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文學

書香自有一種誘人的魅力情感散文

文學9K

與書結緣始於不諳世事的童年,成年之後,更覺得讀書是一種人生體驗的互補,剛參加工作,還才16歲,完全帶着一股童真稚氣工作着,那時只憑一股熱情投入革命的熔爐,肚中似乎無半點文墨,那時政治熱情高漲,整天捧着《社會發展史》、《勞動創造世界》之類的書籍、讀起來感到十分新鮮,一遍遍地讀的爛熟,讀書,事實上是一個對書籍意藴的把握與接納的過程。

書香自有一種誘人的魅力情感散文

讀書是人生命的必須,我想,任何一個真實的文明人都會把讀書作為管理體制的組成部分,沒有這種必須,“生命就會失去彈性,很容易風乾和脆折”。黃庭堅説:“士大夫三日不讀書,則義理不交於胸中;對鏡覺面目可憎,語言無味。”所以説,書是“精神的巢穴,生命的禪牀”。古往今來,勤苦讀書總是流風不輟,總為人津津樂道,漢匡衡把家裏的牆壁鑿個小洞,借鄰居的燈光來看書;晉孫康在晚上映着雪光勤讀;匡胤在夏天捉幾十個螢火蟲兒,裝入絹袋,照覽卷冊;南齊江泌,則攜書上房頂,隨月而觀。他們俱以刻苦讀書,取得成就。

書似一面神祕的魔鏡,折射出迷宮似的世界。從金庸的俠骨,瓊瑤的柔情,餘秋雨的苦旅,馬爾克斯的孤獨,乃至泰山之巔,秋毫之末,南飛的雁陣,故枝的新葉,悱惻纏綿的少婦春夢,雋永曲折的真人妙諦,都是書的世界中的藏品。若唐詩宋詞:唐代的環佩,宋代的衣裙,在字裏行間輕靈飛動,一一讀去,彷彿聽到了幽遠的天籟,看到了水月的姿影,人面桃花愛情三分色,才子邊將瀟瀟萬古愁;安詳地枕在唐風宋韻裏,一不小心便一篙從周邦彥的煙柳長堤撐到了歐陽修的深深庭院……

隨着年齡的增長,我越來越愛上了文學作品,我感到文藝好書更有深層意藴,不是乾枯的沙漠,彷彿激起了自己的心泉,像是置身於沙漠的綠洲,回味無窮、其樂融融。在書中不僅可以扮演各種社會角色,還可以浪跡於人世間的千山萬水,而且從不使人感至疲憊,也無須因旅費拮据而憂心……讀書彌補天性的缺陷,經驗又彌補讀書的不足:人的天性猶如自然的花木,需要學習予以整枝培育;讀書自身無邊無際,需要經驗予以制約。取巧者蔑視學問,無知者羨慕學問,明智者運用學習;因為學問本身並沒有教人如何運用;運用的智慧不在書中,而在書外,全憑觀察所得。讀書時不要與作者作對,不要詰難他;但也不要輕信,以為書上什麼都對;更不要尋章摘句,用來炫耀;而應該着意掂量,仔細斟酌。有的書可供品嚐,有的書只能吞食,少數的應該細細咀嚼一一消化;那是説,有的書只需讀其中一部分;有的書用不着讀得太認真;但少數好書則需要認真細緻地通讀。有的書還可以請人代讀,取其摘要就行;但這隻限於不甚重要的論述和次等書籍;否則,經過摘錄的書猶如經過蒸餾的水,變得淡而無味了。讀書使人充實;交談使人機敏;摘錄使人精確。因此,一個人讀書時如果很少摘錄,則很少有超羣記憶的;如果他很少與人交談,則很少有隨機應變之才的;如果他很少讀書,則不應有取巧有術,不應有孤陋寡聞。歷史使人聰明;詩歌使人機智;數學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正經;邏輯與修辭使人能言善辯:總之,讀書能陶冶人的性情。讀書得當,決不會使人心智受損,只會益智增才。一部好書可能是生活的紀錄,也可能是先哲前賢的思索結晶,亦可能是同輩心靈之袒露,或許是—代又—代人夢想之寄託,正是由於書藉這不可替代的功能使得人類千百年來,一直熱愛讀書。

其實,現代人類的生活離不開讀書。衣着能賦予你外在的美,讀書能給你氣質的美。人不能事事靠直接經驗來感知世界,讀書獲得的間接經驗能使你大大加快走向世界、瞭解世界、融入世界的進程,讀書能使人心靈得到淨化與昇華,能使人的心靈擺脱塵俗的紛擾,飛昇到一個絢麗神奇的世界。只有在這個世界裏,你才能超越時間的限制,去感知、探求人類的一切。惟有讀書能夠讓我們在物質和精神生活的兩極中保持寧靜與平衡。16世紀一位西方哲學家説:“當我有些錢的時候,我買書,剩下的錢再去買食物和衣服。”物慾就像茫茫沙漠,沒有一條路可以尋到綠洲,而精神的財富卻像曲徑通幽,妙趣通無窮。與其花錢買到名牌時裝美一時,不如投資書籍終生受益,很對的。

