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文學

家鄉吟抒情散文

文學8.24K

我的家鄉是貴州東南部的一個小山村,地處苗嶺山區邛水河畔,她依山傍水,風景秀美。我愛它,因為它山水景色秀麗,風光旖旎;我愛它,因為它富有原生態魅力,難捨難忘。那裏沒有喧囂,只有濃濃的鄉情和悠悠民風;沒有高樓大廈,只有狹窄的古老街道和風格各異的新農居。

家鄉吟抒情散文

家鄉,是一首動聽的歌,是一幅美麗的畫!

家鄉,記載着流逝的歲月,展現着生活的美麗!

回顧1978年以前,家鄉還是實行人民公社化制度,那時候我已經高中畢業上山下鄉,到農村和社員們整日在田地裏勞動,由隊長登記工分生活。到了年底,生產隊將一年中賣餘糧的收入,按社員個人所掙工分進行分配。那時農民辛勤勞動一年的收入少得可憐,社員們辛苦勞動一天的收入平均不到兩毛錢,個別生產隊甚至出現負的工分值,根本不夠買衣服、縫被子。農民全年糧食人均分配不到300斤,平時只能以紅薯、包穀、玉米等雜糧為主,炒菜也只能滴上幾滴清油。白麪、大米飯只有在過年過節的時候才能吃到,能填飽肚子就是當時人們最大的願望。那時候老百姓的日子過的很緊,由於當時國家物資極度匱乏,購買什麼東西都限量供應,如糧食、清油、雞蛋、肉食、布料、糖等都實行憑“票”定量供給。一個時期連購買火柴、肥皂也實行按“票”供應。在穿戴方面,“新三年,舊三年,補補巴巴又三年”,這話在民間流傳已久。大家都奉行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那時我家9口人,由於沒有壯勞力,每月只能靠父親58元的工資來生活。衣服、鞋子我們2至3年才能添置一件新的,平時我只能穿兄長們使用過的舊衣物。記得我在9歲時,我穿的褲子和鞋子都是母親補過多回的還拿來穿,過年看到別人家的孩子買新衣服,就會在心裏羨慕不已。那時家鄉附近只有一條傷痕累累,凹凸不平的狹窄砂石路,這條路還是通往州府和省府的公路呢。那時候如果有能夠坐上車很不容易,人們趕場去縣城都是走路來回。那個時候車輛行駛在路上左右搖擺,上下顛簸,令人發憷。每到春秋季節塵土飛揚滿臉塵埃,逢到雨雪天道路泥濘一身爛泥。我在本村讀國小,距我家約2公里遠,去學校的路全是田間小道,根本沒有什麼道路可言。我每天都要從不足一尺寬的田間小路上翻過兩個大溝才能到學校。碰到雨天,我還得挽起褲腿,兩手提着鞋子深一腳淺一腳地趟水過河,很多時候被荊棘或碎石頭扎破腳。兒時最開心的事,莫過於和夥伴們到近村去看露天電影,那時家鄉沒有電視,更談不上電腦了,全村一百户人家只有幾台收音機。那時候民居多是術板房,磚房極少,貧困農民還住茅草房或杉木皮房,縣城邊緣地帶還有竹籬茅舍。1983年鎮上統計我們村有50多户住茅草房,還有一家四口還住山洞窩棚。

改革開放三十年,彈指一揮間,滄桑鉅變,許多藍圖和夢想都變成現實。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開始,家鄉電話由手搖式轉換成程控再發展到現在的光纜,電話越變越先進,越變越快捷。進入九十年代,繼大哥大之後,無線電話發展突飛猛進,曾一夜間家鄉人人腰間都佩帶上了BB機,再後來移動電話、小靈通、大靈通、全球通、因特網,如雨後春筍般走進農村,讓家鄉普通老百姓平添一對“千里眼”、“順風耳”。從此家鄉過去那種“找人靠腳走,傳信靠嘴吼”的.歷史就一去不復返了。現在家鄉好多家庭都人手一部手機,手機成了人們生活中的隨身必需品。

在黨*央、國務院提出加強東西部區域合作,實施“讓千家萬户受益、讓千家萬户致富”對口幫扶活動以來,我的家鄉有幸得到廣東省深圳市的真情援助,捐資幾十萬元幫我們村建起了漂亮氣派的村委會辦公大樓,建好了村國小,架起了一座能通行大貨車的進村公路橋。憶昔日家鄉道路拐彎不平,路面顛簸泥濘;看如今,寬闊平坦的進村公路橋如一道飛虹,連通了城市和鄉村。平整的水泥路像一條條長飄帶似的穿梭在村莊,一輛輛摩托車、小轎車喜氣洋洋一路奔馳。雨天,不怕打濕褲腳;晴天,更是乾淨整潔,連頭頂的天空也一片蔚藍,村民們自豪地説:“我們的生活環境和城裏人一樣,乾淨、整潔。”改革的春風將昔日低矮的瓦房、漫天的塵埃颳得沒了蹤跡,隨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開展和“綠化、亮化、美化”工程的實施,把家鄉裝扮得日新月異,光豔照人。望着眼前筆直的水泥路,柳絲拂面的池塘,造型別致的小樓房,還有那大片經過鄉親們精心整理過的田地和果園,無論站在哪個角度,都可以見到是一幅絕妙的田園山水畫。

如今,家鄉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已成為一道亮麗風景線。昔日村民們狹小土屋,已變成寬敞明亮的磚平房或樓房;以前靠辛苦體力來完成的田間農活,現在用現代化的農用機器徹底改變了“臉朝黃土、背朝天”的歷史;以前窄小的土路,現在變成了寬闊光潔的柏油路和水泥大道,全縣交通縱橫交錯、四通八達,實現了鄉與村、村與村之間的公交網,村民們出行變得異常方便;在醫療衞生方面,實現村村配有衞生所和醫生,形成了農民小病不出村,大病有醫療保障的局面;在文化教育方面,中國小教育已經實現了“兩免一補”和“雙語”教學,一幢幢教學樓、試驗樓、住宿樓、圖書室拔地而起。每個教室都配有一台嶄新的電視機,現代多媒體信息技術,遠程教育也進入課堂,學生在教室裏快樂地學習;更令人驚喜的是公共文化設施與服務體系不斷完善,金融、商業、電信等行業齊備;家鄉黑白電視機已逐漸退出歷史舞台,被電腦,數字電視等所替代。在科技迅猛發展的今天,手機、空調、電腦都已成為人們的日常消費品,小汽車已開進了尋常百姓家,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在飛速地豐富着、改變着。夜幕降臨的時候,忙碌了一天的村民們足不出户,聚集在電視機前就可以收看到40多個電視頻道,打開網絡,便可以瞭解天下事;電風扇、電視機、電冰箱、電磁爐和小轎車已逐步進入尋常百姓家庭,農民的生活已開始由鄉村型向城鎮化過渡。可愛的家鄉經過幾十年的發展變化已經變的更加漂亮,更加迷人!

目前,在改革創新的大潮中,以建設新農村活動為載體的各項富民惠民活動正在家鄉全面啟動,初步形成了嶄新格局。如今的鄉村不再是貧窮和落後的代名詞,家鄉的新變化也讓城裏人羨慕不已。每年春秋季節或雙休日,城裏的人們就會蜂擁而至,盡情感受家鄉清新的空氣、迷人的風景和閒適、幽雅的農家樂生活。

標籤:抒情散文 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