晨曦會顯得更加嬌嫩,到了夕陽西下時分去摘取,失去了剛剛盛開時的嬌豔與芳菲,晚霞的照射卻使它平添了一中風韻,那若有若無的清香在風的導送下,讓人浮想聯翩。像是在嘗一道佳餚,細細咀嚼,幼年時童真的味道留在心頭,慢慢漾開。

魯迅先生是一派大作家,他的童年並不乏味。他是鄉下人,卻能和城裏人一樣去讀書。少了鄉下孩子的粗狂,多了一份知書達理。少了城裏孩子的嬌氣,多了一種大度氣派。他懷念在百草園無憂無慮的日子,與小蟲子們為伍,彷彿這樣的童年才夠味兒。趁大人們一愣神,以神不知,鬼不覺的神速,鑽進百草園。油蛉在這裏低唱,蟋蟀也會來伴奏,魯迅的童年似乎是在一首大自然圓舞曲中度過的。

枯燥,乏味,是對魯迅先生在三味書齋的最好的詮釋。稍稍偷懶一會兒,也會被壽鏡吾老先生的一句:“人都到哪裏去了?”喊回來,整天除了讀書還是讀書,閒來無趣。

從書卷裏散透出的天真爛漫,不經意間似乎也把我感染了,或許魯迅的文章真有什麼魔力吧,他用一個孩子處世不深的目光探射了我的心,引起了我的共鳴。

柯察金的頑強不屈,追求自由亦讓我崇拜;還曾讀過《水滸傳》,魯智深的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更讓我崇拜。

讀過許多名著,也有過許多感悟,但最令我難忘的卻是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

魯迅先生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寫過許多名著,這《朝花夕拾》。便是他的一本散文集。

《朝花夕拾》是一本回憶性的文章,成書於927年7月日。此書中的文章都是回憶性的文章,但並不是對往事的單純回憶,而是用嫻熟的文學手法寫成的散文精品。作者擷取那些難以忘懷的生活片段加以生動描述,選擇富有個性的情節和細節描寫人物的性格,是作品充滿濃厚的生活氣息,人物形象鮮明生動,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作為被國中課本選用的文章,《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自有它的獨到之處。本篇文章的第二段中的景色描寫:“不必説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也不必説鳴蟬在樹頁里長吟,肥胖的蜜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雲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裏去了。”這一段的排比及擬人的修辭用得是極為巧妙。這一段中的“美女蛇”的故事更為百草園增添了一分神祕色彩。

文章的寫三味書屋的部份,似乎是用來批判封建教育的。從作者問先生“怪哉”這蟲是怎麼回事然後先生生氣便可看出封建教育對人思想的束縛。不過那時的魯迅先生確實是有些調皮,在上課畫畫兒,不過卻是讓人覺得封建教育的無趣及落後。

《朝花夕拾》讀書筆記15

"三味書屋後面也有一個園,雖然小,但在那裏也可以爬上花壇去折臘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樹上尋蟬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蒼蠅喂螞蟻,靜悄悄地沒有聲音.然而同窗們到園裏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書房裏便大叫起來:'人都到那裏去了?!'……"

細讀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享受着不時從字裏行間中透露出來的那份天真爛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現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畫.

"油蛉在這裏低唱,蟋蟀們在這裏彈琴.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還有**,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樑,便會拍的一聲,從後竅噴出一陣煙霧……"

我讀魯迅先生的這篇充滿對童年回憶的散文,正如讀着發處魯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熱愛自然,嚮往自由的童真童趣.突然間,我彷彿看到了幼年的魯迅.趁大人不注意,鑽進了百草園.他與昆蟲為伴,又採摘野花野果,然後與玩伴一起捕鳥,但由於性急,總是捕不到很多;他又常聽保姆長媽媽講故事,因而非常害怕百草園中的那條赤練蛇.在三味書屋,雖然有壽先生嚴厲的教誨,卻仍耐不過學生們心中的孩子氣,當他讀書讀得入神時,卻沒發現他的學生正在幹着各式各樣的事,有的正用紙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優質戲,而魯迅正聚精會神地在畫畫……

一切感受都是那麼天真爛漫,令人回味,也許是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鳴吧,真不懂自己怎麼會那麼喜愛《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尤其是作者以一個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讀起來讓人感到親切,充滿激情.

魯迅先生在文章中表現了他熱愛自然,嚮往自由的那股熱情,希望能自由自在地玩耍,與大自然親密接觸,不希望整日被父母,家奴管束着,這正是兒童特有的.曾幾何時,我已經遠離了童年,進入了少年,每天都在這忙忙碌碌的學習之中,紛紛撓撓的生活之中.但我自己認為自己還是一個稚氣未脱的孩子,有時還做着甜美的童年之夢.回憶起那些童年瑣事,還時常記憶猶新,忍俊不禁.我家原屬市郊,附近有一大片田野,小時候,總去那裏享受着春日的陽光,秋日的清風,還有那片總被我採得一朵不剩的油菜花,我沉醉在大自然的懷抱之中;小時候,每天一吃完飯嘴都不擦就去鄰家串門子,和小夥伴一起去吃豆腐花,一起去田野裏玩,時不時還跌進泥坑變出個"小泥人",採了各式各樣的花,又生怕主人找來,就把花藏在樹洞裏,一會兒回去花早就枯萎了,但我仍沉醉在無拘無束的自由空間之中.而如今,田野上造起了樓房,我和小夥伴都在為自己的前程努力着,因此感受不到了大自然的親切,也少了許多自由,但我仍沉醉在無拘無束的自由空間之中.而如今,因野上了造起了樓房,我和小夥伴們都在為自己的前程努力着,因此感受不到了大自然的親切,也少了許多自由,但我仍舊熱愛自然,嚮往自由,無論現在能否實現.這也許就是我和幼年魯迅的相似之處吧,使我在讀過文章後有了這麼多感動.童年已漸漸遙遠,留下的只是些散瑣的記憶,倒不如細讀一下《朝花夕拾》,體會一下那個不同年代的童年之夢,和魯迅一起熱愛自然,嚮往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