一個人如果清貧把持不當,就會變成寒傖;小康處理不妥,便會陷入俗氣。清貧而不寒傖,小康而不俗氣,關鍵是要有書卷氣,而不是市俗氣。如果你熱愛知識,即使失去財富,你還是富有的;如果你只愛財富,失去它你會一無所有。凡是偉人幾乎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那就是他們都是偉大的讀書者。有人説,一本好書是不會寂寞的。實際上,讀者更不會寂寞。一卷在手,神遊天地,俯視蒼穹,與那些偉大的心靈對話,和自然界的萬物溝通與交流,那才是世上最美的享受,真是與寂寞無緣。

讀書,真是充實生命的有效途徑,是提高生活質量的重要內容。“書中自有黃金屋”已不是對知識寶庫的科學估價。因為書籍不是名利場,所以在書海中漫遊,不用費心計算美鈔英鎊與法郎。因為書籍不是物慾角逐圈,所以,在書山上攀登,只有需盡心享受自然與恬靜即可。當然取得應得報酬,資以更有力工作,更有利讀書是十分必要的。

從自己讀書生涯中,我每讀—書好像使自己步人藝術的殿堂,像是被遺忘的世界又失而復得,使自己的生活視野成百成千倍地擴大。在某種意義上説,無論什麼傳媒工具如何發達都不能代替閲讀。讀書實有“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的感受。這點大概是不讀書的人所不能理解的吧!

隨着高尖端,科技的進步。總是能帶給我們持續不斷的驚喜和便捷。身處信息社會,我們已很難想象“韋編三絕”、“魚傳尺素”、“囊螢夜讀”這些古代讀書生活中的經典片段。如今的讀書生活已從“寫實”的讀紙介質的“書”提升為“寫意”的讀磁介質的虛幻的電子符號:一個嶄新的讀網時代正在走進我們的讀書生活了。

在剛剛過去的20世紀裏,計算機毫無疑問是最重要的發明之一,它對人類生活方式和生活觀念的改變是空前的,而將不同計算機互聯互通起來的網絡更加加深了這一改變的廣度和深度。當我們還習慣於沉浸在書香一頁中時,時尚一族已經是鼠標在手,縱橫網上了。的確,在網上讀書,有很多的方便之處,比如,可自由選擇古今中外的各類著作;可瀏覽、複製、摘編甚至縮寫原著;可與網友即時交流讀後感;可在線聊天,即時創作、發表,作者、讀者互動,而無需編者的加入。這些都是汗牛充棟、翻箱倒櫃的傳統讀書所不能比的,但並不是説,傳統的`閲讀方式已經落伍,因為網上閲讀也有其先天不足。比如,網上有大量的原創作品,你可能會讀到來自民間的最真切的思想和最鮮活的文字,但同時你也得忍受大量“無效信息”的干擾,使你的閲讀充滿等待和無奈。網絡作品的發佈無拘無束,沒有人來對知識的真偽、導向的正負負責,公眾如何採信?相信這樣的不確定性是讀書人難以接受和理解的。技術的發展本來就充滿矛盾,網絡誕生和存在的理由之一就是節省知識和信息傳輸過程中耗費的時間,但當網上充斥着海量的信息時,它就走向了問題的對立面:反而要花費你大量的時間來過濾這些蕪雜無用的信息。

可以相信,閲讀還將迎來更多的革新和突破,但形式的改變往往與內容無關,無論你是青燈黃卷式的閲讀,還是即時的“在線瀏覽”,文字所承載的文化力量是永恆不變的,即使將來我們無所不能,我們依然離不開人類文明之光的照耀和撫慰,離不開回憶和夢想。

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説,讀網只是一種技術社會提供的新選擇,它還遠遠沒有達到淘汰傳統閲讀的時候。讀網時代的到來,值得我們關注,但不值得我們歡呼。鮮花和掌聲屬於文化本身,而不是網絡,你説對嗎?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時尚流行色,一個時代也有一個時代的精神底色,網絡也不例外。

另一方面,我的真正體驗是讀書並非總是為了求知,其實是在營造另一種美好的心境,讀—本好書,的確猶如與書中主人翁共同演繹着形形色色的人生,因此看出讀書與人生之間也有一種不可分割的因果關係,也許是現代人秉持的理念吧。